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4月22日 星期二

經濟日報社論/台商如何因應全球經貿巨變

udn 論壇電子報.歷史報份http://paper.udn.com/papers.php?pname=PID0004

udn 論壇報https://paper.udn.com/udnpaper/PID0004/402407/web/ 

◆  經濟日報社論/台商如何因應全球經貿巨變
◆  聯合報黑白集/扁呂成民進黨「反派」
◆  聯合報社論/號召倒閣最大正當性,在凸顯大罷免之邪惡







經濟日報社論/台商如何因應全球經貿巨變

2025/04/22 02:05:11 經濟日報 社論
美國總統川普引發的關稅貿易戰,全球經貿秩序巨大震盪,尤其是對於在世界各地布局的台商,衝擊可謂前所未見。示意圖。(歐新社)


美國總統川普引發的關稅貿易戰,全球經貿秩序巨大震盪,尤其是對於在世界各地布局的台商,衝擊可謂前所未見。這場關稅風暴不僅是短期市場波動,更是一個結構性的巨大考驗。許多台商過去數十年來,以外國為主要製造基地,產品透過出口至美國與歐洲市場,如今突然面臨著高額關稅成本暴增、競爭力驟降、訂單急劇流失的困境。此外,美中對抗的加劇也使得各國的政策充滿了更多不確定性,台商的經營風險明顯升高。

在此嚴峻的情勢下,政府與各界有必要積極思考如何成為台商最有力的後盾,透過有效且具體的措施來協助他們轉型與因應風險,並且藉此契機,帶動台灣整體產業的升級轉型。

政府應該建構更完善、更具體的「回流與轉型支持機制」。目前政府推動的「投資台灣三大方案」是一個良好的開始,但顯然必須更深入,根據不同產業的特性與需求,提供差異化且實務性的協助。例如針對電子業,政府可透過設立高階製造研發中心、提供稅務優惠及補助,來鼓勵產業鏈的提升;至於中小企業,則應該提供更為務實的融資保證措施,以及生產自動化設備的汰換補助。此外,因為台灣工業區土地供應不足,政府甚至應該著手推動都市工業區的更新計畫,或與東南亞國家合作,共同開發海外產業園區,提供更廣泛的落腳點選擇

台商必須面對全球供應鏈重構的新趨勢,積極推動供應鏈多元化的「台灣+N」戰略。隨著美國關稅措施的持續加壓,「去中國化」趨勢已經成為國際供應鏈重組的主軸。

因此政府必須協助台商在越南、印度、印尼等新興市場建立替代的製造基地。透過經濟部的外貿協會與駐外經貿單位,提供投資諮詢的專業服務,並與當地律師、會計師、物流業者緊密合作,建置完善的投資服務網路。同時也應積極與這些國家洽簽投資保障協定及避免雙重課稅協定,甚至爭取參與區域經貿整合的機制,如 CPTPPRCEP,以擴大市場機會與降低投資風險。

政府也應該引導台商提升產品的附加價值,減少對低成本製造模式的依賴過去台商過度依賴的低成本製造環境,貿易戰正凸顯此模式的脆弱性政府必須鼓勵企業發展自主品牌與自有技術,直接面向終端消費者市場。此外也應協助產業導入 AI、物聯網、5G 等先進技術,推動智慧製造,進一步由傳統代工角色轉型為系統整合業者。這不僅限於資金援助,更需搭配專業的技術顧問團隊與策略規劃指導。

加強台美雙邊經貿合作也是刻不容緩的重要課題。美國作為全球供應鏈重組的重要推手,台灣必須主動爭取與美國簽訂更為全面且制度化的貿易協定,例如擴大現有的「台美貿易暨投資架構協定(TIFA)」或推動「21世紀貿易倡議」等,甚至考慮推進自由貿易協定(FTA)的談判。透過這些制度性安排,台商產品可望獲得「非中國來源」的認證,藉此有效避免貿易戰中所遭遇的關稅與政治風險。

政策穩定性與明確性非常重要,政府需積極推動政策溝通與輿論引導,透過定期召開中小企業論壇、僑界經貿會議,清楚傳達政府支持台商的堅定立場,並且直接解企業的需求與挑戰,減少彼此之間的資訊落差,穩定台商的經營信心。

整體而言,政府在協助台商轉型的過程中,必須擺脫單一的「回台投資」思維,以更全面、更有策略性的眼光來配合全球供應鏈調整的大趨勢,協助台商布局多元化生產基地,提升自主技術與品牌能力,真正建立起產業的長期競爭優勢。這樣台商才能在日益競爭激烈的全球經貿環境中,真正立於不敗之地,為台灣整體經濟創造更高價值。












聯合報黑白集/扁呂成民進黨「反派」


2025-04-22 02:12  聯合報/ 黑白集
前總統陳水扁發表公開演說表示,擔任總統就是要包容,清算絕對不是對付在野勢力最好的辦法,不能說意見不一樣就是「XX同路人」。 記者曾吉松/攝影


也曾經歷「朝小野大」的前總統陳水扁,最近在凱達格蘭學校演講,公開說「清算絕不是對付在野勢力最好的辦法」、「不能意見不同就說是 XX 同路人」。此話,顯在質疑賴政府用司法清算、抹紅在野黨的手段,如同賞綠營一記耳光。

無獨有偶,前副總統呂秀蓮也說,現在的立法院是「灣之恥」、「弄得像靈堂」、「執政者不願傾聽,只想用大罷免打壓異己」。她還怒斥「大罷免毫無道理」,呼籲賴總統不應介入。扁呂不約而同舉南韓為例說,賴政府所為,連遭彈劾下台的尹錫悅都不如。

但言者諄諄,聽者藐藐,扁呂的話,民進黨不但沒聽進去,側翼還大加撻伐。綠營支持者洗版扁的臉書,要他閉嘴,甚至呼籲要把阿扁「關回去」。在綠營眼中,「順我者昌,逆我者亡」,繼林濁水變「中共同路人」後,顯然扁呂也是敵人了。

無論漠視或出征扁呂,都證明兩人所言不虛。用司法手段迫害異己、輸了翻桌、「匪諜就在你身邊」,都是老一輩反對運動者所不齒。從「批判威權」到「成為威權」,民進黨只花了不到十年。當扁呂都成為「反派」,即知民進黨已完全質變

民進黨墮落至斯,曾是「民粹教主」的陳水扁難辭其咎由是觀之,扁呂未必是「民進黨的良心」,但兩人所言,至少是「無欲則剛」的真話















聯合報社論/號召倒閣最大正當性,在凸顯大罷免之邪惡


2025-04-22 03:29  聯合報/ 社論
國民黨日前在北檢前展開「戰獨裁」抗議行動,台北市長蔣萬安(中)到場,並呼籲立法院應推動倒閣。 記者侯永全/攝影


檢調連日以不公手段介入大罷免連署,台北市長蔣萬安在抗議現場拋出「倒閣」的驚天一呼,為鬱悶多時的藍營掀開鍋蓋。近一年來,賴政府在施政上毫無作為,在箝制在野黨及限縮民眾言論上卻是刀劍齊發,造成台灣民主大倒退。在野黨若再畏畏縮縮,將陷於任人宰割的窘境。無論如何,號召倒閣是凸顯大罷免「不義」的最佳手段,也是喚起民眾熱情的有效工具。

倒閣若要成功,國民黨仍需藉助民眾黨立委的支持,才能有過關機會。為此,國民黨和民眾黨高層今天將展開協商,就此共商國是。民眾黨目前對倒閣仍持觀望態度,其原因不難想像:一旦倒閣過關國會並全面改選,民眾黨能否確保現有的八席不分區席次,仍在未定之天。然而,柯文哲遭惡意羈押已九個月,民眾黨一再控訴司法不公在此情況下,若仍小心翼翼死守自己席次而不敢作為,不怕被支持者看扁嗎

如果藍白能聯手合作,兩黨都沒有跑票,倒閣勢必能過關。事實上,數月前在野黨即有人提過「倒閣」之議,但當時大罷免還未成氣候,在野黨若驟然倒閣,手段和目的似顯得不太相稱,因而擱置。當時綠委還連諷帶刺,譏嘲「國民黨不敢」、「好膽你倒」,認為國民黨的行動力不足懼。

而今時移勢易,情況已截然不同。其一,在府院黨全力發動下,惡意渲染在野黨刪減總預算的作法,甚至將藍白陣營都說成是「中共同路人」。相形之下,國民黨顯然低估大罷免效應,未繃緊神經應對。俟大罷免野火燎原,已形成罷藍卅五對罷綠十五的不對稱形勢,這幾已是另一次全面改選其二,在此期間,賴政府的威權手段愈發不加節制,除不斷利用「反中」塑造政治恐怖氣氛,更肆無忌憚地出動司法鷹犬逮捕罷綠連署負責人,甚至直接針對國民黨地方黨部而來。在這種情況下,在野黨再不起而對抗,就只能看著行政濫權的天羅地網四面八方撒下。

根據《中華民國憲法增修條文》規定,一旦倒閣成功,總統有兩種處理方式:一是接受行政院長請辭,另任命新院長;二是宣布解散國會,重新舉行立委選舉;在此期間,國會將出現六十天的「空窗期」。亦即,若倒閣成功,賴清德可能讓卓榮泰下台,再任命新院長;那麼立法院就不必全面改選,而大罷免仍可能繼續進行。這點,是藍營內部反對倒閣者的主要憂慮,認為倒閣未必能挽救大罷免。

重點是,一旦倒閣開始發動,就能凝聚反對大罷免民眾的能量,將政治焦點導向賴總統的統治無能不公不義;即使大罷免仍持續,綠營的詭辯就會被戳穿。事實上,若能推倒缺乏行政效率的卓榮泰,對受不了卓內閣的民眾而言,就是一種鼓舞。當賴清德被迫要在「換閣揆」或「解散國會」之間作抉擇,無論他作何選擇,都是在野黨直攻他顢頇、專制、自私的絕佳時刻。

最重要的是,以目前的情況而言,大罷免被執政黨肆意操弄,已面目全非,在野黨需藉此機會凸顯綠營發動大罷免的荒謬和邪惡。選舉結果反映的是選區的全民意,但罷免卻僅需四分之一票數即可罷掉當選人這種用少數票數來扭曲民意代表性的手段,當然違反民主精神。尤其,民進黨把罷免搞成形同全面改選的規模,已是民主世界前所未見的醜聞。在這樣的時刻,在野黨若不能振作奮起,為即將崩壞的民主力挽狂瀾,那就太懦弱、也太無用了。

半年多來,國會被柯建銘牽著走,國家被賴清德任性整肅。要結束這些鬧劇,藍白兩黨須拿出大格局、大策略與大手段,別只顧打自家小算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