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3月6日 星期六

經濟日報社論/大陸十四五規劃的時代挑戰

udn 論壇電子報.歷史報份http://paper.udn.com/papers.php?pname=PID0004

udn 論壇報

◆  聯合報社論/旱象惡化,王美花卻還在「慣老闆」
◆  聯合報黑白集/鳳梨完美超賣,然後呢?
◆  經濟日報社論/大陸十四五規劃的時代挑戰







經濟日報社論/大陸十四五規劃的時代挑戰


2021-03-06 02:19  經濟日報 /   經濟日報社論


中國大陸每年例行兩會這兩天在北京召開,今年的重頭戲之一,是審議第14個五年規劃和民國 124 年(2035年)遠景目標。

十四五」與過去所有的13個五年計畫相比,受到海內外更高的關注,這是因為它是習近平時代民國 124 年(2035年)遠景目標的開頭;也是中國共產黨向第二個100年奮鬥目標進軍的第一個五年;更是中國 GDP 重返全球第一的最後衝刺階段。

十四五可以做以下的觀察與評論。一,從「計畫」轉型為「規劃」的意義與實踐。中共從建政後的第四年即民國 42 年(1953年)開始,實施第一個五年計畫,到民國 94 年(2005年)一共編製了十個五年計畫(其中自民國 52-54 年(1963年至1965年),由於經濟特殊情況而中斷),從民國 95 年(2006年)起,「計畫」一詞改為「規劃」,延續迄今。計畫是計畫經濟的概念,民國 67 年(1978年)之前的中國大陸實施的是百分之百的計畫經濟,因此說「五年計畫」並無不妥;民國 68 年(1979年)改革開放之後,計畫體制逐步向市場經濟轉型,因此民國 95 年(2006年)起計畫改為規劃。

二,18屆三中全會(民國 102 年(2013年))進入習近平時代之後,市場的作用與地位獲得進一步確認,印證了當年鄧小平「摸著石頭過河」的說法。只要摸的方向對了,早一點遲一點也無妨。

三,GDP 不再被設定為具體目標。去年政府工作報告首次不設具體的 GDP 成長目標,一般認為,今年也將延用此一做法。把 GDP 當作「目標」來追求,本來就是計畫經濟體制下的觀念,體制既已從計畫經濟轉型市場經濟,自應揚棄把 GDP 當作目標的做法。沒有目標值,但可以有預測值,各經濟研究部門或智庫都可對 GDP 作出預測以作為企業或市場之參考,一如許多成熟市場經濟國家的做法。不把 GDP 當作目標來追求,也可避免政策當局受此影響採行不必要或不正確的刺激經濟政策。

四,「十四五」實施期間正值 21 世紀第三個十年的開始,中國面對了三大特殊形勢:(1)美中世紀大博弈進入全面化、長期化、激烈化階段;(2)過去 40 年快速成長下產生的各種發展問題如環境破壞、腐敗、貧窮等多已獲得基本控制與改善,國家可有更多資源從矯正型投入轉為發展型投入;(3)人口出生率持續下降,老齡化現象日趨明顯,不利國家長期健康發展。綜言之,當前發展形勢綜合了挑戰、機遇與危機。

五,「十四五規劃的戰略新思維與新布局:以內循環為主,內外雙循環相互促進的發展戰略。這是為了因應美國針對中國而主導的「脫鉤」戰略,發揮中國已成為全球最大消費市場及具有全球最大內需潛力之優勢。一帶一路倡議及中國與各國簽訂之自由貿易協定是推動雙循環發展戰略的重要機制;其次,短、中、長期發展規劃緊密結合。短、中、長指的分別是一年、五年、15年規劃,環環相扣,所有這三者又都是作為新中國成立100年(即民國 138 年(2049年))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目標的重要鋪墊;與短、中、長期發展規劃平行推動的還有「中國製造民國 114 年(2025)」、「中國標準民國 124 年(2035)」及「民國 116 年(2027)建軍百年目標」,以強化中國的產業、科技及軍事實力

總的觀察,「十四五」作為中國已在全球第二強國的基礎上力追美國更上層樓的部署,應該說思慮已相當周詳,但如以追求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高目標高標準而言,以下幾個方面或應得到更多的重視

一,人口政策不但生育管制宜儘速全面取消,還應採取積極有效的鼓勵生育政策,對此,有關部門宜進行深入科學論證;二,市場經濟與混合所有制仍應持續探索,為市場與政府的分際,及國企與民企的角色找出最佳答案;三,要有更大的信心與魄力進行開放,從商品、投資、技術到人才、學術與文化。

偉大復興要復興的不只是 GDP,還有漢、唐盛世恢宏格局










聯合報黑白集/鳳梨完美超賣,然後呢?


2021-03-06 02:05  聯合報 /   聯合報黑白集
農委會主委陳吉仲。記者潘俊宏/攝影


大陸禁台灣鳳梨進口,連日來表現得最嗨的人,非農委會主委陳吉仲莫屬。他每天公布自己的戰果」:日本答應買進五千噸,創歷年新高澳洲台商訂兩噸,保證五月會有鮮貨到岸。在全民力挺下,訂單已超過銷陸的四・一萬噸,本季鳳梨已完美超賣!

恭喜陳吉仲,短短幾天衝出漂亮成績,不愧是小英男孩!但許多人會問:然後呢?今年農民田裡的鳳梨,包括那些已經成熟的、還沒成熟的,都被預訂一空,到五月所有原訂輸陸的鳳梨都會完銷。問題是,下一季農民還要不要種那麼多鳳梨?如果種了,今天熱情訂購的國內外人士是不是仍會繼續支持?

站在農民的角度看,他們更希望的是鳳梨能有穩定的出口、良好的價格;這樣,他們的辛苦耕種就有更好的收益。用白話說,產銷穩定,才是農民最大的利基。現在,政府把這季鳳梨賣得嚇嚇叫,但下一季鳳梨可能就出不去,賣到其他地方則被折半殺價,那恐怕是在幫倒忙。

所以,請陳吉仲回答這個「然後呢」的問題:你解決了鳳梨介殼蟲的問題嗎?你和對岸溝通過下次鳳梨出口的問題嗎?你能不能讓買家以銷陸的同樣價格採購鳳梨?你覺得農民下一季該怎麼辦?

把農民的生計拿來當個人秀,儘管大內宣成功,卻是殘酷的。











聯合報社論/旱象惡化,王美花卻還在「慣老闆」


2021-03-06 02:15  聯合報 /   聯合報社論
經濟部長王美花。本報資料照片


入春後旱情持續嚴峻,經濟部宣布桃、竹、苗地區自來水進一步管制,由夜間減壓八小時擴大為全天減壓供水。此舉,至少影響一百萬人的生活。中央抗旱應變中心端出升級版抗旱大餐,引起民眾強烈反彈,不滿政府眼睜睜看著旱象惡化卻毫無作為。

去年台灣沒有颱風,除七月下過一場稍具規模的梅雨,中南部無雨的情況已持續甚久。媒體引為乾旱指標日月潭九蛙疊像」,九蛙早已全部露出,旱象一覽無遺。不僅如此,日月潭因蒸散作用強烈,上周湖底鰱魚王的老巢竟被掀翻,近二十條超過五十台斤的鰱魚王成了漁家莊的珍饈。久旱之害,不僅民眾深受其苦,連魚類和環境都難逃災厄。

這些絕非趣聞,因為全台乾旱還在持續新竹以南七座主要水庫告急,包括新竹寶二水庫,苗栗永和山、明德、鯉魚潭水庫,台中德基水庫,南投霧社水庫,台南曾文水庫,均進入蓄水量十%保衛戰」。其中,曾文水庫歷史悠久且功能卓越,如今水庫乾涸見底,泥土裸露龜裂,讓人怵目驚心。

由於缺水,政府一再要求農田停灌休耕,將水留給工業和民生。目前全台由北到南,停灌面積已高達七・四萬公頃,占總灌溉面積的四分之一。去年至今,政府已發出七十多億元停灌補償經費,還填不完這個旱象無底洞。更扯的是,由於停灌補償辦法訂定得不周全,農田地主代耕業者爭搶補償金的糾紛一再發生,鬧得不可開交。

險峻的旱象,迫使經濟部長王美花上第一線,發表「經濟部傾全力防止台灣出現缺水告民眾書」。洋洋灑灑的長篇大論,旨在說明政府過去一年抗旱的努力,並信心喊話說經濟部有能力應對後續局面。問題是,民眾要看的不是政府的抗旱宣示,要看的是政府的實際對策,以及減壓供水要到何時才能解除。但是,只要看到水利署官網上密密麻麻的停水公告,民眾會相信旱情有望紓解嗎?

台灣地區的水資源情況多雨貧水」,受限於地形、氣候,能夠截流利用的部分不多除了降雨、地上水、地下水、河川伏流外,不可能有其它來源,因而水資源管理必須嚴守量入為出、謹慎調度原則。在王美花的抗旱宣告中,提出取消地下水引用限制、開放鑿井等措施救急,這些調度並非不可行,但我們向老天預支各種水,日後老天都會要回去的。

我國的水資源管理本來有一套完整制度,早年中央制定「台灣地區綜合開發計畫」,從上到下分層規範,由綜合開發計畫主導下,透過區域計畫、都市計畫等落實在國土管理上。這套國土規劃制度,卻因民選縣市長各行其是自訂地方發展計畫,造成國土綜合管理的崩潰。民國 104 年(二○一五年),奮戰二十餘年的《國土計畫法》在立法院三讀,原有機會逐步導正這個大問題;卻因立法院不敵利益團體壓力,相關計畫一再延宕,實施及落實也變得遙遙無期。

水資源管理的另一大盲點,是政府過度照顧工業輕忽農業。農民都很認命,願在缺水時要讓水給工業;但過度「重工輕農」,卻造成政府對整體水情掌握的漫不經心,以為隨時可奪農民之水供應工業。工業用戶則有恃無恐,以為隨時可花錢買水來用,而不願費心投資加強廠區用水的再淨化及再利用

蔡總統上月巡視石門水庫北水南調工程,說要調水支援竹科。但有些大老闆根本不把這些水放在眼裡,一聽到要減壓供水,就說要派水車另外買水。這不正是經濟部寵出來的「慣老闆」?

【專家之眼】兩岸人民應存善念 別斷農民財路

◆  【專家之眼】兩岸人民應存善念 別斷農民財路

◆  【專家之眼】黨內學習論南海 上錯舞台唱錯戲
◆  【專家之眼】蔡政府還要超前部署嗎?來個小三通吧
◆  【專家之眼】藻礁爭議:因怕輸 民進黨恐付更大代價
◆  【專家之眼】關於鳳梨產銷 60年來的大循環
◆  【專家之眼】鳳梨爭議炒作 非要無限上綱到圖窮匕現?
◆  【專家之眼】面對鳳梨危機 蔡政府只會算計鞏固權力








【專家之眼】兩岸人民應存善念 別斷農民財路


2021-03-06 11:34  聯合報 /   楊穎超/銘傳大學通識教育中心助理教授
屏東高樹金鑽鳳梨進入採收期,工人每天從早到晚辛苦採收大量成熟鳳梨。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在台灣,許多人靠好的兩岸關係吃飯,去年世界經濟因為疫情困難的時候,我們還可以賺(出超大陸約 866 億美金看看近日美國是怎麼對我們大賺他們錢的輪胎、普通鋁合金板產品發動傾銷調查,就知道現在外銷賺錢多不容易

本土俗語有「食人一口還人一斗」之說。就算商人不用衣食父母描述顧客,單純視商業行為是個願打願挨的買賣,做生意也是為了求財,不是求氣,給人基本尊敬,也是做人的道理。

鳳梨事件在台燒了一陣,倒楣的是一些外銷鳳梨農貿易商。顧慮到其他農產品可能受害,蘇貞昌院長定調此次是檢疫的理由,不升高為政治層次。這種溫暖的人情世故,值得肯定。但遺憾的是,別人小孩死不完,還是有些綠色節目與側翼刻意往政治帶風向。而一些靠內銷的鳳梨農居然配合演出,就不知道存的是什麼心了。

3月1日播出的綠營政論節目,一位靠內銷的鳳梨農受邀參加。之所以會說他靠內銷,是他務農之際還懂得分析中共做生意的模式,順便宣傳他要在南部開店。

隔行如隔山,他的分析其實是經不起檢驗的。他說中共做生意是先買你的水果,然後買你的人,最後買你的技術,等到他們的技術成熟穩定到一個程度,他們就不需要你了,最後甚至再反過來傾銷給你。這個說法確實早在台灣流傳多年,可問題是,他在分析鳳梨啊。如果根據網傳高雄市一名民進黨籍里長,早在2016年就到海南島種植金鑽鳳梨的故事,從2018年開始對岸就可以吃到海南產跟台灣口味無二致的金鑽鳳梨,過了3年多中共才大夢初醒,還只是暫停進口,這個分析邏輯就不大對吧,日後如果中國大陸又恢復進口,又要怎麼說呢?

回到政論節目,當日並不把重點放在台灣鳳梨的檢疫問題,而是檢討台灣鳳梨是否過於倚重大陸市場。這個議題設定非常政治,該內銷鳳梨農也跳了進去,稱自己對此有發言權。

他比較鳳梨賣到日本與大陸的差別是「台灣鳳梨…銷售日本…比例很低的原因在於日本的要求很嚴格」。至於大陸,「台灣業者之間常常開玩笑說,大陸想要的鳳梨只要看起來像鳳梨就好,把菜頭弄得像鳳梨的外觀,他們可能也會想要」。這個「玩笑」以貶低對象為樂,讓人想起之前某網紅也是「開玩笑」說可以把萊豬做成肉鬆,再賣給中國大陸,引起中共國台辦批評「島內個別網民提出的一些惡毒想法」,並表示會嚴禁台灣肉類產品輸入大陸。

這種不好笑的「笑話」不尊重人、傷害了「玩笑」對象的情感。那個網紅是有國外高學歷的,他不可能會講納粹與猶太人的「玩笑」,內銷鳳梨農也知道有些同行是要賣東西到對岸的,卻管不住自己的嘴。不過賺點錢而已,有必要用貶低無辜者的話表達意思嗎?

該政論節目影片現已傳到大陸,相關新聞在中共兩會期間,還能登上媒體熱搜榜前五名內,對早已因疫情期間政治人物亂噴口水雪上加霜的兩岸關係,無疑又是一記打擊。台灣有許多人不喜歡中共政府,但連美國總統都懂得區分對岸政府與人民,兩岸民間過去一向友善,真的不要做化友為敵的蠢事。

我們也要提醒兩岸一些媒體:兩岸事務有各式各樣的勢力介入,要我們為他們的利益服務,已經很不好辦了;台灣如同大陸,也總是有各式各樣的人,無論是善良的、還是愚蠢的,都不是社會主流。媒體是社會公器,多報導一些兩岸正面的新聞,引導兩岸人民理解彼此,勿隔海唱和、製造仇恨,給兩岸關係添柴火,否則一旦出事,沒有人會是勝利者。

科技.人文聯合講座/我們法院見!用創新換信任

◆  重申「一中」的國安暫行指南
◆  世界超級金融海嘯又要來了?
◆  別讓鳳梨陷政治泥淖
◆  科技.人文聯合講座/我們法院見!用創新換信任
◆  拜登挺台灣?民主才是大前提
◆  顧美失陸 本末倒置
◆  失智照護課程 不要淪為任務

◆  蔡英文總統論文讀後感 (上)/我兩度赴倫敦政經學院借閱 2019-09-18 18:22
◆  蔡英文總統論文讀後感 (中)/外殼燙金 內頁像傳真紙 2019-09-18 18:32
◆  蔡英文總統論文讀後感 (下)/兩種編排有異 畢業35年收到 2019-09-18 18:32







科技.人文聯合講座/我們法院見!用創新換信任


2021-03-06 04:31  聯合報 /   方元沂(作者為中國文化大學教務長)
台北地方法院。圖/本報資料照片


大概很少人會跟朋友相約法院聚餐,但我在美國波士頓大學求學時,跟好友們午餐首選之一是約翰約瑟夫.莫克利聯邦法院景觀餐廳,吃完飯順便逛畫廊再旁聽判決

有景觀是因為莫克利聯邦法院位在波士頓港旁。這個民國 77 年(一九八八年)啟用的聯邦第一巡迴上訴法院麻州地區法院總部,建築特色明顯呼應著「公開司法主義」,入口大廳、圓形大廳,大會堂和畫廊都是開放空間。壯闊的海港景致和城市天際線近在眼前,加上餐廳平價美食,早已是波士頓知名景點。

「去法院消磨假日時光」形象,讓莫克利聯邦法院融入城市,縮短與人民之間的心理距離。法院變得更親切,更公開透明,不再只是實踐法治與正義的硬梆梆權威象徵;無形中也促進民眾對司法體制的信任和了解。

公開」形象如此重要,是因為公開司法原則英美司法體系關鍵核心。除了國家安全、智慧財產權、家庭事件、保護性侵被害人、證人或未成年人等少數例外,法庭審理過程和文件,都應向公眾和媒體公開讓人民一起監督司法,防止法官的不當或違法行為,加強民眾對司法公正的信賴

因新冠肺炎疫情影響,聯邦最高法院為了確保公開司法原則,並兼顧維護社交距離,去年五月起審理過程公開改為以聲音同步直播言詞辯論。不僅美國,英國加拿大和澳洲也是透過直播審判過程,以數位科技工具突破空間限制,持續落實公開司法原則

至於台灣的司法公開審理原則,法源是法院組織法第八十六條訴訟之辯論及裁判之宣示,應公開法庭行之」。符合旁聽規則民眾,原則上均可自由旁聽審理過程;不過也有「但書」,像妨害國家安全公共秩序或善良風俗,或少年刑事案件、性侵害案件、家庭暴力防治案件、營業秘密案件、婚姻事件、民事調解…等案件,法院得決定不予公開審理。只是「直播開庭」在台灣仍有距離,除非審判長許可,任何人是不得錄音錄影的。

值得關切的是,這些年由於部分司法案件審理爭議,民眾留下「恐龍法官」刻板印象;今年初更爆發被稱作世紀司法醜聞的富商筆記簿事件,都讓民眾對司法信任度直線滑落,造成絕大多數司法官只能委屈的共同承擔汙名。

事實上,公開司法原則民主法治國家共識,我國司法部門大可換個心態,跟上趨勢,透過數位科技運用,讓審理更公開透明。也不妨參考莫克利聯邦法院,營造親切友善的環境氛圍,邀請公眾參訪法院,觀察法院審理過程。唯有開放,才能獲取更多信任,而開放透明的形象改造,需要更多真誠的創意與實踐的決心











失智照護課程 不要淪為任務


2021-03-06 04:28  聯合報 /   陳乃菁/神經內科醫師(高雄市)
政府單位致力推動失智相關訓練,今年規定沒有修過失智症20小時課程者,無法獲得失智症照護加級給付。示意圖/ingimage


因高齡化,近幾年政府單位致力推動失智相關訓練,今年更規定沒有修過失智症廿小時課程者,無法獲得失智症照護加級給付

於是,我們接到的演講邀請暴增,一個月超過廿場授課需求,我們全體動員,不論是護理師、個案管理師、心理師、牙醫師或營養師,只要有時間就努力配合、到處趕場

我喜歡先問聽眾,是否已經上過我的認識失智症課程,現場三分之一左右舉手,我忍不住問:「既然已上過,為什麼還要再上一次呢?」

有學員說:「因為剛好有空,而且需要繼續教育時數」,或者:「課程免費,其他要付錢的課我就不上了。」也有的說:「是主管要求的,反正就當成是完成任務。」

我續問:「沒有人來是單純因為想要學『沒聽過的』、『新的』知識嗎?」學員回答:「光從課程名稱不太能看出可獲得那些,即使聽到沒聽過的,也很可能單純是忘了。」

我倒不是要苛責,畢竟我的職責就是好好完成「認識失智症課程,對學員來說,就是取得教育積分認證;而主管機關就是致力於督導符合相關規定。

但近來有機會在台下觀察現場互動狀況,我有了新想法。我看到好幾位熟悉面孔,也有許多還不認識的學員認真聽課筆記,當然也有幾位在放空。

趁著課程休息時間,我問學員對課程的看法,有說:「這些講師們都超級優秀的,描述標準病人的樣子和給出標準答案,很好啊!」我問:「你說『標準的』是指什麼意思呢?」他說:「就是課本影片上會出現的標準失智症患者樣子啊!」

他補充:「我在失智單位工作四年多了,看過太多罹患失智症的長輩,很清楚課堂中描述的樣子和跟真實人生的樣子,是有落差的。講師往往只能描述標準模樣;在單位辦了幾百場,每次辦就聽一遍,即使聽到爛熟了,對主管機關來說都不算數,要符合規定就必須要來聽今天這一場,所以我就是來完成任務的。」

我懂他的無奈,只能安慰他:「在現今長照體制下,還沒有『自學認證方案,只能讓你多辛苦了,但今天你來,讓我聽到你真實的心聲,太好了。」

這段對話讓我聯想到,社會中知識更新速度日新月異,其實不只是失智照護,各種病症的照護課程,都愈來愈多元、進展愈來愈快,加上學員程度和背景差異頗大、各式各樣類型都有,若求單一規定、課程符合所有人需求,幾乎不可能。

我忍不住想像,是否能有個平台當第一關卡,讓大家可在平台上先做文字試題和影像情境題,甚至是互動形式測驗,之後依照每位答題狀況進一步分類,選擇符合個人需求課程。這樣的做法是不是比較能引起大家的學習興趣呢?

現在已是科技化年代,我們應努力嘗試不同方式,讓每個人都可獲得真正需要的學習內容,如此才能獲得真正的進步,成果才能確切反映出認證的意義啊。











別讓鳳梨陷政治泥淖


2021-03-06 04:24  聯合報 /   郝至順/退休人員(台中市)
波波漫畫


如果說政治人物不炒作新聞,刷存在感,提高知名度,那還真是舉世少有;如說小百姓容易健忘,也有幾分真實。國事如麻,小民每日為三餐,忙得團團轉,社會上昨日發生之事,可能沒過幾天就忘記了,那裡還會通曉一個貿易糾紛,就能成為政客炒作話題,造成客商間唇槍舌劍的導火線。

台灣鳳梨被大陸暫停輸入,府院黨像似撿到一把槍,落著一門砲,把兩岸間對立氣氛,再度推升到高點。回頭檢視這些年,台灣不准大陸六百多項農產品進口,大陸也捏著鼻子吞下台灣水果;如今,一個金鑽鳳梨卻因區區介殼蟲之害,一夕間竟讓大陸難消受,其故安在。

猶記六○年代前,台灣為讓體育能夠競逐國際賽事,總是呼籲「政治不要干涉體育」,為發展外貿經濟,提出「政經分離」口號;大陸那時專注政治鬥爭,無暇也無力劍指台灣,讓台灣經濟獲快速發展機會。惟政治干涉體育文化,政經合一早成歐美大國間,在國際政治上發揮影響力,干預壓迫對方的手段與籌碼。大陸崛起後,有樣學樣不足為奇。只是因為一個金鑽鳳梨開啓經貿爭議,實在大可不必。

卅多年前,筆者隨經濟部科技顧問室出訪,並獲空巴邀請參觀位於總部的 A-321 研發及生產裝配線。當晚空巴高層請全團用餐,那時法方極力向台推銷空巴客機幻象戰機。猶記這位總經理用餐前,開宗名義對我方說,「台法之間只談經濟及科技合作,不談政治問題,台法之間甚麼生意都可以進行」,參訪歸來沒多久,台法間開啟空巴客機及幻象戰機鉅額交易。法國佬深知,政治是毒蛇猛獸,碰不得也沾染不得,只要兩國間商務往來密切,政治關係的密合,是水到渠成的事。

廿一世紀,國際間競爭的是經濟、科技,戰爭是衝突最後手段,建請執政高層回顧過去,學習台法間商務往來經驗,在國際和兩岸間呼籲「政治不要干涉體育文化」、「政經分離」與「健康防疫去除政治干擾」口號與行動,讓政治的歸政治,讓體育、文化、經濟與健康防疫,回歸務實、專業、理智與人性,至少兩岸不要再陷入政治的漩渦與泥淖中。後疫情時代,雙方若能動心忍性,偃旗息鼓,兩岸唯有共同發展經濟,富裕國計民生才是治國正道,也是天大地大的大事。












世界超級金融海嘯又要來了?


2021-03-06 04:41  聯合報 /   林建山/環球經濟社社長(台北市)
拜登新政的超級大撒幣措施,對全球總體經濟衝擊可能帶來新一波金融海嘯,引發莫大驚恐。路透


拜登新政的超級大撒幣措施,對於國內個體產業經濟及勞動就業振興復甦效應,猶在未定之天;但對全球總體經濟衝擊可能帶來新一波金融海嘯,引發莫大驚恐。

歷經川普貿易戰及 Covid-19 疫災重創後,白宮及多數經濟學者都主張,必須有龐大經濟刺激計畫來振興。日前眾議院通過一點九兆美元經濟救助計畫;旨在為受新冠疫情衝擊的家庭和企業財政支援。拜登新刺激方案,加上過去一年川普連續多次紓救,實際祭出五兆美元印鈔救市」,占美國 GDP 卅%;兩黨以為動用如此龐大財政支出,應足激勵經濟成長。

但是國際市場在關注,美國大撒幣會否對經濟振興與美元弱勢化產生衝擊影響的同時,不忘注意拜登競選時即承諾二兆美元投向經濟基礎設施建置,藉綠色經濟失業政見如此,實際將祭出達七兆美元的超級行動,豈止是美國錢淹腳目」。

美國第一次印鈔救市,是民國 98 年(二○○九年),直到民國 103 年(一四年)共推出三波 QE 政策,使貨幣發行八千億膨脹到三點五兆美元,所幸直到民國 106 年(一七年)美債在世界金融市場仍受歡迎,美國幸未遭通膨威脅;可今天,新印鈔救市倍增發行逼近九兆美元,讓國際投資人對於美國投資環境產生疑慮,爭相出走;國際社會更引發拋售美債潮,使拜登印鈔救市四分之三以上得由 Fed 收拾,則美國通膨不暴衝、利率不加碼走高、美元不更弱勢,也難。

連番「超級大撒幣」,立即代價是美債比例,從民國 109 年(二○二○年)底占 GDP 的一○○%,暴增到一六五%,比所有歐洲國家還要高很多;與此同時,為緩衝超高債息,或將動用非經濟的政治壓力,讓利率下降到○,甚至不排除負利率。

若是零利率或負利率,將使資本市場資產定價基準變調,繼續推高股市泡沫,受害的是投資人。以美國為例,企業盈利下跌,但市場無風險報酬率,過去一年多沒太大變化;然消費者偏好波動卻出奇大,結果愈發促使全球股市邁向泡沫。

最大風險在,「美國錢淹腳目」的流動性總有撤出或泡沫爆破的一天。流動性一旦爆破,或將像民國 97 年(二○○八年)次貸風暴,屆時將是新一波金融海嘯危機的節點。

必須正視的是,次貸風暴事發於民間金融服務業融資貸放泡沫化;今天,是美國宏觀政策調控的 Fed 貨幣濫發泡沫化;兩者對實物經濟與象徵經濟的廣度深度衝擊,是完全難以相比擬的。當然,「拜登泡沫」必然百倍於「次貸泡沫」。













重申「一中」的國安暫行指南


2021-03-06 04:33  聯合報 /   孫揚明/資深媒體人
白宮3日公布「國家安全戰略暫行指南」,內容提到「我們會支持台灣這個主要的民主政體、重要的經濟與安全夥伴,這符合美國長期承諾。」(畫線部分)記者陳柏亨/攝影


拜登政府上台後,火速推出暫行版國家安全戰略指南。這種史無前例作法,可說是既在意料之外,卻實在情理之中。

所謂的意料之外,是指美國當前最重要,且必需即刻面對的議題,還是新冠疫情,疫情嚴重是舉世第一,已有超過二千九百萬染疫,致死更是高達五十二萬;另外,經濟情勢也非常緊急,去年整體經濟成長率是負三點五%;種種經濟窘況,迫使德州和密西根州,甚至是路易斯安納州都受不了壓力宣布提前開工。在這情況下,對外的國家安全戰略,顯非當務之急。

但由於國內情勢,「反中」仍舊是華府政治主調;再加上疫情、氣候變遷、科技與數位威脅,加上恐怖主義與核武擴散等,使得拜登政府必須拿出一套應對方案。很明顯的,拜登政府現在根本沒足夠精力去構思一個全面性戰略規劃。何況當下美國,就連重新思考檢討過去川普政府全球戰略的時間都沒有;簡言之,在國內情勢混亂一切待整之際,對外安全問題又不能不顧,所以創紀錄提出一個「暫行」國家安全戰略,倒也是合適的。

這份暫行指南中,最被針對的當然是北京;但由於只是暫行指南,若干程度上,美國仍需與北京合作,所以這份指南對中共的定位,分為三重身分—合作者、競爭者與對立者;有關具體政策,恐怕要等到更晚些的「中國政策」出爐,才能清楚。

而美國在此暫行指南中,有關對台政策的解讀,恐怕是我們最為關切的。但指南中僅寥寥數語,且非常含混。文中提及我們會支持台灣這個主要的民主政體、重要的經濟與安全夥伴,這符合美國長期承諾。」

要如何解謮寥寥數語背後的含意,恐怕得把拜登上台後的相關資訊串連來看。首先,在拜登上台後的元月廿三日,美國國務院把在台執政的民進黨政府,稱之為「台灣民主選出的代表」,對比川普時代動輒以「國家」來稱呼台灣,已是天壤之別;接著,拜登於二月十六日在接受 CNN 訪問時,講出了一段頗具歷史觀的話。

拜登把在除夕時與中共總書記習近平通電話時的內容,做了一番解說;其中有一個有關台灣的部分,拜登說,「如果你懂中國歷史的話,你會知道,當中國內部無法統一的話,它總是成為外來世界的犧牲品。」

然後他說,在文化上,每個國家有不同的規範,而且是期待這些領袖去遵守的;在這樣的結構下,拜登說,他不會反對(speak out against)北京對香港、西藏、台灣等的政策。

如果把前面這三段話放在一起看,可以比較完整解讀出「暫行國安指南中,有關台灣議題所代表的涵義:拜登政府並沒有支持,包括台獨在內的各個分離傾向團體的政策,但是對於美國傳統以來重視台灣安全、民主與人權等,拜登則沒有放棄。











拜登挺台灣?民主才是大前提


2021-03-06 04:39  聯合報 /   王良言/文字工作者(高雄市)
美國總統拜登三日參加與眾院民主黨黨團的視訊會議。同日他發表任內首份國安戰略暫行指南,稱依長期承諾支持台灣。歐新社


美國總統拜登發表任內首份國家安全戰略暫行指南,將中國視為唯一能挑戰國際社會體制競爭對手。該指南並指出,會支持台灣這個主要的民主政體、重要的經濟與安全夥伴,這符合美國長期承諾。

指南中直接提及台灣,且語多肯定,當然值得欣慰。但是,政府卻不能不深思其深層含意。拜登提及台灣,一方面是說給台灣聽,另一方面也是說給大陸聽。

說台灣是「主要的民主政體」,用意在凸顯台灣民主,與中國威權體制形成強烈對比。此不但是向台灣執政者表達,「民主」是美國支持台灣最重要理由,同時也提醒執政者必須尊重與珍惜民主成就。因為美國觀察到台灣近年有悖離的表現。

今年亞洲週刊就以蔡英文總統穿清朝黃袍合成照片為封面,報導台灣民選獨裁幕後綠營新威權主義現象」。內容以反滲透法、關中天新聞台、強進萊豬,及醫生蘇偉碩遭查水表等諸多事件為例,分析執政有逐漸偏向新威權。萬一民主走上歧途,美國是否會繼續無條件支持,難確定;執政者必須聽出弦外之音。

其次,指南重點完全放在中國,卻刻意提台灣,是否有意藉此刺激中共。川普時期強打台灣牌,通過友台法案,派高官訪台,售台軍備,目的都是刺激中共。事實上,友台法案只是口惠實不至,派遣衛生部長來台,卻隻字不提台灣最需要的疫苗。國務次卿訪台,也沒有促成台美經貿協議。凸顯川普只是把台灣當成「棋子」。

拜登表面支持台灣固可喜,若再度將台當抗中棋子,導致兩岸繼續惡化,台灣反得不償失。在強化台美關係之際,執政者是否設法改善兩岸關係,以免顧此失彼。












顧美失陸 本末倒置


2021-03-06 04:38  聯合報 /   宋磊/國家安全青年智庫專員(嘉義市)
美國總統拜登對台政策,未來仍會以一中政策為框架。 路透社


拜登政府就任一個多月,上任首要工作在恢復美國經濟、協助美國民眾施打疫苗對抗新冠肺炎,至於拜登政府是否會延續川普政府挺台策略,仍為國人關心的課題。

從新發表的國家安全戰略暫行指南中,拜登政府對國安的初步構想,論及中國部分,指南出現廿次之多;但關於台灣部分,僅出現在第廿一頁的前面兩行。客觀言,關於台灣的內容,與過往美國政府對台態度相差不大,特別是仍強調會根據長期承諾,支持台灣這個「主要的民主政體、重要的經濟與安全夥伴」。

必須指出的是,拜登對台政策,未來仍會以一中政策為框架,同時持續支持台灣的民主與經濟;惟之前拜登智囊坎伯曾談到:「美國希望兩岸恢復對話,而且美國不會居中當調人。」換言之,美國固然會持續支持台灣的政治體制、經濟產業,但對於兩岸關係的穩固與否,關鍵點仍在蔡政府手中。

以目前鳳梨危機來說,中國大陸片面暫停台灣鳳梨進口,對台灣果農造成傷害,也直接衝擊了兩岸關係;但試想,號稱最挺台的美國,這時也只能遠水救不了近火,畢竟台美相距上千公里,鳳梨的運輸、保存並不符合成本效益,台灣水果能否順利出口至大陸,兩岸關係穩定仍然是關鍵之一。

從實務面說,台美關係固然重要,但兩岸關係穩固與否,反而是蔡政府急切努力的目標,畢竟兩岸經貿依存度來到史上最高,若是將兩岸關係置於不顧,拚命關注美國政策文本,甚至擔憂美國是否關切台灣,反而是本末倒置!


方祖涵/台北市萬華運動中心

名人堂電子報http://paper.udn.com/papers.php?pname=PID0030&page=1#ph

◆  方祖涵/台北市萬華運動中心
◆  李清志/跟著老照片去旅行
◆  施振榮/從鳳梨事件談台灣農業的微笑曲線
◆  林中斌/以色列海法港 付中拒美
◆  范疇/「卒」、「馬」、「車」角色 台灣不可自欺






方祖涵/台北市萬華運動中心


2021-03-06 04:23  聯合報 /   方祖涵(作者為運動文學作家)
萬華運動中心由返老還童氣功協會接管經營,昨重新開幕,即日至21日開放現場預約,免費使用。圖/陳忠榮提供


在台北這幾個月,生活還算有點規律。我會在早上沿著西寧南路往北走,經過紅樓、尚未甦醒的西門町,有時遇見唐吉訶德排隊人潮,然後抵達每天必須停駐約一個鐘頭的地方—萬華運動中心

或許因為不在台灣長住,剛開始知道有這麼方便的公共運動資源,還有點不敢置信。台北市政府在十二個行政區都有運動中心設置,採取委外經營模式,提供民眾在健身房之外,平時室內運動另一種選擇。

公立運動中心跟一般健身房不同之處主要在收費方式,民營健身房通常以合約制為主,試用期後如果要提前解約並不容易;相對來說,公立場館有單次或單月收費選項,對短期使用者來說比較友善像是在萬華運動中心幾乎每天都會遇到幾位外籍民眾,就是這項特點吸引的族群

既然是公立設施,另一個好處是對低收入、身障者,及銀髮族有優惠。每個場館都有不同規定,以雙北市為例,早上八點到十點皆為公益時段,六十五歲及低收入戶可以免費使用,其他時段皆與身障者一樣有半價優惠。所以,每天八點不到,入場柵門前會排著一列朝氣十足的長者,是幅暖心景象。

其實先前我會為了避開人潮刻意不在公益時段入場,不過習慣幾次以後,覺得剛好碰到這些時間反而會有種特殊激勵效果。不管是看著年紀應該是阿嬤的長者做重量訓練前臂三頭肌,或是隔壁跑步機那位左小腿以下是義肢的大哥健步如飛十公里,都會油然升起一股有為者亦若是的熱血情緒,再累也不敢抱怨了。而且說要避免人潮,從運動中心網站或 APP 皆可看到現場即時人數,比單純用時段猜測更實用。

在同一間運動中心幾個月,熟面孔越來越多,整群銀髮族街坊、夫妻或情侶結伴同行也不少,看來都已經建立起運動習慣。幾年前在舊金山聽過知名作家詹姆斯.克利爾演講,他的原子習慣中譯本後來在台灣盤據暢銷排行榜很長一段時間,說的正是建立正面習慣的困難,以及它的重要性。以運動來說,雖然大家都知道好處,要讓自己養成習慣卻不容易,就算好不容易開始了,還是會有無數個理由放棄。像我不是意志堅定的人,如果從出門到健身房要花很多時間就絕對無法堅持下去,還好每個行政區都有場館在步行距離內,就少了個半途而廢的藉口。

當然,公立運動中心器材不會長久保持新穎,場地清潔仍有加強空間,而且沒有教練幫忙拍美照讓客戶上傳社群媒體,並非符合所有人標準,不過以彈性與方便性而言,確實值得認真當做選項。目前除了先前提到的雙北,六都在高雄以外均有運動中心,彰南運動中心更剛隆重開幕,不妨在新年之際造訪一下這些場館,說不定那就是習慣的起點呢!

而我,除了美食與人情,離開台灣以後,萬華運動中心也會是個思念的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