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dn 論壇電子報.歷史報份:http://paper.udn.com/papers.php?pname=PID0004
udn 論壇報:https://paper.udn.com/udnpaper/PID0004/405550/web/◆ 經濟日報社論/期許數發部贏得資安治理信任
◆ 聯合報黑白集/誰關了水龍頭?
◆ 聯合報社論/國教危機當前,教長只顧雍容洗滌人心?
經濟日報社論/期許數發部贏得資安治理信任
2025-09-02 02:42 經濟日報/ 社論
期許數發部贏得資安治理信任。聯合報系資料照
數位發展部自民國一一一年(2022年)掛牌以來,被寄予厚望,要成為推動國家數位轉型、強化資安防護、縮短數位落差的核心機關。然而三年過去,外界對它的評價高度分歧。分歧的表象下凸顯出一個深層問題:這個新部會的設立,到底為台灣帶來了多少實質價值?
最嚴重的困境在於定位模糊。社會普遍認為既然成立了「數發部」,理所當然應由它統籌打詐、資安、數位產業發展及假訊息治理。然而事實卻是:打詐仍由警政署主責,金融詐騙案件年年攀升,資安議題牽涉國安單位,數發部無法單獨決策。這樣的角色混淆,不僅讓社會無法理解它的核心任務,也讓原本「整合分散職能」的設立初衷淪為口號。如果只是將內政部、交通部、國家通訊委員會、經濟部的相關單位拼湊在一起,卻無法形成新的政策合力,那麼成立新部會的正當性就會被質疑為多此一舉。
執行力不足更使數發部形象雪上加霜。對一般民眾而言,最直觀的觀察指標就是:詐騙新聞仍舊氾濫,偏鄉網速依然落後,數位身分證因資安疑慮而停擺。這些都是人民切身的需求,但數發部卻未能拿出具體成果來回應。諷刺的是:在沒有數發部之前,台灣的數位建設與產業發展未曾停滯,甚至保持在不錯的水準。於是問題就變得尖銳:成立專責部會之後,究竟「增加」了什麼?又真正「加速」了什麼?
資安事件更凸顯其專業不足。中華電信 TLS 憑證遭國際瀏覽器撤信,導致大量政府網站一度被標註為「不安全連線」,讓國際社會對台灣資安產生質疑。數發部雖強調有雙憑證備援,但處理過程卻顯得倉促推諉,無法展現專業判斷與危機應對。身為資安第一線的專責部會,卻在關鍵時刻缺乏專業態度與透明問責,難免令人懷疑它是否真能承擔起守護資訊安全的角色。
假訊息治理同樣讓人憂心。數發部推動與平台合作查核不實訊息,引來學界與民間疑慮:這樣的機制會不會模糊「打擊假訊息」與「箝制言論自由」的界線?台灣社會對於任何帶有審查意味的政策,都會立刻引起警覺。數發部如果不能擺脫「數位警察」的形象,以透明取代黑箱,以協調者而非裁判角色介入,恐怕只會愈走愈偏。
更令人詬病的是缺乏長程願景。三年來,數發部從未提出完整的民國一二四或一三九年(2035或2050)國家數位藍圖。一個專責數位發展的中央級部會,卻無法告訴社會台灣在 AI、資安、雲端基礎設施、數位人權等領域的未來方向,這無疑顯示出戰略高度的缺失。政策只能零星出現於年度計畫或片段措施,不僅無助於凝聚社會共識,更讓台灣在國際數位競爭中處於被動。
未來最嚴峻的挑戰將來自人工智慧。AI 的快速發展已經重新定義資訊安全,深偽技術能製造高度逼真的影像、聲音與文字,不僅可能操縱民主選舉,更可能成為詐騙與國安風險的新武器。深偽辨識機制是否健全,將決定國家資訊安全的底線。然而數發部並未展現足夠的技術準備與政策規劃。當外界一再質疑「數發部準備好了嗎?」答案至今仍不明確。
歸根究底,數發部的問題不僅是執行力不足,更是角色迷失。若要扭轉現況,數發部必須徹底轉型,應專注於政策領航與跨部會協調;必須建立即時應變與公開問責機制,讓社會能重新信任政府的資安治理。
人民對數發部的期待,要的不是口號、不是國際場合的曝光,而是實實在在能感受的安全與便利。唯有提出具體中長期願景,並展現真正的整合效益,才可能轉型為值得信賴的「數位守護者」。如今新部長上任,正是最好的機會窗口。若再錯失,數發部恐怕將成為行政改革史上一個無效的實驗。
聯合報黑白集/誰關了水龍頭?
2025-09-02 01:14 聯合報/ 黑白集
前年總統大選時,賴清德推出「新青安」政策,隨後引發房價上漲、銀行放款資金短缺的連鎖效應。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購屋族貸不到款的「房貸之亂」延燒,閣揆卓榮泰一聲令下,要求銀行「把水龍頭開大一點」。為此金管會「使命必達」,找八大行庫開會。卓榮泰顯然忘了,「關水龍頭」的元凶,正是賴政府自己。
前年總統大選時,賴清德為吸引青年選票,推出「新青安」政策,大幅降低青年購房貸款門檻。但根據銀行法,不動產放款比率有卅%的上限,政策上路後,隨即引發房價上漲、銀行放款資金短缺的連鎖效應。銀行不是故意「關緊水龍頭」,而是沒水了。
連串問題,使中央銀行被迫出手,找銀行團喝咖啡,祭出所謂的「限貸令」,這也是「房貸之亂」的前世今生。其後,一般購屋族貸不到款,使用「新青安」買房的年輕人,也面臨房貸斷頭壓力。水龍頭不出水,就是賴政府自己造的孽。
為緩解通膨壓力,央行屢屢以升息作為手段,房貸利率因此水漲船高。要開大水龍頭,除面對「缺水」問題,還有「水價也飆漲」。卓榮泰一聲令下,不僅是赤裸裸干預央行,也與現實脫節,更是視金融秩序於無物。
從蔡政府到現在的賴政府,一面打房,一面推新青安;一面要穩定物價、提高利率,一面又要開大水龍頭,何其矛盾!政策反覆無常,根本原因,只是想討好選民。但製造了爛攤子,也救不了民調;忙來忙去,不知道在忙什麼?
聯合報社論/國教危機當前,教長只顧雍容洗滌人心?
2025-09-02 01:10 聯合報/ 社論
大罷免大失敗,教育部長鄭英耀也是屢被點名應下台的閣員之一。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新學年已開學,全國中小學卻鬧教師荒。教育部八月廿五日統計,全國中小學代理教師缺額一,四二九名;經各方努力,到廿八日仍缺四一二名。各校持續招聘,並透過校內教師、跨校教師及退休教師等機制,暫時解決學生等不到老師的困境。這個暑假,許多學校多次招聘招不滿,二十招、三十招不足為奇,甚至有逾五十招仍找不到老師。此一慘況,對照這次內閣改組教育部長鄭英耀留任,也成為賴政府面對國教危機與教師缺額的最大嘲諷。
近年的教師荒,不像往年只發生在偏鄉,連都會區明星學校也缺老師。許多學校在群組發出求救訊息,在網路狂貼徵人哏圖。「交通便捷、生活機能發達」的招聘說明,有如房屋廣告;「大學畢業,不需證照,無經驗可」的徵才條件,更凸顯教育已經很難堅持專業門檻。
面對這個問題,教育部趕在開學前頭痛醫頭,三天內填補一千名代理教師缺額,並推出校內教師超鐘點授課等應急作法。這些作法,一點都不值得高興。那意味著新進師資專業不足,教學品質參差堪虞;也意味著學生變成白老鼠,學習權益無法確保;更意味著教師超鐘點過勞和非專長授課,加劇教學環境惡化。
中小學缺老師不分城鄉全面告急,顯示教師一職不再具吸引力。學者和教團曾分析各種原因,但教育環境的惡化,無疑是現職教師不斷求去、儲備師資不願投入、代理教師乏人問津的主因。教育現場不斷疊加的教學與行政負荷,讓教師備感壓力;親師生關係的複雜化,更讓教師職業風險倍增。尤其,教育行政體制持續傾斜,一味取悅學生與家長,卻吝於給教師支撐。氾濫成災的投訴與備受詬病的校事會議,磨耗掉多少優良教師的教育熱忱,甚至因此消極待退或斷然求去,也讓儲備師資和代理教師躑躅不前。
少子化海嘯可能讓一些學校沒頂,但師資荒是整體教育環境惡化的反映。在學校滅頂之前,教師荒的衝擊,即可能讓教育體系崩毀。雖然教育問題層出不窮,教育困境也不只一端,基層教師和教團多次籲求重視教師荒問題,輿論也多次示警,卻罕聞教長關切,遑論具體解決辦法。
那麼,今之教長所為何事?人們看到的是:首先,仰體上意,用政治指導教育。從大學校長集體聆聽總統訓示、阻擋兩岸學術交流,到遵循「賴十七條」,清查教育人員政治忠誠,編寫識讀中國威脅教材,又袒護青鳥罷團進校園。鄭英耀從事的是「一邊一國,無庸置疑」的教育實踐。
其次,全國教育大家長當然要關切中小學教育,但鄭英耀提出校園活化開放愛心球、限制第七節排課、教師身心調適假等,都讓教師大譁。連與中小學教師座談,都挑在中小學最忙的開學準備周,卻避談最致命的教學人力短缺問題。在在顯示,教長與教育現實脫節,對百年樹人的工作虛應故事。
鄭英耀上任一年,曾被教團評為表現不及格。大罷免大失敗,鄭英耀也是屢被點名應下台的閣員之一,教團更公開呼籲更換教長。當閣員湧現跳車潮,鄭英耀也表示進退應「雍容優雅」,以政策無法有效推展兩度請辭。誰料,卻獲賴總統以教育改革重要為由慰留。換言之,鄭英耀雖與基層教師宛如活在平行時空,但他選擇留在賴清德的政治同溫層,繼續執行賴清德的洗滌人心工程。
少子化是國安危機,教師荒則是國教危機。長期來看,當教師不再是百年樹人的志業,教育崩毀只在旦夕,各種國安危機更將陷入循環無解的困境。鄭英耀如何雍容優雅面對國教危機和教育崩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