2022年6月4日 星期六

經濟日報社論/台美21世紀貿易倡議 經濟轉骨契機

udn 論壇電子報.歷史報份http://paper.udn.com/papers.php?pname=PID0004

udn 論壇報垃圾 udn ,欠缺  

◆  聯合報社論/誇張的標題黨:台美貿易倡議的華麗包裝下
◆  聯合報黑白集/驗不出,也怪病毒
◆  經濟日報社論/台美21世紀貿易倡議 經濟轉骨契機






經濟日報社論/台美21世紀貿易倡議 經濟轉骨契機


2022-06-04 00:44  經濟日報/   經濟日報社論
行政院6月1日晚間宣布台灣與美國雙方啟動「台美21世紀貿易倡議」。圖/行政院提供



俄烏戰爭激化了西方民主國家與俄中威權國家的對立二分,政治與意識型態的難以相容更漫溢至經濟層面。美國主導的以印太戰略為基礎、以對抗中國為目標的印太經濟架構(IPEF)成型,形同經濟宣戰。台灣未能列入IPEF初始成員國,難免有成為兩大對抗聯盟棄子之疑慮,但這不符合近來美台經濟關係甜蜜發展的主調。果然美國幾乎同步宣布要與台灣進行貿易對話,並很快提出「台美21世紀貿易倡議」。

在政治上,美國一再強調此一倡議是建立在「共同價值觀」的基礎上,明確宣告台灣是全球民主聯盟的成員之一,具有與加入IPEF相同的意涵。台灣少談共同價值觀,較注重的是經濟意涵。儘管如此,當民主國家高度重視供應鏈「安全」,全球政經議題已不可能脫鉤,台灣作為民主聯盟的成員,未來勢必要在對外經貿投資上做一定程度的取捨。

多年來,高度依賴貿易的台灣最想尋求的就是深層接軌先進國家市場,並藉以帶動產業與經濟體質的提升。此次的台美貿易倡議最重要的意涵即在於讓台灣得到絕佳的機會來達到上述目的,不但跳脫枝節型的台美TIFA平台,也超車了藉加入CPTPP達到此一目的的進程,因此受到高度重視。只是經濟想要脫胎換骨,也必須忍受其中無可避免的痛苦,台美貿易倡議,既是機會,也充滿挑戰。

台美貿易倡議包含了11項內容,雖然目前僅有項目名稱,但這已是美國對外貿易談判內容的最高規格,也較IPEF的「四大支柱」來得更廣泛且深入,美國欲結構性提升與台灣經貿關係的誠意蓋無疑義。值得關注的是,這11個項目有許多與CPTPP相似之處,如貿易便捷化、勞工權益、環保、中小企業、國營事業等,而這些項目實凸顯了近年來美國的貿易政策著重的是「競爭中立」的公平競爭原則。當初美國主導的TPP之所以被認為是本世紀最高標準的自由貿易協定 (FTA),正由於其內容與規範的範圍遠較單純的關稅減讓或市場准入更廣更深。美國主張公平競爭的貿易原則,當然有其提升成員國生產成本以減少衝擊其國內產業的意圖,但對其他成員國而言,不啻也是經濟脫胎升級的機會。儘管加入TPP必須付出高昂的改革成本,當初加入的成員國還是願意接受此一高標準FTA的挑戰,原因除了看重美國市場外,即在於想掌握促使經濟脫胎換骨的契機。對想加入CPTPP的台灣而言,也是如此。

事實上,較之CPTPP,此次台美貿易倡議所欲達成的標準還要更高。例如,非但要注重勞工權益,還要打造「以勞工為中心的貿易」,著重「創新與包容性成長」;不但要關心中小企業,還要具體「協助中小企業貿易」。僅此二者就有很多討論空間;台灣經濟應強調包容性成長以取代單純經濟成長數字,已是談論多年、也是我們曾多次呼籲的課題,只是至今仍是空谷足音。打造以勞工為主的貿易是包容性成長多元面向的其中一環,但多年來經濟成長何曾明顯改善勞工所得與勞動條件?再看「協助中小企業貿易」,我國中小企業的存活發展很依賴「不過高」的勞動薪資與「不過好」的勞動條件,因此,可以想像「打造以勞工為主的貿易」與「協助中小企業貿易」會是多麼扞格難成的目標。此次倡議也要「支持環境及氣候行動」,又難免提升業界成本、增添貿易難度。

我們當然肯定此次倡議所設定的多元目標,因為即使加入CPTPP也會面臨類似的挑戰,想要躋身一流國家,台灣沒有迴避的理由與空間。但可以想像很難由內在的驅動力來達成,因此台美貿易倡議不但是台灣深度接軌以美國為首的先進市場的重要路徑,更是驅使台灣經濟邁向包容性成長、脫胎換骨的機會。這其中充滿著挑戰,絕非易事。








聯合報黑白集/驗不出,也怪病毒


2022-06-04 00:43  聯合報/   聯合報黑白集
國民黨立院黨團記者會揭露,由福又達代理的福吉美唾液快篩試劑,其原廠說明書內明確指出,福吉美只能驗出Alpha、Beta、Gamma、Delta病毒株。圖/國民黨團提供



衛福部核准高端關係企業獨家進口韓國「福吉美」唾液快篩劑,被質疑圖利廠商。近日國民黨更抓包,指該試劑驗不出Omicron病毒,原廠說明書上已寫明這點,為何衛福部還放它進口?陳時中的回答俗擱有力,他說,「Ct值24以下才驗得出」,這符合國內規定。

此語譯成白話就是:驗不出,要怪你病毒量不夠多,怪自己病得不夠重。這條24的神奇界線,不知道陳時中怎麼訂出來的;民眾若使用這款試劑,明明確診都以為沒事。也難怪,陳時中說我國的新冠黑數大約是確診數的「三倍」;正是太多人用了這類「黑心試劑」,分不清是否染疫。

問題是,這家韓商都自稱驗不出Omicron,而衛福部不僅放它進口,還利用國人當實驗去幫它背書,說Ct值24以下能測出。陳時中的「體貼」,也到了不可思議的地步。然而,在阻擋疫苗、藥物及其他快篩品牌時,衛福部卻是一路鐵臉打回票,它的標準怎麼差這麼多?

若非經歷這次疫情,民眾可能不知道衛福部這麼官僚,這麼無能,而且這麼徇私濫權。去年,蔡政府對高端疫苗的獨厚錯愛,大家見識了主政者如何不顧人民健康,公然偏袒造假。人們萬萬沒想到,這種醜事今年竟還繼續上演,陳時中臉不紅氣不喘的修為也更上層樓。

阿中的名言是,「要怪就怪病毒」:驗不出,仍然怪病毒!










聯合報社論/誇張的標題黨:台美貿易倡議的華麗包裝下


2022-06-04 00:36  聯合報/   聯合報社論
6月復談的台美貿易暨投資架構協議(TIFA),聚焦強化晶片供應鏈韌性及數位貿易規則等抗中議題。圖為2015年TIFA會議召開情形。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六月一日晚間行政院召開臨時記者會,宣布我國和美國啟動「台美廿一世紀貿易倡議」,標誌兩國經貿的「歷史性突破」。但看完記者會全程的民眾卻一頭霧水,不覺得聽到新鮮重點,忙問「牛肉在哪裡」?沒錯,「美台廿一世紀貿易倡議」的標題確實吸睛,但拆解華麗包裝後,卻找不到有料的內容;說明這只是一個大內宣成癮的政府之業務招數罷了!

廿一世紀都過了廿二年,蔡政府卻要把這次倡議形容成「新世紀驚天突破」,完全符合一個「標題黨」的本色。但當外觀的浮華與內容的空泛顯得太不對稱時,便難免令人失望。説白了,這場台美貿易倡議的背景,主要是美國總統拜登上月底在其亞洲行宣布啟動印太架構(IPEF)協商,成員納入了台灣的左鄰右舍計十三國,唯獨台灣被刻意排除。為此,或者美方為彌補台灣的失落,或者蔡政府為了凸顯兩國關係仍深具重要性,而有了這次浮誇的演出。

如果不是因為心虛,就沒必要用這麼誇張的言詞,來形容內容如此空泛的進展。第一,「台美廿一世紀貿易倡議」並不是一項協議,兩國並未簽署任何文字約定;所謂「倡議」,只是未來進一步談判的口頭預備動作。第二,這項倡議不涉及任何「關稅」,而是兩國廣泛談過的農業、反貪汙、貿易便捷化、環境和氣候變遷、數位貿易等十一項議題,如此龐大而廣泛的議題,談判結果要凝聚為具體成果恐怕曠日費時,不易期待。第三,國內主要工商團體對這次「倡議」,都沒有太多喜悅或振奮的反應,他們多認須洽簽自由貿易協定(FTA)或雙邊貿易協定義(BTA)才有實質幫助。

民間的存疑,不是沒有原因。台美之間的經貿談判,已有一個「台美貿易暨投資架構協定」(TIFA),是存在廿七年的對話平台;雙邊會議始終開開停停,缺乏具體進展。馬政府時代,TIFA因美牛進口爭議停擺了五年,直到我國規定了「美牛」萊克多巴胺最大殘留量,次年美國才恢復召開TIFA。蔡政府上台後,二○一六年台美開了過一次TIFA會議,隨即又因「美豬」議題又擱置了五年;直到蔡總統宣布開放美豬,雙方去年才又舉行過一次會議。可見,台美的經貿關係其實極不對等,我方始終居於被動、遭箝制的一方。

再看,美台雙方對處理這次啟動「廿一世紀貿易倡議」,也明顯南轅北轍。我方主談代表政務委員鄧振中,力圖強調這是美台經貿關係的歷史性進展,聲稱這是他「等了卅年」的突破。反觀美方,媒體對此多未報導,而美商務部長雷蒙多所關注的,則集中在台灣高精密半導體技術及供應鏈問題,對其他議題興趣不大。換言之,這個包裝華麗的貿易倡議,如果變成美國誘使台灣半導體業必須交出現有優勢的壓力環,台灣得小心賠了夫人又折兵。

台美TIFA對話平台存在廿多年,它的功能當然不容抹煞。然而,在美台的不對等關係下,我國處處受制於人,也是不爭的事實。而如今,蔡政府突然冒出一個「美台廿一世紀貿易倡議」,這項倡議和TIFA將如何整合或者並行,或者只是一個「標題黨」喜新厭舊的發明,在外界看來,完全沒有理路可循。鄧振中說,未來只要台美達成共識就可以簽署協議,並透過「堆積木」的方式達成台美BTA。這「堆積木」一詞聽來熟悉,十年前蕭萬長出席APEC領袖會議時,即曾以此形容TIFA;而今這話再出自鄧振中之口,不免令人悵然:台灣這麼多年來,到底堆了什麼積木?


科技.人文聯合講座/部落微光

udn 論壇報垃圾 udn ,欠缺 

◆  熱心人 溫暖急診護理師
◆  悲傷端午 確診、死亡、失業、物價飆漲
◆  防疫包 解隔後才送到
◆  送餐志工及社工 不是免洗餐具
◆  國民法官 應防媒體干擾
◆  少了病患補償機制 醫爭法缺角
◆  科技.人文聯合講座/部落微光

◆  蔡英文總統論文讀後感 (上)/我兩度赴倫敦政經學院借閱 2019-09-18 18:22
◆  蔡英文總統論文讀後感 (中)/外殼燙金 內頁像傳真紙 2019-09-18 18:32
◆  蔡英文總統論文讀後感 (下)/兩種編排有異 畢業35年收到 2019-09-18 18:32







科技.人文聯合講座/部落微光


2022-06-04 00:00  聯合報/   侯勝宗(作者為逢甲大學公共事務與社會創新碩士學位學程特聘教授)
部落微光天使為達觀部落民眾進行快篩。圖/侯勝宗提供



台灣共有三七五個原鄉部落,不同部落族群有著不同的文化習性,人口數與面積規模也不一,但如今卻面對著共同的困境—染疫問題嚴重。

面對無常的染疫與死亡,台灣需要的不只是每天從記者會而來的確診數字與指引,更需要構思如何建構由下而上的社區防疫網與鄰里互助。今年五月初,台中達觀與雙崎原民區所推動的「部落微光」行動,成功守住二個部落的疫情擴散,是值得參考的防疫範例。

原鄉確診率居高不下的困境,並不受到社會大眾的關切,原民只能自求多福。「部落微光」的成功,帶給部落一線生機。

部落微光源自去年新北市三級警戒時推動的「微光行動」,由台灣計程車學院協會結合長照車隊與司機所共同推動的確診者交通接送。後來結合伯拉罕的All-in-one照顧整合經驗,擴大為入宅照護確診者或家屬的「微光守護」;同時導入醫院遠距視訊診療,和提供在宅自主健康監測與心理支持的整合服務;最後發展出為隔離者送藥、送餐與物資供應等延伸服務。

如今,因達觀和雙崎部落陸續爆發確診者傳染,再由伯拉罕結合地方衛生所、東勢維恩診所傅華國醫師、部落社區發展協會、文健站、教會等力量,成軍啟動「部落微光」。藉由去年新北市經驗,這群微光天使啟動當天,從一四七位民眾中快篩出八位確診者,同時也教導十多位密切接觸者如何自主隔離,且提供後續遠距關懷問診、送餐與送藥,和各式生活所需服務。截至五月底,部落微光總共服務七十八位確診者和四十一位密切接觸者,族人也逐漸恢復正常生活。

原鄉因為醫療資源貧乏、就醫條件不佳、家庭空間缺乏獨立衛浴,且大多為免疫力較弱的老幼族人居多,大多禁不起病毒入侵,故部落防疫的複雜度更高。但政府要如何降低部落的確診率呢?除了提高疫苗接種率與加強公共衛生宣導外,更重要的是要建立符合原鄉特色的防疫措施。

從傳統的都會防疫標準作業流程,轉向以部落出發的社區流程設計,針對部落獨特生態,推行相應配套,由原民原有的社群網絡來組成防疫協力團隊,取代政府傳統的衛政、社政、民政與警消的分工體系,改以族人自發性親友防疫交通接送、部落文建站與地方衛生所共同合作遠距醫療視訊與入宅居家照護、社區輪值義工的家庭物資補給與每日送餐、由教會牧師與原住民社工所提供的電話心理支持與屬靈陪伴,輔以原鄉內原有的非營利組織進行各式社區協力與事件處理。

唯有建立以部落出發的互助照護體系,解決資訊不對稱盲點、導正錯誤認知,由下而上來賦能部落,建構部落的社區支持網絡,才能真正在原鄉與偏鄉建立可持續性防疫力。而這一套思維邏輯與整合作業方法,就是「部落微光」正在嘗試的社會實驗。

如果你所在社區也有需要,歡迎加入「部落微光」行動!










熱心人 溫暖急診護理師


2022-06-04 00:56  聯合報/   徐雅芸/急診護理師(台南市)
中南部確診人數增加,醫師指出,中南部病床確實有一點緊繃。圖為高雄醫院急診室醫護人員忙碌工作情況。記者劉學聖/攝影



這一波疫情下,在急診護理師眼中看到了什麼?每天無法負荷的量能,上班都踏著沉重的腳步,像上戰場一樣,不知道今天又會面臨到什麼挑戰。

不斷有民眾抱著發高燒的小孩掛號,也有帶著年邁的長輩,焦急的詢問快篩陽性怎麼辦?中央各項防疫政策滾動式的調動,幾乎幾天就有新規定,才剛收到通知,可能隔天又更新。打不通的防疫專線,模稜兩可的公告,連我們醫療端都不完全看懂,何況是一般民眾?

除了本身急診業務,現在又多了接線生的工作,應接不暇的各式問題轟炸,使得有強心臟的急診人也慢慢失去了能量。每天如行屍走肉般工作。我們只能每天互相加油打氣,告訴自己,我們是急診人!我們可以!我們不能倒下!然而一位位護理師確診了,每班人力再縮又縮,發著高燒學妹哭著跟學姐說對不起,暫時沒有辦法回來幫忙,做為資深學姐,我忍不住流下眼淚。

在我們負能量爆棚時,卻還是有些溫暖人心的故事。篩檢時間到,在上工前對著等待民眾說:如果有不會掃QR碼上傳基本資料的外國朋友或阿公阿媽,麻煩大家幫幫忙協助填寫;這時,全部的人望向我並點點頭,突然覺得好感動!確實,真的好多不會填寫的人都有熱心民眾幫忙,真是太感人了!

還有一件事,在如火如荼掛號篩檢時,一位太太問我:請問你們對小孩有優先權嗎?我看著她並沒有帶著孩子,所以問她:怎麼了?發生什麼事?那位太太說,有位媽媽抱著一個幾個月大的寶寶在旁邊等好久了,妳可以先看看他嗎?我立刻請那位媽媽過來,看著她懷中的寶寶軟軟的活動力不是很好,詢問後才知道寶寶快篩陽性,但是抽不到號碼牌不知道怎麼辦,我馬上打電話去急診請人來幫忙,媽媽原本焦急的眼神突然放下心對我說謝謝;不,該謝謝的不是我,而是那位熱心的太太發現了你們。自己也在生病的狀態下依舊可以幫忙別人,這真的好令人感動!

這兩件事溫暖了我們原本疲憊的心,這場戰役還會持續,我們會加油,謝謝你們給我們的正能量。












悲傷端午 確診、死亡、失業、物價飆漲


2022-06-04 01:09  聯合報/   李亞琪/服務業(台北市)
季青漫畫



端午節一早LINE就不停傳來友人問候,大家有志一同,祝福「端午安康」。在疫病橫流亂世中,快樂或許很難,唯願平安健康。

這波疫情已奪走近兩千多人生命,有來不及長大的折翼天使、懷抱夢想的青少年、有本想含飴弄孫,安度晚年的長者…當死亡降臨,有告別父母至親的哀傷,有白髮人送黑髮人的至慟,每一個生命的逝去,都是其親人椎心泣血的永恆傷痛。聽到一個個家庭碎裂的聲音,正如屈原《九歌》:「悲莫悲兮生別離,樂莫樂兮新相知。」人間最悲哀的事,莫過於生別離;本該粽葉飄香,闔家團圓的佳節,卻成為許多家庭不願回首的噩夢。

疫情仍不停歇,每增加一例重症,都是對「重症清零」的諷刺,在還沒有準備好的情況下,選擇與病毒共存,於是那些長者和孩童成為疫情下犧牲者,讓人何其心痛!

大疫之年,消逝的不僅僅是生命。生存,同樣艱難。附近美甲店,店家要求客人消費時穿防護衣,請客人體諒,這是防疫和生存的不得不然,否則店員確診,恐得關門大吉。鄰居自行創業做美容的女孩,受疫情影響,為了支應房租,只能早上去打工,下午再服務客人。巷口那家素食早餐店停業一星期,大家紛紛猜測,老闆夫妻確診,希望他們平安。

疫情陰霾下,讓人不開心的還有物價漲個不停。端午節當天,去菜市場買了一束驅毒避邪的菖蒲艾草掛於門口,往年一束只要十元,今年竟然漲到卅元。疫情影響,到處哀鴻,攤販也有他們生存的艱難。

五月節,疫情肆虐、確診、死亡,失業、物價上漲,在在讓百姓心頭煩憂。在不確定的亂世,唯有自保唯有祈禱,早日驅邪除瘟,願君安康。











防疫包 解隔後才送到


2022-06-04 01:07  聯合報/   傅悅/自由業(台北市)
高雄市政府的防疫包內容。(此為示意圖,無關本文)。圖/高雄市政府提供



五月三日因快篩陽,打電話詢問相關單位都滿線,自行查找網路預約到五月六日去醫院做PCR;因無交通工具,防疫計程車約不到,只好冒著感染他人的風險自行前往醫院。但到了醫院PCR篩檢站,才發現沒預約的人也可直接到現場排隊(該醫院網路上有註明不接受無預約現場排隊),白浪費二天等預約。難怪輕症或無症狀不需服藥者,造成確診黑數。

身為確診者,收到確診通知後,乖乖的將「密切接觸者」資訊上傳衛福部系統。這些「密切接觸者」雖然尚未收到「居隔通知書」,但都體諒公務部門繁忙,自動做三加四隔離。確診者五月十七日解隔離,十九日「防疫包」才送到。然而「密切接觸者」過了快一個月仍未收到「居隔書」,因公司催繳,於是再度查詢,經過一連串電話詢問,一再嘗試用衛福部提供的電子平台叫出「密切接觸者」的「居隔書」,結果竟都是「無資料」!公所人員表示可去臨櫃申請,於是親自前往。

誰知,到了現場又不同,要我們去健康中心側門一樓填表單,然後六天後收電子信或簡訊。我當場即告訴承辦人員朝令夕改無法接受,並直接前往該部門辦公室。到了門口,看見好幾張大字報,內容都是無論申請什麼都不可進去,必須去側門一樓(戶外)填表。

我在門口大聲說,貴單位有人電話中告訴我可臨櫃申請,現在我專程來辦,堅持不離開;最後終於有人來處理,收了「密切接觸者」的身分證,十幾分鐘後給了我紙本的「居家隔離書」。個人研判,遲遲收不到「居隔書」可能是 「密切接觸者」名單甚多,以至於電子系統塞車。我感謝那位公務員,也覺得彼此都是混亂防疫政策下的受害者,因為台灣防疫政策真的好亂。










送餐志工及社工 不是免洗餐具


2022-06-04 00:57  聯合報/  陳冠霖/社工(嘉義市)
中華聖母基金會送餐志工蘇先生,每日風雨無阻地騎著車穿梭在鄉間小路,將午晚餐送給需要的獨居長輩及老老家庭。圖/中華聖母基金會提供



您知道撲滅服務熱誠需要多久?以長照送餐單位來看,大概僅需一年即可;三級警戒期間曾問過志工,若擔憂疫情,可以暫停出勤,但他們不曾想過退出。或許這是我們對於這份服務的使命,降低社區服務的影響讓長輩與家屬安心,送餐志工們是一線抗疫人員的最大後盾。

面臨的抉擇,志工心中卻是平穩,只想著服務的維持。但再多愛心及熱誠,也需要確保安全的保障。

疫苗接種時,因是志工身分已先被排除了,雖有微詞但也尊重及配合,但當志工回復我:「我OK,醫護先行」,反倒關心起社工疫苗接種及要記得多加休息,讓我十分感動。

但每次指引的調整,不但漠視送餐人員的風險問題,且還要求深入疫情中心,搭配上不合理的指引與支援抗疫,後續衍生的非人性化核銷模式,加上預算也不得任意使用等狀況,都使我們感到困擾,當然更不用奢望所謂防疫獎金,會有我們的份。

疫情過後一切恢復正常,曾將遇到的問題轉知政府單位,但隨著Omicron疫情肆虐,確診病例更加靠近我們,但政府的防疫規劃,好像又忘記了我們。

六月一日公告的社區防疫指引中,仍以個案為主軸,提供除送餐服務外都有的相關防疫指引、迴避策略與建議裝備,但不曾見任何有關送餐服務的規劃,僅要服務單位預備隨時支援其他服務需求,或許無知比知情還更加安全,除了緊急支援外,要附加這些相對風險給我們,像極了免洗餐具,心中的滋味可想而知。

志工對此服務是一種出於付出的態度,而非執行義務,那社工呢?

長照送餐方案不是外送平台,除了送餐外還需要關心及專業人員前往評估服務狀況及轉介資源。長期以來送餐方案一直不受重視,社工案量是所有長照服務內,唯一不設上限的方案,動輒近三百名個案,僅補助一名社工人力七成薪資,其餘薪資或人力需自籌,但在付出與要求完全不成正比下,基本上休息時間零散,但社工為了生活需麻痺自己,直到疫情開始至今,除原定作業外,中央增加更多的行政作業及相關行動,休息變成奢侈,從盼望政府看見到不抱期望,這樣的心態真能一同抗疫,我很遲疑。

服務中的疫情資訊不對稱,資源皆須單位自購,又被要求需協助收集與通報確診病例,若非堅持與政府規範對抗,迫使政府勉予同意修正為無接觸服務,這還使人有點憤怒,我曾自嘲:「多次被迫接觸到確診案的我們,可能是希望我們利用確診來獲得休息時間」,但馬上就被夥伴打臉,說到時一樣居家辦公,除非重症不然免談。難道要染疫陣亡後,主管機關才願意面對嗎?

請中央主管機關三思及面對是否能重新調整指引,並重視送餐服務的相關資源分配及人員安全保障。轉述這群年長夥伴們心聲,是疫情期間第一線送餐志工及社工的聲音,請問政府聽到了嗎?









國民法官 應防媒體干擾


2022-06-04 01:01  聯合報/   吳景欽/真理大學法律系所教授(新北市)
國民法官制度明年上路,圖為新北地院國民法官法庭。圖/司法院提供



好萊塢巨星強尼戴普與前妻安珀赫德,互告誹謗民事賠償官司,在經過漫長審理後,陪審團做出互賠損害的結果。而從賠償金額多寡來看,司法天平似站在強尼這邊,惟在早前其於英國相似的提訴,卻是敗訴收場。如此的反差,到底為何?

誹謗求償訴訟,於英國採取所謂實質真實原則substantial truth),即被告若無法證明其所述為真,就應承擔敗訴結果。但就承襲英國法的美國來說,卻於一九六○年代蘇利文案裡,建立所謂真實惡意原則actual malice),即就算被告無法證明所述為真但只要是有所本的善意傳述,仍無庸負擔任何法律責任。換言之,英國比起美國,對提起誹謗訴訟原告似乎較友善。依此而論,強尼似在英國法院勝訴機率要高於美國,但現實卻相反。

由於強尼在英國,提告對象是訪問前妻並因此報導其有家暴傾向的太陽報;但在美國,則是直接對前妻提告。故兩訴結果的差別,或可歸因於對新聞自由的最大寬容,但更可能的原因,在於審判結構的不同。

因陪審制雖源於英國,但其在民事訴訟運用不斷萎縮,故強尼在英國的訴訟,是由獨任法官為審判;但在美國,則是由七人組成陪審團審理,如此的主體不同,帶來訴訟程序的工整、精簡與否的差異。即於前者,乃以安珀到庭陳述為審理重心,並無太多審判意外。但於後者,為讓陪審員充分瞭解事實,就會帶來更多證人及專家證人陳述,這就使審理過程變得冗長,亦會產生更多不可測變數。

故在此等審理模式下,不僅考驗雙方律師交互詰問功力,恐更考驗如何在有限時間內,能以最白話與清楚方式讓陪審員快速理解。尤其是在此案起著關鍵作用專家證人,即精神法醫學家,乃由當事人自行委請與雇用,這與台灣鑑定人必須保持中立與客觀性,實有很大差別。雖形式上,如此的審判是立基於武器平等,但實質上,卻無可避免使法庭,成為展現當事人資力、人脈,甚至是社會與媒體影響力之處。若再加以網路直播加持,整個審理過程,到底是在追求公平與正義,抑或是法庭的肥皂劇,還是找回自己的粉絲,實也讓人模糊。

明年元旦起,我國將實施由三位法官與六位國民法官組成合議庭審理刑事重罪案件之制度。這雖與陪審制不同,但就如何保持當事人平等、如何讓國民法官迅速瞭解艱澀的法律概念與證據、如何保證國民法官免受外力、尤其是媒體干擾等,卻與陪審制無二致,也必是未來的重要課題。











少了病患補償機制 醫爭法缺角


2022-06-04 00:58  聯合報/   姚念慈/地院刑事醫療專股法官(台北市)
立法院院會三讀通過醫療事故預防及爭議處理法。圖/截自立法院議事轉播



五月卅日,立法院三讀通過「醫療事故預防及爭議處理法」(下稱醫爭法)。媒體報導多強調法通過後,可促進醫病溝通關懷,緩和醫病關係避免爭議;然,筆者擔任刑事醫療案件專業法官多年長期關注醫病溝通關懷和諧議題。基於希望醫病兩安的熱切期盼心情,不得不提出求全的批評。

近年來,因人民權利意識不斷提升,對於傳統上帶有高權色彩的領域愈來愈勇於挑戰,使得醫療糾紛的場景屢屢可見。又適巧發生部分醫師因醫療過失,遭民眾訴請高額損害賠償,以及少數不理性民眾的醫療暴力事件。在醫界廣為宣傳該等案例下,造成醫事人員惶惶不可終日,亦使年輕醫師將部分科別視為畏途。終於,在醫病法三方有志之士奔走下,確立「合理論究醫療過誤責任」、「對於醫療暴力嚴懲不貸」、「加強關懷溝通機制」、「即時補償病患損失」四大面向,並逐步落實。

醫界交流後也認知,以現有法令與司法實務作法,醫療糾紛本有種種調處、調解機制,因此更為積極運用。在修法上,陸續在醫療法增定「醫鬧罪」、並增加處罰範圍與刑度。隨後,又修正公布該法第八二條,嚴格了醫事人員過失責任成立的門檻,使相關刑事起訴案件大為減少,迄本次醫爭法誕生。

但就筆者的解讀,前述四大面向缺一不可。尤其是,在醫事人員醫療過失責任得到減輕時,同時應該放寬病患於不如預期醫療結果發生時能得到的即時補償,始符合「不責難、無過失」的修復式正義。實際上,醫爭法的最原始型態─「醫療糾紛處理及醫療事故補償法」草案,就有「醫療事故補償」的專章

可惜,筆者認為,或許因為經費來源以及種種角力,法制天平上,病患權益這一端,在此次立法中,因少了這重要的一角,而傾頹崩落了。此次修法雖有主管機關所宣傳的好處,但病歷公開、複製與調取、醫療爭議調解調處、醫院內部病安調查、醫療訴訟囑託鑑定,早已是醫法兩界處理醫療爭議事件的日常。此法所期許的立法目的與規範內容,只要善用現有法令、精進現有實務作法,要達到並無何難度。對病患更有幫助、更有效弭平醫療糾紛的事故補償機制,竟在此法中缺席,豈不令人遺憾?

「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須努力」。希望不久後,能見到醫療爭議補償機制的確立。讓醫界能真正無訴訟之憂、病患或家屬能得到實質的慰藉。



洪蘭/犯罪防治要從意念著手

名人堂電子報http://paper.udn.com/papers.php?pname=PID0030&page=1#ph

◆  洪蘭/犯罪防治要從意念著手
◆  方祖涵/布林肯給畢業生的故事
◆  李清志/多寶格的建築想像
◆  陳立恆/俠之大者的企業家精神
◆  葉金川/這一切都將過去
◆  蘇益仁/由清零到共存的新冠防疫問題






洪蘭/犯罪防治要從意念著手


2022-06-04 01:13  聯合報/   洪蘭(作者為中原大學、台北醫學大學、中央大學講座教授)
民眾追悼德州烏瓦德鎮羅布小學因槍擊死亡的21名師生。(美聯社)



一九六九年,我去美國聖路易華盛頓大學讀法律。一天,老師說下堂課要討論Charles Whitman Case。我初來乍到,不知道是什麼,急問旁邊同學,才知道它是美國第一個校園槍殺案。

一九六六年八月一日,廿五歲的Whitman爬上德州大學奧斯汀校園最高的樓向下掃射,打死十四個人,傷了卅一個人,最後被警察擊斃。令人驚訝的是,他在遺書中,要求警察務必解剖他的大腦。原來他掌管情緒的杏仁核上長了個胡桃般腫瘤,這瘤使他飽受頭痛及不知名黑色念頭折磨。他曾看過五個醫生,包括一名精神科醫生,但在沒有電腦斷層掃描年代,醫生只能開止痛藥。止痛藥對他的殺人意念一點幫助也沒有,最後釀成大禍。

這案子當時讓我目瞪口呆,不能相信一個小瘤就能使一個智商一二○的工學院學生犯下滔天大罪,所以我後來決定轉去念神經科學,從大腦來了解行為。

最近德州又發生校園槍殺案,槍枝管制法案又再次被提出,但是一個要殺人的人是有辦法買到槍枝的,只是困難一點而已,就像未滿十八歲不可以買酒,但酗酒的青少年還是一大堆。犯罪防治要從意念著手才有效。

一個反社會行為的產生有很多原因,最基本的一個是家庭失功能,絕大部分暴力犯來自破碎家庭。威斯康辛大學H. Harlow的猴子實驗顯示,受虐兒長大會成為施虐者,家庭若瓦解,社會必然動盪不安。

加拿大麥吉爾(McGill)大學神經學家米尼(M. Meany)更發現,童年不幸經驗會深入到DNA層次,改變基因展現,使他們後來對壓力和挫折的反應不同。

哈佛大學醫學院則發現,言語暴力對大腦傷害比肉體更深(所以老師不可以罵學生白痴、豬狗不如等傷害自尊心的話),長期生活在恐懼中的孩子,海馬迴比較小,因此記憶比較差。學業成績不好時,挨打次數更多,惡性循環下去,他的人生就不一樣了。

母親懷孕時的營養,也會造成孩子反社會行為。荷蘭「飢餓的冬天」就是個例子。一九四四年冬,德軍封鎖萊茵河,使阿姆斯特丹、鹿特丹等地居民缺糧,他們餓到連鬱金香球根都挖出來吃,而它是有神經毒的。

十八年後,這些孩子要去當兵,在身體檢查時,發現懷孕初期,飢餓母親生下的孩子,大腦因發育不良,反社會行為機率比其他人高。模里西斯的研究也發現,孩子三歲前的營養直接影響廿年後的犯罪紀錄。

英諺:If rich and poor can't look each other in the eye, it will be an eye for an eye。種族歧視、貧富不均等不公平現象是社會問題的根本原因,要避免這種濫殺悲劇的再發生,社會和諧是唯一方法。

美國因川普挑動族群分裂,加上高失業率和家庭功能瓦解,造成一堆憤怒年輕人拿槍洩憤。台灣雖然因為槍枝管制,情況好一點,但年輕人酒駕、暴力砸車、隨機殺人、超商挖眼等事件,都顯露出台灣的隱性炸彈也不少。

安全感是生命的最基本要求,也是政府對人民最起碼保護,我們的執政者,你們聽到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