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0月25日 星期二

經濟/金融服務大未來…歸零思考

.聯合報社論..許宗力釋憲,兩岸關係難以承受的「善意」
.聯合報黑白集.蔡政府如何打開話匣子
.經濟日報社論.金融服務大未來…歸零思考








經濟/金融服務大未來…歸零思考


2016-10-25 00:24經濟日報  經濟日報社論

自從世界經濟論壇(WEF)於2015年發布未來金融服務研究報告以來,金融科技(Fintech)不僅成為金融服務業創新的代名詞,更是各大金融集團、創投與科技新創企業的競技場。
WEF在趨勢報告中,提出六項創新洞察:一、Fintech的發展與對傳統金融業的破壞性是可以預期的;二、最大衝擊來自於平台、大數據與輕量資產的商業模式創新;三、短期影響最大的是銀行業,中長期影響最深的是保險業。四、金融業將會採取與新創Fintech公司競合的平行策略;五、健全的發展來自於政府、金融業與新創Fintech公司三方的協同合作;六、Fintech的破壞性創新將會逐漸改變消費行為、商業模式,與產業結構。
總體來說,Fintech是一個可以預期的趨勢,如何從消費者的觀點出發,結合大數據、人工智慧、移動、雲端運算等科技,進行轉型升級與創新,是傳統金融業很大的難題。想像未來,金融服務的市場將持續擴大,例如透過科技實現機器人理財與普惠金融(Financial inclusion)等,但是產業結構將會發生巨大變化,不再是以實體分行為核心,而且是針對性更強、服務更深、更快的社群金融,以及運用大智移雲為核心的科技平台服務。如果未來的情境如此,那麼取勢謀遠的關鍵是什麼呢?
事實上,Fintech的重點不只是科技,更重要的是運用科技經營社群:透過社群互動深入挖掘隱而未顯的需求與可能的服務模式,然後再用Fintech新服務來對應。要發展金融科技,不能落於金融業的科技化,需要更專注於用科技解決消費者的真正需求。亦即創造出那些現在沒有、不方便或不便宜的金融服務,並且連結社群,設計符合年輕世代使用行為的新服務。
由此觀之,我們有必要重新詮釋與定義Fintech:重點不在於金融+科技,而在於數位世代的金融服務。金融與科技融合只是Fintech的表象,真正的意涵在於世代行為的翻轉。因此,在我們思考Fintech的策略布局時,需要強化對於數位世代行為的洞察;數位世代對於科技的應用能力,遠遠超過傳統金融業決策高層的想像。這種先天的不對稱性,將會是傳統金融業發展Fintech的最大盲點。
面對來勢洶洶的金融科技浪潮,政府與產業應有以下幾點認知:首先,科技的穿透力是很難阻擋的,隨著世代交替,Fintech的服務將會跨越國界。
因此,Fintech並不是一個新創公司與傳統金融業的競爭,而是一個台灣金融業與新創公司合作一起面對全球大廠的賽局。我們的速度如果不夠快,最後的結局可能連台灣的市場都很難保住,因為,科技常常被用來突破市場限制,改變營運模式,以及消滅傳統產業。
其次,Fintech將不只是傳統金融或新創公司重新分配台灣市場的競爭,更關鍵的是台灣金融業如何運用Fintech的趨勢來進行產業的數位轉型與升級。而且,不論我們願不願意,國際大廠總有辦法借重科技與平台,侵入台灣市場。想像未來,有一群Apple Pay或Android Pay的重度使用者,他們是經常需要跨國移動的商務菁英。這群創新應用的領頭羊,不僅樂意接受國際級的Fintech服務,而且會將這些應用快速擴散至更多的中產階級。
最後,傳統金融業更應思考,如何槓桿新創Fintech的優勢,來對應數位世代的新服務,在轉型升級的過程當中更大程度的攜手共創未來金融,採用雙模並進的方式:一方面策略性的調整當前的金融服務,一方面與新創Fintech共同創造未來的新事業模式。
從產業史觀之,當前的領導企業更容易被第一曲線的成功所蒙蔽,當產業典範轉移,進入第二曲線的時候,往往就措手不及;柯達、百事達等都是經典案例。數位世代是一個善於分享與互動的新世代,也是Fintech的重度使用者,傳統金融業需要歸零思考,如果現在或十年後重新創建金融服務,我們會怎麼做?

聯合/蔡政府如何打開話匣子


2016-10-25 00:24聯合報  聯合報黑白集

陸委會前主委陳明通。 本報系資料照片

陳水扁政府時代的陸委會主委陳明通,近日接受紙媒訪問談論九二共識,其結論是:北京迄不承認中華民國的存在,因此九二無共識,責任在北京。
蔡總統說什麼都可以談,九二共識正是當前兩岸最關鍵的話題。但由陳明通談只是隔靴搔癢,何不由蔡政府的陸委會或海基會來談,兩岸即可打開話匣子。
陳明通說,香港九二會談的核心爭議就是北京要「一個中國原則」,我方要「一中各表」。陳明通雖說得吞吞吐吐,但他可能使人留下的印象是,如果北京接受了「我方」在九二共識裡主張的一中各表,亦即承認中華民國的存在,僵局即可化解。
不過,陳明通的論點,有一顯著的省略。他只強調一中各表是我方以一個中國為中華民國,但他顯然省略了一中各表也是我方認知對方以一個中國是中華人民共和國。也就是說,一中各表是雙方認知一個中國的意涵存有分歧,但皆不排除雙方共同維持一個中國的原則。
再者,陳明通過度強調九二當年的摩擦,卻未見九二共識迄今仍是一個發展中的動態概念。例如,二○○八年布胡熱線中,胡錦濤即說過一中各表;後來國台辦主任王毅也說過:「儘管雙方對一個中國的認知有所不同,但可以求同存異,求同存異正是九二共識的精髓。」
無論如何,陳明通開了個頭;蔡政府如想解開僵局,何不主動向北京叫板,讓北京點出九二共識究竟有無「一中各表」的空間。

聯合/許宗力釋憲,兩岸關係難以承受的「善意」


2016-10-25 00:24聯合報  聯合報社論

司法院長被提名人許宗力。 聯合報系資料照

蔡總統在國慶演說呼籲北京當局正視中華民國存在的事實,然而,蔡總統其實應先要求她提名的大法官,正視中華民國以及中華民國憲法存在的事實。這不僅在應然面上根本涉及「不認同憲法的人,如何負責釋憲?」的問題,更在實然面引人產生「大法官可能把中華民國帶向何方?」的疑惑。
從民國三十八年一月六日的大法官釋字第一號,到今年十月廿一日的釋字第七四○號,六十幾年來,大法官們已經陸續依據憲法作成許多主旨涉及國家定位與兩岸關係的解釋。
早期一些大法官解釋,解決了這部在大陸制定、適用於整個中國的憲法繼續在台灣適用的問題;通過限縮憲法適用範圍,為中華民國憲政體制在台灣的實踐提供合理的解釋和合法化的基礎。例如,涉及立委與監委任期、國大代表總額計算標準、第一屆中央民代任期,以及國大代表與立委延任等問題的一些釋憲案,都在確保「值國家發生重大變故」的憲政體制維繫與運作,同時保持著台灣與中國大陸之間的法理聯繫,為中華民國的法統與政府的全國代表性提供正當性基礎。
隨著修憲而來的憲政變遷,讓務實解決兩岸定位問題日益迫切。兩岸交流衍生的問題,往往涉及人民基本權利與國家安全的衝突,也讓越來越多兩岸關係的法律規範必須接受合憲性的審查。大法官的解釋明確站在憲法增修條文「一國兩區」的立場,承認主權與治權的落差,區分治權之所及與所不及。換言之,在國家定位上,中華民國治權分裂;但就主權而言,只有一個國家。至於兩岸關係的法律規範,過去的大法官也堅持人民基本權利和自由保障優先的原則。
事實上,隨著台灣政治的變遷與區域情勢的演變,大法官對於憲法的解釋,已成為國家定位與兩岸關係發展的重要支柱。過去的大法官在不同時代作成的憲法解釋,不僅是構成我國憲政體制的支柱,也是蔡英文宣稱將致力維持的兩岸「現狀」的重要組成,更是蔡英文向中國大陸方面表達「最大善意」的憑藉。
但令人錯愕的是,蔡英文提名的大法官中,許宗力主張兩岸是「特殊國與國關係」,且中華民國主權並不包含中華人民共和國;許志雄鄙斥「中華民國憲法爛」,而中華民國則是「中國廢棄的國號」;黃昭元更說「中華民國只是內部講講,用以滿足鄉愁」,在在皆是對中華民國憲法的譏誚與否定。他們到底是要做憲法守護者,還是對憲法的恐攻者?
個別大法官未必能改變憲法解釋長期累積、充實的內涵,但當大法官會議結構及生態發生驟變,既有憲政內涵的崩解,並非不可想像。司法院包含正副院長共十五位大法官,釋憲應有三分之二大法官出席,出席者三分之二同意,也就是十位出席、七位同意才能通過。以這次七位大法官被提名人的政黨色彩分布,未來釋憲恐將大大傾斜。到二○一九年,另有四位大法官任期屆滿,蔡英文得以再提名後,更將徹底改造大法官會議生態。尤其,許宗力創下「再任」之惡例,黃昭元也毫不掩飾任滿後再被提名為司法院長的意願,繪出一幅未來大法官為留「後路」向政治權力靠攏的想像。
許宗力自認其「兩國論」的詮釋,對大陸是「相當友善的」;但這樣的「友善」,對岸恐難消受。陳水扁制憲失敗而無法達成的目標,是否可能通過釋憲來完成?尤其,憲法和兩岸人民關係條例是蔡英文處理兩岸關係的依據,而未來在許宗力主導、許志雄與黃昭元等人側翼助攻下,大法官會議在釋憲或統一解釋法律及命令時,對於兩岸關係定位的詮釋將表達怎樣的「友善」態度,又將如何充實蔡英文對中國大陸的「善意」內涵?思之,恐令人油然不安。

聯合筆記/看看一帶一路

.許宗力模式 危害司法獨立的憲政惡例
.鐵腕治黨 習近平鞏固內外地位
.聯合筆記/看看一帶一路
.菜蟲在哪…市場失靈或政府失靈
.種菜七年,今年最苦
.蠻橫「改革」 民主價值何在?
.無國家救援 討海人辛酸
.台化遷移無配套 好意拖成歹戲









聯合筆記/看看一帶一路


2016-10-25 00:04聯合報  沈珮君

美國總統大選還有兩周,柯林頓就算打敗川普,美國還是輸了。川普滿嘴仇恨、排外語言,居然能和她打成幾乎平手,可見美國「川普們」之多。就在全世界看川普演出「醜陋的美國人」時,中國大陸「一帶一路」紀錄片,在央視國際頻道對外播出,強調的是包容、互利、共榮。
選這時刻上線,真是恰恰對著美國軟肋。這當然是宣傳片,但不容否認,即使把內容打個對折,仍很可觀。
看看林全在「新南向」開會時,如何提醒閣員:「不要只開幾個座談會,就當作是完成目標」;再看看「一帶一路」的宣傳片,中國大陸如何從「絲路」的歷史榮光,喚醒沿線國家,並以動畫、空拍看如何以大陸為中心,輻射亞歐,陸海空互通互連,從基礎建設到國際政治,結構性的扭轉中國沿海/內陸、世界歐美/亞非的失衡,其用心之深、戰略之大、影響之遠,幾乎讓美國「亞洲再平衡」沒有槓桿支點。
菲律賓總統杜特蒂訪問北京後說,「菲不再對美國唯唯諾諾」,「唯唯諾諾」四字道盡新興國家的歷史怨怒。他們長年仰歐美鼻息,只是附庸,不能共富。這兩年,世界「新貴」中國,卻率一批科技精英,替你築公路、建高鐵、蓋輕軌、搭電網、鋪油管;你沒錢,她借你(順便暗批世界銀行「全球金融治理有缺陷」);你技術不夠,她教你(連諾貝爾經濟獎得主都替她背書:「中國基礎建設的能力是世界先驅」)。何況中國的大國崛起經驗、內需巿場,正是那些新興國家渴望的,她不僅給你夢想,還替你打通國家門戶,替你創造就業率,「貨暢其流,人盡其才」。
這不是在打造一個「大同世界」嗎?新興國家有何理由不從歐美骨子裡的「帝國主義」倒向中國懷抱?中國順勢完成了「多極」領導,這正是美國一直極力攔阻的,而中國已經不需要她同意。
中國「利他」的出發點,當然是「自利」。她鋪建、貫通了鄰國的鐵公路,貨物進出歐洲時間省一半。而鄰國的能源也能經由這些建設為她所用,譬如,蒙古國在用「中國電」,中國在用「中亞氣」。何況這些工程讓她立刻解決自己產能過剩、經濟減緩的問題。
「一帶一路」已是成吉斯汗的現代版,只是這回不是以戰馬長矛征服,而是互利。沒有比經濟更有話語權的,北京比誰都了解個中三昧。
全世界不管喜不喜歡北京,都不敢不了解北京,越是以她為對手,更是要深刻認識這個龐然大物,何況她在我們臥榻之側。不管我們立場是統或獨、戰或和,我們「新南向」就在中國大陸「一帶一路」上,根本繞不過她,政府請老老實實告訴全民,你們如何「帶」我們上「路」?

許宗力模式 危害司法獨立的憲政惡例


2016-10-25 00:04聯合報  黃瑞明/靜宜大學法律學系教授(台中市)

司法院院長被提名人許宗力。記者林澔一/攝影
漫畫 季青

除非奇蹟發生,否則蔡總統提名的大法官都會安全上壘,包括將擔任司法院長的許宗力。然而,他曾經擔任大法官,爭議因此產生。
憲法對大法官的任期本來沒有明文,民國八十六年那次修正規定任期八年,「並不得連任」。許宗力的提名有沒有違反呢?總統府說沒有,他在立法院說自己也覺得有道理,所以就接受了。
法律(包括憲法)不可能完美,所以常需透過解釋來與時俱進。「連任」到底是什麼意思?如果採取嚴格的文義解釋,可以說成是「無縫續任」,幹了一任又繼續幹第二任。根據反對解釋的邏輯,既然憲法只禁止連任,所以卸任之後隔一任的「再任」自然毫無問題。
然而,念法律的人都知道,目的解釋往往才是最有說服力的解釋。簡單來說,法律規定必然有其目的,出現疑義時,就要找出最能符合此一目的的解釋結果。德國法學家拉特布魯赫曾舉過一個例子:有個規定是「不准帶狗進教室」,但是,能帶熊進教室嗎?按照文義與反對解釋,當然可以,反正又沒禁止!可是正常之人絕對不會贊同這樣的結論:熊能帶進教室,獅子、老虎也行,課還上得成嗎?如果採用目的解釋,找出前開規定的目的在維持教室秩序,答案就不同了:狗不能帶進,因為會影響上課秩序,所以即使規定沒列入,熊也在禁止之列。
回到憲法規定:明顯地,當初禁止連任的目的在遏止大法官為連任而汲汲逢迎當道。這不是假設性的顧慮。許宗力知之甚詳,所以曾在「李鴻禧教授六秩華誕祝賀論文集」中,指責戒嚴時期的大法官們屈服於政治,而作出釋字第卅一號與第八十五號解釋。
法律人也是人,意識形態特強的人會在處理諸多案件時假借所謂的客觀法理包裝自己的主觀信念。許宗力的親綠傾向在法界盡人皆知,他在過去任內也不吝表露,例如第五八五號(三一九真調會條例案)與第六六五號(陳水扁羈押案)。他當時自然不是出自以後還會「再任」的考慮。如今他重操舊業,小學生都會知道「許宗力模式」就是通例:只要忠誠夠,回報自然來。特別是今年總統大選顯示藍綠版圖從此變動劇烈,大法官們儘管各為其主,回鍋必然指日可待!
如同反對許宗力回任的基隆地院法官陳志祥所說:既然間隔五年可以再任,那麼間隔五天當然也可以!許宗力模式的直接影響就是「並不得連任」的憲法規定從此名存實亡。令人憂心的是,原本績效已經不彰(平均一個半月處理一個案子,解釋文品質往往乏善可陳)的大法官會議的墮落,更加不知將伊於胡底。憲政建立需要的不只是規定,同時還包括慣例。許宗力正在做的就是建立一個新慣例,遺憾的是,它的後果將會是讓獅子、老虎都堂而皇之地進入司法獨立的禁地。

鐵腕治黨 習近平鞏固內外地位


2016-10-25 00:04聯合報  陳奕璇/國政基金會助理研究員(台北市)

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 新華社

十月廿四日至廿七日中共召開第十八屆六中全會,聚焦「從嚴治黨」,央視特別製作反貪反腐系列報導「永遠在路上」,展現習近平反貪腐決心。
十八屆六中全會上,從嚴治黨並非一時興起的口號;在一黨專政體制下,需要的是黨紀,強調維護黨的基本核心價值,才有利於黨的經營建設。習近平身為中共總書記、國家主席,不只要一把抓權,更要人民服心,順應黨的思想理念,從意識形態做起到身體力行,展現中國第五代領導人的決心。
習近平面對中國盤根錯節的派系問題,要找出問題核心,對症下藥。貪腐就是問題重點,習近平不只要打大老虎,也要拍小蒼蠅,從基礎打起才可鞏固第五代領導人的權威。
習近平的強勢作風,讓他必須提前中共十九大的人事安排;一黨專政下的中國,需要的不只是關係人脈,更需要建構自己關係網絡,為自身的政治之路布局。習近平最初在廈門、福建、浙江與上海有追隨的幹部,勢必要在十九大前,進行人事增補。從習近平的路線看來,被貪腐掃到尾的相關人士勢必會形成未來反制一方,為防自身中箭落馬,就必須要鞏固權力核心。
習近平要展現出強國高度,從對外戰略較易做起;習近平對內打貪腐,對外建構中國夢,就是要建立中國論述精神,抵禦美國文化的侵襲,即便習近平多次強調,中國不走霸權主義,中國崛起只是為提升大國地位,復興中華文化之精神,然而,這是中國式的說法。
何謂霸權主義,中國試圖定義套落於美國頭上,說西方知識霸權、自由主義的蔓延,將讓中國泛起虛無主義,唯有掌握中國自身的文化核心,才能鞏固中國在世界的地位。因此,中國夢在習近平的解讀下,不是強國夢,也不是侵權踏戶的意識形態之爭,而是延續過往江澤民新安全觀、胡錦濤和諧世界的進一步論述。
中共一黨專政,講求維護黨的核心意識,強化以黨領政,習近平建構的不是「天下觀」的文化延續,反倒是中國「特色化」的領導模式,他的強腕不只從內改革,也展現出大國外交風範,比鄧小平改革開放的魄力毫不遜色!

朱宗慶/年輕藝術家的實驗室與舞台

.朱宗慶/年輕藝術家的實驗室與舞台
.葉銀華/政府應保護納稅者權益
.王健壯/違憲擴權不是憲政慣例
.黃介正/志不可屈 權不可喪 機不可失
.蘇蘅/事實查證網 膨風政客照妖鏡
.薛承泰/一百趴的誘與惑
.羅智成/人妖共處的世界








朱宗慶/年輕藝術家的實驗室與舞台


2016-10-25 00:05聯合報  朱宗慶

日前,樂團以打擊樂開放、多元的特色屬性為基礎,結合民間的力量,提出了「JPG擊樂實驗室」計畫,遴選出五組新生代擊樂家,提供他們結合其他領域、跨界展演的機會。藉著這個計畫,一方面給予年輕人舞台,展現自身的創意;另一方面也擴大可能性,刺激所有人「跳脫舒適圈」,探求藝術創新的原動力。
檢視實驗室五組風格各異的計畫,我對於年輕人的天馬行空印象深刻,而各界隨之而來的熱烈回響和共鳴,更是超乎我的預期。從中,我深刻地感受到,大家對於這樣的發展方向,有著急切的共同期待——我們需要加速「催熟」下一輪的藝術世代!
在我看來,年輕世代因為還沒有太多現實負擔,應該是最有勇氣「放手一搏」的一群。然而,懷抱夢想的年輕人的確可能因為人脈、經驗、資源、方法的缺乏,而錯失了實踐理想的機會。因此,將實驗室文化引至表演藝術,創新和育成是主要目的,這其中,蘊含著對探索藝術型態未來可能性的想像。
現下,實驗室的概念已不再侷限於科學研究,而是拓及各行各業,特別是那些需要源源不絕創意能量挹注、以創新帶動發展的事業,都積極鼓勵實驗室文化。甚至,整個社會就像一個實驗室,各種想法都能找到實踐的「培養皿」,促使人們勇於冒險、試驗,接受風險與挑戰,努力實現抱負。實驗室所強調的是一種「做中學」的精神,從實作中累積經驗,尋求技術提升、觀點翻新,乃至重塑思維,讓想像力和願景持續再造。
打造年輕藝術家實驗室計畫的環境,重要的是陪伴他們一起經歷這個節目製作、團隊合作的過程,就像每個實驗室裡,都會有較有經驗的前輩和扮演導師角色的計畫主持人,提供資源、人脈、經驗與課程,融入育成方法。因此,包括發想構思、企劃撰寫、執行製作、行銷宣傳等藝術工作者實踐創意所需的各項環節,皆有必要涵括在計畫裡,讓年輕人有機會認識該認識的人,裝備該具備的能力。
創意與創新,是藝術工作者的天職,但與此同時,舞台上的演出呈現,往往是「只許成功不許失敗」的。既要擁抱創新,又要追求完美,就需要多管齊下,帶著不同的出發點投入。既名為實驗計畫,就一定是容許失敗的,不過我認為,「容許失敗」並不意謂著馬虎或無所謂,相反的,「容許失敗」的意義在於對過程的重視更勝結果,或是說:不預設結果好壞,但對未來抱有期待。
實驗室是年輕藝術家的舞台,看著他們大膽提出計畫構想、躍躍欲試的模樣,總會讓我想起被稱為「青年藝術家」時的自己,以及曾經給過我幫助、鼓勵和揮灑空間的長輩們,使我有機會歷經追求藝術那困難又有趣的過程,並且有幸展現成果。如今,我已不再被視作「青年藝術家」了,但我相信,透過不斷的創新,讓江山代有人才出,就是對傳承最好的禮讚。
(作者為朱宗慶打擊樂團創辦人暨藝術總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