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0月17日 星期六

經濟日報社論/推動以房養老 把握三關鍵

udn 論壇電子報.歷史報份http://paper.udn.com/papers.php?pname=PID0004

udn 論壇報

◆  聯合報社論/美軍的抗中堡壘上長不出和平橄欖枝
◆  聯合報黑白集/馮世寬沒給渣男機會
◆  經濟日報社論/推動以房養老 把握三關鍵






經濟日報社論/推動以房養老 把握三關鍵


2020-10-17 02:18  經濟日報 /   經濟日報社論


根據國發會所做的中華民國人口推估(2018~2065)報告,台灣老年人口占總人口比率於民國107年(2018年)3月已超過14%,正式邁入高齡社會,預估台灣將於民國115年(2026)邁入超高齡社會老年人口占總人口比率超過20%),另外,估計生產者與老年人口比(扶老比)之趨勢值,亦將由民國107年(2018年)之每五位生產者扶養一位老年人口,於民國154年(2065年)轉變為每1.2位生產者扶養一位老年人口,可見台灣人口老化問題日益嚴重

在面對人口老化問題的同時,國人持有自用住宅的比率卻超過八成,內政部在民國102年(2013年)推出公益型不動產逆向抵押貸款以房養老試辦方案,期盼透過貸款來滿足老人經濟、居住及照護等安養需求,並落實「在地老化」之理想,惟因公益型以房養老承作條件相對嚴苛,試辦結果成效不彰。於是立法院於民國104年(2015年)12月修正通過「老人福利法」,希望藉此引導民營銀行開辦商業型以房養老業務

金管會自民國104年(2015年)11月起陸續推出商業型以房養老貸款,截至民國109年(2020年)6月底,14家銀行核貸4,449件,金額約為251億元,平均每年約承作不到1,000件,成效遠不如預期,承作量前三名分別為合作金庫銀行、土地銀行、華南銀行,約占承作件數及金額的九成,三家銀行皆為公股行庫,私人銀行承作比率偏低,「以房養老」業務要推動成功恐怕非常不容易,其背後原因值得進一步探究。

首先,就供給端來看,私人銀行對承作商業型以房養老業務興趣缺缺的主因,極可能在於所承擔的風險較高,其中最大的風險來自於擔保品(房屋)價格波動度及不可預測度,尤其是台灣房屋市場存在大量餘屋,且少子化帶來對未來房屋需求減少的潛在風險,使得私人銀行對該業務裹足不前;另一風險則為利率風險,也就是未來利率上升超過預期時,以房養老貸款餘額可能超過抵押房屋的價值,解決此一問題的方法為由政府出面成立一保證基金,來分擔銀行對承作商業型以房養老業務所承擔部分房屋跌價風險利率風險

此外, 就需求端來看,有房產但沒有現金之退休者對商業型以房養老業務的確有很大的潛在需求,但是由實際商品觀之,一般銀行所推出的以房養老商品可承作年限,一般介於20年至30年之間,此一承作期限上限,可能造成承作人契約期滿後,人仍健在且有住屋需求但無屋可住的情況。探究銀行所推出的以房養老商品可承作期間上限設為30年之原因在於現行民法881條之4規定,最高限額抵押權設定期限之上限為30年。欲解決上述問題,若要修民法恐怕緩不濟急,替代做法或可以參酌合庫銀作法,即撥貸滿五年再重新議約承作30年,如此,總和承作年限即可達35年。當然,就長期而言,可能還是要修法才能讓銀行開辦終身型「以房養老」業務,更能契合終身在家安養的需求。

最後,要讓以房養老業務推動更具成效,除了從供需兩面向解決上述問題以外,銀行亦可積極結合保險年金信託業務,來提高申辦人之保障,進而提升其承辦意願,另外,政府也可以參酌香港等國外經驗,考慮開辦公辦民營型以房養老業務,由政府提供貸款保險並結合公民營金融機構,或第三方專責機構貸款、服務、諮詢等功能;再者,主管機關也應再加強以房養老之宣導力度,以改變民眾既有觀念(誤以為承作了以房養老就沒有了房子),除了可以推廣以房養老業務外,亦可以強化老人經濟、居住及照護等安養需求,同時又可以減輕安養相關社會福利支出之潛在財政負擔。













聯合報黑白集/馮世寬沒給渣男機會


2020-10-17 02:16  聯合報 /   聯合報黑白集
民進黨智庫副執行長吳怡農(左圖/取自吳怡農提供影片)日前提議「全民皆兵」,卻被曾任國防部長的退輔會主委馮世寬(右圖)批評,「那個渣男,不要聽他的」。 記者蘇健忠/攝影


綠營新貴吳怡農提出「全民皆兵」、「在家當兵」的構想,國防部前部長馮世寬直斥:「那個渣男,不要聽他的。」後來馮世寬改口,稱許吳怡農有智慧,但想法偏離主題,不能為了選舉在那裡大唱高調。「為選舉」,是馮世寬對渣男的不屑

一個是五十多年軍職生涯的將領,小時候還在街頭賣過豆腐;一個是出身政治世家的金融新貴,卅多歲才返台當兵,兩人對於防衛台灣的認知必然天差地別。對吳怡農那套「全民在家當兵」的說法,馮世寬嗤之以鼻,自可想像。但馮世寬如果不是一巴掌打下去,而給渣男多點說明的機會,或許對天然獨世代的清醒作用還大一些。

最近兩岸氣氛緊繃,共軍演習接二連三,我航空識別區迭遭侵擾,連飛東沙的軍包機都遭香港要求折返。而台灣年輕世代心裡想的都是:一旦開戰,美軍會來馳援,自己卻拒絕當兵。因此,此時吳怡農倡議「全民皆兵」,無論是否可行,至少能讓新世代認真想想「戰爭」與「代價」,想想自己的角色。

最近一期《經濟學人報導兩岸交鋒,標題寫著防衛台灣變得更艱難、更昂貴、更血腥」。武器昂貴的問題比較容易解決,只要人們勒緊腰帶即可應付;艱苦的問題,需要用意志克服但血腥呢?「在家當兵」不會流血嗎?














聯合報社論/美軍的抗中堡壘上長不出和平橄欖枝


2020-10-17 02:18  聯合報 /   聯合報社論
蔡英文總統國慶演說中的兩岸政策回歸務實和緩,強調「只要北京當局有心化解對立,改善兩岸關係,在符合對等尊嚴的原則下,我們願意共同促成有意義的對話。」 聯合報系記者杜建重/攝影


蔡總統雙十談話,被解讀為對中國釋出善意,但對岸除了制式的「回到九二共識」,定調談話是「謀獨言論」,還大張旗鼓公布一系列「台諜案」,不分藍綠針對台獨。在美中新冷戰裡,無論雙十談話或者點名台獨,都是針對台海情勢演變的提前部署,特別是美台關係升溫與台灣修憲可能帶來的安全衝擊。

今年總統國慶演說,特殊的是,讓不同政治主張者都能在其中找到希望聽的話。支持兩岸和平的人,似乎看到小英打開和解之窗;期待台灣國家正常化的人,彷彿得到她「朝有光處前進」的許諾。回望一年來兩岸情勢緊張,倚美抗中的民粹狂熱,衡諸美國對兩岸問題立場,以及民心憂慮台海烽火,蔡總統談話有降溫目的;但若回到區域安全問題上,談話所勾勒出的國家戰略,預示著山雨欲來。

從雙十談話可知,兩岸問題已被蔡政府置放在地緣政治架構裡,從經濟、國防到外交,無一不顯露華府的主導,特別是積極參與未來國際與區域新秩序建立」、「價值同盟」,那個不是建立在美中對抗基礎上?當美中台三角關係變成平行線,台灣被美國視作抗中的重要堡壘,試問蔡總統還有多少處理兩岸關係的自主性?

站在印太聯盟戰線上議論中國擴張霸權,蔡政府的視角忽略西方指控的「擴張」,有部分是領土紛爭,從中國角度來說必須寸土不讓,例如蔡政府因美日影響自動放棄聲張的南海與釣魚台主權當眼看蔡政府從歷史教科書、文化認同、領土界定,逐步將中華民國定義成與中國無關的國家,甚至藉修憲翻攪國家認同,北京對蔡總統改變處理兩岸問題態度的要求,自然容易視作台獨挑釁。而這也不免令人質疑,蔡政府主張的「和平對話」,是否能超然於印太圍堵戰略之外?

美中冷戰與百年大疫,讓蔡政府將兩岸問題升高到普世價值保衛戰,透過大內宣營造仇中是世界趨勢的主旋律。這把民粹大火點燃台灣倚美抗中的自信,演成區域安全的變數,美國基於國家利益,要求蔡政府節制,於是才有外交部長吳釗燮表態不尋求台美建交、國安會前秘書長邱義仁表示「台灣不會搞台獨,除非瘋了」;他們在與美國對話的場合發聲,配合緩解台海情勢,除此之外,政府並無改善兩岸關係的積極作為。

蔡政府對大陸表態不挑釁的同時,執政黨與側翼透過立法、社會霸凌,全面摧毀台灣對國族認同僅存的開放與包容。藝人上中共國慶節目演唱,遭到叛國指控;但國會議長可在雙十國慶縱論修憲國家正常化,偷渡台獨主張。中共推出「業餘台諜」示眾,不免讓許多兩岸交流者心生障礙;但蔡政府何嘗不是藉反中共政權滲透之名,切斷兩岸各種交流紐帶。

蔡政府的內外兩手策略,清楚呈現問題不在台獨成立,而在分離意識的壯大:對台灣來說,美中均反台獨,但利基在於美國支持台灣對抗一中框架;對中共而言,武力守住台獨紅線,卻對蔡政府委身美國,有如屬地般接受保護,幾無扭轉能力。中共就算拿台諜示警台獨也沒用,徒使台灣民眾找到更多看齊美國反中的理由。

說來諷刺,政府獨對中國聲張主權,面對美日,不僅南海與釣魚台主權皆可抛,連攸關民生的議題都棄守城池,因而有共機繞台吃萊豬,吃完萊豬變豪豬的悲劇。執政者借中華民國的殼,哄著人民在想像的共同體裡自我催眠,將化身美軍堡壘,視作走向世界,如此還能從那裡栽植出和平橄欖枝?


科技.人文聯合講座/蘋果、瘟疫與重力

◆  科技.人文聯合講座/蘋果、瘟疫與重力
◆  台海風雲起 別空等美軍
◆  呷緊弄破碗的疫苗接種
◆  別讓萊豬毒了孩子
◆  流感疫苗 留足量給兒童
◆  動物福利 不是沒有受傷就好
◆  東沙包機 兩岸角力序曲
◆  想一想「大屋頂中國兩制」





科技.人文聯合講座/蘋果、瘟疫與重力


2020-10-17 03:02  聯合報 /   魏國彥(台灣大學地質科學系兼任教授)
蘋果電腦共同創辦人賈伯斯過世時,有人在推特發文說:「三顆蘋果改變全世界:亞當的蘋果、牛頓的蘋果,還有賈伯斯的蘋果。」


說得好。第一顆蘋果:撒旦引誘夏娃吃了蘋果,人類有了智慧;第二顆蘋果砸在牛頓頭上,人們知曉了重力的奧妙;第三顆蘋果,改變了人與計算機間的介面,迎來了現代網路世界。第一顆蘋果是神話,是個比喻;第二顆是實體,砸在頭上會痛,吃到嘴裡酸甜;第三顆嘛,商標,不能吃,好炒股。

很多人都說,牛頓與蘋果的故事是編造出來的,就像華盛頓砍櫻桃樹,其實重點是,這些重要的事情都發生在農莊裡,就像陶淵明最好的詩文,寫在自我放逐的田園裡,「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是的,牛頓開天闢地的大學問誕生於遠離塵囂的莊園,那裡不只有蘋果樹,還有孤寂與安靜。

一六六五年八月鼠疫肆虐倫敦,患者腋下與鼠蹊部腫大壞死,行人在街上蹣跚拖行,痙攣倒地。整個倫敦城有十萬人被抬上馬車,丟棄在鼠疫死人坑中。這年二月,牛頓半工半讀結束了劍橋大學的學業,倫敦鼠疫橫行,在倫敦北方九十公里的劍橋大學也全面停課,牛頓無處可去,也沒有工作,靠著馬車與步行,他回到遠離倫敦一百六十公里的老家—伍爾索普莊園在接下來與世隔絕的十八個月之中,剛大學畢業,年滿廿二歲的牛頓發現了萬有引力定律,並從此改寫了科學的面貌

莊園裡,他如同往常坐在樹下沉思,為何頭頂那顆蘋果會直直落下?為何皎潔的月亮高懸天際?為何天上的星星穩定地、緩慢地在天上畫圈圈?為何海邊的潮汐朝來夕往,那麼規律?與月亮圓缺共浮沉?為了描述,也為了計算他發現的重力作用第二年五月,牛頓發明了微積分,他稱這個數學魔法為流量逆算術」,能將無限個極小質量加積起來,他的目的是要證明地球的重力作用就像把所有的地球質量全聚集在地心那一點上是一樣的

往後,他沉吟了廿年,一直到一六八六年才對世界公開萬有引力定律在那之前,他先完成了光學,製作了新式反射型望遠鏡,並於一六六九年取得大學教職

在瘟疫的隔離中,他創建了理解世界的新體系,宇宙蒼茫,星海明滅,藉數學與推理,他一葦渡之。那個時代,沒有抗體,也沒有SCI,他也不急於發表,好整以暇,止於至善,原來,科學是這麼養成的












台海風雲起 別空等美軍


2020-10-17 02:57  聯合報 /   張鐸/大學兼任副教授(高雄市)
面對對岸機艦騷擾,台海情勢緊張。圖/國防部提供


民調顯示,逾半數國人相信,一旦台海開戰,美軍將會協防台灣,但實際情形如何,以下從幾個論述來說明:

一、盟國不會支持:歷來美國出兵都會在聯合國以正義之師為名,邀請盟國共同出兵,例如伊拉克戰爭。若不需盟國支援或参與,則派出小型快速打擊部隊,以「低緊張度衝突」方式,速戰速決,例如民國72年(一九八三年)格瑞那達戰爭。

目前美中角力,肇因於高科技及經貿的對抗,中共在南海軍事擴張也是主因之一。

但歐洲各大企業皆在中國布局、營運的同時,歐盟、日本、東協都在努力與中國維護多邊合作價值,甚至法國總統馬克宏也在聯合國大會視訊上指出,世界局勢豈能簡化為美中對立,各國不應任由美中鬥爭擺布,呼籲凝聚「現代新共識」因應全球各項挑戰,在此前提下,歐洲各國會與美國結盟為台灣出兵?

二、不符合美國利益:民國80年(一九九一年)美國藉口伊拉克入侵科威特,發動「沙漠風暴」戰爭攻打伊拉克,主要是科威特油田被伊拉克占領,影響美國石油來源。

蔡政府聲稱台灣要成為全球供應鏈重整的關鍵力量,必須與美國強化連結(親美抗中),所以蔡政府臆測,若美國為台出兵,台灣應會成為美國的利益?這顛倒的邏輯,美國願意一試嗎?再者,若台灣的高科技產業供應鏈符合美國利益標準,但美國唯恐中共統一台灣後主導全球供應鏈,早將主要產業(如台積電、台塑化、鴻海)「備份」到美國境內。如此還需出兵嗎?

三、出兵準備:美國務卿龐培歐說「若中共武力犯台,美將行動緩解緊張」。當年在「沙漠風暴」前,美國說服緊鄰伊拉克的沙烏地阿拉伯讓其部署重兵,以就近對伊拉克投射武力。若美會為台出兵,理應在沖繩或其他鄰近地區增兵駐防,以利隨時執行軍事行動,而不是將原本在東亞駐軍撤回更遠的關島。

龐培歐所謂的「緩解緊張的行動」,應該會類似當年美國針對俄羅斯併吞克里米亞,呼籲俄羅斯緩和與烏克蘭的緊張局勢,並雷聲大雨點小揚言將俄國逐出八國集團一般地高高舉起、輕輕放下。

四、台灣自我防衛意志薄弱:美專家建言「應該讓軍人在台灣受到尊敬」,言下之意,軍人在台灣不知為何而戰。美國克萊恩教授在八○年代初,對綜合國力進行系統的定量比較分析,當一國軍事實力不夠強,但若精神力量及國家戰略意志超強,仍能展現相當的綜合國力。

但觀國防部針對中共的軍力報告,強調「持續關注敵情,進行滾動式修正」,白話一點解釋,就是沒有任何戰術與戰略,完全看美國賣我們什麼武器再決定打什麼戰,幾乎沒有國家戰略意志可言。

更甚者,值此台海最緊張時刻,共機不斷近台,國軍高層還再為將官員額分配不均而不滿,造成「台海吃緊,三軍搶位緊吃」,國軍的精神戰力能激起美軍出兵意願?

國家主權若如蔡總統所說仰賴堅實國防,而堅實國防卻需妥協於美國軍售給我們的武器,這究竟是一種悲哀,還是恥辱?











呷緊弄破碗的疫苗接種


2020-10-17 02:46  聯合報 /   王任賢/中華民國防疫學會理事長
公費流感疫苗接種率高,十天打掉四成,不少長者紛紛來排隊注射疫苗。記者許正宏/攝影


流感疫苗在台灣被認可成為降低流感疫情及死亡率的重要公共衛生工具,是始於詹啟賢擔任衛生署長。當時這個政策曾受到監察院約談,問題卡在如何把這麼多疫苗打掉。醫療院所是沒法源可幫忙接種,因為疫苗屬預防醫學,管治療的醫院與醫師都屬治療醫學,不能幫忙接種,所以監察院才由此質疑

這項問題也確實是流感疫苗大量接種上亟需克服的難點。詹署長此時又想出絕妙的解決方案,由公務預算中編列醫師協助接種流感疫苗的費用,名義上以診療費用給付這是將醫療體系拉進疫苗接種業務的里程碑,有了足夠的人力及醫療院所支援,流感疫苗大量接種成為可能,這也是詹啟賢對台灣公共衛生的巨大貢獻。

流感疫苗的接種在台灣雖然有很好的起手式,後續的推動並不是沒有荊棘。民國98年(二○○九年)新型流感來襲之前,問題在於醫界與民眾不相信流感疫苗的效果,尤其是醫界的不信任,會影響到民眾,接種的量雖有緩步提升,但離先進國家仍有距離。

民國98年(二○○九年)新型流感來襲,本應是流感疫苗接種的關鍵提升時刻。當時國光疫苗廠才剛由詹啟賢接手整頓,尚未贏得國人及官方的信任,尤其當時的疾病管制局總是一股腦地想引進國外疫苗,對國產疫苗開出苛刻的條件,並拖延審查民間有心人彙整的疫苗接種期間死亡案例,雖然後來都證實非與疫苗相關,國光疫苗也在那年證實了世界級的質量,因此而能行銷國際,但國內的流感疫苗接種意願並未因此而大幅提升。

接種流感疫苗,老百姓其實是有顆玻璃心。任何風吹草動,或是太平日子久了,疫苗接種都會驟降。前年是降得最嚴重的一次,依流行病學調查而逐漸擴增的五十至六十五歲高風險族群及六十五歲以上老年族群,都是喜歡上醫院,但平時都不容易召集。當年又增加了很多醫院的接種點,才勉強撐了起來,這項創舉是繼詹啟賢將醫師納入流感疫苗接種體系後,又一項重大的突破

但突破並沒有用,去年又因為世衛提供疫苗株較慢,國內延至十一月才開打,剛好又有新冠來襲,國人對流感疫苗是有期待的。加上公費疫苗全面改成四價,去年接種非常踴躍,導致排序在後的族群不滿,甚至有因打不到而抱怨連連。

今年初的疫苗接種經驗中,就已經知道新冠重大變局對流感疫苗的正影響。今年的採購量也超過六百萬劑,此時政府單位該做的是增加接種點,延長接種時間,才能有效紓解大量的欲接種人潮想不到在沒法大量規畫接種點前,竟然拍腦門解除疫苗的接種順序,不按順序湧入的大量人潮,一樣打不到疫苗,標準的呷緊弄破碗,以後政府的政策規畫不能再如此粗糙了。













別讓萊豬毒了孩子


2020-10-17 02:41  聯合報 /   王清厚/退休公務員(台中市)


蔡英文總統號稱依科學證據、國際標準,訂進口豬肉萊克多巴胺安全容許值。然而,衛福部於九月間召開之食品衛生安全與營養諮議會」,國民黨調閱資料發現,會中十五位專家有三分之二反對或質疑含瘦肉精的美豬,這能稱之為完成政策風險評估程序嗎

食品安全事涉國人健康,政府應從嚴把關。國際標準不一定安全無虞,何況全世界有一百多個國家仍然禁止含萊克多巴胺的肉品。吾人寧可做最壞的打算,最好的準備。

國內學者專家既有三分之二反對或質疑,難道不該相信自己人,而相信外國月亮較圓嗎?國民黨立委提案要求落實「源頭管理」,禁止含瘦肉精美豬進校園,卻遭民進黨封殺據醫界指出,瘦肉精恐導致自閉症,少子化已日趨嚴峻,國家幼苗遭受任何傷害,皆是家庭、社會、國家之不幸。

瘦肉精美豬進入國內,除了配套措施加強標示、管理、稽察之外,如因涉及貿易障礙,不能訂定罰則,吾人呼籲蔡政府成立校園午餐專案小組,指定專人與國內養豬戶契作,統一採購不含瘦肉精的本土豬肉供應校園午餐。

人在公門好修行,大官大吏更要積德於冥冥中;蔡英文總統居廟堂之高,尤要憂國憂民,始能留名千秋,不該遺臭萬世。












流感疫苗 留足量給兒童


2020-10-17 02:34  聯合報 /   蔡緯賢/小兒科醫師(新北市)
彰化多間衛生所公費流感疫苗開打以來,民眾施打率都相當踴躍。記者林敬家/攝影


自十月五日流感疫苗開打以來,各地接種疫苗盛況空前,筆者身為小兒科基層醫師,觀察到許多問題。

第一,以往疫苗注射以醫療院所為大宗,近年則是以里長辦公室為大宗,雖然里長辦公室也是由專業醫療人員施打,但是卻成了里長的政績,疫苗數量如何公平分配,甚至各里施打時間順序,好像變成另一個政治戰場,甚至影響了基層院所的疫苗分配數量。

第二,嬰幼兒只能在醫療院所施打疫苗,尤其是初次施打的嬰幼兒需要隔月追加第二劑,方能產生足夠抗體。不少心急如焚的父母親撲空之時,選擇改打自費疫苗,但自費疫苗也是限量的,如果政府不控制公費疫苗的施打對象,那麼最需要施打第二劑疫苗的嬰幼兒反而會無針可打。

第三,小孩容易生病,臨床上小孩易因病而拖延打疫苗時程,相形之下大人則無此困擾。當大人施打過度踴躍之時,保留足夠疫苗給兒童,更是必要之舉。據報導至昨日為止,全國已經施打了二百九十七萬劑,但總採購也只有六百萬劑。何況,三歲以下幼童只能施打巴斯德流感疫苗

建議除先限縮五十至六十四歲人士的施打資格,以六十五歲以上老人最優先外,並應保留足夠的疫苗給醫療院所,務必讓想施打的兒童都能享受到政府德政。












動物福利 不是沒有受傷就好


2020-10-17 02:33  聯合報 /   陳庭毓/台灣防止虐待動物協會研究員(台北市)
Xpark日前傳出疑似有魚類、水母受傷的情形,館方發聲明反擊指控。記者高宇震/攝影


近日有民眾在社群平台上傳桃園 Xpark 水族館內動物受傷的照片,引起討論,館方隨即聲明強調對於動物福利的重視,且已針對受傷動物隔離投藥但是,好的動物福利難道只是讓魟魚不要受傷破皮,或讓水母不要有斷肢,那麼簡單嗎?

魚欸?也要談動物福利?當然要!科學研究指出魚類不但能感覺到疼痛,也會感受到緊迫、恐懼、痛苦,而且牠們比我們想像的聰明很多很多!

以被圈養的動物來說,福利的好壞絕大部分受制於管領人的硬體設計維護與軟體管理,環境是否符合物種習性、設施能否引導動物展現自然習性與行為、飼養方式與豐富化策略能否顧及動物的心理健康、人員如何正確教育民眾並避免動物受到騷擾驚嚇等,就至關重要

Xpark 遭民眾質疑的不只是有動物破皮傷口,還有不少討論是針對展場的設計、設施未能符合動物習性此次受關注的叉頭燕魟是群游型的魚,Xpark 將牠與雪花鴨嘴燕魟同缸飼養,但有獸醫師提到,這兩種燕魟都需要不斷游動,需要非常大的活動空間;牠們主食是蝦、蟹、貝類,有挖沙覓食的習慣。Xpark 的燕魟展示缸並未提供底沙讓牠們展現自然的覓食行為,且因為空間限制,叉頭燕魟不斷沿著缸邊繞圈游動,顯示了面臨壓力

Xpark 企鵝展示空間狹小壓迫,跟遊客的距離太近且缺乏躲藏空間,部分企鵝展現焦慮的行為,不斷游動往玻璃方向擠。此外,壓克力的滑道坡度陡峭,可能使關節承受過大的壓力,進而造成疼痛不適,企鵝可能也會選擇不使用滑道。

Xpark 斑海豹的展示缸是直徑約十到十五公尺的柱狀甜甜圈,方便民眾與海豹合照。如單就這個展示缸討論,斑海豹只能不斷繞著圓圈游動,環境單調貧瘠、缺乏刺激與豐富化,無法滿足探索、玩耍的需求,長期下來,動物可能逐漸不再活躍、好奇,甚至產生刻板行為,將難以回復。

當然,圈養海洋哺乳類本身就是極具爭議的議題,國際上有相當大的反對聲浪,部分先進的水族館也已經不再引進海洋哺乳類

加拿大動物福利團體 ZOOCHECK 發表的AQUATIC ZOOS-A critical study of UK public aquaria in the year 2004中,彙整幾個常見於魚類的刻板行為,亦常見於裸缸飼養的魚類身上:繞圈游動、搖擺頭部、與透明邊界(如玻璃)的反射互動、突破水面行為、螺旋旋轉、定型化的體側摩擦等,這些都是牠們正承受著龐大壓力、痛苦的警訊,而去看見、重視、解決正是人的責任。

動物展演管理辦法已上路,動物展演者都必須申請許可,並經過審查,為何還會引發這麼多討論?是法規設計不足、動物展演者未善盡照顧管理之責,還是主管機關的審查、監督、重視程度不足?Xpark 聲明表示已進行醫療,將加強管理與教育宣導但其實更該整體檢討動物的環境設施、人員管理、醫療照護等,同時須正視台灣民眾對於動物福利甚至動物權利的在乎以人或網美為主體的展示設計能獲取商業利益,但若未能顧及動物的習性需求、心理健康,就是與日漸提升的動保意識與尊重生命的精神背道而馳。

此外,動保主管機關如何確保受傷動物受適當照顧,並嚴格要求動物展演場所設施與管理符合動物習性,民眾與動保團體將持續追問!














東沙包機 兩岸角力序曲


2020-10-17 02:22  聯合報 /   江天錚/民航局前航管組長、管制中心主任(台北市)
立榮航空飛東沙包機,15日被拒絕進入香港飛航情報區後掉頭飛回台灣。聯合報系資料照 立榮航空飛往東沙(圖)的軍包機,15日被拒絕進入香港飛航情報區後掉頭飛回台灣,


本月十五日,立榮航空公司機型 ATR72-600 的軍方包機,從高雄到東沙島途中,被「香港飛航情報區」拒絕進入,因而返航高雄。以往,包機到東沙島從未受阻攔。這次被香港飛航情報區拒絕進入乃史無前例。

媒體報導,昨天香港民航處表示,是台灣航管向香港民航處表示取消有關航班進入香港飛行情報區要求。我交通部民航局則反駁指出,是香港臨時通知兩萬六千呎以下有危險區域不得進入,立榮基於安全考量被迫折返;民航局還質疑,為何香港沒有先發飛航公告,以及何謂「危險區域」?

領空為領土與領海之上空。除某國之領土外,領海從領海基線起畫,即所在沿岸國的內水或海岸低潮線的連接。低潮線到永久暴露之岸邊裸土的距離並無具體規定,理論上是無限制的。但低潮線到高潮線間規則性暴露於水上的區域不得多於十二海里。

依據民航局防空識別區之定義:經特別指定範圍之空域,於該空域內之航空器除應遵循飛航服務相關規定外,並應符合特殊識別及/或報告程序。

美國航空總署防空識別區之定義:從外部進入美國國內領空的所有航空器必須在進出之前提供識別資料。建立「防空識別區AIR DEFENCE IDENTIFICATION ZONE-ADIZ)」是為幫助及早識別美國國際空域邊界附近的航空器。

國際民航組織飛航情報區FLIGHT INFORMATION REGION)」之定義,則指提供飛航情報及守助服務所畫定之空域

上述全球航空界律定、使用之空域,除領土、領海重疊上空外,並非任一國家之領海或領空,任何國家之航空器均有自由飛航之權。

越戰時期,即有一架 C-123 在中國南海失事,經媒體報導美國、越南及我國均否認為該國航空器,此機型與失事海域絕脫不了上述三國之關連,只是罹難的空難人員,除應得之撫卹外,是否能榮獲忠烈的表彰

東沙運補包機進入香港飛航情報區後,至東沙島並無航路,由駕駛員自行保持目視,自行導航至東沙島香港並未建立防空識別區」,也無法源限制在公海上空自由飛行,但是在敵意之形態下,做出於法無據之限制,進一步之干涉已可預期。


嚴震生/川普逆轉勝的方程式

名人堂電子報http://paper.udn.com/papers.php?pname=PID0030&page=1#ph

◆  嚴震生/川普逆轉勝的方程式
◆  薛承泰/接送小孩好像在打一場仗
◆  黃介正/美選孰勝 與我何干?
◆  施振榮/數位時代音樂著作權應有新思維
◆  葉銀華/建立公益檢舉制度的必要性
◆  趙春山/國慶演說談兩岸:有決心踏出穩健一步

◆  楊志良/人類能否超脫?
◆  馬凱/凝神諦聽巨變逼近的腳步
◆  洪蘭/年輕時不流的汗 年老時變淚流出
◆  盛治仁/祝美國民主早日康復
◆  周行一/川普的病情對全球經濟的影響
◆  方祖涵/職業棒球與大法官

◆  王健壯/當大法官變成轉型正義對象
◆  陳亮恭/優雅轉身間的憂愁
◆  王文華/要想到多細,才能賺26億美元?
◆  陳立恆/瘋狂的算計.真實的苦難







嚴震生/川普逆轉勝的方程式


2020-10-17 01:47  聯合報 /   嚴震生(政治大學政治系兼任教授)
美國11月大選在即,目前民主黨總統候選人拜登(右)聲勢大幅領先現任總統川普(左)。 美聯社


目前大部分美國總統大選的民調都已看好拜登擊敗川普,成為下一屆的美國總統。拜登普選票平均領先近十個百分點,在重要必須獲勝的搖擺州也在百分之五上下,許多預測選舉結果的網站顯示拜登已在五三八張選舉人票中,掌握過半數的兩百七十張以上。儘管離大選仍有三個星期,同時兩位總統候選人還有十月廿二日最後一次的電視辯論,但從上一次川普的脫序演出來看,大多數觀察家都認為川普很難透過辯論扭轉逆勢。不過,川普仍有機會在明年一月以後,繼續留在白宮,以下個人提出幾個可能的想定(scenarios)。

首先,川普可以透過掌控的情治系統,將拜登與中共領導人的交情,以及他兒子杭特在中國人脈和金流關係全盤托出。換句話說,川普可以宣稱拜登將會因為個人利益,而受控於北京,無法對中國大陸繼續推動貿易及關稅的談判、進行較為嚴格的制裁。不過,川普曾經試過將杭特與烏克蘭連結,結果遭到彈劾,我們不相信他手中還有更多的資料。

其次,川普可以複製民國105年(二○一六年)的模式,指控俄國或中國介入美國選舉,結果因而遭到扭曲。四年前他還是個政治素人時,這樣的指控還可被接受,但如今川普貴為美國總統,若還想將選舉不公怪罪於他人,比較難說服大多數選民。更何況目前證據顯示,俄羅斯確實有利用社群媒體想要影響美國的選舉,但乃是朝著支持川普、而非支持拜登的方向,因此更不適合炒作

再者,川普可以指責通訊投票有可能出現的弊端,將幾個獨立的案例解釋為系統性的作票,影響到選舉的結果,因此投票的計算應當中止,選舉必須擇日另外舉行,而他還可以繼續擔任總統。不過,若是川普在剛開出的幾個拜登目前民調領先幅度較小的佛羅里達、北卡羅萊納、俄亥俄等州都輸的話,這項指控就比較難成立因為目前在通訊投票的選民中,民主黨支持者遠遠超過共和黨

更者,川普可以利用台灣海峽的緊張關係、透過中國擦槍走火引發美中的衝突,來發動一場戰爭,激發美國的愛國主義和團結在領袖周圍的聚旗效應(Rally around the flag effect),同時創造出一個不在陣前換將(Don't change horse in the midstream)的氛圍,以改變目前的劣勢。不過,這個想定需要北京和台北的配合演出。儘管目前兩岸關係緊張,從蔡英文總統的國慶談話來看,基本上民進黨政府目前仍然是承諾要維持現狀,而中國大陸儘管持續對台灣進行軍事威嚇,但顯然並不想發生衝突,給美國有干預的藉口。基於此,作為一位反戰的總統,川普既不願意發動戰爭,也無法確定能夠刺激解放軍失控,因此這個想定的可能性也不太可能發生。

最後,川普唯一反敗為勝的機會似乎僅剩下十月廿二日最後一場的總統辯論。若是從第一次辯論的過程來看,我們當然不是預期川普在這次的辯論中,表現特別亮麗,徹底擊垮拜登。不過,川普是否會如民國105年(二○一六年)的辯論時、忽然站在希拉蕊後面一般,在這次與拜登較量的場合,衝到他身邊進行熱情擁抱。或許川普不能將先前感染的新冠病毒傳染給對手,但如果年邁的拜登反應不及,跌了一跤,或是表現出恐懼的表情,讓選民感覺他缺乏男子氣概,川普或許就有繼續連任的正當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