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4月5日 星期四

經濟日報社論/打破低薪低股價 留住人才與企業

udn 論壇電子報.歷史報份http://paper.udn.com/papers.php?pname=PID0004

udn 論壇報

.聯合報社論/現在,賴清德接手「卡管」任務
.聯合報黑白集/啼笑皆非「破格升職」
.經濟日報社論/打破低薪低股價 留住人才與企業







經濟日報社論/打破低薪低股價 留住人才與企業


2018-04-05 00:46 經濟日報  經濟日報社論


中國大陸31項惠台措施中,12項涉及加快給予台資企業與大陸企業同等待遇,19項是提供台灣同胞與大陸同胞同等待遇,其中包括台商參與「中國製造2025」行動計畫,享受租稅優惠政策;此外開放台胞參加134項國家職業資格考試,台灣人參與大陸廣播電視節目和電影、電視劇製作可不受數量限制等。
惠台31項措施的公布,由於開放力道更為全面,將對台灣人才產生更大的磁吸力量,在辦法公布後,國內有調查顯示,有近四成企業坦言擔心人才流失。如何找出台灣人才外流的核心問題,尋找解決之道,是政府的當務之急。
其實,在此措施公布前,台灣人才外流早已持續一段時間。根據國發會的資料,過去十年,我國每年移出約2至3萬白領技術人員,已造成專業人才與基層勞動力缺乏。此外,近年多項國際人才評比報告,幾乎都直指台灣是全球人才外流最嚴重的國家,英國牛津經濟研究院甚至預估,2021年台灣人才外流將是世界第一
人才外流的危機,主因來自台灣長期以來的低薪以及產業無法升級等結構問題。台灣大學畢業生起薪太低,不僅比新加坡、香港、南韓低一大截,甚至也低於大陸一級城市的水平。因此,大陸祭出惠台31條後,將對台灣專業人才赴陸工作形成更大的誘因。
這些長期存在的結構問題,歷來政府均提出或多或少的方法解決,例如2月剛上路的外國人才專法等,但整體效益卻很有限,以下幾個重要的方向,可提供做為尋求減少人才外流的解決之道。
分析此次的惠台措施,由於是圍繞著中國國家重大行動計畫和重點研發計畫項目,提供台胞及台商參與的機會,此外也涵蓋科技、金融、教育、文化、醫療、影視等多項領域,開放程度較先前更多更廣,尤其對文化創意產業的吸引力大增,這是值得注意之處。
若進一步深入問題核心,導致台灣長期低薪的主因,就是結構性的代工產業形態,無法在創新創業與產業升級上繼續精進,近十餘年來,台灣沒有抓住新形態的移動互聯網、大數據、雲端等引領市場風潮的新趨勢。
此外,獎勵制度也是一大因素。早期台灣科技業得以蓬勃進展,股票分紅制度是很關鍵的因素;如今股票分紅費用化已成社會共識,很難再恢復,但取而代之的員工認股權制度,實施以來卻一直不順暢,原因在於台灣並未學到歐美國家認股權制度的精髓,實施過程中屢屢遇到財政部祭出各種從嚴處理的課稅障礙,企業界無不怨聲載道,最後許多企業只好回歸最原始的發放現金等作法。
從員工分紅制度帶動的科技投資風潮,到如今回歸最原始的現金分紅制度,可謂企業激勵制度的一大倒退,台灣如今已陷入低薪結構的環境,若無法提振認股權等有效的獎勵制度,要台灣恢復企業創新與創投活力,無異是緣木求魚。
此外,隨著近來不斷出現在台掛牌企業被外商收購,以及更多指標性企業赴中國或香港等地掛牌,更曝露了台灣資本市場也出現嚴重的低價問題。不論是被溢價併購的公司,或是準備赴國外掛牌的企業,每家企業都指出同一個原因,那就是台股股價長期偏低,無法與國際資本市場競爭,才導致企業選擇被併或出走。
其實,台灣資本市場估值偏低的問題,從另一個角度來看,反而造就台股具備世界一流水準的高殖利率,政府應該善用此一優勢,在期待外資來買股的同時,更應引導國內資金進場買股,尤其是政府可以動用的各種退休基金更應妥善運用,讓資本市場可以更公平合理地獎勵成功企業,才不至於讓低薪、低股價,成為人才及企業外逃的元凶與推力。





聯合報黑白集/啼笑皆非「破格升職」


2018-04-04 23:57 聯合報  聯合報黑白集
高雄市長陳菊(右2)日前頒獎表揚兩名保安大隊特勤員警余和謙(左2)及施建安(右)。 中央社


兩名保安警察遇通緝犯發生槍戰,擊斃歹徒後發現對方軍火數量龐大,如同「移動的軍火庫」般危險。二人破案有功,被報請警政署破格升職,但接受表揚的故事背後,其實有段令人啼笑皆非的曲折風波?
這次警匪槍戰中,歹徒一下車就朝警察開槍,所以二人開槍反擊共射擊二十二槍。未料事發後兩人受到質疑:有人問,壓制一嫌犯有必要開二十二槍嗎;也有報導稱歹徒開槍但卡彈未擊發,則警方將其擊斃是否執法過當?檢方立刻傳訊員警調查責任,清查用槍是否符合警械使用條例,嫌犯死亡後更傳出全案正向上擴大調查……。
兩名員警走過生死關頭,卻被要求提交報告接受檢方傳訊,提心吊膽是否會變成刑案被告,甚至揹負國賠責任。這不是笑話,而有活生生的前例。曾有嫌犯拒捕遭擊斃,結果警察被判過失致死。有酒駕者為躲避取締,飛車逃離致自撞身亡,家屬控警執法過當,聲請國賠竟獲准。此後高層規定,非重大刑案現行犯者,禁止員警追車。
警察執行公權力,只能自動繳械嗎?這次兩名員警被送檢方調查,幸好網路上一片力挺警察之聲,網友說「不想再為警察送終」,才使事件逆轉出「破格升職」的歡喜結局。
政壇媚俗風氣非一朝一夕,是非原則被迫向「會鬧的有糖吃」屈膝。兩名員警破格升職看似喜事,其實已被刑事調查折磨了一大圈,如今表揚笑容背後有多少心酸和無奈!





聯合報社論/現在,賴清德接手「卡管」任務


2018-04-05 00:05 聯合報  聯合報社論
行政院長賴清德「台獨工作者」之說發酵,大陸官媒發表評論抨擊。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季青漫畫


在阻擋管中閔台大校長任命案逾兩個月之後,教育部最近提出新的說詞,聲稱將籌組「跨部會諮詢專案小組」,將在四月中提出諮詢意見,供教育部決策參考。此舉用白話文解讀,就是:教育部未遂的「卡管」任務,將由行政院長賴清德接手收場。
發展至今,社會大眾也許更能看清楚「卡管」事件的本質。從一開始,阻止管中閔出任台大校長,其實就不止是台大校內的「反管勢力」在作祟,或只是潘文忠的個人濫權,而是綠營獨派力圖結合國家機器阻止管中閔就任。也因此,兩個多月來攻勢一波接一波:從民進黨團在立院提案又撤案,包括海內外獨派社團的唱和,台大獨派教授和學生部隊的聯手,乃至北檢匿名介入調查。要動員及集結這麼多圍剿力量,絕非潘文忠一人所能隻手為之。
管中閔遭指控的獨董、論文、兼職等三大罪狀,經綠營兩個多月不屈不撓的公開「刑求」,又佐以公權力機關的配合運作;若果真罪證確鑿,管中閔應該早就一刀斃命,或自知理虧而棄械投降。然而,隨著時間不斷過去,真相並未水落石出,應有的法理解釋亦無影蹤,只是讓台大校內的對立愈發險惡,社會大眾對教育部的「干預而不作為」觀感也愈來愈糟。
上月內閣改組前,潘文忠原本堅持求去,卻遭賴清德以台大校長案尚未收場,強行將他留下。看來,賴清德支持潘文忠繼續完成「卡管」任務。其後,台大被迫舉行臨時校務會議,會中擱置了所有企圖推翻遴選會決定的提案,並要求教育部「依法行政」。至此,教育部已失去繼續杯葛管中閔上任的所有藉口;未料,案情又峰迴路轉,說要向上尋求「跨部會專案小組」解決。如此一來,不啻是升高案情,由閣揆賴清德接手「卡管」大業;否則區區教育部,哪有資格召集內政部、法務部、陸委會、人事總處等跨部會?
潘文忠無法讓管中閔一刀斃命,如今卻要把凌遲大戲的「劊子手」角色交由賴清德扮演,當然是不智的。因為不論「拔管」案最終結局為何,最後只會在民眾心中留下「殺雞用牛刀」的血腥印象,從而對賴清德乃至蔡政府的強取豪奪感到厭惡,並使民進黨的「氣度狹小」、「打擊異己」、「踐踏校園自主」在台灣民主政治史上留下醜陋的一頁。
賴清德就任行政院長半年以來,雖贏得「勤政」的美名,也協助解決了《勞基法》一例一休的紛爭;但他在治國高度及政治器識上的一些侷限和缺陷也漸漸顯露出來。例如,作為蔡英文總統的執行長,他近日三番兩次宣稱自己是「台獨工作者」,明顯違背總統「維持現狀」的基調。其目的,若非刻意要與蔡英文劃清界線,就是想要向獨派示好;但如此一來,卻也挑激了對岸的民族情緒,使兩岸關係雪上加霜。也正因為如此鮮明的台獨立場,讓外界懷疑他極可能想要藉著「卡管」作為,與獨派人士呼應交心。
由此觀察,賴清德在其貌似誠懇、勤政的表相之外,其實有一種令人擔心的「個人英雄主義」傾向,把自己的台獨信仰看得比體制的運作重要,甚至比自己的閣揆使命更重要。人們若不健忘,二○一五年賴清德還在台南市長任內,曾因李全教涉嫌賄選當選議長而宣布不進議會備詢達兩百多天,引發嚴重的違憲及違反議會政治爭議。試想,只是因為自己不悅,或為了突顯個人的威風,即可以讓市民選出來的議會機構整個陷於停擺;這種作風,豈非是意氣用事,且一意孤行?
潘文忠先前的卡管運作無論是否得到了賴清德的授權,兩個多月來已引發的社會爭議,其實是在賴揆和蔡英文的「默許」下進行的。而今,所謂「跨部會專案小組」的成立,等於把主導權正式移交到行政院長手裡。賴清德的責任,即無從再切割。

【即時短評】教部卡管有罪推定 何不傳喚廈大校長?

.【即時短評】教部卡管有罪推定 何不傳喚廈大校長?

.【即時短評】台詐欺犯橫行 最怕被遣返大陸
.【即時短評】除了卡管 教育部沒別的事做嗎?
.【即時短評】一場沒有贏家的大學校長遴選
.【即時短評】國民黨竹市提名開大門 盼老幹開新枝
.【重磅快評】巴奈發表新專輯《凱道流浪記》
.【即時短評】民進黨動用千軍萬馬「拔管」?繼續凌遲台大
.【重磅快評】土地不夠找我?蔡總統國土管理亂了套
.【重磅快評】促轉會非戰場 黃國昌和陳翠蓮要的是刑場
.【重磅快評】只准國防部放火 不准阿兵哥點燈?
.【重磅快評】坐等陳慶士學倫案引爆 中研院處理荒惰
.【重磅快評】敢問:中正大學是那一「國」立的?







【即時短評】教部卡管有罪推定 何不傳喚廈大校長?


2018-04-05 23:28 聯合報  記者張錦弘╱即時報導
教育部卡住管中閔聘任案,至今滿三個月。本報資料照


台大一月五日選出新校長管中閔,原定二月一日上任,但因未主動揭露擔任台灣大哥大獨董、被指論文抄襲、及赴陸兼職等爭議,教育部至今三個月仍拒不聘任,還將由教育部長潘文忠籌組跨部會諮詢專案小組,邀內政部、法務部、陸委會及人事總處、法律與教育專業人士,協助釐清相關疑點,四月中提出諮詢意見供教育部決策,「百日卡管」恐成真。
教育部兩個多月來,連發了8道金牌(公文)請台大釐清爭議,台大學術倫理委員會、校長遴選委員會都先後開會,確認管中閔的資格毫無疑義,包括抄襲研究生論文不成案、未揭露獨董不違反任何法規。台大日前更舉行臨時校會議,校方澄清管中閔在國發會主委卸任一年管制期間,赴陸都依法申請。
廈大也回函台大,管中閔從未在廈大擔任正式或兼職教師、未支薪授課、也未指導任何碩博士生。校務會議最後透過表決,以懸殊票數擱置各項卡管提案,形同要教育部快點做決定。
不過,教育部要台大一再開會釐清,到最後還是不相信台大,早知如此,教育部何不在一兩個月前,早早就跨部會釐清相關疑點,還來得乾脆點,這不是卡管是什麼?
在法律上,有「無罪推定」的概念,意指一個人在法院上應該先被假定為無罪,除非被證實及判決有罪。但從教育部處理管案的脈絡來看,教育部似乎不是採「無罪推定」,而是「有罪推定」,對於卡管的學者、媒體及立委爆料,教育部不管真偽,都要台大釐清,台大釐清了,教育部依舊不相信,似乎又故意在等新的爆料,繼續找理由卡管。
按照教育部邏輯,只要有人爆料,台大就要釐清,教育部就不能核聘管中閔,恐怕不只拖到四月中旬,而是要永無止境地拖下去。以後只要那個校長當選人,不符當局的政治色彩,都可比照辦理,教育部開了最糟的首例,戕害大學自主莫過於此。
若教育部跨部會查到最後,還是查不到違法處,就會放過管中閔嗎?恐不見得。是不是要請檢察官發傳票給廈門大學校長或院長,親口證明外傳廈大在招生文宣及網頁上刊登聘管中閔兼職當研究生導師,是不實訊息,教育部才會放過管中閔及台大?也不見得,因為到時卡管派說不定又要說,「阿共仔」什麼假話都會說,不能盡信,最後還是沒完沒了。
教育部口口聲聲說尊重大學自主、要依法行政、做適法性處理,但教育部在管案中預設「有罪推定」立場,早已更加傷害大學自主、未依法行政。

聯合筆記/促轉會怎麼轉?

.老師,您說話能不小心嗎?
.扭轉「高齡少子化」 從「多代中心」邁向「世代共好」
.聯合筆記/促轉會怎麼轉?
.不理性美中貿易戰 台灣面臨考驗
.盼孩子健康長大 多陪陪他們吧
.當「正名」賠上運動員職涯與榮譽…
.玉山計畫能解決台灣的典範危機?
.盡孝莫等掃墓時
.每逢清明 爸爸總穿上祖母的棉靴






聯合筆記/促轉會怎麼轉?


2018-04-05 00:43 聯合報  林河名
黃煌雄被內定為促轉會主委。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促進轉型正義條例去年十二月生效後,促轉會迄今未能成立。委員人選千呼萬喚始出來,卻猶抱琵琶半遮面,還有三位專任名單未揭曉,主委人選黃煌雄更遭時代力量立委質疑,讓促轉會未來運作平添變數。
促轉條例設計,促轉會是任務編組,負責規劃、推動開放政治檔案、清除威權象徵、保存不義遺址、平復司法不法、還原歷史真相等工作,用意在總結解嚴之後尚存的不公不義,走完轉型正義的最後一哩路。
事實上,民進黨推動促轉條例前,隨著社會開放、民主深化,轉型正義早一步步進行;如今也還有「政黨及其附隨組織不當取得財產處理條例」,正在清理國民黨黨產。轉型正義雖然未竟全功,但是否還需要一套新的框架式法律,頗有商榷餘地。
姑不論促轉條例立法的必要性,當轉型正義走到總結階段的深水區,我們要的是無止境的追究?還是修復式的和解?從近日來黃煌雄遭受的質疑,正好提供深層思考的機會。
黃煌雄被時代力量質疑之處,包括拍馬英九馬屁、對黃世銘放水等,真相有待本人說明,或在立法院行使同意權時詳加詢問;但黃煌雄作為書寫蔣渭水、追討國民黨產的先驅,恐怕不能以「典型民進黨」政治人物視之。
從戒嚴時期被質疑「怎麼敢寫蔣渭水」,到解嚴之後被譏「怎麼還在談孫中山」,黃煌雄面對的,正是還原歷史真相後,該採什麼態度?黃煌雄還原蔣渭水的反抗精神,發揚「台灣人意識」,受到綠營讚許;但蔣渭水深受孫中山影響,黃煌雄連結「對漢民族認同」,卻被綠營視為政治不正確。問題是,研究結果如此,黃煌雄可以只取「台灣精神」,完全忽視「民族正氣」嗎?
台北市長柯文哲自從去年參加雙城論壇,就被獨派視如寇讎。只因出身墨綠,就不能主張「兩岸一家親」?連他談到鄧小平的治理,也被質疑「媚共」,還被獨派嗆聲要「丟鞋丟到柯文哲下台」。對蔣介石「有過無功」的評價,不也出自同一思維?
從黃煌雄適任與否爭辯之中,可以看見台灣政治充斥「全或無定律」:意識形態成了楚河漢界,不容跨越,否則,一有「非我族類」的跨界思考,就可能成了「逢迎拍馬」、「放水求官」。
促轉,會怎麼轉?延攬黃煌雄的過程,蔡總統說得好,促轉會「不是個戰場,要的是和解」。但若跨不過戰場走向和解,只會空轉。





盼孩子健康長大 多陪陪他們吧


2018-04-05 00:03 聯合報  蘇晏平/社工師(高雄市)
行政院宣布「社會安全網」計畫,整併現行的高風險家庭及兒少保護計畫。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藝人孩子在國外涉嫌恐嚇攻擊校園被捕,成為社會焦點,加上兒虐事件頻傳,筆者想分享兩點,洪蘭老師著作曾提到「being there」的觀念,管教孩子不管寬鬆或嚴格,重點是花多少時間、有沒有參與孩子的生活。
出國念書非壞事,但孩子成長階段父母不在身邊,某種程度也把教養和陪伴孩子的責任賦予他人,孩子成長階段缺少父母的參與,甚為可惜。
另外,兒虐事件也考驗新規劃的社會安全網體系。針對歷年兒虐事件原因分析,針對可能發生危機的家庭做事前預防和協助,相信必能降低發生兒虐事件頻率。
身為一個父親和服務兒少的社工師,我想說,生活必然忙碌和辛苦,但請每天花一點時間陪伴孩子吧!遇到問題主動尋求協助,期望每個孩子都能健康成長,孩子的表現和未來,都在每位父母親的身上不是嗎?




小一童調皮 老師當全班面前指責「頑劣分子」


2018-04-05 00:43 聯合報  李凡/資深教育工作者(南投市)
國小階段正是小朋友活潑愛玩的年紀,有小一學童卻因調皮被老師指為「頑劣分子」。圖為國小舉辦園遊會慶祝兒童節,非新聞當事人。報系資料照(記者魏莨伊/攝影)


老師,您說話能不小心嗎?

一個朋友說起孩子從學校回來,問她:媽媽甚麼叫頑劣分子?她詫異地問才讀小一的兒子:怎會知道這句成語?
孩子說,老師指著他對班上同學說:他是我們班的頑劣分子。朋友難過得說不出話來,兒子猜測的問:「是因為我很愛玩,上次玩到褲子裂開,所以老師說我是頑劣分子嗎?」童言童語解釋,更讓她心都揪成一團了;她額頭抵著孩子的額頭說:「這只有老師能解釋,但你的頑皮可愛是鐵定錯不了的。」
「才小一的孩子,老師怎麼如此論斷?」聽她如此感嘆,我想起前幾天,有朋友的妹妹來找我,說她孩子拒學,不知如何是好。
我傾聽之餘也不斷挖掘,最後釐清她女兒之所以拒學,問題來自她,而她的問題竟來自小學老師。

小二的孩子 被指「反社會人格」 國中後拒學

她說在孩子成長過程中,時刻盯著孩子,耳提面命「不要影響別人的成績」「不要帶壞別人」。
我驚詫得睜大眼睛「為何如此不信任你的孩子?」她悠悠的說:「阿凡,你不知道,我女兒小二時,老師說她有反社會人格,要我注意,不要讓我女兒影響到別人。」
來自鄉下,在工廠工作的她,緊張得盯著孩子生活。孩子一上國中,竟不想上學,她急著帶女兒看精神科,女兒抗議自己不是精神病患,她又帶女兒去看心理醫師,女兒崩潰大哭說:「應該是您要去看病呀!」
「孩子那麼小,老師憑甚麼論斷有反社會人格?不但讓學歷不高,凡事尊重老師的媽媽活在驚慌中,更讓孩子活在不被信任中,自信一天天消蝕殆盡。」朋友嘆氣說,和那位家長比,她的情況算是輕微的。
老師說的話影響到孩子的成長,怎能不謹慎!」朋友感慨說,教育界讓她失望,我急切反駁,提到一名提醒家長要看孩子優點特點的老師,在她陪伴家長與孩子面對學習障礙三年後,孩子竟是飛躍的進步;還有老師,早上直奔瀕中輟孩子家中,勸導孩子走進校園,並教導孩子們互相關懷,那孩子跨過障礙順利畢業,我告訴她,某些行為值得商榷的畢竟是少數。
「或許值得商榷的老師不多,但只要一個就能影響到一個班的孩子,老師豈能不謹言慎行?」我聽得眉頭都皺在一起了,朋友見狀趕緊安慰我:「哎呀!其實現在在上位者,影響力是及全國的,他似乎也沒做到謹言慎行。」朋友乾笑幾聲,但我的眉頭皺得更緊了!心也揪成一團了!





扭轉「高齡少子化」 從「多代中心」邁向「世代共好」


2018-04-05 00:43 聯合報  林昭禎/國政基金會副研究員(台北市)
台灣已邁入高齡又少子化的社會。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四、五十年前,每逢四月四日小學生必唱「兒童節歌」,曾幾何時大家早忘了歡唱「四月四日兒童節,我們兒童最快樂」的情景。少子化」讓人們關注的是背後成因,及其衍生的經濟問題,反而不見鼓勵生育之外,因為「照顧」所帶來的新希望。
其實世代共榮,正是生生不息的基礎。傳統家庭以「愛的勞動」為名,讓婦女掌理照顧老小,但隨著女性跨足事業體後,因蠟燭兩頭燒導致生育率下降,各界才開始注意到托育支持的重要。但當老化指數大於一百,六十五歲以上老人多於十四歲以下孩子,正如眼下的台灣,才使人們正視長照需求。
但以往不論是招呼小兒,抑或扶持老人,均被當成低技術性工作,使得我國現有老人福利相關科系所,每年高達千名畢業生,只有四成投入相關產業。儘管我們的行動輔具全球市占率卅三%,訓練出的照顧服務員,對岸是以兩倍薪來挖角,但這些照顧軟硬體實力,一直未獲國人肯定,甚至影響照顧產業的萌發。
眼見美中貿易戰一觸即發,未聞當局有何因應,只聽到政府準備推「工作卡」讓青年求職免履歷,擬調高時薪立派遣專法,卻不思發展新產業翻轉局勢。
這幾年台灣經過沉潛已發展出不少隱形冠軍,反倒應該運用「高齡少子化」劣勢,開發照顧商機,作為下一波的經濟成長動能。
吾人以為可從設置「多代中心」著手,讓社會了解照顧不是福利,也可以是一種產業。所謂「多代中心」,不只是托兒或日照的功能而已,這裡也是家庭主婦、獨居老人及新住民的交流中心,同時是幼兒教育及老人照顧相關科系學生的實習場域,甚至是發展新照顧技術或輔具的基地。並能將研發的照顧機具導入,找出問題修正,以便作為日後推廣的實績。
時值婦幼節與清明節,有感於婦女、兒童、老人與青年四大社會支柱,不宜再區分你我或世代,照顧不分老少,唯有彼此扶助共好,國家才有未來。





不理性美中貿易戰 台灣面臨考驗


2018-04-04 23:57 聯合報  劉瑞華/清華大學經濟學系教授
美國總統川普掀起中美貿易戰,台灣可能遭池魚之殃。 (美聯社)


先說在前面,我實在無法用經濟政策的理性分析,解釋美國川普總統貿然開打貿易戰的作為。缺乏合理邏輯的市場干擾,使這場攸關全球經濟的美中衝突,更加危險難測。
川普宣布對鋼鋁課徵關稅,以國家安全為理由就已經讓人莫名其妙。當時,懂門道的人就奇怪,明明是以中國大陸為目標,怎麼會捨三○一優先觀察名單不用。現在,果然動用了三○一,說要改善貿易失衡,卻不經談判施壓,而逕行列出課徵關稅產品。
美國財政部長來自華爾街,見股市大跌,想粉飾太平,還說與中方正在協商。話才講完,大陸已經宣布了反制的課稅產品,貿易戰儼然就要開打。
不過,大陸方面還未宣布實施的日期,可以說仍在文攻武嚇的階段。這個作法的理由,倒比美國的做法容易理解。大陸公布的反制產品項目,首先以農產品和汽車等製造品為主,顯然考慮到這些產業位於川普選民所在之處,而美國的期中選舉將在十一月舉行。目前參眾兩院都是共和黨居多數的局面,如果年底選後共和黨敗選,不僅川普的聲勢受挫,還可能讓國會成為制衡總統的力量。
雖然大陸願意以戰止戰,但如果川普就是一心想惹事,雙方的貿易衝突還是會發生。這個問題不僅美國各界擔憂,全世界也跟著傷腦筋。不過,當然不能以為川普是無事生非的人,找不出經濟理性,也許有政治的理由。也許川普認為,這是動員支持者的有效方法,畢竟他在競選時就一直高喊民粹式的保護主義。也可能「通俄門」的調查步步逼近,貿易戰可以轉移注意焦點
政治的算計,遠比經濟理性難以預測,這是我在一開始說這場風波特別危險的原因。還有更加危險的因素,是全球經濟從二○○九年金融海嘯復甦以來,就沒有重大的修正。長達九年的成長,已經吹出不小的資金泡沫,各國的貨幣寬鬆與低利率又讓央行的政策調控能力受限。回頭想想,上世紀三○年代的經濟大蕭條,就是關稅所引起的,而從那場歷史經驗中發展出的全球貿易金融制度,如今又再度受到考驗。
經濟景氣循環有起有落,市場的力量通常大過政策,順勢而為比較容易,問題是在景氣向上成長的時候,很少見實質的改革。危機來臨時,也許就是轉機。
台灣在一九八○年代也曾經名列三○一優先觀察名單,被迫開放市場以及立法保護智慧財產權,而這也成為後來發展高科技產業的開端。如今內外環境雖然都有極大的改變,但台灣最好的發展方式,仍然是利用全球市場,以及強化競爭力。
貿易戰當然是對我們很不利的事,然而從台灣經濟奇蹟落到成長率低於全球平均,這場危機也許會帶來真正的反省與覺悟。





當「正名」賠上運動員職涯與榮譽…


2018-04-05 00:13 聯合報  陶以哲/高中教師(新北市)
紀政與民間團體推動「二0二0東京奧運台灣正名公投」,日前已獲中選會通過並成案。 記者吳思儀/攝影


民間團體推動「二○二○東京奧運台灣正名公投,訴求東京奧運台灣參賽名稱從「中華台北」正名為「台灣」,已獲中選會通過並成案,將於年底縣市長選舉共同進行。
此案與二○○八年扁政府入聯公投一樣,是主事者企圖透過意識形態與族群認同動員投票;值得注意的是,該案最後若獲得大多數人認同並投同意票,通過後政府就須執行,後續效應不得不留意。
國際奧會於一九八一年在瑞士洛桑與我國協議奧會模式,雙方約定台灣參賽的名稱、旗幟與歌曲。簡言之,國際奧會僅承認中華台北,若不遵守,選手與奧會將被停權或取消承認,最嚴重會喪失會籍與參與國際賽事的權利
台灣運動員人才輩出,甫於世大運奪金的羽球戴資穎、舉重郭婞淳、田徑楊俊瀚與鄭兆村等好手,其技術與實力具備東京奧運奪獎牌實力,是國人的驕傲與期待。若因故使台灣被國際奧會拒絕參賽,這些選手與教練的寶貴運動職涯發展,誰能負責?好的政府,應做對人民最好的政策決定。
鄰近兩韓最近因冬奧媒介,化干戈為玉帛,兩邊領導人透過運動賽事行政治和解之實,避免了可能的戰爭,是智慧。依此觀之,台灣領導人應思考,什麼樣的政策舉措,對人民福祉能做最有利的保障。
另一方面,台灣運動員逐漸在國際運動舞台發光發熱,是國家形象與競爭力真實體現。依東京奧運台灣正名公投案而言,若是因國人情緒需要出口,或一時選票利益,倘若最後卻落到追求正名不成、優秀運動員也無法國際出賽,面子裡子都失,箇中如何權衡,值得考量、國人慎思與政府智慧的抉擇。






玉山計畫能解決台灣的典範危機?


2018-04-05 00:05 聯合報  陳復/宜蘭大學博雅學部副教授(宜縣冬山)
教育部玉山計畫出爐,儘管有聲音擔憂恐將排擠國內學者、衝擊留才,但也有大學校長振奮說「這是好事」,有了玉山計畫「終於可以比較大聲講話、積極攬才」。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教育部推動玉山計畫,招攬國外一流學者或國際級企業的頂尖人才;筆者曾撰文提及:「玉山」是台灣屹立不搖的崇高象徵,因此玉山學者不只是個榮譽名稱,更肩負帶領台灣學術能量總體提升的重任,該學者不只要具國際級水準,更要有「根留台灣」的性質
然而,且不論國際級企業的頂尖人才,國外一流學者客座三年結束後,似不大可能會想要根留台灣。禮聘人才擔任玉山學者不是問題,問題在於如何成為「學術玉山」,持續帶給台灣卓越的標竿典範呢?
此刻,台灣正面臨三大典範危機:
第一,大師凋零,典範不再:國府遷台七十年來構築的高等教育體系正面臨崩解,當年來台的大師已逐漸凋零殆盡,我們不得不承認大師當年關注的議題與觀點,已與當前社會需要產生落差。
第二,論文圍困中年學者:學術評鑑正被各類戲稱的「埃及論文SCI、EI、SSCI、A&HCI、TSSCI,與THCI)」綁架,中年學者如不遵循,就不被視作傑出研究,學術逐漸木乃伊化,讓他們很難關注社會議題並提出解決辦法。
第三,青年質變,典範需要重塑:青年的生活習慣不再是閱讀書籍,變成瀏覽網路,傳統講課型教學不受學生歡迎;大學教師亟需改弦易轍,展開真正的學術典範重塑。
望重士林的玉山學者,難道不應該正視這三大危機,帶領學者共組研究團隊,告訴我們學術玉山的樣子,藉此重塑台灣學術典範?
禮聘玉山學者若只高薪招攬國外一流學者,或國際級企業頂尖人才,如果無法回答台灣正面臨的三大典範危機,又如何能被我們推崇為「玉山學者」?
當教育部提出「玉山學者」時,筆者希望能正視該名詞內蘊的期許,否則將影響社會對整體學術的信賴感;採取「彈薪」為國內傑出大學教師加薪,也應強化這些學者肩負的學術責任,譬如可效法大陸授權各校依其辦學特色,給予相應冠名的學術榮譽,如各高校省級的閩江學者或泰山學者,成為各自學科領頭人,引領發展名實相副的學術典範。

嚴震生/金恩遇刺半世紀後的民權省思

名人堂電子報http://paper.udn.com/papers.php?pname=PID0030&page=1#ph

.嚴震生/金恩遇刺半世紀後的民權省思
.薛承泰/我是人,我沒有鐵肺
.盛治仁/希望黃煌雄妥解台灣歷史情仇
.方祖涵/頂尖選手的憂鬱

.黃介正/美台新關係的吸引與慎思






嚴震生/金恩遇刺半世紀後的民權省思


2018-04-04 23:44  聯合報  嚴震生(作者為政治大學國際關係研究中心研究員)
美國民權領袖金恩博士1968年在曼斐斯遇刺喪生。 (歐新社資料照)


五十年前的四月四日,美國民權領袖金恩博士在田納西州的曼菲斯遇刺,年僅卅九歲,英年早逝,卻留下彌足珍貴的政治遺產。他生前最膾炙人口的演說,就是一九六三年所發表「我有一個夢,不僅內容感人,同時文句對仗也相當吸引人,更重要的是透過金恩的演說技巧,震撼了每位聽者。
這篇演講後不到一年,美國總統詹森簽署劃世紀的民權法案(Civil Rights Act of 1964),結束美國公共場合隔離制度,也禁止就業及受教育方面的歧視。換句話說,在林肯解放黑奴一百年後,非洲裔美國人才獲得真正的自由與平等。
一九六五年,國會又通過另一個重要的民權法案(Civil Rights Act of 1965),就是所謂的投票法(Voting Rights Act),根據近一世紀前憲法增修條文第十四及第十五條,確保美國人在投票方面不會受到種族歧視待遇。此法通過後的五十年間,它始終是保障少數族裔投票權利的法律依據。任何州若要制定較為嚴格的投票法,都要先向聯邦政府報請核准。
即使已為非洲裔美國人爭取到平等對待的權利,並讓他們能夠真正使用選票來展現其政治權利,但金恩還繼續為其他弱勢族群奮鬥。一九六八年金恩又展開新一波的社會運動,這次是針對美國經濟不正義而來,他推出了窮人運動Poor Peoples Campaign),預備到華盛頓遊行。這項運動不僅是為了非洲裔美國人,儘管他們貧窮比例相當的高,但也包括其他少數族群的亞裔、拉丁裔、印地安原住民、波多黎各裔等。事實上,詹森總統在一九六四年時就曾宣布「向貧窮作戰」,但到了一九六八年因忙著越戰,再加上國會興趣不大,因此早失去動能。金恩卻在此時動員不同族裔的窮人走上街頭,將貧窮議題再度帶到華府。
可惜的是,在五月窮人走向華府前,金恩遭到刺殺,這位一直強調非暴力運動的民權主張者,最後還是諷刺地死在暴力下。不過窮人運動的遊行計畫並未因此取消,而是在五月初於金恩遇刺的旅館展開,並在華府草坪設立「復活城」長達六周。詹森總統在金恩遇刺第二天就要求通過少數族群在住屋方面不受歧視的法案,國會適時反映民意,於一周內就通過這條簡稱為公平住屋法Fair Housing Act)的民權法案(Civil Rights Act of 1968)。
經過六○年代制定三個重大民權法案,少數族裔的權利確實有提升,更重要的是後續許多消弭歧視、保障權利的倡議,都是以這些法案為其法律的根據。不過,金恩在「我有一個夢」演說中所提到「不以膚色、而以品格」來評價人的理想,顯然仍未完全實現,因為美國近年來種族矛盾及衝突的問題仍然不斷。
在他遇刺前夕的最後一篇名為「我曾上過山頂」(I've Been to the Mountaintop)演說中,金恩表示自己完全不擔心面臨死亡,因為有如舊約的摩西一般,上帝已帶他上過山頂,讓他雖然可能無法進入、卻已看到應許之地。半世紀後紀念這位偉大民權領袖時,我們要問的是,美國少數族群是否已進入應許之地?
(作者為政治大學國際關係研究中心研究員) 





名家觀點/這場戰爭…激烈但不持久

名家觀點/這場戰爭…激烈但不持久


2018-04-05 01:03 經濟日報  李淳(本文由中經院WTO與RTA中心副執行長李淳口述/記者吳馥馨採訪整理)

美國301制裁清單出爐,雖然尚未確定,對台商造成衝擊大概難以避免。現階段只能說潛在受打擊範圍很廣,被掃射到的機率很高,但影響程度深淺難判斷。例如赴中國大陸投資生產的台商雖然沒有生產受制裁的產品,但很可能是原料或零組件的供應商,這種錯綜複雜的產業網絡,很難從台北、從數據掌握
因此在此呼籲政府,分散風散、多元投資布局固然重要,但此時此刻第一要務是盡快直接透過問卷、台商協會甚至網路平台填報,讓可能受傷的大陸台商有機會直接發聲,彙整最前線的戰情、可能損害及業別,才能具體掌握衝擊,避免高估或低估情勢。畢竟要提出有效因應對策,總要先知道誰是受害者。
從目前情勢研判,美國對中國大陸貨品課徵高關稅,大陸也很快公布報復措施,對原產於美國的大豆、飛機、汽車、化工加徵25%關稅。算算中國的反制金額,竟涵蓋了美國總出口金額的43%,單大豆一項,美國有六成大豆出口到中國,絕對會造成美國的震撼。北京反制力道之強遠超過川普的清單,可以感到北京想確保美國感到壓力的決心。
課徵關稅畢竟只是手段,無法解決美國最在意中國強制技術移轉、產能過剩、低價傾銷、國家補貼等問題;最終的目的是逼著雙方上談判桌,但要談多久、怎麼談,能否在短時間內達成共識,才是大家最關切的。從中美雙方的清單來看,貿易戰是朝向「激烈但不持久」的方向發展。
按美國民國69年(1980年)代與日本貿易戰的經驗,美國同樣是用301條款加徵關稅的方式,把日本逼上談判桌,針對美方關切的議題,達成階段性共識,包括自我限制或開放市場。之後,美方又以日本落實不到位為由,再祭出301條款。因而,美中大戰可能會以「戰、和、再戰、再和」的方式持續下去。每波開戰的時間長短,是觀察重點
中美開戰的附帶作用,包含可能嚇跑一堆在大陸投資的外商,包括美商在內,外商會基於分散風險的考量,撤離或減少對中國大陸的投資。通常移轉市場或生產基地都是花時間、花成本的,這一波貿易戰會促使其作決定,至少會降低生產規模,或尋找替代市場,包括從外銷導向轉為大陸內需市場導向。
若從中長期看,中國大陸的科技和經濟底蘊,還是無法和美國比,尤其美國瞄準的是中國製造民國114年(2025)等重大產業政策,要爭的是維持美國下世代產業的領導地位;故而若打持久戰,對大陸不利。
不過美國今年11月會有國會期中改選,來自美國農業州的議員絕對不會放過川普,一定會要求快點解決,以避免衝擊選情。由此可知,至少這一波是速戰速決,或者至少會有階段性的解決方案。
雖然制裁清單已出爐,但建議各界現階段先不要躁動。因為5月15日才要開公聽會,之後才會確定清單。預計最快5月底、6月初才會開始執行課徵25%關稅,真正的影響屆時才會見分曉。

李淳

專長為WTO及服務貿易法、兩岸及區域經濟整合法制、經濟管制與競爭政策、數位匯流政策。台灣要闖跨太平洋夥伴協定(TPP),李淳認為要敢碰深水區(敏感議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