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3月30日 星期日

經濟日報社論/餐飲服務業可考慮前進東南亞

udn 論壇電子報.歷史報份http://paper.udn.com/papers.php?pname=PID0004

udn 論壇報垃圾 udn ,欠缺 

◆  聯合報社論/為抗中獻祭:角色錯亂的陸委會與教育部
◆  聯合報黑白集/凍漲電價機關算盡
◆  經濟日報社論/餐飲服務業可考慮前進東南亞








經濟日報社論/餐飲服務業可考慮前進東南亞


2025-03-30 01:38  經濟日報/ 社論
餐飲服務業可考慮前進東南亞。聯合報系資料照


川普重返白宮後的一連串政策,在全球軍事、外交與地緣政治領域引發劇烈震盪,也牽動國際產業競爭與供應鏈重整。台灣製造業如資通訊、半導體與汽車零組件紛紛啟動全球布局,原本以內需為主的商業服務業,也開始面臨走向國際市場的壓力與轉機。

餐飲連鎖業為例,隨著內需市場飽和、人口紅利消失、人力成本上升,中型餐飲品牌面臨成長困境,若持續依賴本地市場,難以擴張規模與提升品牌價值。相較之下,國際化不僅可分散風險,也能開拓新營收來源

地理與文化接近、人口年輕、消費力提升的東南亞,自然成為優先布局區域。

品牌出海並非易事,常見困境包括:照搬台灣模式,未依當地文化調整店面設計、菜單與定價;缺乏在地敘事,僅吸引僑民,無法打入主流市場;忽視加盟制度與品質控管,導致形象受損;低估數位行銷與外送平台重要性,曝光不足、通路受限。這些錯誤讓許多品牌在初期便錯失市場機會。

國際品牌成功經驗提供重要借鏡。麥當勞與星巴克能靈活調整產品與策略,並深度結合當地夥伴,因此在新加坡、馬來西亞、越南等市場穩健發展。反觀日本甜點品牌進入印尼時忽略清真認證,韓國品牌在泰國定價過高,未考慮物價與競爭,最終黯然退場。這些例子說明,國際化需重新定位、深度在地化,不能照搬原有模式。

東南亞市場切入順序與策略需謹慎規劃新加坡馬來西亞經濟穩定、消費力強,且熟悉華人文化,適合作為品牌登陸與展示平台越南泰國菲律賓外食文化盛行、都市化快速,適合發展手搖飲、速食與輕食印尼潛力大,但宗教、語言與法規複雜,須謹慎操作

文化融合與在地調整是成功關鍵東南亞消費者偏好清淡、少糖、少辣口味,重視天然與健康穆斯林人口多馬來西亞印尼更須取得清真認證。外帶與外送普遍盛行,需重視包裝與物流效率。點餐流程與介面應簡單,支援英語與當地語言,減少溝通障礙。

法規與政治風險亦需注意。各國食品法規、稅制、外資限制差異大,及早尋求當地法律與會計專業協助。新加坡越南政策穩定、對外資友善,較具吸引力;印尼馬來西亞則須預留清真認證與制度轉換時間。最低工資與補貼制度常變動,企業應保有營運彈性。

在行銷方面,東南亞社群媒體使用率高,臉書、InstagramTikTok 為主要推廣管道,品牌名稱宜簡潔明快,並保留台灣文化特色。與當地美食 KOLYouTuber 合作,可迅速建立口碑與話題。

執行面上,可採「小步快跑」策略,先以單店測試市場,再逐步擴張。與當地加盟集團合作,有助共享資源、分散風險,也應建立備援供應鏈與在地採購能力,以因應物流中斷、疫情或突發事件。初期可與百貨商場、共享廚房、外送平台合作,提高據點密度與滲透率,同時藉由品牌聯名與快閃活動提高曝光。

針對各國市場操作建議,印尼適合以合資方式進入雅加達等重點市場,並重視清真認證與階層結構;菲律賓語言友善、文化多元,適合導入台式速食與甜點;泰國重視視覺與體驗,可透過快閃與聯名吸引年輕族群;越南可從手搖飲與輕食切入,待品牌建立後再發展複合式門市;馬來西亞則可採雙品牌策略,同時服務穆斯林與華人市場,以吉隆坡為核心據點。

整體而言,東南亞是語言與文化門檻相對較低、潛力龐大的市場。台灣餐飲品牌若欲在當地站穩腳步,必須從「台灣做法」轉向「市場導向」,從「品牌移植」進化為「文化融合」,唯有如此,才能在競爭激烈國際舞台上打造具韌性全球品牌












聯合報黑白集/凍漲電價機關算盡


2025-03-30 04:18  聯合報/ 黑白集
電價審議委員會主席、經濟部常任次長賴建信(左)宣布四月電價不調漲,會全力爭取立法院撥補電價預算。 圖/本報系資料照片


經濟部電價審議委員會決定不調漲電價,一舉打破四月大漲民生及小店電價的風向球,也逆風翻轉先前「尊重專業、避免民粹」的承諾。賴政府把電價議題玩得如此眩目,真為體恤人民?

這次凍漲理由是「綜合考量國際關稅變化與地緣政治風險」。但去年十月,對岸不僅進行聯合利劍 軍演,俄烏、以哈戰爭也持續中,賴政府仍執意調漲電價;如今地緣風險依舊,加上在野黨不讓撥補台電千億元,順勢將漲電價民怨甩鍋藍白再自然不過,但結果卻是凍漲。矛盾之下,更有貓膩。

其實賴政府兩次電價決策最大差別就是,相較去年十月,如今綠營力推大罷免,等同打一場全國性選戰電價調漲恐將引火自焚,畢竟執政的可是自己,想讓在野黨背鍋人民未必埋單,何況還有必隨漲電價而來的萬物齊漲民怨,民進黨豈會算不清這筆帳。

難怪,經濟部除宣布凍漲電價,更沒忘記向在野黨喊話要求撥補,若在野黨仍不鬆手,就可順勢推高藍白仇恨值。

但回到專業,不願誠實面對台電虧損原因,再怎麼增資撥補,都無法解決漲電價壓力。電價審議委員會卻確認,台電虧損並非由於能源政策錯誤、棄用核電、購買綠電等原因,十足此地無銀三百兩。不過,民進黨執政主軸除抗中外,只剩大罷免,台電虧損不是問題,而是籌碼














聯合報社論/為抗中獻祭:角色錯亂的陸委會與教育部


2025-03-30 04:24  聯合報/ 社論
陸委會主委邱垂正28日表示,北一女教師區桂芝迎合中共黨媒對台統戰,引發國人很多的不認同,包括教育部、陸委會等單位都收到很多檢舉函,指區不適任,這要由主管機關處理。 記者王千豪/攝影


北一女教師區桂芝接受大陸央視專訪遭檢舉而受調查,各界反應中最突兀的是陸委會明批教育部暗鬥。陸委會主委邱垂正批評區桂芝配合中共黨媒統戰,副主委梁文傑更要求北市教育局及北一女判斷區桂芝是否適任;教育部長鄭英耀也強調,教育人員應保持教育中立,教學應謹守分際,否則依法懲處。陸委會和教育部不只是封殺言論自由,踐踏教育專業,製造寒蟬效應,而且窒息兩岸關係和台灣青年的未來。

邱垂正指區桂芝曲解賴總統將中共定調為境外敵對勢力;中共政權對台灣的敵意,不是指一般中國大陸人民指涉的敵意。雖然邱垂正小心翼翼區別中共與中國、中共政權與大陸人民,可是賴清德的談話,不但通篇「中國」而無半句「中共」,更要防範「中國人士」的滲透和統戰;看來曲解賴總統的是邱垂正,而不是區桂芝。

最誇張的是梁文傑,竟要教育主管單位和學校調查區桂芝適不適任;梁文傑並提醒,教育人員任用應注意其品德及對國家之忠誠,這個界線必須遵守。許多中年以上台灣民眾保有從小「做個堂堂正正的中國人」的認同,在蔡英文時期還不必道歉,到賴清德時期卻可能獲罪。梁文傑不但撈過界干預教育領域事務,還要求教育部檢查區桂芝的品德與忠誠。

陸委會介入教育部事務,這不是單一個案。邱垂正也到全國大學校長會議喊話,兩岸學術交流要思考兵臨城下的威脅,陸委會可提供教材與師資加強「識讀中國」。陸委會把政治的手伸進校園,不但要檢查教師忠誠,也要管制教師言論,更要干預教育內容、管理學生腦袋。

無獨有偶,教育部也愈來愈像陸委會的爪牙。鄭英耀上任以來,未聞教育興革,但在阻止兩岸教育交流上表現積極。陸委會撈過界,其實也是教育部忘記立場,積極配合政治表態的結果。例如陸委會針對公教人員全面清查並切結有無大陸身分證、定居證等,從公立大學教授到各級教師皆須接受無法律依據的忠誠考核。教育部不要求釐清具結的適法性必要性,也不顧教育尊嚴與行政負擔,就聽令陸委會越權指揮,強迫教育人員自證忠誠。

其實鄭英耀也忙著表忠。全國大學校長會議集體聽訓,賴清德總統提醒大學進行兩岸交流要謹慎,保護國家核心關鍵技術和科研成果。鄭英耀以行動呼應賴清德對大學校長的訓示,當場宣布禁止與大陸統戰三校交流;後續又將國防七校列入交流黑名單。但其中不乏大陸名校,世界排名遠超過台灣的大學,教育部卻用政治角度看教育,拿高教發展、學生利益與國家競爭力,為抗中保台獻祭

教育部陸委會都是在執行賴清德的意志。一是以新課綱切斷兩岸歷史、文化與血緣的連結,並透過「識讀中國」重塑學生對中國的認知;二是阻止兩岸學術交流,特別是兩岸青年交流。這些任務明白寫進「賴十七條」;賴清德點名教育部會同陸委會深化學子對中國識讀能力,強化師生的風險與國安意識,同時也要和經濟部廣泛宣導青年就業創業機會,因應大陸吸引台青的威脅。

陸委會與教育部角色錯亂,陸委會撈過界指揮教育部,教育部也自甘作陸委會的附隨組織。但陸委會無力也無意維繫兩岸交流,反而以升高兩岸人民敵意為能事。而教育部棄守教育立場,讓政治凌駕教育,讓教師噤聲,也讓意識形態化的教育更加窄化,並把青年推得更遠;這種教育部,也許美國川普政府大刀裁撤教育部,是它最好的榜樣。





名家縱論/為民進黨一黨獨大 找非洲藉口\星期透視/請賴桑停止清洗德先生

udn 論壇報垃圾 udn ,欠缺 

◆  名家縱論/為民進黨一黨獨大 找非洲藉口
◆  大屋頂下/尹錫悅澤倫斯基合體 賴清德說清楚是否台獨
◆  星期透視/請賴桑停止清洗德先生
◆  台灣民主正被嚴重侵蝕
◆  禍起蕭牆 人人自危 4問賴清德
◆  用腳投票!是誰綁住外送員的雙腳?
◆  保障勞工權益與併購競爭審查:雙軌權責,一個共同目標
◆  支持政府之政策下金融整併的利多發酵

◆  蔡英文總統論文讀後感(上)/我兩度赴倫敦政經學院借閱 2019-09-18 18:22
◆  蔡英文總統論文讀後感(中)/外殼燙金 內頁像傳真紙 2019-09-18 18:32
◆  蔡英文總統論文讀後感(下)/兩種編排有異 畢業35年收到 2019-09-18 18:32








名家縱論/為民進黨一黨獨大 找非洲藉口


2025-03-30 05:24  聯合報/ 嚴震生(作者為政大國關中心兼任研究員)


民進黨顧名思義當是一個熱愛民主、尊重民主、捍衛民主,具有進步價值的政黨,但經過三度執政,特別是最近一連串的政治動作(不斷退回立法院多數通過的總預算案,不願接受國會少數的選舉結果、逕行推動大罷免等),證明民進黨這個名稱已成一大諷刺,因為它已不再信仰民主,而是一個退步中的民粹運動。當年挑戰威權、崇尚民主的反對勢力,在掌握政治資源,僅思打壓在野黨,限縮人民的言論和思想自由,令人擔憂其是否真的想消滅在野黨以獨攬政權。

個人研究的非洲,在上個世紀九○年代以前,有不少一黨獨大、甚至是不允許任何反對黨存在的國家,許多非洲領導人提出合理化的藉口。儘管這些主張似乎缺乏政治理論基礎,或與民主政治的政黨競爭本質有所牴觸,但其支持者仍堅信這些獨裁者的說法。

舉例來說,迦納獨立建國領導人,也是泛非主義倡議者恩克魯瑪Francis Nwia Kwame Nkrumah,在脫離殖民統治七年後的民國五十三年(一九六四年)宣布迦納為一黨政治的國家。恩克魯瑪認為多黨政治容易造成社會分裂,一個新獨立的國家需要所有人民的力量及熱情共同前行。如果人民的意志,透過民主程序強烈支持執政黨,因而造成反對黨的弱化,政府必須尊重人民選擇。恩克魯瑪強調政府不應違反多數人民的意志,分化授權。

象牙海岸的國父胡佛埃-波尼Félix Houphouët-Boigny掌控權力卅三年間,他透過象牙海岸民主黨遂行一黨獨大統治,以大家長的身分分配資源,弱化國會及司法機構,剝奪地方政府權力,形成一人的威權治理。當被問到為何不推動多黨制度時,他的回答竟是反對勢力並不存在。

尚比亞第一任總統孔達在該國獨立、歷經多黨競爭八年後,於民國六十一年(一九七二年)宣布進入一黨政治。孔達主張如果尚比亞走多黨制,將會為尚比亞帶來大災難,因為這些政黨將會被反對該國持續追求自由的各種勢力利用,而他引入的乃是一黨參與式民主,完全忽略一黨政治與民主是兩個潛在相互矛盾的概念。

推動非洲社會主義著稱坦尚尼亞開國總統尼艾瑞Julius Nyerere,相當重視社會的和諧,認為多黨制會衝擊到脆弱的新獨立國家。他也強調民主,但認為不是僅西方的多黨制才是民主,一黨制更適合發展民主,因為唯有一黨專政,人民的民主權利才能獲得保障。

最早脫離法國殖民統治的漠南非洲國家幾內亞,在獨立之初選擇與殖民母國意識形態對立的社會主義。在位超過四分之一世紀的首任總統圖雷Ahmed Sékou Touré,強調一黨制是該國社會主義意識形態所要求者,這當然也符合蘇聯、中共、東歐、北韓、北越等共產國家的政黨體制,但重點是強調唯有一黨專政,才能遂行其意識形態的主張。

民進黨可以引用恩克魯瑪論點,以「更大的民主」來包裝他的一黨獨大,它當然也會思考在罷免國民黨立委後,如胡佛埃-波尼一樣,宣布反對勢力並不存在。賴清德主席一定想借助孔達的「一黨參與式民主」,來美化其反民主的本質,也希望如尼艾瑞一般,強調唯有民進黨專政才能帶來民主。最後,儘管民進黨並不信奉社會主義,但圖雷意識形態凌駕一切主張,與民進黨以推動台灣獨立為藉口徹底剷除反對黨的思維,還真有些邏輯上的趨同

請問賴清德主席,如果民進黨想要一黨獨大,你會選擇以上五種論點的哪一個,來合理化你目前在台灣進行的政治操作,還是你五個都想選?












星期透視/請賴桑停止清洗德先生


2025-03-30 05:24  聯合報/ 游梓翔(作者為世新大學講座教授)


當年經國先生推「三民主義統一中國」,展現的是對台灣「民主」的信心。晚年他開放黨禁、報禁,讓台灣的民主再向前一步。除了民主,台灣的另一個主要優勢,當然是經國先生和他的幹部如李國鼎、孫運璿,催生的台積電。

民主和晶片,成了這些年來,讓台灣驕傲的「德先生」和「賽先生」。

但現在「賽先生」有人來搶,可能優勢不保。而台灣的「德先生」,最近更是岌岌可危。賴清德總統正用他的十七條和各種配套,對台灣的「德先生」,展開「賴桑」的「洗滌人心」工程。

政治學術和實務上,有個概念叫「政治清洗」,指的是當權者用羞辱、解職、驅逐、監禁,甚至更嚴重還用暗殺手段,來「清」掉異己或潛在政治對手。「政治清洗」只有極權的地方有嗎?不是的。歷史上看,在號稱有「德先生」的地方,當權者同樣可能以民主之名,搞「準清洗」。

最有名的例子,就是美國五○年代前後的「麥卡錫主義」。那時的美國,風聲鶴唳,大搞「忠誠審查」,到處找「共黨同路人」,在政府、學術界和好萊塢,製造難以計算的迫害案例。大導演諾蘭去年得到奧斯卡最佳影片的《奧本海默》,不少情節仍在反省這美國歷史最黑暗一頁。

美國《憲法》有保護言論和出版自由的《第一修正案》,仍沒擋住「麥卡錫主義」,好在經過後來一些重要判例,包括民國四十六年(一九五七年)的《葉慈訴美國案》、民國五十八年(一九六九)的《布蘭登堡訴俄亥俄州案》,確認了保護言論自由的高標如果只是鼓吹思想、提出主張,沒有著手實施,無法證明「明顯而立即的危險」,任何思想或言論,都受到言論自由保障

台灣,中華民國憲法十一條明文保障言論和出版自由,民國八十年(一九九一年)刑法一百條廢除,歷年的大法官解釋,把言論自由和「強化民主」、「追求真理」、「監督政治」相連結,並且認定保護言論自由也包括保護「思想自由」

執政的民進黨標榜自己是「民主進步」,過去宣傳「百分之百的言論自由」,經常引用鄭南榕的話,說「言論自由不是你給我說話的自由,而是我想說什麼就說什麼的自由。」

但現在當權後,賴桑開始「洗滌」,「百分之百言論自由」開始加但書了。葉菊蘭說「沒有主權獨立哪來百分之百言論自由?」不是說台灣本就主權獨立,所以不需要再搞台獨嗎?你們搞得我好亂啊。台南最近紀念鄭南榕,說要「自由造音」,但台北的賴桑,卻開始「思想審查」,「清洗」他不想聽見的「噪音」。

其實言論自由從來沒有「百分之百」的。但無論是百分之幾,言論自由一定包括包容和保護你所不喜歡,甚至討厭的思想和意見。如果只有你想說什麼就說什麼,別人卻不可以說你反對的話,哪算言論自由呢?

賴桑的十七條,加上綠營推動的大罷免,把對岸認定為「境外敵對勢力」,到處搞「忠誠審查」,在內部找敵人,隨便就給人安上「中共同路人」的帽子。親綠報紙最近還用〈境『內』外敵對勢力〉的標題寫社論。賴桑在做的,就是把兩岸搞成「準戰爭」,把台灣搞成「準戒嚴」,然後實現他真正的目的-對政敵「準清洗」,讓台灣「黑熊」化,清除「噪音」,於是大權在握、為所欲為,台灣只剩下綠色的聲音,他就能「自由造音」了,台灣將只剩下,被賴桑洗滌過的「綠能你不能」的民主。

請「賴」桑懸崖勒馬,停止「清」洗「德」先生!保住台灣的優勢,我想你不會希望歷史這樣記得你的。












大屋頂下/尹錫悅澤倫斯基合體 賴清德說清楚是否台獨


2025-03-30 05:24  聯合報/黃年


賴清德是尹錫悅和澤倫斯基的合體。

尹錫悅無論是否被罷免,皆已對韓國造成難以彌償的慘重創傷。蘇起教授認為,賴清德大罷免的可能發展,是為解構立法院反對勢力,替類戒嚴或宣布戒嚴作鋪墊

澤倫斯基掉進美西方「反俄入歐」的陷阱,操弄納粹化政治,至今已落入「狡兔(俄羅斯)未死/走狗烹」的下場,美俄聯手要逼他下台。賴清德正帶領台灣踏著澤倫斯基的血跡前進。

一個尹錫悅就夠了,一個澤倫斯基就夠了。何況,賴清德是尹錫悅(摧毀憲政)和澤倫斯基(納粹化撕裂社會)的合體

對賴清德在國家安全操作上的評價,遠見雜誌二十四日發表的網路民意調查頗具意趣,其主要發現如下:

六十四%認為,川普執政對台灣「威脅大於機會」。②六十四%擔憂台積電「矽盾」正在崩解。③八十二點四%民眾「不相信」台積電赴美投資,美國從未對我政府施壓。④跟過去相比,七十六點二%民眾對美國「印象差」。⑤跟過去相比,五十八%民眾對中國大陸「印象差」。⑥六十八%民眾認同:台灣主權受到中國大陸挑戰。⑦五十六%民眾同意:政府努力維持兩岸關係,就不需要花那麼多錢買國防武器。⑧六十八%不滿意賴政府國安政策,推動兩岸和平僅得三十七點六分。⑨六十八點四%民眾對賴政府在國安議題的表現「不滿意」。⑩七十四%民眾認為賴總統的國安談話恐使兩岸關係更緊張。⑪七十點四%反對再實施軍事戒嚴。⑫逾五成憂慮兩岸三年內開戰,但近七成不願參戰。

以下是我對此項民調的引伸解讀,措辭露骨:

由①②③可見,「疑美論」已是台灣社會的濃重共識,認為川普執政對台灣是「威脅大於機會」。台積電事件是台灣在經濟面及國安面的重大損傷,美台關係已由過去的「保護」變成「挾持/勒索/剝削」,但賴政府未展現因應的能力。由④⑤可見,七十六%民眾對美國「印象差」,高於五十八%民眾對中國大陸「印象差」,美國給台灣的壓迫感有上升趨勢。由⑥⑦⑧⑨⑩顯示,民眾認知中國大陸對台灣主權的挑戰與威脅,但對於賴政府及賴清德本人在國安議題的表現有近七成逾七成的不滿意,賴政府在推動兩岸和平的表現為三十七點六分。⑪顯示,七十點四%反對軍事戒嚴。由⑫可知,七成民眾不願參與兩岸戰爭,這是對賴政府「引戰」政策的抗議。再由⑥至⑫可知,民意認為,兩岸仍有和平之路可走,而賴政府及賴清德本人未盡促進及維持兩岸和平的國安責任,甚至已是破壞兩岸和平的主要因素。亦即,此項民調同時也呈現了濃重的「疑賴論」

當下的台灣,正陷於「疑美論/疑賴論」交疊的內憂外患之中。

這項民調顯示,賴清德在今日國安危機下有一大盲點,即是:他顯在逃避亦無力因應「美國對台灣的壓迫及挾持」已與「中共對台灣的壓迫與威脅」同為台灣國安顧慮的大趨勢。而且,台灣愈被美國挾持,就愈無化解中共壓迫的空間。因為,美國的挾持,不但是要劫走台積電,且是若美國主導要把台灣打造成一隻「美國豪豬」,也就剝奪了台灣與中國大陸營造和平關係的可能性。這就是「挾持」

說到這裡,可回到此項民調所呈現的最大疑問:兩岸有無和平之路可走?以及,賴政府與賴清德本人,有無盡到促進及維護兩岸和平的國安責任?甚至,賴政府與賴清德本人是否正是兩岸和平的障礙?

長話短說。就當下的台美中關係來說,關鍵因素只有一個,就是:賴清德究竟是不是台獨?

他是台獨,那是一種台美中關係。他不是台獨,那就是另一種台美中關係。

賴清德有責任向國人說清楚他是不是台獨。打個比譬:

賴清德的「東廠大法官會議」作成了「實質廢死」的決定,明顯違逆民意,於是法務部表演性地執行了一次死刑,表示並未「廢死」,這是自欺欺人;同理,賴清德明明在整體上操作台獨,只是以偶爾喊幾句中華民國的假動作、煙幕彈就想瞞天過海,這也是自欺欺人。

台獨是台美中三方的紅線。中共迄今一直將賴清德定性定位為台獨,甚至習近平還曾當面要拜登「認清賴清德和民進黨的台獨本性」。

面對中共說他台獨,賴清德要如何回應?一、回說:「我是台獨,在任何職務上不變。」二、「我不是台獨,不要亂貼標籤。」三、不說是,也不說不是。玩弄中華民國總統與台獨分子的兩面性。

賴清德好像持第三種對策。但這對台灣人民是極不公平也極不負責的。尹錫悅公開說,他因「要消滅在國會中那些不擇手段的親朝鮮勢力」,所以宣布戒嚴,這是言行一致;澤倫斯基亦公開主張「加入北約」,因此將國家帶進戰爭,可謂求仁得仁。賴清德當然有責任向台灣人民說清楚:我是不是台獨?台灣人民才能決定要不要跟你走。

否則,他如何回應為何六十八%不滿賴政府的國安政策?又賴政府推動兩岸和平為何僅得三十七點六分這就是「疑賴論」

因此,也就可看出大罷免的全貌。如今,朝野衝突的主因在兩岸關係。藍白族群的主體是反台獨,或主張兩岸和平競合。但賴清德卻將這個反台獨的族群打成「中共同路人/在地協力者」,因而也就把大罷免操作成「反共剿匪/清除內奸」。

但賴清德必須承認,就中華民國而言,台獨與中共皆要消滅中華民國,台獨正是中華民國的「境內敵對勢力」,才是中華民國的「內奸」若說要為中華民國「清除內奸」,賴清德你要不要周處除三害

賴清德不說清楚他是不是台獨,國家安全政策根本無從談起,台美中關係也無從談起。

因為,如前所述:賴清德是台獨,那是一種台美中關係;賴清德不是台獨,那就是另一種台美中關係。

試問:一個若是主張台獨吞噬中華民國的總統,用雷霆萬鈞壓路機式地粉碎輾壓一名據稱主張「武統」的陸配亞亞。這兩個人難道不正是半斤八兩同路人嗎?這是多麼荒唐可笑的畫面?

亞亞離台噙淚向三個兒女說:「你們就是台灣的孩子,知道嗎?」但賴清德拆散了一家天倫骨肉。

本文也想告訴賴清德,你不要撕裂肢解了中華民國:「你是中華民國總統,知道嗎?」

台灣拒絕尹錫悅,也拒絕澤倫斯基。











台灣民主正被嚴重侵蝕


2025-03-30 05:22  聯合報/ 董保城/東吳大學法學院講座教授、政治大學法學院兼任教授(台北市)


過去來台陸客除觀光,也熱中收看台灣政論節目與社群媒體討論,展現對台灣言論自由的關注。然而,近期一連串事件卻讓人擔憂,台灣最引以為傲的言論自由,是否正面臨侵蝕?

網名亞亞的陸配因發表涉及兩岸統一及武力威脅的言論,被內政部以「危害國家安全或社會安定」為由廢止居留許可並要求限期離境;北一女教師區桂芝接受央視訪問,質疑賴清德總統將對岸定調為「境外敵對勢力」,教育部要求北市教育局調查是否違反教育中立或涉及國家主權、國家認同問題。

根據中華民國憲法與增修條文,國家主權定位就是中華民國的中國,將對岸定位為中華民國的大陸地區。增修條文中的「自由地區」,即為兩岸人民關係條例中的「台灣地區」(含台、澎、金、馬)。若依賴總統提出的「因應國安統戰威脅策略」,將對岸視為「境外敵對勢力」,是否與憲法定位有所矛盾?值得社會深思。照憲法增修條文前言「為因應國家統一前之需要」來看,我國並不承認對岸具有中華民國的國家主權,只視其為一個政治實體。更何況,若對岸真是敵對國家,兩岸為何仍保持密切的經貿往來與交流這種矛盾令人質疑政府標準是否一貫

另一方面,教育部近日以「國家安全」為由,限制台灣高校與若干中國大陸學校交流,如今又以「教育中立」為由,要求調查教師是否涉及國家認同問題。這是否已干涉學術自由與言論自由?令人擔憂。

區桂芝女士除了是教師,亦是公民,在課堂之外應享有言論自由。這樣的見解,各級教師本應根據憲法增修條文作岀類似的詮釋;哪怕意見不同者,也應該點出問題所在、各說並陳,交由公民思辨。若對賴總統「敵對勢力」的說法提出不同見解就遭調查,是否意味政府正以「政治信仰」凌駕憲法與法律?若政府認為現行憲法不符政策立場,應該依循正當程序修憲,而非透過行政措施限制異議聲音。

台灣的民主價值不僅體現在「自由民主憲政秩序」,也與每位國民息息相關。例如,國民口袋中的新台幣印有「中華民國」,國家主權的象徵不僅存在於憲政體制,也深植於社會運作的各個層面。如果「中華民國」不復存在,這些鈔票是否會成為廢紙?這些問題值得政府深思。

著名的言論自由箴言:「我不同意你的觀點,但我誓死捍衛你說話的權利。」當前台灣對言論自由的限制,是否讓我們逐漸偏離民主的軌道?若民主社會連異議空間都容不下,台灣是否仍能自豪於自己的自由價值?我們應共同守護言論自由,避免重蹈歷史覆轍。

賴總統的宣示,幾乎已無疑義將對岸視為「敵對勢力」。然而,今日的對岸已是全球軍事與經濟大國,作為隔鄰的台灣,若將其定位為「敵對國家」,恐將加劇兩岸緊張情勢。歷史上,沒有強權會容忍周邊出現敵對勢力,此種定位可能讓對岸找到施壓甚至動武的藉口,對台灣的安全與發展帶來更大風險。面對當前局勢,我國應更審慎思考如何維護自身主權的同時,避免升高區域情勢,以確保國家安全與民眾福祉。


波波漫畫













禍起蕭牆 人人自危 4問賴清德


2025-03-30 05:22  聯合報/ 吳榮鎮/大學教師(屏縣鹽埔)


近日賴清德總統將「中國」定義為「境外敵對勢力」,並在此基礎上制定了包括恢復軍事法庭、限制兩岸學術與文化交流等十七項措施。人民質問其國安策略見樹不見林。國安問題的根源,首在民進黨的施政,無視自已禍起蕭牆,導致人人自危,相互鬥爭。

人民一問:民進黨為何違背憲法及相關律法,混淆國家認同與文化認同?

民進黨為追求台獨建國,不但否定自已是中國人,也不許他人認同是中國人,鼓勵人民勇於內鬥。在短時間內,警員因認為自己是中國人而遭記過、校長因「愛中國」遭調查、區桂芝老師因上大陸媒體批評賴政府遭約談,更有民眾拿著陸配亞亞女兒的照片到台南北區城隍廟神明前詛咒,上頭還用紅筆寫下「死」、「病重」。

人民二問:民進黨為何忘恩負義,從未對蔣介石與國民黨對台灣的貢獻有公允的評價?

蔣介石及國民黨為保衛台灣,建設台灣的努力與成就,早已被民進黨洗刷得一乾二淨。今年二二八,賴清德公開批判蔣介石為了確保來台灣統治犯下滔天罪行,他反而膜拜日據時代水利工程師八田與一,美化日本對台灣的殖民統治,隻字不提日本人殺害數十萬台灣人。

人民三問:民進黨為何不求訊息的真實,蒙蔽人民,騙取選票?

民國一一四年(二○二五年)中央政府總預算為二兆九千多億元,已是歷年來最高。但賴總統及各部會首長都帶頭說謊,亂貼在野黨標籤:指控藍白立委胡亂刪減預算,癱瘓國家運作,如此,誇大外部威脅來合理化內部治理上的一切權力擴張,挑起民怨,進一步以此為藉口對藍白進行「大罷免」,俾便規避立法院的監督,成就一黨專制。

人民四問:民進黨為何不搞好兩岸關係?

民進黨將「中國」定性為「境外敵對勢力」,其結果將是台灣變成監獄戰場。新加坡前外長楊榮文一再提醒,台獨將導向悲劇;新加坡前外交官馬凱碩也直言,有些台灣人一邊煽動台獨,一邊還在幻想獨立之後的日子,如果繼續走向「台獨」,那麼台灣不但不會變成一個獨立國家,反而會變成一座「監獄」。

可以說,國安問題的根源,首在民進黨的施政,無視禍起蕭牆,人民勇於內鬥。人民質疑:兩岸開戰,人民無辜,有必要犧牲生命,滿足民進黨的台獨幻想嗎?






陳力俊/動盪年代的遷徙記憶

名人堂電子報http://paper.udn.com/papers.php?pname=PID0030&page=1#ph  

◆  陳力俊/動盪年代的遷徙記憶
◆  盛治仁/可從黃仁勳身上學習的功課
◆  方祖涵/線上博弈的蜂蜜陷阱
◆  魏國彥/第五風暴
◆  廖元豪/一個影片就會危害國家安全?
◆  葉匡時/全面老化的台灣
◆  李清志/大蜘蛛進城了!
◆  廖達琪/大罷免的厚黑學








陳力俊/動盪年代遷徙記憶


2025-03-30 05:22  聯合報/ 陳力俊(作者為中研院院士、清大特聘研究講座教授)


自八年抗戰至兩岸分治這段期間,距今已逾四分之三個世紀,是極度動亂大時代。在兵荒馬亂間,千萬人輾轉流離,前後短短數年之內,有多達一百五十萬以上的軍民跨海遷來台灣,這幾乎是歷史上最大的移民潮。更不可思議的是與家鄉親人完全音訊斷絕,近四十年後才得重新聯絡,舉世少有,至今只有南北韓的百姓分隔可堪比擬

這上百萬家庭的悲歡離合故事,構成一部波瀾壯闊的史詩,深具記錄價值,但被明確記載下來的比例卻很低,多半只是親朋故舊間口耳相傳。而上一代雖經歷過這些不可思議的戰亂與顛沛流離,卻往往只輕描淡寫告訴子女一些梗概,很少提到細節。隨著時間推移,距離那場大變動已逾七十年,這些事蹟即將湮沒,已到了必須緊急保存的地步。

清大前副校長信世昌於最近出版其主編的《間關千里動盪年代的遷徙記憶》一書,嘗試為這大時代留下寶貴的歷史記錄。本書的特色是彙集十七位任教於大學的學者和師長,來撰寫他們自己家裡長輩或親戚輾轉流離事蹟作者群學術背景從人文到社會科學都有,在各學術領域皆有卓越的表現,也都從多角度爬梳,經過謹慎求證細心撰稿,彌足珍貴。

閱讀本書,隨手摭拾,親情離思,躍然字裡行間,感人心腑;如「思鄉是人之常情,有人未等到兩岸開放即過世,有人等到開放探親後得以返鄉和親人團聚,雖多半已人事全非,但至少還得以稍慰思鄉思親之苦。但也有不少人因為各種顧慮而一輩子再也沒返鄉」、「相信有成千上萬的家庭類似,長輩們也曾有過豪情壯志,但最後只能化為生存韌性,努力在種種進退維谷又身不由己的困難之中,勉強張羅出一塊可暫避風雨的棲身之地吧!」「時代的巨浪所激起的那怕是一滴浪花,落在一個人身上就是一場狂風驟雨;僥倖不死,也是一身狼狽」、「在這種兵荒馬亂的環境中,誰都顧不上誰,誰更怨不了誰」、「大時代的變局下,小人物、小夫妻只能任由滔天巨浪推壓著,隨之載浮載沉,毫無選擇地且走且行」,真正是「故鄉成了他鄉,異鄉成了故鄉」、「悲歡聚散總無常,知足心境寬」。

書中也看到不少大時代的悲劇:一個勤務兵因一直頂撞他人,還口無遮攔跟人嚷著「我想要回家」,被政府當作匪諜逮捕槍斃;一個流亡學生被檢舉為匪諜,長官用左輪手槍對著他,要他招認是共諜,備感冤曲、悲慟大哭下才得倖免,他最後在垂老之年出版《天譴》,小說最終,主人公縱身躍向大海自殺,痛言:「這不是悲劇,而是向海峽兩岸業已寫進歷史的兩位巨人,做了無言的抗議。」沉痛而真實。國共可以一笑泯恩仇,人間多少傷心事卻刻骨銘心,無法輕易平復

兩岸分治迄今已七十餘年,身歷當年顛沛流離的親人,多已自歷史長河中消褪本書是許多家庭的紀實,為那個動亂的大時代留下歷史見證。馬政府時代兩岸密切交流,已證明和平相處順理成章;史蹟斑斑,兩岸人民歷經劫難,更當記取歷史教訓,和平才是王道,力求「避戰謀和」是兩岸人民共同的願望。正所謂「述往事以知來者」,或能將國家民族乃至全人類的未來導入正確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