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7月29日 星期六

經濟/Fed貨幣政策正常化 漸進式發酵

.聯合報社論..語言法:蔡英文正在建造巴別塔
.聯合報黑白集.台灣何以變澆薄了
.經濟日報社論.Fed貨幣政策正常化 漸進式發酵









經濟/Fed貨幣政策正常化 漸進式發酵


2017-07-29 04:07 經濟日報  經濟日報社論

美國聯準會(Fed)7月維持基準利率區間在1%到1.25%之間不變。 美聯社



美國聯準會(Fed)26日會議決定利率維持不變,完全符合預期;對於何時開始縮減資產負債表,並未做出「宣布」,與部分人士的預期相左。因此金融市場的初步解讀是Fed的態度稍稍偏向「鴿派」,但之後又開始擔心「縮表」的緊縮效應。仔細推敲會後聲明的內容,不難發現Fed「緩升息、急縮表」的政策立場已益發明確;實施的步調是「漸進式」,對市場的實質影響也將是「漸進式」。
比較6、7兩月會議的聲明,內容差異非常之小。至於「縮表」部分,最大的差異是將啟動時間從「今年內」,改為「相對較早(relatively soon)」。葉倫7月中旬出席國會作證時已經做出此一改變,表示Fed的立場更加確定。這其實是會後聲明中最重要的看點;今年內,表示最晚可到12月再「宣布」,並於明年元月「啟動」;但「相對較早」,自然是比12月早。因此市場普遍解讀為Fed將於9月會議「宣布」縮表,10月「啟動」,實現的可能性相當高。
Fed落實貨幣政策「正常化」之路的最大障礙,在於就業與通膨兩項數據並不配套。Fed目前最堅持的論據,在於就業擴張「堅實」;而當就業吃緊達到某一臨界點時,工資勢必上升,並帶動通膨升高。外界的主要質疑在於Fed並不確定此一時點究竟將於何時出現,因此先行升息可能打擊經濟成長;Fed則主張等到此一時點來臨時再行動,則為時已晚。
「貨幣政策不是太晚,就是太急」,而「太急緣於太晚」,Fed這回不願再重蹈覆轍。因此去年底當失業率降到4.6%的「自然失業率」估計值左右,且國際金融市場相對穩定時,Fed便恢復升息。
但反過來看,如果通膨持續偏弱,且達到某一點時,也會使企業與家庭減少投資及消費,同樣會對就業造成不利影響,而形成日本式的「通貨緊縮」。問題仍是此一臨界點究竟在那裡?Fed對此卻很少提出看法,或許是因為不願相信日本經驗會在美國重演。既然Fed的基本態度是重就業、輕通膨,因此只要就業持續強勁擴張,而通膨率不致太過離譜,例如核心通膨率降到1%以下,Fed的「正常化」之路還會走下去。
至於升息與縮表兩套工具將如何交互運用?由於升息容易對市場造成立即的衝擊,且與通膨的聯想較為直接,因此持續升息容易引發各界的反彈,何況Fed先後已升息4碼,多少累積了一些籌碼,因此速度可以減緩,甚至暫停。但如果失業率跌破4%,而且繼續看降,則即使通膨率低於目標,Fed仍不得不維持目前的升息路徑。
縮表則是文火慢燉,被形容是「坐等油漆乾」的工作。第一年計劃僅縮小0.174兆美元,還不到資產負債表總規模4.5兆美元的零頭,市場相對無感。然而一旦啟動,釜底抽薪的作用將逐漸顯現。縮表其實是在為升息創造條件;只要Fed資金不斷抽離,市場利率終將自行上升,屆時Fed只要被動升息即可。
其實金融市場投資人本身也相當矛盾。去年底迄今利率連升3碼,但10年期公債券殖利率又回到2.3%以下的低檔,美股三大指數更輪番創新高,顯然投資人並未感受資金壓力,而金融情勢指標仍十分寬鬆。這也證明Fed只是藉由「正常化」,把原本過度寬鬆的政策變為「溫和寬鬆」,而非透過「緊縮」而使金融情勢「吃緊」。但另一方面,投資人卻經常對任何真實或想像的新訊息,做出過度的反應與錯誤的判斷,結果吃虧的還是自己。
Fed「正常化」路線若能依據目前的計畫繼續推動,對市場真正造成影響的時點估計在一年以後,屆時縮表的效應將漸趨明朗,而其他國家央行的「正常化」措施也將陸續展開。這段期間投資人究竟該乘勝追擊,還是逐步見好就收,則是禍福無門,惟人自取。

聯合/台灣何以變澆薄了


2017-07-29 04:07 聯合報  聯合報黑白集

27日有網友在「阮厝住三芝」臉書社團貼照,其中一張是在根德水車園區發現近20輛oBike單車被丟到溪底,網友痛斥這是不道德的行為。圖/網友提供



oBike引進台灣三個多月,號稱是無樁式共享自行車,卻亂象頻生。主要是使用者隨便停放,妨礙交通和秩序,造成商家和民眾抱怨連連,地方政府只好出動拖吊。最近,民眾胡亂棄置oBike的情況愈發嚴重,淡水海邊和堤道旁都發現丟棄的oBike;最新一起,則是廿輛單車被丟在三芝一條溪底。
台灣人到底怎麼啦?oBike在新加坡打響名號,一移植到台灣就出問題,這是水土不服?還是台灣人不了解「共享」的精神?使用者胡亂停放,或可歸咎經營者的營運設計欠周;但是,把自行車扔到溪底或消波塊上,搞到單車不堪使用且無法收回,那就是蓄意破壞。如果不是公民的教養太差,怎會接二連三出現這種事?
日前兆豐銀行為了協助蕉農,購買一百噸香蕉免費贈送客戶,竟然引發一場「香蕉之亂」,其實也有相同脈絡可循。銀行想要幫助蕉農原是一片善意,免費贈送當然也是嘉惠客戶,為銀行形象加分。誰料,免費贈送的消息一出,立刻引發民眾可怕的爭奪潮,有人貪得無厭一拿再拿,有人到晚了卻強要銀行開立「領取保證書」,咒罵四起。一樁美事演成如此,也索然無味了。
近幾年台灣社會充滿怨氣和怒氣,缺乏正能量。只看臉書和新聞網的留言,不是惡毒謾罵就是酸言辣語,甚至連Youtube音樂的評語也說得很不堪。這是人情變澆薄了?或是公民素質在退化?
曾有人讚:台灣最美的風景是人,但如果連人都不美,還剩什麼?

聯合/語言法:蔡英文正在建造巴別塔


2017-07-29 04:03 聯合報  聯合報社論

圖為國小閩南語教學觀摩會,老師念台語,小朋友上台比出正確的羅馬拼音。 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記者鄭超文/攝影


文化部擬訂《國家語言發展法》草案,基於尊重多元文化和語言平權,將「國家語言」的定義擴增為「台灣各固有族群所使用之自然語言」,甚至「台灣手語」也納入。草案並規定,各階段國民教育應將國家語言列為基礎或必修課程,學校教育「得使用各種國家語言」。如此一來,我國國家語言頓時多達十幾個,將來學校如何授課,學生如何學習,恐怕都是大問題。
不僅如此,該草案還規定,國民參與政府機關行政、立法、司法程序時,得使用其固有之國家語言;為此,各政府機關必須提供不同「國家語言」的通譯服務。亦即,若通過此法,原住民立委在立法院質詢,可以使用其母語為國家語言來質詢;立法院則必須設置譯員代為傳譯,院長或閣員才能作答。甚至,原住民使用母語到戶政機關辦理登記,各鄉鎮公所都須設專人代為傳譯;否則,即可能構成違法歧視。
《語言法》的研訂其實十幾年前即被提起,其思維主要有三股脈絡。其一,是原住民語言有瀕於消失的危機,應加以保護發展;其二,基於語言平權的精神,須推動對弱勢語言的重視;其三,民進黨基於反中的意識形態,企圖將現行的「國語」貶為「華語」,以其他語言加以稀釋,草案中曾有一版本並獨尊台語「福佬」,以羅馬拼音標注(Ho-lo),其政治意圖不言可喻。
對於原住民族語言,當然應該加以珍視和維護;就如閩客等來自大陸之閩粵方言,也應不分地域同等尊重。問題是,《語言法》最後演變成今天文化部版的《國家語言發展法》草案,主要目的卻只是在貶抑數十年來流通無礙的國語,要將它變成十幾、二十種「國家語言」之一。如此一來,不僅台灣學生要被迫學習各種語言,社會更要將原本溝通無礙之門關起,透過第三者來翻譯,這豈非徒增障礙與紛擾?
台灣原住民族共有十六族,他們的語言和文化各不相同。如果要全部使用原住民族語撰寫公文書,只能以羅馬拼音書寫;但如此一來,恐怕連部落長老都未必知其意,遑論不同部族之間難以溝通。如果把事情推到這般地步,真有助於增加不同族群間的互相尊重和了解嗎?何況,立院五月才通過《原住民族語言發展法》,若能充分落實,對於解除原民語言流失危機將有很大助益。遺憾的是,文化部卻在《國家語言發展法》中畫蛇添足,對國家語言倒置本末。
先不論政府機關從中央到地方有沒有能力提供各類語言通譯人才,僅就學生學習而言,無論任何族群,恐怕都將不勝負荷。回顧過去十餘年,我們的國民教育越是強調母語教育,學生的英語能力就普遍越是下滑。原因無他,每個學生的學習時間和能量都有其極限,學校教育如果不能協助他們專注於溝通、競爭所需的語文訓練,他們的未來競爭力只會下滑。何況,台灣社會明明已有良好的共同語言,所需加強的只是自我學習和互相尊重;但文化部卻假「尊重多元」之名,為社會製造更多人為的分歧,從而徒增溝通的障礙和成本。從任何角度看,《國家語言發展法》一旦實施,結果都是在「扼殺國家的發展」。
蔡政府決策的一大特色是:目標都設定得極為宏大,執行手段卻顯得虛浮而粗糙;至於後果,則完全缺乏務實的評估。一例一休如此,前瞻計畫如此,年改如此,減香變滅香如此;如今,國家語言發展法亦復如此。試問,台北捷運的四語廣播要增為多少語言,才過得了語言法的門檻?
蔡英文別忘了聖經裡「巴別塔」的故事。上帝為了懲罰人類的傲慢,使人類說不同的語言,使他們不能溝通,因而無法合作完成通天塔。推動這部《國家語言法》,結果就是在裂解台灣社會,讓台灣變弱,讓人們無法合力開創未來。

聯合筆記/外熱內冷的日本觀光

.政府已讀未回 郭董走人
.聽話的林全 進擊的賴神
.食安把關 不能只靠爆料辦事
.立院原諒丟水球實習生 看見台灣「好自由」
.不屈的敦克爾克與八年抗戰
.台北北門重現 陳星聚何許人也?
.聯合筆記/外熱內冷的日本觀光
.推動新南向 關鍵在「共享」








聯合筆記/外熱內冷的日本觀光


2017-07-29 01:59 聯合報  蔡佩芳


日本政府正研議課徵出境稅,做為發展觀光的財源。日本政府將觀光產業視為經濟成長戰略支柱之一,希望搭著二○二○年東京奧運熱,讓外國觀光客一口氣衝破四千萬人次。新稅可能附加在飛機或船隻票價中,對自日本出境的民眾徵收出境稅。
日本近年是國際旅遊熱點,二○一三年海外旅客達千萬人,二○一六年便翻倍突破兩千萬,再加上奧運熱,新稅或許對赴日旅遊衝擊有限,但恐怕將讓不愛出國的日本人,出國意願再下探。
日本人二○一六年出國人數一千七百一十一萬人,不到人口兩成。截至去年底,日本政府共發放護照三千○十萬本,平均每四人才有一本,護照持有率最高的東京都也不過三成五一。相較之下,英國、澳洲、加拿大等國約七成民眾都擁有護照。
護照持有率偏低顯示日本人不出國旅遊,也反映國際商旅、出國進修也不興盛。國際大國中,美國(護照持有率約三成六)與日本比例特別偏低,但國情差異使這一點對雙方意義仍不同。美國本身即磁鐵,吸引全球人才匯集;與日本至今仍基本維持單一民族的國家,國外人才很難打入日本社會,形成鮮明對照。
日本經濟發展鼎盛時期(八○年代)最具國際競爭力前五十大產業皆是製造業,包括電子產品、家電、相機及造船、機械、鋼鐵、汽車等,至今優勢產業格局沒有實質變化。日本市場大,出口依存度偏低,過去是日本經濟發展利基,卻也使日本企業因應國際產業調整遲緩,企業一味強調技術力,面對韓國企業重視設計、市場、銷售的戰略,立刻被擊中要害。
特別是在關乎國家競爭力的金融領域,華爾街是全球金融的舞台,對世界經濟有無比影響力;但日本金融保險業僅占國內生產總額(GDP)百分之五,比起其他國際大國,存在感都薄弱。東京做為日本首都,其國際金融城市的地位還比不上新加坡。
吸引外國人到訪是打開日本社會的一步?觀光產業做為經濟成長戰略,可作為引擎帶動金融、服務業向上提升,但觀光客最愛造訪的古都、京都,市民對「觀光公害」不滿已達臨界,則是另一種徵候。
「(外人)進」、「(日人)出」之間的溫度差,對促成日本社會思維質變,加分、扣分影響都還待觀察。


政府已讀未回 郭董走人


2017-07-29 01:24 聯合報  王玉佩/正修科技大學教授(高雄市)

鴻海董事長郭台銘(左)與威斯康辛州長渥克(右)27日在密爾沃基美術館簽署合作備忘錄,富士康將在威州設面板廠。 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華盛頓記者張加/攝影



鴻海在美國投資百億美元打造世界級面板廠,美國總統川普親自在白宮舉行記者會,給予最高規格待遇,引起國際矚目。鴻海董事長郭台銘日昨受訪表示,「市場就是我的祖國,而全世界最大市場就是中國大陸與美國,我們不去那裡,我們要去哪裡呢?」郭董這話或許現實,但何嘗不是說出了多數企業的心聲。
對於將本求利的商人而言,市場在哪商機就在哪,經營企業為的就是賺錢,市場即是利潤之所在,如果沒有利潤,辛苦經營為何?這是鐵律,才會說「商人無祖國」。
鴻海是跨國企業,國內投資早就無法滿足郭董之需,主要原因固然是台灣人口少、市場小,但政府的行政效率差與對企業的態度不夠友善,更是企業紛紛出走不得不面對的要因。
就一個行遍天下的企業家來言,台灣二千三百萬人的市場規模微不足道,儘管不少企業家有心根留台灣,但理想終究扺不過現實;企業如若沒有足夠市場支撐,有再崇高的使命感,最後還是會挫敗。
更重要的是,企業投資必須政府在土地、融資、租稅,乃至設廠准駁等事項的協助,政府的行政效率與管理,必須從企業主的立場出發,特別是法令相關規定,應該以輔導代替管制,讓企業主在不違法情況下營運。
包括郭台銘在內的一些企業主,就曾對我政府行政效率多所批評,政府似乎已讀未回,這其中不免有涉及兩岸政治考量,尤其是遊走兩岸被視為是親中與親藍的企業,在綠營當家的環境裡,應有難以伸展手腳的苦惱。
郭台銘與威斯康辛州長渥克在密爾沃基美術館簽署合作備忘錄後,接受媒體訪問時,即一再強調「政治要為經濟服務」,並說「不想對國內政府有所建議」,郭董話中不但有不滿,更多的是無奈。
根據郭台銘說法,川普當選後確實做出改變,因為川普真正曉得商人需要什麼;郭台銘並說「川普在很短時間內,在忙碌的行程中與他見面,目的就是招商。」或許川普同樣是商人出身,了解招商與拚經濟的重要,所以才以極快速程序搞定郭台銘赴美投資。
當兩岸關係進入冷凍期,台灣經濟處於低迷之局,如果郭台銘都能以布局全球的角度思考經營策略,民進黨如還繼續故步自封,那企業與民眾除了自求多福還能如何?



聽話的林全 進擊的賴神


017-07-29 01:44 聯合報  羅均/文字工作者(新北市)

綠營新台灣國策智庫27日公布競選2020總統大位的民調中,台南市長賴清德(38.2%)勝過總統蔡英文(20.8%)。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獨派大老辜寬敏力挺台南市長賴清德選下屆總統,還直白的說「蔡英文做四年就好了」;昨天游錫堃更表態建議中央徵召賴清德選新北市長,賴神儼然民進黨的未來選舉救世主。
因小英總統與內閣聲望一直無法回神,因此賴清德將北上組閣聲浪從未停歇,儘管總統府和林揆一再否認,但只要總統和內閣滿意度未能有效拉抬,綠營內部的焦慮感,及外部的社會脈動,牽動未來閣揆換人與選舉大局。
但蔡政府執政以來,推動政策初衷上,雖立意良善,但到了執行面卻呈現曲高和寡的落差,造成許多爭議。從一例一休、年金改革、前瞻,到宮廟減香等政策,都是等到怒火高漲時才想去救、熄火,反而引火上身。
對蔡英文而言,換掉林全的負面效應多過正面效應。一方面,林全與她默契十足,配合度高,有任何不同想法,兩人可以溝通。加上林全沒有更上一層樓的政治雄壯企圖心。
另一方面,若賴清德出線,民進黨的派系問題會被外界放大;而賴清德的鮮明台獨色彩,恐會讓兩岸烽火對峙局面更為加劇。
換人選總統與新北市長,還沒有急迫感,但內閣改組隨時都存在變數;若林全的政績還是無法提升,恐怕蔡英文需要三思換人做看看,當然,這也會連動賴清德的下一步。


食安把關 不能只靠爆料辦事


2017-07-29 01:50 聯合報  胡志宏/博士生(新北市)

位於嘉義縣太保市的食安大樓,整體建築、外觀已近完工。但食藥署卻要以前瞻計畫,花近50億蓋新實驗大樓,做法讓人納悶與不解。 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記者卜敏正/攝影



針對前瞻基礎建設計畫「食安」項目,將斥資五十億元興建實驗大樓強化食安,引發批評聲浪,到底蓋國家實驗大樓可以解決哪些食安問題?食安問題是否因為檢驗能量不足所致?先來檢視一下可能的食安問題是什麼?
如就近年來因食安問題被處分個案看,幾乎可界定是個別業者或負責人的誠信道德問題。業者為了利益,不但沒有認真把關,甚至故意選用不合法、禁用或較便宜的原物料,所以只要換掉負責人或撤銷執照,問題就可解決。
另外,和過去相比,現今食安法規是否針對不足部分,都納入法規及制度的要求,讓業者無機可乘。而各衛生主管機關的業務職能,是否與時俱進,對於食安相關稽查人員,是否限制太多且保障變少了,正式、約聘人員有沒有受到公平對等的基本尊重及保障等,這些都是制度問題。
現在消費者,習慣在社群及數位媒體提出和食安系統無關的食安問題,如用餐環境清潔、食品中有異物等問題。消費者不會跟業者及主管機關反應,反而喜歡透過媒體爆料,為了應付這些問題主管機關也疲於奔命,相對需要系統性把關及稽查食安的時間及資源,也遭擠壓。
有時民代也會因媒體報導,或消費者反應,對主管機關興師問罪,而主管機關或主管總是希望趕快結案息事寧人,這是目前社會大環境及社會價值偏差的問題。
如果是個別業者故意違規,可用重法或相關行政制度處理;如果是制度問題,可修改制度或政策;如果是社會價值問題,需要較多時間來調整社會的觀念及價值觀。以現有的食品及餐飲產業環境來看,背後真正問題是什麼?值得主管機關去思考解決。


立院原諒丟水球實習生 看見台灣「好自由」


2017-07-29 01:54 聯合報  鄭衍成/貿易商(台北市)

日前立法院「水球大戰」,一位韓姓媒體實習生加入丟水球行列;昨天立法院決定不送辦該實習生。 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立法院發聲明,決定原諒與藍委一起丟水球的韓姓媒體實習生,不採法律途徑,筆者高度肯定這決定。
韓姓實習生當可試試在大陸朝官員丟擲水球,或是有機會的話,在歐美民主先進國家的國會外,朝民代丟擲物品看看,便可清楚了解,台灣是多麼具有人情味的好地方。
台灣人是多麼美的風景,一再給年輕人機會(太陽花學運是前例)。法治絕對在人情之下,眾多事件已然證明這「情高於法」的「軟實力」正是台灣最具優勢的戰力,定可吸引世界上各行各業愛好「自由」的人士來台。
台灣在這和稀泥「軟實力」下,形成眾人咸認有公眾之便宜不占是笨蛋的心態;全台無處不在的違建,頂樓屋主似乎不蓋違建就是個笨蛋,一樓屋主不當路霸者是笨蛋。
當齊導帶大家「看見台灣」,每個人都為台灣的滿目瘡痍驚呼痛心疾首,怪哉!望望己身四周雜亂的環境,從自身做起,回復環境當有之井然,哪來的滿目瘡痍?不就是愛台灣,救台灣嗎?聚焦「亞泥」群起攻之,是眾人刻意忽視自己踩扁了腳下玫瑰,卻去指責他人亂踏草皮的「集體自我催眠」嗎?
文起自有感於立院不法辦丟水球學生,也算是對在天堂的齊導的初心,一番小小遙相呼應吧。


不屈的敦克爾克與八年抗戰


2017-07-29 01:59 聯合報  黃瑞明/靜宜大學法律學系教授(台中市)

「敦克爾克大行動」以二戰為故事背景,數十萬名英軍與盟軍被敵人包圍,英國下令出動民間大小船隻,冒著猛烈戰火,載回軍隊。圖/華納兄弟提供




近期上映的「敦克爾克大行動」廣受好評,但對不了解二戰歷史的人來說,它可能只是一齣影音效果極致的娛樂片而已。導演諾蘭的出色敘事,讓觀眾可以從小人物的角度看到戰爭的恐怖,但如同其他戰事一樣,不能忽視的大歷史是:敦克爾克的發展操諸幾個大人物之手。
時間回到一九三九年九月一日,德國進攻波蘭,英法兩國只打嘴砲,不敢開戰。希特勒看到對手畏戰,決定打鐵趁熱,揮軍西歐。當時曼斯坦將軍倡議鉗形戰略,一邊攻打荷比盧,一邊突襲阿登森林;參謀本部原本否決此方案,後來發生一段插曲,導致敵方知道對手將循著一戰老路從低地平原區進攻,將主力部署在那裡,於是希特勒大加讚賞曼的計畫,也因為德軍的最終策略出敵不意,英法四十萬大軍很快就陷入三面包圍、北面背海的絕境。
德軍本來可以一舉殲滅敵軍,希特勒卻下令部隊停止前進,只留空軍轟炸,理由至今仍眾說紛紜。這是大撤退能夠成功的關鍵因素之一。
再者,邱吉爾臨危受命,剛好也在五月十日當上新首相,這一歷史巧合恐怕更具決定性。原首相張伯倫執意姑息,甚至出賣捷克,很難想像他會領導英國堅決抗戰。大撤退讓倫敦保住老本,最後擊垮法西斯主義。我們今天能夠把民主人權當成普世價值,敦克爾克其實功不可沒。
邱吉爾的決心可以從隨後法國的表現中看出高下:六月廿二日,巴黎走上投降命運,前後不過撐了六星期!戰略出現致命性錯誤,加上沒有英倫海峽的屏障,法國或許別無選擇,但是領導中樞的崩潰,無疑也是主因。
相較之下,中國從七七事變到珍珠港事變,除了蘇聯曾短暫小規模援助外,獨立作戰四年半(日本陸軍大臣杉山元原本向天皇保證兩個月解決中國)!如果不是萬眾同心及蔣介石的意志過人,當時的中國可能也早就選擇屈服。如此,珍珠港事變也不會發生:日本侵略中國,八成石油來自美國。後者國內盛行孤立主義,羅斯福直至一九四一年七月才對日本實施禁運,偷襲事件於焉發生。
台灣這幾年媚日史觀盛行,今年適逢七七事變八十周年,蔡政府絕口不言,原因就出在這裡。然而,沒有蔣介石的堅持,今天統治台灣的必然是把我們當成二等國民的軍國主義日本。諾蘭把他的作品獻給所有參與大撤退的人們,如果觀眾也能從電影想到面對大歷史的重要性,那麼這會是非常寶貴的一課。

台北北門重現 陳星聚何許人也?


2017-07-29 01:59 聯合報  王震邦/中華河洛暨開漳聖王文化研究會學術研究召集人(台北市)

北市府推動「西區門戶計畫」,北門廣場於廿九日完工啟用,北門廣場硬體新樣貌令人滿意,但是軟體方面的歷史典故北市府是否要提供經費,號召學界投入研究。 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台北市北門廣場預定廿九日啟用,這是柯文哲市長上任以來最受肯定的大手筆,把斷裂的歷史感,從歷史古蹟的現場重新接續上來,又不僅是呈現閩南建築的樣態。
隨著廣場完工,批評也隨之而來,如廣場燈柱對歷史現場造成的視覺干擾,如承恩門原始存在的石製橫匾「巖疆鎖鑰」,是鐵鑄的復刻,而非原石。相信假以時日,北市府都會從善如流,想辦法改善並調整的。
然而,北門城樓是誰建的,台北府城是誰建的。這是台灣史,也是台北市府要面對的文史課題。劉銘傳推動台灣現代化貢獻很大,提起台北市的路燈到北台灣的鐵路,很少人不知劉銘傳。
再如建議設立台北府的沈葆楨在台南延平郡王祠題寫:「開萬古得未曾有之奇,洪荒留此山川,作遺民世界;極一生無可如何之遇,缺憾還諸天地,是創格完人。」更是琅琅上口,很有口碑。
然而台北建城的知府陳星聚,在府城峻工之後即遭遇抗法之戰,勞瘁於任上卻少有人知,引起爭議的「巖疆鎖錀」究竟是誰題寫的,推敲應是出於行事低調陳星聚手筆。
正如台北市立文獻館詹素貞館長,在一場有關陳星聚的座談會中所說,台北知府陳星聚對台北建城相當有貢獻,但是今人對陳星聚的了解卻反而是遙遠而陌生。
希望透過學者專家的深入討論,將陳星聚的貢獻爬梳出來,也讓陳星聚的歷史定位更加清楚。
但是詹素貞只能在座談會中發聲,台北市政府既已推出北門廣場,要知這僅是硬體,且謗譽隨之,如何充實北門廣場的軟體,由台北市提供經費,號召學界投入陳星聚的研究,應是柯文哲不應忽視的人文課題!


推動新南向 關鍵在「共享」


2017-07-29 01:32 聯合報  張家春/文化大學勞工關係系副教授(台北市)


最近有一個新的經濟思辨,就是影響力決定了經濟發展。世界各國莫不爭相擴大影響力,拉幫結派(區域結盟)或以鄰為壑(寬鬆貨幣),「大到不能倒」更是銀行與保險業守則,國家的戰略思維也有朝向個體化經濟思維的傾向,例如川普的「美國優先」論。
然而較正面的做法,則是資源運用能力的跨國界化。在韓國,來自「南向國家」外勞任滿回母國後,又會被當地韓商聘用;問其人力資源政策,則云「韓國的國家人力資源規劃,早把周邊國家人力納入人力運用計畫中」,這就是韓國的霸氣,也是資源運用跨國界戰略思維的表現。
中國輸出馬來西亞的高速鐵路又是一例,中國工廠、技術、人員的輸出到馬國,扶持馬來西亞的鐵路工程企業,協助馬國輸出到周邊國家,與中國形成一帶一路關係,才是背後的影響。
我國的新南向政策,也該有擴大國家資源運用達跨國界化的戰略思維。新南向政策推動計畫四大工作主軸,就是利用台灣觀光、科技、醫療、文化、農業等軟實力,加速經貿與人才交流。簡言之,就是跨國界的資源運用,與新南向國家形成橫向及縱向的產業鏈結關係。
台灣跟東南亞有地理跟血緣上的優勢,如能好好深耕,從教育、生活、技術各方面融入東南亞各國,不是資本主義入侵或過去台商逐水草而居的模式,而是共榮、共享、交流、鏈結的新經濟思維,那麼新南向政策無疑將是未來穩定經濟成長的保證。
蔡總統就任以來,多次於各大重點產業提出籌組「國家代表隊」、「打世界盃」等戰略構想,然國家代表隊缺乏「軟體」—也就是占台灣國民所得六十三%的服務業、文化及教育產業。唯有完整包含服務、文化、教育、醫療及生活產業的新南向推動,以重要的「共享」經濟精神,才能達到與新南向國家水乳交融的目的。
組成「國家服務產業代表隊」至新南向各國參與經濟發展工作,帶動地方特色及文創商品在地化發展,才可讓台灣經驗在南向國家複製發展,成為新的亞洲經濟模式。

【即時短評】自己人最可怕 蔡聲望低檔 會向赦扁低頭?

.【即時短評】兩個颱風的期中考 人民會給政府答案
.【即時短評】自己人最可怕 蔡聲望低檔 會向赦扁低頭?
.【重磅快評】耶路撒冷聖地爭奪 槍桿擋得了穆斯林?
.【即時短評】前有敵軍後有追兵 蔡英文也要為己打氣
.【重磅快評】蔡英文造不出商人的祖國 更別提工人了
.【即時短評】前瞻「頭過身就過」?立法院應嚴審預算
.【重磅快評】郭董為川普擦亮招牌 小英再煩也不能無感
.【即時短評】用納稅錢來壯大派系 不該轉型正義?









【即時短評】自己人最可怕 蔡聲望低檔 會向赦扁低頭?


017-07-29 11:01 聯合報  記者周佑政╱即時報導

政府推行的「減香」運動,引發民間許多反彈。聯合報系記者林俊良/攝影


國事如麻,蔡總統須面對一例一休、年改、減香等「後遺症」,不可忽視的「家務事」則是特赦陳水扁議題。赦扁與否,如同緊箍咒,一發作便讓民進黨頭痛欲裂。蔡總統目前聲望不佳,綠營基本教義派赦扁聲浪將愈來愈大。能否捍衛法治而不違背多數民眾期待,考驗總統的智慧。
蔡政府執政後,總統與內閣滿意度,始終在低檔徘徊。日前又因天外飛來的「減香、滅香」爭議,搞得府院黨不得安寧,好不容易才略為平息。一例一休及公教人員年改後續負面效應仍在持續。這些議題具有改革性質,引起部分民眾不滿或許可理解,若政府認為必須做,應該堅持。
不過,「自己人」往往最可怕。由於蔡政府民調不好,近期內閣改組聲浪高漲,民進黨各派系紛對人選問題放話。獨派大老辜寬敏創辦的智庫也公布民調,台南市長賴清德參選2020年總統的支持度,高於蔡英文;辜更直言,「蔡總統做四年就好」。
可以想見,這一連串問題,足以讓蔡總統焦躁不安。不過,千萬別忘記民進黨內的「阿扁們」。民進黨高雄市議員蕭永達上月發起「台灣地方議會特赦阿扁大聯盟」,民進黨新北市議會黨團也提案連署響應特赦陳水扁。九月將登場的民進黨全代會,赦扁議題恐無法迴避。
陳水扁與馬英九都做了兩任總統,兩人也都在第二任期間聲望重挫。總統滿意度差時,為了「固權」,往往會選擇擁抱深綠或深藍的基本教義派,依時下用語,就是向「同溫層」取暖。一旦如此,格局只會愈來愈小,最終失去民心。
面對黨內各派系、深綠、獨派及「阿扁們」的不斷叫牌,蔡總統是要扛住壓力,重整旗鼓往前衝,或選擇妥協低頭,是一道困難的選擇題。

【即時短評】兩個颱風的期中考 人民會給政府答案


2017-07-29 21:24 聯合報  記者何祥裕╱即時報導

受尼莎颱風影響,屏東林邊昨天下起強降雨,包括東港、林邊、佳冬都傳出淹水災情,林邊市區淹水最深達60公分,民眾苦不堪言,一家人趁著雨勢減小趕緊撤離。記者劉學聖/攝影



尼莎、海棠兩個颱風雙重夾擊,勢必又要帶給人民嚴重考驗,我們期待這次風災,台灣能安然度過,對照上月初的水患,若那算是給台灣的隨堂考的話,這次雙重風災可算是給政府的一場施政期中考,人民在這場期中考中,會把心中的答案告訴政府,中央也可以好好思考,目前的施政方向,真的是人民所要的嗎?
台北市長柯文哲在今天的風災視察中,提到要利用尼莎颱風來檢驗世大運場館,相信柯P並非幸災樂禍,當太平盛世時,政府提出的施政方針,怎麼說都有理,民眾也很難辯駁,但面臨天災人禍時,施政方向有沒有對準人民,就顯而易見,如同政治人物常掛在嘴邊的一句話,「海水退潮了,就知道誰沒穿褲子。」
舉個例子,六月初大淹水基隆武崙溪溢堤,計程車浮在基金一路上司機急忙逃出的畫面,令人震撼,沒多久市府就趕緊將武崙溪堤防加高,速度很快,但在淹水前,市府有想過武崙溪的防洪標準是否該提高,非得等到出事了,才急忙改善?
今天下午,屏東豪大雨開始淹水,最常出現在報導的話就是,當地地勢低窪,只要下大雨就會淹水,難道當地人就得默默忍受嗎?只因為他們沒有話語權,而有話語權的人,向中央要的建設都是要誇耀自己政績,而不是真正解決人民問題。
台灣起碼還要讓颱風及後續雨勢肆虐數天,天佑台灣度過這場危機,主政者也請睜開眼,看看各地遭遇的困境,調整政府的施政方向,解決老百姓真正面臨的問題,而不是留下華而不實的建設來自我炫耀,這才是真正的政治家,而不是政客。

蘇蘅/挺媒體的蓋茲 台灣有沒有?

.蘇蘅/挺媒體的蓋茲 台灣有沒有?
.葉銀華/高調做公益 好嗎?
.朱宗慶/時間.心境
.李清志/星巴克女神vs.日本藝伎
.陳立恆/氣與眼,台灣前瞻的活棋之路
.施振榮/突破價值與平衡盲點 邁向矽文明
.葉丙成/請問政府,體育改革做不做?
.黃介正/人民解放軍的歷史挑戰
.林中斌/無神論大國 宗教興起
.薛承泰/加碼20億,保20萬生育?
.盛治仁/陸客不來「爆買」的衝擊與機會
.嚴震生/原是最幸福一代的提前結束








蘇蘅/挺媒體的蓋茲 台灣有沒有?


2017-07-29 01:12 聯合報  蘇蘅



臉書、Google幾近主導全球新聞流量,去年更拿下美國網路廣告七成七營收,逼得近二千家媒體忍無可忍,組成新聞媒體聯盟準備修法改進。
美國新聞媒體最近確實進入嚴冬,報紙數位流量加紙本發行量重跌七%,全國報紙再裁員一成。新聞記者出生入死尋找真相,結果廣告落入控制流量的社群媒體口袋,公平嗎?難怪報紙記者已成全美「最糟工作」排名第一。
儘管情勢惡劣,美國比台灣幸運的是,企業界仍有有識之士想為新聞業盡一份力。
參加新聞救援的有世界首富比爾蓋茲、eBay創辦人奧米迪亞(Omidyar)、金融巨鱷索羅斯、股神巴菲特等慈善基金會,還有福特、卡內基、洛克菲勒等基金會。
比爾與梅琳達基金會於二○一三年提出「策略媒體夥伴」計畫,即撥出二千五百萬美元(約七億多台幣),贊助紐約時報、公共電視、西雅圖時報、英國衛報、甚至ABC,製作優質新聞和好的專欄。
蓋茲基金會在紐時開設「修復」(Fixes)專欄打響名號,鼓勵民眾投入關心的社會議題,提出解決之道。去年十月蓋茲贊助五十五萬美元,讓「衛報美國版」到遊民最多的加州、奧瑞岡州的「帳蓬之都」做專題,希望用行動帶給貧民改變。
eBay的奧米迪亞是懷抱理想的企業家,他贊助一個名為「撒哈拉記者」網站,鼓勵公民記者揭發奈及利亞等第三世界國家貪汙;並找衛報前知名記者、踢爆「稜鏡門」的葛林華德,主持獨立媒體Omidyar Network,讓外界引頸期盼。
他還和蓋茲設立專款專戶,鼓勵電視台和報紙記者,深入非洲,了解當地的愛滋、河盲症、及農業困境。蓋茲說,因為預算有限,很多媒體裁撤海外部門,使其世界觀太狹隘,但唯有透過報導,才能讓世人認識問題嚴重性。
福特基金會也於二○一四年捐卅萬美元,鼓勵記者進行社會正義方面的調查採訪,因而揭發官員受賄和避稅天堂的內幕。去年震驚全球的巴拿馬文件案,就是卡內基、洛克菲勒和福特三基金會支持六十國、一百六十名記者的「國際調查記者聯盟」,聯手揭發多國權貴如何避稅逃稅或洗錢。沒有他們慷慨贊助,正義根本不可能彰顯。
索羅斯兼具金融巨鱷與慈善家雙重身分,他以名著「開放社會及其敵人」書名成立「開放社會基金會」,支持非營利網路媒體,矢言捍衛言論自由和獨立媒體,堅信「一個優質民主社會,必有高品質的新聞業」。
蓋茲今年在網路媒體Quartz上強調,政治人物靠著天花亂墜的政見當選,如果不靠媒體,選民完全無法監督。蓋茲說:「媒體沒有這種功能,我們就不配擁有民主。如果有人說我們不需要媒體,那實在嚇人!」
比起美國,台灣媒體現況更艱困十百倍。台灣不乏很有錢的企業家,也不乏企業成立的基金會從事環保、偏鄉教育等形形色色議題,但幾乎看不到像美國企業這樣幫助媒體的義舉。
我認識許多優秀的媒體人,滿懷熱情理想,卻困於財務壓力,無法深入挖掘重要的國際及政經社會議題,其實是整個社會的損失。
提到比爾蓋茲,讓人想到他的基金會,成就已不下於創辦微軟,台灣有沒有比爾蓋茲呢?讓我們樂觀期待。
(作者為政大新聞系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