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科技.人文聯合講座/米其林與路邊攤之間
◆ 最不平凡的教宗方濟各
◆ 方濟各 鼓勵教徒參與全球議題
◆ 教宗繼任者的「中國路線」必掀辯論
◆ 理性面對川普關稅地震
◆ 過度執著本土認同 不利廣招人才
◆ 用腳投票!是誰綁住外送員的雙腳?
◆ 保障勞工權益與併購競爭審查:雙軌權責,一個共同目標
◆ 支持政府之政策下金融整併的利多發酵
◆ 蔡英文總統論文讀後感(上)/我兩度赴倫敦政經學院借閱 2019-09-18 18:22
◆ 蔡英文總統論文讀後感(中)/外殼燙金 內頁像傳真紙 2019-09-18 18:32
◆ 蔡英文總統論文讀後感(下)/兩種編排有異 畢業35年收到 2019-09-18 18:32
科技.人文聯合講座/米其林與路邊攤之間
2025-04-22 04:55 聯合報/ 郭瓊瑩(作者為中華民國景觀學會榮譽理事長)
由於全球經濟受政治或貿易關稅等因素影響,近來普羅大眾幾乎都已有縮衣節食之計。就全球經濟成長指標,如 GDP、外匯存底、實質貿易通量之外,另有幾個有趣的指標均與「食」之民生因子相關-紅酒產量與銷售量、奢侈品與名牌、名車之銷售量,當然還有高端旅館之訂房率,以及高級美食餐飲業的營運量等。
如果單看上述指標,其實我們易被誤導,因為島國的迷你經濟量體難以和大國或人口多的國家相提並論。以台灣為例,近年台灣躍升為東亞區消費最高的族群,且遠拋韓日美,而許多年輕族群(廿五至卅五歲)則躍升為消費主力群。自這些數字分析,立即反射台灣現在的社會人口結構、經濟發展狀況與生活價值觀等現實。
「美食」人人愛,自高檔難訂的米其林,到黃仁勳最愛之夜市、路邊攤及各地方小吃,這裡正透露了「食」為國之大事,也是人生大事之巧妙密碼。正如台灣人對奢侈品消費之硬底能力與熱力,它更反射出現今社會經濟發展,及在 M 型的社經階層結構下,民眾對生活滿意度的狀況,實為迥異於其它國家之奇景。
「品牌」對甫入門社會、期待階層向上之年輕族群,是一個敲門磚;但一旦步入門檻後,方知單擁有「品牌」尚不足以彰顯一定之品味與地位身價。年輕人在意付得起的奢華,包括 iPhone、名牌球鞋;另一方面,台灣自北到南,街頭上許多「排隊族」等著拉麵/烤餅/烤肉串/甜點/飲料,成為一種時尚品味與潮流顯學。而另一族群亦以另類優雅身分,體驗非數位型實體店的 VIP 服務。當生活經驗累積出厚底時,他們想滿足的,是有人性優越感與帶有貴族形象的「專屬服務」,「態度」與「身分」的滿足與象徵。
換言之,再看現今全球混亂的「關稅大戰」,許多被影響者和受害者,其實仍是 M 型社會的中間族群;他們具知識、技術、能力,卻也是此波全球經貿海嘯中的最大受害者。米其林與路邊攤族群的中間,那些國家社會的中堅骨幹,卻首先被迫承受過去未有之壓力與衝擊,主因他們承載了太多社會之期待與壓力,但社會上對關鍵人才之保護與培育機制卻一直沉浮。亦即,得以享受米其林,未必就是人生勝利者;相對的,滿足於路邊攤,亦非人生的輸家。
當政府告知我們的 GDP 全球排名第五、亞洲第二時,這些數字是否真實反映了國民之生活福祉與富裕程度?我們更在乎的是那些被疏忽的硬頸中堅支撐基盤。
面對全球化的嚴苛挑戰,如何在日常生活基礎教育中,即能傳授踏實、有感、對地球友善、對在地文化有溫度、有責任的「輕生活」,又是否這將是另類「新生活運動」的契機?
最不平凡的教宗方濟各
2025-04-22 04:55 聯合報/ 李家同/天主教友、清大榮譽教授(新竹市)
教宗方濟各在復活節還出現在聖伯多祿大教堂的廣場上接受信眾的歡呼和祝福,沒想到第二天即在睡夢中去世。
最近教宗的身體一直不好,所以他能夠出現在廣場上,引起廣場上幾十萬人的歡呼可以想見,國際媒體也都立即報導這則新聞。其實最值得報導的,應是教宗在復活節前的聖周四(十七日)下午進入了羅馬最擁擠的一座監獄,和幾十名受刑人聊天,祝福並勉勵受刑人。
往年健康狀況許可時,教宗都會在監獄中施行「濯足禮」,他曾打破天主教傳統,為非天主教友和一名女性受刑人洗腳。方濟各的確是一位非常不平凡的教宗,因為他的行誼仍然如同一般神父。
教宗可以住在梵蒂岡講究的臥室裡,可是他卻選擇了和神父們住在同一個宿舍裡。教宗從前是阿根廷的樞機主教,當時他上班就是坐公車去的。他成為教宗以後,有一位羅馬居民送他一輛舊的汽車,他立刻接受了,因為他會開這種車,而且當場開出去兜風了一陣子;當然以後他的護衛大概不許他自己開車了,教宗所配戴的十字架,只要五十六歐元,在羅馬街頭一般商店買的。
教宗原名伯格里奧,他所選擇的名號是方濟各。聖方濟各是義大利人,也是著名的《和平祈禱文》作者。祈禱文中,有相當多的句子是值得我們深思的:「在仇恨中,播送友愛;在冒犯中,給予寬恕;在失望中,喚起希望;在黑暗中,放射光明」。教宗顯然非常欣賞聖方濟各祈禱文。
教宗相當地平易近人,有一次他在演講時,一個小孩跑到講台。教宗卻說:「讓這個孩子在椅子上快樂吧」!還有一次,一名有聽覺和說話障礙的小男孩跑上講台,教宗溫和地撫摸了他,也使全場的人感到溫馨。
教宗的談話當然會替世界正義發聲,但他一再強調寬恕。他的談話使我想起《聖方濟各和平祈禱文》最後的幾句:「在施與中,我們有所收穫;在寬恕時,我們得到寬恕;在死亡時,我們進入永生」。
教宗逝世,一定有人會提起教宗的談話;我卻認為最該懷念的是,教宗在復活節進入了一所監獄。對那些受刑人而言,他只是一位有愛心的天主教神父。教宗逝世,羅馬的各大教堂一定鐘聲大作,天堂之門會打開;天堂的守門人沒有稱呼他為教宗,卻說:「歡迎你,伯格里奧神父,你是天父的好朋友」。
塵歸塵,土歸土;天主教每年的「聖灰禮儀」經文說:「人啊!你要記住,你原是塵土,將來還要歸於塵土」。教宗前些日子病重,大概他也知道在世的時間不多了,但他仍然要利用寶貴的時間,將溫暖帶給監獄的受刑人,也許他這是來向受刑人道別的。
每個人都應該對離開世界有所準備,我們應該像教宗一樣利用寶貴的時間,使這個世界感到溫暖,也使光明照到世界上黑暗的角落。

季青漫畫
方濟各 鼓勵教徒參與全球議題
2025-04-22 04:55 聯合報/ 耿慶文/加拿大文化觀察者(加拿大安大略省)
第一位拉丁美洲裔,出身耶穌會的天主教宗方濟各四月廿一日於居所聖瑪爾大之家(Casa Santa Marta)辭世。享壽八十八歲。
回顧民國一○二年(二○一三年)在選舉教宗的閉門會議裡,來自布宜諾斯艾利斯的喬治.馬里奧.伯格里奧樞機主教曾發言警告:「自我優越感與神學自戀,導致病態的教會」。他更批評「庸俗化的教會,生活在自我意識之中,只屬於自己,為自己」。
這位阿根廷樞機主教當時的發言並非無的放矢,他被選為教宗、成為教宗方濟各後,積極推動梵蒂岡官僚體系的改革,並本其「以人為本」的神學思想,對天主教會傳統帶來革命性的震撼。
教宗方濟各就任伊始,即著手裁撤、整頓梵蒂岡龐大而層級分明的官僚體系,並授權對梵蒂岡銀行進行審查,加強內部財政監管,以回應外界對梵蒂岡財務運作缺乏透明度的批評。
傳統上,梵蒂岡的決策過程一向為少數高級樞機所壟斷,而方濟各則推動「共議制」(synodality),強調地方教會、主教團與平信徒的參與。並首次任命女性進入梵蒂岡要職,打破傳統上教會高層皆由男性神職人員主導的格局。徹底削弱了長久以來教廷結構日趨「貴族化」的傾向。
方濟各的神學思想深受「憐憫神學」影響,他強調關懷弱勢和被邊緣化的人群,提倡對離婚、再婚者的牧靈關懷。在早年的著作,書名為「天堂和世間」裡他曾寫道:「信仰的真理若缺少了柔美,就變得冰冷、無情和驕傲…」。
而教宗方濟各震驚世界的名句:「我是誰?憑什麼判斷?」著實讓倡言教宗「不會錯」神學觀的保守派教會人士跌破了眼鏡。事實上,這位統領全球十二億天主教徒的領袖,不僅拒絕對有同性戀傾向的神職人員妄加判斷,他對無神論者、未婚母親、離婚者和監獄裡的罪犯也展現出歷任教宗少見的關注與寬容。這一開放立場突破了天主教傳統的嚴格倫理守則,並引發教內保守派的強烈反彈。
方濟各教宗任內,也積極推動天主教與伊斯蘭教、東正教及其他基督教宗派的對話,並於民國一○八年(二○一九年)在埃及開羅阿茲哈清真寺(Al-Azhar)與大伊瑪目泰耶伯(Ahmed al-Tayeb)共同簽署《人類兄弟情誼文件》,強調宗教共存與和平。這種跨宗教對話雖受到自由派的肯定,但在傳統派中也引發爭議,認為此舉削弱了天主教的獨特性。
方濟各特別強調環境保護與貧窮議題。他將環保與天主教教義結合,並呼籲對抗貧窮與日益嚴重的貧富不均現象。他激烈批評跨國資本主義造成不公義的世界,指責「不受約束的資本主義是『新暴政』」。他的社會正義取向,鼓勵天主教徒積極參與全球性議題,這與傳統上較少涉入政治、經濟議題的教會態度截然不同。
總結而言:民國一○二年(二○一三年)三月十三日,聖伯多祿廣場上的歡呼迎來的不只是另一位新的教宗,它開啟了普世天主教會一個新的紀元!
教宗繼任者的「中國路線」必掀辯論
2025-04-22 04:55 聯合報/ 張孟仁/輔大義語系副教授兼系主任、外交暨國際事務學程召集人
去年十一月中旬前,筆者有幸陪著輔大校長晉見教宗,用義大利語和西班牙語跟教宗攀談,並親握教宗的手。猶記得教宗聽到我以他的雙母語寒暄,他立刻側身往前,露出可掬的笑容傾聽,那時我還斷言教宗相當健康。近年來,健康問題暴露出教宗身體的脆弱,導致許多人懷疑他是否會如本篤十六世一樣辭職;但他始終強調,用腦子來治理,而非膝蓋。他的身體狀況使他成為受難基督活生生的形象,基督沒有逃避十字架,而是擁抱它來拯救世界。
民國一○二年(二○一三年)他被選為教宗,象徵天主教會新方向的轉捩點-首位出身南美的耶穌會教宗,他選擇了方濟各這個名字,試圖讓人想起義大利亞西西的聖方濟各,是謙卑、和平、關注弱勢群體的象徵。他不以權力為中心、貼近民眾的精神模式,更注重福音的本質;他簡單而直率的風格、拒絕教宗的華貴象徵,以及對「貧窮的教會,為窮人服務」的堅持,贏得了無數信徒的支持。
他在任多年來推動了結構性改革,從羅馬教廷開始,嚴厲解決一些神職人員的戀童性醜聞案件,他改革了梵蒂岡刑法典,並重組了梵蒂岡銀行。方濟各出任教宗後,擴大了平信徒、特別是婦女在教會管理中的作用,梵蒂岡內女性工作人員的比例,包含領導職位已顯著增加,甚至任命女性出任地位高於樞機的職位,打破了教廷延續數世紀的傳統。他提倡包容開放的教會理念,尋求與當代世界就 LGBTQ+人群、家庭、環境、移民和社會正義等有爭議的問題進行對話。 其中《眾位弟兄》和《願你受讚頌》,成為天主教徒及任何捍衛人權和共同家園人士的參考文本。此外,儘管 AI 盛行,教宗卻強調人工智慧亦須具備道德。
自從任職教宗以來,方濟各就將他的使徒之旅,變成了他牧靈使命的重要工具。他領導的教會不可以封閉在自己的牆內,而是走出去與信徒見面、擁抱最弱勢的群體、觸及世間的苦難。他甫上任即前往蘭佩杜薩島,在深陷移民問題泥淖的歐洲,方濟各跪在遇難船隻殘骸前,向大海拋撒花圈,並發出震撼人心的話語:「誰為這些死亡哭泣?」之後他啟航前往非洲和亞洲,將影響範圍觸及到了天主教世界最邊緣的地區。
在阿布達比,他簽署了一份具有劃時代意義的、基督徒和穆斯林對話的宣言-《人類博愛》文件,標誌著兩種信仰關係的轉捩點。民國一○五年(二○一六年)與古巴基里爾宗主教的會面,重新點燃了普世教會團結的希望。他在伊拉克會見了什葉派伊斯蘭教精神領袖阿亞圖拉,再度展現跨宗教對話。教宗到訪伊拉克、南蘇丹、剛果民主共和國等艱苦的地區,將福音帶到了那些遙不可及的和平夢想之地;教宗見證了世界的傷痛,他把天主教會帶到了被遺忘的地方。
教宗面對中國天主教徒,一直盼望他們能化暗為明,都以人道、和平、牧靈的立場出發,不太在乎歐美強權的施壓。梵、陸關係在彼此忍讓的情況下,六年間取得長足的進展;「主教任命臨時協議」延長為四年續約一次,中國牧靈夢的實現又邁進了一步。教宗逝世後,繼任者的「中國路線」為何?想必將掀起一波辯論,畢竟把中國大陸納入天主教世界,是件歷史大事。然而「越南模式」是否合適?「宗教中國化」可否埋單?「主教任命權」能否共享?都要看這四年間的互動。
理性面對川普關稅地震
2025-04-22 04:41 聯合報/ 洪奇昌/台灣產經建研社理事長、海基會前董事長(台北市)
評論川普總統以高關稅主導的政治經濟戰略時,我們不宜將其簡化為「疑美」或「反美」的情緒化政治判斷。台灣與美國的政經軍事技術合作關係,是建立在長期共同利益與民主價值上。在面對目前川普政府經貿政策的快速變化,我們須仔細地釐清其關稅手段的政策邏輯,其背後對中戰略的考量及對全球歐盟及亞洲夥伴的影響。在此川普政府新成立所引發的俱變之際,如何以理性與務實的態度、審慎評估管理台美關係,特別是牽涉包括半導體在內的台灣產業發展策略、與亞太區域安全和兩岸和平發展的重大議題;是政府及全體社會共同關心的核心議題。
川普政府試圖以關稅為槓桿,重新分配全球經濟的利益與區域安全的責任,這並非單獨針對中國、日本、越南、台灣或是加拿大,而是一場以美國為利益的結構性衝擊,對所有國家都帶來貿易與戰略上的壓力。有評論認為川普是為了促成製造業回流、縮減貿易逆差;也有觀點指出,這是其推動美中競爭中美國主導新秩序的策略一環。無論其政策目的為何,關稅手段零散、節奏混亂的過程顯示,川普政府並未提供一致、系統化的政策說明,僅以關稅作為臨時施壓與對外談判的籌碼。
川普其實尋求的是一套涵蓋關稅、匯率與安全議題的整體戰略,然而卻未經周延設計與內部共識形成具戰術層次的方案,反而讓關稅像一把在談判桌上未扣板機的手槍,既未發揮嚇阻作用,不但未取得對中國談判的優勢,也使包括歐盟在內的民主陣營夥伴、盟友感到不確定與不安。
美國國內反應也說明川普政策並未得到廣泛支持。財經媒體 CNBC 最新經濟民調顯示,有55%不支持川普政策,僅43%的支持;學術界也有諾貝爾獎得主 James Heckman 等近千名經濟學者連署批評川普的關稅政策損害美國長遠經濟利益,背離以和平、貿易與友誼建構繁榮的原則。這顯示川普的作法並未帶給美國人對於勞工就業、通膨和整體經濟的期待,反倒引發消費者與投資人對市場的悲觀與不信任,造成股市震盪。更重要的是,川普大量仰賴行政命令推動政策,缺乏國會立法依據,使得其政策缺乏民主正當性,曝露川普政府治理能力的薄弱。
面對節奏零亂與變動迅速的川普政經政策,台灣應保持高度警覺。新加坡總理黃循財在國會演說中提醒國民:「熟悉且可預測的秩序正在消失,國家應為動盪與不確定的新時代做好準備」。他的提醒同樣適用於台灣-當關稅只是初波地震,後續可能引發的全球地緣政治與經濟、金融的海嘯,更值得我們嚴肅以對。
日前賴清德總統也提出五大因應策略,包括啟動談判、支持中小企業與傳統產業、推動經濟發展計畫、強化供應鏈佈局、傾聽產業需求等,方向與近期積極尋求對美談判的日本相似。
日本首相石破茂在國會發言提到、關稅政策帶給全球經濟秩序的風險,但他並未直接批評美國,而是強調必須理解美方立場並尋求長遠共識。他強調「不斷妥協、盡快達成協議」,不見得是最好的做法。他認為日本政府應避免在對美關稅經貿談判中倉促下決論,應更仔細分析經濟發展、貿易利益與國安的整體脈絡;既展現日本國家立場,也避免美日間的誤解與衝突,石破茂審慎且細膩的因應作法值得賴清德政府借鏡。
批評川普的關稅政策,並非出於對台美夥伴關係的失望或疑懼,而是針對川普的非理性決策過程、不可預測的政策變化及美國聯邦政府治理失序等現象;對全球及台海地緣政經秩序重構所可能造成的巨大影響,作出防衞性及理性回應該有的準備。在經濟不確定性與全球經濟保護主義風險的挑戰下,台灣更需全面盤點與建構經濟韌性,包括檢視匯率、關稅、貿易障礙,以及國內採購需求與產業投資能量,統整政策工具來處理美國的經貿談判與合作;也必須在包括兩岸經貿現況下、健康有序的區域經濟整合和分工,尋求多邊體系的互動,在經貿與安全議題上強化區域及全球夥伴關係,以面對川普政府所帶來快速變化的全球政經環境。
過度執著本土認同 不利廣招人才
2025-04-22 04:41 聯合報/ 王伯元/李國鼎科技發展基金會董事長(台北市)
最近讀到好友葉匡時於聯合報名人堂所發表的「用包容開放的心態接納各方人才」一文,心有戚戚焉。近年來台灣本土意識抬頭,這原本是一件好事,但過度執著於「本土認同」,事事要以「正港台灣人」為訴求,卻會讓台灣成為封閉狹隘、敵對排他的社會,尤其在面對人才招募方面,等於是將全球優秀人才屏除在外,對台灣未來發展極為不利。
打開歷史,也有很多例子值得我們探討借鏡。戰國時代,位於西北邊陲的秦國國小勢弱,但是歷代國君求才若渴,廣徵天下英才;名臣如商鞅、張儀、范睢、白起、呂不韋等都不是秦人,但一樣受重用。秦王嬴政時更有李斯所呈著名的「諫逐客書」,強調「逐客則國危,非秦之福也」,說服秦王善用各國人才,因此成就了秦國一統天下的霸業。
赤壁之戰後,曹操、孫權及劉備三分天下。劉備的才能不算出眾,但他善於發掘人才,也積極留才用才。為了求才,他可以三顧茅廬,請出諸葛亮。其麾下人才濟濟,文臣如簡雍、孫乾、麋竺、諸葛亮、馬良,龐統等人,個個都有治國長才;武將如關羽、張飛、趙雲、黃忠、馬超,以及魏延等亦均勇武善戰。入川後除原先荊州部屬外,他也接納了劉璋益州派的舊部如李嚴、法正、劉巴、伊籍、譙周、賈詩等人。這麼一個集合天下各地菁英的團隊,正是劉備可以與曹操、孫權分庭抗禮的最大資產。
但劉備身故後,廣招天下英才策略並未得到延續。入蜀後,諸葛亮相信及重用的還是最初在荊州的人才,他和益州的李嚴是死對頭,致使原先劉璋益州的舊部有志難伸,與荊州派互相掣肘內鬥。同時諸葛亮也沒有積極在蜀地育才,培養新血。從他給劉後主的「前出師表」中所列請益賢臣如郭攸之、費禕、董允、向寵、楊儀等來看,全是荊州派舊人。他第一次出祁山,用錯了馬謖失了街亭;不重用魏延,失去了出子午谷直攻長安的機會。等荊州派老死、接班無人後,只能落到「蜀中無大將,廖化做先鋒」的困境。最後蜀漢在三國中最先滅亡,人才後繼無力及兩派內鬥應是原因。
人才乃國力之本,台灣受少子化衝擊,加上缺乏中長期人才培育的計畫及願景,人才荒已是多年沉痾,尤其高階菁英人才明顯不足,就連半導體業都需人孔急,遑論其他科技產業及傳統製造業。雖育才極為重要,然而透過教育培養緩不濟急,因此短期內要扭轉劣勢,需引才、聚才、延攬國際人才來台。要吸引人才來台,政府就需加強基礎設施,營造好的投資環境,包括優渥的工作條件、合理的稅務制度、友善的生活機能、開放包容的心胸及前瞻性的世界觀等。
另一方面,留才、用才也至為重要,尤其我們現在還面臨如新加坡、香港及中國大陸等地的挖角,人才不足現象更是雪上加霜。因此政府除了要鬆綁法令,也要改善整體工作環境,才能留住國內外菁英共同為台灣打拚。對於全世界的人才也要展現雅量來接納,用才不分國籍地區,只要能對台灣發展有所貢獻,來自世界各地或對岸,甚至不同政治立場或意識形態的人,都應一視同仁。
全球化時代,得人才者得天下,台灣如何引才納賢、蓄積人力資本以創造競爭力?實要政府籌謀對策,以完整配套、開放心胸、多管齊下,別讓台灣輸在起跑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