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月20日 星期五

明訂環評規則 別打迷糊仗

.聯合報社論..粗暴改革,別弄到全民皆貧
.聯合報黑白集.「暴走」不如「厚黑」
.經濟日報社論.明訂環評規則 別打迷糊仗








明訂環評規則 別打迷糊仗


2017-01-20 02:01:12 經濟日報  社論


環保署日前召開六輕四期環差案聯席會議,決議將台塑三投資案全數退回重做環境影響評估,之後若環評大會通過,這項已推動六年的170億元投資計畫將回到原點,台塑集團總裁王文淵說:「已經六年,再等下去我也可以退休了。」言談間透露出產業界對環評過程曠日廢時的不滿。
台灣經濟發展面臨內外挑戰,對外有產業外移、製造業面臨空洞化的衝擊對內則是欠缺指標性投資案,以致於台灣經濟陷入新平庸的泥沼。這些年來,國內不是全無新增的投資計畫,但投資案因環評未過或卡關的案例頻傳,包括國光石化、台積電中科擴廠等,此次再有六輕三案在環評程序中觸礁,產業界質疑環評機制「不讓企業投資」,另一方面,環保人士則批評不少企業未兌現環評承諾,理當從嚴把關。
近年來重大投資案的環評時間愈拉愈長,已看得出環評對產業發展的負面影響。蔡英文總統上任後推動多項創新產業,她表示相關部會正在檢討環評制度,希望能加速企業投資。蔡總統提到,政府不會降低環評標準,但會檢討環評相關流程,包括亞洲矽谷、綠能園區等重大投資案,希望在四年內完工
蔡總統的談話顯示政府已意識到,環評對台灣重要,但推動產業發展的時機與速度也很重要。蔡總統希望亞洲矽谷、綠能園區等案能在四年內完成,但另一方面,牽涉到170億元投資的六輕擴建案,卻在推動多年後極可能回到原點,台灣產業發展與環評間的糾葛牽絆,有必要重新檢視並理順這中間的脈絡。
環評制度應先有政策環評、再有實質環評,意即政府對於重大投資案,必須先有其立場與主張,對於該投資案的必要性與合理性,產業的目的主管機關應擁有第一道把關的決斷力。舉例來說,推動綠能已是蔡政府產業政策的主要目標,此時若有一高耗能、低附加價值的產業要在缺電的北部投資,這樣的案子在政策環評階段,主管機關就可以直接否決
在實質環評部分,則是要強化環評過程中對各項環境指標數據的客觀呈現,以提升環評的公信力。以此次六輕三擴建案環評為例,業者認為已提出擴建汙染抵減措施,對環境有助益,不理解為何環評遭退,但環團代表則認為業者提出的數據,仍有許多疑點難以釐清。兩方缺乏交集,顯示環評的遊戲規則仍有模糊地帶,加上國內缺乏公正第三方的檢測單位,產業與環團雙方都質疑環評的公信力
在政策與實質環評兩大環節上,政府都有改善空間。首先,政府必須明確對產業政策表態,不宜再打迷糊仗。以石化業為例,在國光石化案觸礁後,經濟部成立石化產業高值化推動辦公室,協助石化業朝高附加價值的方向發展,六輕擴建案符合政府高值化推動方向,理應予以政策支持,但現在卻看不到經濟部對此案表態。
我國石化業年產值約2兆,是製造業不可或缺的主力,但近年來石化業發展原地踏步,除六輕擴建案延宕以外,明年高雄大社石化工業區從特種工業區變更為乙種工業區,是繼五輕關廠後另一個重大挑戰。現階段台灣經濟並無全面放棄石化業的本錢,政府的產業政策若真的要改弦更張,不再支持石化業有新的投資,有必要對企業說清楚,以免企業投資無所適從。在實質環評部分,政府也應檢討目前的環評程序是否浪費太多時間在口水之爭,而非將資源投放在環評的科學數據呈現上。
產業發展在環評過程中出現衝突並不罕見,但兩者不應永遠是無交集的水平線。我國的環評制度應適時調整,在保護環境標準不打折的前提下,透過政策引導、支持產業、提升環評機制的公信力與審查效率,才能在產業發展與環境保護上找到一個最佳平衡點。



聯合/粗暴改革,別弄到全民皆貧

2017-01-20 03:20 聯合報  聯合報社論

身兼年金改革委員會召集人的副總統陳建仁(右),與年金改革委員會執行長林萬億等人,昨天對外公布年金改革草案版本。 記者林澔一/攝影


需要改革,是全民的共識,多數軍公教人員其實也都同意這點。但從最近的發展看,政府的決策行動日益粗暴,公教團體的反彈愈發激烈,社會的意見則更趨分歧。年金改革極可能重蹈一例一休的覆轍,演成「三輸」結局,令人憂心。
副總統陳建仁最近宣布了公教年金改革的方向,包括:十八趴優存將在六年內分三階段歸零所得替代率預計降至六成改革樓地板設在廿五K或卅二K等。這樣的提法,撇開內容不論,其實很不妥當。原因是,年金改革國是會議隔兩天才要召開,蔡政府即已提前宣布「既定政策」,其中不但缺乏可供選擇的方案,更毫無具體數據分析。如此一來,國是會議勢將淪為橡皮圖章。
若連「國是會議」都如此草率,先前「年金改革委員會議」及「分區座談會」之流於形式,即不難想見。年金改革委員開了廿次會議,結果卻未端出具體結論至於分區座談,則只聞場外抗議聲。既然毫無共識,不知陳建仁公布的方向究竟出自誰之手筆?近日,國是會議不僅三易其地,原本排定兩天的議程更臨時縮短為一天,分組會議許多議題被刪掉,立法時程將提前兩個月。操作之粗糙,令人難以想像。
此外,林萬億原訂十八日前往立法院溝通說明,事實上卻只安排和民進黨團會晤;一經在野黨質疑,只好臨時打消行程。從上述種種作法看,蔡政府的手段如此粗糙外露,其實是缺乏民主精神所致對內不注重體制間的溝通協調程序對外藐視人民、更視示威群眾如寇讎,以為打著「改革」旗幟就能為所欲為。
總統府發言人黃重諺罵人「畜生」,綠委段宜康嗆聲「包圍越多砍越多」,乃至陳建仁先公布結論再召開國是會議,都反映了執政者的「完全執政,完全傲慢,完全威權」。不難想像,蔡政府的如意算盤是,快馬加鞭強渡關山,將改革案送進立法院,讓國會優勢的民進黨團去護航過關。
問題是,即使蔡英文能依主觀願望強行通過此案,豈就代表年金改革已「功德圓滿」,台灣未來卅年真可高枕無憂嗎?答案顯然是否定的。原因是,需要改革、整合的年金共有十三種,目前政府揮刀砍下的,僅公務員和公立學校教師兩種,其餘包括勞工、軍人、農民、政務官、法官、檢察官、民代和縣市長等都尚未處理。其中,退休政務官和法官的退休給付,更優於公務員一大截。這些如果不檢討,卻光砍比較容易下手的公教人員,能讓人心服嗎?
這也正是公教團體近期抗爭不斷的主要原因:政府打著「改革」的大旗,卻專將箭頭對準軍公教,醜化其為肥貓,完全不提他們只是舊日政策的產物但對於更大的既得利益階層,政府卻避而不談,碰都不碰。天下豈有這麼便宜的改革?
必須提醒的是:冠冕堂皇的年金改革,會不會帶來「全民俱窮」的結果,也是政府在下手時必須謹慎的因素。這次年金改革,表面上聲稱是為了世代正義及階級正義,其實就是在宰割社會中間階層之所得;如果下手過重過急,極可能造成整個公教階層陷入「老而貧」的困境。因此,我們建議,改革不能不考慮其溢出效應,必須力求手段之適當及衝擊之緩和。以陳建仁列出兩萬五的地板為例,這其實已接近中低收入戶的廿二K標準家庭連聘請一名看護外勞都不夠。試問,政府難道要把人民都拉到貧窮線以下才甘心?
會罵老百姓為「畜生」的政府,距離「冷血」恐怕也不遠了。以一例一休為例,蔡政府自以為充滿了善待勞工的美意,一場修法下來,卻弄到勞、資、消費者「三輸」的結局;主要原因,就是徒有善意卻不知人間疾苦。而政府對年金改革若是貿然躁進,後果就愈發不堪,未來台灣恐難逃平均薪資和GDP倒退之局。

聯合/「暴走」不如「厚黑」


2017-01-20 03:21 聯合報  聯合報黑白集

世新大學廣電系「影音剪接」課程的兼任講師郭宗瑋,將全班分數打零分。圖/取自其臉書


一名世新講師嚥不下學生「內容稍嫌空洞」的負評,竟然大暴走,讓全班連坐吃鴨蛋。不幸,這年頭流行「以暴易暴」,外界對他惡評如潮,逼得他自動請辭。
學生一句負評,就讓為人師者如此抓狂,誠屬奇事。這位講師在臉書惡狠狠宣布全班零分,非要逼出該生投案「自首」,還威脅校方若不交出此生名字,他就不上傳成績、下學期罷課。連一句批評都吞不下去,這老師的EQ實在應該重修。
學生評鑑教師行之有年,已是高等教育勞工(教授)共同的難言之隱,早想一吐為快。儘管網友嘲諷該講師「玻璃心」,但圈內人對此,倒是心有戚戚焉。
愈是師嚴道尊,功課多、給分嚴,就愈可能得負評。學生隨手評來,也無需舉證或敘明理由;許多教授只能自嘲,「認真就輸了」。自認是「胡鬧,感覺給零分很酷」的暴走講師,落此下場,也只能說「知恥近乎勇」。
相形之下,台大校長楊泮池以降的一串郭明良論文造假團隊,就顯得「高段」得多。造假風波一鬧數月,靠著神隱、高EQ和交叉掩護,一路挺過輿論抨擊。只要裝聾作啞,旁人的義正辭嚴都像打在棉花上。
對比小講師的毛躁壞了大事,大校長與教授的「厚黑」功力,就顯得「境界」大不同。台大花了數月調查論文造假案,迄今僅事主郭明良辭職,其餘人等安然自在,楊泮池還氣定神閒呼籲大家重視學術倫理暴走不如厚黑,真是高下立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