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5月22日 星期四

經濟日報社論/盤點財政改革 勞保與稅制待補強

udn 論壇電子報.歷史報份http://paper.udn.com/papers.php?pname=PID0004

udn 論壇報https://paper.udn.com/udnpaper/PID0004/403137/web/ 

◆  聯合報社論/國安簡報是莒光教學或識讀中國威脅嗎?
◆  聯合報黑白集/消失的兩岸關係
◆  經濟日報社論/盤點財政改革 勞保與稅制待補強








經濟日報社論/盤點財政改革 勞保與稅制待補強


2025-05-22 00:41  經濟日報/ 社論
就財政收入而言,去年稅收超徵數高達5,287億元,創下史上最高。聯合報系資料照


賴清德總統上任滿一周年,正是檢討財政、租稅政策的完整時刻。

財政收入而言,去年稅收超徵數高達5,287億元,創下史上最高,使得最近四年稅收超徵高達1.87兆,蔡政府過去八年稅收超徵高達2.12兆元,可說是財運最好的一段時期,也使得中央政府總決算難得有三年出現「歲入歲出剩餘」。但是蔡政府同時編列了高達2.55兆元特別預算支出以致總決算特別決算合計仍然連年呈現財政赤字

政府並未將超徵稅收積極用於還債,僅勉強符合公共債務法要求的底線,以致5月9日的國債鐘顯示,中央政府累計債務已經升高至6.2兆元,比馬政府留下的5.4兆元債務,還增加了8,000多億。顯然過去八年幾乎全靠舉債的特別預算,以及撥補台電、勞保近8,000億元,將超徵稅收的財運消耗殆盡。賴政府未來應認真還債,減少債務累積,才是對後代子孫負責的最好表現。

其次,需要盤點川普關稅對財政面的衝擊。台積電對美加碼投資1,000億美元,將引發相關產業鏈外移,排擠國內投資,減少出口和就業,對未來數年的經濟成長稅收造成重大負面衝擊。賴總統更兩度透露將和美方從「零關稅」談起,以去年台灣自美進口465億美元,其中38%是課關稅的農漁產品、汽車、紡織品等,如果關稅降為零,將對我國農業、汽車業、紡織業等內需、傳統產業及中小企業,造成空前巨大的衝擊。

例如,根據經濟部的稅式支出評估,一旦小客車進口關稅17.5%降至零,關稅及貨物稅稅損合計413億元,加上會牽動國產車和進口車市場消長,推估稅收淨損失高達523億至600億元,衝擊8.26萬人就業。而政府必須提供產業支持失業救濟,目前提出的930億產業支持方案,恐怕不足以支應所需。尤其,賴政府首度編列的特別預算高達4,100億元,夾帶國土安全支出1,500億元,以及撥補台電1,000億元,等於上台一年就耗盡好不容易累積的歲計剩餘,有礙財政健全。

另外由於連年稅收超徵,政府已連六年撥補勞保基金共3,870億元,迴避勞保年金的改革壓力,已經變成財政窟窿。最新的精算報告指出,勞保自民國一O六年(2017年)起保費收入不足支出,且逐年遞增,雖透過撥補而延後三年破產,但潛藏債務已從三年前的10.29兆,暴增為13.23兆元,平均每年增加近1兆。代表勞保愈晚改革,使得實收費率遠低於平衡費率衍生的財務缺口更加擴大,加上增加請領老年年金給付,負債當然急遽增加

未來的財政收入,將因少子化而負成長;財政支出則因超高齡社會的來臨而快速成長,未來將無財政餘裕繼續撥補勞保。賴政府有必要拿出魄力,多管齊下改革勞保對於將來投入職場的勞工,開始規劃「確定提撥制。對於舊制「確定給付制」的勞工,從衝擊最小的「延後退休」,以增加保費收入、提高所得替代率做起。

此外國防預算近年快速成長,也是一大隱憂。民國一一四年(2025年)度的國防支出4,760億元,加計特別預算、非營業特種基金,以及特別條例的國土安全支出1,500億,GDP 的比率已達3%。在兩岸關係趨向對峙、美國以「保護費」名義不斷施壓下,未來國防支出可能還會增加,不但排擠經濟發展支出,也會讓財政負荷過重。賴政府真的需要審慎檢討兩岸政策,現在就應提出具體的對策,以避免惡意螺旋造成的惡性循環。

最後,以全國稅收除以 GDP 計算的「租稅負擔率」,因近年稅收成長速度快於經濟成長,從民國一O九年(2020年)的12%升到民國一一三年(2024年)的14.6%,創26年來的新高,代表稅制存在一些超拿經濟成長果實、甚至有通膨稅的問題,賴政府有必要提出稅制改革的規劃,給納稅人一個合理的交代










聯合報黑白集/消失的兩岸關係


2025-05-22 00:46  聯合報/ 黑白集
賴清德總統(中)就職一周年,20日在總統府前廣場,以軍禮歡迎帛琉共和國總統惠恕仁(右)。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賴清德總統就職周年談話罕見未提兩岸關係,只被動回應媒體相關提問。消失的兩岸關係,引發諸多揣測。府方人士解釋,因總統之前召開國安高層會議,就職周年前也有幾場國內外媒體專訪,已清楚向國人表達兩岸看法,所以不再特別提及。

但賴清德談話歷數一年政績與未來方向,還拋出國安情勢簡報和主權基金等亮點,可見對這場演說的重視。而兩岸是總統重要職權,兩岸關係卻在重要的執政周年談話裡消失,是因為兩岸成績單不堪聞問或如學者所說,兩岸關係已經嚴重到不能提

賴清德演說,中共必軍演,幾乎已成兩岸規律從「聯合利劍」演到「海峽雷霆」,屢試不爽。但國安單位專為中共製造軍演消息,卻搞得解放軍演不演都尷尬。陸委會上周又預告中共可能藉賴總統就職周年,利用軍演進行政治宣傳。這次賴清德乾脆讓兩岸關係消失,賭一賭老共演不演?

也有學者分析,賴清德可能被「外力」要求降溫,避免引起兩岸更多爭議。其實,三月賴清德界定中國大陸為「境外敵對勢力」,外媒指其動機是要爭取川普政府支持;現在美中降溫,外媒認為,不確定性讓賴清德不再提中國威脅看法。

如果賴清德講兩岸是要引美國關注,不講兩岸是要避中共鋒頭,或許關鍵都在「境外勢力」,不論是美國或中共














聯合報社論/國安簡報是莒光教學或識讀中國威脅嗎?


2025-05-22 00:41  聯合報/ 社論
賴清德總統20日在總統府發表就職周年談話表示,願意張開雙手,努力促成朝野對話,加強政黨合作。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賴清德總統就職周年談話表示,將指示國安團隊向在野黨主席進行重要國安情勢簡報,期望朝野政黨領袖共商國是。國民黨主席朱立倫回應,期盼賴總統親自召集國安簡報,並赴立院國情報告;民眾黨主席黃國昌指朝野政黨領袖對話早該進行,且應建立在沒有前提框架、預設立場的基礎上。民進黨則批評朱立倫不願正面回應總統橄欖枝,只想趁機操作政治鬥爭。賴總統要團結朝野,對話是第一步,但朝野缺乏互信,對話未至,先噴口水。

賴總統團結很多、很少。他在就職演說承諾要團結所有國人;去年國慶演說、今年新年談話,也都高喊團結。但他一邊喊團結,一邊打擊和撕裂。聯合報民調發現,五成二民眾認為賴總統執政一年來的台灣社會變得更分裂,僅百分之九的人覺得更團結,三成二認為差不多。對多數民眾來說,賴清德喊朝野團結合作、共商國是,根本是一套、一套。

美國總統川普關稅戰全球開打後,賴清德連續四周在民進黨中常會呼籲朝野團結,因應國際情勢變化,支持政府方案;其中一次是為民進黨共諜案,呼籲朝野政黨團結反共,守護國家。現在賴清德要對在野黨主席進行的國安簡報,內容包含當前國際及國安情勢,以及台美關稅談判進度等資訊。換言之,川普關稅與中共滲透,讓賴清德急欲尋求朝野合作,共同應對

然而,賴清德團結行動特徵是以我為主、唯我獨尊的團結;是為特定目的、特定政策背書的團結;是局限特定範圍的團結,未及其他領域的追殺;的是一回事,的是另一回事。例如賴清德啟動我國憲政史上首次院際協調,邀集五院院長會商總預算問題;賴清德不願進行朝野政黨領袖對話,堅持總統五院尊卑有序,指揮協商。賴清德比喻五院像五根手指,五指併攏才有力量,希望五院團結合作,但全場像是總統糾集四院院長圍毆立法院長韓國瑜

賴清德要對在野黨主席進行國安簡報,同樣反映賴清德團結行動特徵。賴清德希望促成朝野對話和政黨合作,但如果總統不親自出馬,國安簡報只是莒光日教學或識讀中國威脅教材如果只有簡報、沒有對話,那也只是單向說明,不能取代雙向對話。但國安簡報目的恐怕也不在對話,而在拉藍白為賴十七條及國安修法背書,合理化兩岸交流緊縮,正當化台美關稅跪談結果。

尤其,賴清德一邊對在野黨作國安簡報,一邊縱容民進黨將藍白抹紅為「中共同路人」,這根本是在羞辱在野黨扣紅帽是民進黨的動員利器,賴清德捨得放棄嗎?國安簡報進行時,民進黨還在推動大罷免。賴清德說,台灣的民主從來不是靠仇恨動員,而是靠公民參與凝聚而成。但罷免更仰賴仇恨動員,大罷免已讓仇恨全面燎原

更大的問題是,賴清德希望朝野合作應對當前困境,卻不思從根源解決問題。就像賴政府情勒藍白立委撥補台電千億預算,但不改正錯誤的能源政策,台電虧損和能源安全問題還是無解。同樣,賴清德要求朝野團結應對嚴峻的國安挑戰,但國安問題根源,仍在賴清德的國家路線兩岸政策升高了台海情勢;連美國學者都要求川普控管賴清德,賴清德卻只想藍白背書。

賴清德執政一年,社會更分裂,政治更獨裁。賴清德說,民主的核心,就是在分歧中找到團結。但團結不是唯我獨尊,更不是擁抱威權;團結要先面對分歧根源,調整心態與作法。最重要的是,團結絕不能一手擁抱,一手插刀。









楊志良/這一年,賴做過福國利民的事?

名人堂電子報http://paper.udn.com/papers.php?pname=PID0030&page=1#ph  

◆  楊志良/這一年,賴做過福國利民的事?
◆  廖元豪/賴就任一年 司法形象伊於胡底
◆  廖達琪/賴總統的台南經驗可複製嗎
◆  薛承泰/好好面對高齡少子國安問題吧







楊志良/這一年,賴做過福國利民的事?


2025-05-22 00:00  聯合報/ 楊志良(作者為前衛生署長)


賴清德總統就任已滿一年了,大家不妨一起回顧這一年,賴總統有做過任何一件福國利民的事嗎?只有兩岸兵凶戰危,讓不少人夜不能眠;一點風吹草動,任何的爆炸聲或怪異的飛機聲、甚至流星雨,就以為是老共來襲。

低薪、長工時,貧富差距不斷加大,社會充滿了相對剝奪感,特別是年輕朋友前途茫然,只能追隨日本年輕人,連戀愛都不談了,遑論結婚。以前看到年輕人在大街上動作親密很覺礙眼,現在則頗感「欣慰」,希望荷爾蒙仍可起一些作用,戰勝大環境的低迷。台灣近年來結婚對數直直落,離婚率卻不斷升高,所以台灣生育率世界倒數第一。過去曾有立委質疑,少子化辦公室預算接近八億,只開過一次會,不知到底討論出了什麼有效的改善方法

其實,最好的政策就是比照北歐國家,不只是小孩國家養,媽媽也由國家雇用世界上最好的保母就是媽媽,最好的幼兒園就是家庭,所以照顧五歲以下小孩的專職媽媽,政府就給予平均薪資,單親爸爸也比照辦理。

出生人數少了,大專以上出國就業人數卻不斷增加,虐兒、虐老、家暴也只增不減。最可怕的是缺乏社會支持獨居人口超過百萬,孤獨死年年增加,包括年輕人竟也有孤獨死。賴清德還好意思說總統府成立了包括「健康台灣」等三大委員會,結果台灣不婚、不生、不活,最缺的就是。公車缺司機、軍隊缺軍人,學校從托兒所、幼兒園、小學、中學到大學,連國立大學的碩博士班都缺學生,都不夠了,還談什麼抗中保台?

用幾千億去買美國過時的武器,繳了保護費武器卻遲遲不來,把台灣人民當傻蛋。所以共軍飛機、軍艦繞台,燃料用完了、時間到了便「下班」,徒然浪費燃料

賴清德是雙少數總統,卻把檢察官、法官、大法官都當成小弟,多數民眾不相信司法,這個國家豈能不亡?其實這都是小事,最大罪孽製造全民互相仇恨;執政黨對抗在野黨,內政部長的施政目標竟是想消滅在野黨、教育部長意圖阻止兩岸的學術交流活動。社會上氣氛怨懟,民眾在路上互瞄、超車或按一聲喇叭,就拳腳相向,甚者刀棍齊揮。

多年前本人在政府任職期間,不同政黨的立委在議場上爭鋒相對,私底下卻在立法院旁的五星級大飯店搭肩言歡。如今賴政府全面消滅愛與包容,不同政黨的立委之間只剩仇恨,就是民進黨內也鬥爭不休,如台南市長擬參選人互爭互槓,黨內一致對外的情景已成過去。

面對老共的威脅與川普的霸凌,賴清德一無是處,只會對內製造分裂仇恨。可憐之人必有可恨之處,睡不著覺的不是只有行政院長卓榮泰,被六成選票否定的賴清德,睡得安穩嗎?民眾要如何自救?只有讓「大罷免」大失敗










黃正忠/美國製造業回流三重盈餘的挑戰

◆  黃正忠/美國製造業回流三重盈餘的挑戰










黃正忠/美國製造業回流三重盈餘的挑戰


2025-05-22 00:00  聯合報/ 黃正忠(作者為安侯永續發展股份有限公司董事總經理)



川普2.0的「美國優先」要讓美國再次偉大,直白就是要為人民帶來好日子、好工作、好收入、好福利、好環境。作為一個國家領導人,這肯定是要受到人民高度愛戴的。透過解決美國的貿易出超、強力主導美國製造業回流、穩定美國化石能源優勢、建立對關鍵材料與半導體晶片的絕對掌握,以及收編金融業與資本市場為美國優勢賦能建立強力後盾等事項,絕對重要且可以理解。

廿五年前,我有次在巴西里約熱內盧參與一場世界企業永續的總裁峰會,於飯店泳池畔舉行開幕酒會交流時,一位美國白人企業副總裁,竟拉著我的西裝領子驕傲地說:「你看看現在你們亞洲人也都可以穿得起這樣的西裝,都是拜全球供應鏈之賜」!不過也有幾位歐洲的副總裁,對此人野蠻失禮的舉動表達不平之鳴。得了便宜又賣乖的西方買家,在逃避應支付的在地與委外環境及社會成本後,甚至操控廉價生產力為其提供性價比極高產品

川普就如同這位美國白人副總裁,只是今天用詞與口吻截然不同,變成是產品供應國偷、搶、剝削他們美國製造業從先進國家逐漸出走,背後舉世皆知的原委可被顛倒是非至此,已非任何理性可以捍衛。

環保面向,於國際金融公司 IFC 的專案融資產業環境與社會評估工具風險分類中,涵蓋半導體的電子科技業是屬於高風險的產業,特別是在水汙染土壤汙染方面,過往製程造成許多環境社會成本並未被實際量化

早在民國一○一年(二○一二年),全球四大會計師事務所 KPMG 即發布對外部成本研析結果,民國九十九年(二○一○年)全球十一個產業,平均每賺一美元就有四十一%外部環境成本;食品業、電力業、油氣業、採礦業、工業金屬業的外部環境成本排前五大。外部環境成本占獲利五十%以上的產業為:食品業、電力業、工業金屬業、採礦業、海運業、航空業。爾今氣候變遷帶來的碳價格、與日俱增的水資源供應緊張等,都使企業的外部環境成本面臨更嚴苛的內部化壓力。換句話說,回流美國的製造業,怎麼可能不需要面對昂貴外部環境成本

馬斯克以為特斯拉全線生產電動車,就是潔淨科技極品,因此對機構投資人以特斯拉勞動職場條件爭議為由,將其 ESG 評等降級深表不滿。川普鄙視多元、平等、包容(DEI),那台積電的美國人員工,為何要抗議不平等對待、職場條件與文化爭議?換句話說,回流美國的製造業,怎麼可能不需要面對昂貴外部社會成本

川普2.0以為有了宣稱超過八千億美元的投資,王子與公主從此絕對幸福美滿;可以天真,但不能幼稚美國製造業回流絕對是企業三重(環境、經濟、社會)盈餘挑戰開始成本墊高了、利潤空間小了美國人的好日子,最後恐還得仰「三重盈餘挑戰」之下產品最終價格鼻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