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8月31日 星期日

名家縱論/誰解誰繫的鈴?\星期透視/藍綠內戰開打 藍要防鬥更凶

udn 論壇報垃圾 udn ,欠缺 

◆  星期透視/藍綠內戰開打 藍要防鬥更凶
◆  名家縱論/誰解誰繫的鈴?
◆  大屋頂下/公民自決vs.巷戰豪豬 這是誰的國防預算?
◆  識別騙人伎倆拆「詐」彈
◆  政府應扮藝人後盾 而非審判者
◆  限制計程車進入機場是雙輸政策 問題不會因拖延而消失 2025-06-13 00:00
◆  審慎管制輔以自律機制,促進融資租賃業與企業共榮 2025-05-21 00:00
◆  用腳投票!是誰綁住外送員的雙腳? 2024-12-20 10:00
◆  保障勞工權益與併購競爭審查:雙軌權責,一個共同目標 2024-12-02 10:42
◆  支持政府之政策下金融整併的利多發酵 2024-10-24 00:00

◆  蔡英文總統論文讀後感(上)/我兩度赴倫敦政經學院借閱 2019-09-18 18:22
◆  蔡英文總統論文讀後感(中)/外殼燙金 內頁像傳真紙 2019-09-18 18:32
◆  蔡英文總統論文讀後感(下)/兩種編排有異 畢業35年收到 2019-09-18 18:32









名家縱論/誰解誰繫的鈴?


2025-08-31 00:00  聯合報/ 蘇永欽(作者為政大講座教授)


憲法法庭去年十月底有七位大法官任期屆滿,因憲訴法沒有續任至接替者獲得任命的條款而只剩八位,去年底立法院修法,再把評議出席門檻總額三分之二改為固定十人,以致今年先後兩批被提名人同意權程序上鎩羽後,剩餘八位大法官根本無法開啟任何實體審查程序。外頭很多人發急,裡面大法官何嘗不急,問題是誰來解誰繫的鈴?      

大法官的提名同意,分別交給總統和立法院,在政黨政治下又都通過政黨互動整合。當兩機關都由同一政黨掌控時,我們稱之為完全執政,總統和立委的四年任期剛好是大法官八年的一半,所以只要同一政黨連續完全執政,就一定可以選出他們偏好的大法官,大部分時間可以過半,還會有幾年是全部「自己人」。只有在總統和立法院多數黨對立時,大法官的提任價值觀顏色上會略微多樣。又因為我們所採的半總統制,總統無法制衡立院多數,一旦堅持組成少數內閣而使政事寸步難行,在大法官的同意上就一定會陷入懦夫遊戲囚徒困境類博弈,過去半年就看到前後十四位被提名人不通過的難看場面

接球的立法院多數政黨,當然也不樂見血流成河,如果價值過於同質的大法官專心致志處理人民基本權保障的問題,最多引來某些過度積極質疑,未必就會衝破在野黨忍耐極限。但若在朝小野大下,在野黨在其有發球權的立法上,通過修法加大監督執政黨控制的憲法機關,而執政黨又立刻憲法法庭提起法律違憲控訴,眼見憲法法庭程序顯露積極,加上實體論證也有多處被認為失之偏頗,在野黨只有修改憲法訴訟法,配合同意程序堅壁清野根本剪除憲法法庭助攻角色。簡單的說,就是用朝小野大下的主動立法凍結完全執政組建憲審御林軍

這樣赤裸政治攻防,已經完全汙損民主化改革時有意植入憲法增修條文的「自由民主憲政秩序理念,本來要用憲法駕馭政治權力,早已反客為主。特別是源於凱爾森憲法護衛者定位憲法法院,顯然已經自身難保,怎不令人扼腕?雖然比較憲法研究早已顯示,應然體系定位本來就要受到實然世界檢驗護衛所需的制度條件如果沒有好好的構建,如何期待出身教授、法官、律師的大法官,突然變成無敵鐵金剛?以提名、同意程序為例,大法官曾有機會處理監察院數年未能開張憲政災難結果也只有如儒家規訓指出:總統應該積極提名,立法院應積極行使同意權,而不去處理我國半總統制政體下,一旦總統無法掌握立院多數席次,如何依憲法精神避免形成朝小野大,以根本解決權力運轉困境。這已是十八年前的事,今天的局面早已數倍複雜

所有憲法制度都有一定的歷史淵源,能否有效運作也都倚賴相關政治條件配套,面對今天這樣剪不斷理還亂的局面,有些制度調整是必須做的,比如不論完全執政還是朝小野大,只有把同意門檻拉高到三分之二,才可迫使朝野提名人選進行協商,而藉其多元性提高獨立性公信力,有助其以公正第三人深入面對憲政問題。這當然只是開始,當政治體系有較大轉變時,肯定還要做更多的配套調整,連一向居於典範地位德國憲法法院,最近換人時也嚴重卡關,即可說明。我們要做的事情還很多,面對政治駁火,不論大法官或出局者都只是間接戰損,外界的苛責實無必要。就現階段各種解鈴繫鈴因果難定,只能期待處於關鍵地位的大法官,保持冷靜避免火上加油,這恐怕已經是他們對民主憲政能做到的最大保護了。













星期透視/藍綠內戰開打 藍要防鬥更凶


2025-08-31 00:00  聯合報/ 鈕則勳(作者為文化大學廣告學系教授)


藍營連兩波反罷成功,士氣大振,就連美麗島最新民調,國民黨百分之卅六點三的好感度居冠,民進黨的百分之卅三點一還輸民眾黨,居三黨之末;內閣雖有新血,但卓榮泰留任且只小幅改組,除了無法回應兩次投票不滿總統賴清德與綠營的廣大民意府黨人事連動也無法讓民眾感受執政黨改革誠意,只有賴的維權想與在野持續鬥爭戰略鋪排

賴或許考慮到連兩敗,黨內會有逼宮可能,仍得超前部署維權,特別是總召柯建銘在強大壓力下仍安於其位,還有不少其他派系黨公職挺柯,茶壺風暴處理不慎勢必損及權威。至於國民黨,主席選舉在即,現任主席朱立倫頻喊話台中市長盧秀燕參選,但盧就是不選;黨內人士則躍躍欲試,立委羅智強表態,更傳出北市前市長郝龍斌也欲捲土重來,但朱立倫仍指「對眾望所歸的人,大家還有期待」。但這眾望所歸者是盧秀燕或另有其人?若這「另有其人」真參選,難保不會攪亂藍營民國一一七年(二○二八)布局一池春水。

先看綠營,柯建銘面臨「六大派圍攻光明頂」窘境,他先引用曹植七步詩「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又藉白居易「此時無聲勝有聲」,就是拒辭,還更換地點到立院議場開黨團會議,更被解讀讓綠委難提出要其下台等言論,以保權位。立委林岱樺、前立委鄭運鵬,一些未參與連署黨團幹部改選的非賴系立委,仍覺柯「沒功勞也有苦勞」,甚至傳出派系對簽署或繳交連署書各有考慮,都凸顯該議題牽一髮動全局,若賴施力甚深卻無法「倒柯」,對其權威衝擊可想而知。

特別是非賴系仍虎視眈眈,即便徐國勇擔任秘書長可解讀為向英系釋權,但行政權仍掌握在賴手中,畢竟卓仍安於其位,即便改組,但賴卓仍獨攬大權;情勢雖仍有利於賴,但現今罷免連敗更導致其滿意度跌至三成左右,跛鴨危機已浮現,倘川普關稅又搞得灰頭土臉,支持度再下探或釋權有限,難保派系不會進一步逼宮。

至於藍營,盧秀燕不選主席或已成定局,目前檯面看似平和,但朱立倫仍期待「眾望所歸的人」,顯然這人是盧的可能已降低,從雙北及桃園來看,蔣萬安必尋求連任,侯友宜自外於黨務,可能人選便是桃園市長張善政,只要被說服轉念參選,黨內較勁便會急轉直下、衝突順勢拉高;畢竟張曾做過韓國瑜選總統的副手,又擔任過行政院長,當初選桃園也是被朱力拱,可視為殺遍企圖參選者的王牌。

在盧不選後張若參選,除能凸顯承擔美名外,更能累積問鼎民國一一七年(二○二八)本錢,畢竟張資歷完整,不連任桃園市長直攻總統大位也有可能,屆時藍營可能浮現「兩個太陽」;加上朱與張之關係,結盟態勢明顯,盧勢必尋求結盟才能抗衡,此情況若發生,藍營內鬥勢必比綠營更加慘烈。

是以「罷免塵埃落定日,藍綠黨內鬥爭時」所言非虛。綠營雖亂,賴仍掌控制高點,要扳倒他仍困難;藍營已見政權輪替曙光,主席選舉連動總統大選,只要上述情況發生,殺伐更恐刀刀見骨。若無法找到解方,重返執政只怕又是鏡花水月。















大屋頂下/公民自決vs.巷戰豪豬 這是誰的國防預算


2025-08-31 00:00  聯合報/黃年


行政院編定明年度國防預算GDP 百分之三點三二。賴清德接著宣示將繼續增加,可望在民國一一九年(二○三○年)達到 GDP 百分之五。於此同時,美國方面一直有應增至百分之十的主張。

不繞圈子可問:這是誰的國防預算

是美國希望台灣編的國防預算?是為中華民國編的國防預算?還是為務實台獨編的國防預算?

為誰而戰?為何而戰?編定國防預算,首須回答這個問題。亦即,必須先確立「政治戰略」,始能決定「軍事戰略」。

台灣,有人主張台獨,有人主張中華民國。這是「政治戰略」的歧異,因此也出現了「軍事戰略」的歧異

若為了台獨,這是要「引戰」,當然應當加強軍備,這是「軍事相持」。但若為了捍衛中華民國,國防主題則是在政治部署追求和平競合,以「和平相持」為目標,就不必鼓吹敵對軍備競賽

中華民國與台獨皆須加強軍備,但「軍事相持」與「和平相持」的目標不同戰略架構自有不同,國防預算亦可有不同的思考。

台灣,應當無人反對兩岸「和平相持」。然而,要維持兩岸和平相持,先要守住「中華民國」的「政治戰略」,才能決定「軍事戰略」,再來談國防預算,始為正辦。

如若不然,而是以「務實台獨」為「引戰」的「政治戰略」,那也就理當加強軍備,增編國防預算,則占 GDP 百分之五或百分之十應當皆不為過。但是,即使國防預算增至 GDP 百分之五十,和對岸打了一仗,就能實現台獨了嗎?台灣有幾人相信?賴清德你相信嗎?

也就是說,若為捍衛守護中華民國,國防預算無須此種狂飆的編法。若為實現台獨,這種瘋狂編法也沒有用。請問:這樣的國防預算是為誰編的

不繞圈子,是為美國編的

谷立言最近把綠藍白三黨都請到 AIT 公開亮了相。

目下所見,美國打算將台灣整成一隻「巷戰豪豬」來阻滯中國崛起。這部預算,可以精準地稱作一部「巷戰豪豬國防預算」。

其實,美國對兩岸一旦發生戰爭的後果預想悲觀負面的。川普的「筆尖vs.書桌論」與「九,五○○哩vs.六十八哩論」,即是印證。美國其實已可預知兩岸戰爭後果,屆時不可能致命打敗中國,更不可能保全台灣,只是想用「巷戰豪豬耗弱延滯中國崛起。

尤其,美國不可能扶持台獨,而是主張「反對任何一方片面改變現狀」。那麼,如果美國不能扶持台獨,則為何台灣要為美國編定一部好像要搞台獨一樣的國防預算?為何仍然維持「引戰」的「務實台獨/政治戰略」路線?為何不以「維持中華民國與對岸和平競合」的立場來編定國防預算?

美國的目標是在延滯中國崛起,台灣目標則應在維持兩岸和平競合。兩者的「政治戰略/政治利益」有重大分歧,則為何要聽美國的意旨來編這一部「巷戰豪豬國防預算」?

如今,「軍事戰略」已被美國挾持,但「政治戰略」必須操之在我

何況,在美國的「筆尖vs.書桌論」下,戰爭並非美國的主體目標,則這種「巷戰豪豬牛棚板凳待命預算」,只是用軍購使台灣成為美國在經濟敲詐勒索名目供養美國軍工複合體,幾無真實軍事意義,卻排擠了中華民國在其他重大國政發展珍貴資源

那麼,如何正確編定國防預算?一、不能依美國的「巷戰豪豬」戰略來編定。二、不能以台獨的思考來編定。三、要用「中華民國」的思維來編定。因為,不台獨、不被美國挾持,定錨中華民國,在政治前提上就可大概率避免了「巷戰豪豬」的命運,則何須為「巷戰豪豬」編預算?

以上三者的關鍵,在不必為台獨編國防預算

一、台獨必須有民主性。以《台獨黨綱》論,主張「建立主權獨立自主的台灣共和國及制定新憲法的主張,應交由台灣全體住民以公民投票方式選擇決定」。亦即,台灣國的「正名制憲」,建立在「住民自決/公民投票」的民主程序實質上,而不能由一位自命「務實的台獨工作者」以政治手段操作玩弄

二、台獨是未來式,不是現在式,更非完成式。如前所述,台獨的「正名制憲」是尚待「住民自決/公民投票」的未來式。準此,所謂「台灣是主權獨立的國家」(完成式/現在式),根本是一個自欺欺人謊言。此說似在指出「台灣自古以來就是主權獨立的台灣國」,只是後來「依中華民國憲法稱為中華民國」,此一說法豈止是歷史謬論,更是台灣政治天大謊言笑話

準此,台獨必須有民主性,且台獨不是現在式,則豈能僅憑「務實的台獨工作者」一人及一黨,就將國家帶入「台獨法西斯/夢遊台獨」的歧途,且大言不慚比照北約編訂一部可稱巷戰豪豬」的國防預算?

台灣比北約?莫要自抬身價

其實,賴清德很清楚「除非瘋子才搞台獨」。例如,他在總統選季就說過「沒有台獨路徑圖」,又稱「不會宣布台獨,也不會發起台獨公投」,形同「四不一沒有」。因為,台獨黨綱台獨公投為前提,賴清德既否定台獨公投,亦即形同在程序實質上已根本否定正名制憲台獨命題

但是,在就任後,賴清德反而少有這類「脫獨去獨」的表述。至於到了大罷免,更是主導配合「台獨法西斯」的演出,連「開羅宣言確立中華民國的台灣主權」及「中華民國抗戰勝利光復台灣」之類的表述也由部會層級表達,他本人則避之若浼

令人不解,賴清德否定了《台獨黨綱》的「公民投票」,他卻不肯收回「我是務實的台獨工作者」一句話,而打算將台灣帶到「豪豬巷戰」。難道他這句話比「公民投票」還大?

如此錯亂操作,或許可以視為賴清德在轉折沿途中「政治癲癇台獨癲癇」的發作,如今希望他能重新回到選季「沒有台獨公投/沒有台獨路徑圖」之類的論述架構

賴清德尤其應當善用今年「中華民國光復台灣八十周年紀念日」,堂堂正正宣示「中華民國是主權國家」,以後少說「台灣是一個主權獨立的國家」這類謬論謊言笑話

只要中華民國立場站定了,國防預算也就知道如何編定

賴清德,你要認真看天安門九三大閱兵車尾燈,然後再來思考國防預算要怎麼編。

要和平相持,勿軍事相持。不台獨,政治搞定七分;軍事只須準備三分,省下巨大國防預算。定錨中華民國,共構兩岸和平競合。

















識別騙人伎倆拆「詐」彈


2025-08-31 00:00  聯合報/ 張鐸/大學兼任副教授(高雄市)
聯合報2025防詐系列論壇在政大公企中心舉行,聯合報總編輯王茂臻以「撕開詐團真相:聯合報新聞室揭露詐騙趨勢」為題進行演講 。記者余承翰/攝影


聯合報於日前舉辦「撕開詐團真相,全民攜手拆詐彈」防詐系列論壇,結合產官學人士,探討詐騙生態及防堵措施。聯合報希望成為改變的起點,透過聯合報力量讓揭開真相訊息傳播出去防堵詐騙集團。論壇分別由代表政府的金管會「金融阻詐,五大重點要落實」;數發部的「先建數位信任,落實科技防詐」;及警政署的「假投資真詐騙,財損最驚人」分別提出各種防詐的解決之道。其他兆豐銀行、富邦銀行、及國泰世華銀行代表的發言,則針對如何從源頭到匯款,做好把關金流部分。但總感覺仍意猶未盡,在此亦想加強對於詐騙生態的著墨。

其實,若要「撕開詐團真相」就必須認清:詐騙都是利用社會工程學的技巧,針對人性的不同弱點設計不同的騙局。也就是說,詐騙寄生於人性弱點,一如病菌寄生於免疫力較弱的人體身上。金融詐騙之所以會發生,其生態組成區分為:

一、人性因素:如貪婪,人們容易被「短期高獲利、低風險」的投資機會吸引,網路社群媒體的一頁式廣告大多屬於這類型;或是恐懼與焦慮,例如假冒銀行或政府等機關通知「帳戶異常」讓人恐慌而誤判,電話詐騙多以這類為主;又或是信任心理,人們較相信專業、權威人士或親友推薦,假冒的臉書粉絲專頁就容易得逞。

二、資訊不對稱:金融商品與交易操作流程複雜,投資人往往不懂其中細節,易受詐騙者誤導;再加上網路與通訊科技不斷演進,訊息真假難辨,使得詐騙更容易操作。且詐團掌握民眾個資,可以假扮成熟悉你的好朋友運用不斷演進的資訊科技,讓你的帳戶被盜。

三、法律與監管漏洞:部分新興金融商品(如虛擬貨幣、海外投資)尚未完全納入監管,給了詐騙集團操作空間。國際跨境(如緬甸、柬埔寨)詐騙追查困難,增加了取締難度。

四、經濟與社會環境:經濟不景氣時,人們更想「一夜致富」。網路社群、交友平台使詐騙更容易結合感情、投資、交友等手法,更具有迷惑性。

簡單來說,金融詐騙之所以會發生,就是因為詐騙者善用上述的人性弱點,再利用資訊落差與制度漏洞。所以,若要「撕開詐團真相,全民攜手拆詐彈」,個人建議爾後類似論壇應該針對詐騙生態多做討論。另外,政府應加強全民教育,認清詐團是如何利用社會工程學,並善用電子簽章認證功能,幫國人過濾非法的詐騙伎倆與花招。


2025-08-30 22:34 聯合報 / 波波漫畫 波波漫畫
















政府應扮藝人後盾 而非審判者


2025-08-30 23:14  聯合報/ 方芷珩/科技業專案管理(新北市)
台灣藝人赴陸發展引發政治表態爭議,文化部啟動行政調查並由部長李遠發表公開信。本報資料照片


台灣藝人赴陸發展引發政治表態爭議,文化部啟動行政調查並由部長李遠發表公開信,若褪去溫情喊話的糖衣,便會發現其中潛藏「理想主義高於務實主義」的隱憂。無論是行政調查的姿態,或是「歡迎回家」的感性訴求,都可能對第一線的藝文工作者造成「裡外不是人」的二度傷害,非但無助於解決問題,反可能形成將人才向外推的逆流。

真正能夠協助藝人、壯大產業的政策,應當是「以服務代替調查,以實力代替對抗」。政府不應站在道德高地上對藝人進行訓誡或審判,而應成為他們最堅實的法律與商業後盾。與其耗費行政資源進行事後調查,不如將力量投注於事前預防與過程支持。以下提出三點建議:

一、成立專責法人機構,提供前瞻性法律與合約支援
政府應主導或輔導成立半官方的「文化產業策進暨法律服務法人」,專為有意赴海外或中國大陸發展的藝人、團隊及經紀公司,提供專業、客製化的法律諮詢服務。該機構的核心任務,應在於協助業者審閱、談判經紀合約,特別是針對言論自由、社群媒體管理權、政治表態義務等高度敏感條款,提供風險評估與應對策略。

二、推動「以投代補」的精準投資,打造國際級產業供應鏈現行補助政策雖能扶持部分創作,但過於分散且易受人情影響。應轉型為更積極的「文化創業投資基金」,以「投資」取代「補助」。由專業經理人團隊進行市場評估,精準投資具有國際市場潛力的影視項目、音樂製作或展演活動,並要求投資回報。這種模式不僅能引導產業朝向商業化、市場化健康發展,更能藉由政府的初期資金投入,吸引更多民間資本參與。重點應放在強化台灣的內容製作與後期技術實力,打造出如韓國 CJ 集團般的國際級產業供應鏈,讓台灣成為全球內容創作基地

三、建立風險緩衝機制,促進有序的兩岸文化交流
阻絕兩岸交流既不現實也無助益。政府應務實地思考如何「管理風險」,可考慮委託民間公協會,建立兩岸影視音產業溝通平台,不涉敏感政治議題,專注於解決版權交易、合拍規範、演職人員權益保障等問題,為業者爭取更公平、更透明的商業環境。

台灣文化產業的未來繫於自信與開放,而非恐懼與封閉。真正強大的文化體,應有能力使其人才在任何角落都能發光發熱,同時保有其文化根基創作尊嚴。政府的當務之急從不切實際情感喊話轉向務實產業政策建構,扮演好「後盾」而非「審判者」角色。唯有如此,才能留住吸引人才建立依靠實力屹立不搖文化盛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