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4月30日 星期日

經濟/大陸外貿亮眼 背後藏隱憂

.聯合報社論..黑箱司改勿成政治擴權之打手
.聯合報黑白集.主政者不可作黑白郎君
.經濟日報社論.大陸外貿亮眼 背後藏隱憂








經濟/大陸外貿亮眼 背後藏隱憂


2017-04-30 02:36 經濟日報  經濟日報社論


大陸對外貿易在經歷兩年衰退之後,近期表現非常突出,超乎市場預期。大陸官方資料顯示,今年第1季進、出口貿易年成長率分別達到24.1%和8%,連續三個季度持續回升,雙雙創下近六年來新高。大陸外貿大幅成長是否意味著已擺脫低谷,步上穩定復甦之道,令人關注。
客觀而言,近期大陸進出口貿易表現非常耀眼,除了因前期基數較低,主要是因為大陸宏觀經濟有回穩的跡象,官方公布的製造業採購經理人指數(PMI)已連續六個月保持在51%以上的擴張區間,尤其生產、採購量、新訂單、新出口訂單等都在上升,內需逐漸轉強帶動了進口需求。同時,大宗商品和初級產品國際價格回升,尤其是原油、鐵礦石等進口量大增,也是造成近期大陸進口強勁上漲的原因之一。
就出口貿易而言,全球經濟復甦漸趨明朗,外需回溫,尤其對巴西、俄羅斯、馬來西亞等新興經濟體和大宗商品供應國之出口,都呈現明顯的反彈。
去年以來,大陸陸續推出支持出口及穩成長的政策措施,已逐漸收到效果,尤其過去一年多,人民幣呈現弱勢,累計貶值幅度近10%,對提升國際競爭力,促進大陸出口具有一定的作用。
然而,由於全球經濟復甦力道並不強勁,需求尚未根本改善,國際大環境不穩定、不確定的因素還不少,面臨的困難都不是短期可以克服的,因此,今年大陸外貿形勢仍不容過於樂觀。
世界銀行和WTO的專家不約而同指出,目前全球貿易正處於一個相對脆弱的狀態。世銀的專家認為,過去五年全球貿易成長率一直低於歷史的平均水準,去年的漲幅更是2009年以來最差的,最主要的原因是全球經濟成長逐年減緩,以及大宗商品價格崩盤形成的長期趨勢;去年全球貿易更加疲弱不振,則主要是受到政策不確定性大增的影響。這些抑制全球貿易擴張的負面因素,在2017年間仍將持續存在。
WTO專家預測,2017年全球貿易成長率約在1.8%和3.6%之間,高低間的落差主要決定於政府的政策。政策存在不確定性主要來自三方面,一是川普總統的美國優先政策和逆全球化、威脅對進口商品課徵高關稅等貿易保護措施是否付諸行動;二是敘利亞問題和北韓核武等地緣衝突是否升高;三是英國脫歐和歐洲主要國家總統大選導致領導人更迭等,都將會給各當事國政府現行的經貿政策走向造成影響。
受制於全球經貿形勢的諸多不確定性,今年大陸的外貿形勢仍不容過於樂觀。儘管日前川習會面並達成貿易百日計畫,降低了美國對大陸進行匯率制裁和爆發貿易戰的可能性,對大陸外貿持續成長無疑具有正面意義,但敘利亞問題和北韓核武問題難解,或將使中美兩國關係複雜化,進一步給兩國雙邊貿易摩擦投下不定時炸彈。
其實,大陸或有可能避免被美國貼上匯率操縱國標籤,但貿易問題很難繞過。中美兩國的貿易百日計畫談判,由於各有堅持的立場,似不太可能一帆風順。不過,由於兩國經貿關係非常緊密,美國擴大對大陸進行貿易制裁對自己造成的負面影響也將愈大,美國內部也有不同聲音,兩國全面爆發貿易戰的可能性或許不高,但未來的貿易摩擦恐仍無可避免,尤其在紡織、鋼鐵、橡膠、鋁製品等領域,不排除會發生局部性貿易戰。
值得一提的是,川普的貿易保護主義主要攻擊對象,是那些對美國貿易順差愈大的國家愈有可能,其中,大陸對美國貿易順差一直獨占鰲頭,去年高達5,100億美元,因此,不難理解為何大陸屢屢成為川普在貿易方面砲轟的目標,這個形勢短期內不會改變。改善中美兩國貿易不平衡的方法,如果大陸採取擴大自美國進口,美國因國際地緣政治考量而不對大陸實施貿易制裁,今年兩國之雙邊貿易或將保持穩定成長之勢。

聯合/主政者不可作黑白郎君


2017-04-30 02:54 聯合報  聯合報黑白集

總統蔡英文。 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蔡總統說,要致力建立一致性、可持續、可預測的兩岸關係。其實,不只是兩岸關係,主政者的一切施政,皆必須有一致性、可持續性及可預測性
也就是說,國家施政的核心價值及論述,必須始終如一,表裡如一,不可有雙重標準,不可常有髮夾彎,不可見風使舵,不可看人上菜,不可作黑白郎君。
蔡政府能否禁得起考驗,可先檢驗「公民不服從」及「百分之百的言論自由」這兩句話。
太陽花事件中,民進黨立委把守立院議場門口,護衛陳抗者占據議場廿三天,歌頌「公民不服從」。但退休軍公教人員對年改進行陳抗,蔡政府將陳抗者指為暴民,公布人頭圖像,完全罔顧其「公民不服從」的權益,甚至欲控告並未占據立院廿三天的他們「妨害公務」。兩者對比,蔡政府的一致性、可持續性及可預測性何在?
蔡政府自總統府資政至內閣及司法院、監察院的人事,任用及提名了許多主張台獨者,又褒揚鄭南榕所倡「百分之百的言論自由」。相對而言,卻欲制裁退將赴陸表達兩岸和解立場,違反了「任何人皆不必為其政治認同道歉」的承諾,也公然踐踏了「百分之百的言論自由」的「鄭南榕原則」。試問:兩者相較,蔡政府的一致性、可持續性及可預測性又何在?
主政者的核心論述若失去一致性,必然演成信任危機。不幸的是,如今在蔡政府的重大施政中,卻不斷出現黑白郎君的雙重標準。

聯合/黑箱司改勿成政治擴權之打手


2017-04-30 02:49 聯合報  聯合報社論

總統府司法改革國是分組會議紛爭不斷,已有兩名委員聲明退出,28日舉行第四分組會前爆出搶議題,也成為外界批評焦點。 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記者黃威彬/攝影



司改國是會議最近接連爆發爭議:台大教授林鈺雄、律師陳重言兩名委員因不滿運作方式,相繼宣布退出司改籌委會副召集人瞿海源則因在會上對其他委員拍桌斥責,被指為霸道更嚴重的是,司改籌委會在四月十七日與總統密會,會議內容竟完全不許其他委員知悉,因而傳出「黑箱」之說。這種種爭議,除嚴重損害司法改革的公信,恐更不利司改日後的推動。
這次司改會議,除選用大批非專業人員為委員,在擔綱者及議題設定上都過度偏倚總統親信的民間司改會,導致專業與公信遭到質疑。正巧,國家地理頻道最近播出愛因斯坦的傳記影集《世紀天才》,片中對於德國納粹如何在威瑪共和時期崛起著墨甚多;愛因斯坦身為和平主義者,其間經歷摯友喪命納粹攻擊之痛,自己也成為納粹眼中釘。「威瑪共和」是指一次世界大戰後採行共和憲體的德國,當時法界對「威瑪憲法」的評價甚高;但是,納粹利用威瑪憲法的間隙逐步擴張,更於一九三三年掌權後徹底破壞民主制度。威瑪之鑑,值得台灣警惕。
民進黨雖已完全執政,但蔡政府並不以控制行政和立法兩院為足,繼續把手伸向司法、考試和監察。觀其作法,一方面藉體制外的國是會議切割政治責任,一方面成立體制外組織來打擊異己,這除破壞五權分立,也讓民主制衡日漸傾斜。
回顧一下這些作法,其痕跡清晰可辨。蔡政府一上台,即下令裁撤專辦總統、院長、部長等高官失職的「特偵組」;接著,制定逾憲的《不當黨產條例》,倒置「舉證責任」、顛覆「無罪推定原則」,恣意將政黨、民間社團的財產收歸國有。總統提名的監委,則公開威脅要將政治不正確的法官「趕下台」。日前民營電台的音樂網突然遭到NCC封台,這是干預第四權,手法一樣粗暴。
政府的擴權態勢,更隨司改國是會議的召開變本加厲。最明顯的例子,司改分組會議以一面倒的姿態作成決議,將終審法官改由總統「政治任命」,這是幫總統擴權。原不在討論範圍內的檢察官是否「行政官」的問題,突被納入議程,表面看似比照先進國家、終結清末民初將檢察官視為司法官的錯誤,殊不知,檢察官一旦被「行政化」,更容易淪為「政客打手」。也難怪,有檢察官形容,如此一來檢察官將成「行屍走肉」。更可議的是,司改委員竟要求法律明文規定媒體不得評論尚在偵審中案件,若洩漏非屬偵查可公開事項,須課以妨害司法公正、洩密罪等罪。這簡直把言論自由踐踏在地。
司法改革是一項艱鉅的工程,如果不釐清目標及先後順序,要想在短短一兩個月內獲致結論,與妄想一步登天無異。觀察此次司改會議,不僅議題包山包海,成員的代表性和專業性參差不齊,討論過程更是亂象百出。分組召集人瞿海源多次在會中阻止其他委員發言,甚至逕自拍桌宣布散會;如此缺乏民主精神,令人錯愕。在總統府召開的司改籌備會議,先前七次會議都有紀錄,第八次突然變成黑箱,甚至不准與會者對外發言。這麼不透明的東西,叫人如何尊重?
同樣可議的是,傳出將由總統政治任命終審法官一案,竟是特意排除「須經立法院同意」,讓總統可直接圈選。而且,司法院長許宗力僅向蔡總統報告要提出「金字塔訴訟制度」,卻未向她報告後來的重大轉折。
威瑪共和雖有優秀的憲法,最後卻變成納粹寄生的溫床;這除了社會經濟條件不足,也是太多人自甘沉默,導致民主不斷遭到民粹的侵蝕。同樣的問題,近幾年在西方民主國家不斷重演,在台灣,其變化同樣令人目不暇給。這兩天,已有法官和檢察官呼籲實務界代表集體退出司改會議,其原因,正是深恐司法變成野心家的樂園

名家縱論/簡立峰:台灣軟體產業的下一步\星期透視/川蔡斷線:情勢誤判、戰略錯誤、更邊緣化

.在嘲笑中發展的大陸軍武
.名家縱論/簡立峰:台灣軟體產業的下一步
.星期透視/川蔡斷線:情勢誤判、戰略錯誤、更邊緣化
.青潭堰救災 鬼門關前惡水搏命
.小英執政將滿周年 要把台灣帶往哪?
.司法為民 別在勞動節開庭
.翻轉少子化的台灣
.畫中有話/畫盡千古風流人物









名家縱論/簡立峰:台灣軟體產業的下一步


2017-04-30 01:58 聯合報  簡立峰


在軟體吞噬世界時代,各行業都需要軟體人才,但台灣軟體人才有限,若無政策將人才引導到最具潛力方向,不僅軟體業無法形成規模,其他產業也難受惠。
科技產業的熱門方向,包括人工智慧、物聯網、自駕車、機器人、AR/VR等,都仰賴軟體。為此矽谷科技圈搶聘軟體工程師,這股熱潮台灣也感受得到。
不論是網路新創、遊戲軟體、行動APP,都有不錯的軟體服務開發,但軟體業在台灣規模小,許多跨領域的整合,包括與電子業、醫療服務、金融服務等,也不見強有力動能。整個軟體業呈現有溫度、但卻缺乏力道。
社會大眾普遍認知,台灣硬體強、軟體弱,但依程式解題網HackerRank站對全球開發者解題速度與精準度統計,台灣實力在全球排名第七,亞洲排第三,其中數據結構、資料庫、函數程式語言和演算法等,都排前五名;而美商謀智(Mozilla)與英國智庫Caribou Digital發表全球App經濟報告,台灣人才素質也名列前十。台灣軟體人才在國際是前段班,以有限的年輕人口不容易、也是重要資產。遺憾的是,如此高素質,卻未創造具規模產業。
從傳統資訊服務業到網路產業,台灣軟體始終無法振興。多數說法是軟體多服務本國,本國市場小。但根據App Annie統計,台灣行動應用程式於Google Play海外總下載量,從二○一二年的四千三百萬次,成長到一六年的四.六五億次,成長超過十倍。不少開發者已透過Google Play這類平台走向國際,已有好的開始。
然而多數開發的是工具類程式,在黏著度高的服務類應用,如國際電商、社交通訊、大型遊戲等平台仍難有出色表現,主因在開發者多為技術背景且為個人或初創公司,缺乏國際市場經驗,更重要是欠缺國際營運與銷售能力。
軟體與網路新創要成功,不能只有技術。近來台灣團隊跨足海外經驗值得參考,如專注人工智慧與跨螢廣告技術的新創公司Appier,短短三年已擴張到亞洲十二個國家據點,台灣以外員工超過一半,且很多是當地菁英。新創要在日本、新加坡吸引當地人才加入,所需國際化營運包括品牌、財務、人資、管理等都不易。
過去,台灣人才因軟體業規模小不願投入,導致海外營運人才不足;但進入雲端時代,初期投資成本相對低,且台灣近大陸、日本與韓國,又接收西方經驗,處相當有利位置,大陸網路服務與行動應用業者,包括獵豹移動、美圖秀秀在內,都將台灣當成進軍國際的跳板,或利用台灣人才經營海外,只要開發商能做好國際化營運準備,如交友軟體SweetRing、17直播等,未來的空間很大。
其實最能支持軟體服務營運能力的是資通訊硬體業。台灣硬體業擅長國際運籌,能在各國設廠、建立B2B銷售通路、進行國際財務調度。而軟體又是支撐硬體轉型的基礎,舉凡VR/AR、人工智慧、物聯網等,都要高端軟體。在概念上,硬體最國際化、也最有規模,而年輕世代喜歡軟體、也較能創新。照理軟硬整合是天作之合,但從新創圈看,仍未見成功案例。年輕創業家缺乏硬體經驗,對代工印象不佳,這個鴻溝要彌補,硬體業要多投資軟體人才。
軟體人才重質不重量,同時重視工作自由度,與硬體文化有差異,從企業文化面著手是個方向。政府應推動軟硬整合,引導軟體新創,結合硬體產業,發揮優勢,讓軟硬整合從校園開始。
台灣在晶片業有成功的軟硬整合基礎,如聯發科發展手機Turnkey解決方案,吸納龐大軟體人才。在物聯網與人工智慧時代,這樣的整合是趨勢另外資通訊業的軟硬整合、傳統產業服務提升都需要軟體人力。台灣軟體人才有限,將人才引導到最具潛力方向,才能形成規模。
(作者為Google台灣董事總經理)

星期透視/川蔡斷線:情勢誤判、戰略錯誤、更邊緣化


2017-04-30 02:26 聯合報  楊永明/國際關係學會會長

對於是否會再次接聽總統蔡英文(右)的來電時,美國總統川普(左)表示,不想為中國大陸國家主席習近平製造問題。圖/美聯社、總統府提供

總統蔡英文27日接受外媒專訪指出,台灣可能必須向美國購買F-35匿蹤戰機。 圖/擷自洛克希德馬丁官網


蔡總統廿七日接受路透訪問,表示不排除和川普總統再次通話,並要購買F-35戰機;十二小時後,川普拒絕通話,並指不願為習近平增添麻煩。這是近年少見的事件,發生得突然,結束得愕然。
兩件事可確定,首先路透應有事先告知問題,非臨時提問。蔡總統針對問題的回答有三段內容,先是指期待在關鍵事情上,「能夠有機會跟美國政府有更直接的溝通」,然後拋出「不排除有機會跟川普總統本人能夠通電話」,最後指出「這可能要看整個情勢的需求,以及美國政府在處理區域事務上的考量。」如此有邏輯回應,應是先準備好的文稿。
其次可確認的是,蔡政府應事先沒有告知美國,將會透過專訪表達願和川普再通電話。通常在外交上,特別是敏感的台美關係,總統接受外國媒體訪問,談到與美國總統間的互動,應該會事先知會美國在台協會,或是由我華府代表告知美國,避免對方感到意外;有時如事涉對方權益,甚至必須取得美方諒解或同意。
從川普回應談話可知,白宮未事先接到蔡談話內容,略顯輕浮地拒絕,雖然滿足北京期待,但卻可能讓共和黨議員不滿,可見川普對蔡英文提議明顯不滿,因此對購買F-35也僅說「還沒被告知,需要想一想」。
此時,美國在台協會主席莫健正在台灣訪問,外交官最忌諱處於狀況外,並發生意外事件,莫健主席與梅華健處長應該會被白宮盯住,蔡的意外發言造成台美外交事件,也讓老朋友受影響且愛莫能助。
這次川蔡斷線事件,顯示蔡團隊對當前國際現勢錯誤解讀和嚴重誤判。蔡團隊以為可延續前次通話效應,加碼在媒體放話,還明確說要買F-35,且以為川普會為生意而保持模糊,沒想到路透直接反問川普且被拒絕,最後反掉進自作聰明的陷阱。
上次川蔡通話在川普上任前,後來美中關係出現轉折,川普先是在電話中承認美國「一中政策」,然後在四月川習會,北京展現積極與不迴避,在經貿與北韓議題做出努力。北韓與美國近日動作不斷,北京角色愈重要,隨後兩次川習通話展現密切互動,「川習協調」漸成形,習取代普亭成川普最新夥伴。
如果蔡政府正確解讀前美中關係,但仍在莫健訪台時,經由專訪表達不排除與川普再次通話,那就是刻意操作,希望見縫插針,但卻迅速被川普看穿,抓著機會稱讚習近平,爾虞我詐是如此明顯,又如此表面!
日本保守右派與蔡政府都有「反中親美」情結,他們也都擔心,川普與習近平越走越近,北韓議題又非一時能解決,北京技巧地掌握川普的需求,川普已退出TPP,北韓問題又需要中國,牽制壓抑中國的力量將會消退。但是由意識形態出發的反中親美思維,很難適應兩大國間的親密關係,也就容易誤判情勢在戰略上犯錯。
川普上任百日,成就不多,但他學習快速,漸展現「商人總統」特質,強調利益與交易,外交政策亦然;眼前因北韓議題需要北京合作,當然不願替習近平找麻煩。不過,如果未來美中關係惡化,以川普作風,屆時不排除還會再打「台灣牌」。
蔡政府迄今處理對外關係令人擔憂,兩岸關係停滯不前,且有惡化跡象;TPP與RCEP難以參加,雙邊自貿協議未聞進展;現在關鍵的台美關係出現信任危機,台灣將更深陷邊緣化危機!還好有郭台銘訪問白宮,適時遮掩被打臉的尷尬。

在嘲笑中發展的大陸軍武


2017-04-30 01:30 聯合報  李菁羽 /兩岸問題研究者(高雄市)

大陸首艘自製航母26日在大連下水。 路透


大陸第一艘自製航母日前下水,統獨媒體是一樣看「艦」兩樣情,獨派拿美國「卡爾文森號」航母與之相比,顯得荒謬;美國航母是保「台獨」的嗎?
一般航母建造完成需六年以上,大陸三年就完成,且不似印度自製航母「維克蘭特」號下水時,故障百出,配件脫落。所以,這艘航母讓全球驚訝,軍武專家從過去「笑談大陸軍武落後程度,到慎研大陸軍武進步速度」。
中共開始想造潛艦時,軍武大國冷嘲熱諷,超過今天對台灣要造潛艦。不能造、造不成,造成也不能潛,潛也潛不久,最後是譏諷「一潛就不見」;但中國造成能潛的潛艦服役後,大國又譏其為「海底音箱」聲音太大,不用聲納探測就知道在哪裡?
但是,○三年日本種子島(發射火箭及太空中心)發現了潛伏二周以上的大陸明級潛艦,它躲過了P-3C反潛機百架次的偵查。後來美國航母小鷹號也是在跟蹤的大陸潛艦浮出後才發現,從此美日聯合演習,反陸潛艦成了重要項目
大陸首艘航母遼寧號在艤裝時,大國不是疑其能力,就是譏其乃拼裝,但大陸不但完成艤裝,而且務實改良,更讓軍武專家驚訝的是,龐大航母在艤裝過程,通常是近千個部分一起施工,所以易發生火警,只能要求迅速撲滅就好。因此一艘航母艤裝過程,累計數百至上千起小火災正常,但遼寧號艤裝沒有發生火警,也讓大家領教了中國軍武工程嚴密規劃、組織、訓練、施工、檢核、管理的能耐。
美國即將擁有的第十一艘航母「福特號」,造價超過一百億美元,被喻為將改變海戰格局的航母;採用隱身設計,自動化系統更高過尼米茲級,可服役到本世紀結束。但美國智庫卻提質疑,認為在對「反艦彈道導彈」沒搞清楚前,應限制製造福特級航母。反艦彈道導彈就是指東風21D,這是一種可以從軌道上打擊海面目標的反艦武器,何況東風21D後面還有升級版東風26。
蘭德智庫分析,如果第三和第七艦隊與大陸硬抗,至少損失一艘航母,東風21D交換比可能是五發中一艦,一枚兩千萬美元,即一億美元打一艘百億航母,誰划算?
東風21D成功的過程,更令人感慨萬千。導彈要精準才有用,而精準得靠制導方式,運用GPS接收機,美國日前打敘利亞的戰斧巡航導彈,精準度是三米以內。
大陸導彈開始用時沒得選擇,也採用GPS制導方式,但在○六到○九年演習時,一發射就不知去向,最後在預定落點幾百公里外發現;原來是美國背後動手腳;但全球嘲笑大陸的聲音壓過譴責美國的聲音。大陸不得不自力發展,北斗衛星導航系統產生到二○年可以對全球覆蓋,美國智庫當然要對製造福特號質疑。
大陸的軍武成果是在別人唱衰中發展,別人戲弄中圖強;我們要自造潛艦,有多少財力,能力及毅力 ?有無嚴密規劃、研究、組織…?
今日台灣的狀況,誠如知台日籍作家本田善彥說的:「台灣正在快速解體,看看大陸的努力。台灣再不振作努力,想獨,大陸打得起你;想統,大陸看不起你。」

司法為民 別在勞動節開庭


2017-04-30 01:47 聯合報  陳長文/律師(台北市)


五一勞動節,因公務機關仍上班,法院、檢察署仍照常排庭期,民眾、律師因出庭而無法休假。
基於「司法為民」的精神,院、檢的庭期排定,理當多從民眾角度思考。因此,律師公會全聯會二○一五、一七年兩度函文建議司法院、法務部:除非有影響公益或損害當事人權益的個案情況,原則上都不在五月一日排庭期。然而,司法院、法務部兩度回函婉拒,理由是庭期安排涉及案件的進度、當事人權益、公共利益,因此不便同意。
其實,司法改革,首先要改的就是觀念與態度從民眾的生活視角來著想
第一,勞基法修正,不僅一四年擴及適用受雇律師,今年也以落實勞工休息通過「一例一休」;而勞資關係政策,是國家治理、人民和政府關係之一環,司法機關包括院檢自不能置身其外、與政策相反。
第二,對許多中小企業來說,訴訟官司不是小事,若五一要開庭,勞工如何放心休假?律師事務所也放假,民眾能否獲得完整、高品質的支援?
第三,也許院、檢擔心少一個工作天安排庭期,難以消化量件案。但是,法官、檢察官在勞動節,就算不排開庭,還是可安排其它工作,應不致影響司法效能;而若案件進度因公益、維護當事人權益而有必要,也還是能安排在五一開庭。
關鍵還在心態,如果真的「為民」,許多行政顧慮,也都不難找到解決方法。
可喜的是,今年情況有了轉折。法務部最近向各地檢署徵詢可行性,獲得各地檢察長正面回應、承諾將依循辦理,以「五一不排庭期」為原則。檢察官能擱置本位、為民改變,值得鼓掌。
然而,司法院仍回函拒絕,眼看今年勞動節又將到來,又正值司改國是會議期間,希望司法院不再平白錯過展現「司法為民、司法親民」的機會。

朱宗慶/「彩排」一下

.朱宗慶/「彩排」一下
.趙春山/為所當為 「髮夾彎」有何不可?
.嚴震生/美國主播道德標準高過總統?
.李清志/車站的存在意義
.陳立恆/台灣教育,也需要一個量子視野
.葉銀華/股東提名董事權利 應受保障
.蘇蘅/影視南向 先看韓流怎麼吹








朱宗慶/「彩排」一下


2017-04-30 02:33 聯合報  朱宗慶


演出者都知道,要成功站上舞台,除了必須接受長期訓練和反覆練習,奠定展演能力基礎外,正式演出前的「彩排」,是一項不可輕忽的重要工作。上台前,演出者若能有縝密的彩排,可以確保平日排練累積的實力,在不同的場地、環境裡,仍舊維持同樣的發揮水準。
以我的經驗為例,打擊樂團時常到各地演出,而每回演出前,我們都堅持要有一次以上的彩排。彩排的過程,包含了試音、走位等細節確認,以及因應不同的場地狀況、活動屬性做測試與調整,並讓團員適應環境、建立臨場的默契。這般嚴謹的彩排方式,無論是在世界知名場館,或是到學校禮堂或戶外廟口、廣場,流程與態度都是一樣的,因為每一次演出,都是獨一無二的體驗,而每位前來聆賞的觀眾,都值得被看重與珍惜—演出者有必要為每一個座位的聆賞品質負起責任。
為使音樂會達到忠實呈現作品的目標,在彩排時,我會坐在廳內不同的角落「試聽」,確認音響效果和視線;同時,我也會透過彩排再次設想曲目安排、場務調度、時間掌控等舞台呈現,能夠配合段落起伏和氛圍營造,得到舞台效果。「彩排」能協助演出者盡可能掌握變數、降低風險,因而,有時雖然耗時費力,但卻是不能少的投入。
久而久之,「彩排」變成一個難以改掉的習慣,也成為經驗法則養成的處事態度;彩排的模式與意識,已經廣泛地「內化」到我的其它工作和生活層面。
舉例來說,每次上課、演講前,除了熟讀文本和相關資料,我會以彩排的心態考量對象的狀況,模擬可能的情境,從而針對相同主題內容,進行鋪陳架構的微調。若是主持會議,我也會多次和工作同仁來回討論、逐一確認、預先設想、實地測試,好讓每一次的表達與呈現,都能精準到位,從而對每個正在發生與即將到來的當下,有更多確實的掌握。
又像是前陣子,太太首度單獨「離家出國」,女兒的生活起居改由我打點;為了確保能夠順利送女兒上學,前一天,我還特地開著車實地先去「演練」了一遍路線與接送定點,「慎重起見」的程度,引人側目、莞爾。然歸根究柢,這種重視「彩排」的心態,其實源自於「在意」的心情,希望存在於想像中的藍圖與願景,都能夠順暢、圓滿地獲得實現—只要是在意的事,就是馬虎不得的事,也就是需要彩排的事,畢竟再小的任務,都存在著諸多需要留意的細節。
從演出、工作到生活,要順利接近心中的理想,就必得下功夫爭取。若以結果論,只要多一次彩排,就可以少一分意外,確保事情圓滿,那麼,彩排也就不會是浪費時間的麻煩事。因此,就算是看來理所當然、沒有問題的小事情,我們還是「彩排」一下吧!
(作者為朱宗慶打擊樂團創辦人暨藝術總監)

2017年4月29日 星期六

經濟/強化台美貿易 不能靠表面功夫

.聯合報社論..蔡習會比川蔡電話重要
.聯合報黑白集.高碩泰如此愛台灣
.經濟日報社論.強化台美貿易 不能靠表面功夫









經濟/強化台美貿易 不能靠表面功夫


2017-04-29 04:01 經濟日報  經濟日報社論


蔡總統在上周召開的「對外經貿戰略會談」中,要求須以策略合作夥伴思維來建構台美關係的全新架構。台美間濃厚的夥伴關係並未改變,互動架構也算完整;面對川普政府最需要更新的,是理解美國思維、有效處理國內爭議,以及大幅提高推動層級。
川普無疑是個非傳統政府。就算各界說破了嘴,想要解釋在「全球價值鏈」架構下美國貿易赤字不全然是壞事,或是強調逆轉全球化的代價,川普政府仍將貿易政策環繞在消除貿易赤字及不公平貿易障礙所謂「二個消除」上。此外,川普也是一個勇於大膽創造籌碼、樂於交換的政府。
對於如何處理「二個消除」,幾乎已成為川普政府在經貿談判的基本題。台灣雖不在美國要處理的關鍵五國中、日、加、墨、德)中,但也數度被點名。特別是4月15日美國財政部公布的貿易夥伴匯率政策報告中,台灣不但仍名列匯率操縱觀察六國名單,而且是美國貿易赤字占該國GDP比重最高的國家(13.4%;相對而言,中國僅占1.8%、韓國7%)。
從過去歐巴馬政府的冷淡到川普政府多次點名的相對熱情,各界對台美關係升級有所期待是正常的判斷。但在興奮之餘千萬別忘了如何滿足「二個消除」的作業。
從川習會的經驗來看,這個作業雖無標準答案,卻有模式可循,也就是減法雖好、加法也行。所謂減法就是貿易夥伴自我設限降低出口,消除補貼/傾銷/匯率這些不公平貿易行為,而所謂加法則是解除對美國的農產品、保險證券這些美國享有順差領域的障礙,繼續擴大對智財權保護,並在北韓這些美國關切的議題上多多出力。事實上,上周川普才公開提出若中國在北韓議題更加合作,其願意提供中國更好的貿易安排。換言之,若對手國全力配合,川普就會將原本一觸即發的貿易戰改為「建立了非凡的友誼」來回報。
中國滿手籌碼,而我們卻要如何以策略合作夥伴思維建構全新台美架構?就算不看軍事及科技的仰賴,從前述貿易順差占GDP比重指標也可看出美國對我經濟發展的重要性。因而要達成小英總統這個指示的第一步,可能無法繼續仰賴傳統美中台制衡這種地緣政治的老路,或環繞在相對抽象的產業合作願景,而是乖乖聽話認真答題,針對「二個消除」提出回應。
我對美國出口結構以電機電子及鋼鐵產品為主,反映出我國當前產業結構,況且在市場機制下也很難引導廠商出口市場的設定,因而要在短期內減少貨品貿易赤字,可能就要思考以赴美投資取代出口,同時繼續減少對匯率干預的程度。至於增加美順差的加法,大概無法避免開放美豬美牛並解除對基改食品的限制,也需要思考對如Uber這種未來會繼續出現的新興數位經濟活動的鬆綁與再監管原則。
要在紙上提出解決「二個消除」的答案不難,挑戰其實在如何處理對台灣帶來的衝擊與成本。例如鼓勵產業改變出口市場或以投資取代貿易時,一則新市場開發需要時間,短期內也不易找到可取代美國的市場,一則將繼續惡化產業外移後對就業、薪資的負面衝擊。又如減少匯率干預意味著台幣可能貶值影響競爭力。而開放美豬美牛,更是前後任政府都搞得滿身是傷卻沒有跨出一步的難關。最後從金融支付到共享經濟的監管改革,似乎也受到民粹及既得利益者的高度牽絆而尚未找出章法
以川普要具體成績不要作文的傾向,只靠喊話很難滿足美國期待。當遲遲沒有進展時,很可能被美國視為「難搞的傢伙」而再度打入冷宮。對此,政府不能再將強化台美關係列為各部會日常工作的一環,而應比照新南向政策的推動層級,建立跨部會協調統合機制,並列出順序、目標、管考指標,才不會浪費了難得的機會。

聯合/高碩泰如此愛台灣


2017-04-29 04:10 聯合報  聯合報黑白集

雙橡園原有我國徽象徵佈置花圃的原貌(左)與遭「改造」成綠葉小花與綠色台灣立牌的現況(右)。圖/外交部提供


雙橡園是我國駐美使節的居所,門口花圃以白石和植栽鋪設成國徽地景。未料,最近傳出國徽圖案遭到覆土掩埋,花圃中間改插了一個綠色台灣的立牌,上面寫有英文的「我愛台灣」字樣。
這個景象,說明蔡政府的去中、去蔣化風潮,已吹到了駐外單位。華府的雙橡園,則將行動升級為「去國徽化」。
此事遭披露後,雙橡園趕緊空拍攝影,說明國徽十二道光芒的線條還在,不是完全滅跡。但站在花圃前看去,只感覺國徽被「虛級化」了。消失的國徽,襯以稀稀落落的植栽,佐以粗率繪製的台灣木牌,整個造景顯得如此簡陋,如此不協調,如此貧乏。
雙橡園現在的主人,是駐美代表高碩泰。我們尚未聽到他的任何解釋,但外交部的說法是:「主人對於庭園的布置自有想法,這個花圃對雙橡園來說就是花圃,只是中間有國徽。」
這個「去國徽、改插牌」的變化,若代表著高碩泰對雙橡園的造景構想,他的美感顯然是不及格的。當然,高碩泰也許不在意這點。把國徽埋掉,在民進黨看來,這麼政治正確,已是大功一件。再插上「我愛台灣」之牌,如此溢於言表的「赤誠」,誰能嫌他做得不好?
連駐美代表也得配合上演「去中」的政治秀,用「插牌」的廉價手法來表明心跡,外交人員還需要講究什麼專業呢?
當「愛台灣」被化約到如此膚淺的形式,接下來,民進黨就可以開賣贖罪券了。

聯合/蔡習會比川蔡電話重要


2017-04-29 04:21 聯合報  聯合報社論

對於是否會再次接聽總統蔡英文(右)的來電時,美國總統川普(左)表示,不想為中國大陸國家主席習近平製造問題。圖/美聯社、總統府提供


僅隔約十二小時,川普打臉蔡英文。
路透在專訪中問蔡總統,會不會再與川普通電話?又問,是否打算和習近平會面?
蔡總統回答,不排除再與川普通電話。並說,很願意與習近平主席及對岸各階層有實際對話的機會。
但是,約僅十二小時後,川普就公開回絕。他說,不想在北京幫忙遏止北韓之際,為中國領導人習近平添麻煩。至於北京在現況下絕無可能答應蔡習會,更是無庸贅言。蔡總統的期望,兩頭落空。
全世界都看懂了川普的「交易外交」,眼前正是最新的例證。川普說:由於習近平幫忙遏止北韓,所以我不會再接蔡英文的電話。蔡英文在專訪中說,「美國把台灣當作籌碼的可能性不大」;但川普緊接著就公開把「川蔡再通話」當成了籌碼。
專訪中,蔡總統多次答非所問。記者問:上任後兩岸關係是否惡化了?她答:陸客不來,使台灣觀光產業更多元。記者問:美台關係是否變得更好,或更弱?她答:我們沒有看到有一個很確定的改變方向,但我們覺得有一些可能性。
最能顯示蔡總統避重就輕的一個問答,是關於「未完成的答卷」。記者問:中國大陸說,您在就職演說中,對於他們最關切的獨立問題,給了一個「未完成的答卷」。請問您是否支持台灣獨立?
蔡總統用了約六百字回答這個問題,但繞來繞去,皆未見她答覆「請問您是否支持台灣獨立?」
回答這個「答卷」問題,蔡總統說:「與其說我沒有完成一個問卷,倒不如說我們雙方都面臨一個新的問卷;我們也期待中國大陸方面可以用不同的角度,來面對這張新問卷。」
蔡總統的說法是對的。兩岸的答卷,要兩岸一起作答。用蔡總統在此次專訪中使用的語彙來說,就是雙方都要承擔責任,與展現更大的理性與善意。
準此以論,蔡總統能寄望於對岸的,應是要北京「正視中華民國的存在」,但她不可能奢望北京具有接受台獨或借殼上市的「大格局」。相對而言,北京能寄望蔡政府的,也應是希望民進黨「正視中華民國的存在」,但不可能寄望蔡政府放棄中華民國而去接受北京單邊主義的統一主張。
路透直接問:「您支持台灣獨立嗎?」北京卻是間接問:「您接受九二共識嗎?」其實,這兩個問題本是同一個問題。而且,間接問九二共識,還比直接問是否支持台獨,顯得比較寬容。
我們認為,兩岸的新問卷,應是共同「正視中華民國的存在」。蔡總統要北京支持中華民國參加WHA,但蔡政府也應當停止借殼上市的操作。不能一面要北京「正視中華民國」,一方面千方百計「去中國化」。
兩岸關係若要建立一個共同政治基礎,就是雙方皆應「正視中華民國的存在」。所以,北京應當回答的問題是:「請問您是否正視中華民國的存在」;而蔡政府必須回答的問題是:「請問您是否支持台獨?」
其實,蔡總統不是不知美國的底線。記者提醒她,川普已回到「一中政策」。她說,「我剛剛所講的就是說,在這個(一中政策)之上,我們有一些新的可能性」。倘若蔡總統確知美國的底線在「一中政策」,那麼她為何要迴避「請問您是否支持台獨」的問題?
最後,蔡英文竟然公開表示不排除和川普再通電話。因為,一、如此一來,電話通不通得成,就成了蔡英文成敗的標尺。二、一旦川普打臉,局面就很難堪。果然,蔡總統已經推車撞壁。
為今之計,蔡政府若要理順台美中三邊關係,絕不能依恃川蔡電話之類天上偶然掉下來的餡餅。而應先自問:「是否支持台獨?」並回問北京:「能否正視中華民國的存在?」然後,在此一共同政治基礎上,努力完善有朝一日實現蔡習會的條件。
對蔡政府而言,蔡習會當然比川蔡電話重要。

聯合筆記/債留子孫

.川普商人治國 政策隨時轉向
.川普兩個巴掌 打向台韓
.川普貿易戰 政治精算秀
.家有一老 不能「必有一倒」!
.聯合筆記/債留子孫
.司改起乩作法 保證藥到命除
.生態永續 阻絕食安噩夢
.勞動節上班 孩子沒人顧








聯合筆記/債留子孫


2017-04-29 03:57 聯合報  賴昭穎

目前各級政府累積長短期債務,高達六.五兆潛藏負債也高達十八兆。我們常說國債是「債留子孫」,但不應該真的把問題丟給下一代,而應以希臘為鏡,現在就拿出具體改革方案。
這是二○一五年蔡英文在民進黨中常會,針對重返執政後要重建財政紀律發表的談話。如今在她就職總統將屆一周年之際,未見蔡政府在改善財政上的積極作為,反倒是為了明年地方選舉,編列特別預算舉債近九千億元,推動「前瞻基礎建設」計畫。民眾能否從「前瞻」受惠尚待檢驗,可確定的是國人背負的國債愈沉重了。
行政院長林全說,儘管舉債八千八百多億元,但能維持負債占GDP的卅四.六%不變,維持政府財政穩健。不過,這張支票是有前提的,首先,年度預算必須維持兩兆元不變;其次,GDP成長能帶動稅收增加,因此舉債金額會遞減。
擴張性財政已成蔡政府維持經濟動能的主要工具,在兩岸關係急凍的負面效應下尤其必要,但控制預算規模不膨脹並不容易。何況蔡總統還想要向美國採購所費不貲的F-卅五戰機;如果川普政府答應要賣,預算勢必增加。
此外,儘管GDP能帶動稅收成長,但對預算能挹注多少仍是問號。因為政府拚命提減稅法案討好民眾,或配合特別政策目的,如當沖降稅、老屋重建減免房地稅、攬才減稅措施等。因此,只能說預期舉債額度遞減是林揆的樂觀期待。
當以八年的「時間」換來的舉債「空間」,萬一事與願違誰來負責?誰來承擔?是八年後的總統?還是全國人民?
在朝野對前瞻計畫爭論不休之際,看看蔡英文選前談民進黨執政後要如何重建財政紀律,包括年度債務成長率不高於前三年平均GDP;重大計畫經費分配要通過嚴格政策效果評估,以減少不必要浪費;中央政府公共建設,將以跨縣市區域為優先投資目標,避免零碎化的分配降低財政效率。
蔡楬櫫的三原則,如今都成了檢驗前瞻計畫的標準。至於這個被形容是選舉考量的「肉桶分肥」政策,讓人好奇的是能否如林揆所說嚴守財政紀律,還是財政惡化的開始。
還記得馬政府推動舉債建設,被綠營人物以「敗家」形容。蔡總統在就職演說時說,「我們國家的財政並不樂觀。」既是如此,請以實際作為改善財政,畢竟政府敗家的後果,是要由全民承擔。

家有一老 不能「必有一倒」!


2017-04-29 03:40 聯合報  王順民/文化大學社會福利所教授(新北市)

長照人力不足,照護機構主張實施照護產業「長照役」。圖為無法自理生活老人,靠照服員細心照護餵食。 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記者魯永明/攝影


聯合報「致.照顧者」專題報導,凸顯台灣面臨少子女化及高齡化的挑戰,更應深入探討人人都是照顧者,或長照家庭的議題。
基本上,無論社會的變遷樣貌有多快多大,在可見未來,「家庭」是不會式微或消失;相反的,限縮於生育模式、人口組成及社會變遷等發展,使得「家庭復歸」依舊為諸多社會體系的一項重要單位。
國家公權力之於「財政赤字」,及家庭支持能量之於「照顧赤字」,兩者形成相互糾葛關係。嬰幼兒或青少年的「照顧」及身心障或長者的「照護」,是家庭能否穩健運作的重要變數,只不過,其中潛藏諸多迷思:
首先,「重兒少、輕老殘」以及「偏幼兒、略少年」的認知,依舊是現行政策規章、整合服務及輸送體系的軸線,兒少優先於老殘的家庭與社會關注,讓資源配置產生了某種傾斜或扭曲現象,如此只會讓上述的照顧或照護,成為家庭崩解最後一根稻草。
照顧者」一詞,包括對未成年人、學齡前幼兒之主要照顧者、替代照顧者、協同照顧者的不同角色,及針對長者之新手照顧者、兼職照顧者、全天候照顧者的殊異身分。
以兒少為主的照顧事宜,如何紓解父母生養照顧的壓力,生育津貼、育兒補助、公共托育等現金或措施,多屬於支持與補充性質,雙親也大都願意承擔此甜蜜的負荷。
對於高齡父母的照護,局限傳統觀念、文化主義、制度環境等結構條件,這使得日間照顧、社區托老或機構養護,淪為陪襯或喘息性質的有限功能,無法成為照護年邁雙親晚輩解套機制,變成「家有一老、必有一倒」!
因此,有必要針對規範層次的認知,進行解構與新構,如照顧兒童之際,資源也應依比例用於青少年身上,藉此正視諸多校園吸毒、學習怯志與未來茫然的成長課題。
如何將居家、社區與機構的照顧照護,鑲嵌成連續性關係,對於從新手到全天候照顧者的演變型態或角色轉換,更是應嚴肅思考長照機構或護理之家等的建制化工程,藉以讓「長照家庭」恢復應有的生活與生命品質。

司改起乩作法 保證藥到命除


2017-04-29 03:53 聯合報  林臻嫺/台南地院法官(台南市)


蔡總統就職演說,談及司改,引來滿場掌聲,嗣即挾「民意」籌組司改會議。開會以來是高潮迭起,收視不墜。我國司法需要改革,確屬共識,但是,要怎麼改?對於渾身是病的病人,該讓他請醫生看診處方吃藥打針或開刀嗎?
不,起神壇比較快,將各方神聖(管它牛鬼蛇神還是江湖術士)一起請來,不用管病人原本體質為何(原是屬大陸法還是普通法體系)、不管病人本身的意願與需求(司法體系的實際操作者或使用者)、不用管病人財力(國家財政能否支應),也不用管法規限制(現有的憲法體制及法律提案權),開個幾次會,就能開出各式各樣英明神勇的偏方,保證藥到命除!
到底誰敢服用?這不重要。因絕大多數的人民,根本不懂法律也懶理司法本質,管它是用起乩或作法,只要能看到各方神聖,決議開出神勇偏方,能把法官檢察官們,統統打趴在地,口吐白沫、奄奄一息,這場司改大戲,就大快人心,就成功了呀!
沒錯。司法有病該醫,但正統醫法太久太困難,不符要求短期績效的選舉操作,採用偏方,把司改弄成「屍改」,讓司法者再無權也無能,把過去盲眼、不受指揮控制的司法腦死,變成只能聽政令行事的僵屍,法官檢察官就再也不能為所欲為了!司改就成功了!剩下唯一還能為所欲為的,不就只剩下政客掌權者了嗎?難不成鄉民路人以為司改成功後,能為所欲為的是市井小民嗎?
不過,反正路人鄉民投完票後,就只能看戲了,蔡總統要兌現競選政見,只要負責把戲作好,就能創造「各取所需」的「雙贏」局面?且自始以來,越離奇古怪、越超現實、越大亂鬥的劇,就能創高收視率,還能演到加場、欲罷不能,甚至歹戲拖棚。
難怪聽說司改會議某組,會想到「自己提案、自己表決」,把自己主演的短劇,加戲演成無限集。看倌啊,催生的編導演員們,都如此賣命了,別忘了掌聲愛催落去!畢竟,無酬的演出,竟有人能忘情地演到欲罷不能,想有權無責操弄司法的這些人,實在該獲頒「金屍獎」!

趙春山/為所當為 「髮夾彎」有何不可?

.趙春山/為所當為 「髮夾彎」有何不可?
.嚴震生/美國主播道德標準高過總統?
.李清志/車站的存在意義
.陳立恆/台灣教育,也需要一個量子視野
.葉銀華/股東提名董事權利 應受保障
.蘇蘅/影視南向 先看韓流怎麼吹
.王健壯/公無渡河,公竟渡河










趙春山/為所當為 「髮夾彎」有何不可?


2017-04-29 03:23 聯合報  趙春山

去年12月2日,蔡英文(右)從臺灣致電川普(左),恭賀他選上美國總統,此舉在國際上掀起風波。本月27日蔡總統接受路透專訪時表示,不排除再度與川普進行第二次熱線,但隨即被川普拒絕。 圖/美聯社、總統府提供


民進黨執政將滿一年,民眾對蔡總統和政府施政的滿意度未見起色,尤其高達六成以上民眾,對政府處理兩岸關係不滿。兩岸關係攸關台灣的生存和發展,因此社會關注,蔡總統今年五二○講話,是否會釋出任何新的訊息,突破兩岸當前僵局。
蔡總統日前接受路透訪問,可視為一個暖身動作。相較於兩岸關係,蔡顯然把對美關係,置於訪談的優先地位。例如,她以不排除川蔡再度通話,來凸顯台美間存有高層互動良好關係,並以加強協商經貿與軍購議題,來彰顯雙方共同享有的經濟與安全利益;對於中共當局,蔡總統一方面重申民進黨政府不挑釁、沒有意外的大陸政策;另一方面則要求對岸正視台灣民眾對於參與WHA和處理李明哲事件的關注,希望不要因此成為兩岸關係的阻礙。此外,蔡總統也期待雙方重開對話,以累積善意來共同面對新的「答卷(問題)」。
蔡總統或許認為,她的訪談內容,已經面面俱到,並且釋出足夠的善意。但得到的回應卻是:朋友不賣帳,敵手不領情。川普總統畢竟兼具商人和政客的雙重人格,他在回應蔡總統的談話時,明白道出了對川蔡二度通話「敬謝不敏」的理由。那就是美國不可能為了台灣而犧牲他和中共的良好關係,尤其這是美國面對北韓核武危機,最需中共拔刀相助的時刻。
川普從川蔡通話的後遺症學到了教訓,並且和習近平成為「惺惺相惜」的好友;但蔡政府似乎沒有嗅到華府這股略帶脆異的政治空氣,竟然因此提供了一個讓白宮重申一中政策,以及讓川普再度向習近平示好的機會。
對於蔡總統訪談中釋出的善意,中共不可能有感。因為這些善意並未觸及對岸眼中兩岸關係那根最敏感的神經。中共在意的是蔡總統如何針對「一中」、「兩岸同屬一中」、「兩岸非國與國關係」等做出明確表態。中共對這三個命題已有清楚的答卷;但蔡總統在訪談中既未「同表」,也未「各表」,而是「不表」。
以過去八年馬政府處理對美關係和兩岸關係的經驗看,兩岸和解產生最大的外溢效應是:讓台美關係處在雙方斷交以來的最佳狀態。因為,除了政治制度和民主理念外,台美雙方也具有共同的安全和經濟利益。至於兩岸關係的部分,憲法和兩岸人民關係條例已經讓我們可以於法有據,理所當然地就上述涉及九二共識的三個核心意涵,提供一份完全的答卷。兩岸答案的文字或許相同,但解釋不同,就是「一中各表」。只要雙方決定求同存異,自然會經由一個融合的過程,達成存同化異的目標。
中共強調堅持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依法治國的有機統一,是它治國理政的基本政治前提。兩岸的政治制度不同,台灣的政黨政治要達到三者的有機統一,難度必然較對岸高出許多。因此,雙方無論是對台政策或大陸政策,總會涉及各自政黨、民意、法規三者間存在的一些矛盾。面對不同的政治生態,我們期望兩岸都用同理心看待對方。
(作者為淡江大學大陸研究所榮譽教授)

2017年4月28日 星期五

酷經濟/經濟是回溫但仍有拉扯

.跟廣設大學一樣 教授:高捷賠10年 彰捷也想跳坑?
.拚經濟…川普砍稅 台灣可借鏡
.川普否認暖化 中國最贏
.告別猝死同仁哀孤寡 資深警員:何時輪到我?
.總統圈法官 不如交民選
.台灣新聞自由冠亞洲 自律呢?
.綢繆「前瞻」 藍綠好好做功課
.酷經濟/經濟是回溫但仍有拉扯








酷經濟/經濟是回溫但仍有拉扯


2017-04-28 02:48 聯合報  林建甫

今年以來台灣出口及外銷訂單呈現兩位數成長,經濟成長率很可能破二%。圖為高雄港。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在美中兩大經濟體景氣復甦帶動下,今年以來台灣出口及外銷訂單呈現兩位數成長,投資信心及民間消費也穩步回溫。我國經濟成長率很可能破二%。
首先,美國經濟復甦勢頭不減,最近公布的企業財報表現亮麗,美股有兩個交易日升逾兩百點,道瓊指數站穩兩萬一千點上。在三月中旬公布的聯準會FOMC會議紀錄指出,經濟如預期成長,今、明兩年可能各再調升二或三碼,後年則是三至四碼。
中國大陸第一季GDP成長率上揚至六.九%,出乎意料好。不僅如此,其他數據顯示投資回升,零售反彈,工業產出增加,房地產市場也上揚。種種跡象顯示,大陸經濟春天來了,市場對於第二季經濟成長樂觀期待。
然而國際政經情勢仍有變數。北韓、敘利亞等地緣政治動盪情勢升溫,恐慌指數(VIX index)、黃金價格及國際原油價格的上升,反映市場對於戰爭的憂心,金融市場的波動,國際資金快速的移轉,也加劇了經濟成長的風險。
日前,法國總統大選首輪投票結果,中間派候選人馬克宏雖以些微差距領先極右派的雷朋,然而執政的社會黨與最大在野的共和黨,敗選後第一時間都呼籲支持者力挺馬克宏。第二輪選舉除了是打破法國長期來的兩黨政治格局外,更被視為是「反歐、擁歐」與「全球化、反全球化」最重要的一場角力。
另外,英吉利海峽對岸也不平靜,英國首相梅伊為了鞏固執政,讓「硬脫歐」政策推動更為順利,無預警解散議院,國會大選提前了三年,雖就目前民調來看,梅伊所屬保守黨支持度仍超過四十%,遙遙領先其他政黨,但關鍵在於保守黨是否能在這次提前改選獲得更多的國會席次;也由於這次大選與「脫歐」議題綁在一起,英國選民在經過將近一年思考後,會不會出現轉變?其實梅伊提前大選的決定,賭很大。
最後,對台灣而言,下半年iPhone 8的商機備受期待,許多股民重壓相關供應鏈的股票。但依據過經驗,未來若蘋果手機新品創新度未達市場期待,或者因組裝難度太高影響出貨進度,iPhone銷量與出貨不如預期,恐將影響台灣經濟、股市表現。

跟廣設大學一樣 教授:高捷賠10年 彰捷也想跳坑?


2017-04-28 03:11 聯合報  楊智元/師大公領系助理教授(台北市)

高雄捷運去年首度不靠平準基金挹注就有7400萬元盈餘,首度轉虧為盈。圖/高雄捷運公司提供


蔡總統宣布彰化要蓋捷運,各縣市都想要捷運或輕軌,除了原本的台北、高雄、桃園、台中外,現在又再加上台南、新竹、基隆、彰化,這發展與當年廣設大學政策如出一轍,但我們都知道這個結果就是如今的高教危機。
曾到訪台北的各地民眾,想必對台北捷運的便利與繁忙人潮,留下深刻印象,似乎有捷運就是時尚城市的代表。看著北捷的「便利」與「營利」,各地縣市首長也想依樣畫葫蘆。
但翻開北捷廿年來的營運歷程,儘管二○一六年平均運量已經超過每日二百萬人次,但北捷的「運輸本業」仍是「賠錢」的;若不是有廣告、租金等業外收入,光靠票價收入根本不足以支應北捷營運費用。
大台北地區人口超過六五○萬,再加上到訪的觀光與商務旅客,才能創造出每日平均超過二百萬人次的運量。高雄市人口不到三百萬,高捷已經營運滿十年,本業還在賠錢,更不要說人口還不到一百卅萬的彰化縣了。如果未來地方人口還繼續成長也就罷了,但我們也都深刻感受到台灣少子化,不是嗎?
想透過「交通建設帶動地方經濟發展」的民眾,可能犯了簡化因果的謬誤。「交通建設」確實是「經濟發展」的必要條件之一,但並非有了「交通建設」就能帶動「經濟發展」,勞動人口、產業環境、工作機會的搭配也是關鍵。如果只有交通建設卻沒有其他配套,恐怕最後淪為「蚊子車廂」。

總統圈法官 不如交民選


2017-04-28 03:11 聯合報  林騰鷂/律師、憲法學者(台中市)


司改會議決議,未來終審法院法官產生方式,分為三個階段:先由司法院長提名應任名額三倍的人選,交由法官遴選委員會篩減為兩倍,最後由總統圈選決定。社會輿論有「政治任命,總統擴權」之批判!
平實而論,司改會的決議是有一些進步的,因依司改會決議,司法院長提名應任名額三倍的人選,交由法官遴委會篩減為兩倍;而法官遴委會成員,是由檢察官、律師、學者和社會公正人士過半數方式和法官代表共同組成,比現制更具民主正當性!壞就壞在經過法官遴委會篩減後的兩倍人選,最後要交由總統圈選,這就有政治操弄空間。
因此,法官的來源及進場機制,必須要有全面性的改革,現行法官遴委會仍局限於法官視野,難免近親繁殖,而代表行政權的總統、代表立法權的立委由公民直選,代表人民行使司法權的法官,是否也要有一定比例由公民直選。
二○一一年六月十四日立法院通過法官法時,雖作成一附帶決議,要求司法院應逐年降低法官考試取才,至十年後只能占當年度需用法官的廿%,但此附帶決議,並無拘束力,且仍屬司法主權間接在民的規範,難以徹底改善以考試全面選拔法官之弊病。
台灣人口二千三百萬,但各級法院總數不到四十個,專職法官約僅二千餘人,較之德國人口八千三百萬人,各級法院有一千六百餘個,專職法官高達二萬餘名,我國之司法保護密度,顯然偏低。此次司法改革,對於法官的數量、選拔方式,特別是法官直接民選機制,均未有充分討論,亟需檢討改進!

台灣新聞自由冠亞洲 自律呢?


2017-04-28 03:11 聯合報  陳實/司法實務工作者(台中市)


無國界記者組織公布二○一七年的新聞自由指數排名,台灣在一百八十國中名列四十五名,位居亞洲之冠。可惜的是,無國界記者組織只看到台灣新聞自由的表象,未察覺台灣媒體逐漸失去自律功能及受政府侵害之虞的實況。
今年三月發生外拍女模命案,媒體不但未盡新聞把關之責,於檢警尚在偵辦時,就揣測案情,並大幅報導嫌疑人的相關資訊,引發民眾的「網路公審和獵巫行動」。事後法院依證據撤銷對梁女的羈押,打臉媒體事前對梁女的偏頗報導。業者應成立自律委員會,避免類似事件或網路公審情形再度發生。
同樣在三月,民進黨立委表示應訂《反滲透法》規範假新聞,政府也打算建立「真實查核機制」防範網路假新聞。消息一出,立刻引起蔡政府有擴權侵害新聞媒體「第四權」的訾議。
網路假新聞確實會對政府治理造成困擾,而不實訊息也會讓社會大眾陷入錯判形勢的境況。但透過外國事例,比如美國政府誇大伊拉克的威脅發動戰爭,還有南韓政府於「世越號」沉沒事故時,呼籲民眾要相信政府有處理危機的能力等事來判斷,政府往往才是帶頭製造假新聞的始作俑者,目的或是為了遂行己意、或是掩蓋執政不力的資訊。所以在台灣,網路假新聞還是靠媒體自律查證、網路社群提高警覺來防止較為妥適。如果蔡政府過度介入的話,恐有侵犯第四權之虞。
台灣的「新聞自由排名」進步固然可喜。但更值得期待的,是媒體自律的提升、政府行使權力懂得節制,好與台灣新聞自由「狀況還算良好」名實相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