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月31日 星期日

經濟日報社論/應對氣候變遷 法制要更周延

udn 論壇電子報.歷史報份http://paper.udn.com/papers.php?pname=PID0004

udn 論壇報

◆  聯合報社論/黃芳彥與蘇震清:金權縱橫貫串扁蔡兩朝
◆  聯合報黑白集/只會甩鍋大國?
◆  經濟日報社論/應對氣候變遷 法制要更周延




經濟日報社論/應對氣候變遷 法制要更周延


2021-01-31 01:38  經濟日報 /   經濟日報社論
美國總統拜登27日在白宮國宴廳簽署關於氣候變遷的行政命令。圖/美聯社


一如預期,美國總統拜登一上任就改變前總統川普的做法,宣布重返「巴黎協定」,這對全球的永續發展至關重大。各大經濟體皆已逐步採取相對應的措施,如果缺乏最大經濟體美國的參與,終究無法落實該協定的目標。再者,《經濟學人》發布的今年全球九項重大趨勢,就包括今年會是人類對抗氣候變遷的轉捩點,因為許多國家的復甦計畫包含了大量綠色激勵方案,尤以美國和歐洲為最。

為何因應氣候變遷對永續發展的影響,成為全球重大且需採取一致行動的議題?因為事關我們下一代的生存與發展模式依照世界環境與發展委員會」所發表「我們共同的未來報告中,對於永續發展所下的定義為:「既能滿足我們現今的需求,又不損害子孫後代能滿足他們需求的發展模式。」

因此,即使目前的企業營運與人們生活方式皆符合法規,然而有可能損及後代子孫未來的發展,包括能源耗竭、全球暖化、貧富懸殊,而為了永續發展,現在的企業與國家就應該加以修正,降低對未來發展的限制。亦即我們這一代不能耗損下一代應有的生活環境,畢竟世界只有一個地球且我們活在同一個世界,因此要達到永續發展,就得全球各國一起努力。

民國 104 年(2015年)底聯合國通過「巴黎協定」,要求締約國在本世紀結束前將全球氣溫升幅控制在攝氏1.5至2度內。去年3月歐盟執委會公布「歐洲氣候法」,決定歐盟到民國 139 年(2050年)實現「碳中和」,即碳淨排放量到民國 139 年(2050年)降為零,並於民國 119 年(2030年)減碳50%。這些目標引起世界各大經濟體與跨國企業的遵循

要如何達成上述的永續發展目標?首先是國家的力量,各國發展綠色、再生能源,以及相關降低碳排放量的措施,例如碳費、碳關稅與碳交易機制。其次是市場的力量,例如供應鏈的要求。蘋果宣布在民國 119 年(2030年)前降低產品製造過程75%的碳排放,採取的措施為低碳產品設計、增加能源使用效率、使用再生能源,以及工藝和材料創新;再者,透過植樹、復育熱帶草原等方式,抵銷剩餘25%的碳排放。此計畫已影響蘋果全球供應鏈的各公司,而且不只蘋果,微軟、谷歌、亞馬遜也加入此項永續發展潮流。

目前環保署正研擬修正「溫室氣體減量及管理法」,希望透過徵收碳排放費,達成淨零排放的願景。為因應國際趨勢,該法將有大幅修正,並更名為「氣候變遷因應法」,強化各項減緩策略與措施。該法目前預計的碳費徵收機制,對於台電等公用事業排除供電排碳量,而將相關碳費轉由用電端負擔。

我們建議修正該法,首先,設算每度發電量的排碳量,採隨用電量徵收碳費。配套措施是買綠電或再生能源可扣抵,而且若有透過植樹等方式,抵銷碳排放,亦可扣抵。此一方法的特點是容易執行,而且擴大碳費徵收對象,不只針對製造部門,應較能達到大幅減碳效果。

至於碳費收入用途應專款專用,用於台灣整體的減碳排放措施,並進而設計獎勵補貼機制。

其次,碳費費率不宜太低,否則就沒有減碳的效果。有環團喊出每噸徵收1,000元碳費,環保署委外研究提出的碳定價報告,建議每噸約300元,但也有立委提出每噸30元的費率。以上高低差距太大,我們建議可以參考各國實施總量管制與碳排放交易機制的價格,以及環保署的委外研究報告來決定。

再者,有關碳排放的總量管制,業界建議應該碳費先行,總量管制應再審慎評估。然而若未搭配總量管制的碳費徵收機制,台灣很難達成民國 139 年(2050年)碳中和的目標,因此我們同時建議在「氣候變遷因應法」要納入三年內建立總量管制及分配制度的要求,從根本的法制來落實節能減碳。










聯合報黑白集/只會甩鍋大國?


2021-01-31 02:39  聯合報 /   聯合報黑白集
蔡政府購疫苗慢幾拍,還因政治利益與意識形態夾纏,搶不到疫苗。全球車用晶片荒,德、日、美政府紛紛要求台灣政府「喬」晶片,既然各國都爭搶台積電晶片,不妨「晶片換疫苗」,雙方互惠互利。路透


對新冠疫情的反應,沒有幾個國家比以色列更快;這是 BBC 去年四月對各國防疫的評價。因為早在去年一月以色列就禁非必要出國,並要求疫區回國人民居家隔離。果然,在當前國際疫苗爭奪戰,以色列再度傲視全球。

台灣疫苗採購不順,衛福部長陳時中把矛頭指向「大國超買」。其實去年世衛組織就呼籲大國富國別搞「疫苗民族主義」,大量搶購壟斷疫苗,導致貧國難以控制疫情。世衛等主導的 COVAX 機制,就是希望疫苗公平分配給世界。

但國際社會從來就講現實,至少搶到疫苗,其國民看到的是政府超前部署及超強執行力,而不是要求發揮全球大愛。大國超買早可預見,蔡政府大內宣厲害,購疫苗卻慢幾拍,還因政治利益與意識形態夾纏,搶不到疫苗,該怪自己部署落後、執行力弱,甩鍋大國只是卸責。

現在全球車用晶片荒,德、日、美政府紛紛要求台灣政府「」晶片,於是出現「晶片換疫苗」之議。有人認為兩事不相干。而德國經長致函我經長王美花要晶片,王美花請德國幫忙拿疫苗,德國媒體也認為是「不尋常的反向交易」;但不偷不搶沒壟斷也算公平交易,否則政府喬晶片更是破壞商業機制美國拜登政府本周將與王美花和晶片廠商視訊施壓擠產能大國要晶片,台灣反向要疫苗又何妨










聯合報社論/黃芳彥與蘇震清:金權縱橫貫串扁蔡兩朝


2021-01-31 02:49  聯合報 /   聯合報社論
黃芳彥(左圖)與蘇震清(右圖)。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捲入扁家海外洗錢案潛逃十二年餘的扁家御醫黃芳彦在美國舉槍自盡,令人震驚。因貪汙案遭羈押的民進黨立委蘇震清以千萬元交保,卻符合「蘇震清一定能回家過年」的政壇傳聞。一個是有家歸不得的遺憾,一個是回家仍擺脫不了坐牢的陰影,卻同時見證了綠營執政金權縱橫的醜態。

黃芳彥案和蘇震清案前後雖隔十幾年,但太平洋流通前董事長李恆隆卻貫串了兩人所涉弊案,也串接起從扁政府到蔡政府的綠營金權政治。兩案有幾項因素雷同:一是兩人都和李恆隆脫不了干係,兩案也都和 SOGO 經營權有關;二是兩人都和總統府權貴有關,黃芳彦會介入 SOGO 禮券疑雲,當然是因為扁家御醫方便喬事;蘇震清會被李恆隆相中,也是如李恆隆所說「他叔叔(蘇嘉全)會成為總統左右手」。李恆隆為 SOGO 經營權案奔走關說數十年,投入多少禮券賄款,用過多少權貴高官,若非權錢貪瀆「有縫隙可鑽」,那會衍生出這一堆玩法亂紀?

陳水扁貪腐案緣起,就是扁嫂吳淑珍 SOGO 禮券案;黃芳彥向檢方坦承收過李恆隆百萬元禮券,扁嫂也承認曾因外孫彌月收過黃芳彦十萬元禮券,但不知禮券來自李恆隆,也未曾介入 SOGO 經營權。但黃芳彥介入經營權協調是事實,而遠東集團董事長徐旭東也帶電腦進官邸向吳淑珍報告 SOGO 經營方向,可見當時官邸對財團壓力多大。民間交易能讓這麼多「總統親密友人」費心,連御醫都可能左右商界鉅額交易的命運,可見扁朝官邸是多麼利益薰天。

李恆隆角力敗給徐旭東,就把政治介入的力量轉往國會,也就是蘇震清等國會收賄案的開始。李恆隆作證時坦言,自民國 101 年(二○一二年)給蘇震清五十萬元「做為雙方友好的開始」,往後蘇震清以各種名義向他借錢,「我沒主動追討,就當做送給他」,但蘇震清收錢後都辦不成事,李付錢付得很無奈「像肉包子打狗」。

值得注意的是,檢調調查此案有一段時間,依李恆隆的說法,蘇震清知道檢調監聽行動後開始還錢,讓「借款成真」,以卸刑責。檢調調查外洩,政壇早有人向蘇警告,檢調也有內鬼向高層密報,使得此案調查險些破局,也意味著這些權錢交織的政商惡局,還有司法界庇護。

黃芳彥不僅在醫界得意,在政商界炙手可熱,在司法界也關係綿密。在黃芳彥 SOGO 案應訊前,就傳出有調查局高官密授「教戰守則」,前檢察總長陳聰明因曾參與黃芳彥春酒宴而遭彈劾下台,顯見司法為權力低頭,為政治服務的可怖。從當年權傾一時的黃芳彥,到現在翁茂鍾案的石木欽多年來司法界墮落依舊;當年還有特偵組可以把黃芳彥嚇得遠逃美國,但民進黨廢了特偵組,如今還有什麼力量可以讓這些貪婪政客知所戒懼?

正如蘇震清案,綠營內不斷傳有重量級人士施壓,不但國會黨團內時有同志聲援,政團營救的動作,還有人揚言如果不能讓蘇「好過年」,不惜「玉石俱焚」,驚動總統府。保蘇的政治運作,甚至就在民進黨中執會當著蔡英文面前上演,讓蔡尷尬地直說「不討論個案」。這種幾近逼宮的行徑,果真讓司法低頭,也赤裸呈現民進黨內權鬥之凶,根本視黨譽、司法、政府公信於無物。

黃芳彥有家難歸的心情與下場,或許可為那些向權貴獻愚忠者的借鏡;蘇震清能走出看守所,回到國會殿堂,但他還能再創造政治前程嗎?不要以為人民都很健忘,從扁政府到蔡政府,民進黨再濫權護短,掩蓋貪瀆,終會付出慘痛代價。

【重磅快評】防疫要透明 不能都靠那位先生那張嘴

◆  【重磅快評】國防建設搭配選舉時程 甚至高於專業?
◆  【重磅快評】防疫要透明 不能都靠那位先生那張嘴
◆  【重磅快評】歲月靜好的陳時中 可有看見負重前行的醫護?






【重磅快評】防疫要透明 不能都靠那位先生那張嘴


2021-01-31 17:32  聯合報 /   主筆室
確診護理師一家多人染疫,外界擔憂疫情,指揮官陳時中今天公布案908足跡,並說有疫情大家都會恐慌,但沒必要太緊張。記者邱宜君/攝影


部桃群聚延燒桃園另一家醫院,指揮中心說是「桃園平鎮某醫院」,網友紛紛猜測到底是那家醫院,結果位在平鎮區聯新國際醫院忍不住發了聲明,強調院內無人員受病毒感染,作業如常;聯新的動作無非自保,但平鎮的醫院就那麼幾家,指揮官陳時中今天說不希望民眾恐慌,但資訊不透明,說不恐慌只是自欺欺人而已。

部桃醫院本月十二日爆新冠肺炎本土案例,確診案例數快速增加,一開始指揮中心一概稱「北部某醫院」,但桃園市長鄭文燦幾乎同步說明市府防疫作為,部桃醫院院內感染已成公開的祕密,但指揮中心硬是不肯說,更不准媒體報導,甚至恫嚇媒體若報導就要法辦,十足威風,常掛在嘴邊的防疫資訊透明早已不知為何物。

直到十八日指揮中心決定進駐部桃成立「前進指揮所」,陳時中才在記者會上不小心說溜嘴,說出了部桃醫院的名稱,隨後記者追問,他才鬆口坦言這個醫院名字一直在他腦海盤旋,「因為天天都要接觸相關資料,不自主就講出來了,這時候讓大家明白也好」;陳時中輕描淡寫,雖法有規定,但一切都是他說了算,說不能公布是他,不自主說嘴溜也是他,沒人敢計較他的雙標,減損個人光環事小,但防疫資訊不透明造成民眾恐慌或擴大感染可就事大了

這次疫情波及「平鎮某醫院」,桃園人的神經再度緊繃,網友熱烈猜謎,到底是那一家醫院,結果聯新國際醫院出奇不意在晚間公布六點聲明,以 Q&A 的方式否認醫院發生院內感染,醫院也沒有任何醫護感染新冠病毒,院內作業一切如常,更強調目前全台只有部桃屬於院內感染

問題是,平鎮地區的醫院,除了聯新國際醫院,也只剩一家區域醫院、四家地區醫院及七十九家診所,聯新先跳出來自清如果是事實,那案908去的醫院範圍不就縮小了嗎?其他無辜的醫院豈不啞巴吃了雙倍黃蓮?聯新作法如果是在部桃事件之前,也許會被K,因為訊息公布的權責在指揮中心,聯新的自清即使無法處罰,但罵幾句總行;只是,指揮官自己都可以說溜嘴,沒問題的醫院為何不能自清?

對於為何不公布第二家院內感染是哪家醫院,指揮中心說不公布是因為目前安全沒有疑慮,當天病患和陪病家屬都已列居家隔離,所以在這家醫院目前沒有感染疑慮;但半個多月前部桃出事,指揮中心也是相同的說詞,該匡列的都匡列了,結果綠區變紅區,匡列對象從千餘人增為五千人,如果不幸舊事重演,民眾真要後悔當初沒買陳時中說不划算的那張五百元防疫保單。











【重磅快評】歲月靜好的陳時中 可有看見負重前行的醫護?


2021-01-31 14:57  聯合報 /   主筆室
部桃染疫護理師案863一家七口有六人不幸染疫,她的婆婆在確診當晚就不幸過世,指揮官陳時中坦言「心情比較沉重一點」。圖/指揮中心提供


過去很長一段時間,台灣被形容是新冠疫情的「平行時空」,當許多國家每天都在上演著匆匆下葬染疫親人,連最後一面都無法得見的悲傷故事,如今這樣的情景也在台灣出現。部桃染疫護理師案863,一家七口有六人不幸染疫,她的婆婆更在確診當晚就不幸過世,須在24小時內火化下葬,由於家人都在隔離,只能在無人送行下走完人生最後一程。

於此同時,自部桃「綠區」出院、找不到明確感染源的案889,就在確診前一天到平鎮某醫院看診,疑似就在門診區傳給陪病的案908,部桃的院內感染擴及到另一家醫院。至於是哪一家醫院,疫情指揮中心依舊照過往隱匿醫院名稱的作法,堅不透露,任令民眾暴露在染疫的風險中。

身為醫護,最害怕的是就是把病毒傳染給家人,有照顧確診病患的醫師因此不敢返家。而案863護理師染疫後更傳給家裡五個人,會發生這樣的不幸,跟指揮中心採檢作法有很大關係。案863因為沒有照顧確診病患與接觸確診者,本月12日一採陰後,就返家自主健康管理,這段時間她和丈夫足跡遍及多處商場,直到另位與之接觸的醫師確診後,加上自己也出現症狀,才被二採陽。她的丈夫與在漢堡店工作的小女兒也相繼確診,這中間的空窗期早已埋下社區感染的隱憂。

其後,因為與案863同住的公婆與大女兒,考量年邁公婆無人照顧,在三人一採陰後,一起同住居家隔離,沒想到三人都陸續確診,婆婆更在確診當晚便不幸過世。從案863一家人染疫的脈絡看下來,這起家族的超級傳播事件背後的關鍵是因為指揮中心的採檢政策出了很大的問題。指揮中心一直堅持不對全院篩檢、接觸確診者才匡列、一採陰後便自主健康管理,卻無任何的防護,讓許多無症狀者趴趴走,成為社區感染的破口。

例如被列在部桃「綠區」的案889就是在11日出院,爾後出現症狀,並在24日確診,然而他卻在23日前往平鎮的某醫院看病,疑似就因此傳給了案908,更導致第二家醫院可能也陷入院內感染的危機,從部桃出院後的14天內卻還能到別的醫院看病,這樣的管制不是個笑話嗎?也難怪有人說台灣已經走出平行時空,回到防疫破洞百出的現實。

如今外界最關注的就是案863,如今身心必然承受極大壓力。醫護在前線為國人、國家打看不見的病毒戰爭,最需要的就是後勤的支援。陳時中坐享防疫有成的光環,四處登台唱歌、推銷觀光、上時尚雜誌封面,但不僅醫護到現在還沒有疫苗可打,就連基本的院內普篩都闕如。如今更因為指揮中心錯誤的檢疫政策,讓醫護人員發生了最害怕的事,衛福部除了在口頭上撐醫護,給了他們什麼樣實質的保護,讓他們可以無後顧之憂地在前線拚搏?

而指揮中心堅持不公布第二家醫院院名,更讓進出該院的民眾提高染疫機率。同樣的情況,發生在對岸是隱匿疫情,發生在台灣是避免恐慌。至於何時會公布呢?或許只能再等到陳時中說溜嘴吧。











【重磅快評】國防建設搭配選舉時程 甚至高於專業?


2021-01-31 18:27  聯合報 /   主筆室
蔡總統去年11月4日南下主持「海軍潛艦國造開工典禮」,現場展示「海昌計畫」船段製造廠房。圖/軍聞社提供


蔡英文政府以重視國防自詡,上任之後積極推動各式機艦國造:空軍方面的最大規模計畫,是翻案前朝的「勇鷹」高教機;至於海軍艦艇方面,總金額最高、更最引人矚目的,當然是國造潛艦 IDS 案。蔡總統於民國 106 年(2017年)3月21日,左營軍港簽署潛艦國造設計啟動及合作備忘錄」;民國 108 年(2019年)5月9日,到高雄主持「潛艦國造廠區動土典禮」;民國 109 年(2020年)11月24日,又到高雄主持「潛艦國造建造案開工典禮」。

包括總統公開宣示在內,政府多次對外發布的潛艦國造時程表,第一艘原型艦預計於民國 113 年(2024年)第三季下水,民國 114 年(2025年)交付海軍。不過近日消息傳出,政府高層考慮兩岸形勢的多重變化,希望能將下水時間提前到民國 112 年(2023年)下半,民國 113 年(2024年)就可交付海軍,並且同時提出潛艦後續量產計畫與特別預算。由於披露此事的媒體,向來與政府關係良好,因此其中內容很可能屬實。

這種「政府因應變局,要求進度超前」的戲碼無獨有偶,去年12月15日,蔡總統到蘇澳,主持第一艘沱江級巡邏艦塔江號的下水。晚間她在臉書上宣稱,將在民國 112 年(2023年)之前完成6艘。但包括正在立院審查的110年度預算在內,軍方的規劃都是先造3艘,於民國 114 年(2025年)完成。如今不但結案時間提前兩年,並且數量加倍。在媒體提出質疑後,海軍司令部發新聞稿宣稱,為快速提升防衛戰力,海軍依國防部規劃指導修改計畫。

台海局勢緊張是事實,國軍規劃的建軍方案,如果能夠加速到位,當然是好事一樁。問題是,武器的研發與測試,是冰冷的硬功夫,沒辦法靠理想與宣傳來改變現實。以南韓海軍發展潛艦而言,第一步是由西德授權生產、已經行銷多國的209型潛艦。第一艘張保皋號在德國完成,民國 80 年(1991年)9月下水,民國 81 年(1992年)10月就服役;第二艘李阡號由大宇重工承造,同樣是民國 80 年(1991年)9月下水,卻到民國 83 年(1994年)6月才服役。可知即使是成熟設計依樣畫葫蘆,由進口轉為自製,仍然要付出辛苦的學習成本。

相較之下,我國以往沒有造過潛艦,又受限於外交局勢,沒辦法直接獲得外國政府或國際大廠的全面性援助,都代表在努力過程中,顛顛仆仆難免,如果過程必須比當初韓國拖得更久,其實也不足怪。然而政府卻不斷把原本就已經安排得頗短的時程,壓縮得更緊湊,似乎一句「在符合工程品質前提下,能提前的就盡量提前」就可以把所有問題都解決。

同樣例子是勇鷹高教機,本案在馬政府時代,計畫引進義大利 M-346 教練機在台生產,政黨輪替後改由漢翔自研,然而執政當局為滿足政治承諾,全案完成時間仍與當初「洋機國造」時代相同,代表研發進度遭到極度的壓縮。勇鷹從原型機首飛到交付部隊,預計只花17個月,不到韓國 T-50 教練機一半,美軍新一代教練機 T-7 更要六年多才交機。如此短暫時間,是否真的能夠完成所有的除錯debug),還是拿未來菜鳥飛官的訓練安全性來當賭注?

更值得注意的是,原本國造潛艦的進度,是民國 113 年(2024年)第三季才下水,此時下屆總統大選早已結束。如果提前一年,就可如同本次總統大選前的勇鷹高教機一樣,成為執政黨宣傳造勢的良好機會。甚至搶在政府輪替(即使政黨不輪替,同黨執政的新舊政府,領導班子也不會完全一樣)之前,搶著以編列特別預算的方式,一下子就把幾千億元的開銷先包出去。

若說這當中沒有政治造勢利益分配的盤算,只怕沒人相信


名家縱論/現代心學—王陽明\星期透視/兩岸最不需要的就是相互仇視

◆  大屋頂下/時空環境不同 台獨已進入「彼得原理」
◆  星期透視/兩岸最不需要的就是相互仇視
◆  名家縱論/現代心學—王陽明
◆  防疫下半場 落實清零
◆  心防鬆懈 漏網之魚還有多少

◆  蔡英文總統論文讀後感 (上)/我兩度赴倫敦政經學院借閱 2019-09-18 18:22
◆  蔡英文總統論文讀後感 (中)/外殼燙金 內頁像傳真紙 2019-09-18 18:32
◆  蔡英文總統論文讀後感 (下)/兩種編排有異 畢業35年收到 2019-09-18 18:32






名家縱論/現代心學—王陽明


2021-01-31 05:09  聯合報 /   林蒼生(作者為統一集團前總裁、三三會顧問)
王陽明 (圖片來源:維基百科)


大慧宗杲禪師說,靜處悟禪容易,動處悟禪難人的心識思想常在動靜間擺盪動之間存在著不同智慧宋朝理學與陽明心學是明顯對比。朱熹理學在武夷山的山明水秀中養成,王陽明心學卻成熟於顛沛艱苦生涯中。其中道理頗值玩味。

朱熹與王陽明皆致力於格致的参悟,所格方式不同,結果就有極大分殊。朱熹格物是以客觀世界的理,去對治主觀人心的欲,因此須求理於世間事物。王陽明持相反看法,認為心即理。只要堅守乾淨的心(良知),做乾淨的事(致良知),自然心與理合,故說「向之求理於事物者,誤也」。理學由物指向心心學由心指向物,兩者之別,正如大樹,心學是樹之根,理學是枝葉,這是陽明心學凌駕理學,逐漸大放光彩原因

五百年來,陽明心學造就曾國藩、梁啟超、蔣介石、毛澤東等人,也引發日本新思潮,使明治維新成功,成現代化大國。當時打敗俄國艦隊的東鄉平八郎,是陽明信徒,他隨身攜帶「一生伏首拜陽明」字牌,沉著穩定。這功夫是陽明心學的寫照。

臨危不亂來自心胸涵養深厚,陽明心學由心即理,理與宇宙萬物為一體,因而心胸廣大,同理心鋪天蓋地,使自己遠離私慾支節纏繞。在佛法叫覺性,在禪宗叫無心,在道家為心齋,在壇經是無念,陽明心學將之融成一體,以簡明方式成一系統,使學者容易入門。王陽明一生,由立志、立誠、格物、致良知、知行合一,終於在晚年提出四句教,前後幾十年,剛好見證王陽明一生艱苦行徑的心路歷程。

良知良能是孟子提出,此後少有人發揮,直到王陽明再以這人性本初最原始無染的心叫良知,來與天理相通為一體它是人心中永不滅的光明,只要循著光明無染的良知走,人人皆可為聖賢,這叫致良知。如此由良知到致良知,一氣呵成,涵括格致誠正的內聖功夫;這套實踐功夫,簡單明白,不是理論,更非宗教。

後來提出知行合一,陽明心學便大致完備。知行合一有個重點,王陽明認為一念始動,便已是行了。一念始動,良知便已知善或不善,善馬上行,不善馬上克制,是為知行合一。它與佛法的「參話頭」,儒家的「慎獨」,頗相似,如說吸收佛道以融入於儒,使心學更為豐富,似也成理。

有次弟子陳九川生病,王陽明告訴他,心不病,身就不病。並言及「凝思靜慮,擬形於心」可扭轉命運。意即正面觀想,可使觀想成真。我相信王陽明已領會心靈能量的真相。今日世界疫情遍地,如以心學觀念看,時時保持心靈淨潔不染,良知中不與病毒敵對,不生恐懼,浩然之氣升起,病毒就不會危害

致良知建立在心即理、心外無物基礎上。他說過一段話很美,「爾未看此花時,此花與爾心同歸於寂。爾來看此花時,則此花顏色,一時明白起來,便知此花不在爾之心外。」陽明心論經得起科學考驗

王陽明廿歲前嘻笑率真,祖父王倫逝去,忽然知錯而正襟危坐,連寫字一絲不苟。讀書也一樣,他以朱熹的「居敬持志,為讀書之本,循序致精,為讀書之法」,終身嚴謹奉行,令人敬服。

廿一世紀科學突飛猛進,手機電腦方便了生活,卻退化了腦筋;世界局勢雜亂,東西對立嚴竣,在這艱困時候,如果陽明心學能成為世界心學,正如大慧宗杲所言,在艱困中須有動處悟禪心學,那麼陽明心學將是未來濟世首選

王陽明臨終時,弟子問有什麼話要轉達於世嗎?王陽明只說:「此心光明,夫復何言!」原來只要心地光明,照古照今,所照之處,即是良知。良知永世長存,廿一世紀也應是致良知的世紀吧!











星期透視/兩岸最不需要的就是相互仇視


2021-01-31 05:05  聯合報 /   邱坤玄(作者為政治大學東亞所名譽教授)
美國總統拜登簽署行政備忘錄,譴責反亞裔美國人的種族歧視言論、仇外與褊狹行為,備忘錄要求各機關徹查並移除「中國病毒」這類指涉。路透社


美國總統拜登從川普手上接收了一個既分裂又失格的國家,他上任後最大挑戰是恢復美國建立與捍衛的秩序(order)。

首先是國內秩序,拜登要努力控制冠狀病毒疫情、消弭紅州與藍州的對立、緩和兩黨極端化的趨勢、重建對民主制度的信心、促進種族平等。其次是國際秩序,維護美國所建立的制度與規範,推動多邊主義外交,恢復盟邦與夥伴對美國的信心。

美國的印太事務則是由歐巴馬時期「重返亞太」的規畫與執行者坎伯(Kurt Capmbell)負責協調,他最近撰文指出在印太地區重建秩序,需要維持權力平衡與秩序的合法性,盟邦對此的支持則成為不可或缺。雖然他主張現實主義的權力平衡,但是他不同意在此主義下,讓中共在印太地區享有與其經濟實力相當的勢力範圍。

拜登政府仍將中國大陸視為最嚴峻的競爭對手,但是強調競爭下的共存與合作。美國必須加強自身的威懾能力,維持在軍事事務、關鍵技術創新和研發的全球領導地位,在區域平衡下與中國大陸競爭,包括南海、科技、台灣,與網路。同時與中國大陸在防疫、氣候、經濟、武器管控等議題合作。雙方關係進入大家熟悉的鬥而不破,雙方關係的另一個面向,是即使有合作,也會是合而不固。

在兩岸平衡政策下,拜登將逐漸回到美國傳統的一個中國「政策」,鼓勵兩岸對話、降低緊張。同時在兩岸保持戰略模糊的立場,嚇阻中共對台用武,同時表明不支持台灣獨立,但支持台灣擴大國際活動空間,加入不以國家主權為單位的國際組織。

美國印太政策的成效,主要取決於此區域的權力分配情況,據國際貨幣基金統計,民國 109 年(二○二○年)中國大陸國內生產總值已達美國的百分之七十,差距之小前所未有;地緣政治學者認為就如美國將加勒比海視為內海一般,中國大陸也將尋求在南海建立其勢力範圍

中共在歷經川普近三年強硬遏制下,已經深刻意識自力更生的迫切,也清楚理解自己的底線與底氣。中共將透過「十四五規劃」,在關鍵科技上尋求創新與自主,在國際上則善用統一戰線,藉著主導「區域全面經濟夥伴協定」及簽署「中歐投資協定」,尋求反對貿易保護主義的合作平台,同時在印太建立勢力範圍。

美國的兩岸政策已重開機,回歸美國傳統制度與價值,包括最近拜登下令禁止「以病毒起源的地理位置」稱呼新冠肺炎,避免引起種族歧視與助長仇外情緒。雖是小小的改變,卻展現了包容與偉大,一個以自己制度與價值為傲的國家,就不需要以詆毀與仇視對方的方式,來凸顯自己的優越。

我國領導者應認清當前國際政治本質,要推行平衡的政策與具備同理心的胸懷,追隨美國是現實需要,但不要忘了經營中國大陸。當前大陸政策最需要的,是改善兩岸氛圍與展現善意;作為第一步,可以仿效拜登總統下令禁止對大陸使用歧視性語言與宣傳,鼓勵兩岸多面向交流,展現我們的自信心。現在兩岸最不需要的是相互仇視,如果與大陸十四億人民為敵,那才是我們最大的威脅與悲劇。











大屋頂下/時空環境不同 台獨已進入「彼得原理」


2021-01-31 05:00  聯合報 /   黃年
我駐美代表蕭美琴獲邀參加美國總統拜登就職典禮,民進黨政府宣傳是台美斷交42年來首度。圖/取自蕭美琴臉書


蔡英文團隊將蕭美琴現身拜登就職會場說成「台美斷交後首次受邀」,已演成種種羅生門,一張蕭美琴在牆邊隻身留影的照片更為此事增添了幾分辛酸。

蔡政府炫耀蕭美琴的牆外照片,但蔡英文當年卻曾將轟動國際的「馬習會」說成「令人失望,甚至憤怒」。

在蔡英文團隊的操作下,台美中三邊關係中,馬習會的成就居然還不如蕭美琴一張牆外照,這正是整個國家戰略極度扭曲與錯亂表徵

為什麼要將兩岸仇恨操作成上升螺旋?又為什麼要攀附美國到不識禍福?台美中三邊的平衡點何在?台灣的主體性何在?為什麼蔡政府竟是如此泥足深陷,不能自拔?

先說兩岸角力。民國 104 年(二○一五年)的馬習會可說是為當年選情看好的蔡英文而舉行的,意在將兩岸關係拉到「雙方領導人會面」的高度,並試探「一中各表」的操作,期待蔡英文就任總統後能跨過這座「和平大橋」。蔡當時雖稱馬習會「令人憤怒」,但後來卻說「蔡習會,聽起來滿誘惑的」,可見她不是看不出底蘊。但是,蔡英文畢竟更禁不起短線操作的誘惑,遂將「仇中抗中」炒作到如今這種不能自拔的地步。

再說台美關係美國智庫人士葛來儀,拜登政府將採行對台灣「不傷害」(doing no harm)政策,較不會像川普那樣把台灣當作對抗中國的武器。她甚至說,台灣低估被川普出賣的風險,如今雖「閃過子彈」,卻仍將付出代價。但是,葛來儀看透川普,蔡政府卻看不穿,對川普一往情深,以致落得:「良人者,所仰望必終身者,今若此。」

為什麼說馬習會「令人憤怒」,為什麼覺得蕭美琴的牆外照可炫耀國人?(殺風景,突然冒出一張胡志強、蕭萬長和柯林頓的同框照)為什麼對中國大陸找不到和平競合之路?為什麼好像台灣不作美國的棋子就不能面對北京?

主要原因是民進黨及蔡英文自認是靠台獨在台灣立足,但也被台獨綁架

但是,台獨已進入「彼得原理」。彼得原理說,一個人不斷晉升階位,終會超過他的才能,而致不能勝任。同理,一個原本可能有效的政策或戰略,當「時空環境不同」,也會超過它所能勝任,可說進入了彼得原理。簡述因由

民國 59 年(一九七○年)代,台灣民主大潮湧動,黨外運動的第一目標是在推翻國民黨,並在外顯的民主訴求中包裹了若隱若現的台獨因素。所以,這套「民主加台獨」的政治論述,在黨外運動至民進黨向國民黨爭奪政權時,皆是站在「異議者反對黨革命者」的立場而建構的,因此以國民黨及中華民國為敵人。至民國 89 年(二○○○年)民進黨贏得政權,可視為「內殺型台獨」的成功。

但是,民進黨欲從在野黨晉位至執政黨,就必須思考「內殺型台獨」的擴張力不足。因此有民國 88 年(一九九九年)的《台灣前途決議文》,以降低《台獨黨綱》的「內殺力」。

台獨的另一面向是「外擊型台獨」,就是要用台獨來對抗中華人民共和國,並試圖改變國際間的「一中政策」。但是,在兩岸實力愈來愈懸殊的走勢下,想用台獨來抗衡北京可說已無可能,但台獨不死心,碰到了川普這樣的人物,遂毫不掩飾地百般攀附,好像認為可以把川普當作「台灣的貓腳爪」,將川普視為替台灣擺平甚至毀滅中共的寄望。這其實是「外擊型台獨」的異想天開。

民主加台獨,是「異議者/反對黨/革命者」的有效訴求,用來仇恨中華民國及推翻國民黨,這是「內殺型台獨」的成就。但是,等到民進黨成為中華民國的執政黨,必須面對兩岸、面對國際,台獨卻不能應對中國大陸,也無力改變世界的「一中政策」(連龐培歐也稱台灣是「自由中國」),即可見「外擊型台獨」的心餘力絀。

內殺厲害,外擊破功在野流暢,執政瓶頸台獨是異議者的玩具,中華民國是執政者的責任台獨因此進入彼得原理

固然,台灣必須攀附美國,但應當以中華民國與美國互動,而不是用曖昧的台獨操作來與美國互動。

美國在「一中政策」下(不支持台獨),與台灣維持《台灣關係法》、「六項保證」、持續軍售,甚至在川普時代出枱了許多突破性的友台法案,這些,都是在「一中政策」的「掩護下」進行的。「一中政策」對美國而言,是成本最低、擾動較小的友台架構。如果美國支持台獨,豈不是庸人自擾?

一言以蔽之,台灣持守中華民國,使美國「更方便」支持台灣。

川普將台灣喻作筆尖,中國喻作書桌,雖強調兩岸的實力懸殊,但可用筆尖戳書桌。最近傳出,在民國 90 年(二○○一年)曾公開反對台獨的拜登,近日曾將台灣喻作「中國的尾巴」,踩尾巴,中國會痛,反彈就很大。筆尖與書桌是兩個分別的物件,但尾巴與身體卻是有機的整體固然,由於民主價值地緣政治,拜登仍會挺台,但台灣必須警覺筆尖論vs.尾巴論」的差異。

再談台灣如何與北京互動?在台美中三邊關係中,蕭美琴的牆外照不可能換來美國支持台獨,但馬習會卻是兩岸領導人平起平坐,對一中各表進行實作的試探。

兩岸關係,站在台獨立場,就不可能保住中華民國;但站在中華民國立場,就有可能邁向「一中各表/大屋頂中國/和平競合」。

蔡英文畢竟不敢對北京公開主張台獨因為,北京必動手,美國扛不起,也不是台灣主流民意。但蔡政府儘可「依據中華民國憲法及兩岸人民關係條例」,公開大聲主張「中華民國不可消滅論」,這對中共不是台獨,對美國是一中政策,也守護了台灣的主體性。

蔡英文自己必須先站穩了中華民國,才可能將中共拉回「一中各表」。就對抗中華人民共和國來說,中華民國有哪一點不比台獨強?

面對兩岸,台獨絕無出路,中華民國才可能有空間。台灣的兩岸立場應當是我不台獨,你不能消滅中華民國

當美國的兩岸操作可能從「筆尖論」轉向「尾巴論」,蔡英文也必須把目光從蕭美琴孤單的牆外照轉移到馬習會留下的珍貴啟示。

時空環境不同,台獨真的已經進入彼得原理

上周《大屋頂下》說:如果沒有了中華民國,台灣在攻守戰略憑藉上,可說就是一無所有。對於國家定位,民進黨絕不能向台獨再試探,而應致力於中華民國的再鞏固。













防疫下半場 落實清零


2021-01-31 04:43  聯合報 /   王任賢/中華民國防疫學會理事長(台中市)
衛福部桃園醫院新冠肺炎群聚疫情延燒,昨天宣布新增四例本土病例,且因確診病例到平鎮某醫院看診,使疫情延燒到第二家醫院。記者余承翰/攝影


新冠肺炎本土病例又出現四例新案,案九○七、九○九、九一○是由案八六三居家隔離接觸者中篩查出來病例。案九○八為案八八九不同診間病人陪伴家屬。這四例是指揮中心虛心接受民間專家學者建議,改進原來不適用於本土病例防疫政策,獲致的結果。這四例可認定為新政策的實踐,不能歸類為疫情惡化的指標。

本土病例接觸者,疫調並不管用。因為密切與非密切接觸者界線已模糊,用來決定篩查,已不靠譜。學者專家在本土疫情出來之際,就建議應揚棄刻花式疫調,改以足跡接觸者匡列。建議當初並未被接受,因為這篩查方法源自大陸,成功運用在武漢及各地疫情爆發,成果斐然,還被定名為「清零」篩查。

由於未動員篩查能量,「清零一直沒落實。直到這次,原本疫調無法全匡出病例。指揮中心雖嘴裡不說,暗地早動員貨櫃採檢車進駐部桃,對部桃所有人員執行多次廣篩。案九○八就是這樣篩出的,指揮官還親口證實二月四日還要在部桃再進行一次「清零」結案篩查,當「清零」由指揮官口中說出時,真是讓人熱淚盈眶。案九○八也被認定為「清零」政策的成果驗證,是個正向病例,雖然是在平鎮醫院接觸者,只要再度落實「清零」篩查,也能很快解決。

這次部桃事件,指揮中心縱放確定病例接觸者採陰後回家,是第二波傳染原因。錯誤源於誤認醫護接觸者篩查,等同秋冬專案醫護擴大篩查,沒有執行居家隔離十四日。經專家點出,指揮中心虛心接受將所有確定病例接觸者,一律十四日隔離。醫院病房不足,風險較低的改採居家隔離也是不得已。居家隔離仍是隔離,當然沒法完全杜絕家戶感染,但可避免醫院或社區感染,居家隔離早被畫為醫院確保項目。另三例本土都是由居隔中篩查出,也證實這項政策效果。

記者會上有人問是否會採購大陸疫苗。陳部長回答令人振奮,因為大陸疫苗相關資料尚未完備,所以未在採購名單內,完全沒有批判大陸疫苗,或法規限制不能引進大陸血液及疫苗產品。這兩種說詞都是仇中情結藉口,不能成為理由

大陸疫苗效果與台灣規畫要買的牛津疫苗相當,說大陸疫苗不好說不過去。台灣確有法規限制,不得輸入大陸血液疫苗產品,那是因以前大陸愛滋病人有賣血行為衍生的法規,現在疫苗早不碰血液了,若想引進大陸疫苗,可將規定廢了;或直接以指揮中心名義跨越法令緊急進口。畢竟指揮官被賦予超越憲法權力,居檢、天網、口罩國家隊、清零篩查都是動員產物,可為老百姓再動員一次疫苗。

回顧這次記者會,是正向事務最多的一次病例是多了些,但都是正向政策結果驗證。感謝指揮中心的改變,這是下半場一個好的開場。












心防鬆懈 漏網之魚還有多少


2021-01-31 04:45  聯合報 /   沈政男/醫師
衛福部桃園醫院新冠肺炎群聚延燒,目前部桃已累計十九人確診,且平鎮某醫院也出現院內感染。 記者余承翰/攝影


部桃群聚感染事件,在接連幾天「加零」後,一次出現四例本土確診個案,並造成第八個死亡病例,讓台灣再度繃緊神經。衡諸事件經過,或許幾個月「加零」帶來的安全感,導致眾人鬆懈,付出慘痛代價。

此事件有兩關鍵感染者,一是感染源頭案八三八,他先前照顧很多新冠病患都沒被感染,但只要防護過程稍有疏忽,病毒隨即乘虛而入。一般來說,院內醫護人員都會戴好口罩,病毒傳播並不容易,但案八三八至今已傳給四人,幾乎就跟沒戴口罩的R0值相近。有人歸因於病毒變異或環境傳播,事實上如心防鬆懈,醫護在休息時間的互動,就可能出現防疫漏洞。

案八八九則是把病毒從部桃帶到了桃園另一家醫院,造成第二件院內感染。案八八九在這波疫情初期,曾住院在部桃十二樓,與案八三八相隔好幾樓,究竟如何被感染,至今成謎,然而由案八八九出院後在社區活躍的狀況推斷,會不會住院期間也是趴趴走,而導致感染?在去年上半年疫情熾烈時,絕對不可能有這樣的事,但幾個月「加零」以後,很多人有「疫情已結束」的錯覺,難免鬆懈。案九○八乃因與案八八九待在同診間被感染,這樣的傳染方式先前從未出現,這顯示民眾警戒心已降低。

從部桃染疫醫護傳染給家人狀況看,似乎沒料到病毒可能悄悄反攻,於是回家後也沒跟家人保持距離。事實上防疫人員家屬,染疫風險明顯高於一般人,絕不能回家就以為自己完全乾淨。

這次最值得檢討的是,指揮中心小看了病毒,以為跟去年院內感染一樣,只會造成零星感染,沒什麼大不了,才會對外界批判不以為然。就因輕敵,一開始只啟動小範圍檢疫與隔離,才會導致案八八九從防火牆逸出。現在最令人擔心的是,類似案八八九這樣的「漏網之魚」還有多少?如果在社區造成無症狀感染,後果不堪設想。

慶幸的是,當疫情再起,台灣人馬上找回警戒之心,又把自我防護做好。部桃事件發生至今廿餘天,新增本土病例雖然不少,但還控制在R0值一以下,因此只要接下來繼續強力圍堵,應不至無法收拾。此一院內群聚事件警惕大家,病毒比想像中頑強,切莫掉以輕心,更不能相互指責,而是必須彼此提醒,把防疫做到滴水不漏。

陳亮恭/指顧間流逝的歲月相對論

名人堂電子報http://paper.udn.com/papers.php?pname=PID0030&page=1#ph

◆  陳亮恭/指顧間流逝的歲月相對論
◆  李清志/冬日暖爐記趣
◆  朱宗慶/「玩真的」的溫度與驅動力
◆  范疇/川普、拜登與台灣下一步
◆  沈呂巡/雙橡園何日再升旗 一位過來人的回憶
◆  盛治仁/找對新問題 尋得好解方
◆  蘇蘅/川普操控媒體下的民主斷裂








陳亮恭/指顧間流逝的歲月相對論


2021-01-31 04:36  聯合報 /   陳亮恭(作者為台北榮總高齡醫學中心醫師)
中年男子總被許多事情牽扯,也沒有什麼可以灑脫一回的自由。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半生緣》是張愛玲的第一部長篇小說,造化弄人時空裡,曼楨與世鈞回不去的愛情,揪心情節與張愛玲風格的文字,訴說著經歷波折的生命感嘆。「對於中年以後的人,十年八年都好像是指顧間的事,可是對於年輕人,三年五載就可以是一生一世。」稍有年紀的,回顧過去,人生彷彿一本飛快翻閱的書,剎那間就過去十幾二十年,回顧年輕時經歷的起落,似乎是人生最絢爛的精華,也都是午夜夢迴、酒酣耳熱之際的掛念。

「中年以後的男人,時常會覺得孤獨,因為他一睜開眼睛,周圍都是要依靠他的人,卻沒有他可以依靠的人。」廿八歲的張愛玲對歲月與生命的深刻觀察,點出中年男人疲憊而孤獨的心靈;對中年女人而言,那或許只是無聊男人自尊作祟,並不存在於現實情境。

中年期後的男女,在生命歷程中有許多差異。過去研究發現,中老年男性對於健康與身心功能狀態,都有明顯的高估,自我感覺過於良好,健康狀況與身心功能與實測結果有明顯落差,也不覺得抽菸或高血壓影響自己健康與功能表現

反觀中年女性,自覺健康狀況與身心功能則明顯低估,總容易覺得自己這裡不好、那裡也不好,同樣罹患高血壓,中年女性便覺得是件天大的壞事,對自我感覺的健康狀況,受到很大影響。中老年男性若自覺健康狀況或身心功能衰退,後續發生不良事件風險確實明顯上升,但中年女性則反而沒有什麼顯著關係。

是男人愛面子、鐵齒、逞強?還是張愛玲所說的中年男子孤獨與偽裝?或是女人杞人憂天?或許都是,也或許都不是。

女性中年期以後的自我健康感受,與實測落差受到心理因素影響,雖然憂鬱是一大因素,但更大因素來自於快樂感、生活滿意度,以及自我肯定,這些狀況在亞洲國家更明顯。或許是傳統社會下,女性較欠缺好的社經地位與安全感,也較少自我肯定;但現今社會男女角色已有很大轉變,類似研究以後再做,男女之間差異會縮小。

中年男子常自嘲或被嘲只剩一張嘴,前衛生署長詹啟賢也曾說笑:「男人到了四十歲時,想換很多東西,最高的境界是換個好工作;要是不行,換個老婆也不錯;最差最差的,就只能換雙皮鞋。」大多數中年男子,大概只能在家用額度內換雙皮鞋,給自己一點掌控大局感,這是中年男子能做出的少數改變;他們受親友同事的依靠,必須表現出堅強形象,做任何決定時都需要顧全大局,而這個大局總被許多事情牽扯,也沒有什麼可以灑脫一回的自由。

叔本華曾寫道「從年輕人的立場觀之,人生看似無窮無盡地往未來延伸;從老年人的立場觀之,從年輕到老的距離只是幾步之遙。」年輕時看人生,就像是倒轉的望遠鏡,人生的事物都在遠方而老後回顧人生,覺得所有事物都變小了,人生每個瞬間都快速流逝,彷彿只是幻影,要體會生命的短暫就一定要活得夠久

中年男子在談當年勇的同時,也看著即將來臨的老年期,他們不會癡傻地認為未來的生活還在遠方,退休後被稱為活動家具的男子更孤獨了,逐步走向晚年的男女,不同心思也造就人生差異,也直接反映在晚年生活樣貌

2021年1月30日 星期六

經濟日報社論/兩岸可先從經貿重啟對話

udn 論壇電子報.歷史報份http://paper.udn.com/papers.php?pname=PID0004

udn 論壇報

◆  聯合報黑白集/黃芳彥不值得
◆  聯合報社論/學測後,最想把命題老師塞進新冰箱!
◆  經濟日報社論/兩岸可先從經貿重啟對話




經濟日報社論/兩岸可先從經貿重啟對話


2021-01-30 04:25  經濟日報 /   經濟日報社論


美國總統拜登剛剛就任,他的中國政策還不是非常明朗,但是大方向卻是很確定的,因為拜登曾擔任八年的副總統,相當了解國際事務,他對於中國大陸在國際上的實力與兩岸關係的敏感程度,應該會比川普更為清楚。因此,即使川普執政四年把中國的形象徹底打黑,但是拜登知道他未來還是需要改善與中國的關係,只是他現在對大陸的態度會比以前當副總統時強硬很多。另一方面,如果美國未來要改善與中國的關係,那麼拜登就不可能像川普一般,把台灣當成美中關係的籌碼。反過來看,如果兩岸關係不佳,美國政府必須支持台灣,那麼美中關係可能也不容易改善。所以,拜登必然希望兩岸之間可以維持一個比較好的關係。

從日前美國國務院發表的一篇聲明中,大約就可以看到拜登政府的基本立場,其中對於一中政策的表態:「美國恪守三公報、《台灣關係法》和《六項保證》所概述的長期承諾」。同時,在該聲明中也清楚說明:「美方敦促北京停止對台灣的軍事、外交與經濟施壓,並與台灣的民選代表進行有意義的對話」。顯然,拜登一方面要維持美國在一中政策上的傳統立場;另方面,希望兩岸關係可以和緩,甚至展開對話。

在外交上,對話是很重要的,因為對話就代表雙方有溝通管道,許多事情就可以談,更重要的是,雙方不容易發生誤判,尤其是兩岸現在軍機飛來飛去,萬一擦槍走火,結果應該不是任何人願意看到的。去年元月初總統大選之後,兩岸政策協會曾經做過民調,其中詢問兩岸是否應該重啟對話,結果 59.8% 的人支持,只有 20.5% 的人反對;也就是說大多數國人認為重啟對話對於兩岸關係的改善會有幫助,而且支持政府應該去做。

事實上,蔡總統對於國人希望兩岸應該有對話這件事情,也瞭然於胸。去年大選勝選演說時,就曾說要以「和平、對等、民主、對話」做為兩岸互動的基礎。另外,在今年元旦講話時,蔡總統又再強調,只要北京有心化解對立,在符合對等尊嚴原則下,「我們願意共同促成有意義的對話」。然而,現在兩岸「已讀不回」的僵局是從蔡總統第一任開始,她表明不接受「九二共識」,而只說要依中華民國憲法與兩岸人民關係條例來處理兩岸關係。但是因為沒有清楚說明兩岸關係為何,導致大陸方面說這是張沒有填答完的答案卷,從此兩岸已讀不回。再加上兩年前,蔡總統在回應習近平的說法時,刻意說:「我們反對一國兩制的九二共識」,此種說法更加深了兩岸關係的惡化。

對於中國大陸而言,立場很清楚就是「一個中國」與「九二共識」,其實有沒有九二共識並不重要,關鍵在於蔡總統對於兩岸關係的立場是如何,比方說,蔡總統是否可以說:「兩岸關係不是國際關係,但也不是國內關係,而是一個特殊關係,我們要用中華民國憲法和兩岸關係條例來處理兩岸關係。」如果蔡總統不願意,那麼就請拿出一個可以讓兩岸都接受的說法,否則兩岸對話可能很難實現。

我們相信只要處理好兩岸立場的問題,後續的對話就會容易很多,兩岸可以從一些重要而不敏感的議題開始,比方說台灣重回 WHA,而更重要的還是兩岸經貿的諸多議題,包括台商經貿糾紛、兩岸供應鏈重組、ECFA 後續協商和台灣參與 RCEP 等議題。

總而言之,台灣是一個小國,我們應該用更有彈性的做法來處理兩岸關係。再說,拜登政府未來要求台灣與對岸重啟對話的壓力可能會愈來愈大,我們的政府應該及早做好準備才是。








聯合報黑白集/黃芳彥不值得


2021-01-30 04:24  聯合報 /   聯合報黑白集
涉及扁家洗錢案的新光醫院前副院長黃芳彥(中)在美傳出持槍自盡。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本月廿六日,陳致中才因所涉扁國務機要費洗錢案出庭應訊;兩天後,同因國務機要費洗錢案逃亡多年的扁家御醫黃芳彥,在美自殺身亡。兩件事是純屬巧合或有關聯,尚難得知;但十多年懸而未決的弊案,水落石出恐更困難。

黃芳彥原為台大及新光醫院名醫,因治療吳淑珍而與扁家交往甚深,成為動見觀瞻的「第一御醫」。沒想到,他因此進而幫扁家喬事、洗錢,東窗事發後,成為逃亡美國的頭號通緝要犯。逃亡期間,黃芳彥坐擁豪宅,「紅粉知己」不少;但也備妥了槍支,說將在聯邦調查局登門前自我了斷,他應該是心虛的。如今 FBI 並未登門,他已飲彈自盡。

當名醫遇到政客,這樣的結局真是令人唏噓。黃芳彥為了迴護陳水扁,賠上了自己的名譽,賠上了事業和家庭,最後還賠上性命。但他拚死保護的陳水扁至今活得好好的,隨時伺機作秀,無畏譏嘲訕笑,還主持起節目來。司法對扁家無可奈何,黃芳彥居功厥偉

洗了那麼多錢又如何,活的人難堪,死的也不光彩更令人遺憾的,是台灣的政治和司法,各種正義的大話連篇,最後盡付笑談中。且看韓國,前總統朴槿惠貪汙被判刑廿四年,前年已入獄服刑;李明博貪汙受賄,也於去年底入獄。名醫拚死護政客,真是不值得









聯合報社論/學測後,最想把命題老師塞進新冰箱!


2021-01-30 04:22  聯合報 /   聯合報社論
學測落幕了,卻引發今年整體考題偏難的爭議,數學更被評為(舊課綱)「史上最難」。本報資料照片


大學學測落幕,考生一片哀號。許多老師、學生和解題團隊普遍反應,今年除社會科外,幾乎科科考題都太難;國文被認為「近五年最難」,數學更被評為(舊課綱)「史上最難」。因此,成為熱議話題的國文寫作題目「如果我有一座新冰箱」,就有考生嘲諷:最想把命題老師塞進新冰箱裡

去年學測題目因太過簡單,缺乏鑑別度,導致大考中心主任張茂桂請辭負責;因此,考前許多老師和學生已預期今年一定會變難。沒想到,今年面對的是鐘擺大幅擺向另一個極端,幾乎科科「難到爆」。儘管客觀的難易分布情形仍待分數出爐統計,但以數學考科為例,不僅許多考生哀嘆不絕,不少老師也坦言自己未必能夠限時完成解答。

前兩年學測考題太簡單,今年考題又太難,兩極擺盪,讓學校師生無所適從。前年學測因試題缺乏鑑別度,加上採計科目五選四新制,引爆了「超篩之亂」。這不但增加大學端的選才困難與負荷,也讓許多考生高分落榜,沒把握的學生往下搶填志願,高分群的混亂往下遞延,人數最多卻被忽略的中分群學生備受擠壓,惶惶不安。至於低分群,則早就放牛吃草,反正不愁沒大學念。去年學測試題更簡單,數學滿級分暴增,透過校系新增分科篩選或增加參採科目等方式,才略為減緩超篩問題。

但今年學測風向驟變,艱澀無比。這雖有助於鑑別高分群考生,讓菁英學生容易「各就各位」;但對廣大的中等程度考生卻很不友善,且不具鑑別意義,各科級分恐怕「糊成一片」。可以預期的是,後續的繁星推薦和個人申請,許多中分群學生只能蒙眼打混仗。尤其,這一屆是舊課綱的末代考生,明年與新課綱配套的考招新制上路,重考將面臨更大的不確定性。也因此,學生莫不希望今年學測一役定江山,心理壓力已經很大,卻還得面對史上最難考題的打擊。

大考中心已有多年辦理學測與指考經驗,也專責研發精進試題,命題竟然忽易忽難,穩定度不佳、鑑別度不夠,讓每年的考生只能像賭博般碰運氣,實令人難以想像學測作為大學選才的重要機制,試題如此難易擺盪,顯然研發不備、檢核不足、題庫不彰。許多老師和教團更指出,命題教授不熟悉教學現場,不僅有超出課綱的現象,並與近幾年來為銜接新課綱作準備的教學與命題趨勢背道而馳。

試題太難或太易,都會失去鑑別度,備受煎熬的學生無法適才適所,大學端也增加許多選才的困難和成本。試題難易不均,影響最大的,就是教學現場無所適從的師生在難以擺脫考試引導教學的宿命下,接下來,更將對新課綱的教學方式與學習方向造成干擾

對明年的考生而言,他們已經是新課綱的白老鼠,面對考招新制,也會因此變得更加前景未明。尤其,這屆考生出了學測試場,還可準備直攻指考。但明年指考改為分科測驗,不考國文和英文,如果考生學測國文英文受挫,面對參採這兩個考科的校系,就只能徒呼負負了。

大學考招幾乎年年變革,年年在不同環節出問題,年年引發考生焦慮。今年學測國文寫作主題「新冰箱」引發熱烈討論,有人說「舊冰箱沒壞,為何要換新冰箱?」當然,如果因為容量、功能、節能、環保等理由,的確應該考慮換新冰箱。不過,也許應該塞進新冰箱裡的,不只命題老師,還包括那些高喊改革卻眼高手低、脫離現實的專家吧

【即時短評】陳水扁都知改國徽修法就行 綠委還打假球?

◆  【即時短評】陳水扁都知改國徽修法就行 綠委還打假球?






【即時短評】陳水扁都知改國徽修法就行 綠委還打假球?


2021-01-30 12:04  聯合報 /   本報記者賴于榛
前總統陳水扁在2004年曾指,國民黨黨徽和國徽分不清楚,限國民黨三個月內修改黨徽,否則年底泛綠過半,民進黨要修改國徽法。 本報資料照


民進黨與時力黨團昨在立法院會聯手,表決通過評估更改國徽的主決議,但想在立法院靠「多數決」修國徽根本不難,未涉及修憲,只要大綠小綠再次聯手,直接修改國徽國旗法即可透過法律效力根本不明的主決議,加上行政部門稱要從長計議,很難不被質疑民進黨這局在打假球

回頭看國徽黨徽爭議,民國 77 年(1988年)當年立法院討論三軍服制條例草案,民進黨立委邱連輝、黃煌雄、尤清、許國泰就曾公開質疑軍服上的國徽與國民黨黨徽太相似,黨國不分;緊接著民國 82 年(1993年)當時的民進黨立委、前總統陳水扁更以國民黨黨徽未正式申請商標專利,而且與我國國旗、國徽過於相同或近似,情況明顯違反現行商標法,一度考倒經濟部。

民國 89 年(2000年)外館也曾先行調整,將對外使用的國徽,改成國旗或者是梅花圖案;而鬧過最大的風波,發生在民國 93 年(2004年)立委選舉前夕,當時扁政府再拋國徽黨徽過度相似須調整的議題,要求國民黨更改黨徽,國民黨堅決不改,數次回嗆要陳水扁有種改國徽。

後續扁政府定調不修改國徽,而是要求國民黨三個月內修改黨徽以避免混淆國徽,若不改就要拚立委過半修國徽法,時任民進黨文宣部主任桃園市長鄭文燦更補充表示,如果國民黨不修改黨徽,一旦泛綠立委席次過半,將修改國徽法,排除人民團體和政黨使用國徽,「將國家專屬的歸給國家,將政黨的還給政黨」,但最後國會依然是泛藍佔多數。

國徽去黨徽化,成為當年陳水扁的未竟之志,但如今民進黨在立院雖不是顛峰時期,但此議題有小綠力挺,憲法也僅規定中華民國國旗定為紅地,左上角青天白日,並未要求國徽形式,人數優勢加上修正國徽國旗法,理論上完全能針對昨天的主決議藥到病除,這回卻選擇只做表面的政治表態,把立院當成了演技測試場地

行政院明說,國徽、黨徽的調整,可能激化不同族群的意識形態衝突。這樣來看,民進黨團的大動作,只是為了提高藍綠對決的態勢,避免藍營從罷免、反萊豬公投一路凝聚氣勢到民國 111 年(2022)選舉,最後國徽、黨徽爭議就以沒有社會共識為由擱置,留到下次需要激化族群對立時再使用。


科技.人文聯合講座/人類延續族群生命的第一句話

◆  黃芳彥之死 誰才該悼念
◆  以「龍貓」同理心防疫
◆  別讓年節成為長照者的陰霾
◆  科技.人文聯合講座/人類延續族群生命的第一句話
◆  環境汙水與科學防疫
◆  別讓生命捲入政治漩渦
◆  新冠隱喻標籤化 比病菌更可怕
◆  畫中有話/疫情擴散 頭路茫茫







科技.人文聯合講座/人類延續族群生命的第一句話


2021-01-30 05:01  聯合報 /   潘襎(作者為台南市美術館前館長)
言語是人類與動物間最大區別之一,但人類也可能因失去言語能力,無法表達情感與觀念,包括焦慮、緊張或某種外部受傷。示意圖/Ingimage


言語是人類與動物間最大區別之一,但人類也可能因失去言語能力,無法表達情感與觀念,包括焦慮、緊張或某種外部受傷。言語成人類傳遞文明重要工具至於文字,是比言語還要複雜的傳遞工具,自然發生比較晚

人類學家對於言語從何時開始,感到興趣英國學者迪姆.克勞認為言語產生於智人發生基因突變後,大概在紀元前十到十五萬年間,也有研究指出,言語是不斷變遷發展歷程,人類基因必然經歷不斷變化

圖像或文字起源,總是可因遺跡發現容易找到時間斷代現存最早繪畫,發現於法國西南部多爾多涅省韋澤爾峽谷拉斯科洞穴。這些繪畫,出現最多的是牛、馬、熊、狼、鹿、鳥及人的形象。民國 29年(一九四○年)因數位年輕人寵物狗追逐野兔掉入岩穴,意外揭開這個地底的人類文明起源秘密。

人類透過圖像表現自己曾看過的影像,或心中想法,這些動物用木材燒過的黑色木炭,及紅色的泥土或礦物質塗抹在石壁上。根據測試,大約完成於一萬五千年前

這些圖案與智人生活密切相關,岩穴是他們躲避動物的家,岩穴裡的圖像有人說是基於某種心中想望,有人說是基於某種宗教儀式,也有人說是出自審美需求。但無論如何,都是那時智人對於心中慾望呈現的影像

如果往前推想,到底什麼是人類第一次的言語呢?基於什麼需求呢?文明發展必然與言語起源有關,因為透過言語才能進行抽象思考。中文將人的自言自語稱為「言」,將兩人對話稱為「語」,成語「自言自語」意味著自己說給第二個自我聽,那個第二個自我意味某種非真實自我。瑞士言語學家菲德南.索緒爾將人類使用語言區分為言語」(Parole)與「語言」(langue)兩部分前者受個人意志影響,包括個人的發音及用字遣詞,還有屬於個人的表達習慣後者受社會制約,是一種社會心理學他的這種觀念成為現代語言學重要起點

記得數十年前閱讀到民約論作者盧梭言語起源論時,其中有趣地探討言語起源。盧梭出生於阿爾卑斯山以北的日內瓦,高地苦寒,他認為言語最早出自於溫暖南方,充滿著音樂性,熱情有活力,子音與母音間隔發音,義大利語言可為代表。法語則為北方語言,聲音比較模糊,南方語言適合演講,宏亮而高亢。

人類最早說出的第一句話是什麼?他認為人類為了延續生命,必須要過集體生活,人類第一句話並非是「我愛你」這種拋向外部的訴求,而是基於族群生命延續的「幫助我」。那是由他者向著的一種力量,也就是一種向心力的訴求人類族群之延續,出自於最純粹的生命與生命之間彼此相互凝聚與互助的力量











黃芳彥之死 誰才該悼念


2021-01-30 04:45  聯合報 /   高源流/資深媒體人
新光醫院前副院長黃芳彥(左一)與扁家關係密切,是陳水扁任總統時醫療團隊召集人。本報資料照片


新光醫院前副院長黃芳彥潛逃美國十多年,這兩天突然傳出他死亡。他的死,不論是出於什麼形式,對台灣檢調的辦案信譽、對整個扁案,都是極大的諷刺。

因為,黃芳彥不僅活得比當初追緝他的特偵組的「命」還長,而且他要保護的對象,陳水扁、吳淑珍夫婦,都活得自由自在,比他還好。

黃芳彥一生活得精采。他讀醫,當上了新光醫院副院長,還能和陳水扁一家成為密友。即使因涉扁案潛逃美國,但從他家人傳出訊息,他從不缺錢,在美活得自在,身邊不乏女伴,打小白球娛樂。台灣沒有幾個人能像他這樣生活。當然,陳水扁除外。

如果要為黃芳彥的死,寫的有笑語、有悲情,又有惋惜的追悼文。首先要笑談的,當然是最高檢察署特偵組。這個特偵組當年查扁家弊案查了老半天,偏偏讓涉及扁案極深,知道扁家鉅額錢財來龍去脈的黃芳彥潛逃美國,漏了網,令許多不知的弊案,迄今難以查清。這也難怪,特偵組命短,早黃芳彥多年而去,被裁撤了。

黃芳彥之死最悲情的是,他犧牲自己潛逃美國,台灣有家卻歸不得,極盡全力要保護的民進黨、陳水扁一家,這麼多年來,「活」得比他黃芳彥樂活。民進黨連續完全執政,掌控台灣命運,而陳水扁一家現在沒一個人因扁案坐牢,全都自由逍遙。扁家兒子還當上了民代,大有繼承乃父政治事業之勢。

最讓人為黃芳彥惋惜與抱不平的是,民進黨似乎只記得陳水扁,忘了黃芳彥。以民進黨完全執政後的敢,他們既然撤廢了特偵組,就應該想到為這個被特偵組追緝的黃芳彥「解套」,讓他能回到台灣的家,跟老朋友相聚。

說實在的,阿扁都能保外就醫趴趴走,民進黨政府卻沒有幫黃芳彥「解套」,動機啟人疑竇。如果從這角度切入分析,黃芳彥之死,就有得談了。

黃芳彥涉及的,是與扁家涉嫌洗錢案所謂洗錢,就是把不乾淨或不合法的大筆錢,洗成合法。黃芳彥既是扁家心腹好友,又涉及幫扁家洗錢,那麼他極可能或必然知道,當年民進黨大當家陳水扁總統,海角七億,甚至其他不明錢財的來龍去脈。

何況阿扁女兒、阿扁自己也曾公開說過,民進黨內有哪些人沒有拿過他陳水扁的錢。扁家這說法,都已讓民進黨內很多有頭有臉的人物,相當不安;萬一讓黃芳彥回台灣趴趴走,多說些「去脈」,很可能會讓某些人同樣不自在。

或許有人說,黃芳彥如果想讓台灣某些人不安,他照樣可以在美國隔洋放話;但這種說法外行。美國這個國家有個不好聽的別號,就是罪犯的天堂」。任何國家通緝犯只要逃進美國,只要做到不惹事、不開車違規、不搶當地人工作等三項,美國政府不會去管黃芳彥若敢隔海放話,那是自找麻煩

這時候,塵歸塵,土歸土,連通緝都撤銷了,再去追究黃芳彥涉什麼弊案,想讓某些人不安,已經沒有意義。唯一能讓人關心的,就是黃芳彥的槍傷,是飲彈自盡或遭到槍殺。萬一是他殺,黃芳彥之死,故事就綿綿長長,一時半難以了結。

不過,以美國刑事現場鑑識科技,美國法醫的自殺說法,是可信的。民進黨某些人可以放心了。

自殺,不能解決難題;求助,才是最好的路。求救請打1995 ( 要救救我 )










以「龍貓」同理心防疫


2021-01-30 04:40  聯合報 /   李奈美/文字工作者(台北市)
「龍貓」。圖/甲上提供


日本動畫大師宮崎駿的經典作龍貓」,如今終於在台灣登上大銀幕;再度觀影發現:穿越時空打動人心的,原來是不分彼此的同理心

劇中,草壁小姊妹和爸爸一起搬到鄉間破落小屋,不但不畏懼鄰家男孩口中的「鬼屋」、「灰塵精靈」,就連妖怪圖誌中的「龍貓」,姊妹初遇時,妹妹興奮地撫摸龍貓;姊姊原本為爸爸預備的雨傘,善心地借給僅以樹葉遮頭的龍貓,龍貓與小姊妹雨夜等公車畫面,成為大眾腦海永恆印記,沒有分別心的友愛,創造一連串溫暖奇遇。

鄰家奶奶,更是讓母親住院的小姊妹,有了父母無暇照護時的依靠。一場全村動員找小妹妹的尋童戲,沒有人視初來乍到的小姊妹為外人,加上龍貓、龍貓公車的神奇魔法,讓「龍貓」成為跨世紀、不分世代都得到撫慰的經典動畫。

新冠肺炎病毒,也讓全球集體「移居」到前所未有的環境。台灣因為桃醫群聚感染,正處於不得不高度戒備時期;看到媒體報導,桃醫清潔員遭鄰里排斥,出現離職潮;雖然明白病毒的不確定性,讓大眾恐慌,但醫護、清潔員,甚至醫療用品配送員,全都是防疫年代不可或缺的重要環節,每個角色都是撐起時代的「英雄」。

臉書上,正確與不正確的防疫討論並列,令人體會即使防疫已過一年,大眾對於病毒、防疫依然認識有限;新冠肺炎病毒,其實一直在教導大眾:防疫不該有分別心,病毒不見得在遠方、他人;每一個人都應該保護自己、尊重別人

防疫時日的眾多不確定性,該想想「龍貓」世界的同理心,想想被隔離者暫時被隔絕的寂寞煎熬,想想萬一被傳染或不小心傳染他人的未知發展,在熱門景點、商場人擠人購物、打卡,其實是很落伍的舊日行為。

一如廿六日聯合報即時報導,桃園八德水果攤立紙牌呼籲:「不要鐵齒了,口罩一定要戴!」的照片一樣。

民國 110 年(二○二一)龍貓如果跳出來陪伴等公車,一定也是戴著口罩,送給小姊妹的見面禮:當然是龍貓口罩和酒精











別讓年節成為長照者的陰霾


2021-01-30 04:53  聯合報 /   陳乃菁/神經內科醫師(高雄市)
在長期照顧領域,年節團圓時期,長年留守家鄉照顧老父母的子女們,面對說三道四的壓力,情緒特別緊繃。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年節一步步靠近,傳統上這是家庭團聚時刻,但也引發我們面對許久不見親友,一見面就要探問隱私,或說三道四的壓力。在長期照顧領域,這種壓力常發生。長年留守家鄉照顧老父母的子女們,情緒特別緊繃。面對回鄉團圓親友,他們會既期待又怕受傷害。近來看診時,注意到幾位家屬會晚到,甚至是最後一組看診患者與家屬,只因如此他們就可多點時間吐露心中焦慮。

照顧媽媽的小陳說:「我姊姊久久回家一次,每次回來只會說我這裡沒照顧好、那裡沒做好。長期都是我這樣煮飯給媽媽吃,媽媽也好好的,可是我姊姊碎碎唸沒營養、只會增加體重等等。陳醫師,我好討厭這樣、卻只能忍著!更可怕的是要過年了,姊姊會回來待幾天,從早到晚都要聽她碎碎唸,想到這我就睡不著。」

看著小陳憂鬱神情,我默默嘆口氣,心裡想著這就是「照顧創傷」了。這個名詞描述的,是照顧者在歷經長期、貼身照顧後,身心上因承受照顧工作而來的耗損引起的傷害,身體受傷多少還可觀察到,難的是並非每個創傷都可被看見,於是許多照顧者心中的照顧創傷,多半都沒被注意到、更遑論好好紓解,導致親友相處時可能會因一句話或一個眼神引爆爭執,更加深照顧者心中傷痛。

大家多少能理解,長期照顧不易,但親人相聚時,我們容易關心長輩有沒有被照顧好,往往忽略長期承擔照顧者的眼神是否疲憊、情緒是否憂鬱、多久沒能好好吃飯和睡覺。諸如此類的耗損,長期累積下來也會造成照顧創傷,沈太太正是一例,七十幾歲的她照顧因車禍失智先生,夫妻倆感情深厚,來門診時臉上帶著笑容,因此我總以為她自我調適得不錯。

沒想到,有回沈先生住院,沈太太對我坦承,她忍不住冒出想用枕頭悶死先生的想法。她解釋,和先生結婚後就是兩個人小家庭,所以照顧上也沒有來自親友壓力與評論。但先生車禍後,靠沈太太帶著來回醫院,除了照顧工作外,還要維持家中日常,從買菜煮飯到修繕家電都要做。雖然沒有被「指教」,但是沈太太負荷大到想把先生悶死,也是一種個人照顧創傷啊。

照顧者,在長年累月壓力堆積下,也會盼望好不容易等到連假,是不是有機會能有親友來換手、讓自己可輕鬆一下,倘若親友沒有警覺,就可能因為批評或一句不留心玩笑話,引爆照顧者的情緒與壓力,讓年節變成家庭紛爭的好發時期。

其實,家人相處時光非常珍貴,面對還看不到盡頭的疫情,團聚機會更顯珍貴。期望多肯定照顧者付出,回家時多給稱讚、少批評,看到沒做好的,默默主動去做會比光出張嘴來得好。如此,團圓時光會是快樂的,照顧者也能得到繼續努力的力量。












環境汙水與科學防疫


2021-01-30 05:00  聯合報 /   莊凱全/醫、曾任衛生署防疫處科長(嘉義市)
衛生福利部桃園醫院爆發醫護群聚,疑似造成桃園社區感染情形。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新冠病毒以飛沫接觸傳染為主,受感染者有腸胃症狀大概只有十一%,因此大陸也用肛門篩檢新冠病人,但是這些排泄物不會傳播新冠病毒,目前也沒有隨著排泄病毒感染的證據。

環境檢體來做疾病監測,這已是標準流程,尤其是小兒麻痺病毒細菌抗生素抗藥性監視。台灣應該有進行醫院衛生汙水的小兒麻痺病毒監測,才能知道台灣是否已經根除小兒麻痺。

新冠病毒如果出現在環境汙水檢體,表示收集此汙水的區域有新冠病毒,因此可預測此區域流行的可能。西班牙監測都會區汙水樣本發現,檢驗出新冠病毒的存在與否,若病毒量持續增加,確診案例會愈來愈多,便可預測新冠病毒疫情的流行即將開始

此次部桃院內群聚感染,疑似造成桃園社區感染情形,疫情指揮中心應該要進行衛生下水道汙水的新冠病毒檢測,就可知社區感染範圍,訂出更合理的措施,提供國人參考。醫院的環境汙水的 COVID-19 也要監視,這才是科學防疫













別讓生命捲入政治漩渦


2021-01-30 04:46  聯合報 /   賽夏客/資深教育工作者(苗縣頭份)
涉及扁家洗錢案的新光醫院前副院長黃芳彥(中)在美傳出持槍自盡。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看到頭條新聞「扁親信黃芳彥在美身亡」,簡直不敢相信;他在扁朝時,具呼風喚雨的影響力,無人不知無人不曉,可是因捲入扁家洗錢案後,人生瞬間變成了黑白。

民間有一句耳語:「如果你要害一個人,就叫他去參政。」可見政治是很險惡的環境,陷阱多,人事紛紜,利益糾葛不清,能留下美名者幾希?黃芳彥若專心致力於醫療志業,將獲得「仁心仁術」美譽;可他一腳踩入政治圈,又結識貪得無厭的扁家,身敗名裂。

政治管理眾人的事,接觸到管理層,難過錢財與美色關,自古皆然因此,要有不受誘惑的堅定信仰,否則一旦涉入,整個生命便捲進去,往後人生豈有彩色?

回顧當年,李國鼎、孫運璿、趙耀東等政壇人物,創下舉世稱羨的「台灣奇蹟」。他們把從政當終身志業經營,對照黃芳彥的下場,是否能給政治人物若干啟示?

自殺,不能解決難題;求助,才是最好的路。求救請打1995 ( 要救救我 )












新冠隱喻標籤化 比病菌更可怕


2021-01-30 04:44  聯合報 /   趙哲聖/開南大學資訊傳播系助理教授(桃園市)
美國總統拜登下令對新冠肺炎禁稱為「中國病毒」。我國外交部官網還是以武漢肺炎為名設立資訊專區。記者陳柏亨/攝影


美國思想家蘇珊桑塔格疾病的隱喻書中分析,疾病衍生一些迷思及幻想,被一步步「隱喻」過程,如從誤解、偏見,到歧視,都讓得病者包袱更沈重。如果桑塔格看到新冠肺炎(COVID-19)造成隱喻現象,想必感觸會更深吧?

對剛下台的美國總統川普來說,「中國病毒」是他把此病簡化成中國強敵的隱喻方式,就是反中、仇華的最簡單操作。我們政府,或部分人愛以「武漢肺炎」代稱,某種程度也反射兩岸近年對立與缺乏互信,讓武漢肺炎成為「壞人」的隱喻。因疾病造成的恐懼,化為更深的偏見,只有更加迷思,沒有互信理解。近日部桃園爆發群聚感染事件擴大,致民眾擔心疫情擴散,桃園開始被隱喻標籤化。

疾病為何會產生隱喻,這主要源自於人類對於死亡的恐懼,對真相的不明,所以社會氛圍利用這集體意識的情感,賦予疾病「社會上」意義,中國病毒或武漢肺炎,何嘗不是一種醜化手段,也是道德行為偏差的後果。

民眾對於不明病源,都會產生死亡的陰影。但政府掌權者,除提供快速且透明的疾病資訊外,最應該做的是要把疾病隱喻「去魅、去妖魔化」,讓民眾以理性去排除恐懼和偏見,而不是選擇性的用汙名的刻板印象,讓死亡陰影更加沈重。

當我們不想部桃醫院陰影強加在整個桃園無關人口和地域時,是否該更加慈悲且中立的讓這次世紀病症更正常化。以語言的暴力,或文化的偏執,在疾病上打轉,那所造成人們身心撕裂與疾病迷思,會對病菌本身影響力還強大啊












畫中有話/疫情擴散 頭路茫茫


2021-01-30 04:39  聯合報 /   記者杜建重
記者杜建重/攝影


就業服務站外牆上,貼著勞工有頭路」,希望讓找工作勞工能寬心,並順利找到頭路養家

依勞動部調查,去年因疫情衝擊,約七十多萬勞工被裁員、減薪,或未調薪。如今又因部桃群聚擴散,市況更蕭條,疫苗又未有著落,就業春燕何時能來。指揮中心能否再次化解危機,不只關係政府威信,同時也影響民眾未來的生計。

李清志/冬日暖爐記趣

名人堂電子報http://paper.udn.com/papers.php?pname=PID0030&page=1#ph

◆  李清志/冬日暖爐記趣
◆  朱宗慶/「玩真的」的溫度與驅動力
◆  范疇/川普、拜登與台灣下一步
◆  沈呂巡/雙橡園何日再升旗 一位過來人的回憶
◆  盛治仁/找對新問題 尋得好解方
◆  蘇蘅/川普操控媒體下的民主斷裂








李清志/冬日暖爐記趣


2021-01-30 04:33  聯合報 /   李清志(作者為實踐大學建築設計系副教授)
小小的煤油暖爐,讓冬天帶來許多溫暖與樂趣。示意圖。圖/露天拍賣提供


最近電視新聞畫面總是呈現出兩個平行世界,各國疫情吃緊,封城鎖國,幾乎沒有日常娛樂活動,但是台灣卻是照常過日子,享受親友歡聚樂趣;然後這個冬天寒氣逼人,多國深陷冰雪之苦,唯獨台灣人似乎樂在其中,享受難得的冬日情景。

住在台灣亞熱帶地區的人,幾乎無法體會寒冬雪地的種種,也很難理解日本文豪們所描述的雪地情景。無賴派小說家太宰治在小說津輕中,曾經描述故鄉的雪,可分為粉雪、粒雪、綿雪、水雪、固雪、粗目雪、冰雪七種而北海道作家渡邊純一在小說紫丁香的街道」中,描述故鄉北海道札幌的種種細節,其中描述雪融聲音,細膩觀察令人印象深刻,寫道:「院子裡的雪在移動,三月中旬已過,陽光露臉。整個冬天埋住院子裡的雪高度漸減,簷端的殘雪也一點一點地融化。那聲音很難形容,但確實有雪融的聲音。」若不是在北海道成長生活,渡邊純一應該很難寫下如此細緻的文學作品。

所以過去冬季時節,我總是要去北國賞雪,體會冷冽寒風吹過臉龐的感覺,去聽雪融化的聲音,去搭津輕暖爐列車,體會小說家所描述的七種雪。旅行中,最常見的就是那台溫暖的煤油爐,不論是在孤寂小火車站,在老舊日式旅館中,或是在熱絡居酒屋裡,都可以看見煤油暖爐的身影。

這些煤油暖爐在寒冷的空氣中,散發著光與熱,吸引著人們聚集,分享著冬日難得的溫暖。暖爐上還可以燒一壺熱水,隨時泡茶啜飲,讓身體內外都可以暖熱起來。日本許多地方還會在暖爐上煮一鍋關東煮,隨時可以填飽肚子,暖爐很方便,甚至可以拿來烤麻糬,或是煎蛋做早餐,體驗一種類似野營的樂趣。

寒冬中有火爐,就會吸引人們聚集,成為家庭的中心。美國建築大師法蘭克萊特設計的房子,都是以壁爐為中心,因為他認為火爐是家庭的重心,是住宅重要的配備

幾年前,因為喜歡日本煤油暖爐的機械造型,特別買了一台白色的煤油暖爐,擺在客廳當作是傢俱擺設,雖然很想好好使用一下,可是台灣天氣實在太溫暖,即便是冬天也沒有幾天夠冷,可以真正使用到暖爐。去年冬天,我的煤油暖爐只使用過一次,然後就沒有再啟用,煤油也因此剩下好幾桶,不過今年的冬天,煤油爐就真正派上用場了,不僅常常使用,甚至煤油使用量超大,去年的庫存很快用光,還去添購了好幾桶備用。

朋友們知道煤油爐非常好用,紛紛去購買使用,造成今年的煤油爐市場大缺貨!火爐的確是冬日的必備器具,是家人圍聚的中心點;事實上,暖爐不僅可以很快讓室內溫暖起來,火焰的燃燒也有除濕的作用,非常適合濕冷的台灣冬日使用

每個冬日早晨,我起床第一件事,就是點起煤油暖爐,讓熱氣充滿整個家,然後在火爐上放著摩卡壺,很快地就有香噴噴的咖啡,有時候就拿起烤盤在煤油爐上烤麵包、煎蛋與培根,感覺非常完美,也讓自己有足夠的熱量去面對冬日的風寒!

雖然只是小小的煤油暖爐,卻讓我的冬天帶來許多溫暖與樂趣,也彌補了我們無法去北國賞雪冬遊的遺憾。

2021年1月29日 星期五

經濟日報社論/拜登紓困案要付出的代價

udn 論壇電子報.歷史報份http://paper.udn.com/papers.php?pname=PID0004

udn 論壇報https://paper.udn.com/udnpaper/PID0004/361570/web/

◆  聯合報社論/你汙名它武漢肺炎,他歧視你亞裔人種
◆  聯合報黑白集/請大陸吃萊豬肉鬆?
◆  經濟日報社論/拜登紓困案要付出的代價






經濟日報社論/拜登紓困案要付出的代價


2021-01-29 02:12  經濟日報 /   經濟日報社論


新冠疫情引發美國經濟衰退,拜登就任總統後將提出金額高達 1.9 兆美元美國救助計畫American Rescue Plan)」刺激景氣方案。這項計畫金額龐大,財源堪慮,短期雖然是美國經濟的強心針,但長期對全球金融市場將有衝擊。從民主黨來看,這套相當於國內生產毛額(GDP)9%的紓困方案,包括急需的疫苗與健保支出,以及恢復經濟的紓困與救濟金,都不可或缺但是從共和黨來看,經濟已經這麼糟,這筆支出對債台高築的美國勢必雪上加霜。

新任財政部長葉倫就是這項龐大計畫的執行人,她在國會聽證會中表示,如果美國不迅速增加政府支出並注入經濟,將面臨「更長時間、更痛苦的經濟衰退」和「長期創傷」。但是葉倫是替拜登政府發言,只考慮短期拉抬經濟,卻忽略了長期的負面效果

為了籌措財源,目前拜登政府計劃增稅,把企業所得稅從21%上調至28%,個人所得40萬美元以上者將徵收12.4%的社會安全薪資稅。增稅之說一起,必然引發反對,參院現在兩黨陣營的票數是50對50,如法案想在參院快速過關,拜登需要至少十位共和黨籍議員的支持。參議院多數黨領袖舒默已經威脅共和黨要合作,否則不惜動用所謂的「和解程序」,讓法案通過門檻降至51張同意票,這意味著拜登為通過紓困方案,不惜犧牲就職演說中所揭櫫的和諧與團結,付出昂貴的政治代價。

增稅遠遠不敷財源,美國還將增發債券來因應,這將推高通貨膨脹,葉倫就以前聯準會(Fed)主席的身分主張,在特別時期應該把對預算赤字的擔憂放在次要位置,「這個世界已經不一樣了」。葉倫認為,目前低利率將會維持相當長一段時間,只要利率夠低,用債券借錢,讓經濟不萎縮,就是划算的;最糟的是花的錢不夠,還要用更多的錢來補債務漏洞,就像歐債危機中的希臘,永遠追不上。

但是借錢另一個副作用就是會推升通貨膨脹,柯林頓總統時代的財政部長、哈佛校長桑默斯,就是民主黨內少數質疑這種做法的人,他擔心當疫情過去之後,整個經濟會過熱並產生通貨膨脹。反對鉅額紓困方案的人認為,現在的經濟萎縮僅是暫時性的,不是長遠的,主要失業部門是在餐飲、運輸與娛樂業,這是因為維持社交距離所致,一旦疫情過去,很快就會反彈,無須下猛藥來治。

在12月川普政府第三次紓困之前,美國已經花下約 3 兆美元紓困金,雖然個人與公司企業拿到了錢,但是大疫之年,沒有人敢花。據估計,銀行中有 1.6 兆增加的儲蓄,這些錢會在疫情結束後紛紛出爐,投入消費與投資,並使經濟過熱。

除了之前的 3 兆美元,現在還要加上川普的第三次紓困 9,350 億,以及拜登政府的 1.9 兆。有人估計今年的前九個月,每月會有 3,000 億美元注入經濟體系,錢真的多到淹腳目了,通貨膨脹躍躍欲起。

這個時候本需要 Fed 提高利率來壓制通膨,Fed 主席鮑爾卻公開表示,貨幣政策仍會維持寬鬆,提高利率的時間「不會很快來到」,他也會繼續目前每個月以 1,200 億美元購買美國國庫債券的作為。換句話說,在沒有達到 Fed 宣示的 2% 通膨目標之前,量化寬鬆還是會繼續下去

全球經濟就像疫情一樣,來得快,去得也快,現在的經濟蕭條,很可能僅是表象,從中國大陸的經濟迅速反彈,我們可以預想美國與全球經濟恐怕也會 V 型反彈,屆時 Fed 為抗通膨,很可能會手忙腳亂,被迫提早升息。Fed 可說是全世界的中央銀行,一旦開始升息,勢必會擾亂全球金融市場秩序,已經有人預測,美國再度以鄰為壑,會導致全球未來五到十年內的地緣政治國際秩序陷入混亂,台灣的股市與經濟都要有所準備因應










聯合報黑白集/請大陸吃萊豬肉鬆?


2021-01-29 02:14  聯合報 /   聯合報黑白集
知名脫口秀主持人曾博恩日前在節目上探討萊豬議題,拋出點子稱可將萊豬做成肉鬆,賣到大陸。圖/取自博恩夜夜秀


博恩夜夜秀》時隔一年回歸,功力不減,還威震對岸,惹得國台辦宣布將嚴查自台灣進口的豬肉製品。不得不讓人驚嘆,一年不見,博恩的脫口秀段數已從挑撥朝野矛盾,升級為搬弄兩岸是非

萊豬吵得太熱,博恩回歸第一檔,不談都不行。他一段小哏,震波就遠播對岸,藉立委賴士葆「萊豬要賣給誰」的大哉問拋出點子,「我們進口萊豬做成肉鬆,然後賣給大陸,大家覺得怎麼樣?」台下聞言歡聲雷動,博恩忙止血說:「你們是惡魔嗎?」卻已太遲。

這話馬上隔岸發酵,國台辦直言,禁令全因台灣「個別網民」的惡毒想法而起。把網紅博恩貶為個別網民,也算是不假辭色了!博恩的「惡毒」,或許只為了笑果,卻也無意間洩漏了許多人的潛意識:大陸人比我們低劣,吃萊豬剛好。

有些大陸網友怒罵,這已是法西斯、反人類,不把大陸人當人。但始作俑者豈是博恩?這兩年,媒體上動輒說陸人吃不起榨菜、三峽隨時要崩;官員「武漢肺炎」不離口,聞大陸疫苗色變。總之,對岸盡是些下里巴人

但腦筋請彎回來,真要吃萊豬的是我們,誰才是下里巴人?誰又是那惡魔?博恩的點子,算幫大家掙到顏面嗎?連拜登都下令禁稱新冠是中國肺炎了,找中國當墊背的橋段,怕玩不了太久!










聯合報社論/你汙名它武漢肺炎,他歧視你亞裔人種


2021-01-29 02:12  聯合報 /   聯合報社論
美國總統拜登下令對新冠肺炎禁稱為「中國病毒」。我國外交部官網還是以武漢肺炎為名設立資訊專區。記者陳柏亨/攝影


美國總統拜登簽署一項行政備忘錄,譴責新冠疫情期間對亞裔美國人的歧視及仇外行為,並禁止聯邦政府使用「中國病毒」等帶有地域指涉之詞,以免激發對亞裔的排斥與仇視。拜登此舉有兩層意義:一是要降低川普煽起的種族歧視風潮;二是要修補美國的社會裂痕;若無法消除歧視,裂痕即不可能修復。

拜登的「反歧視」命令,雖旨在扭轉川普政府的偏頗作為;但台灣民眾隔洋看這項作法,也看到了蔡政府的狹隘問題。新冠疫情爆發以來,蔡政府官員一直以「武漢病毒」稱呼新冠病毒;這在病毒尚未正式命名前倒無可厚非,因為較易識別。但去年二月中世衛組織(WHO)正式將傳染病命名為「新冠肺炎」,我國疫情指揮中心仍不改口,繼續稱之「武漢肺炎」。衛福部的防疫宣導每天不停播送,「武漢肺炎」的歧視稱謂每天在民眾耳邊響起,極為刺耳。

世衛組織在民國 104 年(二○一五年)發布新的疾病命名指引,不再使用人名、地名、職業、動物等名稱來稱呼新疾病,就是為了避免無辜者受到歧視。蔡政府自詡重視普世價值、追求進步觀念,但面對新冠疫情,它卻拒絕使用中性的「新冠」而改以「武漢」替代,陳時中和中央社皆如此,只為滿足「反中」情緒。蔡政府宣稱台灣有能力、也樂意扮演世衛組織的盡職成員,但它卻連病毒名稱都堅不退讓,自外於國際規範。這種普世價值,還真具選擇性

比起川普開口閉口「中國病毒」、「武漢肺炎」、「功夫流感」的冷嘲熱諷,陳時中把「武漢肺炎」一詞掛在嘴邊,不過是小巫見大巫。然而,川普是個人格偏激、心胸褊狹的領導人,他恣意揮霍自己的權力和地位,讓人不齒台灣卻亦步亦趨當他的馬前卒,能有什麼光榮感?最糟的是,蔡政府因押寶川普而耽於仇中,又藉川普的庇護而自居民主自由;事實上,稍具政治知識的人都不認為川普具有民主形象,躲在川普身影下的蔡政府,顯然是附錯了驥尾。

川普因性格偏執且行為極端,導致美國疫情失控社會分裂,終至失去政權。拜登之所以要發布「反歧視命令,除了希望扭轉疫情,也是希望美國人民放下歧視與仇恨,才有可能重建川普口中的「偉大美國」。如果蔡政府覺得「中國肺炎」、「武漢病毒」沒有歧視意味,為何拜登要禁止美國使用呢?真相是,川普要為美國的新冠疫情失控肺炎尋找一個代罪羔羊,最方便的手法就是歸咎於其戰略對手中國,自己即可擺脫領導不力之過。但如此一來,許多亞裔美國人即因種族膚色受到池魚之殃,遭到其他族裔的攻擊與輕蔑,這是民主國家退化的表徵。

在台灣,種族的問題雖不像美國那麼複雜,但族群和兩岸議題仍然相當敏感,民進黨的「福佬沙文主義」一直讓其他族群不安。近兩年,這樣的心態更因蔡政府政治上「反中」,而擴大為對大陸台商、台胞、陸配的歧視。包括武漢台商疫情間返鄉受到刁難,「小明們」被迫滯留對岸,都是對國民公然的歧視,到了欺壓人道的地步。蔡政府也許以為自己「反中有理」,殊不知這不僅在教唆人民彼此怨恨,也在助長對亞裔的歧視。

最近桃園醫院發生院內感染事件,蔡英文也一再對國人發出了「團結抗疫的呼籲,但獲得的迴響並不熱烈。原因就在,總統要有效統領國家,必須捐棄黨派之私,放下政治偏見,然後民眾才能齊心致志。否則,團結若只是鬥爭空檔餘興節目,註定是喊假的

【專家之眼】兩岸和解 七年之病需求三年之艾

◆  【專家之眼】兩岸和解 七年之病需求三年之艾
◆  【專家之眼】台版檸檬車法案 頭痛灸頭、腳痛灸腳

◆  【專家之眼】蔡政府近期對中共軟硬兼施還是進退失據?
◆  【專家之眼】中美雙重壓力 蔡英文坐困愁城
◆  【專家之眼】檢視美國大選期間 美中台空中博弈之得失
◆  【專家之眼】恣意漏報大內宣預算 農委會藐視國會甚鉅
◆  【專家之眼】未曾細察海空動態 胡亂妄言草率詮釋
◆  【專家之眼】美中表面緊張 實際相互摸底







【專家之眼】兩岸和解 七年之病需求三年之艾


2021-01-29 19:24  聯合報 /   楊穎超/銘傳大學通識教育中心助理教授
兩岸和解因缺乏了政治互信與社會基礎,只能緩步為之。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在國際趨勢開始轉彎之際,最近台灣內部開始吹出一絲尋求兩岸和解的風向。雖說「政治是不可能的藝術」,但兩岸走到現在這步田地,七年之病,需求三年之艾,光憑始作俑者的政治人物轉彎求速效恐怕是辦不到的,因為缺乏了政治互信與社會基礎,只能緩步為之。當然中共也有他們內部問題,限於篇幅,只好先暫時略過。而從台灣內部局勢來看,由現在台灣藍綠布局遙望明年地方選舉的大勢,蔡政府願意踏出這一步嗎?

疫情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關於對外採購疫苗的言論,從一開始自信滿滿,到1月20日開始出現猶疑,最新說法是批評了世界衛生組織(WHO)和聯合國不夠力去阻止大國超額購買疫苗。同天某國安智庫重量級顧問表示,台灣應搭上中美關係和緩的順風車,從防疫和疫苗研製上合作切入緩和兩岸關係。而另個媒體社論呼籲台灣對中共也要有兩手策略時,談到去年底拜登勝選後,我方已悄悄的以 COVID-19 置換「武漢肺炎」或兩者並用,「算是完成超前部署」。

顧問與媒體謀國之誠與觀風之切,令人敬佩。但兩岸當前氛圍,早已不似民國 76 年(1987年)討論開放探親時的狀態了。當時兩岸政治菁英還能理解彼此,後來的領導人也一直有密使管道,可以為相互決策留下餘地;台灣社會則支持隔絕近40年的老兵回家,而對岸人民剛從文革陰影中走出,對於政治放鬆與富足台灣也有期待,這是配合時勢的作為。

但看看今日兩岸氛圍如何?就政治互信而言,兩岸從一國兩制台灣方案、香港、機艦繞台、疫情事件所營造出的敵對氛圍已是積怨日深。即以今年以來美國領導換人的情勢轉變情況來說,筆者曾分析蔡政府軟硬兩手的變化,是來自對美政府心意的揣測。對於這樣的對手,單憑推政策而不是講出通關密語就想恢復對話,中共恐不會輕易給台階下。這不僅是中共菁英的政治判斷問題,也包括兩岸近期仇視語言炒熱雙方民意的壓力。這就是社會基礎問題了

在社會基礎部分,以台灣來說,有人火中取栗,而主張兩岸維持和平的人大多不受歡迎。除了一些電視名嘴為賺通告費偏頗言論不堪聞問外,以中共國台辦宣佈嚴禁台灣所生產或轉運的肉類產品輸入事件為例,有台灣網紅用不適格的「玩笑」引台下鼓掌,雖再立即打斷鼓掌製造效果,但事後造成的傷害可能讓輸出陸港澳的台灣豬農與加工肉品業者笑不出來,尤其是來往兩岸的台灣人常會因解鄉愁要求家鄉親人寄肉製品過去,更是無妄之災。

外界不知道中共的宣布與「島內個別網民提出的一些惡毒的想法」關係有多深,但國民黨大陸事務部臉書為此貼出「台灣豬沒有萊劑、請農委會積極捍衛豬農權益」一文,想釐清事實並為台灣豬農說話,卻被兩邊網友一起罵,雖說臉書有取樣偏誤的問題,但從國民黨連說出事實解決問題都會造成兩邊不討好的處境看來,至少顯示兩邊社會恨意越結越深,已經不是三言兩語就可以解決的問題。

因此面對蔡政府應也要有兩手策略的呼籲,近期恐怕是緣木求魚的期待。蔡政府如果想要改變這樣的氛圍,最簡單的是帶好風向,出面講些明顯要和緩兩岸關係的言論,「上有所好,下必甚焉」,網軍與官員就會開始轉向,當社會開始對兩岸和解表達善意時,其他事想做就比較容易水到渠成了。只不過問題是明年又要地方選舉,又是藍軍可能有所斬獲的格局,蔡總統願意放手來做嗎?










【專家之眼】台版檸檬車法案 頭痛灸頭、腳痛灸腳


2021-01-29 14:22  聯合報 /   曾志超/中華經濟與金融協會副秘書長
相較於國外的立法,台版的「檸檬車法案」規範僅在回應數個自救會的抗議活動,內容缺乏全盤考量,顯有許多不足之處。圖為示意圖,人物與新聞無關。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在消費者大力爭取下,去年底行政院消費者保護會(以下簡稱「消保會」)終於審議通過經濟部研擬「汽車買賣定型化契約應記載及不得記載事項」(以下簡稱「汽車買賣定型化契約」)修正草案,即台版的檸檬車法》。然而,其內容遠低於消費者的預期,適用範圍過於狹隘,有必要全面修正。

為了解決汽車交易資訊不對稱問題,許多國家都有訂立《檸檬車法》(Lemon Laws),以保障買到重大瑕疵的汽車消費者。我國則是從汽車買賣定型化契約下手,明定汽車於交付後一定期間或里程內,發生重大瑕疵或屢修不復,消費者得請求更換同型(或等值)新車或解約。另新增其他國家較少規定在檸檬車法的安全性召回規定

相較於國外的立法,我國的規範僅在回應數個自救會的抗議活動,內容缺乏全盤考量,「頭痛灸頭,腳痛灸腳」,顯有許多不足之處。

首先,最受批評之處為車商重大瑕疵保固責任過低,僅限於汽車於交付後180日或約定行駛里程1萬2,000公里內(以先到者為準)。反觀,外國規定則相對嚴格許多,美國各州規定的保固期限則在12至24個月或1.2至2.4萬英里;中國大陸國家品質監督檢驗檢疫總局通過並自民國 102 年(2013年)10月施行的《家用汽車產品修理、更換、退貨責任規定》,家用汽車產品三包有效期限不得低於2年或者行駛里程5萬公里

其次,國外許多《檸檬車法》包含二手車與汽車租賃而消保會的汽車買賣定型化契約」適用標的僅限於新車。二手車則另有「中古汽車買賣定型化契約」;汽車租賃也有「小客車租賃定型化契約」;國人主要交通工具的機車,連定型化契約都付之闕如

最後,立法技術上有別於他國以專法或行政規章方式規範,我國規定於「汽車買賣定型化契約」內,縱然依照消費者保護法第十七條明文,違反消保會頒布的定型化契約條款無效惟如此重要的規範,以定型化契約規範,一般人根本無所知悉。實有必要訂定專法,不僅讓國人了解相關規範,亦能彰顯保障消費者的決心,立法技術上也更容易將二手車、租賃與機車等納入,無須逐一修訂各項定型化契約。

不可否認,在車商的壓力下,消保會引進《檸檬車法》條款值得肯定。然如此保守的規範,對消費者保障有限。應仿效國外立法,延長保固期限與里程,並擴大適用標的。非但的維護消費者權益,亦有助於督促車商提升我國的汽車製造水準。

科技.人文聯合講座/客觀的報導還是真相的報導

udn 論壇報https://paper.udn.com/udnpaper/PID0004/361570/web/

◆  顛覆華爾街的年輕「羅賓漢」
◆  科技.人文聯合講座/客觀的報導還是真相的報導
◆  懈怠合理化 祝海軍喜事連連
◆  沒有違規魔人 自然無檢舉達人
◆  輕鬆看「鳥事」 讓官兵喘口氣
◆  喜鵲軍艦築巢…建軍備戰輕忽 戰力怎發揮
◆  學測深不可測 學子進路難測
◆  拜登上台 古巴醫生諾獎有望?

◆  蔡英文總統論文讀後感 (上)/我兩度赴倫敦政經學院借閱 2019-09-18 18:22
◆  蔡英文總統論文讀後感 (中)/外殼燙金 內頁像傳真紙 2019-09-18 18:32
◆  蔡英文總統論文讀後感 (下)/兩種編排有異 畢業35年收到 2019-09-18 18:32






科技.人文聯合講座/客觀的報導還是真相的報導


2021-01-29 04:46  聯合報 /   張瑞雄(作者為國立臺北商業大學校長)


在民國 87 年(一九九八年)過世的弗蘭德Fred W. Friendly曾任哥倫比亞廣播公司新聞的總裁,也是紀錄片電視節目現在看》(See It Now)的發想者,《現在看節目揭露了麥卡錫主義的不當,結束了獵巫的年代曾任美國哥倫比亞廣播公司晚間新聞當家主播,也是新聞雜誌節目六十分鐘主持人的拉瑟Dan Rather說弗蘭德是記者的眼中釘,尤其是當他發現記者報導有錯誤時,也說他是正直的代言人」。

當記者在報導新聞時,通常的規則是要各方意見俱呈,免得有所偏頗,但如果經過徹底研究後,記者已經知道事實的真相是什麼,那還需要訪問並報導虛假一方的意見嗎?

在民國 59 年(一九七○年)代後期,弗蘭德在哥倫比亞大學新聞學研究所授課,他向全班同學播放一則電視新聞報導,介紹美國為越戰所部署的新武器,是一個裝滿釘子的殺傷人員炸彈。爆炸時,這些釘子會噴散到一個足球場大小的區域,這種炸彈是要讓敵人嚴重受傷,又不會殺死敵人,因為一個受傷的士兵可以拖累敵方的作戰能力和行動力。

在這個報導中,美國陸軍在一塊一英寸厚的木頭上展示了武器的效果,該武器很容易地將幾十根釘子射進了木頭。弗蘭德問課堂上所有學生對這則新聞報導的意見,大部分學生都稱讚報導的有趣、視覺效果和微妙之處,只有一位學生說:「如果是我來做這個報導,我會顯示這種武器對人體的殺傷力和殘忍,而不僅僅是一塊木頭。」

可以想見如果木頭換成人體,大家的感受一定非常不同,甚至會反對這種武器的使用,但換成人體的方式是否就會讓這則報導不夠客觀?不夠中立呢?

當學生七嘴八舌在辯論時,弗蘭德說話了:「有時候要說實話,你必須有自己的立場有時候故事不一定都有兩面,真相只有一個。」

事後弗蘭德對說真話的學生說:「昨天你學到的東西是你在哥倫比亞大學學到的最重要的東西但是以後你的職業生涯會很多次被炒魷魚。」果然這位學生後來在十一個廣播新聞工作中被解雇了七次據他自己可能有偏見的估計,至少有四次是因為報導了真相,但他也因此榮獲了美國廣播電視文化成就獎Peabody Award廣播電視媒體界的普立茲獎)。

中立和客觀一直是人們要求新聞報導的基本,但若記者明明已經知道事實,卻還是對真相遮遮掩掩,甚至找一些相反的意見來代表自己的客觀中立,就不算稱職等而下之的不僅掩蓋真相,甚至將新聞往錯誤或負面的方向帶領,就更不應該了










顛覆華爾街的年輕「羅賓漢」


2021-01-29 04:13  聯合報 /   曾逸凡/美國加州大學學生(台北市)
Robinhood 等電子股票交易app標榜免手續費,吸引大批散戶進場。 路透


民國 109 年(二○二○年)至今,世界見證了美中貿易戰、全球新冠病毒防衛戰,甚至是某種程度的美國內戰;但是大家萬萬沒料到的,是前幾周以來激烈上演的華爾街之戰。

自今年一月初,一家原先即將被時代淘汰的實體遊戲零售商店 GameStop遊戲驛站),股價突然以光速飆漲近兩千%,原因並非此公司在一夜間解決基本面問題,而是一群年輕散戶所領軍的革命」。

美國知名做空機構近期表示看衰 GameStop,使其成為多家投資機構做空的對象。誰也沒想到,此事激怒了美國知名網路論壇 Reddit,其超過三百萬名訂閱者的聊天室 Wallstreetbets 上,在一篇篇熱門文章中,訂閱者慫恿他人購入此股票、買進作多選擇權,用一場史詩級的軋空槓上機構投資人。

因為這樣,GameStop 股價在上周每天暴漲,更在二十七日出現一百三十四%的誇張漲幅。詭異的是,這樣的漲幅背後完全沒有合理基本層面支撐,而大量買進的散戶也深知這點,卻堅決要把機構投資人逼到絕境。這些散戶明目張膽地「為買而買」,而接連不斷的漲幅更加吸引眾多投機客共襄盛舉。華爾街的投資人,甚至一般媒體都搖頭不已,卻拿他們沒辦法。

這樣荒誕而神奇的現象讓人不得不重新檢視美國散戶投資心理:在世界忙著處理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的危機之時,有一群年輕、精通科技、資訊流通,並因疫情而樂於一頭栽進新嗜好的投資人悄悄崛起。

這些散戶大多使用近幾年爆紅的股票交易軟體 Robinhood,其免手續費、遊戲般的操作介面,和幾乎不用經過審核就可以買賣選擇權、虛擬貨幣的特性,讓它成為年輕人的最愛。於是,美國股市仿若成為最新、最熱門的手機遊戲,年輕人群聚時的熱門話題是選擇權獲利、在家上課的美國大學生一邊聽課一邊看盤,更有愈來愈多「羅賓漢投資人」分享致富奇蹟。

讓人警戒的是,這些年輕散戶中不乏對華爾街,甚至對財政部、聯準會都有意見。Wallstreetbets 聊天室中常見激憤言論;有人說:「該是時候讓這些踩在破產公司屍體上的投資機構嚐嚐輸到脫褲的滋味」,更有人公開指控 CNBC、Bloomberg 等媒體散播假消息、假數據。

撇開此特定族群的動機不談,新一代投資人對市場有興趣原應是樂見之事,但投資與投機有極大差異。資料顯示 Robinhood 平台上超過半數使用者無投資經驗,去年更發生一位廿歲用戶因投資失利自盡的悲劇。這些年輕散戶嚮往短期暴利而在他們心目中,時常短短一句推文便大幅影響當日行情的特斯拉執行長馬斯克,擁有比股神巴菲特還崇高的地位

羅賓漢擁有劫富濟貧的美名,但是在民國 110 年(二○二一年)儼然已成為年輕散戶的代名詞。看著這些「羅賓漢」勇闖華爾街,讓大型投資機構不僅損失慘重甚至公開認輸,其背後的隱喻讓人不寒而慄。

在這個吸收資訊與呼吸一樣容易的世代裡,投資與投機的邊界是否逐漸模糊、市場是否漸漸成為一大型賭場,而巴菲特以累積複利、長期投資的致富原則是否也不再是投資鐵則,值得眾人深思。











懈怠合理化 祝海軍喜事連連


2021-01-29 04:40  聯合報 /   楊均承/退休人士(台南市)
海軍春節加強戰備演練,其中一艘大湖軍艦桅杆上有一對喜鵲在上面築巢引發好奇。記者劉學聖/攝影


清朝北洋水師旗艦定遠號,光緒十二年停泊日本長崎港進行保養,曾經有日本海軍將領上船參觀這艘德國代造鐵甲艦,手上戴著白手套在艦體轉角處有意觸摸,發現沾染油灰,判斷這艘巨艦保養不確實,更研判部隊軍紀要求不到位旗艦尚且如此,整個水師戰力可想而知。不到十年後事實證明,甲午海戰清朝北洋水師全軍覆沒!

爾後這個案例被做為部隊裝備保養教材,是對全軍朝乾夕惕血的教訓。我從軍時常常可以在營區看到「此裝備得來不易,請小心保養維護」吿示,每年裝備檢查時,更是不敢疏漏任何細節,「整齊清潔」只是最基本要求。

海軍春節戰備操演,被發現大湖艦桅杆上有喜鵲築巢,這本就是匪夷所思的重大缺失!海軍司令部說因巢內有鳥蛋等小生命,基於愛護動物不忍移置,會等到成鳥孵出雛鳥離巢後,再清除鳥巢。

戰艦桅杆出現鳥巢,本就不可思議,無論對堅甲利兵外觀,及裝備保養或軍紀要求的到點到位來說,都屬重大違失事件!既然發現,應下令立即清除,不料海軍司令部竟搬出「愛護動物」帽子,繼續文過飾非。

如此一來,在海軍司令部強辯加持下,官兵的鬆懈懶怠被合理化,爾後部隊如果再有令人瞠目的軍紀狀況出現時,司令部是不是也要循例,再搬出人道人權平等自由等理由,搪塞國人從而粉飾太平

當然,喜鵲帶來的吉利口彩的確難得,雛鳥孵化還有幾天,我們繼續祝福喜鳥下面的官兵喜事連連。












沒有違規魔人 自然無檢舉達人


2021-01-29 04:40  聯合報 /   陸裕麟/前國會助理(台中市)
民眾檢舉交通違規案件暴增。示意圖。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民國 101 年(二○一二年),聯合報系公路正義願景工程指出,「分析顯示,各縣市中以新北市、台中市、桃園縣、高雄市及台北市等都會型態縣市民眾遇上車輛違規行駛或不禮讓行人情形的機會較高,比率達七成左右。」當時數據就已反映現今警政署所指,民眾檢舉案件集中六直轄市,係因人口稠密,交通繁雜,並非六都民眾特別愛檢舉。

所有民間協勤團體,舉凡守望相助隊、義警、義刑、義交、民防,甚至警消替代役,統統沒有公權力;民眾具名檢舉,交由交通大隊審核裁處,並非檢舉即成案,何來「代警執法」說?

日前曾有民代在議會質詢警察局長,指選區內民眾遭頻繁檢舉,短時間內檢舉案暴增,要求從嚴審核,將檢舉數量壓低,最後又淪為如同刑案發生率與破案率的數字遊戲,問題一樣沒解決。此類人士又多為地方鄉里間活躍分子,菜市場聲量大,造成鄰里長、民代有檢舉案件浮濫錯覺,民代唯恐得罪只好代其發聲陳情,卻不探究為何少部分人士一再因相同違規樣態被檢舉,是法治觀念不足,還是積非成是的鄰避現象

交通部指出,大部分重點違規都明列在檢舉樣態裡,並非是為限制民眾檢舉,而是希望有些項目可主動通報,讓警察到現場處理。而降低檢舉案能否提升見警率不無疑義。若是去電派出所,所內還可視警方人力權衡是否派遣警力前往;若民眾直接撥一一○,因記錄在案,造成警方非去不可,是否才是排擠其他勤務的主因?當下檢舉,警方後依具體明確事證處理,指陳檢舉案件排擠其他勤務前,應先釐清警方作業模式。

「公路正義」願景工程推動至今,不少公車上仍可見當年推廣運動貼紙,然以人口數位居第二的台中市,一○九年度全台 A1 類車禍死亡人數是六都最高(二○一人)。前市長林佳龍任內曾致力降低車禍死亡人數,如今貴為交通部長,更曾語出「逼車是全民公敵!」應提高罰則,獲用路人肯定。部內在提案修法前,相關訊息發布應更謹慎,不能放任輿論獵巫,沒有違規魔人,自然沒有檢舉達人











輕鬆看「鳥事」 讓官兵喘口氣


2021-01-29 04:37  聯合報 /   張健常/軍退(新北市)
其中一艘552大湖軍艦桅杆上有一對喜鵲在上面築巢。記者劉學聖/攝影


以往「鳥事」通常只對空軍造成影響,沒料到這回有鳥在軍艦桅杆上築巢,竟也上了報紙頭版,喜鵲沒帶來好運,反有軍紀廢弛之譏。

空軍機場為防範「鳥擊」事件,可說布下天羅地網,或在棚場機堡內布置陷阱防鳥屎,但用盡方法也無法杜絕「鳥患」,原因無他,以人的思維處理自然界定律,往往事倍功半,且徒勞無功。在有限區域驅離或捕捉野鳥,就如同用牙籤驅趕蒼蠅,勞民又傷財。航空器發明的歷史,尚不及鳥類始祖千萬分之一,牠們在地球上已生存演化上億年,卻被後來的各式飛機「侵門踏戶」,除非學習互相避讓共享天空,就只有同歸於盡了。

春暖花開之際,也是鳥類繁殖季節,喜鵲被迫在市區電桿或燈架上築巢,不是因為喜歡,而是人類活動與都市擴張結果,消滅其原始棲地,生命自己尋找出路。

靠港軍艦意外成了被親鳥相中育雛窩,海軍解釋只要不影響裝備功能,將待幼鳥離巢再清除,讓冷冰的桅杆瞬間溫暖了起來。昔時國軍虐殺流浪狗「小白事件」,讓國防部長都出面道歉了,面對外界撻伐常弄得杯弓蛇影;社會大眾不妨輕鬆看待這件「鳥事」,讓身心疲累士官兵在陽剛軍艦上,也能欣賞自然生態,體驗生命教育,不是很美的畫面嗎











喜鵲軍艦築巢…建軍備戰輕忽 戰力怎發揮


2021-01-29 04:23  聯合報 /   陳林生/退役上校(高雄市)
喜鵲在海軍大湖艦桅桿上築巢下蛋育雛。記者劉學聖/攝影


停泊於左營軍港的大湖艦桅杆上有對喜鵲築巢孵蛋,海軍司令部表示官兵基於「愛護動物」理念,暫時不會移置。

海軍以愛心對待小動物,或許國人會給予大大的讚許。但從建軍備戰角度論,必須以嚴肅觀點看待,因為軍事戰力評估,絕不會將喜鵲艦上築巢列為正向指標。

廿世紀初期,日本與俄羅斯兩帝國,為爭奪朝鮮半島與滿洲地區勢力,展開為期約一年半的「日俄大戰」,參戰主力為雙方海軍。相傳戰事爆發前,俄方曾邀請日本海軍人員登上該國軍艦參觀,日方人員發現俄軍艦砲管上有晾曬的衣服,基於這微小觀察,增強了戰勝俄軍的信心。戰爭過程俄軍遭受多場敗仗,後期的對馬海峽戰役俄羅斯海軍第二太平洋艦隊,幾乎全軍覆沒

建軍備戰不同於生活裡風花雪月的浪漫,主事者應以嚴謹態度面對。喜鵲在軍艦桅杆築巢,絕非一朝一夕完成,官兵應早發現予以驅趕。顯然立於甲板桅杆,多日沒人巡視,也說明軍務廢弛,喜鵲方能成功築巢。被記者發現後,卻以愛護動物矯情示人,博得愛護動物佳評,豈不荒謬至極

不及半月前,海軍康定級西寧艦左營軍港出港時,在極為熟悉水道,發生左俥葉觸碰水下不明物體,造成俥葉嚴重受損喜鵲築巢與俥葉受損兩事件,看似風馬牛不相干,但都顯示建軍備戰的輕忽態度










學測深不可測 學子進路難測


2021-01-29 04:21  聯合報 /   王延煌/高中校長(彰化市)
學測落幕了,卻引發今年整體考題偏難的爭議,以數學科來說,今年是舊課綱史上最難。本報資料照片


一一○年學測甫落幕,等不及下個月成績公布,數學科即被斷定為九九課綱實施以來最難的一年,對比史上最簡單的一○九年學測,這樣的鐘擺效應超出預期甚多。一項已實施廿七年的考試,專業能力年年被質疑,實在不堪。明年的新型學測,挑戰更艱鉅,大考中心似乎要重新思考以下幾個問題。

問題一學測定位與計分模式。依據目前學測所訂的目標,其主要目標在測驗考生「是否具備高中生應有的基本學科知能」,其次是了解考生「是否具備接受大學教育應有的學科知能」。明年學測開始適用一○八課綱,就十二年國教的精神,應優先評定高中生「基本」的知識和能力水平。既稱之為「基本」,比較適合採用「標準參照」模式來進行分數處理,畫定基本線,訂定標準分數;目前的學測係受託於大學招聯會,是為招生,於是採行常模參照來分高下,但因級分設計之故,常被批評無法精確篩選。一一一年的大學申請入學,學測占分比將不會超過百分之五十,沿用現行計分模式,是否有助於大學選才及學力監測?值得深思。

問題二素養試卷與信效度。一份專業的測驗至少要有良好的信度與效度,也就是可靠性(穩定度)與正確性(準確度)。學測在測知考生的學科「知識」和應用學科知識的「能力」程度,以目前的學測試題取材自課程綱要,要測出知識與能力,其信效度沒什麼問題。但明年的新型學測首重素養導向題目,不只要評知識、能力,更要評態度。依學理要測驗個體的態度、素質、涵養、意識等心理特徵,通常都用標準化測驗。一一一年仍要用入闈兩周編製的「非」標準化紙筆成就測驗,來評定出具備三面九項的素養程度,其信效度恐怕不容易讓人信服。況且還要用在大學選才,難度真的不低!

問題三試卷品質與鑑別度。作為升學之用的學測試卷品質,除信效度外,難易度與鑑別度尤其關鍵。近年數學科滿級分人數忽而兩千人、忽而一萬四千多人;好幾年的國文科頂標與前標分數都一樣,且有近九成的學生分數集中在八到十三級分;自然科也高達八成八的分數集中在五到十三級分。級分制本意在模糊化原始分數,舒緩升學壓力,卻因欠缺鑑別度,造成壓力倍增。一一一考招連動,可說是這波教改的最後一哩路,新型學測居其關鍵,再不提升學測的專業性,奢談學子能夠「適性揚才」。










拜登上台 古巴醫生諾獎有望?


2021-01-29 04:20  聯合報 /   馮建三/政治大學新聞系教授(台北市)
川普卸任前竟將古巴列入「恐怖主義國家」。圖為古巴哈瓦那街頭人們戴著口罩活動。 美聯社


我國能即時取得 COVID-19 的國際疫苗嗎?全民關注。就在此時,已研發四種新冠疫苗古巴舉行記者會,並得到海外機構徵信,宣布其中已進入第二期臨床試驗的主權2號」,今年將有能量生產一億劑,可望年底前為所有古巴民眾完成疫苗接種,印度、越南、委內瑞拉巴基斯坦伊朗也表示有意獲得該疫苗

好事成雙,去年五月啟動的連署,來自歐洲、美洲、非洲及拉丁美洲的四十多個團體,共同推薦「古巴亨利.雷夫國際醫護團隊角逐今年的諾貝爾和平獎,至一月底,單在美國已有三萬多人或社團簽名,包括民代、學界、醫保社群、藝術家與社會運動者及和平團體數千位。

其中,更難得的是,偏向對古巴不友善的共和黨人,亦在名單之列在小布希總統主政期間,擔任國務卿主任秘書的魏科升L. B. Wilkerson)說,他首次認識古巴的國際醫療行動,是在民國 94 年(二○○五年)。當時,巴基斯坦大地震七點六級,致死約八萬七千人、受傷七萬多人,古巴派遣二,二六○人(一,四○○位是醫生)前往協助,並提供二三四噸醫療用品與一次性物料,又在當地設置醫野戰學校培訓三百位巴基斯坦醫科學生;那是他第一次意識到古巴的義舉,既感動又驚訝,也讓他對這個鄰國,有了不同的評價。

亨利.雷夫團隊專為馳援海外而成立,主要是因應天災或其他緣故導致的緊急醫護災難,運作十五年,至今前往廿二個國家,累計完成廿八次任務。這些紀錄,尚不包括去年,從三月至年底,該團隊也應當事國邀請,動員三千八百位醫護專業人員,前往義大利等卅九個國家,參與 COVID-19 的治療。

但年底要頒發的諾貝爾和平獎,能實至名歸,由古巴獲得嗎?假使仍是川普擔任美國總統,應該無望。

川普以行政命令逆轉五年前古巴與美國關係的改善進程。川普指控古巴醫護以有償(而不是大多數無償的亨利.雷夫任務)方式在海外工作,是被古巴政府當作奴工;他也推翻歐巴馬與古巴政府達成的協議,阻斷古巴選手前往美國打職棒的合法管道。更荒唐的是,川普卸任前竟將古巴列入「恐怖主義國家」。

現在,既然改朝換代,拜登所要糾正的眾多川普錯誤施政,應該也要包括對古巴等國家的霸凌。果真如此,那麼即便不得諾貝爾獎,古巴也因為讓美國得到自我修正的機會,對美國形象改善有了正面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