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月20日 星期五

明訂環評規則 別打迷糊仗

.聯合報社論..粗暴改革,別弄到全民皆貧
.聯合報黑白集.「暴走」不如「厚黑」
.經濟日報社論.明訂環評規則 別打迷糊仗








明訂環評規則 別打迷糊仗


2017-01-20 02:01:12 經濟日報  社論


環保署日前召開六輕四期環差案聯席會議,決議將台塑三投資案全數退回重做環境影響評估,之後若環評大會通過,這項已推動六年的170億元投資計畫將回到原點,台塑集團總裁王文淵說:「已經六年,再等下去我也可以退休了。」言談間透露出產業界對環評過程曠日廢時的不滿。
台灣經濟發展面臨內外挑戰,對外有產業外移、製造業面臨空洞化的衝擊對內則是欠缺指標性投資案,以致於台灣經濟陷入新平庸的泥沼。這些年來,國內不是全無新增的投資計畫,但投資案因環評未過或卡關的案例頻傳,包括國光石化、台積電中科擴廠等,此次再有六輕三案在環評程序中觸礁,產業界質疑環評機制「不讓企業投資」,另一方面,環保人士則批評不少企業未兌現環評承諾,理當從嚴把關。
近年來重大投資案的環評時間愈拉愈長,已看得出環評對產業發展的負面影響。蔡英文總統上任後推動多項創新產業,她表示相關部會正在檢討環評制度,希望能加速企業投資。蔡總統提到,政府不會降低環評標準,但會檢討環評相關流程,包括亞洲矽谷、綠能園區等重大投資案,希望在四年內完工
蔡總統的談話顯示政府已意識到,環評對台灣重要,但推動產業發展的時機與速度也很重要。蔡總統希望亞洲矽谷、綠能園區等案能在四年內完成,但另一方面,牽涉到170億元投資的六輕擴建案,卻在推動多年後極可能回到原點,台灣產業發展與環評間的糾葛牽絆,有必要重新檢視並理順這中間的脈絡。
環評制度應先有政策環評、再有實質環評,意即政府對於重大投資案,必須先有其立場與主張,對於該投資案的必要性與合理性,產業的目的主管機關應擁有第一道把關的決斷力。舉例來說,推動綠能已是蔡政府產業政策的主要目標,此時若有一高耗能、低附加價值的產業要在缺電的北部投資,這樣的案子在政策環評階段,主管機關就可以直接否決
在實質環評部分,則是要強化環評過程中對各項環境指標數據的客觀呈現,以提升環評的公信力。以此次六輕三擴建案環評為例,業者認為已提出擴建汙染抵減措施,對環境有助益,不理解為何環評遭退,但環團代表則認為業者提出的數據,仍有許多疑點難以釐清。兩方缺乏交集,顯示環評的遊戲規則仍有模糊地帶,加上國內缺乏公正第三方的檢測單位,產業與環團雙方都質疑環評的公信力
在政策與實質環評兩大環節上,政府都有改善空間。首先,政府必須明確對產業政策表態,不宜再打迷糊仗。以石化業為例,在國光石化案觸礁後,經濟部成立石化產業高值化推動辦公室,協助石化業朝高附加價值的方向發展,六輕擴建案符合政府高值化推動方向,理應予以政策支持,但現在卻看不到經濟部對此案表態。
我國石化業年產值約2兆,是製造業不可或缺的主力,但近年來石化業發展原地踏步,除六輕擴建案延宕以外,明年高雄大社石化工業區從特種工業區變更為乙種工業區,是繼五輕關廠後另一個重大挑戰。現階段台灣經濟並無全面放棄石化業的本錢,政府的產業政策若真的要改弦更張,不再支持石化業有新的投資,有必要對企業說清楚,以免企業投資無所適從。在實質環評部分,政府也應檢討目前的環評程序是否浪費太多時間在口水之爭,而非將資源投放在環評的科學數據呈現上。
產業發展在環評過程中出現衝突並不罕見,但兩者不應永遠是無交集的水平線。我國的環評制度應適時調整,在保護環境標準不打折的前提下,透過政策引導、支持產業、提升環評機制的公信力與審查效率,才能在產業發展與環境保護上找到一個最佳平衡點。



聯合/粗暴改革,別弄到全民皆貧

2017-01-20 03:20 聯合報  聯合報社論

身兼年金改革委員會召集人的副總統陳建仁(右),與年金改革委員會執行長林萬億等人,昨天對外公布年金改革草案版本。 記者林澔一/攝影


需要改革,是全民的共識,多數軍公教人員其實也都同意這點。但從最近的發展看,政府的決策行動日益粗暴,公教團體的反彈愈發激烈,社會的意見則更趨分歧。年金改革極可能重蹈一例一休的覆轍,演成「三輸」結局,令人憂心。
副總統陳建仁最近宣布了公教年金改革的方向,包括:十八趴優存將在六年內分三階段歸零所得替代率預計降至六成改革樓地板設在廿五K或卅二K等。這樣的提法,撇開內容不論,其實很不妥當。原因是,年金改革國是會議隔兩天才要召開,蔡政府即已提前宣布「既定政策」,其中不但缺乏可供選擇的方案,更毫無具體數據分析。如此一來,國是會議勢將淪為橡皮圖章。
若連「國是會議」都如此草率,先前「年金改革委員會議」及「分區座談會」之流於形式,即不難想見。年金改革委員開了廿次會議,結果卻未端出具體結論至於分區座談,則只聞場外抗議聲。既然毫無共識,不知陳建仁公布的方向究竟出自誰之手筆?近日,國是會議不僅三易其地,原本排定兩天的議程更臨時縮短為一天,分組會議許多議題被刪掉,立法時程將提前兩個月。操作之粗糙,令人難以想像。
此外,林萬億原訂十八日前往立法院溝通說明,事實上卻只安排和民進黨團會晤;一經在野黨質疑,只好臨時打消行程。從上述種種作法看,蔡政府的手段如此粗糙外露,其實是缺乏民主精神所致對內不注重體制間的溝通協調程序對外藐視人民、更視示威群眾如寇讎,以為打著「改革」旗幟就能為所欲為。
總統府發言人黃重諺罵人「畜生」,綠委段宜康嗆聲「包圍越多砍越多」,乃至陳建仁先公布結論再召開國是會議,都反映了執政者的「完全執政,完全傲慢,完全威權」。不難想像,蔡政府的如意算盤是,快馬加鞭強渡關山,將改革案送進立法院,讓國會優勢的民進黨團去護航過關。
問題是,即使蔡英文能依主觀願望強行通過此案,豈就代表年金改革已「功德圓滿」,台灣未來卅年真可高枕無憂嗎?答案顯然是否定的。原因是,需要改革、整合的年金共有十三種,目前政府揮刀砍下的,僅公務員和公立學校教師兩種,其餘包括勞工、軍人、農民、政務官、法官、檢察官、民代和縣市長等都尚未處理。其中,退休政務官和法官的退休給付,更優於公務員一大截。這些如果不檢討,卻光砍比較容易下手的公教人員,能讓人心服嗎?
這也正是公教團體近期抗爭不斷的主要原因:政府打著「改革」的大旗,卻專將箭頭對準軍公教,醜化其為肥貓,完全不提他們只是舊日政策的產物但對於更大的既得利益階層,政府卻避而不談,碰都不碰。天下豈有這麼便宜的改革?
必須提醒的是:冠冕堂皇的年金改革,會不會帶來「全民俱窮」的結果,也是政府在下手時必須謹慎的因素。這次年金改革,表面上聲稱是為了世代正義及階級正義,其實就是在宰割社會中間階層之所得;如果下手過重過急,極可能造成整個公教階層陷入「老而貧」的困境。因此,我們建議,改革不能不考慮其溢出效應,必須力求手段之適當及衝擊之緩和。以陳建仁列出兩萬五的地板為例,這其實已接近中低收入戶的廿二K標準家庭連聘請一名看護外勞都不夠。試問,政府難道要把人民都拉到貧窮線以下才甘心?
會罵老百姓為「畜生」的政府,距離「冷血」恐怕也不遠了。以一例一休為例,蔡政府自以為充滿了善待勞工的美意,一場修法下來,卻弄到勞、資、消費者「三輸」的結局;主要原因,就是徒有善意卻不知人間疾苦。而政府對年金改革若是貿然躁進,後果就愈發不堪,未來台灣恐難逃平均薪資和GDP倒退之局。

聯合/「暴走」不如「厚黑」


2017-01-20 03:21 聯合報  聯合報黑白集

世新大學廣電系「影音剪接」課程的兼任講師郭宗瑋,將全班分數打零分。圖/取自其臉書


一名世新講師嚥不下學生「內容稍嫌空洞」的負評,竟然大暴走,讓全班連坐吃鴨蛋。不幸,這年頭流行「以暴易暴」,外界對他惡評如潮,逼得他自動請辭。
學生一句負評,就讓為人師者如此抓狂,誠屬奇事。這位講師在臉書惡狠狠宣布全班零分,非要逼出該生投案「自首」,還威脅校方若不交出此生名字,他就不上傳成績、下學期罷課。連一句批評都吞不下去,這老師的EQ實在應該重修。
學生評鑑教師行之有年,已是高等教育勞工(教授)共同的難言之隱,早想一吐為快。儘管網友嘲諷該講師「玻璃心」,但圈內人對此,倒是心有戚戚焉。
愈是師嚴道尊,功課多、給分嚴,就愈可能得負評。學生隨手評來,也無需舉證或敘明理由;許多教授只能自嘲,「認真就輸了」。自認是「胡鬧,感覺給零分很酷」的暴走講師,落此下場,也只能說「知恥近乎勇」。
相形之下,台大校長楊泮池以降的一串郭明良論文造假團隊,就顯得「高段」得多。造假風波一鬧數月,靠著神隱、高EQ和交叉掩護,一路挺過輿論抨擊。只要裝聾作啞,旁人的義正辭嚴都像打在棉花上。
對比小講師的毛躁壞了大事,大校長與教授的「厚黑」功力,就顯得「境界」大不同。台大花了數月調查論文造假案,迄今僅事主郭明良辭職,其餘人等安然自在,楊泮池還氣定神閒呼籲大家重視學術倫理暴走不如厚黑,真是高下立判

酷經濟/下修2017的預期,都因川普

.年金改革勿冒進…恩給金打折 提撥金不動
.謹慎、妥協…莫叫軍公教怒火危及國安
.財富拉平了?就怕變M型社會
.拚政治、拚經濟…民進黨更該拚社會
.酷經濟/下修2017的預期,都因川普
.登山、潛水…走味的轉型 不是實驗教育
.高鐵南延 打造屏東綠能產業
.高鐵南延…9分鐘900億? 別製造對立






酷經濟/下修2017的預期,都因川普


2017-01-20 03:37 聯合報  林建甫


近期國際主要經濟預測機構公布了對今年經濟的看法,不僅不樂觀,更有志一同提出前景不確定性擔憂
世界銀行預期今年全球經濟成長率為二.七%,雖較二○一六年的二.三%好,但卻比上一次(去年六月)預估二.八%少零.一%聯合國近期發布的經濟形勢與展望報告看法與世銀如出一轍,下調至二.七%;雖比一六年好,但卻較前次預估更加保守。而國際貨幣基金最新報告雖維持去年十月的預測三.四%,不過罕見地提到預測有可能會出現很大變化,原因就是「美國新政府的政策不確定性及可能對全球經濟產生的影響」。
的確,美國政策走向,特別是「保護主義」或「公平貿易」,將是左右全球經濟發展的關鍵。日前川普明確指出「美元過強」,且還特別點名中國大陸政府壓低人民幣的操作。美元兌主要貨幣應聲大跌,凸顯市場充斥著提心吊膽的氛圍。
首次以國家主席身分參加世界經濟論壇(WEF)的習近平,特別選在川普就任前夕,先下手為強,公開發表支持經濟全球化、反對保護主義的演說。表面上是在向川普喊話,但背後恐怕更希望能拉攏其他支持全球化的國家,加入中方陣營。
除此之外,英國十七日公布的「硬脫歐」計畫超乎市場預期首相梅伊明確表示,英國要尋求全新的貿易關係,對於「部分成員國」身分不感興趣,沒有要退不退的中間地帶,而是完全脫離歐盟。再加上川普才公開承諾,會加速簽訂英美貿易協議,其實不難聯想英國想用美國這個全球最大的單一市場,取代積弱不振的歐洲。這對歐元區來說是一大重傷。
若加上法德荷義等國家的大選、中共十九大潛在的政治風險,以及美國聯準會計畫今年升息二至三碼、美股可能崩盤、人民幣匯率續貶等金融面因素,讓全球經濟情勢更加撲朔迷離。
高度依賴外需的台灣該何去何從?美中貿易大戰若開打,台灣受到的傷害將不可避免。台灣過去左右逢源,但「台灣接單、大陸生產」的三角貿易,現在可能雙面挨耳光。況且在政治上,台美中的關係也並不單純,台灣往哪邊靠其實都不對。如何小心維持立場,又不得罪雙方,政策要審慎應對。

登山、潛水…走味的轉型 不是實驗教育


2017-01-20 03:38 聯合報  邱天助/世新大學社會心理系教授(新北市)


為因應現代教育潮流、突破少子化的困境,各縣市教育局紛紛鼓勵公立小學轉型實驗教育。然而,看過幾所學校的轉型計畫,卻發現有些學校仍然虛有其表、未見其實。
這讓我想起一則諷刺的笑話。有一位機車騎士,未戴安全帽出門,遠遠看見前方有警察臨檢,掉頭返家卻找不到安全帽。他情急生智,到廚房拿了一個湯鍋,寫上「安全帽」三個字,戴著上路。
雖然什麼是實驗教育,確實難以界定;但有實驗教育之名,不見得有實驗教育之實。如果實驗教育的實施,是為了掙脫當前教育體制的束縛,那麼一九九○年代以來,一些體制外學校的披荊斬棘應可供借鏡。
體制外的學校,大抵依循兩條思路:以人為本、以大自然為師;強調自我探索、自主學習,並尊重差異
過去有些實驗教育學校,可能忽視基本學習能力的打底,或造成學生自由卻無法自律的缺失。如今,這些弊病大有改善,讓學習更自主、更有效率,也更有意義。然而,除了僧多粥少外,每年十、廿萬的學費,非一般家庭可負擔。因此,公立學校轉型實驗教育,成為許多人的期待。
當前體制內學校,大都仍依循工廠生產模式,強調標準化教學、一致性管理老師是知識灌輸者、道德訓誨師孩子往往被困在教室裡,進行機械性學習,缺乏自我探索、自主發展,也缺乏生活的體驗,更不知學習的意義
有些學校雖然貼近山丘河流,但是在安全考量下,孩子很少有機會接觸;有些學校闢了美美菜園,卻找來菜農種青菜,只為拍下未來可能得獎的美美照片。
實驗教育應是教育理念和學習模式的改變例如,從分裂的學科本位變成主題、能力或跨域的學習、從單向知識灌輸轉為學生自主性探索、從標準化教學轉為差異化適性設計、從分齡轉為混齡等
然而,有些學校的轉型實驗計畫,卻只是舊瓶裝新酒,或只是學校的包裝,踢足球、騎單輪、登山、潛水…花樣百出,甚至將才藝表演、口才訓練,也列為實驗教育
一項二○一六縣市教育力大調查,台北市退居第四名,說明教育資源多寡,已不是決定國民教育品質關鍵,重要的是,是否投對方向。在績效考量下,這些偏離本質的轉型實驗教育計畫,有可能會輕易過關,一些家長也可能聞風而來;但是,卻讓台灣的教育改革,又往後倒退一大步。

拚政治、拚經濟…民進黨更該拚社會


2017-01-20 03:47 聯合報   陳永峰/東海大學日本區域研究中心主任(台中市)


近來,媒體不再侷限討論日本政治和經濟問題,最多的反而變成了社會問題
從十餘年前的「下流社會」,到五、六年前的「無緣社會」,再到晚近的「老後破產」、「下流老人」,不斷地用文字影像記錄經過政治民主化和高度經濟成長之後的日本社會「殘像」。
今天的台灣,和十餘年前的日本極其類似。政治無序、經濟閉塞、社會問題大量噴出。八年前,日本人拉下長期高舉新古典派「構造改革」大旗的自民黨讓社會問題的專門集團民主黨上台試車二○一○年日本史上第一位社會運動家出身的首相菅直人誕生,上台口號是創造「最小不幸社會」。
只是,歷史很快就證明,社會問題沒有辦法用政治,也沒有辦法用經濟手段解決。二○一二年野田內閣的臨去秋波型的消費稅兩階段提升,對日本社會更是重重一擊。不過,在戰後日本政治史上,民主黨政權的社會性格,具有高度的時代意義。
今天,民主黨已逝,但是,日本的社會問題長存。最小不幸社會沒有到來,最大幸福社會也早已遠離。
二○一一年三一一核災後,原本「應該」在民主黨政權下,從「拚經濟」順利過渡到「拚社會」的日本,到一三年後卻時代倒退似地重現「拚經濟」,甚至「拚政治」的擬象。所以說,民主黨執政的失敗,在日本政治史上不得不說是一大悲劇,使得日本社會的時代性過渡,遭遇瓶頸
日本已是越過經濟發展頂點的成熟社會,同時也是世界上最顯著的老年化社會,六十五歲以上國民超過總人口的四分之一。在成熟老齡的社會結構中,經濟成長戰略的實施極具挑戰,同時也充滿魅力。不過,經過四年多的實驗,隨著凱因斯(第一、二支箭)與海耶克(第三支箭)的思想性抗拮日益顯現,「安倍經濟學」的全面退潮,是歷史的必然。
安倍經濟學」退潮後,理應全力推出「安倍社會學」的安倍政權,拿的出來卻是重回「安倍政治學」,難免令識者搖頭。
廿八年前的一九八九年,是日本經濟發展最頂點,日經指數來到了史上最高的三萬八千九百一十五點。當年,日本六十五歲以上人口占總人口十一.六%;今天,台灣六十五歲以上國民也達到全人口的十二%。十、廿年後的台灣社會,是否面臨類似今天日本的社會問題,沒人知道。不過,今日代表進步革新的民主「進步」黨政權,毫無疑問,確實是時代的邀請,也是時代的力量。
也就是說,民進黨的歷史任務,不是「拚政治」,也不是「拚經濟」,而是「拚社會」。雖然,做得到做不到,完全是另一回事。

黃介正/中國布局亞太 迎川普

.黃介正/中國布局亞太 迎川普
.方祖涵/一朗曠世巨作的幕後推手
.盛治仁/走出社群泡泡,不要分裂的國家
.王文華/大人們,請做些「傻事」
.李清志/欣賞老屋的品味
.王健壯/兩岸關係已到了風險控管時刻








黃介正/中國布局亞太 迎川普


2017-01-20 03:36 聯合報  黃介正


在美國新任總統川普就職前夕,中國國務院在元月十一日發表《中國的亞太安全合作政策》白皮書,首度以官方文件完整闡明,中國在廿一世紀亞太區域安全的綜合性政策主張;應是面對益形紛擾的亞太局勢,以及川普政府高度不確定的外交政策,選擇先行蹲好馬步。
自從蘇聯解體與冷戰結束後,中國歷經江澤民時期倡議以互信、互利、平等、協作為核心的新安全觀」,胡錦濤時期主張共同安全、共同繁榮、共建和諧世界」,不斷研究探索國際格局與世界安全環境之變化,並致力消弭中國因經貿與軍事影響力擴張,引起區域對「中國威脅」的憂慮。
自稱是第一位「太平洋總統」的歐巴馬,在美國長期投入中東及反恐戰爭之後,鑒於亞太地區暢旺的經貿動能、活絡的多邊外交、以及漸增的安全威脅,大力倡導對亞洲地區的「再平衡」;而其完整闡述則在二○一一年十一月十七日對澳大利亞國會發表的演說,強調美國將在亞洲地區投入更多的外交、經貿及軍事資源與關注,透過友盟合作、區域機制、軍力部署,確保美國在此地區的領導地位
恰好是三年後的同一天,中國領導人習近平也選在澳大利亞國會發表演說,利用該場合完整說明中國追求「與鄰為善、以鄰為伴,踐行親誠惠容的理念,宣導共同、綜合、合作、可持續的亞洲安全觀」。
現在的中國,已是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第一大貿易國、也是世界軍事大國之一,對於國際利益與發展布局,當然是全球面向的。然而,習近平自上任以來,對於亞太地區著力論述最多也最深;既可以解讀為對美國「亞太再平衡」戰略的必要回應,也可以解釋成中國為求實現「兩個一百年」的中國夢在本世紀中葉以前,將國家安全利益聚焦在和平穩定的周邊地區
二○一二年二月,習近平訪美前夕接受華盛頓郵報訪問時,表示「寬廣的太平洋兩岸有足夠空間容納中美兩個大國」。一四年五月在上海召開的亞信峰會,提倡組識亞洲安全合作新架構時,則稱「亞洲的事情,歸根結柢要靠亞洲人民辦」。這兩句與美國看似善意又針鋒相對的話,未來將如何被川普政府解讀,現在看來,要比在歐巴馬時期更耐人尋味。
目前,中國除了「一帶一路」的積極戰略部署,以及穿越島鏈的軍事實力展示新公布的白皮書有兩項深值注意的原則性政策宣告:一、強調亞太安全架構「不是另起爐灶,不是推倒重來,而是對現有機制的完善和升級」;二、「未來的地區安全架構應與地區經濟架構建設協調推進」。凡此對於退出TPP的美國而言,在亞太地區實在沒有採取「外交孤立主義」和「貿易保護主義」的條件,這也將是對「讓美國再次強盛」與「實力捍衛和平」等川普新政內涵、力道與基底的嚴厲考驗。
迎接川普上任,中國已經擺好陣勢。面對世界兩強即將展開的大較量,我們真的是鬆懈不得。
(作者為淡江大學戰略研究所助理教授,中華戰略暨兵棋研究協會理事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