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4月30日 星期日

經濟/大陸外貿亮眼 背後藏隱憂

.聯合報社論..黑箱司改勿成政治擴權之打手
.聯合報黑白集.主政者不可作黑白郎君
.經濟日報社論.大陸外貿亮眼 背後藏隱憂








經濟/大陸外貿亮眼 背後藏隱憂


2017-04-30 02:36 經濟日報  經濟日報社論


大陸對外貿易在經歷兩年衰退之後,近期表現非常突出,超乎市場預期。大陸官方資料顯示,今年第1季進、出口貿易年成長率分別達到24.1%和8%,連續三個季度持續回升,雙雙創下近六年來新高。大陸外貿大幅成長是否意味著已擺脫低谷,步上穩定復甦之道,令人關注。
客觀而言,近期大陸進出口貿易表現非常耀眼,除了因前期基數較低,主要是因為大陸宏觀經濟有回穩的跡象,官方公布的製造業採購經理人指數(PMI)已連續六個月保持在51%以上的擴張區間,尤其生產、採購量、新訂單、新出口訂單等都在上升,內需逐漸轉強帶動了進口需求。同時,大宗商品和初級產品國際價格回升,尤其是原油、鐵礦石等進口量大增,也是造成近期大陸進口強勁上漲的原因之一。
就出口貿易而言,全球經濟復甦漸趨明朗,外需回溫,尤其對巴西、俄羅斯、馬來西亞等新興經濟體和大宗商品供應國之出口,都呈現明顯的反彈。
去年以來,大陸陸續推出支持出口及穩成長的政策措施,已逐漸收到效果,尤其過去一年多,人民幣呈現弱勢,累計貶值幅度近10%,對提升國際競爭力,促進大陸出口具有一定的作用。
然而,由於全球經濟復甦力道並不強勁,需求尚未根本改善,國際大環境不穩定、不確定的因素還不少,面臨的困難都不是短期可以克服的,因此,今年大陸外貿形勢仍不容過於樂觀。
世界銀行和WTO的專家不約而同指出,目前全球貿易正處於一個相對脆弱的狀態。世銀的專家認為,過去五年全球貿易成長率一直低於歷史的平均水準,去年的漲幅更是2009年以來最差的,最主要的原因是全球經濟成長逐年減緩,以及大宗商品價格崩盤形成的長期趨勢;去年全球貿易更加疲弱不振,則主要是受到政策不確定性大增的影響。這些抑制全球貿易擴張的負面因素,在2017年間仍將持續存在。
WTO專家預測,2017年全球貿易成長率約在1.8%和3.6%之間,高低間的落差主要決定於政府的政策。政策存在不確定性主要來自三方面,一是川普總統的美國優先政策和逆全球化、威脅對進口商品課徵高關稅等貿易保護措施是否付諸行動;二是敘利亞問題和北韓核武等地緣衝突是否升高;三是英國脫歐和歐洲主要國家總統大選導致領導人更迭等,都將會給各當事國政府現行的經貿政策走向造成影響。
受制於全球經貿形勢的諸多不確定性,今年大陸的外貿形勢仍不容過於樂觀。儘管日前川習會面並達成貿易百日計畫,降低了美國對大陸進行匯率制裁和爆發貿易戰的可能性,對大陸外貿持續成長無疑具有正面意義,但敘利亞問題和北韓核武問題難解,或將使中美兩國關係複雜化,進一步給兩國雙邊貿易摩擦投下不定時炸彈。
其實,大陸或有可能避免被美國貼上匯率操縱國標籤,但貿易問題很難繞過。中美兩國的貿易百日計畫談判,由於各有堅持的立場,似不太可能一帆風順。不過,由於兩國經貿關係非常緊密,美國擴大對大陸進行貿易制裁對自己造成的負面影響也將愈大,美國內部也有不同聲音,兩國全面爆發貿易戰的可能性或許不高,但未來的貿易摩擦恐仍無可避免,尤其在紡織、鋼鐵、橡膠、鋁製品等領域,不排除會發生局部性貿易戰。
值得一提的是,川普的貿易保護主義主要攻擊對象,是那些對美國貿易順差愈大的國家愈有可能,其中,大陸對美國貿易順差一直獨占鰲頭,去年高達5,100億美元,因此,不難理解為何大陸屢屢成為川普在貿易方面砲轟的目標,這個形勢短期內不會改變。改善中美兩國貿易不平衡的方法,如果大陸採取擴大自美國進口,美國因國際地緣政治考量而不對大陸實施貿易制裁,今年兩國之雙邊貿易或將保持穩定成長之勢。

聯合/主政者不可作黑白郎君


2017-04-30 02:54 聯合報  聯合報黑白集

總統蔡英文。 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蔡總統說,要致力建立一致性、可持續、可預測的兩岸關係。其實,不只是兩岸關係,主政者的一切施政,皆必須有一致性、可持續性及可預測性
也就是說,國家施政的核心價值及論述,必須始終如一,表裡如一,不可有雙重標準,不可常有髮夾彎,不可見風使舵,不可看人上菜,不可作黑白郎君。
蔡政府能否禁得起考驗,可先檢驗「公民不服從」及「百分之百的言論自由」這兩句話。
太陽花事件中,民進黨立委把守立院議場門口,護衛陳抗者占據議場廿三天,歌頌「公民不服從」。但退休軍公教人員對年改進行陳抗,蔡政府將陳抗者指為暴民,公布人頭圖像,完全罔顧其「公民不服從」的權益,甚至欲控告並未占據立院廿三天的他們「妨害公務」。兩者對比,蔡政府的一致性、可持續性及可預測性何在?
蔡政府自總統府資政至內閣及司法院、監察院的人事,任用及提名了許多主張台獨者,又褒揚鄭南榕所倡「百分之百的言論自由」。相對而言,卻欲制裁退將赴陸表達兩岸和解立場,違反了「任何人皆不必為其政治認同道歉」的承諾,也公然踐踏了「百分之百的言論自由」的「鄭南榕原則」。試問:兩者相較,蔡政府的一致性、可持續性及可預測性又何在?
主政者的核心論述若失去一致性,必然演成信任危機。不幸的是,如今在蔡政府的重大施政中,卻不斷出現黑白郎君的雙重標準。

聯合/黑箱司改勿成政治擴權之打手


2017-04-30 02:49 聯合報  聯合報社論

總統府司法改革國是分組會議紛爭不斷,已有兩名委員聲明退出,28日舉行第四分組會前爆出搶議題,也成為外界批評焦點。 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記者黃威彬/攝影



司改國是會議最近接連爆發爭議:台大教授林鈺雄、律師陳重言兩名委員因不滿運作方式,相繼宣布退出司改籌委會副召集人瞿海源則因在會上對其他委員拍桌斥責,被指為霸道更嚴重的是,司改籌委會在四月十七日與總統密會,會議內容竟完全不許其他委員知悉,因而傳出「黑箱」之說。這種種爭議,除嚴重損害司法改革的公信,恐更不利司改日後的推動。
這次司改會議,除選用大批非專業人員為委員,在擔綱者及議題設定上都過度偏倚總統親信的民間司改會,導致專業與公信遭到質疑。正巧,國家地理頻道最近播出愛因斯坦的傳記影集《世紀天才》,片中對於德國納粹如何在威瑪共和時期崛起著墨甚多;愛因斯坦身為和平主義者,其間經歷摯友喪命納粹攻擊之痛,自己也成為納粹眼中釘。「威瑪共和」是指一次世界大戰後採行共和憲體的德國,當時法界對「威瑪憲法」的評價甚高;但是,納粹利用威瑪憲法的間隙逐步擴張,更於一九三三年掌權後徹底破壞民主制度。威瑪之鑑,值得台灣警惕。
民進黨雖已完全執政,但蔡政府並不以控制行政和立法兩院為足,繼續把手伸向司法、考試和監察。觀其作法,一方面藉體制外的國是會議切割政治責任,一方面成立體制外組織來打擊異己,這除破壞五權分立,也讓民主制衡日漸傾斜。
回顧一下這些作法,其痕跡清晰可辨。蔡政府一上台,即下令裁撤專辦總統、院長、部長等高官失職的「特偵組」;接著,制定逾憲的《不當黨產條例》,倒置「舉證責任」、顛覆「無罪推定原則」,恣意將政黨、民間社團的財產收歸國有。總統提名的監委,則公開威脅要將政治不正確的法官「趕下台」。日前民營電台的音樂網突然遭到NCC封台,這是干預第四權,手法一樣粗暴。
政府的擴權態勢,更隨司改國是會議的召開變本加厲。最明顯的例子,司改分組會議以一面倒的姿態作成決議,將終審法官改由總統「政治任命」,這是幫總統擴權。原不在討論範圍內的檢察官是否「行政官」的問題,突被納入議程,表面看似比照先進國家、終結清末民初將檢察官視為司法官的錯誤,殊不知,檢察官一旦被「行政化」,更容易淪為「政客打手」。也難怪,有檢察官形容,如此一來檢察官將成「行屍走肉」。更可議的是,司改委員竟要求法律明文規定媒體不得評論尚在偵審中案件,若洩漏非屬偵查可公開事項,須課以妨害司法公正、洩密罪等罪。這簡直把言論自由踐踏在地。
司法改革是一項艱鉅的工程,如果不釐清目標及先後順序,要想在短短一兩個月內獲致結論,與妄想一步登天無異。觀察此次司改會議,不僅議題包山包海,成員的代表性和專業性參差不齊,討論過程更是亂象百出。分組召集人瞿海源多次在會中阻止其他委員發言,甚至逕自拍桌宣布散會;如此缺乏民主精神,令人錯愕。在總統府召開的司改籌備會議,先前七次會議都有紀錄,第八次突然變成黑箱,甚至不准與會者對外發言。這麼不透明的東西,叫人如何尊重?
同樣可議的是,傳出將由總統政治任命終審法官一案,竟是特意排除「須經立法院同意」,讓總統可直接圈選。而且,司法院長許宗力僅向蔡總統報告要提出「金字塔訴訟制度」,卻未向她報告後來的重大轉折。
威瑪共和雖有優秀的憲法,最後卻變成納粹寄生的溫床;這除了社會經濟條件不足,也是太多人自甘沉默,導致民主不斷遭到民粹的侵蝕。同樣的問題,近幾年在西方民主國家不斷重演,在台灣,其變化同樣令人目不暇給。這兩天,已有法官和檢察官呼籲實務界代表集體退出司改會議,其原因,正是深恐司法變成野心家的樂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