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5月5日 星期一

經濟日報社論/匯率風暴下 台灣面臨的三重挑戰

udn 論壇電子報.歷史報份http://paper.udn.com/papers.php?pname=PID0004

udn 論壇報https://paper.udn.com/udnpaper/PID0004/402674/web/ 

◆  聯合報社論/全球去美化避險,台灣脫中入美先陷貨幣戰
◆  聯合報黑白集/不缺電,只是既貴又髒
◆  經濟日報社論/匯率風暴下 台灣面臨的三重挑戰







經濟日報社論/匯率風暴台灣面臨的三重挑戰


2025-05-05 03:00  經濟日報/ 經濟日報社論
5月2日盤中新台幣兌美元匯率暴升1.247元,收31.064元,單日升幅達3.07%,創下36年來單日最高升幅紀錄。記者余承翰/攝影


近日新台幣急升,引發國內外高度關注。5月2日盤中新台幣兌美元匯率暴升1.247元,收31.064元,單日升幅達3.07%,創下卅六年來單日最高升幅紀錄這場突如其來的匯率風暴,不只是單純的市場反應,更是一場結構性、政治性與金融性因素交織的風暴。央行該如何應對?出口產業如何自保?國際談判又如何精準拿捏?這是台灣在全球貨幣大戰與地緣政治激化之下,無法迴避的三個問題。

從央行的角度觀之,這場「熱錢來襲」顯然並非偶然,而是川普2.0政策導致的副作用之一。美國持續對貿易逆差國施壓,可能推動新一版的「廣場協議」,要求亞洲主要經濟體讓本幣升值,以協助縮小美國逆差。這種結構性趨勢下,即使台灣央行願意入市調節,也勢必步步為營。一方面是為了維持「柳樹理論」(匯率動態穩定,不獨強也不獨弱);另一方面則是因應美國財政部可能將台灣列為匯率操縱國的壓力。當外資大量湧入,匯價暴升之際,央行僅能透過如調高外資新台幣準備率、金檢、取消外資定存優惠等工具「戰熱錢」,但這些都是短期戰術,對抗不了長期結構壓力

政治現實面來看,台灣目前正與美方進行關稅談判。5月1日剛結束首輪台美實體磋商,觸及關稅、非關稅障礙與經貿合作等議題。此時若央行過度介入匯市,將使台灣落入「操縱匯率以圖貿易利益」的嫌疑,貿易談判將陷入僵局。正因如此,央行在匯市中只能選擇「不作為即是作為」,這才有了「放手讓台幣升值」的現象。目前台灣已踩中美國所列「匯率操縱國觀察名單」的兩條紅線:對美貿易順差逾150億美元、經常帳盈餘占 GDP 比逾3%,而第三條,淨買匯比重,稍一不慎也會踩中。因此央行在此時極其謹慎,不敢直接干預匯價,顯示出台灣處於極其微妙的國際政治與金融平衡中。

新台幣升值的最大受害者莫過於出口產業,機械與工具機產業首當其衝。目前訂單大都是去年下半年至今年初承接,匯率設定約在32.5元上下,若匯價升破30元,幾乎全數出貨虧損。尤其機械業多數在台灣本地生產,無法運用海外避險工具,加上毛利率原本就不高,匯率一動即生死交關。不僅如此,整體出口產業鏈若遭斷裂,產業出走、失業潮將隨之而來。

不能忽視的是,對美出口的高額貿易順差正是川普關稅施壓的根本理由之一,若要避免32%的懲罰性關稅,則勢必得從根本改變出口結構與匯率政策。從此角度看,新台幣升值雖對出口產業不利,卻可能是減緩美方制裁的戰略籌碼。

從全球金融視角來看,新台幣升值也是資金重配置結果。在全球面臨「去美元化」與美債信任危機之際,熱錢紛紛尋求亞洲新興市場避風港。台灣壽險業持有大量美元計價資產卻未有效對沖,導致當美元貶值時需快速避險,以支撐自身償付能力,成為推升台幣的另一推力。這意味著,即使外部壓力減緩內部結構性因素也難以讓匯率回貶。因此政府須考慮如何在資本流動結構性變化下,建立更加完善的匯率避險市場與金融穩定策略。

這場新台幣升值風暴並非短期事件,而是川普2.0貿易與貨幣政策、國際資金重配置、台灣對美順差結構三者交會下的必然產物。央行與政府不能只是「救匯率」,更須升級思維為「穩國策」,同時穩定匯市、減少對美順差、推動產業轉型出口企業亦不能再僅靠央行撐場面,而要強化財務避險能力,分散市場風險。更重要的是,在對美談判中應勇於提出服務貿易順差、人才貢獻與產業投資等新籌碼,主動塑造話語權,而非被動接受匯率勒索。唯有三管齊下,方能在這場全球貨幣戰爭與貿易風暴中安然度過,找出台灣的韌性出路。












聯合報黑白集/不缺電,只是既貴又髒


2025-05-05 01:11  聯合報/ 聯合報黑白集
台灣最後一座核電機組即將除役,外界缺電憂慮再起,賴總統稱,台灣2032年前供電無虞,現在缺的是綠電。圖為核三廠。 圖/聯合報資料照片


再過不到半個月,台灣最後一座核電機組即將除役,面對外界缺電憂慮再起,賴總統稱,台灣民國一二一年(二○三二年)前供電無虞,現在缺的是綠電。這話一出,網友紛紛照樣造句「我不缺錢,只是缺現金」大加譏諷;更何況,缺綠電不就是缺電嗎?這不是邏輯死亡就是空話王。且就算真的不缺電,背後又付出多少代價?

台電累積虧損已高達四千多億,雖然從經濟部到台電都否認與綠電收購價有關,但從這幾年綠能弊案四起,加上綠電高額收購價投資綠電的綠友友跟著發大財,就知道背後藏著多大利益,才會被在野黨大酸「台電跌倒、雲豹吃飽」。

尤其,這次政院把先前被藍白刪除的撥補台電千億預算,又塞進因應對等關稅的特別條例中,讓社會譁然。根據 TPOC 台灣議題研究中心分析輿情資料庫發現,這段期間關於「台電」的討論,大多數表達了對能源政策補助的疑慮及不信任,其中高達廿一.五%聲量的留言認為「政府補助台電涉及圖利綠能業者」。不論賴政府如何撇清,都難解民眾疑慮,難怪賴的話一出,民眾就擔心台電的虧損又要變多了。

且就算火電是夠的,付出的代價卻是破壞藻礁、珊瑚礁、基隆港,以及高碳排,這些無形的環境與健康成本,可一點也不亞於昂貴的綠電,這「夠用」的背後,有多麼沉重!












聯合報社論/全球去美化避險,台灣脫中入美先陷貨幣戰


2025-05-05 01:04  聯合報/ 聯合報社論
台幣上周五強升9.53角,創下央行1989年4月採行管理浮動匯率制度以來最大單日升幅,暴彈力道居亞幣之冠。本報資料照片


台幣上周五強升九.五三角,創下央行民國七十八年(一九八九年)四月採行管理浮動匯率制度以來最大單日升幅暴彈力道居亞幣之冠。一個多月前川普宣布對等關稅,台灣股匯雙殺,淪為最弱亞股亞幣。關稅風暴九十天豁免期吉凶未定,股市美債暫回穩,怎料貨幣戰已見狼煙。這次,台灣又是最早起火的戰場,賴總統做好準備了嗎?

央行連發新聞稿安定人心,強調台幣升值並非有意配合美國要求,是預期心理及台積電領漲台股所致但五月二日外資才買股約四百億,台北匯市卻爆出逾卅億美元交易量,究竟是誰的預期心理大舉入市,進而帶動拋匯推升台幣,這才是問題所在

川普宣布關稅政策的卅天裡,台幣升值逾七%,是全球之冠。居次的馬幣、瑞士法郎及韓元等,升幅才在四%到三.五%間。台幣沒有流通性,卻獨獨被炒高,這背後的預期心理,究竟來自外資看準台灣必然屈服川普,提前布局割羊毛,或如民間質疑是政府對美朝貢,放手台幣升值討好川普,市場很快會有答案

賴總統與行政院長卓榮泰走訪產業團體,政令宣導粉飾太平;行政院經貿辦也宣布台美首輪實體磋商結束,但還沒結果。中經院發布四月數據證明慘況從製造業採購經理人指數到人力僱用指數,都顯示產業景氣已從擴張轉為緊縮。賴政府利用關稅戰編四千一百億特別預算,偷渡六成無關開支,只想從國庫搬錢,卻對貨幣戰毫無預警備案

台幣狂升,卓揆稱「還在可控範圍」,讓人想起他叫大家「安心入睡」的慘痛後果;賴政府腳步落後,也避險手段。就拿匯率來說,日本首次與美國談判,先把紅線畫在匯率。首相石破茂表示要從公平角度處理,稱不會以美債作談判工具;到最近一輪,日方除強調不退讓,財務大臣鬆口美債可作談判籌碼,暗示會出售美債反制。

無論是日韓,或搬出報復措施的加拿大、歐盟及中國大陸,雖未結成抗川同盟,但共同點有二:一是不輕易對川普妥協,以防日後被予取予求;也因此這些國家股匯市相對安定。二是各國都在重組交易與合作平台,以因應「去美化」的新世界貿易秩序,降低對美依賴。中日韓推進自貿協定,歐盟與 CPTPP 開啟對話合作。儘管中歐貿易協定仍有政治阻礙,歐盟仍與中國大陸持續提升經貿互動。更別說,連金磚國家都成為先進國家交往選項。

川普不屑民主價值外交,盟國也樂得「被解放」開發新市場。日韓、東協、歐盟經貿「去美化」並不等於「親中」,各國都在爭取國家最大利益。台灣則附和川普,高唱「台灣投資美國隊」,站在全球化保衛戰的對立方。當各國因經貿利害和美國產生矛盾,同時與中國大陸形成良好經貿關係,台灣已成區域整合孤兒,連護國神山都被美國搶走,拿什麼去說服各國挺台抗中?

親美是我國生存守則,但美國盟友受川普傷害最重,此刻無條件無底線的親美,讓台灣世界潮流逆勢陷落,傷害國計民生。國內外民調都顯示對美國信任度大幅降低,並質疑美國保台意願,賴總統卻剛愎自用要「脫中入美」,無視地緣政治劇變與風險。民進黨政府挾外自重,不時以「民主同盟」包裝政策;但這次,台灣是唯一把國家利益奉送川普,根本沒有同盟!

台灣原本可像多數國家保留第二條路,但賴清德切斷所有後路,形同與自貿組織絕緣。更令人憂心的是,川普急著和中國大陸談判,對台灣而言,只怕比貨幣戰更大的考驗就在路上。







【專家之眼】市場「私刑正義」制裁川普(立夏)

◆  【專家之眼】市場「私刑正義」制裁川普(立夏)









【專家之眼】市場「私刑正義」制裁川普


2025-05-05 06:59  聯合報/ 陳國樑/政大財政系教授暨系主任、政大財稅研究中心主任
經濟義勇軍執行市場私刑正義,制裁川普政權破壞世界經濟秩序?圖/夜巡,林布蘭/荷蘭國家博物館


在漫畫中,蝙蝠俠(Batman)秉持正義的信念,竭力消弭高譚市(Gotham City)內的犯罪與腐敗;現實中的經濟世界,也存在著如蝙蝠俠般的經濟「義勇軍」(vigilante),運用市場的「私刑正義」來維護全球經濟秩序?

美國政府以「公平貿易」之名,聲稱將不再容忍他國家對美國商品的「高關稅稅率」(包括匯率操弄與貿易壁壘)所造成的嚴重貿易逆差,川普總統於4月2日簽署通過第14,257號行政命令,宣告自4月5日起,對所有美國進口產品徵收最低10% 的關稅,並對來自57個國家的進口產品徵收11% 至50% 不等的「對等關稅」(reciprocal tariffs),計畫原定於4月9日起生效。

洋洋得意的川普,將命令簽署日當天稱為「解放日」(Liberation Day),並吹噓此日為「美國歷史上最重要的日子之一」。但由於對於各國之對等關稅稅率設計,完全基於「使美國貿易逆差降為零」為考量,粗暴而霸道地決定加徵各國關稅幅度,乃至於政策宣布後,立即引發全球金融市場震撼,世界經濟秩序大亂。

然而,國際社會並未擁有一個能夠維護全球經濟秩序的強有力機構或組織,若想透過「世界貿易組織」(World Trade Organization)解決美國對等關稅的問題,無異於緣木求魚。在這場由美國單方面發起、以鄰為壑的關稅風暴中,全球是否只能眼睜睜看著川普肆意為所欲為,無計可施?

在公權力薄弱、犯罪率較高的社會或地區,常有「私刑正義」的情形;在電影、小說或漫畫作品中,也不乏以義勇者在法律框架之外,實踐正義行動為核心情節的故事,例如《蝙蝠俠》或《蜘蛛人》等。

長久以來,在國際債券市場流傳著關於「債券義勇軍團」(bond vigilante)的傳說[],這個名詞用來表示一群「神秘」、「來去無蹤」的債券市場投資者,透過拋售特定國家的主權債券,執行「市場私刑」,以抗議該國政府任意採行會導致通膨、過度寬鬆之貨幣或財政政策

此種「制裁」不僅會造成「受刑國」政府債券殖利率驟升,恐誘發該國主權債信危機外,更會使其整體借貸成本上升,抑制消費和投資,乃至總體經濟陷入衰退期。

許多金融分析師認為在這次關稅風暴中,正是「債券義勇軍團」的精準「出擊」,執行市場「私刑正義」,攻擊美國聯邦債券,迫使川普在原定對等關稅生效日,突然宣布暫停對各國(中國除外)之對等關稅政策,為期90天。在隨後的訪談中,即便向來趾高氣昂的川普也直言:「債券市場極為棘手」(The bond market is very tricky),並表示「這讓人有點不安」(People were getting a little queasy)。

事實上,4月2日後,除全球股災外,美國債券價格開始下跌。十年期美國公債殖利率在政策宣布後的數日內急劇攀升,從3.9% 飆漲至4.5%,大幅波動60個基點,創下民國九十年(2001年)12月以來的最大三日漲幅;卅年期美國公債殖利率亦呈現相似走勢。二年期美國公債殖利率則上升了30基點,創下自民國九十八年(2009年)「大衰退」(Great Recession)結束後,最大的單日波動。

學理上,所謂的「債券義勇軍團」,並非只是都市傳說

在債券市場,價格與殖利率成反比關係。當投資者意識到手中持有的主權債券之信用風險或通膨風險正在上升時,會透過拋售手中持有的債券,來追求更高的收益,以補償增加的風險。這一行為直接導致被拋售的政府債券價格下跌,主權債券殖利率上升

就此而言,債券市場本身存在著一種自我調整機制,會對政府過度的支出與借貸進行制衡;儘管這並非是債券持有人基於「默契」或「共識」所刻意採取的集體行動,但這種市場的力量,有時候確實可以有效反擊一國糟糕的經濟政策,迫使該國政府停止計畫

這次關稅風暴中,「債券義勇軍團」的成功「出擊」,提醒我們無需過度恐懼川普政權的蠻橫行徑;狂人就算能一時影響全球局勢,最終勢必會灰飛煙滅,淪為後人的談資。

]:此一術語由著名的以色列裔美國經濟學家 Edward Yardeni 於20世紀80年代所創









科技‧人文聯合講座/游於藝的新時代學習觀

udn 論壇報https://paper.udn.com/udnpaper/PID0004/402674/web/ 

◆  孩子的言語 不該變政治工具
◆  仇恨撕裂台灣 何忍再添柴火
◆  搜黨部查罷免 小案大辦?
◆  關稅談判 台需更彈性
◆  川普扮教宗?AI圖像與政治算計
◆  吃萊豬若中毒 政府應負責
◆  科技‧人文聯合講座/游於藝的新時代學習觀
◆  用腳投票!是誰綁住外送員的雙腳?
◆  保障勞工權益與併購競爭審查:雙軌權責,一個共同目標
◆  支持政府之政策下金融整併的利多發酵

◆  蔡英文總統論文讀後感(上)/我兩度赴倫敦政經學院借閱 2019-09-18 18:22
◆  蔡英文總統論文讀後感(中)/外殼燙金 內頁像傳真紙 2019-09-18 18:32
◆  蔡英文總統論文讀後感(下)/兩種編排有異 畢業35年收到 2019-09-18 18:32









科技‧人文聯合講座/游於藝的新時代學習觀


2025-05-05 02:20  聯合報/ 郭瓊瑩(作者為中華民國景觀學會榮譽理事長)
春遊是人類與大地節氣的接壤,呼吸新年度空氣、水、土壤…的氣息。郭瓊瑩/攝影
海洋是島國重要的戶外教室,其蘊孕著無限的科學與人文知識,可以是海上學府。郭瓊瑩/攝影


四月,春暖花開,天候鮮明多變,也是大地充滿復甦生機的特殊節氣。自驚蟄過後,接著春分、清明…。世界不同緯度的國家亦開始迎接「春」的到來,有的國家在更換學制(如日本),許多國家有復活節串連著「春假」,南半球之初秋亦同樣舒活明暢

春遊成為一種與節氣接軌的生活調適休止符。許多學校有春假,鼓勵春天的遠足、戶外教學,又此時季正是各種植物生命周期轉換交替之際,尤其是日本的賞櫻更成為一種跨文化心靈祭典,除了追櫻,同地理區位的國家亦各有其「春訊」,「春遊因此成為人類在大地生態的生理時鐘運行下,一種不約而同、暫時移游轉換心境的行動

這些年來的教學,也無形中研發出一種與大地節氣之互動,此時總會帶學生走入大自然,呼吸春天的空氣,尤其是觀察那些枝椏上冒出的嫩綠新芽新葉。即使春雨中步入山林、海岸、水畔,甚而大膽地搭船出海、出國…,體驗自不同視角觀察自己的鄉土,也觀察他國他鄉的風土景觀。這些「功課」實為教育「景觀人」之必修課

近來某些學校招收外籍生,卻轉化成與業界廠方合作打工,因此教育部開始啟動派員查堂點名,稽查老師們是否都按時在「教室」上課;惟對我們相關科系而言,真正的教室在大自然中,此也間接影響教師們安排戶外學習的意願。

論語.述而》曰:「志於道,據於德,依於仁,游於藝。」其中的「游於藝」,對於以大自然生態與人文為責任規畫設計與復育對象的我們而言,尤其具深刻啟發性與驅動力。讓學子在學習中體驗與環境互動的過程,此過程的載體,可以是依時季變化的山水環境景觀。而學子們將不會被拘泥於空間框架中學習,而深陷於制式化「知識取得」之泥沼中,無形中成為某單一專業知識偏執者,或技術桂冠追逐者

「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寓教於樂」似乎得以與當代環境美學教育空間感知培養相呼應。近期有私校成年禮單車環島發生事故,引發教育界與部分家長之擔憂,惟仍有許多家長支持走出教室探索大自然。騎車、划船、登山、攀岩、潛水等,重點不在技藝之表現,卻在「」之過程,而此學習方式亦是建構在「道法自然」,對個體心性態度之涵養,以及過程中之體悟與再創造。《論語》文字以「」而非「」敘述之,更具鮮活之詮釋;當個體得以自由自在潛入水中,泛於水上不繫之舟,透過五感教化的自由自覺,正是快樂學習的當代實證。

AI 時代來臨,未來可能會步入無實體校園的新學習樣態。若此,則據於德、依於仁、游於藝,不正是最前瞻、道法自然、順應人性的新學習觀?













孩子的言語 不該變政治工具


2025-05-05 02:30  聯合報/ 黃瑞彬/文字工作者(新北市)


近日,一段由罷免團體推出的影片在網路上引發熱議。片中,一位孩童情緒激動地對父親喊:「國家亂七八糟我念書有什麼用」?原意是想訴諸親情、號召民眾加入罷免行動。筆者卻擔憂,一個孩子訴說如此激進的言語,是否真會打動人心?抑或揭露了當代台灣政治社會的鬥爭,使孩子被迫成為大人們鬥爭道具的現實?

與此形成鮮明對比的,是日前刊登於聯合報民意論壇的一封信-〈小學生寫給總統的信:請給我們安心長大的童年〉。這位六年級的小學生,因為目睹一歲半幼兒「剴剴」遭虐死事件,寫信給總統訴說他的恐懼與殷切的期盼。他擔心社會裡還有許多「剴剴」與「小燈泡」未被好好保護,因此真誠地說出想要平安長大的願望,令筆者感受深刻。

兩者都是孩子所發的聲音,一者出自孩童真心、一者是經過編劇與導演的安排說出台詞。寫信的孩子,或許其文經過家長的潤色,但他可能真因擔憂而寢食難安,因此鼓起勇氣寫出他的感受。反之,罷免宣傳片中孩童演員展現出的情緒,其淚水與聲線表達出導演希望達成的催淚效果,但演出的政治語言,不僅不像孩子的直覺反應,更像是經過包裝的煽情台詞。

孩子當然有表達想法的權利,孩子們的觀點也應受到尊重與保護,但不該成為被利用或包裝過的政治廣告。孩童的語言本就天真無邪,實在不應該變成政治宣傳的工具之一。當孩子被捲入社會撕裂的困境之中,被迫為了特定的政治立場背書,不啻是對社會價值的破壞。

當我們譴責社會上「對於不公不義的事冷眼旁觀」,卻一邊透過孩子來拍攝罷免宣傳影片,訴說「國家亂七八糟」,顯示這個社會早已忘記對孩子的莊嚴承諾。如今國際局勢多變,台灣處於美中貿易戰的風口浪尖之上;內部產業受到極大壓力,社會的不穩定使人心惶惶。此時政治領域又呈現出更嚴重的對立,兩方勢力的對抗進一步壓縮公共討論與理性建設的空間,試問這是孩子想要的生活環境嗎?

我們是要透過社會對立來進行仇恨動員,還是積極推動朝野和解,回歸理性重啟合作?其實這不僅是大人們的選擇,也是為了所有的孩子;是為了因剴剴、小燈泡而憂心的孩子,更是為了那些沒有在影片中出現、默默在角落中努力學習的孩子。停止鬥爭,共同為孩子創造一個安穩的環境,是大人們無可迴避的課題












仇恨撕裂台灣 何忍再添柴火


2025-05-05 02:29  聯合報/ 賽夏客/資深教育工作者(苗縣頭份)


友人見面就問:「很久沒有看到妳對政治犀利的剖析與針砭,是不是受文字獄之追殺,嚇破膽了?」我苦笑道:「倒也不全然這樣膽怯懦弱,難道你沒看到社會已經被『仇恨』淹沒了理智,我還能軋一腳添柴加薪助燃嗎?」

不管打開臉書或 LINE 群組,總出現街頭巷尾互嗆、政治人物嗆政治人物的影片或文字。基於政治利益與信仰,那是政黨政治的常態;但平民嗆平民、年輕人嗆老人,還有陌生人互嗆…硝煙味瀰漫台灣的空氣中。想來很可悲,每逢兩年、四年的選舉年亂象還不夠,現在又要把大罷免拿來湊數,到底要人民過怎樣的日子呢?

執政黨手握「抗中保台」大纛、用力揮動,一群人盲目地跟著走,自居代表的是愛台護台之師;而不願跟著走的人,管你是台獨立場鮮明的精神領袖或是神主牌,一律打入「○○同路人」,一分為二,仇恨因而裂解國家意識民族情感,分崩離析的民心,何來團結和諧,孰令致之?

愛不愛台灣,絕不是掛嘴邊的口號,也不是誰說了算,那是不忍讓台灣亂下去的悲憫心。舉個例子,聖經故事「所羅門的審判」:兩個女人都自稱孩子母親,上告到以色列王所羅門那裡;他出奇招,下令要將嬰兒一分為二、各分一半,藉此判定兩人身分真偽。最終那個成全對方,讓孩子能活存下來的,才是真正的母親

中華民國已在台灣生存了近八十年,加上統治大陸時期總共一一四年,堪稱期頤之年;它誕生後經歷內憂外患,最終在台灣落地生根。政府與人民不分先來後到,勵精圖治、生養教訓,創造了傲視全球的「四小龍」榮光,這些都是不爭的事實。

如今大家衣食無缺,享受前人流血流汗打拚出來的戰果,卻整天「枵飽吵」,所為何事?是要向上提升,還是要向下沉淪?期盼我的理性論述,是由衷提醒,而非加添柴火。












搜黨部查罷免 小案大辦?


025-05-05 02:28  聯合報/ 吳景欽/真理大學法律系教授兼主任(新北市)
檢調追查不實罷免連署案,2日搜索國民黨台中市黨部與二處區黨部,9人列被告,最高層級為市黨部書記長陳劍鋒(左)。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在國民黨四二六上凱道抗議司法追殺後,仍持續有地方黨部遭搜索、黨務人員遭羈押之情事,這已不是哪個地方黨部被調查,而是哪個黨部能倖免之問題。若此種偵查繼續擴大,有否可能使不屬大案的偽造文書罪,轉成必屬大案的組織犯罪

死亡連署涉及公職人員選罷法第九十八條之二,即未經他人同意偽造連署罪,並可處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科一百萬元以下罰金。惟因此條文乃在今年二月生效,故生效前已進行的罷免連署,基於不溯既往原則故無法適用。就算適用,但因刑法第二一○條偽造文書罪的法定刑,雖同為五年以下有期徒刑,但因無拘役、罰金之規定,反因較重而應優先適用,致使選罷法第九十八條之二僅具有宣示意義

至於涉及死亡連署的罪數,並非以一人一罪為累加方式來計算,而是只要有時間、空間的密接性,不論人數多寡,最終皆僅能以一個偽造文書罪論。又因刑法的偽造罪僅處罰故意,故若領銜人僅是未仔細檢視接受之連署書,也僅是過失,致為刑法不處罰之行為,凡此也是過往涉及死亡連署案件,多以不起訴處分之原因;就算起訴,但因屬五年以下有期徒刑之罪,除非另涉賄選重罪,否則法院一般僅判處六個月以下有期徒刑,致以易科罰金為終。

如今在檢方指揮警、調大動作搜索,且幾無例外皆向法院聲押若裁定不押,亦如柯文哲案般一再抗告,直到聲押為止如此作為不僅有違慎押原則,亦是有罪推定,對某方的罷免行動造成寒蟬與嚇阻效果,有小案大辦的針對性。

在國民黨各地黨部逐一遭搜索下,檢方未嘗不可認為這是有組織、有結構、有分工的死亡連署,即可將矛頭指向黨中央主導,往組織犯罪方向偵辦。尤其依據組織犯罪防制條例第三條第一項,發起、主持、操縱或指揮犯罪組織者,可處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且得併科一億元以下罰金,這肯定就屬重罪,而非偽造文書罪所可比擬。

惟依組織犯罪防制條例第二條,所謂犯罪組織雖不以牟利性為限,但必須要有三人以上結社,且須有持續性與結構性,更得以實施強暴、脅迫、詐術、恐嚇為手段,或最重本刑逾五年有期徒刑之罪為目的。故在偽造文書罪的最重本刑未超過五年,且死亡連署也未涉及強暴、脅迫、詐欺、恐嚇下,若將政黨因此認定為犯罪組織,即嚴重違反罪刑法定原則

至於依據憲法訴訟法第七十七條,只要危害中華民國之存在或自由民主之憲政秩序者,主管機關得聲請憲法法庭為宣告政黨解散之判決。此條文的要件極為空泛,也不以有犯罪為前提,故主管機關內政部未嘗不可以死亡連署乃有系統、計畫性以致破壞民主制度為由,來向憲法法庭聲請解散政黨


2025-05-04 23:09 聯合報 / 波波 波波漫畫











關稅談判 台需更彈性


2025-05-05 02:32  聯合報/ 張光球/致理科技大學副教授(台北市)
我國跨黨派立委團5月2日結束訪美行程,訪團成員證實,台灣在第一輪談判中,與南韓、越南並列「優先四國」。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台灣與美國關稅談判的首輪實體磋商已完成,行政院經貿辦公室表示將繼續與美方就關稅與非關稅貿易障礙等議題持續磋商。台灣第一輪談判中,與日本、南韓、越南並列「優先四國可說是搶了頭香,但國人無從得知台美初步談判項目共識立委訪美團所透露的消息,幾乎都是媒體先前已報導的訊息;反而台幣上周大幅升值,令人聯想與關稅談判有關,可見台美關稅談判尚仍會有一段時日的攻防。

美國總統川普剛度過就職百日,已顛覆二戰以來美國所建構的國際經貿體系。尤其他自詡為「常識與天才」的關稅政策,更是一日數變,令世人無所適從,因為經常連其閣員都不知政策何時會更改對此,川普表示他是一個「有彈性的人」,政策反覆即是彈性的表現。面對川普不按牌理出牌的性格,吾人仍可觀察出他些許的慣性作為,配合我國自身優勢,以爭取台灣在關稅上最大的利益。

首先,川普蔑視弱者、崇尚權力,尊敬敢說「不」的人;輝達執行長黃仁勳表示在川普政府限制下,會為中國客戶量身訂製晶片,並認為美國的限制將成就華為其次,對向其妥協者則奪取更多利益;巴拿馬同意美國軍艦及其輔助船舶優先並免費通過巴拿馬運河(拉美研究機構已有相關資料),川普進一步公開要求所有美國船隻比照辦理。再者,利益至上,不給承諾;烏克蘭在外援逐漸短缺下,讓出礦產使用權,卻換不到美國具體的安全承諾,對俄羅斯無嚇阻作用,烏克蘭仍是最大輸家。最後,虛張聲勢,遇強則縮;白宮誤判習近平的意志,疊加對中國關稅,北京堅持不讓步,川普只好一再強調「與習近平是好友」,仍在等後者的關懷電話

政府要國人信賴美國,不要「疑美」。台灣大部分人是傾向美國的,或說是親美派,這是長期受到美國各方面文化在台宣傳的結果。現實而言,台灣在軍事、經濟、外交上有求於美國的地方甚多,沒有本錢疑美,筆者相信就算是國民黨執政,亦仍以美國是瞻。然而,台美關稅談判的結果,攸關台灣產業的永續發展及農漁民基本生計,甚至是國家存續的大事,須嚴肅以對

台灣現有的優勢是,美國無法立即棄而不顧,無論美國政府或民間友我的力量有多大,未來三年多,川普是最終的決策者,我須積極讓他知道「以台換中」的成本與代價,其方法或如下:

第一,請黃仁勳與台積電出面說項,將軍購納入台美貿易範疇。第二,善用美國需要台灣半導體的槓桿。第三,在不損及我立國產業的原則下,適當開放美國農產品及汽車等項目進口。第四,借鏡日本可能出售美債的談判施壓模式。第五台灣可盡速填補美國超市某些民生物資的缺口。

當然,上述做法必會引起台美間的激辯,但談判本是取與得較勁的過程,一味的退讓和妥協,只會成為下次談判的絆腳石。

《經濟學人》已不只一次示警,川普可能將台灣押上賭桌;身為美國重要的盟邦之一,更需要以彈性來應對川普的不確定性。










川普扮教宗?AI 圖像與政治算計


2025-05-05 02:32  聯合報/ 廖明輝/中華經濟研究院輔佐研究員(台北市)
美國總統川普2日在社群媒體曬出自己身穿教宗服的照片,引發宗教人士甚至共和黨人批評。圖/取自川普真實社群網頁


川普日前於其自創的「真實社群」平台發布一張極具爭議的圖像-他穿戴著教宗的白袍與金十字架,坐在金色寶座並且舉起右手。這張圖片既無文字說明、也無上下文,卻在一夜之間引發了全球關注與爭議。

首先,川普以教宗造型現身,服裝與姿態皆模擬宗教最高權威,是對「神聖性」的直接挪用。教宗象徵天主教的精神中心,其形象遠不止於個人;川普將自身置於此神聖意象之中,無疑是意圖強化在特定族群心中的「天選之人」地位。對長期將他視為「反建制」、「由神揀選」的保守派新教福音派選民而言,是極具煽動力的訊號。

然而,這類圖像操作也並非毫無風險,它可能冒犯天主教徒的宗教情感。在川普社群帳號下方的留言中,被按讚最多的兩則留言是:「我不是天主教徒,但我是基督徒耶穌基督是我的主和救主。然而,我不認為讓川普總統看起來像教宗是好主意。他不是教宗,他只是美國總統,就這麼簡單。這對天主教信仰是一種不敬,這一點都不好笑!你們這些做出這件事的人,真的大錯特錯了!」另一則是:「這個人病態褻瀆,身為基督徒,我對這個人的行為感到震驚,也對任何仍然將他視為領袖的基督徒感到震驚」。強烈的負面回應說明,即使在宗教與政治高度重疊美國右派陣營,也並非所有人都能接受將川普神格化,甚至與教宗等量齊觀

政治操作層面來看川普此舉的策略意圖其一,是對川普宗教化形象推進。這種形象策略與他過去在新教福音派群體的定位一脈相承,AI 圖像技術的使用,使這種視覺訊息更加具體且震撼其二,是對拜登的宗教立場發起間接攻擊拜登雖為天主教徒,卻因政策立場(如墮胎選擇權)而常與教會觀點相左;川普透過這張圖,企圖製造出他才是真正「信仰代表」的對比效果第三,是對體制宗教嘲諷挑戰川普以象徵超越體制直達神意」的領袖形象,對教會權威失望的信徒而言,反而產生心理共鳴

更關鍵的是,這張圖的擴散不僅止於川普的個人平台,並被白宮「X 社群」官方帳號迅速轉發,賦予更明確的政治性。從社群操作角度來看,它實現三重目的首先,測試保守宗教群體的反應與凝聚度,其次是轉移政治焦點,創造話題與衝突場域;最後則是製造「被攻擊者」敘事框架,讓川普在媒體與輿論批判中,強化其在支持者心中的「受迫害英雄」形象。

回顧同一天,他白天在阿拉巴馬大學畢業典禮發表長達一小時的激情演說,結束並以「You Fight Fight FightYou Win Win Win!」八字口號收尾。短短數小時後,他又拋出扮演教宗的 AI 生成圖;從溫情勉勵到煽動衝突,反映川普對駕馭媒體報導的能力已駕輕就熟川普扮教宗的貼圖,警示 AI 生成內容正加速「稀釋象徵」,宗教、國籍與歷史意義可在軟體裡被隨意拼貼而當白宮等國家機器介入擴散深偽影像公共理性空間也將迅速被情緒漩渦所吞蝕














吃萊豬若中毒 政府應負責


2025-05-05 02:28  聯合報/ 顏廷棟/銘傳大學財金法律系教授(台北市)
首批含有萊克多巴胺的進口豬肉進入巿場,流向不明,民眾購買豬肉,仔細核對產地標示。記者黃義書/攝影


媒體報導,四月廿九日有一批從澳洲進口的近廿三公噸豬雜,檢出 0.001 PPM 萊克多巴胺,此為民國一一○年(二○二一年)元旦開放萊豬進口後,首批檢出含萊劑的進口豬肉。儘管進口豬肉來自澳洲,但民眾擔心的是在政府與美方關稅談判後,美國萊豬可能接踵而至。

當初開放萊豬進口時,蔡英文總統為安撫民心,公開喊話稱美豬、牛開放是讓市場多個選擇,不是要求國人一定食用。雖然依據食品標示規定,政府強制要求業者須標示豬肉來源,但顧慮到可能引起美方抗議、有貿易歧視的反彈,因此並未堅持美豬應標示有無含萊劑如此一來,民眾既無從分辨消費的肉品是否為萊豬,又何來「選擇自由」可言

萊豬攸關食安問題,依據食安法第十五條第五項規定,國內外如發生因食用含安全容許值、殘留容許量乙型受體素(萊克多巴胺)之肉品導致中毒案例時,應立即停止相關肉品進口;國內經確認因食用致中毒之個案,政府應負照護責任,並協助向廠商請求損害賠償。由此可知,即使食用符合安全容許劑量的萊豬肉品,仍然存在中毒風險。關鍵是,民眾消費肉品的基本立場是希望政府給予食安無虞的保證,並非付出健康代價後獲得業者損害賠償或政府照護。

從過去消保團體提起劣質油品損害賠償的經驗來看,法院通常會要求消費者提出「健康受損是直接來自廠商違法添加物的因果關係證明」,但因消費時間久遠或其他食品可能有添加物等因素,使實際舉證工作困難重重

雖然民國一○三年(二○一四年)食安法修法,新設第五十六條第一項「舉證責任反轉」規定,要求廠商必須證明食品無害或已善盡注意義務,始得免責,但本條規定僅適用於添加未經中央主管機關許可之添加物案件;若提起食用萊豬肉品致中毒的損害賠償訴訟,業者可提出「萊豬符合安全容許劑量」的免責抗辯事由,最終導致受害者求償無門

因應萊豬叩關國門,行政院應落實食安法第二條之一食安會報的規定,加強全國對萊豬食品安全事務之協調、監督、推動及查緝等工作。若發生消費萊豬而肇生的中毒事件,又或相關公務員有怠於執行職務致人民權利受損之情事,政府機關除了照護受害民眾外,更應承擔國家賠償責任。







陳力俊/2025年奇妙巧合與中美藍圖

名人堂電子報http://paper.udn.com/papers.php?pname=PID0030&page=1#ph  

◆  陳力俊/2025年奇妙巧合與中美藍圖










陳力俊/2025年奇妙巧合與中美藍圖


2025-05-05 02:22  聯合報/ 陳力俊(作者為中研院院士、清大特聘研究講座教授)


民國一一四年(二○二五年),乍看是尋常年份,實則蘊藏數學巧合、大國政策與國際對抗三重意義。

首先,從數字觀點來看,民國一一四年(二○二五)是一個奇妙整數。例如它等於二十加二五之和的平方,也等於一加到九的平方,更等於一到九各三方的和,同時是一到八十九奇數的和等。如此罕見的數字巧合,讓人戲稱今年為「數字年」。

但更具歷史與現實意義的,是美中兩國皆以二○二五為節點,分別有各自的國家藍圖-美國的「二○二五 計畫」(Project 2025)、中國的「中國製造二○二五」。

二○二五 計畫」是由美國保守派智庫「傳統基金會」主導的總統過渡計畫,成書《領導授權》,厚達九百頁,涵蓋幾乎所有領域政策,目標是加強總統對聯邦行政機構的控制,削弱傳統文官體制,清除所謂「深層政府」

該計畫強調政治任命與價值重建,特別在教育與文化政策方面,主張摧毀「覺醒文化」,反對多元、平等與包容(DEI)政策,對高等教育機構施加壓力

儘管川普在民國一一三年(二○二四年)競選期間對該計畫保持距離,聲稱「不熟悉內容」,但其核心內容與川普過往施政主張高度一致,執筆者多為其前幕僚根據《時代》雜誌統計,川普第二任期初期近三分之二的行政命令,與「二○二五 計畫」內容至少部分相符

川普復任以來,該藍圖已部分實現-緊縮移民政策、打擊異議官員、大幅度裁員、重整教育部、削減科研預算、開打美中貿易戰、退出多個國際組織等,皆展現出重構政府的決心保守派稱之為「和平的第二次美國革命」,認為有助於糾正左傾偏差;但也遭強烈批評,被視為威脅美國憲政與民主制度的極端計畫

與之相對,中國大陸自民國一○四年(二○一五年)起推動「中國製造 二○二五」,旨在擺脫「世界工廠」的低端角色,轉向以科技創新為核心的製造強國。該政策聚焦十大領域,包括數控機械、半導體、新能源車、生技醫藥等。

十年來,大陸在電動車、鋰電池與太陽能產品等「新三樣」的出口規模已居全球首位;高鐵、核電與大型裝備製造亦邁向世界領先地位;智慧製造、工業自動化進展快速,產業結構持續升級。

然而,該政策也引發國際反彈。美國視之為挑戰科技霸權的戰略計畫,並於川普首任內的民國一○七年(二○一八年)對中國啟動貿易戰,針對相關產業課徵關稅與技術限制。歐盟、日本則對中國補貼與市場封閉提出質疑,並加強本土產業保護。

二○二五 計畫」與「中國製造 二○二五」可謂分別代表「拚政治」與「拚經濟」的治國方案前者強調行政重塑與價值重整,政治色彩濃厚;後者則聚焦經濟與科技實力,展現長線戰略眼光。美國試圖重建「偉大美國」,中國則力爭製造業「升級換代」。

美國雖仍為世界第一強權,若改革過度激進,恐自損體制穩定;中國雖崛起迅速,卻始終面對技術封鎖信任赤字。在缺乏互信的前提下,中美長期對峙勢所難免。

台灣地處兩強之間,政策走向與安全環境皆受牽動。當前正值全球秩序重整關鍵期,唯有審慎因應、靈活應對,方能確保自主與安全,並轉危為機。

回到巧合,下一個「數字年」要等一千年,因為只有三○二五才同樣神奇,等於三十加二五之和的平方,可謂千載難逢。「人生不滿百,而有千歲憂」讓人不禁思索中美大碰撞持續惡化的嚴重後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