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4月24日 星期日

經濟/新財經內閣抓穩趨勢 放手一搏

.聯合報社論..太陽花被民進黨用過即棄?
.聯合報黑白集.勿使周美吟成無名英雄
.經濟日報社論.新財經內閣抓穩趨勢 放手一搏




經濟/新財經內閣抓穩趨勢 放手一搏


2016-04-24 02:09 經濟日報 經濟日報社論

新財經內閣即將走馬上任。各界對新閣員如何產生、出身背景、專業能力頻頻品頭論足;然而在當前疲敝的經濟之下,新內閣究竟有何等手段可以救危圖存乃至扭轉乾坤,卻罕有所聞。眼前僅有的線索,就是競選期間,在蔡英文及主要幕僚領軍之下所提出的綠能科技、智慧機械、亞洲矽谷、生技醫藥及國防產業等五大創新研發計畫。但若真奉為圭臬,以此為財經施政主軸,尚有許多疑慮,有待廓清。
這五大領域立即可以歸納出的共同特色,就是「科技」二字。綠能已將科技直接標榜出來;矽谷本是美國高科技的領頭羊,亞洲矽谷固不能相去太遠;智慧機械是目前最夯的高科技發展方向;生技醫藥在滿城風雨的浩鼎案之由諾貝爾級的中研院長領軍,其科技成分不言可喻;即使國防產業,其目標之一國機國造,更需科技實力做後盾。
但傾國家之力發展高科技產業,正是十餘年來政府經濟政策最大敗筆,已經明顯可見的後果包括:政府慷慨給予種種優惠、補貼、租稅減免,很長一段時間可以分紅配股的豐厚酬勞,加上國防役推波助瀾,使國內人才趨之若鶩,導致傳統產業飽受歧視、排擠,經營備極艱辛,造成嚴重的政策失衡。
儘管如此,經過近20年歲月的考驗,「兩兆雙星」成了「兩兆傷心」,眾多科技廠商經營困難,獲利淪至「毛三到四」,遠不及許多傳統產業。由此結果反推,若當初未孤注一擲於高科技,而讓利益均霑,人才均衡流動,台灣經濟的表現必將大不相同。
除了資源分配的偏頗失衡,高科技產業的另兩個特性也造成傷害,其一是,資產密集度與技術密集度偏高,故相同資源所能創造的工作機會,遠遜於其他產業,此與國內薪資停滯,失業率居高不下,有直接關聯。其二是,高科技產業所需高端設備乃至關鍵零組件,多操諸先進國家之手,因而不僅高度仰賴進口,且向前與向後連鎖效果相對較低;投注大量資源,對台灣整體經濟的助益也相對較小。
茲後,時髦的高科技產業不僅我們的財經官員心嚮往之,全球各國莫不競相爭逐,在極端激烈的競爭之下,鮮有不淪為紅海者。五大創新計畫中的智慧機械、生技醫藥、綠能科技等是其中最熱門的幾項,因而不數年即淪至毛利率三到四,毫不足怪。
有鑑於此,當政者在推動這五大計畫時,必須戒慎恐懼,知所趨避,莫再走入偏鋒,重蹈覆轍。相對於此,美國的「再工業化政策」就高明許多;更高明者當推愛爾蘭,其政府的職責不在選定集三千寵愛在一身的幸運產業,而是全力打造一個具有高度競爭力與吸引力的投資環境,不僅千方百計吸引各國投資者蜂擁而來,更竭盡全力主動爭取全球矚目的企業以愛爾蘭為其重要據點。
除了英語環境先天不及之外,台灣的條件絲毫不遜於愛爾蘭。我們不但據台灣海峽的要衝,居於太平洋島鍊的核心,緊扼中國大陸進出太平洋的咽喉;而且400年前即為東亞海上霸權,一甲子來全力投入國際貿易,企業經營者自一只007手提箱赤手空拳打天下,個個精明幹練;尤其除了領先對岸發展經濟數十年,台灣在法治、文化素養等方面皆擁有不可忽視的優勢。挾如此優越條件,若新政府一面去除多年的僚氣,學習南韓積極進取、勇於任事的精神;一面觀摩其先例,在法規制度、租稅優惠以及開放程度上大步更張,全力打造一個具有高度競爭力與吸引力的投資環境。如能朝此趨勢堅持下去,台灣將一吐胸中積鬱,在新財經內閣引導下大放異彩。

聯合/勿使周美吟成無名英雄


2016-04-24 02:09 聯合報 聯合報黑白集

周美吟是中研院長候選人第二名,這匹大黑馬跌破所有人的眼鏡。
十六日,中研院評議會後,傳出臨場改變選舉方法,且候選人名單「外流」,李遠哲氣急敗壞說「評議員去跳海算了!」當時「外流」的名單是:廖俊智、郭位、王汎森。
李遠哲對名單的真偽正誤未置可否。詎料,隔了三天吹哨者爆料,真正的名單是:廖俊智、周美吟、郭位。
眾人皆問:周美吟是誰?也就是說,在十六日的第一時間,名單其實並未「外流」,外界無人知道有周美吟此人,且所有媒體分別得自中研院的「外流」名單也都沒有周美吟。因而從現今的角度來看,記者得自中研院的那份「廖/郭/王」的名單,就顯得離奇又蹊蹺。這個假名單莫非是障眼法,用以誤導視聽,防止「周美吟」三字曝光。
評議會當場,李遠哲交代,「名單外流,大家都跳海去」,而各媒體又自中研院取得「廖/郭/王」的名單;莫非這份餵給記者的「廖/郭/王」假名單,用意是在掩蓋「廖/周/郭」的真名單?
若非三天後有人吹哨爆料,可能就在操作者的「保密」下,世人永遠不會知道,曾有「周美吟」三字登列在中研院長候選人名單的第二名。
為廖俊智改變選舉方法還不夠,還要再加一個「抬廖卡郭」雙保險的周美吟,硬把郭位的「排序」擠到第三名,真是機關算盡,吃乾抹淨。
周美吟不是無名英雄,歷史會留下這個芳名。

聯合/太陽花被民進黨用過即棄?


2016-04-24 02:09 聯合報 聯合報社論

當年反服貿學生發動「太陽花學運」,抗議政府黑箱作業。 
聯合報資料照片 記者曾吉松/攝影
太陽花學運相關團體最近前往立法院示威,抗議民進黨版《兩岸協議監督條例》草案未落實當初在太陽花運動時承諾的五大原則。學運領袖林飛帆並批評,民進黨版還保留協議文「備查」的規定,簡直跟國民黨沒有兩樣。太陽花學運剛滿兩周年,因太陽花風潮而獲益豐碩的民進黨和時代力量,卻已不斷改變或退縮了立場。這看在太陽花世代眼中,不免感到憤慨,而一般民眾又作何感想?
當天參與抗議者,除了太陽花要角林飛帆、賴中強之外,尚有其他未進入體制的「經濟民主連合」等團體,僅寥寥數十人;其間,還包括前來聲援的新黨人士。比起太陽花運動在占領國會期間的呼風喚雨,其間差距,何止雲泥。這樣的景象,除顯示太陽花煙火盛會的消散,也說明學運理想被稀釋在政治現實中屍骨無存的慘狀。
當年太陽花學運的主要訴求,是「反服貿」、「反黑箱」,後來更延伸到「制訂兩岸協議監督條例」。當時,民進黨立委不但全程幫占領國會的學生護航,更由民進黨立委代提出所謂「民間版的兩岸協議監督條例」,將「兩岸」定義為「兩國」,並大幅加強兩岸協議簽署前、談判中和簽署後的監督程序。這些事實,均留存在國人記憶中和立法院議事紀錄中。
當民進黨、時代力量乘著太陽花的風潮而起,社會各界和年輕世代都以為,他們在執政後一定會落實貫徹太陽花運動的主張。誰料,事實發展卻大異其趣。大選期間,蔡英文即以「維持現狀」作為兩岸政策主張;對於太陽花指為「賣台」的《服貿協議》,準閣揆林全則強調「當然要推」。此外,最關鍵的《兩岸協議監督條例》,民進黨團則翻臉改提截然不同的版本,將「兩國」改回「兩岸」。
時代力量的表現不遑多讓。儘管該黨宣稱將提「兩國論」入法的「民間版監督條例」,卻未見下文;對於民進黨立場的變化,該黨也僅輕描淡寫地說:「沒看到具體版本,不便評論」。此外,觀察最近時代力量的其他發言,例如在詐欺犯遣返事件中,黃國昌呼籲「和對岸合作」,並說政治刁難不明智;在開放「美豬」議題上,黃國昌則強調:「我們對外貿易非常重要,台灣一定要走出去。」對照他在太陽花學運時的慷慨激昂,已是截然不同的面貌。
這些變化,說明太陽花雖發動了扳倒國民黨的風潮,但綠營取得政權,並未忠實回應群眾的訴求,甚至無法履行自己先前的承諾。相對而言,今天抗議者的聲量大跌,也顯示當年他們的高調訴求,只成了政客奪權的墊腳石,其結果卻是「用過即棄」。所謂的理想,也變成了烏托邦的幻覺。
蔡英文已取得政權,她的作為能否符合民意期待,很快即需接受檢驗。同樣的,那些把民進黨推上台的運動領袖,一樣必須接受檢驗:他們今天的荏弱抗議,究竟是仍在展現堅持,或者只是虛晃一招應付群眾?兩年前走上街頭、占領國會,若果真有自己的理想和見解,那麼今後要如何繼續監督、鞭策民進黨?
過去幾年各式街頭運動風起雲湧,國民黨追不上社會的變化,疏於回應,因而遭到民意吞噬。反過來看,投機的權力競逐者依附這些街頭運動而起,登上權力殿堂後卻翻臉不認人,把當年自己的承諾拋在腦後,把那些渴望「改變成真」的新世代支持者棄如敝屣,堪稱是赤裸裸的政治「變臉」。
就民主政治的現實看,不論誰執政,都不可能對社會作翻天覆地的改造;社運者的訴求,政治人物也未必能照單全收。但政治人物若只想著如何不擇手段扳倒對手,卻不顧立場與原則是否一致,勢將招致「昨是今非」之譏,也只會使社會的民粹口味越來越重,手段越來越激烈。那樣,理性問政終將化為烏有。

星期透視/轉型正義主導權 應交政院外獨立機關\名家縱論/從大甲媽看台灣文創再升級

.設定教召目的 再談防堵漏洞
.美豬爭議 要配套不要口水
.星期透視/轉型正義主導權 應交政院外獨立機關
.名家縱論/從大甲媽看台灣文創再升級
.誠心.專心—錢煦院士的輝煌人生
.防災.救災 新中央地方關係
.做後代榜樣 拒當詐騙共和國
.大巨蛋案/交遠雄續建 最省錢省事




星期透視/轉型正義主導權 應交政院外獨立機關


2016-04-24 02:09 聯合報 周陽山/金門大學教授,曾任立委、監委

民進黨立法院黨團日昨通過「促進轉型正義條例草案」。此一條例草案明定將在行政院下設置「促進轉型正義委員會」,可以約談特定機關、團體或個人,如若不從,便課以罰鍰;此外,它還可以封存、留置或帶走它指定的資料。
聯合報社論批評,如此一來,它不僅可以「私開法庭」,還可以恣意追溯既往而逕自作成政治審判,這和戒嚴年代的警總,又有何兩樣?
其實,世界各民主國家對於轉型正義與人權保障早有一套具體可行的機制;作者擔任監察委員時曾多次親訪是類機關,尤以歐洲和北美的經驗最值得重視。特分述如次:
一、一九八九年柏林圍牆倒下,東歐各國紛紛進行民主改革,加入「歐洲人權公約」。由於這些國家都普遍存在轉型正義問題,具體案件甚多;「歐洲委員會」(Council of Europe,不是「歐盟執委會」)於一九九八年決議,將原有的人權機構整合,建立專職的歐洲人權法院,負責審理那些指控締約國違反《人權公約》的案件。法庭除判決外,也可提出諮詢意見。
目前該院有四十七位法官(和「公約」締約國數目相同)。迄今該院已做出了幾千件判決;其中包括車臣控訴俄羅斯軍隊侵犯人權、南斯拉夫內戰屠殺、愛爾蘭控訴英國違反「酷刑與不人道待遇」等重要案件,使轉型正義與基本人權得以伸張。
二、加拿大國會於一九七七年設立國家人權委員會,以執行《人權法》為任務,並監督《就業平等法》之實施,確保落實機會平等與免受歧視的基本原則。人權委員會是獨立機關,由八位委員所組成。其中委員長一人。其他委員則專、兼任均有,專任委員任期不超過七年,兼任委員不超過三年。
三、美國民權委員會負責監督民權執行,研究和蒐集歧視或違反平權保護的法律;對聯邦或各州之立法認有不當,即可作成報告。委員會應向總統和國會提交民權評估調查之結果和建議,並出版公共文書,宣揚應積極抵制的歧視行為與違反平權保護的事件。
民權委員會本身即為一法庭。得開庭審理及發出傳票,提出訴訟文件,讓證人出庭作證。民權委員會共有八位委員,其中四位由總統任命,四位由眾議院任命(不需經參議院同意),但委員中同一黨籍者最多不得超過四位。
從上述先例看來,若要真正確保轉型正義和基本人權,就必須將此機關設置在行政院之外。而最合適的作法,是在監察院設置「轉型正義與人權保障委員會」,負責調查、監督、宣導及糾正等工作。至於審判任務,則應在司法院之下設置「人權法庭」。如果不此之圖,卻讓行政院主導此一工作,那就難免政治掛帥、黨派先行,陷人於不義;恐怕也就根本無轉型正義可言了。

名家縱論/從大甲媽看台灣文創再升級


2016-04-24 02:09 聯合報 徐重仁(商業發展研究院董事長)

今年大甲媽遶境起駕,副總統吳敦義、立法院長蘇嘉全、鎮瀾宮董事長顏清標扶轎,
人潮擠爆廟埕。 聯合報資料照片 記者黃士航/攝影
記得是在一個飄雪的季節,我在日本秋田縣欣賞當地廟會祭典,吸引不只日本人到現場看祭典,也不乏外國人。
我印象深刻的是,當地居民為了祭典可能會吸引外國人來這個小鎮,他們挨家挨戶在自宅外的空地廣場,用冰雪堆建成「雪洞」,乍看有點像愛斯基摩人的雪屋,居民就在雪洞裡面擺桌椅,掛起一盞暖燈,沏了一壺熱茶,隨時歡迎外國人進來交流。
晚間看完祭典後,我也隨興散步,在幾家雪洞串串門子,相信像我這種體驗過雪洞的外國遊客,都會留下深刻印象。回台後,與朋友聊起日本秋田行,也絕對會詳盡地講述這雪洞體驗,進行口碑傳播。
這就是一個具有百年歷史的民俗祭典,連結地方文創活動的案例,提供給人的感覺,不再只是攸關當地人的宗教習俗,而是深刻地從當地發展出來的地方特色,讓外國人參加了、體驗了,都認為值回票價。
台灣要思考文創作為,當可從這樣的角度及面向去想一想。不能只是看個展出或表演,接著就沒戲可唱、沒處可逛。如此相當可惜,因為台灣的文化活動、民俗慶典,立意都是好的,但能不能從一個既有的民俗慶典、迎神賽會,發展出地方絕無僅有的特色,進一步擴展為國際人士都感興趣的文創活動,必須多花點心思去想,怎麼延伸及運作。
我先前去高雄內門觀賞國內各大專院校生,參加宋江陣等相關表演比賽,感受十分喜悅,大學生們能在傳統的宋江陣中求變化、去延伸出新的花樣,這是力行「把台灣傳統藝術現代化」的展現。
尤其,早些時候參加陣頭的人,都會被貼上不愛念書、或是中輟生的大本營,現今卻提升為各大專院生都願意關注及參與演出,也算是文化的進步。
只是,若只有宋江陣的比賽,或是宋江陣的演出,還是會侷限在某一區域,像這次學生參加宋江陣的比賽活動,對外宣傳度其實並不高,效果就比較不足。
今年大甲媽祖鑾轎出巡,友人安排騎摩托車,載著我到幾個點,觀察這場台灣最大民俗慶典的洗禮,盼能在裡頭擷取一些特別文化元素,可以淬煉出來進一步發展;台灣的文化力量,絕不只是舞龍舞獅這樣泛華人圈的民俗,一定有根植於台灣這塊土地的原生文化力量。
每當大甲媽祖出巡,不僅是萬人空巷,眾信徒沿路跪迎媽祖,準備鑽轎腳。甚至爭著搶扛鑾轎,所到之處施放煙火鞭炮,扛轎者要能不畏炮擊,扛著媽祖金身踏過鞭炮陣。這些信徒的眼神,非常投入、專注,展現生命力。
像這些台灣既有的傳統,或是地方廟宇裡的雕梁畫棟,都是具備台灣在地力量的文創元素,極具藝術價值。
但是傳統藝術不能一直停在那邊不動,我認為「文創=文化X藝術X人」,換言之,再好的文化創作,如果沒人欣賞,將很快消逝。
唐美雲歌仔戲團也將傳統劇情融入現代的元素,讓觀眾看了更有共鳴;十鼓擊樂團透過雅俗共賞的表演內容,並將藝術延伸至園區內所有的感官體驗,寫下藝文團體獨立經營文化園區的成績;文化創意需要讓人人都可以參與,獲得感動並豐富心靈。
台灣有位藝術家洪易,他就做得很好。他的藝術作品,充滿台灣廟宇雕刻的線條與元素,將其呈現在可愛造型動物上。傳統加上現代感,讓傳統文化透過現代手法得以跳出、走出既有框架,就更能跟現代人的生活Style契合,因為現代人會去欣賞,傳統文化藝術的生命力得以延續。
要把這類地方的在地文化,透過現代手法發揚光大,企業將扮演重要推手的角色。因為企業的經營,離不開消費者的生活習性,而消費者的生活,是與文化密切結合在一起的,如果觀察日本幾家歷史悠久大企業,不難發現他們在非常早期就開始用「文化企畫」方式,與消費者做親密結合。
像是日本西武百貨,以生活文化的觀點設計商品結構,創造出自我特色,在當時同業陷入成長低迷困境時,西武能脫穎而出保持成長,就是因為他們的設計商品,有在地的文化,更貼近消費者的喜愛與需求。種種傳統文化延伸至現代的案例,足可供我們思考,也讓台灣更多企業投入文化企畫領域,一起與消費者在生活文化上成長。
(作者為商業發展研究院董事長)

王健壯/這樣的中研院非改革不可

.王健壯/這樣的中研院非改革不可
.葉銀華/財團法人應如何管理?
.李清志/極簡生活大作戰
.馬凱/新內閣要當周處除三害
.陳立恆/一步之遙.天堂與地獄的距離
.舒國治/再談太極拳
.方祖涵/下台的姿態
.薛承泰/養寵物 玩寵物
.葉銀華/日本之病:從安倍送酒談起




王健壯/這樣的中研院非改革不可


2016-04-24 02:10 聯合報 王健壯(世新大學客座教授)

一九四○年三月,中研院首任院長蔡元培過世後,陳寅恪從昆明遠赴重慶;他是中研院評議員,千里跋涉到陪都的目的祇有一個:投胡適一票,選他當下任院長。
但當陳寅恪與其他評議員見面後,他卻得知一項消息,蔣介石屬意的下任院長是顧孟餘。顧雖做過北大教務長,但後來棄學從政,而且政治立場反覆,先是反蔣擁汪(精衛),其後又反汪擁蔣,蔣介石屬意他,顯然是政治酬庸。
陳寅恪與顧孟餘本是舊識,但一則顧早已變成政客,再則對蔣介石下條子點名指定誰接院長,他也認為有辱中研院的獨立精神與自由思想,因此與傅斯年等人串聯,決定抵制顧孟餘。
那次評議會召開的結果是:曾任中研院總幹事的朱家驊,與後來當過行政院長的翁文灝得票最高,同為二十四票,胡適二十一票居次,蔣介石欽定的顧孟餘祇得一票。用現代流行語來說,那些評議員狠狠打臉蔣介石,他們表現出學者以道抗勢的獨立意志。
其實,中研院是先有評議員,後來才有院士的,第一屆評議會成立於一九三五年,第一屆院士卻遲至一九四八年才選出。而在當年一手催生評議會的丁文江 (時任中研院總幹事)的心目中,評議會是「代表全國學術界」,除中研院院內主管為當然評議員外,更有來自院外各學術機構的聘任評議員,代表性與功能性都遠比後來的院士會議要高。
第一屆評議會,在第二任院長選舉中實踐了丁文江的理想,但時隔八十一年後的第二十二屆評議會,卻在下任院長選舉中踐踏了他的理想。當年的評議員敢於違逆蔣介石的威權,拒絕了他的院長欽定人選;現在的評議員卻怯於對抗被學閥把持的學術層級體制,而屈從於一人意志的操控,以道抗勢質變淪落為以道附勢。
依據「中研院評議會會議規則」,規則的修改需有三分之二以上評議員的票決通過,門檻甚高。但李遠哲在日前評議會中動議,將選舉院長候選人的投票方式,由無記名投票的同額連記改為排序連記,雖是司馬昭之心,明顯有利於他所屬意的人選,而且在投票前一刻,才突然提出院長選舉史上前所未有的規則修改動議,也明顯有程序瑕疵,但三分之二以上評議員卻舉手贊成,「代表全國學術界」的評議員,竟無一人當場嚴詞反對,姑息至此,也怯懦至此。
而且,由李遠哲等九人組成的院長遴選委員會,向評議會提報的四位遴選名單中,不但無一人是人文組院士,其中更有兩人是當選才不到兩年的新進院士,資淺或資深雖非遴選的必要條件,但中研院院長是學術龍頭,何以提報的四人名單,竟有一半是「入院」不到兩年的新進?難道他們真有不世出之奇才異學而非其不可?這樣的疑問,「代表全國學術界」的評議員也是當言未言,鄉愿以對。
朱家驊當年因評議員違逆蔣介石而為蔣所遷怒,雖當了院長,但前後十八年當的卻一直是代理院長。他後來因得罪當權派而堅辭,理由是「讀書人,應如是耳」;也是讀書人的今之評議員,能不愧乎?這樣的評議會,這樣的中研院,都非改革不可。
(作者為世新大學客座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