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4月3日 星期五

經濟日報社論/無限量QE的終極目標

udn 論壇電子報.歷史報份http://paper.udn.com/papers.php?pname=PID0004

udn 論壇報

◆  聯合報社論/疫情下,全球經濟何時能回天?
◆  聯合報黑白集/蔡英文過譽之悼
◆  經濟日報社論/無限量QE的終極目標







經濟日報社論/無限量QE的終極目標


2020-04-03 00:21 經濟日報 /   經濟日報社論


面對新冠疫情所導致美國資本市場的空前恐懼氣氛,美國聯準會(Fed)終於下極大決心,先前將甫實施一周的7,000億美元量化寬鬆(QE)計畫,升級為史無前例的「無限量QE」,吃到飽的方式購入國債、企業債、金融債,對市場強力注入流動性,力挺需求,避免經濟出現衰退甚至大蕭條

從經濟角度分析,當前美國經濟進入衰退已無太大懸念,連美國前Fed主席柏南克都不否認。他接受CNBC專訪時表示,美國正陷入一波急遽下沉的衰退,但不會持久。柏南克對形勢的研判顯然審慎樂觀,他認為當前情況與民國97年(2008年)金融海嘯及民國19年(1930年)代大蕭條時期相比,只有些微的相似點。因為大蕭條是「肇因於人禍、貨幣和金融震撼」,新冠危機帶來「相同的恐慌和波動的感覺」,但「更近似於一場重大的暴風雪或天災,而非典型的民國19年(1930年)代式大蕭條」。

美國及全球經濟會不會從衰退進一步惡化到大蕭條?柏南克相對樂觀,他雖是公認的「大蕭條」權威,但將新冠疫情帶來的危機比擬為一場巨大的暴風雪或天災,重創於一時但再久也是幾天就過去了,這種看法恐怕過於低估了這場危機可能帶來更具破壞力及牽連更為深遠的效應。

資本市場的反應或許是巧合,但多少也能帶來某種啟示或警示。美股短短20天就從牛市跌入了熊市,比民國19年(1930年)代大蕭條時期的40天快了一倍;3月25日,道瓊工業指數狂漲2,112點,漲幅11.4%,創下了民國82年(1993年)以來最大的單日漲幅;3月27日,道瓊指數連三日累計上漲近4,000點,漲幅21.3%,創民國19年(1931年)以來最佳表現。

上世紀的經濟大蕭條在民國18年(1929年)10月24日美國股市下跌開始,10月29日爆發華爾街股災導致美國失業率飆升到25%,全球貿易銳減50%;大蕭條最嚴重期間為民國18-22年(1929至1933年),並持續到30年代末。近日美國股市的表現,動輒重現了大蕭條時的場景,很難不讓人產生一些聯想。

回到QE。這是柏南克在世紀金融海嘯於民國97年(2008年)9月15日爆發後的創舉,當時Fed以大量購買企業債與金融債的方式穩住隨時會爆雷的金融機構,同時向市場注入超量流動性。QE一出,形勢未久即恢復平穩,民國98年(2009年)第2季開始,各項指標逐漸正常,金融當局卻開始為難QE要不要叫停?繼續怕有後遺症,叫停又怕剛穩定的形勢再出狀況,正是騎虎難下。結果則是QE之後再有QE2、QE3。日本、歐洲也一起推出QE,一時間流動性大量釋出,氾濫全球。

事後評估,QE肯定有救急之功,治標之能,穩住了金融炸彈,沒讓其繼續引爆;但就治本而言,卻乏神效。因實體經濟需求疲弱,大量流動性根本進不了實體企業,最終多流入股、債、樓等資產市場,形成資產泡沫,導致各國貧富差距拉大,也為這一次民國109年(2020年)的金融震盪埋下伏筆。

從民國97-109年(2008至2020年),這次華爾街金融危機主要有三個引爆點新冠疫情油價暴跌累積的泡沫效應,但以新冠疫情為主。新冠疫情對金融市場的衝擊與破壞來自於三個力道先是供應鏈斷裂,從一國之內到國與國之間,覆蓋面之廣、斷裂之徹底,史無前例;接著是需求面急凍,全球大封鎖,數以10億計的個人消費幾乎「歸零」。

最糟糕的是,這兩種形勢不僅在持續之中,還會彼此激盪。中國大陸在疫情受控之後拚全力復工,卻等不到訂單,大面積的失業又進一步萎縮了需求。另一方面,企業危機也可能引發金融風暴,QE政策僅對此能發揮作用,至於美國剛通過的2兆美元振興計畫,對拉動消費雖有一定作用,但一切的麻煩還在於美國及全球疫情仍在失控之中。

世界衛生組織報告,全球每增10萬個病例,已從67天縮短到一天,這樣的形勢以「無限量寬鬆」及「天量紓困」來對付,恐怕也很吃力。柏南克以肆虐數日暴風雪來比喻這波疫情,只能期望他說對了。











聯合報黑白集/蔡英文過譽之悼


2020-04-02 23:56 聯合報 /   聯合報黑白集
蔡總統推文哀悼志村健,感謝為大家帶來歡笑。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在台灣享有高知名度的日本喜劇演員志村健新冠肺炎去世,消息傳來,網路風向靈敏的蔡英文總統立刻在推特發文,感謝志村桑帶給大家歡笑,並致哀悼

志村健的喜劇天王光環,常見的猥瑣癡漢風,毫不避諱消費女性身體,是見到美女就東摸西嗅的「怪叔叔」,或是比基尼辣妹緊貼包夾的「人肉棉被」,在日本也常遭物議。日本社會很清楚:志村雖是共同回憶,但他製造的歡笑多半屬於放縱心底小惡魔的市井趣味,非登大雅之堂的演出。

台灣對女權的重視高於日本,蔡政府開放同性婚姻,更被譽為性別意識大躍進。但志村健去世,唯一發文悼念的國家領導人竟是蔡英文,德仁天皇或安倍首相都沒這麼做。不僅如此,台灣一些自詡「進步」意見領袖,平日對宗教、家長團體切齒腐心,卻也對恣意玩弄女體的志村秀鼓掌叫好。三年前,與志村路數相近的豬哥亮去世時,卻未見總統哀悼,更無文青一片揄揚

類似例子,還有北市府發行日本AV女優波多野結衣悠遊卡。誠然,飲食男女是人性,日本情色產業高度影響周邊國家,但台北市奉AV女優為代言人,也堪稱特殊品味。

日本社會的秩序、清潔、認真、細緻,令人樂於一再造訪。近年,台灣反中與哈日心理互為枹鼓,更讓不少人亟欲「脫中入日」。搞不清楚身分與尺度急於歌頌,看在東洋朋友眼裡,恐怕也要苦笑感慨「変な」(怪異)吧!










聯合報社論/疫情下,全球經濟何時能回天?


2020-04-02 23:57 聯合報 /   聯合報社論
疫情使民眾大幅減少外出,重創經濟。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新冠肺炎疫情從中國大陸爆發一路延燒到歐美,又從西方燒回亞洲,已造成全球的生產、消費、流通都陷於斷鏈與停滯狀態。各國股市仍在崩跌中搖搖欲墜,逐漸脫離疫情的中國大陸則力拚復工,但迎面而來的卻是西方國家封關鎖城的貿易及消費高牆,情勢並不樂觀。

這次疫情,如果還拿十七年前的SARS疫情相提並論,已毫無意義。原因是:新冠肺炎的擴散速度及衝擊範圍已遠遠超乎SARS,且中國經濟在全球供應鏈中的角色已變得關鍵百倍,而全球市場的相互依賴性和複雜度也今非昔比。更糟的是,疫情三月間從在中國肆虐逆轉為全球大流行,讓各國均告措手不及且看國際評級機構標準普爾預測變化,三月初預測今年全球經濟成長將下修至二・八%,三月中修為僅成長一%,三月底又下修為零成長即可知,疫情變化多麼詭譎

儘管疫情的影響與復甦展望難以精確評估,但藉由剖析實體經濟面、金融面、底部形成與長期影響等四個發展階段,仍可約略描述疫情影響經濟的架構。

首先,實體經濟的角度觀察,疫情使民眾大幅減少外出,讓零售、運輸、觀光需求急速萎縮,各國實施的鎖國、檢疫、隔離、居家令等措施更造成人流、物流中斷,除使生產、消費活動受阻,許多產業供應都陷入斷鏈危機。在需求與供給的兩面夾擊下,多數經濟活動急凍,製造業及服務業皆面臨營收減少、利潤降低、成本上升、庫存管理不易的困境,連帶使財務品質急速下滑。再加上不確定性升高,迫使企業裁員、投資計畫停滯,又進一步拉低民間的消費和投資動能,重挫經濟成長表現。

其次,隨著疫情造成實體經濟重創,金融市場的恐慌情緒將達到高點,資產價格應聲遽跌,觸發投資人去槓桿、恐慌性拋售,造成資產價格再度下挫的惡性循環,形成金融失調狀態。此時,有些體質受創企業的財務愈發惡化,並觸發流動性不足等危機,甚至停工、倒閉,逆向侵蝕經濟基本面。亦即,實體經濟與金融面的交互衝擊,將形成反饋循環,當前美國的狀況正是如此。

當然,疫情終有平息之日,實體經濟金融面的走勢也會來到底部形成的階段。然而,未來究竟將呈現V型反轉的快速復甦、或U型的緩步復甦,抑或L型走勢的經濟衰退,則須視各國抗疫措施的有效性及人們日常行為的變化程度而定。

目前看來,V型反彈似乎已無可能;但各國若想要出現U型的緩步復甦,使其發生的前提有三:一、國家要有效實踐當代的最佳公衛防疫,並寬鬆貨幣與財政政策以提振經濟;二、新冠病毒成為季節性病毒,北半球疫情仍會在今秋再現,但各國防疫措施將有改善,使經濟活動可以回復正常進行;三、人們日常的消費、旅遊行為目前雖暫時降低或中止,但一段時日後仍將恢復;那麼,中國大陸經濟或可望於今年第三季復甦,而美歐經濟則延至第三或第四季回復;但受重創的航空、旅遊業則可能要更晚。

這次疫情,也將對世界經濟產生長期影響。尤其,不少產業因過度依賴中國而引發原料及產品的斷鏈危機,大規模人口跨境流動又成為病毒散播最佳載體,產業界勢必重新思考如何調整全球供應鏈。當然,疫情也將對許多部門造成傷害,使生產力下降,削弱投資信心,一些公衛能力不足卻未受到注意的第三世界國家也將很慘。更糟的是,各國對於移民及旅遊管制的升級可能長期化,走向「去全球化」的回頭路。

這次疫情由中國大陸撲向全球的驚人發展,讓世界各國措手不及,這場災難的經濟規模絕對難以低估。各國政府除了全力防疫、聰明地紓困,並合作找出治療的藥物,除此別無捷徑。

【重磅快評】中央防疫雙標 讓「時中好棒棒」破功?

◆  【重磅快評】中央防疫雙標 讓「時中好棒棒」破功?

◆  【重磅快評】刀口上的口罩封鎖與口罩外交
◆  【重磅快評】「叔姪說」惹議 壞了防疫難建立的信任感
◆  【即時短評】紓困慢半拍 政府面對疫情不能太樂觀
◆  【重磅快評】「明文規定」沒洗錢 碧仲老早已斷言
◆  【重磅快評】檢方認證「明文規定」 好個愚人節大禮
◆  【即時短評】高官父子欠染病父子一個道歉
◆  【重磅快評】利嘴蘇貞昌如何評論「官官相護」大陋習?
◆  【重磅快評】陳玉珍不適任立委?蘇貞昌打臉蔡英文
◆  【重磅快評】抗疫防線逢官就轉彎 誰還願意順時中?
◆  【重磅快評】主秘之子染疫 陳時中忘了防疫SOP








【重磅快評】中央防疫雙標 讓「時中好棒棒」破功?


2020-04-03 11:17 聯合報 /   主筆室
台北市政府希望自歐美返台者集中檢疫,因北市居家檢疫人數逾萬,實在吃不消。圖為桃園機場發燒篩檢站前大排長龍準備填寫健康聲明卡。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清明連假第一天,雪隧從清晨就開始塞車,ㄧ路塞到通往花蓮的蘇花改,不只花東住房率達到8成,墾丁更是滿房,被悶壞的民眾擠滿各風景區、飯店。同時間,昨天下午疫情指揮中心公布台灣新增10例新冠肺炎確診病例,這樣的數字雖非新高,但在其中2例本土病例中,卻有一名沒有旅遊史、不知感染源的社區保全,再次大力敲響社區傳播的警鐘。

如果把各地民眾瘋風景區、瘋飯店的畫面,跟疫情指揮中心記者會分割畫面放在一起,ㄧ定會以爲是平行時空,讓人感覺錯亂,到底哪一個才是真的台灣?

在清明連假前,從各風景區周邊久違的高訂房率,讓很多醫界及防疫專家就擔心,大批群聚出遊、南來北往的民眾,會使得連假結束後的疫情大爆發。當年SARS期間,和平醫院封院、社區感染就是在清明連假過

因此在網路及媒體就開始有人溫情喊話,在大家開心出遊的同時,不要忘了在疫情指揮中心坐陣的阿中部長,別讓守了70天的防疫破了功。但問題是,大家會放心地趴趴走、失去戒心,不就是從國家通訊社網路,ㄧ片型塑時中好棒棒」、「台灣很安全世界第一」的氛圍下衍生的嗎?

但台灣真是這麼安全嗎?3月中以來,大批歐美留學生、旅客回台,從1月到3月底,境外移入確診者第一名是美國62人、英國59人,中國大陸只有11人。然而,中央卻沒有採取對武漢包機回台旅客一般採取集中隔離檢疫,也沒有進行機場普篩只針對明顯有症狀者檢驗,明顯雙重標準這也導致地方政府民政系統居家檢疫瀕臨崩盤,光是台北市居家隔離檢疫就高達一萬多人,能否有效管理已是問題,就算他們都乖乖待在家,都已傳出數起感染家人案例,何況還有人不時違反禁令外出,都成為社區傳播未爆彈

台北市長柯文哲才會疾呼,中央不要再放人回來,現在從紐約回來的可能比武漢回來危險面對愈來愈多的境外確診者,包括前疾管局長蘇益仁等多位防疫專家都呼籲應該實施入境者全面普篩,不要讓無症狀的確診者進入社區

或許因為一開始從歐美回來的人數太多,機場普篩集中隔離檢疫的能量不夠,但現在每天從歐美回來的人已降到一、兩千人,應該已有足夠的檢驗能量與人力。但不論是專家地方政府建議的集中檢疫入境者機場普篩,都遭到指揮中心拒絕陳時中拒絕普篩理由是,這會讓偽陰性的人到處趴趴走,既浪費資源也會降低民眾警戒心。但有人就懷疑,中央不進行機場普篩,是因為擔心ㄧ旦普篩就會讓確診數大增,無法再維持目前「防疫好棒棒」的假象。

所以,不要怪開心出遊的民眾不懂珍惜阿中部長及醫護人員的苦心了,真的會讓防疫破功的不是他們,而是中央充滿政治算計表面文章防疫標準

聯合筆記/關起門來 好不好玩

◆  疫情挑戰 伴隨永續轉機
◆  全球經濟降溫 現實版「寂靜的春天」
◆  聯合筆記/關起門來 好不好玩
◆  疫情會過去 重建需務實
◆  漫畫/疫情滾雪球
◆  畫中有話/愈愛離得愈遠
◆  紓困大加碼 人民卻無感
◆  病毒增殖強弱 決定症狀輕重
◆  口罩白送 不如以物易物
◆  想一想「大屋頂中國兩制」







聯合筆記/關起門來 好不好玩


2020-04-02 23:23 聯合報 /   李春
歐美各國近期向中國大陸進口防疫物資,但傳出質量不合格,美國FDA也拒絕進口陸製的KN95口罩。圖為馬爾地夫機場工作人員在搬運來自中國的抗疫物資。 (新華社資料照片)


新冠病毒,全球肺炎,這年頭最熱之詞,就是「」,小到封家封店,大到封城封國,本是寰球同此涼熱,在中國學界和民間,卻有關起門來好不好玩之爭。

中國民間,永遠七嘴八舌,最新話題又是口罩,說的是美國FDA最新宣布,在可接受口罩標準清單中,取消中國標準,意味著不准進口中國口罩。同時傳來消息還有歐盟禁止進口所有中國生產的用於應對新冠病毒的醫療用品,然後是澳洲的宣布,然後的丹麥說法…

為此民間眾口一詞,指責兩個男子,一是近日流行短片,在口罩生產線旁,有男子張狂之極,抓起一把又一把口罩擦皮鞋,還有旁白說「有錢,任性」。這短片震撼中國,也飄洋過海,據說美國司法部長巴維理William Barr)也在社交媒體轉發。另一男子,中國外交部發言人,早前指責有人說中國製造有毒,叫其不要戴中國口罩,不要穿中國防護服,不要用中國出口的呼吸機…不少人認為,要謝他一語成讖。

怪罪這兩男子說法不同,但一致認定中國唯一滿血復工的,是生產口罩醫療用品的廠家,已敗在兩男手中,更擔心連鎖反應,出口企業全慘,多少人要失業。當然還有另類副作用,是質疑那些擦了皮鞋的口罩、那些被歐盟退貨的醫療設備,怎能保證不用在你我身上。

其實中國學界特別是經濟學界,更早就討論中國可不可以「關起門來玩」。學者們眼界寬闊,由今天想著明天,由中國想到世界,擔心疫後經濟和世界都大變;剛過去的三月,中央大喊復工復產,沿海地方訂單告急,又現倒閉潮。經濟學家說,四月訂單更關鍵,但全球疫情將到高峰,諸國經濟停擺,別說訂單,大衰退迫近。

中國經濟身處險境,理當預為綢繆。有人預警,應跟全球共進退,「中國不可能關起門來自己玩」,疫情過後想新基建刺激,是自找苦吃;也有人提出新論,叫「全內需全自主」,意思是中國經濟完完全全靠內部需求刺激,「自力更生、艱苦奮鬥」。

各種擔心,由金融危機、經濟危機、大衰退、大蕭條等一組話題引動,其中大蕭條話題更挑起激烈爭論。而 關門開門,兩派之爭,伴隨局勢演化,定由學界而政界,先看會否「關起門來」,再議「好不好玩」。









疫情挑戰 伴隨永續轉機


2020-04-02 23:25 聯合報 /   華健/海洋大學輪機工程系教授(基隆市)
新冠肺炎蔓延全美,造成數百萬民眾失業,多數人被迫待在家。華府知名音樂表演場地「國歌」(Anthem)在場外打上「我們一定會度過難關」的標語鼓勵民眾。 (中央社)


新冠病毒疫情對各地人們的生活習慣,造成重大影響,許多人得節制個人欲望,簡約生活;雖然心得不盡相同,但應有人發現:其實這樣的日子也不算太壞。

隨著病毒擴散,旅遊、工作、日常消費,中斷了數周至數月。過去一些理所當然,一時間都變成得來不易。但終究,人們都能找出適應之道。

我們可從最簡單的購物開始調整。面對賣場衛生紙架空蕩蕩,成卷紙巾和抽取式衛生紙,早讓人忘了好用又持久的手帕。如果一時不能接受用手帕,至少每次用衛生紙時,照實際需要去抽吧!或許,目前處境正可讓你我有機會,認真思考生活態度與習慣,傾向少買並買得更有效率,選擇較符合能源與材質效率的生活型態。

世界各地削減工時,以因應商業活動放緩,或是因為學校停課,迫使家長待在家裡。許多人改變了原本的日常通勤及面對面活動型態,結果發現遠距辦公,簡單且負擔得起。一些公司突然發現通勤進辦公室,不見得是最好的方法。

即便是部分停班、停課,也會促使業者和學校,開始彈性安排遠距工作與學習的時間表。這些新常規可望受到大家歡迎;疫情過後或許很難回得去。目前或可看出,有很多旅程其實都可省下,仍然可達到發展與學習目的。

值得注意的是,原本超移動的生活型態,也因疫情被壓抑,讓意外喪命人數減少。根據調查,過去兩個月,全中國大多數地方交通幾乎停滯,車禍死亡人數因而減少大約四萬台灣前年車禍件數卅二萬多件,造成二千七百多人死亡,估算車禍帶來的經濟損失,高達五千五百億,幾乎是建造高鐵的總花費

隨著源自交通工具與工業的空汙排放降低,大家的呼吸道也得到舒緩,一些城市和區域的空氣汙染物與溫室氣體,都大幅滑落。哥倫比亞大學針對紐約研究發現,源自汽車的一氧化碳排放比去年減少近五成史丹佛大學研究顯示,中國大陸的極端防疫措施大幅降低空汙,保住五萬至七萬五千人命。假設空氣品質可因旅行與生產活動低迷而更乾淨,許多寶貴生命也就得以保住。或許藉著一些創新政策,減少工時並讓很多人遠距工作與學習,我們便可收到上述結果。

控制疫情固然是當務之急,但從永續觀點看,這可能正是極其難得的機會,改善整個世界。或許物資短缺將在未來幾個月內更加嚴峻,然而疫情極可能意外地在達成巴黎氣候協定永續發展目標上,帶來難得的實質進展

病毒疫情帶來巨大挑戰,但也為各國轉型永續,提供多個施力點。危機既已發生,也該找出危機當中存在的正面意義,遺憾的同時,好好把握朝向適時與必要的永續轉型邁進。
















全球經濟降溫 現實版「寂靜的春天」


2020-04-02 23:28 聯合報 /   吳怡彥/東南科技大學觀光系副教授(新北市)
疫情重創義大利觀光產業,米蘭大教堂前遊客寥寥可數。 (美聯社)


立春後,進入春天,也是萬物復甦時節。而後雨水至、驚蟄起、春分到,也是世界多數地區越冬作物進入春季生長階段,後續的清明與穀雨,是萬物蓬勃生長的節氣。過往傳統廿四節氣,清楚勾勒春夏秋冬四季景象。然而今年春天有些不同!自然與生態地景,依然伴隨著春天到來百花盛開,但人類文明社會萬象卻有些不然。

民國51年(一九六二年)瑞秋.卡森著寂靜的春天》,是當代自然文學不朽經典。該書描述民國29年(一九四○年)代,人們大量使用難以分解有機氯殺蟲劑(DDT)。因DDT製程簡易且製造成本極低,且非常穩定,它的成份不溶於水,但溶於動物脂肪中,對地球繁複錯綜食物鏈體系,產生嚴重影響

該書從環境主義角度出發,控訴當代化學革命生態衝擊
如同達爾文哥白尼主張挑戰宗教權威,《寂靜的春天》亦引發正反論爭,包括化學及其相關工業,諸如食品加工業。也有些環保主義者,認為此書過於感性,書中列出的證據,都是片面且缺乏嚴謹科學論證。而後逐漸有相關研究揭露,顯示血中有高含量的DDT或其代謝物的婦女,罹患乳癌風險足足是五倍之多,證實當年控訴並非無的放矢

民國97年(二○○八年)雷曼兄弟事件衝擊世界經濟,而後世界經濟從谷底復甦,所謂的多頭市場延續十年。熱絡的經濟十年後,美國航太總署(National Aeronautics and Space Administration ,NASA國家海洋暨大氣總署(National Oceanic and Atmospheric Administration Commissioned Officer Corps,NOAA在民國109年(二○二○年)初召開記者會,直指過去十年為史上最熱十年,且去年地表溫度創下一八八○年有紀錄以來僅次於民國105年(二○一六年)的第二新高。並提醒地球持續不退長期暖化趨勢,並自然現象,而是源於大氣中二氧化碳溫室氣體排放增加,亦即人類活動才是導致地球發燒關鍵主因。此一警語過後,爆發眾所皆知的新冠病毒肺炎。隨著疫情升溫,世界各國相繼祭出了封城封國政策,熱絡的貿易往來隨之沉寂。

與之相對的,太空總署近期衛星航照圖顯示,中國與義大利上空的二氧化氮含量顯著下降,顯示因配合控制冠狀病毒疫情的停工,與相關交通需求大幅降低。這些「寂靜」使熱絡的經濟冷卻,也舒緩地球惡化環境。《寂靜的春天》呼籲言猶在耳,當下寂靜的人類文明,或許是讓世界重拾新貌的契機。














疫情會過去 重建需務實


2020-04-02 23:35 聯合報 /   林少英/音樂創作人(台北市)
行政院昨天舉行臨時院會討論新冠肺炎紓困案,會後的記者會行政院長蘇貞昌率閣員出席說明政府的因應措施。 記者曾吉松/攝影


經歷過這次世界疫情與人類的大戰,什麼時候我們的親身體驗,有如兩首流行名曲《我醒著做夢》、還是《夢醒時分》了呢?

今天各行各業面臨疫情災難,尤其演藝、觀光餐飲業者幾乎停擺;走到哪看到的,都令人心疼及不知所措。確實,官員急著列專案,輔助紓困藝文展演等,但整個展演生態,潛伏多年不公平的待遇分配,至今未改變。此時此刻更是雪上加霜,從事這行大家心知肚明,展演生態很不好,特別是對劇埸年輕人,這幾年在創意成果上,確實有很多進步,但展演回報,卻是遠遠不如美好作品,報酬差距之大,不是一般人能想像的。

年輕一代務實築夢,才是未來世代可走出的新穎生產線;但往往在申請標案補助過程中,他們是弱勢族群,不但會被殺價,還規定演出要大老背書參與。老中青三代同堂,共生共存共榮,才有比較實在作品;但年輕一代,最後得到什麼?分食大餅時,是老的等著餵食,辛苦創作的一代,卻像廉價勞工一樣;上位者理直氣壯,要多學習、不計較,以後才有機會;在這想法下,年輕人要如何公平競爭。

比起國外,台灣最喜歡設立貢獻獎;只是是否兼顧到,這些獎對未來流行,或是其他藝術有任何助益或推動力嗎?還是這些獎,是過去式,只有剩餘的想像價值。身邊不少好友音樂人,在世時未有扶助,反而人走了,就得貢獻獎;這不是藝術展演者想要的獎項,他們只是想要獲得支持,繼續為這片土地創作。

母語創作大賽獎金,是金曲獎流行音樂的幾倍,是否獎金高就可讓母語傳承?這些曲子真的有大大流行?如今面臨排山倒海的取消演出,大家要如何自救生存,最後只能結束營運;年輕一代怎可能再付低利去貸款繼續營運。何不把高額獎金,分配給更多得獎項目。

台灣雖是小島,但大家不要忘記人民務實、堅忍不拔的精神,及對人的溫度。有如今天面對世界疫情災難,我們還可在約束中求生,敬天謝地,疫情終有過去一天。疫情後,經濟影響可想而知,如果不重新研討務實做法,怎樣辦活動才有意義,而不是浮誇炫耀政績、大拜拜辦桌?地方建設不要再養蚊子,反而是讓有夢的展演創作者、觀光餐飲,不因疫情隨風而逝…而是他們還能否東山再起?

任何國家有競爭力有影響力,音樂藝術人文,仍是最好的外交語言;藝術的最終目標,追求境界就是真善美,台灣是否還是美麗 Formosa,經過這次波濤洶湧的洗禮,重新省思如何善用老百姓的納稅錢,台灣必須找回務實精神的重要。



 









畫中有話/愈愛離得愈遠


2020-04-02 23:41 聯合報 /   記者 侯永全
記者侯永全/攝影


新冠疫情衝擊下的清明連假首日,年輕人相約到河濱公園打籃球;牆上異獸塗鴉,宛如頑強不退的病毒,讓人類陷入危機。

疫情肆虐毫無趨緩,歐美確診病例與死亡數屢創新高,國內亦因境外移入個案不斷攀升,不知伊于胡底。疫情嚴峻,衝擊世界經濟,也削弱和諧的人際關係。人與人之間更要保持「社交距離」,如今是「愈愛離得愈遠」。












紓困大加碼 人民卻無感


2020-04-02 23:39 聯合報 /   張勳慶/文字工作者(新北市)
因應新冠肺炎疫情,行政院昨天加開臨時院會,通過新冠肺炎特別條例修正案,加碼特別預算新台幣1500億元,整體紓困規模已達1兆500億。 記者邱德祥/攝影


新冠肺炎重創國內產業,政府不久前通過六百億特別紓困預算;疫情仍火熱上演,蔡總統指示持續加碼紓困,政院昨第二階段紓困再加碼一千五百億,規模將達一兆五百億元,因應疫情對經濟的重創,只是許多產業和個人可能都無感。

舉例說要發酷碰券,每人每月上限一千元,遊戲規則是你消費我折扣,但類似作法在六百億特別預算時便說過,有個等疫情緩和才會發放的但書;經濟部長沈榮津說現在因社交距離規範,將在疫情緩一點時推動。

救經濟有如及時雨,當無薪假勞工不斷增加,所有戲院請命文化部長下令直接關閉戲院止血,外加央行降息,政府還在動腦筋要人民配合演出使用「酷碰券」,盤算發揮自助人助加乘效果,等於在傷口灑鹽。更扯的是,要等疫情緩和,有如重病就醫,醫師卻不打針開藥,又規定要電子支付,龜毛又牛步,能救急紓困嗎?

許多國家央行都用降息和撒錢救經濟,更多游資全球亂竄,財團和金融業有更低成本資金,在市場投機和囤土地,有更多便宜人力可利用,最後就形成一場病毒帶來的財富重分配和企業洗牌。

這也會發生在下一代身上,使用線上教學,網路未必會使大家在起跑點上平等競爭。

立委蔣萬安急呼學歐美,直接發現金和排富,但政府似馬耳東風;一旦疫情過後,又將加速低薪環境惡化和僵固,貧富差距的剝削感強烈,那時才關切民怨,可能大水已沖倒龍王廟了。













病毒增殖強弱 決定症狀輕重


2020-04-02 23:38 聯合報 /   劉大智/微生物免疫學博士(新北市)
圖為示意。新冠疫情來勢洶洶,疫苗仍在臨床實驗,冰島國家廣播公司(Ruv)報導,冰島生技公司deCODE genetics排序出新冠病毒約40個變異,還需要進一步調查。 (新華社資料照片)


新冠病毒肆虐各國,醫療院所都發現,確診病患呈現的臨床症狀多樣性:有些病患僅有咳嗽發燒、肌肉酸痛、胸悶輕症;有些則演變成嚴重浸潤性肺炎,甚至死亡;也有不少無症狀感染者。

病患除了呼吸系統異常外,有些則會伴隨嘔吐、腹痛、腹瀉等消化系統症狀。有些則喪失嗅覺、味覺。臨床醫師會懷疑是否病毒發生變異。世衛組織匯整各國疫情資料分析,至今仍認為病毒未出現變異株,那麼各國病患具多樣性的臨床症狀,有沒有合理解釋呢?

其實,目前由病患分離出的數千數萬病毒株,各病毒株間,其基因雖有微小差異,基因序列幾乎都有99.9%至99.99%相似性,有些則僅有一、兩個氨基酸不同嚴格說來,至今還沒有出現變異株

資料顯示,一株新冠病毒為很多性狀不同病毒顆粒混合群體;群體內有具不同毒力病毒,有些毒力強,有些弱,甚至有些無毒性。雖然學者認為病毒對人類的病原性,主以呼吸道為攻擊標的。其實該病毒群體內,也存有各種少量對消化道或其他臟器具病原性的病毒。因此,試以病毒學瓶頸效應推論臨床症狀多樣性原因

當一株病毒侵入人體內增殖時,若毒力強者在體內增殖占優勢,臨床上感染者就呈現病勢嚴重;若毒力弱或無毒性占優勢,則感染者呈輕症或無症狀。同樣的,可用於解釋具不同病原性病毒,在人體增殖時的優劣勢,決定其出現的臨床症狀和致害臟器。國外有研究人員發現,無症狀者傳染率和有症狀者相同無症狀者排出的病毒顆粒,有些仍具毒性和病原性,會讓受感染者發病,其謎底就在此病毒混合群體在人體內增殖表現

以瓶頸效應理論推測會發現,無症狀者所攜帶或排出的病毒群體內,也有少量具毒性和病原性病毒,當感染另一人時,侵入病毒何者占優勢,就決定該感染者的命運。換言之,無症狀者排出病毒感染另一人,可能會出現嚴重症狀也不一定,反之亦然。

至於老年人、吸菸者、慢性病者,易受新冠病毒感染且常引發重症孩童和青少年感染常為無症狀除因其器官生理病理原因外,當或多或少和侵入體內增殖的病毒群有關。當新冠病毒在人際間傳播,經人體和病毒自身修飾作用增殖性病原性可能稍有改變外,主要是人傳人時,病毒群體經常改變,而表現於臨床症狀上。

筆者的推論有待將來研究人員以實驗室細胞培養技術,作該病毒的純化篩選及其性狀分析,當能證明矣。











口罩白送 不如以物易物


2020-04-02 23:36 聯合報 /   楊蘭映/國小教師(桃園市)
疫情未歇,人人防疫,除了戴口罩、多洗手,使用酒精消毒的頻率也增加了,逐漸改變民眾的衛生習慣。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政府要捐一千萬個口罩疫情嚴重國家,引起許多討論。基於人道精神,政府若評估能力有餘,多幫助別國當然不是壞事,但千萬不要發生像日本愛知縣那樣,捐口罩給姊妹市後,自己疫情突增致資源不足而後悔。也許在各國防疫物資都缺乏情況下,比我們更富裕先進國家,用以物易物、半買半送方式,一方面可平息民眾不滿,二來也可以充實國內其他需用物資。

此外,口罩除了印上台灣製造宣傳,也可加入請支持台灣加入WHO等字樣。國內需求量是否已達到完全充沛無虞,政府都應該多思量一下。

還有報導提到有人想搭台鐵,因為沒成人口罩,所以用兒童口罩,但口罩太小,線斷了,幸好有人送他一片,否則他就無法上車了。法規不外人情,各交通要站可否考慮設置緊急販賣區,賣給臨時口罩不足或弄髒破損的民眾,以免無法乘車。

新冠肆虐以來,大家日常生活都一點一滴改變,身為老師,看到校園裡小朋友愈來愈愛乾淨,勤洗手消毒量體溫戴口罩,也算是進步。政府也可思量,公共場所或學校洗手台,更新設備如自動給水、給皂、沖水等,降低接觸傳染若能藉此提升公共環境校園衛生品質,也是一樁美事。

方祖涵/每天都是愚人節

名人堂電子報http://paper.udn.com/papers.php?pname=PID0030&page=1#ph

◆  方祖涵/每天都是愚人節
◆  楊志良/吃人一口,至少還人半口
◆  陳亮恭/兩面夾擊的超高齡挑戰






方祖涵/每天都是愚人節


2020-04-02 23:32 聯合報 /   方祖涵(作者為運動文學作家)
1985年運動畫刊有關西藏怪投席德.芬奇的報導。經常被列為最經典愚人節橋段之一。圖為2千年12月18日這期「運動畫刊」評選「老虎」伍茲為「年度運動員」,就以他為當期封面人物。 (美聯社資料照片)


席德.芬奇是大聯盟最讓人難忘的新人投手之一,當他走進紐約大都會春訓營,立即用時速一百六十八英哩快速球震驚全場,讓教練團感到振奮。民國74年(一九八五年)大都會陣中已經有強打捕手蓋瑞.卡特明星外野手草莓先生史卓貝瑞此外先發投手包括廿勝級的古登達林兩位好手,前一年球季已經擺脫長期墊底的命運,現在再加上芬奇這位超級新人,新球季非常值得期待。

球團讓芬奇穿廿一號球衣,春訓置物櫃就在史卓貝瑞隔壁,可見高層對他重視程度。運動畫刊率先獨家報導芬奇的故事,雖然大都會把他當成秘密武器特地搭了密閉牛棚區讓他單獨練習,記者還是訪問到負責接球的捕手雷諾斯用紅腫手掌照片證明芬奇快速球可怕的程度後來帶過王建民的投手教練史托德邁爾當年在大都會,「我不懂他是怎麼練成的,反正,這是棒球史上最令人讚賞的一件事」,他說。

應該是因為芬奇獨特的成長經歷,他只穿單隻登山靴的怪異投球姿勢結合板球與瑜珈,史托德邁爾說別人要學也學不來。芬奇是孤兒,曾經在哈佛大學念過書,後來獨自到西藏禪修,喜歡吹法國號──運動畫刊還找到他在哈佛宿舍的珍貴照片,主角就是珍藏的樂器。事實上,大都會球迷最該擔心的正是芬奇對法國號的瘋狂熱愛,運動畫刊記者說他不確定自己是否會走職棒路,還是該專心當個樂手。

結果,芬奇最終並沒有成為大都會的一員,也沒有選擇音樂生涯,因為其實他不會吹法國號,也不會投球,這一切都只是愚人節玩笑。

雖然整段故事現在聽起來漏洞百出,可是在那段人心還算柔軟的年代,很多人都相信了。故事傳開以後有其他媒體向大都會公關抱怨為何獨厚運動畫刊,還有至少兩支球團致電大聯盟主席詢問有關芬奇的事情,甚至連不知情的同隊投手都在擔心自己工作會被搶走。

跟民國27年(一九三八年) CBS廣播火星人入侵事件一樣,西藏怪投席德.芬奇經常被列為最經典愚人節橋段之一。運動畫刊在報導內文跟標題皆刻意留下不少線索,而且記者原本想把打錯的一百六十八英哩更正成實際一點的數字都被總編輯否決,結果信者恆信,後來隔年大都會贏了世界大賽冠軍,算是皆大歡喜的結局。幾年前大都會小聯盟球隊還做了芬奇搖頭娃娃,玩家把收藏價格炒得水漲船高。

一年被玩笑逗弄一次其實無傷大雅,只是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我們已經每天生活在愚人節裡。不管是健康資訊還是國際大事,四處流通消息假的比真的多,沒有政權不扭曲事實,沒有媒體可以完全相信。現在光是肺炎疫情就夠讓人傷神,還要應付跟病毒一樣快速散布的假消息,很令人稀噓。

說真的,那些每年只過一次愚人節的往昔,還蠻值得懷念的。

作者為運動文學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