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月13日 星期六

經濟日報社論/台灣需要務實的經貿政策

udn 論壇電子報.歷史報份http://paper.udn.com/papers.php?pname=PID0004

udn 論壇報垃圾 udn ,欠缺 

◆  聯合報社論/三張選票,決定「變更好」或「變更糟」
◆  聯合報黑白集/國際認證的危險人物
◆  經濟日報社論/台灣需要務實的經貿政策








經濟日報社論/台灣需要務實的經貿政策


2024-01-13 01:08  經濟日報/ 社論
對於即將新任台灣總統與政府,期盼能脫離意識形態的經濟治理模式,及早擬定務實的經貿政策,引導台灣在大國角力下找到生存甚至壯大之道。示意圖。 聯合報系資料庫


激烈的競選活動告一段落,今天就會開票決定下任總統,在競選交鋒中,台灣產業在全球化變動中,該如何定位,三言兩語不易說清楚,很少被候選人討論,但是國際經貿政策何去何從,是台灣命脈所在,是下一任政府必須面對的嚴肅課題,可惜的是,在競選氛圍下,只見意識形態鬥爭,卻不見實質經貿政策討論

前台大校長管中閔教授在蔡英文總統元旦談話後的臉書發文,反諷蔡總統所提「世界認識的台灣」,卻成為國際媒體《經濟學人》筆下「世界上最危險的地方」;他更從兩岸經貿數據的變化,評論歷屆三位總統-陳水扁、馬英九、蔡英文的政策。他舉出的進出口數據,顯見民進黨兩位總統執政時期,台灣對中國大陸的出口進口成長速度較高,反而馬英九政府時期對中國大陸的出口增速相對較緩。媒體則據此引證民進黨政府一方面在政治口號喊著抗中,但另一方面,在經濟上卻持續依賴大陸。

其實在過去數十年的全球化發展下,供應鏈分工愈來愈細緻,已將國際貿易常用比較利益原則發揮得淋漓盡致。雖然因為美國與中國大陸間的貿易、科技衝突,在美國川普、拜登兩任政府的主導下,利用關稅與其他貿易管制措施,試圖壓制中國大陸的經貿與科技發展。

但在全球化的供應鏈分工模式下,美國難以單獨對中國大陸進行壓制措施,因此聯合供應鏈中的「友好國家或民主同盟對中國大陸進行壓制。在過去數年間,美國一方面由從官方推出了實體清單高科技管制等措施,另一方面也從非官方的美系品牌客戶,提出「中國加一等供應鏈轉移要求

美國更利用新冠疫情期間供應鏈缺料等理由推出建置境內供應鏈相關政策,美其名為打造「韌性供應鏈」,實質卻是要藉此強化自身產業競爭力,將其他國家具比較利益優勢供應鏈以各種名義搬到美國境內

台灣也因此被冠上「世界上最危險的地方」之名,藉此要求台積電等業者前往設廠,其他各國也紛紛起而效尤,包括先進國家如德國、日本,到其他發展中國家如東歐、東南亞、南亞等國,都提出相關政策企圖。張忠謀提出「全球化已死」的說法,也反應此一國際局勢

但從管教授所舉出的數據實證,全球化並未死,只是面臨供應鏈分工改變。以兩岸為例,即便兩岸有諸多政治糾葛,不但有民進黨政府的抗中,還有美國政府的「脫鉤」或「去風險」,但兩岸的經貿往來還是無法斷絕,甚至難以減緩。

即使下游製造商轉移到其他東南亞、東歐或中南美國家進行生產,或是部分移回台灣,但上游原材料零組件仍然來自中國大陸部分終端產品市場還在中國大陸。改變的或許是因著供應鏈分工而改變的貿易內涵與組成物,但不會終止兩岸或其他國家的貿易行為

所以目前真正的問題在於我國具比較利益優勢的產業,在國際政治角力下,被大國給逼得前往當地設廠,藉此滿足大國強化本國產業競爭力強化經濟體質等政策目標。重點是,在此波大國角力下,我國的經貿產業政策為何?我們要如何保護產業競爭力不被削弱?下一波重點產業為何?甚至如何在列強虎視耽耽下,進一步提升台灣經濟與產業體質

對於即將新任台灣總統與政府,期盼能脫離意識形態經濟治理模式及早擬定務實經貿政策,引導台灣在大國角力下找到生存甚至壯大之道。民國八十一年(1992年)的美國總統大選,柯林頓勝選口號是:「It's the economy,stupid」(笨蛋!問題在經濟)。目前台灣正面臨險惡大國競局,借用柯林頓的口號,可謂問題在務實國家經貿政策











聯合報黑白集/國際認證的危險人物


2024-01-13 04:57  聯合報/ 黑白集
風險諮詢機構「歐亞集團」將賴清德與烏克蘭總統澤倫斯基並列為「美國的危險朋友」。(美聯社)


全球最大政治風險諮詢機構歐亞集團發表年度風險報告,把賴清德和烏克蘭總統澤倫斯基、以色列總理內唐亞胡並列,說他們是美國「三個危險朋友」。請注意,喊危險的不是中共,也不是國民黨或民眾黨;賴清德令人擔心的台獨傾向,讓他成了「國際認證」的危險人物

美國到底多麼把賴清德當「朋友」,我們不清楚;但光「危險」二字,就讓人退避三舍。孔子說,好朋友有三種,「友直友諒友多聞」,其中顯不包括「友危險。因此,還沒等他當選,美國就宣布要派出高階代表團來台,目的是「清晰溝通美國立場。若是侯友宜或柯文哲當選,美代表團應該可放一百個心。

澤倫斯基是引爆俄烏戰爭的關鍵人物,美國為了援助烏克蘭,已投注了一千一百多億美元軍火和物資但戰爭還看不到盡頭。內唐亞胡為了轉移內部對他的不滿對加薩狂轟猛炸,連老弱婦孺都不放過。美國因力挺以色列,而遭到國際譴責

美國目前應付俄烏和以巴兩個戰場,已經一個頭兩個大,如果賴清德上台又在台海引發爭端,美國必將疲於奔命,台灣人民則是災厄臨頭。也因此,這個「危險朋友」光靠蕭美琴和蔡英文管束還不夠,美方得親自面訓才行。這真的有夠糗,為了賴清德,台灣總統竟要接受美方「管控」。













聯合報社論/三張選票,決定「變更好」或「變更糟」


2024-01-13 05:03  聯合報/ 社論
賴清德萬里老家引發爭議。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今天舉行總統及立委選舉,無論誰當選總統,或哪一黨成為國會多數,都將迎來重大改變。這些改變,不僅決定誰執政、誰在野,也決定國家未來四年乃至更長遠的政治經濟及社會發展。幸運的話,台灣會走向和平與繁榮不幸的話,則將淪為空轉及民主法治倒退甚至災難臨頭

綜觀選戰最後階段議題交鋒,包括賴清德的「賴皮寮風波」,長期被質疑的「高端案」,事過境遷但仍令人憤怒的「拔管案」,以及民進黨立委候選人羅致政被揭發的「深偽影音疑雲」,國防部「把衛星當飛彈」事件等,看似風馬牛不相及,卻是民進黨過去八年執政黑暗總縮影

這個縮影總結而言,就是濫用國家機器及扭曲民主;蔡政府仗著完全執政將公權力剝削到極致。賴皮寮風波,見證的是民進黨「拆別人的房子毫不手軟,對自己的違建有百種藉口」;「高端案」則是假防疫之名行官商勾結之實;「拔管案」是政治黑手伸入大學校園破壞大學自主鴨霸狂妄無所顧忌

羅致政的影音疑雲,一則暴露了他個人私錄和蔡總統及院長對話的扭曲心機,二則暴露了蔡政府為了勝選操控司法隱瞞真相操作。對比之下,檢調利用反滲透法》大辦村里長,則是假藉「境外介選」之名行司法干預之實。選前四天的「衛星當飛彈事件國防部淪為介選工具,台灣努力多年的「軍隊國家化」,頓時化為泡影國家安全成了民進黨操弄恐懼工具。這類例子,八年來不計其數。

人民期待的改變,遠不止如此。在蔡政府挾外自重、出口轉內銷的國策下,台灣加入新冷戰行列選邊站,不僅外交屢遭挫敗,連「護國神山」台積電都被迫到美國設廠,任美方予取予求兩岸關係每況愈下,台海成了全球緊張衝突熱區之一國防支出大量增加,年輕人的兵役役期也得延長

蔡政府自誇的經濟成就,實際上是建立在人民實質所得不進反退、貧富差距加大,及房價節節高升的浮洲上。民進黨一向標榜的「公平正義」,結果卻讓富者愈富、貧者愈貧,新世代不想生,人口來到負成長的「死亡交叉」。諷刺的是,這些錯誤政策受害者,都是過去最忠實支持民進黨年輕族群

賴清德把自己形塑成蔡英文的「接班人」,表態他將延續蔡英文的政策;實際上,情況可能更糟。經濟上,在吃盡「反中紅利」後,已呈現明顯衰退;在國家安全層面,賴清德的台獨意識形態更難掌控兩岸關係勢將更加緊張

此次選舉,在「三腳督」對峙下,情勢更顯混沌。立委方面,「三黨不過半」的機率極高,若再加上一個少數總統,下屆政府如何組成充滿變數。因此,若要讓改變成真,並達成正向改變,每一張選票都不能浪費。

廿四年來,民進黨兩次執政,計十六年。陳水扁的八年,執意組成「少數政府」,造成行政與立法對立亂象。蔡政府八年執政,行政立法一把抓則造成國家機器黨私化政治黑手無所不在。要遏止貪瀆橫行,要防止民主倒退,每位選民都要精準把握改變可能

如果民意要求的是改變,選舉結果即可促成改變改變政治風氣與鞏固民主價值,不是任何政黨的專利;然而,當國家發展執政者的錯誤而停滯或倒退,人民就應該集中選票迫使違背民意政策錯誤執政者交出權力。這樣的改變,不僅是為了國家的未來,也是告誡執政者:如果做得不好,人民有權力也有能力讓他們徹底反省



結構羈絆非新總統違憲藉口

udn 論壇報垃圾 udn ,欠缺 

◆  結構羈絆非新總統違憲藉口
◆  今用選票 永續中華民國
◆  懷念經國先生 期待新總統新政
◆  道德淪喪 企盼新執政者扭轉歪風
◆  點亮台灣未來 你我必須熱情參與
◆  你想投出怎樣的人生?

◆  蔡英文總統論文讀後感(上)/我兩度赴倫敦政經學院借閱 2019-09-18 18:22
◆  蔡英文總統論文讀後感(中)/外殼燙金 內頁像傳真紙 2019-09-18 18:32
◆  蔡英文總統論文讀後感(下)/兩種編排有異 畢業35年收到 2019-09-18 18:32







結構羈絆非新總統違憲藉口


2024-01-13 05:12  聯合報/ 黃奎博/政大外交系教授、對外關係協會秘書長(台北市)
兩岸關係示意圖。(路透)


在新的中華民國總統即將被選出來之際,許多有關台海兩岸及周邊關係的可能變化已被多方分析。這些不只是對他相關執政團隊的挑戰,更會影響到台澎金馬各界未來外部環境穩定與安全

雖然有這些變化,但不應忽略了,無論誰當選總統,兩岸關係中都有些不會輕易變動的根本結構性因素。選後這四年中,任何非武力介入的做法都不太可能有巨大的影響。

舉其犖犖大者,這些結構性因素包括了以下三個。

首先,兩岸關係良莠癥結點仍然是法理之爭意識形態之爭生活制度之爭,這不會改變。

對於「中國主權」屬誰的爭執,民國元年(一九一二年)在南京建立的中華民國政府被動消極既不想承認卻又甩不開,而民國三十八年(一九四九年)在北京出現的中共政權主動積極想掌控一切話語權及國際認知是一個很矛盾卻真實政治法理現狀

台海兩岸之所以立足於國際,各自擁有相關主權權利及官式外交(美、日等國稱對台灣係非官方交往),幾乎都是源自於「中國主權」。

中華民國台灣地區的自由民主政治體制中西合璧愈來愈明顯的意識形態,對上中共主政下的中國大陸「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黨國體制,呈現出的是台海兩岸人民在價值觀、生活方式上的差異依舊存在未來兩岸若不以武力解決持續七十餘年分裂分治問題,則兩岸關係比的大概就是制度競爭吸引力)。當兩岸在民主、經濟模式、人權保障等方面愈趨同的時候,兩岸關係就可能愈平穩

其次,美國是兩岸關係不可迴避關鍵因素之一,這不會改變。

其實這裡提到的「美國」有很多面向,例如聯邦或地方行政部門及立法部門、政黨與利益團體、企業、媒體、草根群眾組織等等。以其政治菁英為例,真正願以武力介入台海武裝衝突的比例似仍不高,多數人傾向於維持台海和平穩定,由此衍生出兩岸政府與人民的和平解決爭端

自從美國於民國六十八年(一九七九年)外交承認中共當局後,歷屆政府均高舉自行定義的「一個中國政策」,且均持續提供中華民國在軍事援助與國際外交上若干支持。真的該「關切」台海局勢時,美國也沒缺席過,技術性操作史上多有。

除非中共當局有足夠能力拒阻美國於中國大陸沿海之外,而且能承受因台海衝突而導致的經濟倒退,不然美國的角色和影響力將持續存在。持平的說,美國不會離開台海但也不會貿然介入

最後,中華民國國際空間受到鳥籠式限制,這不會改變

邦交數已經在民進黨二次執政時,從廿二快速下跌至十三,幅度達百分之四十。若非恢復「金錢外交」或有外國自願與中華民國建交,未來無論在正式邦交、重要的政府間國際組織參與上,恐怕仍舊無法有所進展。

受制於中共當局,理念相近國家能給予的外交協助亦將非常有限。

所以,即將上任的中華民國領導者,是否施展得開?看來很困難。但這些根本結構性因素羈絆,不應成為他便宜行事或違憲施政藉口












今用選票 永續中華民國


2024-01-13 05:12  聯合報/ 陳長文/台灣人、大陸人、中華民國選民(台北市)
2024總統副總統及立委選舉今天就要投票了。圖為4年前地方投票的情形。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今天舉行中華民國憲政時期第十六屆正副總統與第十一屆立法委員選舉,此次選舉至關重要,每位公民都有義務投下手中的一票,為自由民主均富(良制)盡心,為中華民國永續出力

中華民國正在政府治理、兩岸和平共榮、氣候淨零、民主憲政等關鍵課題發展十字路口上。中華民國歷動員戡亂、戒嚴、解嚴、終止動員戡亂,也走過七任直接民選總統以及三次政黨輪替,雖然幾經波折,但對自由民主均富追尋永不止息

梅克爾曾言:「每位公民要相信『法律的力量(power of the law)』,而不是『有力量人的法律law of the powerful)』。」此番話展現了法治與政府治理高度,每位候選人都要以恪遵憲法服務人民為依歸

總統副總統候選人辯論與政見發表可知,民進黨、國民黨、民眾黨候選人在諸多議題上交鋒:

一、兩岸關係-和平共榮、經貿互補、文化交流
賴清德主張「台獨」而其定義為「兩岸互不隸屬」;侯友宜主張「依循憲法,反對台獨也反對一國兩制」;柯文哲表明「底線為台灣保有民主自由;兩岸一家親是為釋出善意、反對去中化」。

除了國際地緣政治因素,為了和平及繁榮,台灣必須加強與大陸的良性互動。因此兩岸政策是下屆政府「政府治理」重中之重的課題。

二、氣候變遷與能源挑戰
侯友宜質疑民進黨「非核家園」神主牌跳票禍及氣候災難;柯文哲則坦言「半導體是高耗電的產業,但過去廿年核電廠的安全已有提升」;賴清德質疑核廢料處理,且非核家園依法有據云云。

其實,賴忽略了一○七年公投以「直接民主支持以核養綠」的民意,比環基法或氣候因應法更具民意基礎;科學及實用的能源政策方能兼顧經濟發展及地球永續。

三、政黨輪替或聯合內閣的挑戰
總統由何人當選,目前仍撲朔迷離。相當可能性為:除了總統當選人得票數未過半成為少數總統」外,藍、白、綠在立法院席次皆未過半。政黨要透過結盟才能取得多數並有效執行職務。

下一屆立法委員將在二月一日就職下一屆總統則在五月廿日上任中間會經歷三個多月空窗期,這段過渡期及日後的政府治理,會面臨前所未有憲政挑戰,值得關注:

若賴當選總統但民進黨在立院未過半亦非多數:藍、白、其他政黨聯盟所形成之立院多數,可對尚未卸任的行政院長陳建仁提起不信任案,並可能引發蔡總統解散立法院之決定;賴就職後籌組的內閣同樣會面臨不信任案等挑戰;賴為避免執政困難,可能與民眾黨(或國民黨)籌組聯合內閣

抑或,若柯或侯當選總統但國民黨或民眾黨在立院未過半亦非多數:柯侯的內閣日後亦要面臨執政挑戰(包含民進黨與其他黨結盟提起不信任案等)。

依據憲法增修條文,不信任案通過後,行政院長應於十日內提出辭職,並得同時呈請總統解散立法院;總統經諮詢立法院院長後,得宣告解散立法院。詳細的「三黨鼎立」情勢於選後所面臨的憲政挑戰,請參考蘇永欽教授三黨鼎立下的憲政時差宏文

最後,也是最重要的,每位公民,唯有將自己的理智判斷投入票匭和平、自由、民主與均富才有機會實現;無論是何種情況,總統及立委當選人應謹記「唯有秉持良知而奉行,政治是最困難的藝術,也是最尊貴的職業」!天佑中華民國












【蘇永欽觀點】三黨鼎立下的憲政時差

2024-01-03 / 蘇永欽
圖片來源: 陳以信臉書




何謂、為何有憲政時差
新立法院將於2月1日開議,舊總統任命的行政院長是不是要按大法官第387號的解釋率領內閣提出總辭才符合民意原則和責任原則?但新總統5月20日才就職,是不是該等新總統就職才能任命新院長以及新院長提名的副院長和閣員?若因此不總辭,依法案屆期不連續原則,立法院抽屜清空已無行政院提案可審,而舊行政院考量新民意要由未來的行政院反映,好像也不適合提重大議案送立法院,其結果就是一府兩院都只能看守,而這一看守就差不多是110天,一二十萬公務員也只能集體放空

造成此一憲政時差直接原因是民國94年修憲,當時參考的是同為半總統制法國修憲經驗,三年前法國才把總統任期從七年減為五年,拉齊了總統和國會的任期,使兩機關反映民意的多數基礎大體上一致,可大幅減少分裂多數困擾。只是我們在把立委任期延長為和總統一致的4年以後,其任期之始仍然有近四個月的落差,使得分裂多數的機會雖可降低,但兩機關的新舊交替仍不盡一致。民國105年就為了行政部門要不要早點交替,而在府院和朝野間擦出火花。當時執政的國民黨在總統和立院選舉都受重挫,行政院長毛治國立即請辭,內閣也提出總辭,據他後來解釋,在大選之前曾和馬英九總統多次討論選後種種因應之道,認為若過渡期太長,國內外形勢可能變得非常嚴峻,唯有總辭而由多數黨立即組閣,使兩院得展開正常互動才可確保安定。據媒體報導,馬總統「為選後政局穩定社會和諧,避免政務停頓政府空轉」,也有意任命新民意支持的人出任閣揆,因此「希望蔡英文主席能夠以國家社會為重,前來總統府跟我商議。」但蔡主席表明多數黨組閣有憲政爭議,還是應由原政府做好看守角色。馬總統挽留不成,才任命張善政副院長接任。毛院長在離職時還特別表示,堅辭是為了「讓歷史留下紀錄,中華民國憲政還有多數黨組閣這個問題沒解決」。

行政院總辭其實自始未見憲法規定,但早在定期改選增額立委開始主導議事時,學者間即有爭議。同樣以我國憲法本文傾向內閣制的學者中,李鴻禧教授認為國會改選內閣就應總辭,荊知仁教授卻以典型內閣制的英國為例,認為只有在執政黨敗選時需要總辭。二次修憲翌年(民國82年),郝柏村內閣應否總辭的爭議就到了司法院,連同後來副總統可否兼任行政院長的爭議,大法官先後以第387號和419號解釋對總辭問題做了非常清楚的解釋。簡言之,實務上出現的總辭,按修憲後的分權體制,只有基於對立法院負責,行政院在立法院改選後有向當時總統提出總辭的義務,總統並無裁量餘地。至於行政院因非其負責對象的總統任期屆至而向其提出總辭,尚非憲法義務,總統應有裁量權限。不過這兩號解釋都做成於民國86年修憲以前,由於這次修憲對於府院和兩院間分權互動有不小的調整,使得這兩號解釋可否適用,適用到什麼程度,都還有研酌餘地。

實務又如何呢?在民國101年和109年的大選當時執政黨都保住了總統和立法院的多數,但101年5月陳冲在接任行政院長三個月後仍按慣例在總統任期將屆滿時辦理總辭,而獲馬英九總統重新任命。到了109年2月蘇貞昌院長按例總辭,卻直接被蔡英文總統「慰留」。5月蘇貞昌院長更因蔡英文總統已先命其續任而跳過總辭的慣例。在執政黨敗選的105年,則如前所述,首次發生行政院雖提總辭,因立法院的新多數黨不願立即組閣,只好由舊總統再任命非多數黨所支持者擔任看守內閣的閣揆。整個看起來,傾向李鴻禧教授「絕對總辭說」的第387號及第419號解釋,好像已被修正-也就是當執政黨勝選時,總統對於是否重組內閣是可以裁量的而即使在執政黨敗選時,新多數黨也可以拒絕立即組閣,而由舊總統組織立法院少數黨支持的新內閣繼續看守。其中除了可以咀嚼吳庚大法官在第387號解釋所提不同意見書闡釋精到法理外,顯然也和民國86年修憲以後修改的分權體制有關。但若再從分權法理去仔細分析,就知道這和作為民主政治基礎條件政黨制度更關鍵性牽連,因此正值我國政黨制度發生結構變化的此次大選,現在結果雖尚未揭曉,不論誰勝誰敗,有關總辭和組閣的「歷史問題」,恐怕都會在選後立刻進入議程,實有待所有關注我國憲政者深切留意。

三黨結構固化分權體制
首先還是說說民國86年第四次修憲後變得更複雜分權體制。在我看來,一方面降低覆議門檻削減行政部門否決立法的權力,並增訂立法院提不信任案制度,都增加了更濃的內閣制色彩,另一方面又刪除總統提名行政院長應經立法院同意的規定,實已造就了一種高度擺盪半總統制。簡言之,當總統和所屬政黨在總統和立委選舉中都贏得過半數選票時,直接任命行政院長總統實質上即可通過政黨內部領導影響所有重要決策,卻只需由受其影響的行政院長接受立法院監督,形成以總統為中心體制運作,不論府院或兩院關係都無太大窒礙。但當總統所屬政黨在立法院失去主導性多數時,如果仍堅持任命與其政見相同的同黨人士為行政院長,則兩院關係必然陷入緊張,即使總統有絕對多數選票的基礎也是如此;若連總統也只得到少數選票支持,更注定寸步難行。此時府院和兩院不可能再以一條鞭方式運作總統決策範圍只能限於憲法列舉職權(國家安全大政方針、緊急命令等),單純扮演國家主權護持者以及治權維穩者角色執掌凡百庶政行政院成為名符其實最高行政機關,政治的重心會從總統府轉移到兩院的互動,也就是偏內閣制半總統制,就府院關係而言,或許會被冠上某種「共治」,不論是左右或者統獨

這樣的體制除了擺盪過大外,只要為政者不逆勢而為,倒也沒有什麼致命的缺陷。但如前所述,法國經歷了上世紀末葉幾度的擺盪後,到了新世紀仍決定通過兩機關改選時間的拉齊來儘量避免,我國也跟進做了任期調整,爾後已有長達16年雙重多數完全執政局面,應該和此有關。但這種以總統為核心分權體制另外還有一個隱藏的前提,這個前提一旦改變,兩機關任期一致、同時選舉又不一定能有固定分權體制的效果。簡單的說,正因為總統是單一職位,而立法院則要選出113位委員,在穩定的兩黨制下,立法院即存在一個天然多數黨,A黨總統的多數基礎在同一時期也會表現在立法院的多數黨上。一旦隨社會變遷而走向三黨乃至多黨時,總統已經很難有絕對多數基礎,往往需要通過兩輪投票或其他方式來建立絕對多數,但多職位的立法院同樣不復存在天然多數,性質上卻不能再通過選民的投票創造一個絕對多數,而只能依賴聯合政府建立穩定多數基礎,則不論聯合政府是以與總統同一政黨或不同政黨者為(行政院)院長,府院之間都不再是同一多數,而是某種程度共治分裂多數這恐怕是民國94年修憲調整任期時沒有預料到情事變更。此時總統任命院長若仍唯總統之命是從,不論政府內部或兩院關係都將難以運作,我國的分權體制只有朝固定方向調整,也就是回到所謂偏向內閣制半總統制不再擺盪

明白了這一點,就知道一旦三黨鼎立成形我國分權體制運作必然隨之改變,而本文探討憲政時差問題,也必然要有不同的處理。何以如此?一旦國會三黨不過半,則不論總統由何黨勝選,票數是否過半,按憲法多數統治民主原則都有義務促成組建可得立法院過半數支持聯合政府,並從以總統為核心體制回歸到憲法原來即偏內閣制半總統制,別無他途。此時與105年的先例相比,在當時偏總統制的半總統制下,只要新選總統仍未就職,新兩院關係何時開始運作確實無關緊要,故蔡英文總統當選人不急於組成新閣便不能說是全然無理的決定;反之,如果1月13日選出的新立法院三黨不過半,則因處理凡百庶政的新兩院關係原則上將與總統脫鉤,則一仍舊慣的蹉跎110天即屬完全無法正當化憲政懈怠,原行政院應立即表達附停止條件的總辭進入看守期,當現任總統尋求總統當選人協助組建聯合政府時,後者也不應再以可由原行政院看守為由拒絕配合,為反映勢如泉湧新民意,現任及將接任的總統與可能參與組閣的政黨都有憲法上的義務積極開始協商

唯多數統治可落實民主
從主權護持者與治權維穩者不變角色出發,現任的蔡總統和目前無從得知的總統當選人必須謹記的第一件事,就是絕對不可重蹈民國89年陳水扁總統所犯的錯誤:硬撐少數統治。即使憲法已經刪除了總統提名的行政院長應得立法院的同意,並不意味總統可以不盡任何努力就任命一位立法院多數委員不支持院長,不論內閣制、總統制,或多數決民主、共識決民主的二分,現代國家民主原則無可置疑的第一律都是多數統治,這些模式選擇只是以不同的方式落實這個原則而已,此處不必細述。同樣的,大選後所有在立法院有一定席次的政黨,也絕對不可重蹈當時國民黨和親民黨所犯的,容任陳總統拒絕組成聯合政府錯誤。事實上從陳總統刻意以「清流共治、全民政府」開啟執政,後來又組「國家安定聯盟」等等,用意就在搪塞掩飾少數執政欠缺實質正當性和極低執政效率,而從民主體制各環節一一遭到扭曲災難,到他動輒攤手說:「我就是選上了,你們要我怎麼辦」來看,當時各界對憲法普遍無知確實也有令人無奈之處,但可一絕不可再!

因此除非大選的結果立法院可以產生過半席次的第一大黨,否則只要三黨委員都不過半,就只有組成聯合政府一途,而且特別是在國際和兩岸風雲日緊的今天,像過去那樣要耗盡一百多天的憲政時差去完成獵頭式組閣只為做足人事案新聞效果慣例,真的可以休矣。當然要在空白經驗基礎上談聯合政府的組成,確有其難處,但即使欠缺影子內閣的傳統,人才培養本來就是政黨天職,真正要花時間的還是政黨間政策優先次序磨合部會人事分配及未來政策協調方式確定。即使如此,也只能努力爭取在一個月內,最多延長半個月完成所有協商,以提早進入新兩院關係使國家政務不至長期停頓。在功能分配上,我認為蔡總統首應克盡治權維穩者角色明確摒棄任何政黨領袖私心,與總統當選人充分合作,在大選後立刻邀請最有可能聯合的政黨,也就是除了可以在立法院建立穩定多數席次外,在主要政見及意識形態上也最有相互妥協可能的政黨,開始協商結盟事宜。如果結盟確有難以克服的困難,即循各方反映意見邀請另一有結盟可能的組合開始協商。一旦協商成功即由蔡總統直接任命兩黨共推的人選為行政院長並依其提名人選任命副院長及部會首長。新總統在此期間一方面以未來總統身分極力促成協商,另一方面也可能以政黨領袖身分參與協商,基於其對聯合政府組成背景充分掌握,就職總統後在府院關係的處理上,應該更可得心應手。

最後在程序上還可以簡單補充兩點,一是有關聯合政府正當性鞏固,蔡總統不妨參考其他採半總統制國家的運作經驗,在總統任命行政院長及依院長提名任命內閣人選之前,先徵求立法院對聯合政府的意見,通過實質的討論認可,確保聯合政府結盟意志的明確與國會多數的認可。另一則是有關行政院總辭程序,除了前面提到的在新立法院開議前提出附條件總辭外,好不容易組成的聯合政府如果到了總統新任或續任又要辦理總辭,在原總統和新總統都已參與聯合政府組建的情形,不僅過度流於形式,還可能全無必要的引發新問題,故應可援民國109年的先例,不再受先前總辭慣例的拘束聯合政府和多數歐陸國家一樣成為常態以後,應該只會有基於行政對立法負責原則義務性總辭,而不再需要單純建立於府院關係考量,而會嚴重影響兩院關係所謂禮貌性總辭

二十年前眼看臺灣陷入少數統治災難,還只能邀請法政學者編寫聯合政府、政黨重組等文集以啟民智,內心實有無限感慨;現在看到真正的三黨鼎立形勢已成氣候,我國的民主憲政發展到了一個可以大壞也可大好的拐點,但多數人顯然還沒有意識到政黨政治可能扮演關鍵性角色參與體制形成老中青政黨菁英,對於從憲法分權原則可以推導出哪些機關和同食國家公糧政黨必須履踐何種義務責任,恐怕也未必都能掌握,我才一二再、再而三的提請所有公共知識分子注意這些細節,共同推廣正確民主憲政理念,以避免臺灣在選後即陷入無解混亂再撰本篇長文,心所謂危的還是:從選舉結果揭曉到二月一日新立法院開議,乃至聯合政府組成,即我國民主憲政存亡絕續關鍵時刻!但願,但願這都只是我的過慮。













懷念經國先生 期待新總統新政


2024-01-13 05:12  聯合報/ 張人俊/退役將官(新北市)
先總統經國先生。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我對先總統經國先生的了解,始自民國卅八年「流亡學生」時隨軍來台。時年十七歲,人稱「學生兵」,在營教育時得知經國先生在大陸事蹟。知其治理江西贛南吏治賢明、清風亮節、民生樂利,為人稱道;上海發生經濟風暴,奉命「打老虎」,雖經強權干政未竟全功,但膽識魄力驚人,令人敬佩,產生仰慕之心。

四十一年經國先生創立政工幹校,四十三年我考入第四期本科班。一年半的時間,經國先生無數次蒞校親身教誨,以復興中華民國,發揚中華文化為使命。勉勵品德上不說謊、不欺騙、不舞弊、不變節」,行為上吃人家不能吃的苦,冒人家不能冒的險,忍人家不願忍的氣,負人家不敢負的責」,耳濡目染融入我們日常生活之中養成忠貞不二,堅忍不拔犧牲奉獻的志節

四十五年畢業,四十七年五月隨軍駐防金門,八二三戰役長達四十四天之久,時時都在九死一生之中,期間經國先生數度親臨前線,與官兵同生死共患難,保衛了金門,也鞏固了台灣。

六十三年隨軍駐防馬祖,適逢暑期,受救國團委託擔任戰鬥營執行長。第一期開訓時,經國先生時任行政院長親臨巡視,經過校區時發現講台旁豎立一塊「開拓人生壯麗的邊疆」看板,經國先生認為很好,並一再叮囑學生的食衣住行醫療保健安全等,必須做到萬無一失,可見對學生的關心,我記憶猶新感動在心。去年十月我在一家餐廳巧遇五十年前的戰鬥營學生,已是祖母級的人,提到經國先生的往事仍流露出無限的懷念。

七十二年我任金門縣長時,總統經國先生蒞金視察,我恭迎於風景區古崗樓下。總統滿面笑容,親切和善,垂詢縣政,我一一回報,總統語多鼓勵,如沐春風毫無壓力。在離開時蒙總統握手,感受總統手背發亮,手掌如絮,知其糖尿病已很嚴重,仍僕僕風塵憂國憂民,尤以熱愛金門,往返多達一二三次之多,當今政治人物誰人能及?

經國先生常輕車簡從,一件夾克走遍全省及外島各地,探求民隱,苦民之苦,隨遇而安。六十八年我任職特戰部隊時,一個大隊駐防眉溪高地,經國先生不畏辛勞親往慰問,視弟兄們如家人,當時的大隊長每談及此事,振奮之情溢於言表。

走筆至此感觸良深,緬懷經國先生一生勤政愛民,旨在建立一個為民所有富強康樂中華民國曾幾何時,執政者倒行逆施、腐敗無能、弊案叢生、黑道橫行,社會對立,足以動搖國本,國亂民窮情何以堪

這次總統大選,期盼能選出一位深明大義,有遠見、魄力,擔當、撥亂反正、興利除弊,清廉公正者

一、犧牲奉獻勤政愛民以德待人以誠做事,建立一個融融樂樂社會。

二、修好兩岸關係,促進和平,共存共榮,共創中華民族光輝

三、對外排除干擾對內自立自強














道德淪喪 企盼新執政者扭轉歪風


2024-01-13 05:12  聯合報/ 黃進盛/前駐外使館經貿業務主管(台北市)


自去年陳內閣所謂的溫暖內閣上任以來,爆發許多道德淪喪案件,引起社會各界對於社會道德、傳統廉恥美德喪失等議題的熱烈討論,也引起國際、僑界關注與質疑。

除了近期教師勇於出面,批評廉恥古文遭刪課綱、校園霸凌等品德教化事件之外,去年三月間發生駐巴西聖保羅外交官疑遭霸凌墜樓,該案駐外首長經調查後以涉犯貪交保候傳;此外,政黨、政界、多位外館首長與各部會機關職場,屢屢發生#MeToo、霸凌相關案件,應負責處理之官員,或遭指包庇、吃案,或經被害人揭發、調查;恐怕還有許多已被上級扭曲事實、把謊言當真、把黑的講成白的、是非不分並打壓掩蓋的案例未被揭露,均顯示內閣部會內控失調,致使相關事件一再發生,造成受害人及家屬必須承受無止盡的傷痛!

上述事件也引起國際關注,成為另類「讓台灣被看見」、「Made by Taiwan沒德敗台灣)」的國際宣傳,實則有點丟國人的臉!而這些激起民怨的事件,均可歸咎執政官員未做好工作而讓人民受害, 文官傳統美德淪喪,讓人民受苦,美好的台灣消失中。

此等積非成是黑白不分的事件實在看得人心惶惶,深覺台灣社會變得不美了,病了!許多該講誠信的官員不再講了,該知恩圖報變成忘恩負義了!更有高階駐外官員指示部屬要作好向上管理(以便升官?);以前只要發生類似大停電等讓人民受害事件,馬上辭職負起政治責任的典範已不多見;候選人運用抹黑手段者,個人品德已堪慮,還有資格參選嗎?諸多亂象與陋習風氣,要如何讓下一代學習並引以為榜樣呢?這也引起許多家長憂心小孩被汙染。台灣實在需要重拾道德教育,進行社會革新。

我們依然深信在政經文僑各領域、產官學研、士農工商、軍公教警消各行業、與社會各角落中的台灣人民,仍具備優美善良的道德感與人文素養;也期盼台灣不再發生因缺乏清廉、誠信、負責任等傳統美德,而產生的人性淪落案件與陋習。

傳統美德淪喪已導致人心不古,人心已不再那麼樸實純真,或許這就是造成此等社會亂象的根源!不禁讓人懷疑,難道有權有責的相關部會官員未有道德修養、不肖文官欺下瞞上,未能提升社會道德,並有效促進社會善良風氣?還是一切以求粉飾太平、以私利行事的風氣已成型?此等質疑可留待全國國民公評,也呼籲當官者每日三省,對號入座。全國百姓都在看、在聽究竟是誰在說謊,也期待下一任執政者能扭轉此等歪風。











點亮台灣未來 你我必須熱情參與


2024-01-13 05:12  聯合報/ 溫順德/高中校長(台中市)


大選劍拔弩張對峙多日,謊言與真相的對抗,理智與濫情的交鋒,沉淪與提升的激戰,今天由選民裁決。這場是非黑白的抉擇攸關國家發展至鉅,無人可置身事外。

台灣民主化卅餘載,此次選舉雖是四年一次的循環,卻是民主價值的試煉。選戰喧囂擾攘,候選人之間攻訐謾罵火花四濺,房事成為攻防主題,抹黑梗圖四處流竄,儼然淪為人格毀滅戰;兩岸議題難理性客觀討論,動輒推托中共介選,更是荒腔走板至極。當選戰走向媚俗化,公共政策詰辯不足,候選人治理藍圖無由深入分析比較,最令人感到惋惜。

除了總統選舉,立委選舉也攸關政局發展。當前總統有權無責,行政院長有責無權。此次總統當選人得票數恐難過半,未來不論各項法案修訂或部會預算審查,更賴立院支持。為免行政專斷傲慢,選民必得睜大雙眼選出稱職的立委。

近年選舉,政客扒糞嗜血,只問顏色不論是非;網軍悖德失格言行充斥,部分媒體淪為政黨側翼;不少群眾理盲濫情,社會價值嚴重扭曲,俱讓台灣民主蒙塵。理性選民沉默不語,造就無恥政客橫行。選民必須理性判斷,民主才能大步向前。

你我手中的選票是溫柔敦厚的力量,不只左右民主發展,決定國家競爭力,也將影響未來政局。盱衡台灣處境,思索子孫未來,怎能躊躇不前,任令無恥政客葬送福爾摩沙?基於社會公理正義,為了國家永續發展,這場公民實踐,你我必須熱情參與。

法國作家卡繆曾言,騙子能騙多久,終究由傻子決定。台灣正處在十字路口,抱怨不會改變現狀。選民別成騙子眼中的傻子,勇敢站出來投下神聖一票,為台灣的未來點亮光。
















你想投出怎樣的人生?


2024-01-13 05:12  聯合報/ 李淑娟/文字工作者(台北市)


甫獲金球獎最佳動畫電影的「蒼鷺與少年裡,掌控冥界的曾叔公,每天用十三塊積木排出平衡的塔,維持心中理想國度:富足、和平、美麗。投票前夕,覺得「積木」很像選票。

政治打造我們的文化環境決定未來走向。周圍友人們,各自支持著不同的候選人,甚至不投票。但這次選舉,令我重新思索「國家」是什麼?

國家不只是站在舞台上的候選人,是造勢活動前就開始守護場地的維安人員;是因大企業搬家,每天開車送兩趟便當的小吃店老闆;是疫後復甦忙著還紓困貸款的年輕咖啡廳老闆。

啟發宮崎駿創作「蒼鷺與少年」的原著你想活出怎樣的人生,書中第一章,少年就領悟「人真的像分子一樣」;手中的一票,代表我們的信念,追求一個公平合理社會

這個世界會不會變得富足美好?或許不是我這一票能夠左右,但無論結果如何,都請拿到「王冠」的人,創造富人窮人都能生存法條不會任由勢力轉彎台灣

今天你會去投票嗎?你想投出怎樣的人生?



王正方/與祖先對話

名人堂電子報http://paper.udn.com/papers.php?pname=PID0030&page=1#ph  

◆  王正方/與祖先對話
◆  林中斌/愈審卻愈旺 川普將返宮
◆  廖元豪/衛星防空警報是烏龍還是介選?
◆  闕志克/巴勒斯坦人徹底無盡的絕望
◆  洪蘭/品德重典範 識時務不能失節操
◆  王文華/鯨魚的眼淚







王正方/與祖先對話


2024-01-13 05:12  聯合報/ 王正方(作者為電影導演)


精通日中兩國語文的本田善彥先生,以中文撰述漢文教育在日本。本田說,一般日本人從小學到國中要學官方指定的二千一百三十六個漢字。小學開始教中國古典成語,如四面楚歌、畫龍點睛等;中學國語課開始教「古文」,學習李白、杜甫、王維、孟浩然盛唐四大家代表作及論語的幾篇文章。「長年積累漢學基礎教育,將漢文內涵深刻內在化高度漢文涵養豐富日本精神境界…」。

本田指出,傳統日本人黃鶴樓和寒山寺都不陌生,《西遊記》、《三國志》、《水滸傳》屬常識範疇。日本書店中,以《孫子兵法》、諸葛孔明故事講戰略,運用《論語》談商業倫理等書,十分受歡迎。他舉親身的例子:幼時他們兄弟在某年八月十五日終戰紀念日」看電視報導,一受訪者談戰敗感觸,引用一句「国破れて山河あり(國破山河在)」。本田的母親當場向他們解釋,〈春望是杜甫作品岳父酷愛漢詩優美,開心地用日語哼誦〈楓橋夜泊〉:「月落ち烏啼いて霜天に満つ(月落烏啼霜滿天)」。

本田在結語中說:「對我們東亞社會來說,漢文地位跟拉丁文差不多的,中國古典就擁有與西方新舊約聖經和希臘羅馬神話一般之分量漢文顯現率也許不如以前,但核心文化中的價值卻永遠存在。」

讀了本田的文章,感觸良多,漢文在非華人地區竟受到如此尊崇,足證真正有價值、珍貴的傳承歷久不衰,放諸四海皆準。對中華文化更加肅然起敬,止不住有點沾沾自喜,也算是學了些漢文化,自勉要努力做它的傳人,這是多麼難能可貴,令人無比自豪的際遇!

歷史一再證明,一旦讓缺乏文化、自私自利、卑劣無品的粗鄙俗夫(或婦),掌握最高權位、叱吒風雲、趁機會狂撈猛削了一陣子,那種美好滋味促使這種人忘其所以,貪戀不捨。任何看似會影響他們穩坐江山的障礙物,一律清除或格殺勿論!全力去中國化」只是箇中一例。「這個國家」的眾醜陋政客統治者,他們抄論文、冒充學位、封存論文、扭曲歷史、剝奪後世的文化傳承、開辦東廠、抑制新聞自由…不勝枚舉。俱屬利慾薰心、誠信蕩然、不仁不義的行徑,廉恥之心早就當早餐吃掉了,自我感覺還特別良好,理直氣壯的繼續張牙舞爪。

本田先生又說:「家父在課堂上說過,我們為了與祖先對話而學古文,祖先大量吸收漢文的精髓,所以不學漢文就不能好好跟祖先對話」。本田老爸努力學漢文,是要和祖先好好對話,著實令人感動!

此地某當權政客認為「禮義廉恥」是封建時代產物,提它幹嘛!又有知名人士說,孝順已經過時,不必倡導等等。諺語云:「子不嫌母醜,狗不嫌家貧」,傳統文化是我們的母親,背棄母親,禽獸所不為。 




彭金隆/保險「損害填補原則」是什麼?

◆  彭金隆/保險「損害填補原則」是什麼?
◆  詹文男/孤寂經濟的崛起與挑戰
◆  陳國樑/候選人的租稅資訊透明







彭金隆/保險「損害填補原則」是什麼?


2024-01-13 05:12  聯合報/ 彭金隆(作者為政大風險管理與保險學系教授兼商學院副院長)


健保醫療自費項目愈來愈多,讓實支實付健康險受到市場的青睞。但社會隨之而來的批評如誘發醫療損率上升不當獲利等,導致政府決定出手整頓。而改革保單的理由中,損害填補原則Principle of Indemnity)最常被提到,但這個保險最基礎原則,大家真的清楚嗎?

損害填補原則」字義並不難懂,即使不完全理解,要朗朗上口並無困難,但這個歷經幾百年演化的原則,含意深邃且多變,只「望文生義想當然耳」,極可能因誤會而誤判。

保險發展早期跟賭博糾纏難清,直到損害填補概念出世,確立「保險給付以實際損失為限,不可以因保險而獲利」這個原則,才為保險畫出道德高度,與賭博有了清楚的界河。損害填補原則初始因應當年道德觀念而衍生,但這個存在已久道德原則,除名稱未變外,實質內涵早已隨時光遞嬗不同以往

就以最典型損害填補保單火災保險為例,早期西方社會認為投保火災保險,是誘引疏忽與欺詐根源,甚至是對神意不道德的抵抗。直到一六六六年倫敦大火摧毀整座城市,火災保險才開始獲得更多的接納,但根深蒂固道德疑慮,仍然對可能引發的道德風險高度戒備,在當時沒有可靠技術與數據支持下,保險只能轉向道德訴求。即便火險順利開展,但保險持續嚴格奉守這個原則直到廿世紀,堅持理賠必須扣除折舊,不能「以新補舊」。

僵固嚴格的損害填補,在廿世紀中開始發生變化,社會各界開始質疑火險保障不足問題,因為堅持減去折舊的理賠金,根本不足以重建房屋,民國三十八年(一九四九年)美國佛州最高法院裁定不能扣除折舊,直接挑戰這個堅守數百年保險神主牌

損害填補原則倒塌了嗎?當然沒有!只是隨著文化、技術和市場需求改變,而變得更彈性與務實。損害填補原本是源自防範詐欺道德原則,中西社會都一樣;隨時間演進,社會對「道德」的容忍變得更加寬容賭博合法就是明顯例子,這種更大文化包容性,也反映保險損害認定放寬上。此外,廿世紀中期以後保險精算技術突飛猛進,大大降低保險對人性與道德約束的依賴,當保險公司可以掌握資訊與分析工具事前能精準掌握客戶風險損害填補原則自然可以有更寬認定。再者,消費者對保險需求更加多元,也促進損害填補認定放寬,在以前承保「間接損失」根本是天方夜譚,但如費用保險責任保險以及營業中斷保險等,在今天早已是稀鬆平常

一九○四年美國著名保險法學者William Vance 於書中揭示:「保險主要也是唯一的目的就是填補損失,任何將保險用於其他目的之曲解,都將招致錯誤和不道德投機行為」。但到民國四十三年(一九五四年)改版時已經放棄這類道德指控式morality-charged)的文字,也是原則演進縮影

損害填補原則主要因財產保險而生,人身保險如壽險與健康險涉及到人身體,學理上大多認為不受原則的拘束,因為實際很難對損失金額認定。

想想有人開刀出院,撫著隱隱作痛的傷口,想想漫漫復原路,損失真的只是醫療帳單數字嗎?當年美國法官也有類似的困惑吧!

保險賠償的「損害」,是一個隨著時間演進的「合理區間」,而不單是一個冰冷的數字,至少不是醫療收據上的數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