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4月11日 星期四

經濟日報社論/台灣拚經濟 要引進外在驅動力

udn 論壇電子報.歷史報份http://paper.udn.com/papers.php?pname=PID0004

udn 論壇報https://paper.udn.com/udnpaper/PID0004/338832/web/

◆  聯合報社論/不怕民進黨初選內鬥,怕的是他們濫權的驕態
◆  聯合報黑白集/大甲媽統戰了誰?
◆  經濟日報社論/台灣拚經濟 要引進外在驅動力





經濟日報社論/台灣拚經濟 要引進外在驅動力


2019-04-11 01:24 經濟日報  經濟日報社論

經濟,是人民恆久關注的課題,也是每次大選必然攻防的議題。蔡政府因此而執政,卻也因此而面對嚴肅挑戰。的確,近年來台灣的經濟型態、企業思維、低薪結構的改革,與當初執政黨的宣示及人民期待存在落差,也導致在野黨得以用「拚經濟」取得政治優勢。
經濟結構轉型、改善低薪窘況當然是現今政府的首要之務,蔡政府提出的產業創新計畫、改善低薪對策也都依序展開,不可謂不努力。雖說經濟結構與低薪問題錯綜複雜,確非短時間可以看到明顯成效,但我們也必須說,依據台灣過去經濟發展的經驗,想要單純依賴內部政策與發展共識來達到經濟轉型的目標,殊屬不易,而通常可帶來結構性改變的主要因素都是外來的驅動力
台灣的金融自由化始於美國的壓力,歷經改革痛苦,始有今日金融業的良好體質與發展前景;台灣最深刻的貿易自由化進程來自加入WTO,進而帶動產業轉型使台灣得以更融入全球經貿體系這些外在的驅動力,一來因為連結國際的正當性足夠,遭遇的國內政治阻力較小,二來有足夠時間讓國內產業形成正確預期而得以適時調適,因此長期來看,效益均高於轉型痛苦的成本
以較近的例子來看,馬政府欲藉中國大陸發展經濟的思維容有爭議,但在ECFA的談判與簽署過程中,中央政府文官體系上自府院下至部會局處全體動員,視ECFA為經濟改造的重要工程。為減少經濟衝擊與內部反彈,也積極輔導受害弱勢產業轉型、推廣MIT微笑標章,這些都收到優化產業的一定效果。但反觀馬政府對內提出的發展六大新興產業計畫、十大服務業發展計畫等,於今看來,實未達到當初預定的目標。這說明了尋求適當的外部驅動力來轉型經濟往往成效較佳,也說明了內部經濟轉型政策落實的困難
以國外的例子來看,且不說南韓向來即以簽訂FTA來做為經貿發展驅動力,即使對FTA不算熱中的日本來說,日本早前經歷經濟長年衰落的困境,但民國101年(2012年)底上台的安倍內閣雖面對國內「TPP亡國論」的洶湧衝擊,卻清楚理解並宣示加入TPP乃是日本二次開國的最重要契機。除了帶動經濟成長的效果外,日本更重視加入TPP扭轉與刺激經濟結構轉型的效果,力圖擺脫經濟與產業結構長期難解的課題包含突破過去主力出口產業價格競爭的惡性循環、搶占高附加價值與成長潛力產業的優化結構、加快農業改革腳步以提升海外競爭力等這些思維與努力至今仍體現於日本對於CPTPP的積極主導上
一國的對內經濟政策較難有成效並不難理解,經濟發展要兼顧生產成本、勞動條件、環境保護、產業的汰舊換新,本就存在各種基本矛盾,民主社會中的不同立場的利害團體各有實力相互掣肘,往往導致政策推展牛步或過多妥協致使成效不彰對於高度依賴成本節省的經貿模式與民主發展蓬勃卻未臻成熟的台灣而言,這種困境尤為嚴重
蔡政府的經濟政策布局,也早早宣示必須「連結國際」,但新南向風潮遲遲未起,難比當年西進熱潮;加入CPTPP的努力,看不到成效,核食公投的成案與通過更凸顯了主管經貿事務官員的輕忽與怠惰。更重要的是,從產業創新計畫到解決五缺問題,政府經濟政策的重心幾乎全置於國內,對於新南向政策、加入CPTPP、甚至有進展機會的台美FTA,迄今不見政府捲動各部會文官體系、形成像ECFA般的全民運動。我們都理解政府有經濟結構轉型的迫切感,但必須體認外在驅動力的重要性與必要性,無論欲親美親日親歐,都應及早以大開大闔的態度,擬訂全方位的政策有序推動,並勇於與人民溝通,台灣經濟才能事半功倍地快速有效發展







聯合報黑白集/大甲媽統戰了誰?


2019-04-10 23:59 聯合報  聯合報黑白集
今年大甲媽遶境,藍綠白要角無一缺席。圖為日前大甲媽起駕,蔡總統請媽祖神像上轎。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三月瘋媽祖,今年大甲媽遶境,藍綠白要角無一缺席,盛況空前媽祖長期被獨派批為統戰工具」,如今卻見朝野競相奉擁,這是時代氣氛變了?還是政治人物太投機?
媽祖來台三百多年,已成本土信仰。但綠營自黨外時期即不斷抹紅醜化:媽祖是國民黨宰制人民的工具,「清國」利用閩南媽祖信仰讓台灣「福建化」等。大甲媽曾衝撞直航禁忌,至今還摘不掉統戰的小紅帽。
蔡英文在野時辦的網媒,曾批媽祖是中共的統戰渠道她上台後,利用文化總會舉辦媽祖文化展,撇開兩岸,僅提與全球華人連結前年湄洲媽來台遶境百日,陸委會曾警示統戰問題,蔡英文去年即缺席媽祖活動。今年她親奉大甲媽入鑾轎安座,可知其選情比一國兩制還危急。
媽祖看盡眾生百態,當祂站在曾百般阻止祂直航祖廟的小英手上,見證政客如何為權力折腰蔡英文選總統時曾獨攬小三通之功,實情是,那是民間要求陳水扁兌現宗教直航政見的結果
媽祖不僅化解人民兩岸轉機之苦,更藉遶境將媽祖信仰推上國際舞台,被譽為全球三大宗教活動當年國台辦、海協會首長來台,都專程進謁媽祖;這是被統戰?還是發揚台灣精神?政客再怎麼欺神愚民,也不能扭曲事實
全台媽祖中,見過最多中共官員的就數大甲媽。若以綠營的標準,去過中聯辦就成「一國兩制」俘虜;那蔡英文親奉大甲媽上轎,豈非統戰樣板同路人






聯合報社論/不怕民進黨初選內鬥,怕的是他們濫權的驕態


2019-04-11 00:00 聯合報  聯合報社論
民進黨蔡、賴的總統初選之爭,戰火節節升高。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民進黨蔡、賴的總統初選之爭,戰火節節升高,派系連蔡總統可能「退黨」的狠話都放出來,可見情勢之險惡。民進黨原期待以「蔡賴配」化解紛爭,但協調無效;昨天中執會作出「初選延後」的決定,接下來只能寄望雙方保持「君子之爭」。無論如何,延後只是民進黨無路可走的緩兵之計在這段黨政夾纏的內鬥期間,國政荒廢及派系趁亂掠奪資源,才是更令人擔心的事
觀察近日蔡、賴陣營的發言砲火,招招直攻對手要害,誰能相信這兩人竟是攜手治理台灣一年半的最高層人物?更諷刺的是,以兩人這種幾近「肝膽俱裂」的對峙態勢,雙方卻還口口聲聲高唱「團結」、「合作」、「公平」的口號,說著「君子之爭」、「初選典範」、「美好未來」的大話。可見,民進黨之言不由衷已習以為常。尤其,蔡賴合作的政績已在去年底的選舉遭選民評為「不及格」,現在兩人卻在那裡競相誇耀自己「最棒」;難道民進黨人比較好騙嗎?
如果說賴清德突襲挑戰蔡英文,沒有帶給民進黨嚴重的衝擊,那是違心之論。但賴清德對於自己的作為,似乎沒有反省之意正如他對自己擔任閣揆期間的敗選責任,也未有太多愧疚包括四年前他拒絕進台南市議會備詢達二○九天,自始至終,他都表現出自己一副「神級人物」可以超越民主憲政的高傲態度。這兩天,自命「台獨工作者」的賴清德,突然又宣稱他是在「捍衛中華民國」;就像他當初藉由新潮流的槓桿迫使蔡英文任命他為閣揆,而今他卻說成是蔡總統有求於他。從過去這些紀錄看,賴清德的「不可預測性」,恐怕比蔡英文有過之而無不及。
相對於賴清德,蔡英文這次面對挑戰,則多次出現失控反應,暴露出她對情勢的焦慮。例如,她宣稱無法跟自己的行政院長辯論,她意有所指的稱「初選必敗」,主張「現任者優先」比較有利,都遭質疑意圖破壞初選制度更值得注意的是,賴清德目前是無官一身輕,可以全力進攻而蔡英文被賴清德突如其來的戰索絆住,原本在國政治理上已顯得焦頭爛額的她,最近更顯得無力細思大政
與此同時,人們看到的是閣揆蘇貞昌及其領導的「敗選內閣不斷伸長手腳,跳過總統府插手調動公營事業及公營行庫的人事包括在部會層級,具有派系導向的行政職位和警政人事調動,都在蔡賴內鬥期間加速進行這些異動,因充滿派系卡位意味,極惹人側目。更有甚者,有些人事異動涉及調查中的國防弊案,有些涉及高度專業的行政管理,卻都利用民進黨高層內鬥的國政空窗期上下其手。這些作法,很難不引起「掠奪國家資源」、「意圖遮掩弊案」乃至「政治交換條件」的聯想。
對於蔡、賴之爭,我們擔心的不是民進黨初選內鬥打得多麼激烈,那是綠營自己要設法解決的事。真正令人擔心的,是那些手中握有權力的人,正在利用這個混亂的局面加緊掠奪國家的職位和資源,甚至趁虛通過扭曲台灣法治的法案。目前,藍綠都陷於初選難產的困境,民眾心情都極焦慮。而綠營的情勢更是詭異,他們一邊內鬥,一邊高喊團結,有人還一邊掠奪。民進黨中執會昨天決定初選延後,意味著目前的亂象還會持續,且可能益形惡化。
我們要提醒的是,面對朝野初選之爭,人們其實不必太在意政治人物的表面說詞,因為其間往往充滿矯飾大家應該注意的,是他們看待權力的方式是否真誠。以蔡、賴之爭為例,他們今天的廝殺爭的是未來四年的執政權;但蔡政府現在手上就握著執政權,他們有好好運用權力來造福百姓嗎?如果民進黨對待今天的權力都不真誠,民眾還要把未來四年的政權交給他們嗎?

【即時短評】農委會需要道歉的對象 豈止只有黃國昌

◆  【即時短評】才飛一次 公投鳥籠又要關上了?
◆  【即時短評】一場初選 蔡賴黨中央三方皆輸
◆  【即時短評】2020大選 韓國瑜有不能置身事外的壓力
◆  【重磅快評】蔡英文打造政治黑洞 賴清德一頭撞進去…
◆  【即時短評】農委會需要道歉的對象 豈止只有黃國昌
◆  【即時短評】當馬皇變女皇......
◆  【重磅快評】辣小英滿手恐嚇牌 「耍賴」到底?

◆  【重磅快評】初選延長賽滋養賴清德 蔡英文夢魘加長了
◆  【重磅快評】誰躲在「一國兩制」保護傘下趁火打劫
◆  【重磅快評】蔡英文不怯戰可合作 賴清德必然領教過
◆  【重磅快評】學者從政惡例 陳吉仲把專業變政治遮羞布
◆  【即時短評】現任優先不是「霸王條款」
◆  【重磅快評】花媽緊咬張琍敏!驚覺原來蛇鼠不只一窩
◆  【重磅快評】總統提名拖拖拖 藍綠嚇自己也讓柯P偷笑
◆  【即時短評】狂粉成兩面刃 政治人物得小心
◆  【重磅快評】對岸紅衛兵遠去 此岸「綠衛兵」卻興起?








【即時短評】農委會需要道歉的對象 豈止只有黃國昌


2019-04-11 10:12 聯合報  記者彭宣雅╱即時報導
農委會主委陳吉仲昨天鞠躬致歉。記者鄭清元/攝影

農委會昨天在立法院進行防治假消息假新聞專案報告,洋洋灑灑列出超過70項農委會認為的「假新聞、假消息、爭議訊息」,包括立委黃國昌臉書發文「領犬員人力不足,還要幫忙掃犬舍」。農委會主委陳吉仲昨天說是督導不周、內部疏失,多次公開鞠躬道歉。
陳吉仲需要道歉的豈止只有黃國昌?農委會打假打得義正詞嚴,但根本沒有足夠的專業能力判斷,到底什麼才是假訊息,引起外界對農委會「凡對農業提出質疑皆為假」之譏。
根據農委會最原始提供給立法院的資料顯示,學者姜皇池在媒體投書評論「福甡11號的台灣遠洋漁業悲歌,台灣漁民處境比罪犯不如。」被農委會認為是假訊息;立委曾銘宗提出農委會108年加強農業訊息因應專案,質疑標案內容用非廣告形式在PTT、DCARD等社群宣傳難考核,有養網軍之嫌,立委提出白紙黑字的農委會標書也被列為假。農委會不需要向學者、立委道歉嗎?
從去年下半年到今年初國內鬧蛋荒,缺蛋嚴重,消費者反應買不到蛋,甚至商家貼出告示停售或限量出售,各家媒體都有報導,農委會也正式對外開過多次記者會,還進口日本美國雞蛋應急。但在農委會眼中,這訊息是有爭議的、是假的
去年6月香蕉價格差,農委會在正式記者會中,宣布要出口中東120公噸香蕉,最後台農發只出口23公噸,連台農發都證實有此事,關務署的資料也清楚載明,農委會還認為是假、是有爭議的;農委會難道不需要向長期被栽贓潑糞的各家媒體道歉
昨日經濟委員會上,立委說的沒錯,如果真的做得很好,提出好的政策有完整傳達訊息,各界自然樂於給掌聲,沒人反對政府機關應該立刻澄清惡意中傷產業的網路謠傳。但農委會除了澄清謠傳以外,更想解決提出問題的人,媒體識讀能力差,有報導就說是假,外界質疑就提告,說別人假農民、假新聞,是有色媒體想貼人標籤;究竟是政策有問題,還是只是單純沒有宣傳
農業界長期偏綠,立法院中執政黨立委又是相對多數,農委會何不把該做的農業本業做好就好,別急著用意識形態看農業,這樣只會加速消耗外界對農委會的信任度






【重磅快評】辣小英滿手恐嚇牌 「耍賴」到底?


2019-04-11 09:19 聯合報  主筆室
民進黨總統初選延後,英德之爭白熱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談判專家蔡英文正面臨最艱困戰爭,談判標的包裝成台灣及民進黨未來,實為個人政治生命。她選在總統府對黨中央和賴清德攤牌,站在執政制高點操盤初選,藉黨國前途恐嚇對手,指揮黨部以彈性取代制度,點名五人小組據其論述凝聚共識,用團結合作搓掉初選。
若再加上部會及國營事業、八大行庫人事調動,有如「國家資源美食節」的派系動員,蔡英文大舉提調黨國機器,初選首度交鋒,迫使賽局延長,暫時壓制敵軍。她看似主導談判節奏,然而已非這國家真正老大
蔡英文是最需要被保護的領導人,依靠美國出手對抗中共,壓制獨派;為取得連任,必須釋出權力,由蘇貞昌總承「護院」,陳菊、蘇嘉全率英系,集結各派系點召大選之師。
民進黨一再為蔡賴之爭修改初選規則,外界多抨擊綠營自毀民主價值,孰不知瓦礫堆裡正萌發巨大罪惡。蔡英文釋出的權力資本,讓民進黨世代交替同時,催生新黨國資本主義,形成金權交易鞏固執政利益集團的地下體制。諷刺的是,一路護持民進黨的深綠獨派,變成新利益集團的擋路石
辣台妹挾黨國機器開戰,賴清德似淪為人肉抵抗坦克,只有被表決部隊和網軍輾壓的份。吊詭的是,小英愈是贏得風捲雲殘,反而輸掉人心。雖然她靠打國安恐嚇牌重新站起,但賴清德不是習近平,「不怯戰」的辣勁對上賴的低調死硬,既不動人也占不到便宜,倒曝露從不認錯的本性。
蔡英文參選三次,敗選曾以「人民未準備好變天」開脫,最新說法遷怪初選,難怪她將去年底大敗歸咎人民沒跟上。她說爭取連任,是做總統最重要責任,如持咒般叨唸團結勝選,卻隻字未提人民,還教訓黨中央「黨要對過去三年執政有信心,怎麼處理這一局,攸關民進黨如何定義過去三年執政。」毫不理會人民早用選票否決她的執政,好似只要參選便可扭轉民意
面對蔡這種漠視人民的驕態,卓榮泰主席也只能慨嘆「政治是誠信,是感動人民力量」,「黨必須徹底改變過去思維及行為模式,否則會喪失人民僅存的信任。」不過中執會決定再延初選時程後,卓也不敢出來面對社會了。
歷任總統談話沒像蔡英文這般自我中心,漠視責任政治。她警告,民進黨是執政黨,總統連任提名必定影響國政軍心,這不只威脅賴清德和黨員,更是恐嚇人民,須得站她同邊,否則風險自負。
國家領導人視勝選重於人民,政黨家變不惜全國跳水,讓人憂慮若辣台妹耍賴出線,不知還會使出多少火車對撞戰術。她初選時把黨國和自己畫上等號,會否在大選尾聲,再把自己綁上台灣與人民,重演「為大局而延選、停選」的恐嚇牌局,耍賴到底?






【即時短評】當馬皇變女皇......


2019-04-11 10:07 聯合報  記者林政忠╱即時報導
民進黨總統初選延後,「英德大戰」是否人前手牽手,背後下毒手?本報資料照片

前總統馬英九過去被網友嘲諷是「馬皇」,如今大家才驚覺,民進黨總統初選規則一改再改,為蔡英文總統因人設事、延後初選,難道「馬皇變女皇」?
行政院前院長賴清德3月18日突襲式登記黨內初選,考量蔡總統即將出訪,賴清德當時宣布暫停競選活動;蔡總統出國前還回酸了一句「事實上不太有需要」,語氣之間仍充滿信心,擺明就是要直球對決,「他自狠來他自惡,我自一口真氣足」。
不過短短幾天就豬羊變色,蔡總統啟動府院黨輔選大軍,透過中執會「共識決」的主場優勢,硬是把總統初選一改再改,先延後協調期、再延後初選。黨政高層現在已經不只是小動作放話,而是大動作修改遊戲規則,打臉賴清德所謂「典範級初選」。
民進黨如果要修改規則,一開始就應該講清楚,而不是最後賠上黨主席卓榮泰和全黨的信譽。難怪賴清德昨天「深感遺憾」,此舉已嚴重傷害民進黨,這項決定事前也未徵詢他的意見;前總統陳水扁也說,民進黨中途把跑百米改成跑400公尺比賽,賴清德如何能服氣?
為了勝選,英派不惜擺出「你先不仁、休怪我不義」陣仗,賴清德彷彿小蝦米對上大鯨魚。網友甚至把民進黨更改初選的手法比喻成「綠版換柱」,但賴清德畢竟不是國民黨前主席洪秀柱,「賴神」從來就不是吃素的;如果賴清德能以被打壓的形象,爭取更多綠營支持者同情,「英德大戰」還是未定之天。
比賽前夕,民進黨臨時更改初選規則,蔡總統「球員兼裁判」引發負評不斷。更引發爭議的是,蔡總統本周二在總統府虹廳舉行記者會,大談黨內初選事務,在國家公器大談黨內競爭,這是蔡總統至今犯了最大的錯誤,如此「黨天下」思維與過去國民黨何異?當年送給馬英九的「」,如今是否要把「」回送給蔡英文?






【重磅快評】蔡英文打造政治黑洞 賴清德一頭撞進去…


2019-04-11 12:25 聯合報  主筆室
蔡英文總統打造「政治黑洞」,行政院前院長賴清德是否一頭撞進去?報系資料照片

中研院與全球同步公布人類史上第一張黑洞照片,蔡英文不忘趕往朝聖,連蘇貞昌、黃偉哲等也跑去沾光;蔡英文並在第一時間留言讚嘆:「人類首次」,強調「全人類的一大步,很驕傲台灣參與其中!」
不過,蔡英文心裡也許有些嘀咕,賴清德竟然更早就搶先預告黑洞曝光,還提醒大家「關心國家大事,也要關注天下大事」,更順勢標榜他在行政院長任內撥款支持太空計畫的功勞
當然,賴清德也很快就在心裡罵圈圈叉叉!如同他的突襲參選模式,民進黨中執會事前未徵詢他的意見,就延後初選時程。據說因為陳菊很痛苦,柯建銘也變成了龜兒子,中執會終於決定讓蔡英文以拖待變,把遺憾留給賴清德。
賴清德突襲參選時一定沒想到,他會一頭撞進政治黑洞。現在連賴清德最有把握的民調何時舉行,都不確定了;中執會只說原有流程延到5月22日立委初選完成後進行這不只是以拖待變;蔡英文掌握資源分配,更能影響立委提名,大勢底定後,留給賴清德的就不只是遺憾了。
賴清德要大家關注「天下大事」,他當然知道,黑洞是個重力極強的時空區域,密度大、引力強,使任何東西都無法逃逸,甚至光也不能穿透,所有掉在黑洞上的東西全都被捕捉,無所遁脫
賴清德說,延長初選否定了民主價值。但保皇的民進黨,就像那個極度壓縮的全暗物體,什麼民主和進步的價值,掉進黑洞就出不來了。賴清德曾協助蔡英文打造這個政治黑洞,如今他的F1賽車能否衝出網羅?
林濁水說,演變到這地步,難道在證實陳菊她非常憂心真的有所本嗎?是真的有個她知道而我們都不知道的巨大無比的力量會把民進黨推向不可測的災難嗎?
光線跑不出黑洞,所以黑洞無法直接觀測,但愛因斯坦的廣義相對論早已預測黑洞的存在政治黑洞也很難直接觀測,但賴清德已經見證了那股巨大無比的力量
在光與熱的深處,見證宇宙最純粹的黑暗。」中研院天文所臉書對於揭露黑洞影像的形容,也可以用來描繪民進黨政治黑洞的面目







【即時短評】2020大選 韓國瑜有不能置身事外的壓力


2019-04-11 13:26 聯合報  記者王慧瑛╱即時報導
高雄市長韓國瑜美國行,牽動2020總統大選。本報資料照片


高雄市長韓國瑜展開美國行,要說韓國瑜4月10至18日的訪美行是一個精心布置的局,應該是言過其實。韓說,這是3個月前就規畫的行程,那個時候,韓只是國內政壇新秀,自己也沒想到這段時間國內政治情勢變化如此快速,如箭在弦的初選議題竟然把他推上潛在總統候選人的高度。
迥異於港澳深圳的兩岸行程所引發的高度政治爭議,韓將訪美行定位為學術、經貿交流,試圖降低政治敏感性但外在的客觀情勢已經改變,他可能在結束訪美之後就名列國民黨總統候選人名單之中,美國之行是否還能照規畫維持學術經貿交流的性質是一大問號,美國官方是否會主動接觸韓,雙方有無可能密會,都極度敏感。他在兩個大學和僑宴的場合都很難迴避對兩岸關係的態度。訪美期間,韓說了什麼、沒說什麼,備受台、美、中三地關注。
扛著「貨出去,人進來,高雄發大財」大旗,去年底在深綠選區逆勢獲勝的韓國瑜,被視為一項政治奇蹟,選後聲勢扶搖直上,更被藍營選民視為民國109年(2020)最有勝算的太陽,躋身藍營「最大咖」之列,儘管韓多次表態「目前為止民國109年(2020)不在考量內」,此趟訪美行仍被外界視為他為參選總統鋪路的關鍵之旅,不但可以提振政治聲望,創造「出口轉內銷」效果,若能鍍金身回台,更可望拉開和黨內其他競爭對手的距離。
國民黨內的總統初選協調作業的進程,已因韓國瑜訪美而有所展延,與主席吳敦義的會面順勢延後到返台之後,連帶影響吳朱、吳王的會面,但想要趁勝拿回執政權的藍軍基層卻憂心一盤好棋最後打成自傷。
藍軍支持者寄望韓國瑜就算不親征,也要說服韓粉、帶領韓粉,幫助國民黨總統候選人贏得選戰。民國109年(2020)大選,韓國瑜已有不能置身事外的壓力。






【即時短評】一場初選 蔡賴黨中央三方皆輸


2019-04-11 14:42 聯合報  記者丘采薇╱即時報導
民進黨中執會昨天拍板延後總統初選協調期,明確的民調日期尚未公布。圖為總統蔡英文(左)與行政院前院長賴清德。 本報系資料照


民進黨中執會昨天拍板延後總統初選協調期,明確的民調日期尚未公布。這一場初選走到現在,已是歹戲拖棚,不僅傷了民進黨捍衛民主的形象,所謂的延長賽可能也只會讓黨內繼續撕裂,並不利於團結。此刻的民進黨也因為破壞價值將自己推向懸崖邊,蔡、賴及民進黨中央三方皆輸。
民進黨從草根起家,程序正義向來是不可挑戰的神主牌之一。但這次總統初選,因行政院前院長賴清德突襲登記,讓所有人措手不及,部分人士的反應卻是思考如何讓初選延長或停止,完全與民主精神背道而馳。
總統爭取連任或許天經地義,但不代表遊戲規則形同虛設,當黨內出現競爭對手,以追求民主起家的民進黨卻兩度延長初選時程,未來再以民主之名爭取正義,正當性恐怕都會非常薄弱。
初選延後,美其名是延長「協調期」,但明眼人都不難理解,蔡英文總統與賴清德根本毫無「協調」空間。說穿了,雙方手中都沒有對方想要的東西,協調再延長也只是加深彼此支持者互相攻擊的裂痕,甚至可能浪費了初選後的整合時間。
這場初選無論結果如何,其實已經沒有人會是贏家。蔡陣營希望協調或合作,但初選延後,若還是走向民調,卻得背負「因人設事」的罵名,得不償失;另一頭賴陣營因反對初選變更,不得不說出重話,這些攻擊如流彈四射,恐怕會讓所謂君子之爭破功。至於辦理初選的黨中央,自認委屈的夾心餅乾,但無論承受了多少壓力,最後做出破壞傳統的決定,又如何能夠甩開歷史罪人的罵名?








【即時短評】才飛一次 公投鳥籠又要關上了?


2019-04-11 22:48 聯合報  記者林河名╱即時報導
為補正去年九合一選舉合併辦理公投所出現的缺失,行政院會11日通過公投法修正草案。聯合報系資枓照

為補正去年九合一選舉合併辦理公投所出現的缺失,行政院今天通過公投法修正草案。但所謂「補正」,也等於把部分已經鬆綁的規定又強固起來,原本被民進黨批判的「鳥籠」公投法,在一次試飛之後,又準備把「鳥籠」裝回去?
對於政院版公投法修正草案,行政院長蘇貞昌言簡意賅地提到3大重點:1,連署公投附身分證影本,杜絕偽造死人連署;2,公投可不在選舉日舉行,避免投票大排長龍 ;3,公投涉及人民權利義務,不能違反人權公約。
這3大修法方向雖可肯定,只是「魔鬼藏在細節裡」。首先,去年發生「死人連署」或虛偽連署等弊端,固然應該設法防杜,但連蘇貞昌也承認,當初會免去連署時需檢具身分證影本的規定,主要是因公投門檻非常高;民國95年(2006年)內政部為了便民才作的修正,如今又回復,不無走回頭路之嫌。
再者,政院版修正草案規定,連署人除了檢具身分證影本,還要提供聯絡電話,從保障個資漸成國民習慣的今日來看,已經不可思議,更別提身分證影本還有更多個人資訊,若被不當使用,恐怕還沒行使直接民權,就先面臨個資濫用危機。
姑不論個資外洩的法律風險該由誰承擔,民眾一想到僅是連署公投提案,就可能冒著重要個資外洩的危險,難保不會對連署卻步。如此一來,豈非無形中又提高公投成案的門檻?而把加強查驗連署人身分,搞成全民個資危機,難道符合比例原則?
至於公投可不在選舉日舉行,雖可避免合併投票大排長龍,但也可能因為分開投票,壓低了公投投票率;而該不該合併投票,全由中選會定奪,也很難避免政治操作。尤其,民進黨政府嘗了去年選舉合併公投的苦果,明年總統及立委選舉,與公投脫鉤幾乎已是「司馬昭之心」,也難脫修法的選舉考量。
像這種政治考量下的修法,其實處處可見。立法院司法及法制委員會今天初審通過考試院組織法修正草案,將現行十九名考試委員調降為三名,任期也由六年改成四年,正是「既沒辦法修憲,就修法讓你功能萎縮」的心態。
蘇貞昌說,政府絕不允許深化民主的公投制度,淪為傷害台灣民主的工具。但當初公投法被批「鳥籠」作梗,民進黨完全執政後終於把「鳥籠」打開,如今才一次運作不遂己意,「鳥籠」又要關上了?究竟何者是深化民主?何者又是傷害民主?

聯合筆記/一場初選 綠營只剩兩種人

udn 論壇報https://paper.udn.com/udnpaper/PID0004/338832/web/

◆  媽祖信徒,美麗的邂逅
◆  趴睡易猝死、側睡也危險 嬰兒仰睡才最安全
◆  觀測黑洞 人類心靈最偉大探險
◆  表態不選 給吳主席按讚
◆  藍派最強棒 須拋一己之私
◆  柯韓別落跑 好好做市長
◆  以拖待變 民進黨開民主倒車
◆  期待順勢崛起的真英雄
◆  聯合筆記/一場初選 綠營只剩兩種人
◆  想一想「大屋頂中國兩制」






聯合筆記/一場初選 綠營只剩兩種人


2019-04-11 00:20 聯合報  林修全
民進黨英德之爭白熱化。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一場民進黨總統初選,讓綠營只剩下兩種人。一種是深感憂慮,但沉默不敢多言;第二種是逮到機會,就會拚命指責蔡英文總統,人數雖不多、聲量卻很大。
第一種人是以力挺蔡總統為主,並且期待蔡總統能與行政院前院長賴清德合作。第二種是以力推賴清德,而且希望在賴清德的帶領下,台灣能進一步邁向建國之路,這群人是綠營傳統動員的主力部隊,活動力極強
由於蔡總統在兩岸關係方面,一直是訴求維持現狀,早已引起獨派和深綠人士的不滿,即便蔡總統在今年元旦過後,高分貝回擊對岸領導人的訴求,把自己化身為「辣台派」代言人,但仍比不上賴清德自許為「務實的台獨工作者」。
這群人都相當有理想性,為了追求特定目標,可以不惜一切代價。這陣子以來,為讓賴清德成為綠營新共主,代表民進黨角逐總統大位,不惜在蔡總統民調支持度低落的傷口上撒鹽巴,甚至在蔡總統是女性的議題上持續打轉。
原本綠營的同溫層裡,像是臉書等社群,開始出現大量指責蔡總統種種不是的貼文,批評英系人馬用盡各種辦法,目的是搓掉賴清德。相形之下,另一種的民進黨支持者不敢對嗆,只能默默忍受昔日戰友的冷嘲熱諷。
沉默不語的這群人,他們明白初選規則寫得清清楚楚,沒有現任優先、沒有限制黨內其他人不能挑戰蔡總統,賴清德絕對有權參選,更能合法走完整個初選程序,透過民調方式與蔡總統一決高下。
另一方面,他們知道賴清德曾是蔡總統提名的閣揆,兩人根本是一體的,更遑論於去年九合一選舉,民進黨遭到選票的殘酷對待,諸多政績已無法拿出來誇口,而且若是對賴清德發動攻勢,矛頭對準賴清德的同時,也等於是指責蔡總統本人。
種種因素下,就算對賴清德頗有微詞,一切只能隱忍不發,何況這群人仍期待在提名紛爭落幕後,「蔡賴配」這個最強的卡司組合,能夠手牽手華麗登場,接受眾人歡呼。
只可惜的是,當一邊愈是沉靜少言,另一邊愈自以為得理不饒人,這兩種人的關係日益緊張,綠營也愈來愈難以善了。






趴睡易猝死、側睡也危險 嬰兒仰睡才最安全


2019-04-11 00:52 聯合報  陳家如/小兒專科醫師(桃園市)
台北市某托嬰中心男嬰午睡猝死,引起外界關注。記者李奕昕/翻攝

近日北市托嬰中心,爆發十一個月大男嬰猝死的不幸事件。讓我想起以前有一次的座談會讓我永生難忘。
那一次主題,是關於寶寶的睡眠知識。一個護理人員分享了一位高齡媽媽經驗,她緩緩地發言了:「希望大家都可以很注意寶寶的睡姿,並且隨時查看。這個媽媽跟我說她上一個孩子就是在他生來這個世界上、學會第一次翻身的時候,趴在床上意外窒息而去天上當小天使了。那時候這個媽媽不知道寶寶側睡可能會翻轉成危險的趴睡,而太小的寶寶脖子力量又還不夠,容易窒息。她真的很後悔沒有及時注意到小寶寶睡覺時的狀況…。」聽到這樣傷心的事情,大家都很震驚而且感到難過遺憾。哪一個寶寶不是爸媽最珍貴的心肝寶貝?
台灣兒科醫學會參考美國兒科醫學會的建議,提出一歲以下的嬰兒每次睡眠都應該仰睡」,作為預防嬰兒猝死的建議事項之一尤其是冬天,嬰兒在睡夢中猝死新聞頻傳,原因有趴睡、溢奶、被棉被悶住窒息等等。坊間一些育兒書籍有嬰兒趴睡、如同靠在家長胸前、較有安全感,或趴睡可讓孩子的頭型較美、不會造成扁平頭的說法;但嬰兒趴睡其實是猝死的危險因子之一!蓋上的被子太高也很危險,目前的嬰兒床較少有透氣設計,爸媽在照顧上千萬要小心!因為很小的嬰兒非常脆弱,即使已經睡著了,父母仍然需要時常地看一下、多多注意。
如果發現平日常常哭鬧的嬰兒,突然安靜許久、怎麼都不哭了,一定要有警覺心新手爸爸媽媽應該常常查看,確保嬰兒呼吸順暢的環境。有些家長為了防止嬰兒吐奶嗆到,會將嬰兒打側睡覺,但此睡姿有潛在的危險,因為一旦嬰兒醒來哭叫,有機會隨身體移動翻身,會變俯臥趴睡,趴在床上容易窒息。側睡是一種很不穩定的狀態,容易從側睡轉成危險的趴睡。所以嬰兒正確的睡姿是面朝天,平躺的睡姿最安全,就算吐奶了,奶水是液體,哽在喉嚨的機會也不大。
坊間或婆婆媽媽有流傳許多帶孩子的方法,有些或許比較方便或效率高,但有些是以訛傳訛,並不是最安全的方法,讓寶寶陷入危險的境地。像是趴睡寶寶比較有安全感這個說法,其實美國和台灣的小兒科醫學會都已經建議一歲以下的嬰兒應該要仰睡,這些準則都是經過無數的研究與資料累積形成的,才是讓寶寶安全健康成長的道路。






觀測黑洞 人類心靈最偉大探險


2019-04-11 00:46 聯合報  鄧鴻源/大學教授(新北市)
人類史上首張黑洞照片昨晚曝光。 圖/中研院提供

人類史上第一張黑洞照片曝光,台灣、比利時、日本、中國、美國、智利同步舉行觀測黑洞計畫「事件視界望遠鏡」記者會,其中台灣改裝架設的地表最強望遠鏡格陵蘭望遠鏡從去年加入計畫不但是北極圈內第一個次毫米波天文觀測站還能抵抗零下七十一度的低溫
眾所周知,黑洞是巨型恆星內部核融合燃料消耗完後的結局,比我們地球引力高出幾千萬倍,可以輕易吞噬在其引力周圍的恆星或行星,可說是宇宙中的「大黑鯊」,通常體積不大,仍然具有超強引力,何況是超大質量黑洞?一般科學家相信,我們太陽系所在的銀河系中央,很可能就隱藏一個超大質量黑洞讓其周圍上千億顆恆星如眾星拱月繞著它旋轉
據估計,太陽系離銀河系中央約三點五萬光年,太陽系繞銀河系一圈約需要兩億五千萬地球年,相當於從恐龍出現在地球至今的時間,太陽系才能繞完銀河系一圈!
其實五年前,史上第一次黑洞吞噬恆星的完整過程,已經被天文學家觀測到了!當時,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研究員表示,有顆編號為ASAS-SN-14l的不幸恆星,僅距離地球約三億光年,因此才能在它被附近黑洞摧毀的第一時間迅速發現,並完整觀測吞噬及隨後以近乎光速將離子噴流而出的過程。在此之前,天文界一直努力尋找黑洞吞噬後發射噴流的證據,但過去被吞噬的恆星們都距離地球九億光年以上,發現時總是慢了一步。
平心而論,從事天文研究是一件很孤獨的事,常常需要到人跡罕至的地區操作望遠鏡以觀測天文景象,不過卻是人類心靈最偉大的探險,它讓我們發現宇宙的浩瀚與美麗,引導我們深思上帝存在的可能性,了解我們從何而來?將去向何方?感到人類自身渺小與造物主的偉大,從而讓我們知道,該如何活在當下,把握今生。
誠如愛因斯坦在其《我心目中的世界》一文中說,人類所能擁有最美麗的經驗是神祕奧妙,這是真正藝術與科學起源的根本感情,凡是不識神祕,不對宇宙感到好奇與驚嘆者,眼神將黯淡無光,彷彿行屍走肉般。正是這種神祕的經驗縱使往往摻雜些許恐懼),才會產生宗教,衍生出真正的信仰在這層意義上,而且唯有在這層意義上,我算是有虔誠信仰之人。這番話實在說得太棒了,值得所有年輕學子見賢思齊。

王文華/為什麼閉關、放空、沉澱沒長效?

名人堂電子報http://paper.udn.com/papers.php?pname=PID0030&page=1#ph

◆  王文華/為什麼閉關、放空、沉澱沒長效?
◆  沈呂巡/台灣關係法40年,助選總統嗎?
◆  馬凱/「自由貿易經濟特區」是什麼?
◆  劉維公/在城市坐下來的基本權利

◆  王健壯/想想美國那些總統的故事
◆  葉銀華/為保戶得罪股民?
◆  方祖涵/運動賭博商機與危機
◆  薛承泰/台灣生育率世界最低?
◆  盛治仁/NCC罰媒體…God bless Taiwan
◆  黃介正/《臺灣關係法》四十周年
◆  陳亮恭/長照可否共享經濟?






王文華/為什麼閉關、放空、沉澱沒長效?


2019-04-11 00:19 聯合報  王文華(作者是作家,網路媒體《創新拿鐵》創辦人)
海底餐廳給人一種全新的生活體驗。圖為安徽省合肥市的首家海洋主題餐廳。(新華社)

我們活在一個擁擠、卻疏離的時代。擁擠的是每天接收的訊息的「量」。疏離的是這麼大量的訊息,並沒有讓我們感到更充實、親密或快樂。
面對這樣的矛盾,很多人選擇「關機」、「閉關」、「放空」、「沉澱」。當下的確感覺不同,但回到正常生活後,一切又恢復原狀。
為什麼會這樣?一家餐廳,讓我找到了原因。
全世界最大的海底餐廳Under」,四月二日在挪威南部海岸小鎮Båly開幕。這家餐廳造價兩億五千萬台幣,外型像牛奶盒,建築結構是一千六百公噸的水泥管,以廿度的角度,伸進海平面以下四點八公尺。
用餐區不大,只有十二張桌子,容納四十人裝潢簡單燈光像水族箱,是淡綠色。玻璃窗寬十一公尺、高三點七公尺,讓客人欣賞海底生物。
對於老闆和顧客來說,這餐廳都是一次「沉浸」式的體驗。
「關機」、「閉關」、「放空」、「沉澱」沒有長效,因為都是在「原有的狀態」下,用「被動的方式」,來調整自己。但如果水面上是雜質,沉澱再久,落到杯底的仍是雜質。
跟「沉澱」相比,「沉浸」是比較深刻的方式。原因是:
第一,「沉浸」必須要「主動」地進入「新的環境」。「Under」深入海平面以下四點八公尺,視野完全不同。視野不同,行動就跟著不同視野和行動變了,腦和心才會有根本的改變。「沉澱」很少帶來改變,因為視野和行動還是一樣。「沉澱」像是在家附近的海灘上散步,而「沉浸」則是跑到陌生的海域潛入海底。
第二,「沉浸」不只是一種「選擇」,而是一種「投資」。「Under」餐廳的老闆花了兩億五千萬台幣,憑空打進一個海底隧道。過程中有各種技術困難,最後還可能血本無歸。但正因為有困難和風險,體驗就更為深刻。相對來說,「沉澱」沒有困難或風險,所以最後常常只是發呆。
第三,「沉浸」是與環境更深的融合,而不是將自己從環境中抽離。「Under」餐廳的建築、食材、人才,都緊扣當地的自然和人文環境,在那個潮汐上興風作浪。相對的,「沉澱」是要把自己從環境中抽離。但在抽離的前提下產生的體悟,回到環境中就破功了。如果「沉澱」的感覺是「孤帆遠影碧山盡」,「沉浸」的感覺則是「海上明月共潮生」。
「Under」在挪威語中,是英文「Wonder」(令人驚豔的事物)的意思。人生的Wonder,常藏在人、事、物表面以下四點八公尺的地方表面以上的任何地方,如今都無比擁擠。「沉浸下去,別有天地


名家觀點/川普、鮑爾 角力鬆緊帶

名家觀點/川普、鮑爾 角力鬆緊帶


2019-04-11 01:24 經濟日報  李勝彥(作者是輸出入銀行前理事主席)

貨幣政策「鬆緊帶」一詞首見於我國央行前總裁謝森中在任時的政策名言。民國69年(1980年)代,面對國內資金氾濫,通膨嚴峻的情況,謝森中貨幣政策的基本思維為:「鬆中帶緊、緊中帶鬆」和「軟著陸」,而其執行則隨國內經濟金融情勢的變化而「微調」,以維持國內物價穩定和經濟成長。
對在因應民國97年(2008年)全球金融海嘯,美國聯準會(Fed)的貨幣政策也有類似我國央行之政策鬆緊帶之調節。Fed貨幣政策雖相對透明,但也並非單向進行。Fed的政策工具主要有二:聯邦資金利率和量化寬鬆(QE)。風暴初期,景氣下挫,美國經濟呈現低成長和低物價的低迷現象,而為刺激景氣,Fed適時採取大幅調降利率和大量釋出資金等「價量雙管」齊下的超級寬鬆貨幣政策。
二、三年之後,大寬鬆政策提振了美國景氣和增加就業,但也帶動美國股票、債券和不動產等資產價格相對大幅度上揚,擴大貧富所得差距,但因這並非貨幣政策所樂見的效果,Fed貨幣政策自民國103年(2014年)第4季以來轉向趨緊,其具體措施除停止繼續釋出資金或進一步反向回收市場QE資金縮表以外,聯邦資金利率目標也由0.25%逐步提高到民國107年(2018年)12月的2.25%-2.5%
惟在民國108年(2019年)1月Fed暗示今年不再升息,而回收市場QE資金的金額也會漸減,並計畫在今年9月完全停止縮表由於Fed縮表將造成全球美元流動性之緊縮,其威力或更大於美元升息的資金成本上升的影響,Fed對其執行更加謹慎
風暴發生迄今,Fed曾有三次在QE進場後不久,便再推出新一輪的QE釋金,也就是民國98年(2009年)3月的QE1,民國99年(2010年)11月的QE2,和民國101年(2012年)9月的QE3。今年3月,美國公債市場出現長短期殖利率倒掛現象,代表景氣衰退到來,部分Fed官員和市場人士甚至出現要求Fed降息和再推出QE措施等貨幣寬鬆措施的聲音。
以Fed最近前後二位主席的基本政策思維而言,前主席葉倫稍偏鴿,而現任主席鮑爾則略顯偏鷹。葉倫在民國104年(2015年),起動初升息循環之前,在記者會大都在闡述當前經濟情勢之發展,形成一種「話術」政策,對Fed升息與否則光說不練,反而要大家「忍耐」。
反之,鮑爾在民國107年(2018年)2月上任時,市場將他視為屬於葉倫的「鴿派」立場,而任命他的川普總統對他亦有所期待,但他就任之後,其言行似已偏鷹。
川普明年有總統大選連任壓力,較在意國內經濟減緩和美股走跌的現象,不時製造利多消息,以提振景氣,包括對現在進行中的美中貿易談判的進展。有「商人」屬性的川普對美元利率和匯率有他直率的「重商主義」思維,他曾說過:「我是個支持低利率的人,也不樂見美元太強」,而且一以實之。
因此,他時常對Fed升息之事批評,最近且暗批鮑爾喜歡升息,並明指Fed應採取降息+QE的寬鬆措施,市場掀起一片歡樂氣氛。川普甚至想將傳統獨立機構Fed納入白宮管理,但這將有損Fed獨立性,對市場影響好壞皆有。
美國Fed也有一條貨幣政策鬆緊帶,其貨幣政策由緊縮而寬鬆、再緊縮……的循環路徑,是其「宿命」。在正常情形下,Fed的政策鬆緊帶,只由Fed自拉自唱,惟當前因川普和鮑爾各有其政治經濟使命,這場「白宮川普和Fed鮑爾的鬆緊角力」,會將Fed那條鬆緊帶拉向何方,市場寄予關心,但最後料將由經濟情勢和市場情緒來引導,誰也一時難以定論。

李勝彥

曾為銀行經理人,現為經濟學者,研究日本經濟長達30幾年,是日本通,前總統李登輝稱讚他為「國際金融專家」。曾任中央銀行業務局長、台銀總經理、台新金控顧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