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月12日 星期四

經濟/推動創業家簽證 先找政策盲點

.聯合報社論..州官放不完的火,業者嚥不下的咖啡
.聯合報黑白集.十字架丟給人民揹?
.經濟日報社論.推動創業家簽證 先找政策盲點








經濟/推動創業家簽證 先找政策盲點


2017-01-12 02:28 經濟日報  經濟日報社論
近年來國際間創新創業活動蔚為風潮,為了競逐國際人才,許多國家開始推出「創業家簽證 (Entrepreneur Visa)」制度,藉以吸引外國人士至當地創業。我國政府為了引進新創事業人才,提高外國創業家來台創業的誘因,也參考國外經驗開辦「創業家簽證」。
行政院早於2015年5月即核定了《推動創業家簽證之規劃》案,計劃以前兩年為試辦期,每年核發2,000名。此一規劃歷經舊、新政府,兩年的試辦期即將於今年5月到期,但截至本月初,真正申請的人數僅有41人,通過簽核者也僅有33人,與兩年4,000人的目標實有天壤之別。
近來行政院重視此案,要求各部會通力合作,至少達到每年核簽200人的目標。新政府願意延續舊政府政策,足見對此計畫精神之認同。其實,新政府重視此案乃理所當然,蔡總統多次力陳新政府經濟突圍的新經濟模式,便是以創新驅動經濟。創業家簽證規劃既已集所有能想到的政策誘因以吸引外國人士前來創業,新政府所能做的最好決策,當然就是延續、改良、落實此一規劃。
然而,獲核發創業家簽證的外國人士寥寥可數,顯示此一立意良好的政策在執行上必然有可議之處。觀諸目前政府規劃的重點工作,大致包含四個方向:鬆綁法規、單一服務窗口、強化宣傳、創造誘因。其中單一窗口及強化宣傳無需多做說明,鬆綁法規主要包含簽證流程簡化、放寬簽證申請資格等,創造誘因則包含眷屬來台居留配套、研議創業競賽與相關補助納入外籍創業家之可能等。
對於上述策略做法,當然不能說無益於創業家簽證人數目標的達成,但我們認為這些做法最多只是計畫成功的必要而非充分條件。檢視過去成效不彰的原因,即使現今目標縮減到僅為200人,都必須有更宏觀的思維與更前瞻的做法才能成事。
首先,要吸引國外創業家來台,台灣已有的產業環境與優勢當然是必要的基礎誘因,若要天馬行空的創業創意,他們大可不必來台灣,因此國發會宣示的「使國際創意與本土資源結合」不但正確也必須落實。落實之道在於讓國內產業界也能融入此一計畫,共同執行規劃、攬才、合作方案。台灣雖有許多產業表現不錯,但供應鏈也存在許多缺口,特別是下游最終產品日漸稀少,導致中上游產品缺乏最終出海口的保障,此外,產業界向來對國際市場的通路管道掌握不足,如何藉由國外創業家來台補足這些缺口,也有賴國內產業的投入合作。
其次,鬆綁法規不應僅限於移民相關法規。國際創業家之所以願齊聚矽谷,除了因矽谷有良好的創新環境外,更有良好的創業支持系統,例如募資與IPO的方便性。因此,要成功吸引創業家來台,政府也必須做好讓其得以便利募資與IPO的相關法規鬆綁,讓可能的商機有實現的機會,才能形成有效誘因。政府既已宣示要全力推動金融監理沙盒機制,這或許正是一個最好的開端。
再者,當政府欲透過外館宣導、爭取可能的創業家時,也不可過度迷信傳統的創新創業大國。以色列、美國等創新創業大國固然有不少人才,但也已具備良好的體制,來台創業的可能性其實不大。反之,東歐與中東諸國近年來在既有或來自俄羅斯的科研基礎上,有愈來愈多的創新創意表現,或許才是最佳的創業家人才庫,值得政府重視。
最後,新政府力推的亞洲.矽谷計畫執行中心已經掛牌上路,也是希望打造台灣成為創新創業基地。因此,此二計畫實是相輔相成,應該併同考量:透過創業家簽證以引聚外國創業家來達成亞洲.矽谷的目標,以亞洲.矽谷的動能來協助創業家簽證目標的達成,兩者無可偏廢。

聯合/十字架丟給人民揹?


2017-01-12 02:28 聯合報  聯合報黑白集

交通部長賀陳旦說,不要將春節北高輸運當成是交通部單獨來扛的十字架。 記者雷光涵/攝影


蔡政府施政無起色,官員伶牙俐齒倒是一流。交長賀陳旦說,春節期間國道繼續實施夜間免費,但不對北高輸運六小時作出承諾,交通部「不想揹這個沉重的十字架」。
聽聽這話,多傲慢的官員才說得出口。賀陳旦不願對負責的業務作出承諾也就算了,竟把一個自我挑戰的目標稱為「十字架」,還說不想揹。這個十字架,顯然就是要丟給人民揹了。
沒錯,賀陳旦對這點也作了萬全準備。他提醒:用路人要自己注意路況,「分散上路」。這句話翻成白話文,是說:「民眾最好別出門,如果碰到塞車,別怪我沒提醒!」一個部長如此滑頭,把事情推得一乾二淨,把問題全都丟回給用路人;請問,這麼一來,我們還要交通部長幹嘛?
春節年年在過,政府的輸運承諾有時跳票,挨K一下又有什麼大不了。但到了蔡英文執政,春節交通突然就變成揹不起的「十字架」,這是賀陳旦身體虛弱,還是民進黨的「謙卑」哲學與眾不同?再說,民眾要如何「分散上路」,難道政府連提供即時路況的工作都可以省了?
這就跟一例一休併發症一樣,政府的處理也是全都怪到別人頭上,卻不檢討自己的失策。依徐國勇的邏輯,如果漲價,那是商家不應該;如果員工領不到加班費,則是資方的錯;如果民眾散播亂象,那是故意抹黑;如果消費者抱怨,那是不懂政府美意。
台灣人民要幫政府揹的十字架,看來還真不少!

聯合/州官放不完的火,業者嚥不下的咖啡


2017-01-12 02:28 聯合報  聯合報社論

行政院長林全(中)昨天與全國中小企業主茶敘,說明政府對一例一休的態度。 記者陳柏亨/攝影


一例一休政策果真「野火燒不盡」,各式各樣料想不到的後果鋪天蓋地而來。一個商家接著一個商家,一個產業接著一個產業,全都淪陷於林全所說「漲價是必然的」困境。有人譏諷,漲價的後果原來是由行政院長「掛保證」的;有人擔憂,全面性通膨已然啟動。
社會反應如此強烈,行政院遂大動作回應,豈料,不是對始作俑者的政策有所修補或加強配套,反而是針對業者下手,放話譴責漲價的商家乃「搭便車,抹黑一例一休政策」,宣布要找業者「喝咖啡」,以查明是否有哄抬或聯合漲價等行為。這是作賊的喊捉賊嗎?造成物價波動的始作俑者是誰,當今民智不足以理解嗎?面對輿論譁然,自由市場經濟學者出身的閣揆林全,心底深處能無一絲「孰令致之」的自我反省嗎?
於是,行政院一面放軟姿態,改口不再請喝咖啡,只要求被點名的業者自行送交書面報告說明;但另一方面,也並未放棄行政權力的揮舞,政院消保處仍然嚴正宣布開始查價行動。約談也好,「喝咖啡」也好,查價也好,執政者的邏輯都是一樣的:作官的我「政策有理」,業者你「漲價有罪」。「只准州官放火」,莫此為甚!
一例一休現在被視為「惡法」的典型,並不是社會集體喪失理智、喪失良心,竟同意資方可剝削勞工;而是政府對勞動市場、經濟現況、及政策影響評估,毫無理解,毫無知識,更毫無專業判斷,全憑著漂亮的口號治國。蔡英文總統亟欲拉抬她本人「站在勞工這邊」、「提高勞動人權」的形象,從一開始「高端指揮」遠通及國道收費員事件、華航罷工事件之後續處理,即可看出端倪。但這次一例一休的政策後果,除了引致通膨使弱勢勞工階層直接承受百物皆漲的衝擊之外,最令執政者始料未及的是,標榜嘉惠勞工的政策,最大的受害者竟是勞工本身。
台灣本來困在景氣不佳、企業經營困難的處境已久,多數勞工真正需要的是多放假那種「小確幸」,或是穩定的工作機會以保生計,其實不問可知。小英總統上台以來種種影響經濟發展走向的政策,使得資方出現財經專家所謂「企業對政府心死」的反應。這次一例一休政策,主要反映出少數強勢勞團、青年勞工代表、社運出身的勞動主管官員的主張;但企業界來不及因應人事成本陡升,不得不籌謀各種應變手段,包括強迫減少加班時數,減少產出(例如客運減班),停止聘雇低技術性工人,用兼職或派遣取代正職員工,甚至提前自動化作業時程,加購機器人取代人力作業。
這些現象,並非出於區區少數「為富不仁」的財團企業主只顧私利,而是全面性地從小吃攤到電子大廠不得已的共同選擇。而凡此種種,不都由勞工首先受害,且越弱勢的勞工受害越深嗎?很多原先尚有加班費可領的如司機等行業,收入不增反減;本來還有周末工作機會或低技術性的工人,馬上面臨生計更艱窘的苦境。
政策後果如此,如果民進黨尚在野,會饒得了這種「無能的執政者」嗎?但民進黨今日執政大權在握,不圖補救自己一手製造出來的混亂,反而濫用行政權力威嚇民間。最近以來,主管機關指揮的勞檢、金檢、查價、罰款、約談等手段,密集頻繁,無日無之,不但已繁苛到擾民的程度,且官僚無知卻顢頇,令民間業者瞠目結舌無言以對。行政處罰猶嫌不夠,還有「找業者喝咖啡」這種「名為道德勸說,實則行政恐嚇」的手段祭出。一再折騰之後,不妨試問徐旭東對蔡英文是何感受?張忠謀對林全是何感受?等著被約談的鬍鬚張、手搖茶業者是何感受?所謂「對政府死心」,可不是少數一二業者的心聲而已!
州官放火,人民遭殃。咖啡走味,老百姓誰嚥得下去?

聯合筆記/其實你雇不起你太太

.誰與爭鋒 航母作戰靠經驗
.遼寧號巡航 關鍵在演練什麼?
.長照修法展決心 財源需長久
.財源弔詭 抽菸救長照?
.李家同:考招改革搶學生…又在搞教改了
.高中職先就業準備不足 恐先職涯迷惘
.聯合筆記/其實你雇不起你太太






聯合筆記/其實你雇不起你太太


2017-01-12 02:48 聯合報  梁玉芳

美國總統歐巴馬十日在芝加哥發表告別演說,他在感謝妻子蜜雪兒時感性拭淚。 美聯社

歐巴馬昨天回到發跡處芝加哥的告別演說自是動人。而他唯一泛淚之處,是提及妻子蜜雪兒時:白宮八年,「你承擔了不是你要的(第一夫人)角色,卻賦予優雅、堅毅、格調和幽默…讓整個世代有了更高遠的視野,因為有了你這樣的典範。你是我的驕傲,是全美國的驕傲。」
歐巴馬寫下的白宮歷史,若沒有蜜雪兒犀利的口才、親民的形象(她在白宮種菜、宣導兒童健康;她與到訪白宮的百歲非裔老婦共舞;在川普亂流中,她鼓舞人民「他們自甘下流,我們自強提升」),無疑將大為遜色。
此外,日前金球獎,梅姨修理川普的發言之外,最佳男主角得主萊恩葛斯林的感言,值得再看一次:
「當我唱歌、跳舞、彈鋼琴,經歷此生最好的拍片經驗時,伊娃(妻子)照顧我們的女兒、懷第二個小孩,照顧與癌症對抗的哥哥。如果她沒有承擔這一切,那今天就是另外一個人站在這裡了。親愛的,謝謝你。」
兩名成功男性在全世界的注目中,視妻子為事業夥伴,高調道謝,分享榮耀。這是多麼大的進步。古今中外,多少妻子自動默默站在男人背後。
為了養兒育女、照顧家人,不少現代女性也只好中斷職涯,為眾多企業老闆養出勞動力,但這些都不被計入國家的GDP。
到底操持家務,價值幾何呢?日劇「月薪嬌妻」再度挑起話題。失業女子與單身男「以就業為前提」的婚約,嬌妻應聘「家政婦」職務,約定月薪;後來再加進「感情勞務」,每周有一天「擁抱日」,心累時有肩膀可以靠之類。
婦團出身的立委李麗芬幫台灣「月薪嬌妻」算了薪水。家務洋洋灑灑含括七種職業:CEO 、社工兼心理師、廚師、保母、保全、洗衣工、司機、清潔工,月薪各是二萬到廿萬,再各自依人妻於各項工作的時數比率折算,計得嬌妻月薪約是四十五K。真要計較,有多少人負擔得起這數字?
有趣的是,認定主婦得有CEO能耐,因為照管一家老小,開門七件事,「不僅要有領導力、溝通能力、更要能聽取意見」,還要常擔心世風日下「要怎麼教小孩」;在婆媳、妯娌、小孩之間排解糾紛,難度絕不下於處理辦公室政治。比照CEO,誰曰不宜!
其實,劇裡「給薪嬌妻」的觀念並不新奇。台灣婦女團體廿年前就開始主打「家務有給」制,終在民國九十一年修訂民法,規定夫妻於生活費用之外,得協議給在家的另一半一定數額的「自由處分金」,雙方談定一口價,主內主外都有收入,也免落得家庭主婦半生無薪付出,換來「老年貧窮」的困境。
而且,這條法令十分政治正確:賢內助皆可適用,不管是她還是他。

李家同:考招改革搶學生…又在搞教改了


2017-01-12 02:48 聯合報  李家同/清大榮譽教授(新竹市)

大學招聯會規畫考招改革,未來仍維持目前學測、指考「二次分發」;但台大多位教授7日在校務會議提案,認為應「先考後招、一次分發」。 (本報資料照片)


我們國家是一個教改的國家,總有人不停地在做教改的工作,問題是教改永遠在改入學方式,而不管學生到底學得好不好。最近台大校務會議反對招聯會決定,我的直覺是目前很多大學的問題不在於如何招收學生,而是在於如何搶到學生。教育部公布很多大學有大量缺額,招聯會改大學入學方法,恐怕對於這些大學是毫無意義的。但對於考生,尤其是弱勢考生,招聯會的決定卻有很大關係。
招聯會決定要將申請入學名額擴張到八十%,申請入學對於弱勢學生絕對不利,因為申請每一個學校都要錢,而且只准填六個志願,如何選擇又是問題。申請入學往往要口試,弱勢孩子一定會對口試的交通費、住宿費等感到煩惱。
還有一個有關「P」的問題,所謂P者,乃portfolio也。意思是說將來所有的學生都會有一個學習檔案,記錄參加比賽、社團、學習什麼特別項目,比方說會不會拉大提琴。這種事情對弱勢孩子絕對是不利的,他們根本搞不清楚該怎麼做,很多比賽也不是免費的。聽說現在已經有一些補習班專門幫孩子從小就設計全套的P,當然弱勢孩子的P是不會好看的。
有一些教授過分地強調多元,多元學習是對的,但多元入學是極有問題的。我們在大學教書,有時碰到一些非常奇怪的學生,考試考得糟到極點。教授只管學生會不會學習,如果你靠拉小提琴進入電機系,結果因為數學太差而什麼都學不會,最後被退學,當年多元入學幫助學生入學,結果害得後來被退學。
據說以後大學招生要配合十二年國教課綱,所以有些孩子會寫程式,招聯會希望大學可以優先考慮這種孩子,有些家長本來就會寫程式,他們的孩子一定也很容易地學會寫程式。可以想見的是,很多城市都會有寫程式的補習班出現,問題是偏鄉高中的孩子能夠學好寫程式嗎?這種過分有理想的做法,使我想起十二年國教忽然規定進高中要考英文聽力,我深深地知道,偏鄉孩子讀課本的英文已經非常吃力,英聽是雪上加霜。將來大學要看會不會寫程式,偏鄉的高中孩子只好嘆息了。
大學校長們應該知道大學資訊相關科系畢業生中,有多少人是會寫程式的?大學校長們的工作應該是要提升學生品質,而不是在成天研究如何招收學生。
我們國家也應跳出一個迷思,那就是不斷修改入學方法來提升學生的競爭力,。因為每次修改以後,學生的壓力好像更加大了!壓力雖大了,競爭力卻未見提高。教改改來改去,補習班越來越多。教育界有很多工作該做,實在不必再搞教改了。

誰與爭鋒 航母作戰靠經驗


2017-01-12 02:48 聯合報  鍾堅/清華大學榮譽退休教授(新竹市)

中共遼寧艦。 圖:新華社


共軍航母「遼寧艦」在南海戰、演訓一結束,於我總統出訪美洲期間通過台灣海峽北返母港。近期共軍密集啟動「輿論戰」,運用附隨組織與傳媒,頻頻釋出甫成軍戰備「遼寧艦」加工添料的戰力特強之假新聞,企圖打擊我軍民士氣。難道共軍航母真能將台澎防衛作戰軸線翻轉,從此台灣周邊均飽受共軍航母艦載機的十面埋伏?
筆者記得一九八八年受邀參訪駐泊美國加州聖地牙哥基地的航母USS Ranger,戰情中心值更作戰官簡報後知道我是來自台灣的海軍子弟,特別拋給我兩個議題接招,以彰顯航母戰技的深奧:
第一題是四架艦載機炸射敵營返航,一架油箱漏油,航空燃油已耗盡,一架機腹中線遭擊穿,鼻輪無法放下,另一架機翼掛載的炸彈全程卡死無法拋投,只有最後一架無恙,請問這批艦載機的落艦優先順序。
第二題是︰航母接戰期間的死穴是什麼?
這兩個議題都是該艦於越戰後期在南海的真實戰例,值更官補充說道。
筆者當時腦袋一片空白,但當著多位貴賓面前不能落漆不回答,乃當機立斷實問虛答,略以:這批艦載機的落艦順序應有五十六種數學組合;而航母的死穴就是沉沒,在空的艦載機無家可歸紛紛落海。
值更官先讚揚筆者的機靈回覆真有梗,果然是教授級的海軍子弟,然後告知當年在南海的處置:無恙的一架立即落艦,其他三架飛行官航向僚艦後跳傘!目的是保持飛行甲板正常運作,後頭還有多批多架次艦載機要起降。
另一次任務該航母在南海突然主機故障且舵機失效,在無風的春夏交替時節,航母不能以戰速營造逆風起降條件;在空的艦載機無法逆風落艦而被迫轉降西貢新山一機場,準備出擊的艦載機也無法獲致足夠逆風浮動升力彈射起飛。
共軍航母「遼寧艦」要形成戰力,還得長年累積戰、演訓經驗。
一九五九年十月,共軍以俄援SA-2型防空飛彈擊落國軍偵察機;仿造的「紅旗一號」防空飛彈一九六五年成軍列裝,並前推部署於華南沿岸。協防美軍航母的艦載機避戰,從此不再飛越美國自訂的「台灣海峽中線」赴大陸沿海偵巡。一九六七年八月,共軍自製「上游一號」岸置反艦飛彈成軍列裝,並前推部署於華南沿岸,美軍航母避戰也從此不再跨越台海中線赴大陸沿海偵巡。
華美斷交後的一九九六年第三次台海危機期間,美軍檢派兩個航母特遣支隊馳往東亞應援,但在危機期間全程它們從未駛入台灣海峽。
航母作戰的頭號法則是:絕不駛入敵方優勢制空、制海兵力的作戰半徑內送死。「遼寧艦」日昨通過狹窄的海峽水域,應該體驗到國軍優勢反艦飛彈與制空兵力的壓力;誰與爭鋒的航母作戰,的確要靠長年經驗累積方能形成戰力。

遼寧號巡航 關鍵在演練什麼?


2017-01-12 02:48 聯合報  華志豪/台北論壇基金會主任(台北市)

中共遼寧號及護航艦艇,穿越台灣海峽北上。 中新社資料照片


中共海軍遼寧號航艦穿越台灣海峽,我國上自國防部、下到媒體名嘴與戰略學者紛紛作出反應。其實,我們無需過多揣測,遼寧號這次的巡航擺明的是一次基礎操兵演練,關鍵是在於巡航過程中他們做了哪些演練項目?我國國防部掌握了沒?
我們先來看中共三大艦隊的位置。最北方的北海艦隊位於青島;往南是位於寧波的東海艦隊,最南邊的南海艦隊則位於海南島附近的湛江市。中共海軍艦艇巡航不同艦隊所在地是很正常的事。目的在熟悉不同艦隊的水域環境,以便戰時能有效進行戰術上相互支援,或因應戰略上的需求調整部署。
再看地圖上這三大艦隊位置的關係,台灣海峽及宮古水道這兩條航道是最快速連結南北的水道。更重要的是,航母艦隊的編成絕對包含了潛艦,在這塊海域上,只有這兩個航道才適合潛艦航行。因此,任何國家的海軍來此執行任務,對航線的選擇都不會做第二個設想。
但在現實面上,宮古海峽最寬處僅三百公里,台灣海峽最寬處也僅四一○公里,最窄地方更只有一三○公里。遼寧號艦隊經過這兩地時,都在美、日、台空軍的作戰範圍內,也在反艦飛彈的有效射程內。即使沒有立即的武力威脅,宮古海峽邊上的與那國島還有日軍監控部隊監視著艦隊一舉一動,共軍不可能不知道這一點。在經過這兩個海域時,共軍勢必要藉機進行相關的戰術演練,否則豈不白走一遭?
在這樣的思考下,我們真正需要關心的是共軍在穿越台灣海峽時到底演練了哪些項目?有沒有訂出接戰的標準作業程序?演練成效如何?瞭解這些之後,就可以推斷出中共海軍擔心的是什麼?害怕的是什麼?不在意什麼?有能力反制什麼?這些才是我們國防部在監控遼寧號穿越台海時,應賦予監控部隊的首要任務。
遼寧號穿越西太平洋海域的行動,其實跟過去中共其他艦艇的穿越巡航任務並無不同。所不同者,遼寧號是第一艘以航母功能穿越其間的海上載台。理解其任務需求後,國人其實無須惶恐,我們真正該擔心的是在面對未來其海軍整體逐漸成形的狀態下,我們的主事者知不知道我們的需求是什麼?

馬凱/全球化潮流 當迎不當反

.馬凱/全球化潮流 當迎不當反
.羅智成/從荊棘到長春藤—我的大學教育想像
.薛承泰/「婚姻」與「昏因」
.葉銀華/政策沒有白吃的午餐 然後呢?
.王正方/政客愚弄歷史 愚弄「這個國家」
.嚴震生/舉重金牌與學術正義
.林中斌/川普外交「聯俄制中」?








馬凱/全球化潮流 當迎不當反


2017-01-12 02:12 聯合報  馬凱(經濟評論者)

川普意外當選,這個世界應已注定,主導二○一七年的就是所謂的「反全球化潮流」。
有三個名詞被幾乎所有的人混雜在一起,就是全球化、 自由貿易、民粹;而有所謂「反全球化,也就是反自由貿易的民粹主張。」但這三者根本風馬牛不相及;一旦認明真相,我們的態度也可能完全翻轉。
全球化自是其中關鍵。但真正廣受大家注意,成為流行的全球化一詞,大約只是近卅年來的事情。然而自由貿易,不論其在經濟學之中的地位、闡述,還是在現實世界中廣受關注、大力推動,直可回溯到二戰之後,距今至少已逾一甲子。是此二者,本即不可混為一談。
自由貿易十分單純,只是要去除各國基於種種私心而強加於貿易之上的各式障礙。正如同在一國之內,任何個人橫加阻擋交易順利進行,都會損人且害己;國家之間的交易受阻,各方同受其害,這是人類經過幾世紀的血淚經驗學習而得的寶貴教訓。今天除非無知的莽夫當道,罕有一國重蹈覆轍;即使貿然嘗試,很快就會知難而退。
全球化現象則十分玄奧。從其表象看,似乎也正是排除人為的障礙,令資金、商品在國與國間順暢流動。然而實質上它代表人類社會極大多數人在政策觀念上的一大躍進。
儘管自由貿易的浪潮六十多年來洶湧澎湃、聲勢日大;但直到一九八○年代中期,全球落後國家仍與國際市場高度隔絕;而其人數高達全人類九成。因此全球經濟被一道高牆割裂,只有少數人能悠遊市場,自由貿易。
一九八○年代後半,是一個劃時代的里程碑。數年之間,落後國家紛紛揚棄閉關自守、自力更生的鎖國政策,跟隨台灣的腳步,極力爭取外人直接投資,發展勞動密集的加工出口業,積極投入全球市場。但因高達數十億的廉價勞動太快地湧入國際市場,使低階勞力嚴重過剩,造成先進國家工作機會流失、薪資停滯不前;同時對資本與技術的需求如飢如渴,令其報酬也倍數上升。二者結合,就是今日先進國家普遍見到的貧富懸殊、中產階級受害的現象;經過卅年的醞釀,這些受害者的憤怒與不平,終於達到臨界點,形成所謂反全球化巨浪,推擁出一個個高舉反自由貿易大旗,高呼替天行道的激進政治人物。
自由化固不可反,全球化更不可反;因為它乃是數十億二百年來飽受錯誤理念荼毒,自陷困境的落後國家人民,撥亂反正,走上正道的第一大步;我們鼓舞迎接之不暇,誰有權利阻止他們爭取本當有的權利!
但因為不明就理,先進國家錯讀了問題,乃提出種種荒腔走板的對策,如鎖國,阻止廉價加工品進口、禁止部分生產環節外包給低度開發國家。台灣卅年來首當其衝,以本身血淋淋的經驗鑄成寶貴的教材。川普不見前車覆轍,也會讓美國親嘗慘痛的教訓。
正確的因應之道是,竭盡全力將本國年輕子弟用專業技術與知識武裝起來,成為最善於運用廉價勞動資源的高手,則數十億廉價勞動的巨浪,正足以讓他們乘長風、破萬里浪,成為最大贏家,與幫助數十億人脫貧致富的最大推手。
(作者為經濟評論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