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4月5日 星期四

經濟日報社論/打破低薪低股價 留住人才與企業

udn 論壇電子報.歷史報份http://paper.udn.com/papers.php?pname=PID0004

udn 論壇報

.聯合報社論/現在,賴清德接手「卡管」任務
.聯合報黑白集/啼笑皆非「破格升職」
.經濟日報社論/打破低薪低股價 留住人才與企業







經濟日報社論/打破低薪低股價 留住人才與企業


2018-04-05 00:46 經濟日報  經濟日報社論


中國大陸31項惠台措施中,12項涉及加快給予台資企業與大陸企業同等待遇,19項是提供台灣同胞與大陸同胞同等待遇,其中包括台商參與「中國製造2025」行動計畫,享受租稅優惠政策;此外開放台胞參加134項國家職業資格考試,台灣人參與大陸廣播電視節目和電影、電視劇製作可不受數量限制等。
惠台31項措施的公布,由於開放力道更為全面,將對台灣人才產生更大的磁吸力量,在辦法公布後,國內有調查顯示,有近四成企業坦言擔心人才流失。如何找出台灣人才外流的核心問題,尋找解決之道,是政府的當務之急。
其實,在此措施公布前,台灣人才外流早已持續一段時間。根據國發會的資料,過去十年,我國每年移出約2至3萬白領技術人員,已造成專業人才與基層勞動力缺乏。此外,近年多項國際人才評比報告,幾乎都直指台灣是全球人才外流最嚴重的國家,英國牛津經濟研究院甚至預估,2021年台灣人才外流將是世界第一
人才外流的危機,主因來自台灣長期以來的低薪以及產業無法升級等結構問題。台灣大學畢業生起薪太低,不僅比新加坡、香港、南韓低一大截,甚至也低於大陸一級城市的水平。因此,大陸祭出惠台31條後,將對台灣專業人才赴陸工作形成更大的誘因。
這些長期存在的結構問題,歷來政府均提出或多或少的方法解決,例如2月剛上路的外國人才專法等,但整體效益卻很有限,以下幾個重要的方向,可提供做為尋求減少人才外流的解決之道。
分析此次的惠台措施,由於是圍繞著中國國家重大行動計畫和重點研發計畫項目,提供台胞及台商參與的機會,此外也涵蓋科技、金融、教育、文化、醫療、影視等多項領域,開放程度較先前更多更廣,尤其對文化創意產業的吸引力大增,這是值得注意之處。
若進一步深入問題核心,導致台灣長期低薪的主因,就是結構性的代工產業形態,無法在創新創業與產業升級上繼續精進,近十餘年來,台灣沒有抓住新形態的移動互聯網、大數據、雲端等引領市場風潮的新趨勢。
此外,獎勵制度也是一大因素。早期台灣科技業得以蓬勃進展,股票分紅制度是很關鍵的因素;如今股票分紅費用化已成社會共識,很難再恢復,但取而代之的員工認股權制度,實施以來卻一直不順暢,原因在於台灣並未學到歐美國家認股權制度的精髓,實施過程中屢屢遇到財政部祭出各種從嚴處理的課稅障礙,企業界無不怨聲載道,最後許多企業只好回歸最原始的發放現金等作法。
從員工分紅制度帶動的科技投資風潮,到如今回歸最原始的現金分紅制度,可謂企業激勵制度的一大倒退,台灣如今已陷入低薪結構的環境,若無法提振認股權等有效的獎勵制度,要台灣恢復企業創新與創投活力,無異是緣木求魚。
此外,隨著近來不斷出現在台掛牌企業被外商收購,以及更多指標性企業赴中國或香港等地掛牌,更曝露了台灣資本市場也出現嚴重的低價問題。不論是被溢價併購的公司,或是準備赴國外掛牌的企業,每家企業都指出同一個原因,那就是台股股價長期偏低,無法與國際資本市場競爭,才導致企業選擇被併或出走。
其實,台灣資本市場估值偏低的問題,從另一個角度來看,反而造就台股具備世界一流水準的高殖利率,政府應該善用此一優勢,在期待外資來買股的同時,更應引導國內資金進場買股,尤其是政府可以動用的各種退休基金更應妥善運用,讓資本市場可以更公平合理地獎勵成功企業,才不至於讓低薪、低股價,成為人才及企業外逃的元凶與推力。





聯合報黑白集/啼笑皆非「破格升職」


2018-04-04 23:57 聯合報  聯合報黑白集
高雄市長陳菊(右2)日前頒獎表揚兩名保安大隊特勤員警余和謙(左2)及施建安(右)。 中央社


兩名保安警察遇通緝犯發生槍戰,擊斃歹徒後發現對方軍火數量龐大,如同「移動的軍火庫」般危險。二人破案有功,被報請警政署破格升職,但接受表揚的故事背後,其實有段令人啼笑皆非的曲折風波?
這次警匪槍戰中,歹徒一下車就朝警察開槍,所以二人開槍反擊共射擊二十二槍。未料事發後兩人受到質疑:有人問,壓制一嫌犯有必要開二十二槍嗎;也有報導稱歹徒開槍但卡彈未擊發,則警方將其擊斃是否執法過當?檢方立刻傳訊員警調查責任,清查用槍是否符合警械使用條例,嫌犯死亡後更傳出全案正向上擴大調查……。
兩名員警走過生死關頭,卻被要求提交報告接受檢方傳訊,提心吊膽是否會變成刑案被告,甚至揹負國賠責任。這不是笑話,而有活生生的前例。曾有嫌犯拒捕遭擊斃,結果警察被判過失致死。有酒駕者為躲避取締,飛車逃離致自撞身亡,家屬控警執法過當,聲請國賠竟獲准。此後高層規定,非重大刑案現行犯者,禁止員警追車。
警察執行公權力,只能自動繳械嗎?這次兩名員警被送檢方調查,幸好網路上一片力挺警察之聲,網友說「不想再為警察送終」,才使事件逆轉出「破格升職」的歡喜結局。
政壇媚俗風氣非一朝一夕,是非原則被迫向「會鬧的有糖吃」屈膝。兩名員警破格升職看似喜事,其實已被刑事調查折磨了一大圈,如今表揚笑容背後有多少心酸和無奈!





聯合報社論/現在,賴清德接手「卡管」任務


2018-04-05 00:05 聯合報  聯合報社論
行政院長賴清德「台獨工作者」之說發酵,大陸官媒發表評論抨擊。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季青漫畫


在阻擋管中閔台大校長任命案逾兩個月之後,教育部最近提出新的說詞,聲稱將籌組「跨部會諮詢專案小組」,將在四月中提出諮詢意見,供教育部決策參考。此舉用白話文解讀,就是:教育部未遂的「卡管」任務,將由行政院長賴清德接手收場。
發展至今,社會大眾也許更能看清楚「卡管」事件的本質。從一開始,阻止管中閔出任台大校長,其實就不止是台大校內的「反管勢力」在作祟,或只是潘文忠的個人濫權,而是綠營獨派力圖結合國家機器阻止管中閔就任。也因此,兩個多月來攻勢一波接一波:從民進黨團在立院提案又撤案,包括海內外獨派社團的唱和,台大獨派教授和學生部隊的聯手,乃至北檢匿名介入調查。要動員及集結這麼多圍剿力量,絕非潘文忠一人所能隻手為之。
管中閔遭指控的獨董、論文、兼職等三大罪狀,經綠營兩個多月不屈不撓的公開「刑求」,又佐以公權力機關的配合運作;若果真罪證確鑿,管中閔應該早就一刀斃命,或自知理虧而棄械投降。然而,隨著時間不斷過去,真相並未水落石出,應有的法理解釋亦無影蹤,只是讓台大校內的對立愈發險惡,社會大眾對教育部的「干預而不作為」觀感也愈來愈糟。
上月內閣改組前,潘文忠原本堅持求去,卻遭賴清德以台大校長案尚未收場,強行將他留下。看來,賴清德支持潘文忠繼續完成「卡管」任務。其後,台大被迫舉行臨時校務會議,會中擱置了所有企圖推翻遴選會決定的提案,並要求教育部「依法行政」。至此,教育部已失去繼續杯葛管中閔上任的所有藉口;未料,案情又峰迴路轉,說要向上尋求「跨部會專案小組」解決。如此一來,不啻是升高案情,由閣揆賴清德接手「卡管」大業;否則區區教育部,哪有資格召集內政部、法務部、陸委會、人事總處等跨部會?
潘文忠無法讓管中閔一刀斃命,如今卻要把凌遲大戲的「劊子手」角色交由賴清德扮演,當然是不智的。因為不論「拔管」案最終結局為何,最後只會在民眾心中留下「殺雞用牛刀」的血腥印象,從而對賴清德乃至蔡政府的強取豪奪感到厭惡,並使民進黨的「氣度狹小」、「打擊異己」、「踐踏校園自主」在台灣民主政治史上留下醜陋的一頁。
賴清德就任行政院長半年以來,雖贏得「勤政」的美名,也協助解決了《勞基法》一例一休的紛爭;但他在治國高度及政治器識上的一些侷限和缺陷也漸漸顯露出來。例如,作為蔡英文總統的執行長,他近日三番兩次宣稱自己是「台獨工作者」,明顯違背總統「維持現狀」的基調。其目的,若非刻意要與蔡英文劃清界線,就是想要向獨派示好;但如此一來,卻也挑激了對岸的民族情緒,使兩岸關係雪上加霜。也正因為如此鮮明的台獨立場,讓外界懷疑他極可能想要藉著「卡管」作為,與獨派人士呼應交心。
由此觀察,賴清德在其貌似誠懇、勤政的表相之外,其實有一種令人擔心的「個人英雄主義」傾向,把自己的台獨信仰看得比體制的運作重要,甚至比自己的閣揆使命更重要。人們若不健忘,二○一五年賴清德還在台南市長任內,曾因李全教涉嫌賄選當選議長而宣布不進議會備詢達兩百多天,引發嚴重的違憲及違反議會政治爭議。試想,只是因為自己不悅,或為了突顯個人的威風,即可以讓市民選出來的議會機構整個陷於停擺;這種作風,豈非是意氣用事,且一意孤行?
潘文忠先前的卡管運作無論是否得到了賴清德的授權,兩個多月來已引發的社會爭議,其實是在賴揆和蔡英文的「默許」下進行的。而今,所謂「跨部會專案小組」的成立,等於把主導權正式移交到行政院長手裡。賴清德的責任,即無從再切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