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4月2日 星期六

經濟日報社論/提高老人疫苗覆蓋率 當務之急

udn 論壇電子報.歷史報份http://paper.udn.com/papers.php?pname=PID0004

udn 論壇報

◆  聯合報社論/有這樣的外長,我們還需要什麼敵人?
◆  聯合報黑白集/王美花推台積電入火坑
◆  經濟日報社論/提高老人疫苗覆蓋率 當務之急







經濟日報社論/提高老人疫苗覆蓋率 當務之急


2022-04-02 04:48  經濟日報 /   社論
疫苗接種示意圖。本報資料照片


國內新冠疫情急速升溫,昨天本土確診新增104例,是今年以來最多,境外移入新增也多達132例;而且多點連環爆發,連金門也淪陷,傳播鏈多達20多條。雖然指揮中心呼籲,民眾應繼續做好個人防護,並減少不必要活動或集會,但清明長假的到來,可能讓疫情再惡化。

值得重視的是,Omicron雖然重症少、死亡率低,一般人都掉以輕心,但傳染力強,對老年族群衝擊較大。有專家發現,韓國70歲以上老人雖只占確診者的7%,卻是死亡人數的80%;而老年族群的疫苗覆蓋率(含第三劑)超過90%,才使其致死率只有美、英的四分之一,英國的研究也指出第三劑可降低八成的死亡率,可見得老人打第三劑是影響致死或重症的關鍵因素。政府面對疫情失控,不論是否放棄清零,改為與病毒共存,現在起就應將防疫重點放在對老人族群打第三劑疫苗,以降低傷亡人數。

問題是,台灣老人的疫苗施打率偏低,且已半年多未見起色,75歲以上的144萬人之中,一劑都未打的有33萬餘人,未打第二劑有42餘萬人,約有76萬劑疫苗缺口,65至74歲的疫苗缺口將近69萬劑,如果把65歲以上未打第三劑的也計入,則目前的老人疫苗缺口為287萬劑。

諷刺的是,就在疫情升溫的3月底,高達72萬劑疫苗(占疫苗缺口的四分之一)銷毀,浪費4億多元,還有不得國人信任的高端疫苗,有300萬劑也將銷毀,浪費30多億。有老人想打第三劑,卻因1922預約平台維持限時預約,逾時不理的高姿態,4月起預約平台關閉,更讓想打疫苗的老人不得其門而入。

而老人施打率偏低的主要原因,是打疫苗會產生副作用,甚至死亡的高風險。站在老人的角度,看到疫苗接種後發生不良事件的通報案共18,530件,死亡達1,414人,比染疫死亡的853人,多了66%的數據,一定會認為打疫苗造成死亡的機率,遠高於不打疫苗又染疫的死亡率。尤其慢性病患者,看到打疫苗讓慢性病「急速惡化」的案例層出不窮,心生「打疫苗更接近死亡」的恐懼,而更排斥接種,恐怕是易陷於「專業盲點」的醫界,所難以體會的恐懼。

再追根究柢,就是「預防接種受害救濟基金審議辦法」有諸多問題,無法補償打疫苗而傷亡的損失。截至3月底止,有4,485件申請救濟,僅完成審理351件(8%),其中,只有13%(47件)判定「相關」或「無法確定」而獲得補償,總救濟金額約1,217萬元,扣除一位無慢性病史的中年人士獲600萬元的補償之外,等於每一受害者只獲13萬元的區區補償。而判定「無關」的304件(87%),雖然有些獲得醫療補助或喪葬補助,金額約1,112萬元,平均每人只獲得3萬多元。難怪有專家直指疫苗救濟制度,有「求救無門、申訴繁瑣、審查塞車、判定太難、補償太少」等諸多問題。

因此,要提高老人打疫苗的意願,應從改善救濟制度開始。因為COVID-19疫苗強制性很高,和已使用數十年的常規疫苗大不相同,各國都是以緊急授權方式接種,不良反應的風險較高,也無大量的實證資料證明受害的相關性。其救濟在性質上屬於感謝或鼓勵民眾配合政府政策,冒著很高風險的「犧牲小我」行為,實現群體免疫的公共效益等「完成大我」的具體貢獻,給予善意的「補償」,而非追究政府或藥廠有故意或過失責任的「賠償」,不應拘泥於狹窄的醫學判斷。

總之,我們建議衛福部應該多編列特別預算挹注救濟基金,審議小組也要跳脫醫界的專業盲點,從人道的高度,深入瞭解「補償」的初衷,從速、從寬審議疫苗救濟案件,補償金額更要從優,才能提高老人打疫苗的意願,降低疫情升溫後可能再飆高的傷亡率。












聯合報黑白集/王美花推台積電入火坑


2022-04-02 05:31  聯合報 /   黑白集
台積電。圖/聯合報系資料照


美國參院通過《美國競爭法案》,包括提供五二○億美元的補貼給美國晶片業者,以扶植本土供應鏈。台積電為此投書美商務部,認為補貼僅針對「總部設在美國」的企業,對跨海赴美設廠的台積電並不公平。同樣處境的韓國三星,也呼應此說。

前兩年美國晶片供應告急,便運用外交壓力迫使台積電赴美設廠,據稱建廠成本高達台灣之數倍,招工也是難題。去年底,美國商務部更要求台積電和三星交出客戶名單等機密資料,等於要台積電把脖子交到別人手上。經濟部長王美花非但未幫台積電力爭,還說這是「自願性質」,等於把護國神山的祕密雙手奉上。

如今,美國「請君入甕」的目的已達,便開始撒錢補貼扶植自己本土企業。對台積電而言,亞利桑納的廠也開始建了,商業機密也交出去了;現在美國只補貼本土企業,還可利用機密資料來對付它。如此一來,台積電面臨的,就是不公平的競爭。

國內半導體分析師鐵口直斷:台積電要小心,別變成競爭者的「職業訓練所」。言下之意,台積電辛辛苦苦培養的人才,可能很快會被對手挖角;畢竟,美商享有政府鉅額補貼

蔡政府逼台積電赴美設廠,又任美方巧取豪奪營業機密,把我國優勢拱手讓人。如今,王美花不出面對美交涉,對得起台灣嗎?











聯合報社論/有這樣的外長,我們還需要什麼敵人?


2022-04-02 05:31  聯合報 /   社論
外交部長吳釗燮。報系資料照片


外交部長吳釗燮除「斷交政績」驚人,也不斷顛覆民主政治責任倫理。媒體披露,駐美代表蕭美琴抱怨外交部洩漏機密電報,影響美台互信。立委就此質詢吳釗燮對連串機密外洩之處置,他的答覆竟然是:因為無法查到確切洩密對象,所以沒辦法懲處。這樣的答詢邏輯,把外長職責定位為「懲處部屬」的上位者,卻完全沒有領導統御的上位反省。

這次洩密案的原委如下:《我們的海洋》大會今年在帛琉舉行,因帛琉是我國友邦,政府希望藉友邦地利之便派「總統特使」參加,以便在會中彰顯主權。但美方不贊成此作法,不希望因我方的特殊安排刺激中共反制動員,反而在大會中損及我方及盟友的接觸管道。美方上述立場透過我駐美代表處以機密電文傳回,卻遭外洩流出;美國的外交考量遭曝光,除影響台美互信,華府揹上「孬種怕事」印象自有其嚴重性。若是尋常駐外官員,洩密之事大約只能打脫牙和血吞,根本不敢反映;而以蕭美琴與蔡總統關係之密切,也只能「表示不滿」,難以追究外交部責任,此事只有不了了之。

吳釗燮領導的外交部洩密,這已非第一次。立法院前院長蘇嘉全出訪、沒人打的高端疫苗贈送友邦等,都是外交部洩密之例。這些案例,外交部有懲處誰嗎?沒有!其理由,應該也是「無法查出洩密對象」,無法懲處。此一情景,就如三年前的駐日大阪辦事處長蘇啟誠自殺案,分明是不堪外交部上級壓力所致;但因外交部「找不到施壓者」,因而無從懲處,也不了了之。

在吳釗燮眼中,「責任」似乎永遠是部屬的,自己不需要負領導統御責任;但所有管理學理論都不是這樣論述的。若把部會比喻為一家公司,部長就是董事長兼總經理,在組織內課予部屬職責,依其績效施予獎懲。但不論事前職責規範如何周延,事後總是有難以歸屬責任衝擊;此時,通常就由總經理承擔剩餘責任。在公司治理理論中,經理以下幹部只負責「可以名狀」的確定業務不可名狀不確定剩餘衝擊,則完全由董事長與總經理承擔。這些,幾乎是管理學的ABC,但吳釗燮渾然不放在心上。

吳釗燮出任部長以來,儘管頭頂「斷交部長」的難堪帽子,在外交部耍官威卻虎虎生風。他要求一級主管加入通訊群組,號令屬下莫敢不從;前領務局長只是周末返鄕回覆訊息稍遲,就被要求隔日遞上辭呈從此外交部內風聲鶴唳,一級主管連洗澡都把手機放在旁邊,成為中華民國的部會奇譚。吳釗燮要求部屬嚴厲若此,卻無法阻止機密外洩;從《我們的海洋》洩密案可知,若非外交部螺絲鬆掉,便是部內同仁故意要讓上級難堪,或者洩密者是吳釗燮袒護愛將。無論哪一種情況,吳釗燮都是最該負責任的人。如今,他以一副「找不到人懲處」的姿態迴避自己責任,令人反感。

吳釗燮擔任外交部長四年多,政績主要有三一是斷交、二是洩密、三是搶功;但只要部長職位不變,一切過失都對他免疫。他一向的政策發言主軸有三一嗆老共、二駡中國、三挑釁對岸不斷僭越陸委會及國防部職掌,也爭搶嘴炮抗中護身符。他在部內的領導統御精髓亦有三一是壓制部屬、二是推卸責任、三是逢迎長官,日積月累,乃有今天蕭美琴的埋怨。

這次洩密案,老美火大老共暗爽駐美代表處士氣受挫。有這樣的外長,我們還需要匪諜嗎?



【專家之眼】役期莫問國防部 拿捏應在行政院

◆  【專家之眼】役期莫問國防部 拿捏應在行政院

◆  【專家之眼】俄烏戰爭暴露了俄羅斯的1個致命弱點
◆  【專家之眼】鏡電視命懸一線 「誰才是兇手?」
◆  【專家之眼】菲律賓會是南海的一顆不定時炸彈嗎?
◆  【專家之眼】美軍真的會馳援台灣?
◆  【專家之眼】踐踏法律:高市政府3大放水台積電環評
◆  【專家之眼】邱太三的承認說 背後有美國的陰影
◆  【專家之眼】俄烏戰局方興未艾,英美同舟幣圈納管
◆  【專家之眼】新兩國論:幹旋國與斡旋國互不隸屬
◆  【專家之眼】沒有趣的演講—廢了娛樂稅吧







【專家之眼】役期莫問國防部 拿捏應在行政院


2022-04-02 13:48  聯合報 /   張競/中華戰略學會研究員
兵役役期是否延長,引發各界關注。本報資料照片


面對俄烏衝突,國人對於未來台海情勢發展紛紛感到憂心,再加上美國不斷透過學者專家以及外交管道,對綠營高層表示對我兵役體制役期過短,無法建構適當戰力有所異議,因此國安團隊在客觀戰略情勢以及華盛頓政治壓力下,開始認真研究草擬延長兵役役期,但立即就引起國內社會強烈反應,更對未來選舉綠營政治票房產生明顯負面效應。

國防體系專業官僚透過國家安全體系,獲得來自層峰政策指導與反覆討論後,目前顯然是要屈從選戰算計,將此案實施期程予以技術性推遲,期能避免衝擊選情,鬆動政治支持板塊,但又刻意對華盛頓表達落實執行決心,表態顯現正面回應美方疑慮。

打開天窗說亮話,目前討論調整兵役役期,其實未見得是真正考量當前兩岸緊張態勢軍事需求,或是前瞻戰略環境變化趨勢,必須先行因應準備。而是要回應社會焦躁不安情緒安撫人心憂慮,更在於搪塞美國施壓質疑,以便開罪華盛頓決策人士,未來在海峽真正生變時,找到理由作為推卸開脫藉口,讓原本就不可信之安全承諾完全跳票,拒絕援助台灣抗拒中國大陸軍事壓力。

在三軍統帥與國安團隊再加上國防軍事體系積極研討此項議題時,社會各界居然就未曾想到整個程序其實存在著盲點與缺失,吾人必須牢記,若無程序正義就必然無法保證實質正義,決策體系與過程在架構上存在著該出面負責者默不作聲袖手旁觀,必然就無法完整周延地考量整個問題所要牽動層面,到最後就會讓調整兵役役期議題,成為綠營執政再度端出外行辦事施政無能難堪笑話。

依據中華民國國防法第七條:「中華民國之國防體制,其架構如下:一、總統。二、國家安全會議。三、行政院。四、國防部。」以及第十條:「行政院制定國防政策,統合整體國力,督導所屬各機關辦理國防有關事務。」吾人應可確認行政院在調整兵役役期議題上,絕對沒有冷眼旁觀拒絕表態空間,而是具有必須積極投入制定政策勇於負責之義務。

兵役役期將牽動國家整體人力資源調配運用,整個人力透過就業規劃將影響多項施政政策,這就是為何國防政策必須由行政院制定,並且透過跨部會協調機制,以便統合整體國力,並且在落實役政與國防動員過程中,由行政院督導所屬各機關辦理國防有關事務。

筆者對於是否要延長兵役役期並無意見,此因其所要考量因素確實很多,必須掌握完整資訊才能提出公允判斷。特別是在此項議題之政治算計公式中,不但具有國內政治情勢與社會需求因素,更要考量兩岸關係、區域安全情勢、軍事國防威脅以及來自華盛頓政治圈內說三道四之壓力。但就目前看來,整個決策要依據選舉政治脈動規劃安排,顯然到最後還是屈從在選票壓力,要讓人相信其為理性決策,真是要比登天還難。

但從決策層面與所涉及架構來說,顯然行政院根本就未曾積極參與其事,並且適當加入決策討論過程。在此必須提醒,解鈴還須繫鈴人,當初兵役體制朝向全募兵制發展過程,都曾透過行政體系跨部會協商,最後透過行政院院會議決才定案,然後才咨請立法院進行法律體制調整,整個過程證明行政院絕對不是置身事外,沒有讓其當不沾鍋之理由。

如今若要對此翻案,承認當初決策確實考慮不週,整個思考過程存在著未能預見之缺失,四個月之軍事訓練無法滿足軍事需求,決定要修正當初建構體制所產生之訛誤,其實還是要透過相同程序加以完成。

在此必須嚴肅向行政院喊話,兵役體制是重要國防政策,而制定國防政策是行政院法定職責,請千萬不要再將所有國防政策議題都推拖到國防部身上,讓國防部孤獨地背負起國家興亡之十字架。國家不需要閣揆拿掃帚上陣抗敵,只要將行政院該幹的事幹好,就是真正對國防能夠盡到其應盡之責;難道蘇揆要讓我這個老水手把納爾遜那套信號旗掛出來,才願意善盡應盡職責嗎?


科技.人文聯合講座/我國教育商品化造成的問題

◆  高齡友善 給長者行的安全
◆  科技.人文聯合講座/我國教育商品化造成的問題
◆  避戰才是國家安全的上策
◆  台灣全民需要「不躲」的總統
◆  雨水雨 春雨足 防災避疫超前部署
◆  用處小風險大 民眾疫苗疲乏
◆  新台灣模式 染疫傷經濟

◆  蔡英文總統論文讀後感 (上)/我兩度赴倫敦政經學院借閱 2019-09-18 18:22
◆  蔡英文總統論文讀後感 (中)/外殼燙金 內頁像傳真紙 2019-09-18 18:32
◆  蔡英文總統論文讀後感 (下)/兩種編排有異 畢業35年收到 2019-09-18 18:32






科技.人文聯合講座/我國教育商品化造成的問題


2022-04-02 05:31  聯合報 /   李家同(作者為清華大學榮譽教授)
本報資料照片


教育不是奢侈品,對於一個孩子的成長而言,教育是必需品。受到好的教育就會有好的競爭力,可以在社會生存,對國家也可以有好的貢獻。沒有受到好的教育,個人沒有競爭力,對國家不僅可能沒什麼貢獻,還有可能成為國家的負擔。

遺憾的是,我國的教育越來越有商品化現象。最近有一所大學要辦一個課程,幫助莘莘學子有漂亮的學習歷程檔案,被教育部譴責,因為教育部認為大學不該有這種商業化行為。其實教育部也應該知道,很多大學的推廣部所收的費用奇高無比,只有少數有錢的人可以接受這種教育。教育實在被商品化了。

大家不妨再看看一個大問題,那就是我國的補習班產業越來越興盛,可是補習班都是收費的,而且費用也不低,一個高中生往往一學期要花費三萬元在補習班上。這對很多弱勢家庭來說,乃是不可能的事,很多偏鄉也根本沒有補習班。補習班如此之多,乃是因為我們的教育制度使得孩子不得不進補習班。遺憾的是,只有家境好的孩子可以進補習班,從而接受比較好的教育,家境不好的孩子在教育上吃了很大的虧。

還有一個現象也是值得注意的,那就是很多私立中小學越來越受到重視,這些學校都收較高的費用。家境好的父母有一個趨勢,會送孩子到這一類私立學校,他們不僅受到好的教育,而且從小就有好的人脈,這對他們未來的競爭力當然極有好處。

教育商品化結果絕對會造成社會貧富不均問題。社會總不可能百分之百的均富,可是教育機會的平等絕對可以使貧富不均問題不太嚴重歐洲貧富不均的問題比美國要好得多,其中一個最大的原因乃是歐洲教育機會相當平均的,歐洲大部分的大學都是免費的,歐洲沒有像美國那樣多的私立大學加拿大也沒有。英國一直有貴族化學校,因此英國的貧富不均問題歐洲最嚴重的

我很誠懇地希望政府重視教育商品化問題,一旦教育商品化,很多家境好的孩子會聚在一起。在一個民主國家,這是不好的現象。因為他們不可能和弱勢孩子接觸,也因此不能了解社會上有弱勢的族群。這不是我說的,這是巴菲特說的,他認為美國有錢人的孩子都是進私立學校,不進公立學校。對於社會上的各種問題,也就不可能有任何的興趣。我國弱勢孩子學業程度落後,但是社會絲毫不在意,大家應該知道這是什麼原因了。












高齡友善 給長者行的安全


2022-04-02 05:31  聯合報 /   陳乃菁/神經內科醫師(高雄市)


日前參與以高齡友善城市為主題的會議,討論聚焦無障礙廁所設置騎樓淨空方便行走措施。焦點聚焦盤點無障礙廁所數量,大家自然希望加建廁所,好讓有需要的人不因外出上廁所不方便侷限在家。

會議結束後,我如大家一樣,相信自己為高齡友善城市推動盡了一己之力。但高齡友善只有這樣嗎?幾天後來門診的李奶奶教了我重要的一課。

那天我一如往常問患者:「您今天怎麼來醫院的呢?」李奶奶回答:「搭計程車。」

這問題是我固定招呼語之一,我也都會順手寫入病例,這樣我可以回溯歷年來紀錄:李奶奶兩年前初來看診時,是自己騎摩托車,後來有段時間是搭公車,這回搭計程車來了。我好奇地問:「您不搭公車啦?公車很安全,低底盤方便上下,也算高齡友善交通工具呢。」

李奶奶情緒激動起來:「陳醫師,你以為老人家只要能坐上公車就安全啦?我不坐公車,先是因為我上車動作慢,大家都瞪著我看,壓力好大。好不容易上了車、付完錢,沒等我坐下,車子就飛快往前開,好幾次我差點跌倒。前幾天還真的跌倒了,這一跌讓我下決心,花點錢搭計程車吧。我想,我已經老到不能坐公車了,我趕不上司機的速度啊。」

原來如此,我快快安慰她,同時忍不住問:「那在您住家的附近地區移動,應該是從騎摩托車改成腳踏車吧?」

李奶奶又嘆氣:「我老了,公車速度對我來說都太快,那就不用說要騎摩托車或者腳踏車了,即使我像烏龜那樣慢慢騎,可是別人都咻一聲從我身邊竄過去,心理壓力好大。我知道自己平衡感在退化,動作慢到變成道路障礙,既然已妨礙到別人,我要識相一點,還是主動離開馬路戰場好了。」

原來交通問題這麼關鍵啊,我想起高齡友善城市會議,於是請教她的意見:「對您來說,出門交通方便比較重要呢?還是出門後方便上廁所重要呢?」

李奶奶正色回答:「方便上廁所當然重要,可是要先出得了門才會遇到廁所問題吧。現在的我就算是最基本的在人行道上走路,也常常有腳踏車或摩托車從後面催促我,我人胖加上手上拿著東西,走路不慢不行,可是一慢就被催,還要注意從角落衝出來的人和車輛。唉,人老了,連走個路都要擔心被嫌棄。」

李奶奶的話,讓我再次體會到老年人外出壓力,也提醒我們高齡友善城市面向百百種,最重要的可能不是專注於建設某一項設施,而是要讓大家體會到我們生活習慣和態度,都要對年長者友善,當我們可以慢下來多一份體貼,就能減少老年人外出壓力喔。












避戰才是國家安全的上策


2022-04-02 05:31  聯合報 /   王良言/公退(高雄市)


俄烏開戰後,國際輿論紛紛發出「今日烏克蘭,明日台灣」論調。我政府斷然駁斥,蔡總統表示台海局勢和烏克蘭局勢有本質上不同。因為,台灣有海峽天險屏障,且台灣地緣戰略地位比烏克蘭更重要。

然而,民意卻仍然充滿不安與焦慮。因為從俄烏戰可看出,現代戰爭已經高度科技化、遠距化,而不是傳統的近距肉搏戰。敵軍可攻擊民生必需水電及瓦斯管線,甚至破壞衛星導航設施與網路,因此台灣海峽並不能有效阻止共軍對台的襲擊。

其次,台灣戰略地位重要,但若不能自保卻可能成為致命傷。台灣位居第一島鏈中央,對美國在西太平洋的安全至為重要。但是對中共而言,台灣戰略地位更加重要,因為中共一旦取得台灣控制權,將能突破美國在西太平洋防線,使共軍自由進入太平洋。因此台灣更是中共必爭之地。尤其是中共一向指稱台灣是中國不可分割一部分,更強化了中共奪取台灣的正當性與必要性。

由於兩岸軍力相差甚遠,且美國根本無意直接介入台海軍事衝突,因此要求台灣採取「非對稱性戰略」。

國防部自三月五日起,開始舉辦「史上最硬教召」;另方面,現行義務役僅需服役四個月,也引起民眾非議。於是國防部宣布正研議將役期延長,一年是可能之一。但臨時抱佛腳式加強教召、延長役期至一年就能擊潰來犯共軍嗎?能發揮「非對稱性戰略」的嚇阻作用嗎?

無可諱言,兩岸無論在面積、人口、經濟規模,及軍力都不成比例。台灣即使動員全部後備軍力,再加上現役常備兵力,也絕非共軍的對手。有超過半數國人認為,在美軍不支援台灣的情況下,台灣無力單獨抵擋中共軍事行動。

烏克蘭給台灣最大啟示,就是面對實力數倍於自己的強敵,無論如何備戰都無濟於事。唯有設法與對方建立和諧友善關係,才能確保自身安全。

反觀台灣,自從蔡總統否認九二共識之後,台獨聲浪創新高,致使大陸對台態度日趨嚴厲。陸委會主委邱太三日前發出「兩岸相互承認主權」之說,更是披著羊皮的台獨。在兩岸敵意不斷上升之際,台灣竟然繼續挑釁大陸底線,難道是唯恐天下不亂嗎?

看看烏克蘭被戰爭摧殘慘狀,難民流離失所痛苦。英明領袖必須懂得如何敦親睦鄰,和平共存。台灣舉行再強的教召,加倍延長服役期限,都無法使台灣遠離戰火。唯有「避戰」,才是上上之策。












台灣全民需要「不躲」的總統


2022-04-02 05:31  聯合報 /   黃聰哲/自由業(雲縣西螺)


俄烏戰月餘,呈現的是戰爭殘酷,俄烏皆有嚴重的戰損與死傷,人民流離失所,讓人反思要怎樣才能說服國家人民全力投入戰爭?如何使軍民堅韌以對?這完全要靠領導者的說服能力,如以文青口語,作戰初期或可激起熱情,但很難接受持久考驗,俄烏領導者戰爭演說,或可給我們些啓示。

戰史中不乏教科書級演說範例,如諸葛亮「出師表」,被後世評為讀後不哭者不忠;英國首相邱吉爾廣播談話,明確詮釋戰爭必要、神聖及可怕代價,撼動人心。

環顧俄烏領袖的戰爭演說,普亭對俄羅斯演說失之冗長,缺乏情感溫度,感染力稍嫌不足。反觀,澤倫斯基對國內民眾喊話:「我沒躲!不怕任何人,將留下直到贏得這場戰爭。」他並先後在歐洲、英國、美國、日本等國會演說,屢創金句且獲得許多支持。

兩岸風雲密布,中共戰爭演說,預測硬的應以反分裂法或另頒統一法,軟的會以同宗同文訴諸同胞情感,從這兩條主軸去論述鋪陳。至於台灣的應對方式,針對國家目標,首先應將台灣的定位講清楚,綠營或獨派主張台灣是主權獨立國家,在拜登宣示:「不支持台灣獨立」後應知台獨不僅是一條走不通的路,甚至是替統一找由頭。唯有中華民國才是法統,是團結內部的共識,至於軟實力由於民進黨去中化,唯有以民主、自由論述。

「我是國軍靠山」,國軍不需要靠山,僅需要一位能共赴國難的三軍統帥,全民則需要一位「我沒躲!」的總統,小英要有生於斯,長於斯,死於斯的決心,全民才能萬眾歸心。

「有備則制人,無備則制於人。」你不面對戰爭,戰爭遲早就會面對你。然備戰並非等同求戰,備戰的目的是在求和平,終究和平沒有敵人。














雨水雨 春雨足 防災避疫超前部署


2022-04-02 05:31  聯合報 /   何石松/教(桃園市)


今春雨量為何特別豐富?可從「雨水雨,一春雨」而得知。雨水與立春同為廿四節氣之一,當日的晴雨,可以覘知—春的晴雨。這是長期觀察後,得到經驗與智慧,非一朝一夕而然,所謂「入門看臉色,出門看天色」觀察入微,一直是啟發智慧的開端與解決民瘼的基礎。

昔者伏羲氏師蜘蛛而結漁網,以利捕魚;九農觀察不同鳥類狀況,以安排農事;村夫農婦察四時而知栽種,商旅行人看天象而決行止。了解氣象變化以追求與自然的和諧,才有益於社稷民生。

以今年而言,立春,雨水,農曆正月十三,元宵夜,天穿日都下雨,所謂「立春落水透清明,一日落水一日晴」;「雨水雨,一春雨;雨水有雨春雨足」;「正月十五不見星,滴滴答答到清明」、「天穿日落雨,滴滴答答到清明」等,無一不與實際相合,難怪今年春雨特別豐富。

而去年剛好相反。雨水晴,一春晴。去年不只雨水晴,立春,元宵,天穿日都沒下雨,是五、六年來最大的乾旱。不只去年,從一○六年起連續五年雨水日都沒下雨,春天都是乾旱、缺水,可見廿四節氣中,雨水日的晴雨,是決定春天雨量多寡的關鍵時刻,掌握精微,洞燭機先,見微知著,提前預防,可以減少多少水旱之苦,所謂「知得孔竅,打得鬼叫」,有識者豈可忽之?

重點不在雨水日的晴雨,乃在晴或雨的因應措施。因為,不論天氣晴雨,對植物皆各有利弊,所謂燥茄蕹濕,松乾柳水,需求不同,雨水雨,春雨足,豪雨卻重創草莓及開花果樹,致農損數千萬;雨水晴,春天旱,卻影響春耕及民生用水。如此,晴亦憂,雨亦憂,我們如能叩其兩端而竭焉,則民無旱澇之苦矣!












用處小風險大 民眾疫苗疲乏


2022-04-02 04:37  聯合報 /   趙興鵬/自由撰稿者(台北市)


新冠疫情已延燒兩年多,台灣目前陷 Omicron 株傳播高峰,政府的處理方式,除了到處抓源頭,想辦法清零,就是希望大家盡快打第三劑疫苗,新北市長侯友宜還率先叫牌開打第四劑,這到底是對的政策,還是過於躁進?

侯友宜不是預防醫學專業人士,他的專業應是警務,由他提出且未經詳細研究報告,只看國際上有施打四劑的新聞,即貿然決定,合適嗎?如果施打四劑還被突破,是否施打五劑?

目前施打四劑國家,也不過是美國及以色列等少數國家,如果解決疫情傳播這麼簡單,三劑不行,打四劑,四劑不行,打五劑?世界還有必要請專家,花如此多經費,繼續研發疫苗可靠性?大可不必,一劑劑疊加上去不就成了!道理顯然不是如此簡單。

目前研發的新冠病毒疫苗,都是超趕湊數下的應急品,應急用的能不停施打?在還未經過長期觀察的過程,貿然要全民施打,一旦進入人體,有任何副作用,在三年、四年或更長時間後發生,將完全找不到挽回餘地。

民間也有許多反對如此頻繁打疫苗的理論,聽之並非完全沒有道理,但不見政府出面解釋,用理論說服,用數據證明,只是任其傳播。當然,這也會造成拒打的風潮,何況,台灣當下染疫病人,有無打疫苗?打了幾劑仍染疫數據,依然不見政府統計,或是統計不公布?讓人無法參考依據,選擇打不打?乾脆觀望。

有些電子媒體節目,大批政府因打疫苗致死認定過於嚴苛,目前國賠只有一位獲得六百萬,因此也是造成人們不願施打原因,我想這不完全正確;正確說法,應該是打了兩劑仍然感染,又要冒因施打疫苗致死風險,為何要打?至於賠不賠,固然重要,但生命何價?那怕是苟延殘喘病人,知道打疫苗有風險,也會拒打。

何時能見到天日?人民已經失去耐心,疫情雙標下的規定,大官可以聚會不戴口罩唱歌,小老百姓不戴口罩罰款,情何以堪?人民要的不多,只想要安全有效的疫苗,而不是把我們當成白老鼠,年年繳稅,年年打疫苗。













新台灣模式 染疫傷經濟


2022-04-02 04:37  聯合報 /   劉培柏/前台灣省家畜衛生試驗所所長


四月一日,蘇揆在立法院答覆立委質詢新冠防疫政策時,拋出一新創名詞「新台灣模式」,强調防疫與經濟並行,並隨疫情變化,隨時調整因應。他表示這種新政策,國內並無三級管制規畫,但口罩還是要載,疫苗還是要打,只是境管將逐步解封,入境人士居隔日數會漸縮短云云。

筆者認為從三月初以來,境外移入病例源源不絕,屢創新高,若實施所謂「新台灣模式」防疫,漏網病毒將大量流竄國内社區,預料國人被感染機率或將「大大提高」,不可不防。

三月初以來,本土新冠病例在多縣市連環爆,每天都以兩位數,甚至三位數增加;一日,防疫中心公布本土新增一百零四例,境外移入一百三十二例;本土病例主要分布於基隆、雙北、桃園、台中、花蓮地區;這些地區都出現新的群聚感染、新的傳播鏈,並在社區內延燒,有些甚至傳染源不明。這種流行現象,恐將成為台灣日常,而若實施所謂「新台灣模式」防疫,流行將更加遽。

至今,全球只剰台灣、香港、中國地區,以「清零」作新冠病毒防疫政策。近日,香港和中國上海、深圳、吉林等地疫情升溫,每日上千人確診,疫情並延燒至該國廿八省市,台灣某些媒體和名嘴譏其為「疫情失控」、「醫療崩潰」。其實,台灣也不遑多讓,日後實施「新台灣模式」防疫,境管逐漸解封,源源不絕境外移入的病例,其所帶入的病原,泛濫至全台多縣市,疫情失控不是不會發生,而是指日可待。蘇揆的「新台灣模式」防疫,能否救國內經濟不明,但可確定國內病例將大增,陷國人於染疫的風險中。

目前全球流行的新冠病毒,幾乎都為 Omicron 株,感染該株病毒患者絕大部份僅呈現無症狀或症狀輕微罕見重症或死亡案例。這也是很多國家採取「與病毒共存防疫政策主要原因;這些國家大多已全面解封,法國等已無口罩禁令;很多國家入境只需附上疫苗接種證明,即可「免隔離」入境;越南等東南亞國家,甚至確診者都可外出活動。這些「與病毒共存」的國家都已解封打開國門,反而堅持清零政策的中國、香港、和台灣,完全解封日遙遙無期,蘇揆的「新台灣模式」防疫,能讓「清零政策」有所轉圜嗎?

國内疫苗施打率,第一劑已達八十三%,第二劑達七十八%,第三劑已達五十一%。若從疫苗學而言,七、八成的國人打過兩劑疫苗,實已具群體免疫能力才對,但由於全球現行疫苗都以武漢原始株種毒製造,這種疫苗縱使打了兩劑,甚至打第三劑、第四劑,還是無法避免被目前流行的 Omicron 變異株感染

蘇揆表示,提出新台灣模式防疫主要基於國內疫苗和醫療資源充足,疫苗覆蓋率高。筆者認為,沒強固有效疫苗作後盾,蘇揆的防疫新政策,搞不好防疫和經濟兩敗俱傷矣。


賴明詔/建立合理合情的防疫策略

名人堂電子報http://paper.udn.com/papers.php?pname=PID0030&page=1#ph 

◆  賴明詔/建立合理合情的防疫策略
◆  朱宗慶/我是終身表演藝術工作者
◆  劉維公/選一個重視心理保健的縣市長
◆  范疇/俄烏戰後秩序重建之建言
◆  陳立恆/政治是藝術,不是幻術
◆  葉金川/清零政策逐步轉與病毒共存








賴明詔/建立合理合情的防疫策略


2022-04-02 04:37  聯合報 /   賴明詔(作者為中央研究院院士、中國醫藥大學基礎醫學研究所講座教授)



近幾個月來,新冠肺炎疫情有了顯著的變化:一方面歐美各國紛紛解除疫情的限制,好像疫情已過可恢復正常的生活。而在香港、中國、韓、日及台灣卻見到疫情惡化,又恢復嚴格的鎖國封城的策略,重啟清零目標,不惜犧牲民眾及社會的人權及經濟活動。防疫政策的形成及推動須根據科學的證據及理性的思考,Omicron 的出現使疫情的嚴重度節節升高,台灣應逐步解封,或者再度拴緊螺絲,提升防疫的嚴謹度呢?

一年前,我曾屢次提言「解封比封城還難」。現在台灣正逐漸解封時刻,但 Omicron 株出現,屢破防線,台灣該繼續解封,或再拴解螺絲,提升防疫嚴謹度呢?

首先要考慮科學的因素。第一,Omicron 株傳染力非常高,若只靠以前防疫方法,難以完全阻擋病毒的傳播,因為有許多無症狀的帶病毒者,不易全盤封鎖。第二,大部分 Omicron 病例都是輕症或無症狀,例如腺病毒,許多病毒的傳染病都因病情輕微而被人類置之不理,所以不引起全球性恐慌。數月前討論新冠病毒的「流感化」,即是因大部分新冠病毒感染如同流感病毒,今年的流感季節即將過去,藉著新冠病毒帶來的衛生習慣,如戴口罩,這一季的流感幾乎沒有出現,可見輕微的呼吸道病毒傳染病是可控的。那麼輕微的新冠病毒感染,應也可以同樣的思維及方式處理。

第三,傳染病的嚴重性決定於當地的醫療設備及醫護人員的能力。台灣有全世界羨慕醫療設備及電子追蹤能力,但目前防疫的目標是清零,要追蹤所有的感染途徑包括無症狀的感染,有力不從心之感。若把目標放在照顧重症,疫情也許較易控制。第四,Omicron 和其他變異株相比,具有三、四十個胺基酸的變異,這樣大幅的變化將使病毒未來繼續變異的可能性減低,且病毒演化方向毒性原則上會降低,也許未來還會有更強的變異株出現,但毒性將越來越低。

第五,除非洲大陸以外,新冠病毒疫苗的覆蓋率已可給全球提供足夠的保護力。但現有的疫苗對付 Omicron 的效力短暫,未來是否要無止境地持續施打?這需要更多科學證據來解答,至少現在的疫苗可保護最脆弱的族群。

第六,最棘手的問題是邊境的控制,一放鬆,雖然社會經濟可以逐漸復甦,但病例數也即會增加,很少執政者能如此毅然決然地放鬆邊境管控而讓病毒占上風,但不放鬆邊境管制,社會就無法恢復正常。

我們可先解決一些科學問題:第一,台灣新冠病毒感染率是多少,不同地區、族群、職業群的感染率有無差異,這是過去有些公衛學者提問,欣見指揮中心現在決定做類普篩,可提供寶貴資料以作為防疫策略參考。有些本土確診案例來源不清,可以想見國內的感染率是未來防疫的死角。要和病毒和平共存,內部感染率資料就是必要。

再者,為何境外移入案例那麼多?所有乘客都有登機前廿四小時內 PCR 陰性證明,為什麼幾小時的飛行時間就變成陽性,PCR 不可靠嗎?這也是未來防疫要解決的重點。

最後,最重要的是對民眾的教育及心理建設。這一兩年來,民眾受指揮中心固定記者會吸引,政府和民眾溝通固然重要,但過分強調疫情案例會誇大疫情嚴重性,使民眾生活無法恢復正常。指揮中心可加上重症或需要住院案件數目,使大家明白大部分確診者沒有症狀或只有很低感染力。面對病毒須具備正確態度,不渲染、不隱瞞疫情,如此才能進入與病毒共存新世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