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2月31日 星期二

經濟日報社論/政府「打炒房」別變成「打房」

udn 論壇電子報.歷史報份http://paper.udn.com/papers.php?pname=PID0004

udn 論壇報https://paper.udn.com/udnpaper/PID0004/399896/web/ 

◆  聯合報社論/卓揆否決蘇揆,混亂的軌道政策誰是贏家?
◆  聯合報黑白集/卓榮泰還韓國瑜公道
◆  經濟日報社論/政府「打炒房」別變成「打房」







經濟日報社論/政府「打炒房」別變成「打房」


2024-12-31 02:40  經濟日報/ 社論
央行總裁最近回應「打炒房」政策可能造成「金龍海嘯」的問題時,說心中是「五味雜陳」。記者杜建重/攝影


央行總裁最近回應「打炒房」政策可能造成「金龍海嘯」的問題時,說心中是「五味雜陳」;雖然央行達成扭轉社會預期房價上漲心理目的,但對房仲與建築業的影響,由於「從業人員滿多的,總覺得 sorry」。 總裁一席話反映央行「有一好,無兩好」的政策特質;央行縱使扭轉房市預期心理,卻不免傷及房地產業者,而房價高到民眾無法負擔則依然照舊。

央行四年七次的「打炒房」,使得社會感受也如同總裁一樣「五味雜陳」。民國一一三年(2024年)第2季全國房價所得比10.65倍,其中新北市的13.71倍與台北市的16.36倍皆高不可攀。如果與民國一○九年(2020年)第4季對比,這段時間全國房價上升35%,房價所得比亦增加16%。政府「打炒房」顯然無法抑制房價,民眾薪資增幅根本趕不上房價上漲。今天台灣家庭四成六的可支配所得用於支付房貸,政府縱使「打炒房」成功,對於有購屋需求的家庭不過就是「安慰劑」罷了。

面對央行愈益嚴苛的房地產市場信用管制,社會反而誤認壓抑所有房地產活動皆具正當性。政府原本抑制房地產投機性需求,竟變質成要求限制房屋供給。租賃公司貸款給風險高而求助無門的中小型建商,直接被立委指控是暴利,金管會與財政部則隨之管控銀行資金流向。政府對房地產資金供與需不分的限制,不僅傷害房市健全性,其牽動金融業授信風險,也隱然形成「雙輸」局面。

房價負擔不起一直是縈繞台灣的社會與經濟問題。區域平衡發展、薪資成長且分配平均,合理化房地產稅制,以及家庭不以房地產作為管理財富手段,才是化解台灣房市供需失衡的正辦。可是政府未能改善影響房地產市場的基本因素,只能以「打炒房」來回應社會對房價的抱怨,然而政策執行卻可能過了頭。最近民調顯示,民眾「購買房地產時機」信心轉為悲觀,房仲業也傳出將爆發「倒閉潮」,如此看來「打炒房」確實已到「大象轉身」的時刻了。

政府規劃未來房地產政策,應該要讓社會台灣房市供需的現實條件,以及哪些政策能做與不能做。首先台灣正面臨快速地老齡化國發會預估民國一三八年(2049年)總人口數將不足2,000萬,到了民國一五九年(2070年)更將低於1,500萬。在此前提下,台灣房市問題不在於房屋總量多寡,而是民眾傾向居住指定區域的分配問題。政府因此可考慮房地租稅負擔差異化,藉此降低民眾對特定地區房屋需求,舒緩區域房價上漲壓力。

其次,政府千萬別把「打炒房」執行成「打房」;急速限縮建商融資,造成中小型建商倒閉,並不會壓低多少房價,卻足以傷害傳統產業,不利台灣經濟平衡發展。新建房屋價格愈來愈高,導致社會誤認建商融資興建房舍是在「炒房」。其實新建案屋價上漲原因不一而足,土地供給有限、建材與人力成本高漲,與建商以「期貨價格」預售房屋都是可能原因。政府因此可對各項因素採取應對措施,其中值得注意新建房屋若以「現貨價格」交易或許有助於穩定房價預期心理。

第三、政府可以創新方式協助民眾面對房價的高不可攀。從過去成功案例觀察,政府將持有的都會區土地,以只租不售方式,配合地租優惠措施,交付建商興建使用權住宅,可以大幅降低房價,有利於不以「有土斯有財」購屋者的住屋需要。另外,金融創新也可幫助暫無負擔能力的家庭購置房舍。例如,政府可鼓勵合格建商與金融機構合作,推動附有承購權的長期租賃合約,如果還能搭配儲蓄優利措施,應可降低年輕家庭負擔,加速其擁有住屋的理想。

央行「打炒房」無法解決台灣房價過高問題,過度信用管制則猶如走鋼索,稍稍不慎就成為衝擊經濟的「打房」,而總裁在記者會冒出的「sorry」,正好說出他的憂心。政府顯然已不宜再有新的「打炒房」管制,現在的正辦是推出不具投機性質的住者有其屋政策












聯合報黑白集/卓榮泰還韓國瑜公道


2024-12-31 03:05  聯合報/ 黑白集
因鐵路地下化改建多年的高雄車站28日啟用,行政院長卓榮泰拍板高鐵南延屏東改採「高雄案」,讓車站周邊居民憂心交通黑暗期將重演。 記者劉學聖/攝影


高鐵南延屏東政策大轉彎,從「左營案」,變成「高雄案」。長達五年的評估,等於砍掉重練。不過「高雄案」並不新鮮,五年前,時任高雄市長的韓國瑜,就曾呼籲民進黨政府,「高鐵南延應經過高雄市區」。

當時正值總統大選,韓國瑜又是國民黨總統候選人,其建議非但未被民進黨政府採納,蘇貞昌與當時的副閣揆陳其邁、交通部長林佳龍還輪番圍剿韓國瑜。當時的屏東縣長、如今的總統府祕書長潘孟安,更說韓國瑜是「總統大選的政治操作」。如今看來,到底誰在政治操作?

更諷刺的是,翻案原因之一,是指左營案會「限制環島高鐵延伸可行性」。但今年五月,韓國瑜曾領銜提出《環島高鐵特別條例》,結果卻被民進黨抨擊是「錢坑法案」。昔日罵「錢坑」,如今卻成卓揆翻案的理由,真是政權在手,什麼鬼話都敢說。

無論當年的「左營案」或如今的「高雄案」,民進黨的決策考量都充滿疑點蘇貞昌決策強渡關山,曾遭質疑是否為炒地皮如今卓揆政策轉彎,是真要「兼顧南北平衡」、「為環島高鐵做準備」,或只是「換人炒地皮」

高雄車站一蓋廿年,完工之際又殺出高鐵案,衝擊可想而知。政策轉彎,不只是「卓榮泰還韓國瑜公道」,更印證民進黨政府決策粗糙。但虛擲的公帑和時間由誰埋單














聯合報社論/卓揆否決蘇揆,混亂軌道政策誰是贏家?


2024-12-31 02:40  聯合報/ 社論
高鐵南延屏東採「高雄方案」,高雄車站將成為高雄第2座高鐵站。 記者劉學聖/攝影


閣揆卓榮泰推翻蘇貞昌拍板的方案,將高鐵南延計畫由「左營案」改為「高雄案」,過去五年的規劃一夕歸零,全部重來。這次大翻盤,恰恰反映了民進黨政府的一貫作風:高層決策者不聽取專家及社會的意見,為了一黨一己之私一意孤行;俟發現計畫行不通時,人力和時間都已白費,還要用加倍經費收拾殘局,人民只能徒呼負負。

卓榮泰的拍板,其實並未解答五年前外界的共同疑問:為節省區區十八分鐘,每天服務不到四千名旅客,政府砸六百多億元將高鐵南延屏東,是明智的決策嗎?當年蘇貞昌拍板「左營案」,必然也知道這樣的計畫難謂理直氣壯,但他基於身為屏東人的私心,非要將高鐵送進自己的家鄉;因此選擇了路線較短、經費較少的「左營案」,目的是為平息外界議論。

如今卓揆推翻蘇揆決策,經費卻已暴增為一,二七五億元;當卓榮泰笑呵呵宣布新方案時,他覺得自己在造福誰?原本的「左營案」路線較短,沿線人口稀疏,土地較易徵收;卻經過敏感的石化工業廠區,連日本專家顧問都覺得棘手。如今的「高雄案」,高鐵路線根本與台鐵並排行駛,卻要花費一千多億元,僅節省十三分鐘,只為運送三、四千名旅客,究竟意義何在?五年前的民調,許多屏東居民就表示他們需要的是台鐵加開班次,而不是每小時才一兩班的高鐵這些基層意見,從未被政府聽見過

高鐵南延,是林佳龍民國一○八年(二○一九年)在交通部長任內提出來的主張。當時他提出「西部高鐵、東部快鐵」的大藍圖,將台灣串聯成六小時的生活圈,民眾可在六小時完成環島。林佳龍早就不在其位,但他留下的偉大「夢想」,卻還讓後人苦苦追求。然而,政府的建設規劃若充滿「紙上夢想」,卻缺乏執行能力,又不聽專業意見,高鐵南延五年期待只換得一場空,那麼「六小時鐵路環島」的大夢,又要到何年何月才能成真?

在「西部高鐵」撞牆之際,民進黨可曾想到它信誓旦旦的「東部快鐵」願景,如今實現了幾分?近年東部鐵路多災多難,除普悠瑪、太魯閣號出軌,火車時因地震、落石中斷,後山居民經常有家歸不得。最讓人難以釋懷的是,東部鐵路的「雙軌化」進度牛步,從花蓮到知本的一六二公里路程,迄今仍有高達七成只能「單軌」通車每逢兩列火車相會,就有一列必須停車等待。根據賴政府的計畫,花東的「雙軌化」要等到民國一二三年(二○三四年)才會完成。拜託,那已是十年以後的事了!

換言之,高鐵南延的五年等待迄今一場空,而東部台鐵的「雙軌化」十年後能否完成,仍然變數甚多。賴政府為了抓住屏東選票,汲汲於高鐵南延大計,一砸上千億元毫不眨眼;但面對花東的數十萬民眾,卻任由他們活在單軌時代而無動於衷,這不是雙標是什麼?

高鐵左營站南延案五年白忙,至於雀屏中選的高雄火車站,則因地下化漫長的施工黑暗期而商圈變得慘淡,這都是民進黨執行能力荏弱所致。空有燦爛的建設夢想,卻不知如何務實推進,最後只是夢想成泡影,民眾再次失望。試想,高雄站商圈又要再次面對高鐵施工黑暗期,商家如何承受?誰有另一個廿年可以等待?

當年蘇揆拍板左營案,主要是為了民國一○九年(二○二○年)的大選造勢,兼收打擊韓國瑜之功。如今卓榮泰打出「高雄案」牌,也只是在為兩年後的地方選舉創造聲勢,確保南台灣仍是綠色執政。問題是,這種充滿私心又短視傲慢的決策手法,究竟誰能受益?








【專家之眼】陸委會隨網路謠言起舞 意欲為何?

◆  【專家之眼】陸委會隨網路謠言起舞 意欲為何?
◆  【專家之眼】從荷蘭經驗看「班班喝鮮乳」政策

◆  【專家之眼】台北101改名台灣101?
◆  【專家之眼】睦鄰穩邊反圍堵 不畏衝突探底線
◆  【專家之眼】立院通過三法 在野黨下一步?









【專家之眼】陸委會隨網路謠言起舞 意欲為何?


2024-12-31 06:56  聯合報/ 楊穎超/銘傳大學副教授
最近網路上流傳統戰影片相關報導,稱目前可能已有10萬多台灣人持有「中華人民共和國身分證」、「等同具有台灣、大陸雙重國籍」。網路說法明顯錯誤,陸委會不辨菽麥,拿專業幫忙吶喊助威,恐怕有傷過去令名。圖為上海市公安局2018年發出首批30張台灣居民居住證。戴瑞芬/攝影


最近網路上流傳統戰影片相關報導,稱目前可能已有10萬多台灣人持有「中華人民共和國身分證」、「等同具有台灣、大陸雙重國籍」,明顯違反《臺灣地區與大陸地區人民關係條例》(簡稱《兩岸條例》)云云。網路上有人為了吸流量,語不驚人死不休,可以理解,不料陸委會也隨之起舞,順著發言邏輯稱政府將嚴格查處,少數有心人士勿以身試法。

網路相關發言可信度是很有疑問的,包括從沒聽過福建有所謂統戰處長編制,更不用提會由台灣政黨指派。多講點漏洞,恐怕是在幫忙介紹刷流量,且不贅述。只是陸委會卻正經八百的附和其中說法,引用《兩岸條例》第九條之一規定指出台灣地區人民不得在大陸地區設有戶籍或領用大陸地區護照。若違反,主管機關可註銷其台灣戶籍,喪失台灣地區人民身分。

官署宣導依法辦事,沒有問題,問題在網路說法明顯錯誤,陸委會不辨菽麥,拿專業幫忙吶喊助威,恐怕有傷過去令名。點出說法錯誤,是因為一般台灣人可以持有的大陸發行之身分證明文件,包括作為大陸通行證件的台胞證、居住半年以上、具合法就業、合法住所、連續就讀等條件之一可申請的台灣居民居住證(居住證)、準備定居落戶台灣居民定居證(定居證),以及護照、身分證等

居住證是民國一O七年(2018年)起,中共推出可以讓持證者擁有跟大陸居民身分證一樣的18碼證件號,方便台人在大陸辦理社保、公積金、醫保,申請各項證明等;定居證還規定申辦時要上繳台胞證、台灣身份證件和出入境證件,直到去年底今年初,才由中共國家移民管理局於「支援福建建設兩岸融合發展示範區十項出入境政策措施」放寬標準大力推廣,試點才一年左右,還沒推到其他省分,就突然被網路上說要直奔申領身分證而去,這不是中共推政策的行事節奏;該證與居住證有何差異,連目前長居對岸的台人也還搞不太清楚。換句話說,缺乏熱烈辦證動機,更不用提辦理手續更嚴格的身分證。如此邏輯,也適用於我國護照比較好用,台人同樣缺乏辦理大陸護照動機。

陸委會理應知道這方面的差別,所以今年初遇到中共放寬在福建的定居證申請時,還特別指出對岸經濟不佳,定居證對台人沒吸引力,並稱因為還不需設籍中國,因此未違反《兩岸條例》,不會註銷台灣戶籍。現在卻附和網路謠傳台灣人到當地辦理「中國身分證」,持證後可安排開發商以免首付方式取得房、車產,也能與福建當地銀行高層合作行超貸詐騙情事。既然陸委會早知對岸經濟不佳、官員貪腐又抓得兇,又怎會安排免首付與銀行高層合作超貸詐騙?現在還忽然覺得有不少台人可能辦大陸的身分證,準備認真查辦,風向吹得相當奇怪。

或許陸委會真的發現了有如此趨勢,苦口婆心的盼望國人勿以身試法。然而,除了極少數人可能在網路上、使用大陸護照入境自爆外,陸委會應無法找到證據。不知道官員們要怎麼查處?既然查不到卻講得煞有介事,比較可以推想的,恐怕是製造風聲鶴唳的認知戰,嚇阻與讓人民覺得處處有風險意味濃厚

此外,還能被合理懷疑有關的,尚包括本來就拿過大陸身分證件的陸配。雖然這部分已有要合於《兩岸條例》才能入籍台灣規定,本來沒問題了,但之前陸配民代衍生包括國籍尚未放棄的相關「爭議」,搭配此次綠委受訪時特別呼籲跟戶籍、國籍有關的單位,要全面清查,尤其是立法委員、民意代表,到底誰去申請了中國的身分證?讓人好奇綠營是否正在藉此操作,引導風向

總之,網路流言不可輕信,猶記得新冠疫情流行時,官署勸人民不要隨便傳播、信任網路流言,陸委會過去一向是台灣最專業的大陸事務主管機構,不可輕易砸了招牌。















【專家之眼】從荷蘭經驗看「班班喝鮮乳」政策


2024-12-31 06:30  聯合報/ 曾志超/中華經濟與金融協會副秘書長
「班班有鮮乳」政策因各界看法分歧,行政院長卓榮泰(左)日前決定從下學期起停辦。(本報資料照片)


為補充學童鈣質的「班班喝鮮乳」政策,惜因農業部與教育部規劃不周,引發各種亂象,主事者不願修正問題,逕自建請行政院廢除該政策。惟從荷蘭的成功經驗觀之,我國不僅應儘速恢復政策,還要擴大辦理。

引用衛福部民國一一一年(2022年)公佈的《國民營養健康調查》,鈣質為國人攝取狀況最差的礦物質, 7 歲以上的攝取量僅「足夠攝取量 」(Adequate intakes, 簡稱AI)建議量的 6 成以下,男性 7 歲以上族群的平均鈣質攝取量僅達 AI 建議量的 40-60%,女性 7 歲以上族群則為 36-56%。男女性中鈣質攝取量大幅低於 AI 建議量的族群包括男性 13-15 歲(40%)、男性 16-18 歲(44%)、女性 7-12 歲(49%)、女性 13-15 歲 (36%)、女性 16-18 歲(39%)及女性 19-44 歲(48%)。

主要原因是國人從飲食中獲取的乳品類攝取,大幅低於飲食指南建議攝取量,因此有必要提高乳品類的攝取,其中補充鮮奶效果為最佳的做法筆者前文曾提及,比較日本推動午餐學童奶政策前後的學童身高差距,民國三十九年(1950年和1994年)相比,日本17歲青少年的平均身高大幅增加,男生從161.8公分成長到了170.9公分;女生則從152.7公分成長到158.1公分。

不僅日本如此,荷蘭也有類似的經驗。荷蘭男人的平均身高為 182.5 公分;荷蘭女子 168.7 公分為全球最高,被稱為巨人之國民國一O九年(2020年)英國 BBC 發表《Why are the Dutch so tall?》文章,其引用倫敦皇家學會研究,從荷蘭軍事記錄的審查發現,在 1800 年代中期,荷蘭男性實際上是歐洲最矮的人之一,卻在短短 160 年內,荷蘭男性身高大幅增加 20 公分。

此與該國偏好乳製品有關,荷蘭土地不足,進而填海造陸,這類土地酸性太強,不適合種植蔬菜或穀物,卻相當適合種植牧草,進而養殖大量的乳牛,造就該國酪農業的蓬勃發展,促進牛奶與乳製品消費量的激增,成為世界上最大的乳品消費國之一

專家表示,身高增長速度太快,不應只是遺傳的效果。《Science》研究顯示,荷蘭身高增長也與財富的增加、遺傳、小孩的數量與醫療體系健全有關,乳製品攝取量並非單一的因素。但也承認牛奶的鈣質可以強健骨骼,生長取決於鈣的充足供應,對大量攝取乳品的荷蘭人的身高具有關鍵的效果

從他國的經驗看來,增加乳品攝取量足以補充學童所需的營養,幾年內必將增進國人的健康與身高,可惜班班喝鮮乳政策竟突然中止。該政策施行初期固然有諸多問題,但只要略為修正,即可步入正軌,盼政府莫因噎廢食。





林中斌/貿易戰2.0 中國以鬥致和

名人堂電子報http://paper.udn.com/papers.php?pname=PID0030&page=1#ph  

◆  林中斌/貿易戰2.0 中國以鬥致和
◆  陳力俊/九旬史學巨擘談民主與科學







林中斌/貿易戰2.0 中國以鬥致和


2024-12-31 04:30  聯合報/ 林中斌(作者為前華府喬治城大學外交學院講座教授,曾任國防部副部長,著有《偶爾言中》)


Skydio 是美國最大無人機製造公司,客戶包括美國軍、警、農場等。十一月底,就在美國大選可能將送川普回白宮之前,它的生產陡降近乎停頓,原因是電池零件突然缺貨。

Skydio 電池供應靠寧德時代-全球市占率冠軍的中國公司。北京在川普啟動2.0貿易戰之前,已先開打!迅速、猛烈的北京貿易戰2.0,與其因應川普貿易戰1.0時的被動和拘謹成強烈對比。

十二月二日,華府推出對北京新一輪晶片出口禁令,涉及一四○家中國公司。次日,北京宣布禁止出口美國鎵、鍺、銻、超硬材料、石墨等軍民兩用物項。

十二月十七日,南華早報引述美國分析公司 Govini 報告說,這將衝擊一千多個美國武器系統,超過兩萬個零件。範圍涵蓋美國核子飛彈、子彈、電纜、紅外線技術、海軍驅逐艦、兩棲攻擊艦、航空母艦等。

中國貿易戰2.0反應快、力度高,顯然是有備而來

六年前,川普發動對中國貿易戰。當時,中國貨物占美國所有進口的二十趴,如今減至十三趴(倫敦 TS Lombard 投資研究所),北京已積極減低對美國市場出口依賴。

大豆是中國人民食物蛋白質重要來源,長年靠美國提供。其來源近來北京已轉移至巴西和阿根廷。民國一一二年(二○二三年)巴西超過美國成為中國大豆頭號供應國。從民國一○五年至一一三年(二○一六年至二○二四年),巴西大豆占中國大豆來源由四十六趴躍至七十六趴

十一月初美國大選川普勝出。十二月五日,北京宣布減少一,六四○億美元主要是農業的美國進口產品,嚴重的震撼美國農民。

紐約時報十一月十一日報導,美國智庫 CSIS 中國問題學者 Scott Kennedy 說:「比起川普1.0期間,中國現在對美國的槓桿大為增加。」

在民國一一一年(二○二二年)十月的中共第二十屆黨代表大會後,習近平對政策大幅調整,包括提升民營企業。現在中國民企幾乎占對外出口一半,遠超於只占九趴的國營企業,使打貿易戰更靈活(華府 Peterson Institute for International Economics 之中國經濟研究權威 Nicholas Lardy 提報)。

其實川普不斷聲稱對各國提升關稅是談判的起手式。他第一任白宮國家經濟委員會主席 Larry Kudlow,在十一月十九日華爾街日報播客「All Things Considered」裡說,他在福斯訪問節目裡開玩笑的問川普:「您公開稱提高關稅,其實已經開始和其他國家談判,不是嗎?」他回答:「是!」

川普宣稱明年上任後將對中國的關稅,從他前任的七點五趴提升至六十趴;此外他也提過一百趴、甚至兩百趴,如果共軍攻台。但最新的說法是對中國關稅提升十趴多樣化的叫價,顯現他已開始用叫價關稅與北京談判

中國強勢的貿易戰2.0,何嘗不是談判的手段

川普十二月十二日呼籲中美合作解決世界問題,十六日還破例邀請習近平參加一個月後的總統就職典禮。

拜登民國一○九年(二○二○年)上任後延續川普對中經貿科技戰。但近一年來中美在競爭的格局下,合作層面增加。

川普上任後,美國第一,解決內政失序為優先。必須避免與中國軍事衝突。表面抗中,內涵競合

雖然看來,中美鬥爭將加劇其實,各為利益,必須合作

中美競合,將成美國未來的兩黨共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