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5月30日 星期三

經濟日報社論/美再啟貿易保護調查 台廠快備戰

udn 論壇電子報.歷史報份http://paper.udn.com/papers.php?pname=PID0004

udn 論壇報https://paper.udn.com/udnpaper/PID0004/327353/web/

.聯合報社論/民進黨政府蒐集政治檔案的項莊之劍
.聯合報黑白集/ 蔡政府全力圍事 寫下吳茂昆驚奇
.經濟日報社論/美再啟貿易保護調查 台廠快備戰







經濟日報社論/美再啟貿易保護調查 台廠快備戰


2018-05-30 00:29 經濟日報  經濟日報社論


美國和中國大陸日前才發表聯合聲明,決定貿易戰暫時休兵,並將採取有效措施,以解決貿易失衡問題,美中貿易緊張關係似乎得以舒緩。但是一波未平,一波再起,美國川普總統最近又要求商務部根據「貿易擴張法」232條款,針對美國進口車輛及其相關零組件,調查是否影響到美國的國家安全。此舉再度使全球經貿陷入動盪,大幅升高全球貿易緊張情勢。
川普認為,進口車輛在美國市場占有率大增,美國車輛產業就業人口則相對減少;而且,由於競爭力下滑,也連帶影響美國產業的研發投入及創新能量,所以有必要採取必要行動。前次美國根據232條款,對進口的鋼鐵產品及鋁製品展開調查,引發軒然大波;這次川普打算如法炮製,針對車輛產業展開調查,可能再加徵高達25%的額外關稅
川普此次的目標並非針對中國大陸,而是歐盟、日本、墨西哥及加拿大等美國主要汽車進口國家,從而引起這些國家的極度不滿。川普主要目的是在討好美國車輛生產大州,例如密西根州及俄亥俄州,以因應11月的美國期中選舉。這兩個州不但是川普2016年贏得總統大選的關鍵州,也是今年11月期中選舉的觀察重點,更是2020年川普想要競選連任總統的關鍵票源。川普此刻展開行動,不但政策宣布得突然,也凸顯出政治操作之斧鑿斑斑。
美國對車輛產業展開調查,也可以對正與美國進行北美自由貿易協定(NAFTA)談判的加拿大及墨西哥施加壓力。車輛議題是目前這項協定陷入談判僵局的主要原因,川普另闢戰場,用意不外是壓迫加墨兩國接受美國提高車輛在美生產比重的要求,以此換取未來在232條款下可以豁免關稅的條件。
未來若是加拿大及墨西哥得以避開232條款,接下來就變成是日本及歐盟首當其衝,成為美國這項政策下的最大受害者。所以日本及歐盟除了表示抗議外,也積極準備尋求其他救濟管道。
其實,美國國內對此也有雜音,認為若是一旦加徵額外關稅,會帶動美國國內車輛價格上漲,影響到美國消費者購車意願,從而縮小車輛市場規模。同時,如此也會增加美國國內車輛產業進口外國零組件的成本,進而削弱競爭力,反而可能會傷害到美國的經濟及就業。
未來這項調查的時間可能長達半年以上,台灣相關產業應該及早做好準備,以免重蹈覆轍。以上一回鋼鐵產品的案例來看,台灣依照美方建議,限制進口中國大陸鋼鐵原料,以降低輸美鋼鐵產品的含中成份,政府甚至主動對中國大陸鋼鐵產品展開傾銷調查。但是,迄今我們仍未爭取到關稅豁免,相較於一些主要國家已得到豁免,對國內鋼鐵業非常不利。
未來在232條款下,車輛零組件應是台灣產業受到影響的主要項目。台灣車輛零組件主攻美國售後服務市場(AM),與其他國家有所區別。因為車輛零件種類繁多,能銷售到美國市場的零件,多數是當地生產不符生產成本的產品,加下台灣擅長的車輛零件多屬於少量多樣的產品,未來若是美國提高進口關稅,對於台灣業者的實際影響幅度,有待完整的評估,不可輕忽。
其次,若是對車輛加徵關稅,可能會使車輛銷售量下滑,對於售後服務市場所衍生的衝擊也需納入考量。
所以在這段調查期間,台灣實應利用各種管道,強調輸往美國市場車輛零組件的特性,並不屬於外國車輛供應鏈的一環,非但不會對美國相關產業產生直接競爭,反而有利活絡美國車輛售後服務市場,嘉惠美國消費者。
另一方面,川普的箭頭指向車輛產業,中國則宣布從今年7月1日開始將汽車關稅降至15%,汽車零組件關稅降至6%。未來全球兩大車輛市場的關稅一升一降,勢將改變全球車輛產業競爭態樣,乃至重組版圖,凡此政府及相關業者都應未雨綢繆,預先規劃因應方案。







聯合報黑白集/ 蔡政府全力圍事 寫下吳茂昆驚奇


2018-05-30 00:02 聯合報  聯合報黑白集
教育部長吳茂昆請辭獲准。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初步完成階段性拔管任務的吳茂昆,奇蹟似地挺了四十天!雖然他只堪得到一個權欲薰心、利令智昏的下場,但蔡政府還將會為其蹂躪教育的蠻橫作為付出代價。
潘文忠只能濫權卡管,吳茂昆更能違法拔管。四十天來,整個蔡政府全力圍事,不斷在台灣教育史上寫下「吳茂昆驚奇」。
教育部拔管跨部會議,吳茂昆主導射完箭再畫靶,窮盡洪荒之力羅織罪狀,還不給救濟機會。如此踐踏大學自主,漠視法治人權,吳茂昆可名列台灣教育史冊第一人。
吳茂昆一身爭議,為台灣教育帶來的負面示範,也是史無前例。管中閔被指控的罪狀,在吳茂昆身上更嚴重;吳茂昆捲入的專利、自肥等爭議,則遠非一般教師所能及。
至於政院團隊掩護吳茂昆爭議的詭辭,更讓人嘆為觀止。一句「吳茂昆違法,不代表管中閔可以違法」,道盡其中的政治算計。終於,管中閔的罪狀還只能羅織,吳茂昆所涉違法赴陸,已讓徐國勇再怎麼勇也難袒護了。但台灣的民主法治與教育價值,卻已遭難以回復的傷害。
蔡政府為拔管而連折二個教長不足惜,吳茂昆甘為政治打手而毀學術聲譽亦不足憐,但一齣「吳茂昆驚奇」,踐踏大學自主、毀掉高教競爭力,令人驚心;破壞教育價值,給學子最壞示範,令人痛心
吳茂昆說從沒遭受如過去一個多月來對人格的嚴重汙衊與羞辱;但他去來教育部,台灣也從沒遭受如過去一個多月來對教育的嚴重汙衊與羞辱。








聯合報社論/民進黨政府蒐集政治檔案的項莊之劍


2018-05-30 00:00 聯合報  聯合報社論
立法院日前進行促轉條例人事同意權投票,藍委舉牌抗議「促轉會」與「黨產會」是民進黨政府用來整肅異己的工具。 中央社


促進轉型正義委員會預訂月底掛牌,作為重要配套的《政治檔案法草案》也已出爐。在《政黨及其附隨組織不當取得財產處理條例》和《促進轉型正義條例》相繼上路後,政治檔案法是第三個與轉型正義相關的法案,同時也是促轉條例裡唯一明訂必須「另以法律定之」執行相關業務的法令民進黨推動所謂的「轉型正義」,如此看重「開放政治檔案」,恐怕並不僅僅是基於轉型正義而已。
依照促轉條例和政治檔案法,必須「開放」的政治檔案主要來自兩處:一是政府機關,二是民間團體或私人。先說政府機關部分:民進黨既已執政,相關檔案開放與否,本不成問題。即便有檔案被列為機密、極機密甚至絕對機密,依《國家機密保護法》規定,原核定機關或上級機關即有解密權限,是否開放或集中歸檔,都不需另立新法就可進行。
由是可知,促轉條例和政治檔案法要徵集的「政治檔案」對象,主要還是團體和私人。再從促轉條例所列罰則僅限團體而不針對私人看來,目標當然就是民進黨主要對手國民黨及其「附隨組織」
政治檔案法的母法是促轉條例,但奇特的是,兩者對「政治檔案」的定義並不相同。政治檔案法的開放檔案主體是抗日勝利起到解嚴間與二二八事件及內亂、外患等相關案件的檔案;但促轉條例則包山包海,擴及這段期間個案和體制上的各種檔案、紀錄與文字。
無論何者,由於促轉條例和政治檔案法都賦予相關團體「主動通報」的義務,一旦立法通過,國民黨就必須面對二種抉擇:一是配合調查,整理所有黨史資料後「主動通報」並交出檔案;二則不予配合,坐等相關行政和刑事裁罰。
依促轉條例規定,隱匿、損毀檔案者,可處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拒絕將檔案移交為國家檔案者,則處新台幣一百萬元以上、五百萬元以下罰鍰,處罰不可謂不重。即便國民黨選擇配合,自行整理資料後交出,在所謂「政治檔案」十分抽象,兩法又定義不一的情況下,仍很可能挂一漏萬,若要免責,恐怕只能把檔案全部交出
平心而論,過去黨國一體時代,國民黨確實握有不少與政府運作相關的文件和檔案,就歷史研究和保存史料的角度言,這些資料交給政府保管、處理並非不可行。然而募集資料的同時,卻硬要冠上「轉型正義」的帽子,豈非認定持有者就是必須被轉型正義者?這種價值判斷,實與中立客觀的研究態度相左
更重要的是,民進黨政府取得相關史料後,恐怕也不會忠誠的只拿來做為「轉型正義」使用,更多的可能,還是政治操作。
茲舉幾個例子:國史館自民進黨重新執政後,即致力於「轉型正義」的史料蒐集,其中「二二八事件」當然是主要標的。去年二二八前夕,國史館公布了「陳儀曾向蔣請兵」,以及「美國官員曾主張助台灣獨立」文件;今年二二八前夕,國史館又公布「美國領事館指出陳儀部隊曾用達姆彈攻擊人民」文件。這些選擇性的片面文件希望達到什麼樣的政治效果,一望便知。尤其美國領事館所指達姆彈攻擊一事,根本無絲毫證據,政治操作意圖一覽無遺
因此可以想見,當國民黨將黨史館所有資料交出後,全部資料都只會變成民進黨政府回過頭來對付國民黨的工具,甚至選擇性「開放檔案」,亦不在話下。更不用說從促轉條例到政治檔案法,向「相關團體」徵集「政治檔案」,已是將私產化為公產的強取豪奪行為了
蔡政府若真有心還原歷史,就別再用「轉型正義」政治口號處理史料,先建立信任,然後認真的把史料交給民間公正客觀處理。若是被深綠綁架,一心只想追殺對手或利用建構自己的歷史論述來獲取政治利益,除了討好深綠,其實誰也騙不過去。

【重磅快評】認錯 吳茂昆下台後蔡政府最需要的一堂課

.【即時短評】不能說實話的警察年功俸
.【即時短評】邦交無用?別像柯文哲目光如豆
.【即時短評】拔管影舞者 應該停損了
.【重磅快評】認錯,吳茂昆下台後蔡政府最需要的一堂課

.【重磅快評】 吳茂昆 被打爆的一人投手
.【即時短評】閃辭的吳茂昆 做到歷任部長做不到的事
.【重磅快評】望水氣興嘆 五月天怎能不火熱?
.【重磅快評】為吳茂昆猛擦粉 徐國勇果然全國最「勇」
.【即時短評】部長都耗損二位 蔡政府該幹點正事了
.【重磅快評】蔡政府為何重用「吳三貴」?
.【重磅快評】台灣奇譚:因為執政就能決定誰有無心肺!
.【重磅快評】蔡總統不如一個足球員
.【即時短評】礦業法藍綠現形 台灣政黨果然沒有左派






【重磅快評】認錯 吳茂昆下台後蔡政府最需要的一堂課


2018-05-30 08:08 聯合報  主筆室
行政院長賴清德表示,他贊成以要較高的道德標準檢驗自己,所以接受吳茂昆請辭。圖/聯合報資料照片



一個花了40年才成為專業領域卓越的科學家,卻只花了短短41天,人格幾近毀滅。吳茂昆的「自爆」固然來自其自身欠缺審度情勢基本的政治智慧,但從接連折損的潘文忠到吳茂昆,死不認錯、一路護航到底的民進黨政府才是一步步將吳、也把自己推向無可迴避繼而墜落深淵的關鍵。

沒有一個政治人物及政府不犯錯,但面對錯誤時的態度卻決定了高度與智慧,如果從這點評斷,蔡政府可說完全不及格。
四月間潘文忠長達千字的請辭聲明,大家留下最深刻印象的恐怕是那句「希望所有的政治操作能就此停止」,這句話看似像藍營喊話,事實上是對不斷對其壓迫要求拔管的執政黨發出的最後哀鳴。蔡政府不僅不為其間接逼走教長而感到羞愧,閣揆賴清德還大言不慚說,潘為校長遴選畫出了ㄧ道標準,還跳到第一線跟管中閔以「他自狠來他自惡 ,我自一口真氣足」九陽真經過招。賴以閣揆之姿跟一介平民嗆聲,不僅將其執拗、好辯的一面展露無遺,更是失格至極。
但蔡政府從頭到尾不認為自己錯,或發現了,但為了面子也要硬拗到底。吳茂昆在職41天,幾乎無日不爆,但行政院就是能臉不紅氣不喘地為其辯護,說著恐怕連自己都不相信的狡詞。就連吳茂昆明明是因違法赴陸被抓包不得不下台,昨天賴清德非但沒有表達一絲愧意,還嘴硬說吳是以「較高的道德標準」檢驗自己。
從來學不會誠懇認錯的蔡政府,可能沒有意識到,那正是他們讓人一再失望繼而生惡的關鍵。蔡政府當務之急,不是找到下一個「拔管替死鬼」,而是應該學著如何認錯,重新贏回人民的尊重。






【即時短評】拔管影舞者 應該停損了


2018-05-30 12:46 聯合報  記者陳洛薇╱即時報導
台大校長遴選引起的「卡管」爭議持續超過3個月,最終教育部仍不聘任管中閔上任,不滿教育部處理方式的台大學生紛紛在台大校園椰林大道與「傅鐘」綁滿聲援管中閔的布條。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



繼潘文忠之後,吳茂昆也下台了,兩人在任時都力擋管中閔上任,為了管案,折損了兩位教育部長,攸關十二年國教成敗的課綱沒人管、國內大學龍頭台大迄今沒有校長綜理校務,失控的教育現場,對映當前紛亂的政局,台大校門口樹上的黃絲帶也垂頭嘆息

為了「管中閔絕對不能上任」這個民進黨政府上下要求貫徹的政治任務,兩個教長不敵學界及輿論的強力批評,求勝不得,最後落得只能「自行了斷」的下場和歷史罵名。
教育部不讓管中閔上任,第一個理由是違法赴陸,因此全面調查管中閔,蔡政府也動員跨部會諮詢小組,大陣仗開了兩次會,最後做出要求台大重新遴選的決議,但台大不從;倒是教長吳茂昆任職國科會主委期間赴大陸開會的資料被掀了出來,吳茂昆請辭原因,賴揆事後證實,確實與違法赴陸有關,吳茂昆鍘管不成,反倒自己先砍頭。
教育部不能讓管中閔上任,第二個理由是兼任獨董,為管立了三大罪狀;但教育部文官卻在跨部會諮詢小組會議提醒,台大大概七成到九成案例都是這麼處理,學校制度和法律規定的衡平性,是否應課責當事人,並應考量對其他現職校長的衝擊。
蔡政府傾全力不讓管中閔上任,有沒有第三個理由?當以上兩個理由都無法查到具體事證,面對學術圈的強力反彈,教育部仍堅持駁回台大遴選管中閔案,即使潘文忠辭去教長,行政院任命的第二位教長吳茂昆仍堅定執行駁回管中閔的政策,究竟為什麼要卡管?幕後的影舞者是誰?外界都想知道。
教育是百年樹人,折損了二位部長,教育現場已是遍體鱗傷,蔡政府也盡失民心。執政高層如果夠聰明,多傾聽文官與民眾意見,以吳茂昆下台為停損點;如果繼續指揮政治染指學術,接下來倒台的,恐怕不只一個部長而已。






【即時短評】邦交無用?別像柯文哲目光如豆


2018-05-30 14:49 聯合報  記者程平╱即時報導
蔡英文總統(前左)29日以軍禮歡迎海地總統摩依士(前中)。 記者林澔一/攝影


台灣與布吉納法索斷交,台北市長柯文哲認為,「其實那些小國斷交對台灣一點影響都沒有,應表現Idon’t care的態度」,甚至還反問「布吉納法索」在哪裡?台灣長期瀰漫著「邦交國無用」的說法,但如果台灣0邦交,不管是「中華民國」還是「台灣」,就更難證明我們是一個存在的政治實體。

就在邦交國連丟二國的時刻,海地總統摩依士訪台,也稍稍替低迷的外交情勢注入強心針。不過在摩依士抵台前,海地財政部長薩羅門表示,台灣將提供海地1.5億美元貸款,助海地進行電力建設,也被質疑海地在趁火打劫,讓「邦交國無用」論的聲音繼續發酵。
從柯文哲的發言就可以知道,台灣民眾會有「邦交國無用」的想法其實並不意外,因為台灣的國際空間,還是受制於大陸、美國等國際強權的態度,我們僅剩不多的邦交國,就算在國際場合幫我們發言,仍形勢不如人顯得徒勞,當然會讓國人無感。
只是不能否認的是,當我們花了大筆的金錢找朋友幫我們在國際場合發言,再微小的聲音也證明我們的存在,更因為被邦交國「正式承認」,就能證明我們在國際上的實際地位。反之,如果都沒有邦交國,大陸的一中原則,必定會更理直氣壯的矮化我方為地方政府,台灣也就將更被孤立於世。
現實投機如柯文哲,只看到眼前的利益無世於長久的價值,目光如豆不令人意外。但身為法學博士的蔡英文總統,一方面深知國際現實願大手筆提供國際援助,好證明台灣存在,卻又縱容台獨勢力刺激大陸努力掩飾我們的存在,加分速度比不上扣分,真希望蔡英文有尤達大師的智慧





【即時短評】不能說實話的警察年功俸


2018-05-30 18:45聯合報 記者陳金松╱即時報導


「你加薪了嗎?」是這兩天警界最熱門的問候語,因為立法院昨天三讀通過「警察人員人事條例」修正草案,將警正四階以下警察年功俸最高俸額,從500調至525,警正三階從525調至550。內政部說會有6萬5千名警消加薪,約2萬8千人立即受惠,每月所得增加約1,370元,月退俸約增加1,700元。
這個說法對嗎?看看NPA 署長室一片罵聲,基層多半不以為然,認為「騙很大」;警察敘薪靠俸點,基層警察年功俸要達500,最快得從警23年,這還得年年考績沒問題;年功俸最高俸額調高,不等於馬上調薪,道理警察都懂,那是從警大半輩子後的事;沒人知道內政部6萬多名警、消加薪的算法,到底何來。
一名基層警察今天在NPA 署長室留言,「我阿母早上還問我加薪1,370了嗎?」他只能苦笑,政府將調高年功俸說成是警察加薪,還大肆宣傳,他們真的很無言。
平心而論,調高年功俸對警察長遠來看當然是好事,但硬說成加薪,還吹噓6萬多人受惠,就未免言過其實,加薪應該是俸點不變收入增加,光調高年功俸最高俸額,是那門子加薪!
說穿了,是因年金改革對將退休的資深警察帶來嚴重衝擊,調高年功俸多少能安撫一些從警大半輩子的基層警察,也算是補償。政府沒人說實話,反而用警察加薪來混淆視聽。
至於這幾年新進的年輕警察,年金改革對他們沒有立即影響,調高年功俸當然也不會馬上受惠;說他們加薪了,恐怕就更不公平。

去梯言/起風了,總統!

.民進黨講團結,很諷刺
.追求文明社會的「家和萬事興」
.去梯言/起風了,總統!
.教育大崩壞 教長下台就算了?
.拔管「小咖」走了 後面影武者…
.拔管教長下台 台大愈挫愈勇
.願景回響/捐車設站…還要讓年輕人留在部落







去梯言/起風了,總統!


2018-05-30 00:16 聯合報  公孫策
布吉納法索上周與我國斷交,蔡英文總統親自召開記者會說明。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就職兩年失去四個邦交國,蔡英文總統鄭重其事召開記者會宣布「不再忍讓」,同時指責在野黨「不團結」、「容忍中共打壓」。
國家受人打壓,在國際上給人看笑話,國人當然同感憤慨。可是,蔡英文這番話語在兩年前確實生效,兩年後的今天卻只有反效果。關鍵在於,這些外交打壓是誰惹來的?當國家領導人為全民惹禍上身時,要人民怎麼「團結」?
戰國時,齊湣王妄自尊大,一度欲與秦昭王並稱東、西帝,更一度伐宋、侵三晉,想要併周室、自為天子。當時諸侯都怕他,可是他對內卻連續殺了兩位正義直言之士和一位有功將領,以致百姓不附,宗族離心。燕國將領樂毅率五國聯軍伐齊,湣王逃奔莒城,向楚王求救兵,楚將淖齒帶兵到了莒城,數落齊湣王「天地人都警告過你,你卻不知悔改」,將他殺了。
齊國的王孫賈年方十五,跑到大街上喊話:「淖齒殺我國王,願意跟我一起誅殺這賊子的,就請捲起右臂衣袖。」一下子集結了四百多人,攻打淖齒,將他刺殺。齊人擁護齊湣王的兒子田法章繼位為齊襄王,後來田單復齊故事不贅。
簡單說,國人都樂見國家強盛,可是都不接受領導人一意孤行。當五國聯軍入侵時,齊國幾乎是被摧枯拉朽,因為人民不願意為這個國君打仗;齊湣王被淖齒霸凌誅殺時,旁邊也沒有大臣將領挺身護衛,因為是齊湣王自己引狼入室的;可是當湣王死了,一個十五歲的少年在大街上振臂疾呼,國人卻能蜂擁響應殺死仇敵,因為這次是「自己國家自己救」。
馬政府時期,蔡英文領導的民進黨說「馬政府親中賣台」,以反中為主軸,以維持現狀為口號,贏到了執政權。可是兩年下來,言論出版自由沒能維持現狀、大學自主沒能維持現狀、勞工薪水沒能維持現狀、軍公教退休保障沒能維持現狀、消費者物價沒能維持現狀、甚至人類生存最基本的「日光空氣水」的品質都不能維持現狀,國民也已經發現,最大問題出在「兩岸關係沒能維持現狀」。此所以,當蔡英文訴求「外交挫敗是因為在野黨不團結」時,只有府院與國安首長站在她後面表示支持(還有一個露出詭譎笑容),連民進黨立委都未如以往那樣,一擁而上、張牙舞爪的撕裂在野黨,更甭說民調支持度越發下滑。
姚文智說得好:起風了,總統!







想一想「大屋頂中國兩制」


2017-10-28 23:41 聯合報  黃年/評論工作者
今年是汪道涵發表「現在進行式的一個中國」二十周年。 本報資料照片



編按:本文是作者昨日在上海「兩岸關係三十周年」座談會的發言稿本。
本次座談會的主題是紀念兩岸關係三十周年。但我希望我們大家能藉此機會,來共同紀念汪道涵先生發表「現在進行式的一個中國」二十周年
二十年前,民國86年(一九九七年)十一月十六日,在接見許歷農時,汪道涵敘述了他個人對兩岸關係的兩大主張:
一、現在進行式的一個中國。他說:一個中國不是「現在式」,因為目前很困難;也不是「未來式」,因為可望不可及,夜長夢多。因此,為何不用「現在進行式」?也就是「現在進行式的一個中國」。
二、共同締造論。他說:「一個中國不等於中華人民共和國,也不等於中華民國,而是兩岸共同締造統一的中國。」他並說:「所謂一個中國,應是一個尚未統一的中國,共同邁向統一的中國。」
以下,對此一架構試作解讀:
一、這個架構於民國86年(一九九七年)提出,時在九二年兩岸香港會談之後,所以顯然可見其中反映了九二會談的主要經緯,如今甚至可以直接將之視為是對「九二共識」的闡釋與發展,雖然當年尚無「九二共識」這個詞彙。
二、此說發表於民國86年(一九九七年)十一月,香港在「一國兩制」下回歸則在七月。由此可知,這個架構不同於一國兩制,不是一國兩制。
三、無論在「現在進行式的一個中國」,或「共同締造論」中,中華民國均為存在的事實,受到接納,沒有滅亡。因此,這不是「中華民國已經滅亡論」。
四、現在進行式的一個中國,顯然是指中華民國和中華人民共和國二者並立分治的「一個中國」之現狀。可以說,這也就是一種「一中各表」。「一中」是連結點,「各表」是主體性,從而維持了「現在進行式的一個中國」。
五、共同締造論稱,一個中國不等於中華人民共和國,也不等於中華民國。也就是說,在統一前,及進入統一本身,皆維持了中華民國的地位與角色。因此,在「共同締造論」中,「統一」應當不是「你吃掉我,我吃掉你」的統一,不是「被統一」,而可能是一種「互統一」,或「不消滅中華民國的統一」,或「大屋頂中國」。
六、民國84年(一九九五年),汪道涵見邵玉銘時曾說:「解決香港問題用聯邦,解決兩岸問題用邦聯。」汪道涵提「邦聯論」,比「共同締造論」還早兩年;兩年後,他迴避了「邦聯」的禁忌語,改說「現在進行式的一個中國」及「共同締造論」,這能不能看成他仍是在主張一種「有中國特色的邦聯論」?
綜上所論,「現在進行式的一個中國」,顯然和台灣方面所主張的「一中各表」有大幅度的交集;「共同締造論」則與台灣方面有人主張的「大屋頂中國」、「互統一」或「一中三憲」等有大面積的交疊。
二十年來,北京當局在兩岸關係的現實操作上,汪道涵的主張其實從未消失,且占重要分量,一直存在
例如,二○○○年八月,錢其琛提出「新三句」。二○○八年三月,胡錦濤在布胡熱線說:「九二共識就是指雙方都認知只有一個中國,但同意對其有不同的定義。」王毅曾說:「儘管雙方對一個中國的認知有所不同,但可以求同存異,求同存異正是九二共識的精髓。」二○一二年,胡錦濤見吳伯雄,提到「符合兩岸現行規定」。二○一四年,國台辦及陸委會首長互稱官銜。二○一六年,王毅用了「他們自己的憲法」一語。類此種種,包括二○一五年十一月,馬習會中的一切規儀,甚至餐會分別買單,處處皆在顯示「一中各表」是維繫兩岸互動的重要機制
我認為,這就是汪道涵思維的核心元素:中華民國是存在的,不能否定。如果接納了「中華民國是一部分的中國」,就可以是「現在進行式的一個中國」。用今天的話來說,這就是一中各表。
回顧九二共識二十五年來的演化,在此不妨將兩岸之間消長浮沉的幾組概念重新思考一次:
一、兩岸關係漸由「內戰決定論」,轉為「民主決定論」。二、中華民國若不背棄「中國」,「中國」即不可否棄中華民國。三、要藉中華民國實現統一,統一即不可丟棄中華民國。四、現在就接受中華民國是一部分的中國,即是現在進行式的一個中國。五、若要議簽和平協議,首須確立兩岸對等的簽約主體。如果能在「以一中同表為指向的一中各表」之下簽約,即能實現一種「輕統一」。六、「統一」與「消滅中華民國」不是同一個概念,因為可以有「共同締造論」、「互統一」,也可以有「不消滅中華民國的統一」或「大屋頂中國」。七、論及一國兩制,既然兩岸不可能放棄「兩制」,即應思考提升「一國」的意涵。也就是從「一國兩制」提升至「大屋頂中國兩制」。八、大屋頂中國,就是從「台灣是中國的一部分」,轉換成「中華民國是一部分的中國」。九、大屋頂中國,也是「一個中國」,也是「一中原則」,也是「兩岸同屬一個中國」。十、「任何形式」的台獨,皆是「借殼台獨」。如果不讓兩岸都先回到真真實實的中華民國與中華民國憲法來,則等台獨一步一步掏空了中華民國,而它就是偏偏不肯正名制憲,偏偏不給你動武的藉口,那麼兩岸關係就如汪道涵所說,真的將是夜長夢多了。
兩岸關係發展的路徑圖應當是:從「現在進行式的一個中國」或「一中各表」,朝向「共同締造論」或「大屋頂中國兩制」移動。
「大屋頂中國兩制」是相對於「一國兩制」。香港實施「一國兩制」,馬照跑,舞照跳。但中華民國和香港不一樣,因為還有「總統要不要照選」的問題,所以必須朝「大屋頂中國兩制」的方向思考。汪道涵說:「解決香港問題用聯邦,解決兩岸問題用邦聯。」現在,我們何妨三復斯言。
以色列的一位國安局首長,在談到解決以色列與巴勒斯坦衝突的前提時曾說:
「我們要認知,他們不吃玻璃;他們要認知,我們不喝汽油。」
兩岸關係,台灣要認知北京不吃玻璃 (不能接受台獨);北京要認知台灣不喝汽油 (不能接受把中華民國一筆勾銷)。
台灣不能要北京吃玻璃,北京不能要台灣喝汽油。
所以,想一想「大屋頂中國兩制」。
哲人日已遠,典型在夙昔。曹操曾對楊修說:「乃覺三十里。」今天,我們願不願對汪先生說「乃覺二十年」?




民進黨講團結,很諷刺


2018-05-30 00:16 聯合報  陳長文/海基會首任秘書長(台北市)
蔡英文總統。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民進黨執政後,面臨斷交潮,不意外;指責大陸打壓,也不意外;讓人意外的,是蔡英文總統公開指責在野黨「不團結」。
民進黨,有資格說「團結」兩字嗎?
我們都還記得,民進黨是一個因為黨派考量就把手伸入大學自治,違法不聘任校長當選人的政府。
民進黨是一個把軍公教視作仇敵,一方面舉債浮濫支出,一方面違背對軍公教退撫承諾的政府。
民進黨是在分配前瞻計畫預算時,不公平對待非執政縣市的政府。
蔡總統選前「謙卑、溝通」,選後改為「急行軍」,倚靠著國會絕對多數,忽略反對意見,漠視法定程序,這樣的政權怎麼可能團結國家呢?
更重要的是,台灣人民並沒有授權民進黨去對抗中國大陸。選前,蔡總統承諾的是「維持現狀」、「遵守中華民國憲政體制」;而當選後,「掛羊頭、賣狗肉」,這已經先背離了民意,又怎麼可以要民意為民進黨背書?
還記得一月M503航路事件,陸委會警告陸方「若一意孤行,必須承擔影響兩岸關係的嚴重後果」。四個多月後,承擔後果的是台灣人民,台灣進不去WHA,又失去兩個邦交國。
現在換成蔡總統出來宣告,「對中國不再忍讓」,又要逼迫台灣人民處在兩岸對抗的前緣。應該要問的是,難道人民還要「忍讓」這樣背離政見的總統,這樣黨同伐異的政府嗎?
現在是民進黨與對岸的對抗,台灣人民只是無奈被政府推到第一線,承受中共反獨壓力。斷交也好、進不去WHA也罷,只能影響到百姓,而不是廟堂之上享受資源的民進黨人,蔡總統砲口轉向國民黨,更顯示只在意選舉勝負,而非國計民生
既然民進黨只在意選舉,那也就只能藉由選舉,制裁民進黨,這也是台灣人民要做出決定的時刻
朱元璋之所以成功,「廣積糧、緩稱王」,也就是先累積實力、不追求虛名,這也是馬政府兩岸政策的本質。民進黨卻是反過來,為了做不到的「台灣獨立」,要把兩岸從交流變成冷和,再從冷和變成對抗。
如果我們不希望下一代生長在一個切斷與大陸交流的台灣、一個把資源拿去與大陸對抗的台灣、一個面臨戰爭風險的台灣,那麼年底選舉就是必須要表態的時候








追求文明社會的「家和萬事興」


2018-05-30 00:16 聯合報  高希均/遠見.天下文化事業群創辦人(台北市)
此時兩岸關係陷入新低潮,各方更需公開提倡「家和萬事興」。圖為去年10月蔡總統出席「兩岸交流30年回顧與前瞻研討會」。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自己是一生幸運的「書生」—以書為生。書提供了「生計」、豐富了「生活」、擴散了「生命」一生只做一件事:傳播進步觀念。民國71年(一九八二年)台北出版了《經濟人.社會人》,民國78年(一九八九年)北京出版了《經濟人.社會人.文化人》。卅年後的今年五月在上海金山,即以此書名為講話主題,先從這裡說起。

(一)現代人的境界

假如我有一支魔杖,揮舞之間,希望大家都能同時扮演三個成功的、自願的角色:經濟人、社會人與文化人。在我想像中,這是做一個現代人的理想組合。
「經濟人」追求的是經濟效率與自我努力。
「社會人」追求的是社會公平與福利分享。
「文化人」追求的是文化提昇與心靈充實。
擺脫貧窮與愚眛,必要先有「經濟人」的效率觀念。透過資源的有效利用,與適者生存的考驗,所得才能提高,財富才能累積。
但要社會趨向安定與和諧,就必須要提倡「社會人」的公平觀念。透過財富的分享與社會福利的普及,沒有人會被排斥。
當社會所得逐漸提高時,就必須要以更多資源投入「文化人」所注重的精神層面。透過文化水準的提昇,人的心靈才會充實,社會的發展才會平衡。
「經濟人」有財富的滿足,也有精神的空虛。
「社會人」有周圍的共鳴,也有理念的落空。
「文化人」有心靈的飛揚,也有實質的匱乏。
當我們跨入先進國家門檻時,立刻發現與它們文化水準的差距遠超過所得的差距。社會上最少受到鼓勵的仍是文化活動,發言力量微弱的仍是文化人士,社會上最缺少的人仍是「文化人」。

(二)融入文明世界

五月在上海金山的「第一屆遠見文化高峰會」,我結合了經濟人、社會人、文化人的基本理念,構成了「文明社會」的共同分母;並以冷靜腦、溫暖心、中華情、世界觀四個面向來共同構建開放社會中的硬實力與軟實力。
軟實力是一種正面力量(如和平、正義、開放、節能),展現在制度上、生活形式上、文化創意上、政策推動上,其產生的吸引力與影響力遠超過核武與航母的硬實力。當軟實力的擴增超越硬實力時,文明的品質與與速度就在提升中。
當前兩岸都需要一張「文明清單」來努力創造文明社會;兩岸都有一條漫長的文明之路要走:
.社會要擁有文化、教育、科技、醫療、環保等高度水準。
.人人要有同等的權利、義務與機會,不能有性別、宗教、膚色、方言等歧視。
.個人不能變成社會的負擔,因此要自立自主。
.沒有戰爭的復活、霸權的思維、民粹的恐懼、貧窮的威脅、不公不義的傷痛。
.政府與民間要共有融入世界的決心與政策。

(三)文明社會:家和萬事興

不論身在何處,「中華情」一直在我的夢中與心中浮現,從未消失。西方社會四十年的教學生涯,最後還是在東方文化中回歸。
中華情是對中國百年歷史的屈辱有悲情;
中華情是對錦繡河山與樸實人民有親情;
中華情是對中華民族及燦爛文化有熱情;
中華情對兩岸一家親家和萬事興有溫情。
世界級導演李安說:「我把最好的都給了世界。」自己的嚮往是:「把最大的心願獻給兩岸」。
此時此刻的兩岸關係因布吉納法索斷交陷入新低潮,各方民間人士更需要公開提倡:文明社會中「家和萬事興」。




教育大崩壞 教長下台就算了?


2018-05-30 00:16 聯合報  呂健吉/華梵大學哲學系主任(新北市)
教育部長吳茂昆請辭獲准。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漫畫


史上最短命教育部吳茂昆終於辭職下台,任內的唯一政績似乎就是從卡管變為拔管,讓管中閔無法被聘為台大校長。
這四十天,吳茂昆做了那些事?大概就只有拔管為人所眾知。從他一上台就爭議不斷,其在東華大學被舉報的事件一一再被起底;原本政務官上台就可能被放大檢視,但最大問題在於外界解讀其派官的唯一使命是拔管,果然上任二個禮拜就直接否決台大遴選委員會決議。
但在拔管過程中,所有指涉管中閔不適任台大校長的理由,竟也一一反映在吳茂昆自己身上,至大陸兼課、校外兼職兼獨立董事,只要想以什麼理由拔管,吳茂昆本身幾乎都有同樣狀況發生。更甚者,吳茂昆在東華大學期間,還涉及請假過多、自肥溢領獎金、專利權利爭議…似乎有爆不完爭議事件,並有違法之嫌,逼得法務部說,吳茂昆違法不代表管中閔不違法,此種可笑的邏輯,能讓吳茂昆不走人嗎?
為了徹底拔管,動用檢調約談台大校長遴選委員,意圖要台大死了這條心。原先政治力介入校園自主,已讓全國教育界不滿,卻又更進一步以司法干涉校園民主,則民眾何能忍之!
針對今年多所明星高中畢業生申請大陸高校之事,竟然去關切建中和武陵高中校長,要求說明。此舉又引起高中校園大反彈,這些明星學校學生一個個跳出來直指教育部管太多了。
而近日宜蘭一所有六班的興中國中,被縣政府無預警廢校停招,引起縣教育界譁然,但教育部似乎也視若無睹
台灣教育面對少子化危機和經濟環境不佳,高教難和大陸競爭,不僅教師出走、大學生出走,連高中生都出走,此時此刻不痛定思痛好好改善整體教育環境,卻一再砲口向內,只以政治意識形態處理教育問題,台灣教育豈能夠在一任又一任的教長下台裡翻轉創造競爭力?
吳茂昆上任四十天就下台,此事就這樣算了嗎?當初是誰推薦他?任命他的行政院長賴清德准辭就算了嗎?若說吳茂昆因不稱職而辭職,則其任內的決策是否也要重新檢討呢?拔管是吳茂昆任內最重要的決策,做對了何必辭?做錯了,辭了就可以嗎?
新任部長可能即將被任命,如果台大校長都要遴選委員會一再審查資格並投票,則教育部長不需要一個遴選委員會去審視其資格嗎?
建議行政院要任命下一位教育部長時,應該邀請各級教育機關和教師、學生代表,組成遴選委員會審查部長提名人資格,把人選攤在陽光下,要不然,可能會有下個吳茂昆再出現,屆時下台的不應是教育部長而已,任命其為部長的行政院長也要負連帶責任,一起下台。
教育不是兒戲,不能像辦家家酒似的說不玩就拍拍屁股走人;教育是百年大計,再如此崩壞下去,台灣將永難翻轉。






拔管教長下台 台大愈挫愈勇


2018-05-30 00:16 聯合報  金傳春/台大公衛學院流病與預醫所兼任教授、台大校友(台北市)
台大精神象徵傅鐘。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元月五日台大遴委會選出準校長後,教育部未聘,近日北檢約談五位遴委,迫嚇高教界籠罩在詭譎氛圍,民情群憤,兩部長下台,問題仍未解!須慎思的是歐美頂尖大學遴委決策如何深受尊重?台大未來如何團結奮發圖強,提升國際貢獻度,並協助台灣高教齊飛與年輕世代一展才華?
哈佛大學去年七月十一日啟動尋覓新領導人,由哈佛團選出長年體認哈佛高教使命的十五位遴委(十二位哈佛校友及三位非哈佛畢業的監事),有八位校友是企業高層主管、一位國際和平組織卡內基基金會前任主席,及柏克萊加州大學、普林斯頓大學與塔夫茲大學具行政經驗者各一人,三位監事是法官、企業退休執行長與社會財務公司創辦人兼執行長,顯示哈佛重視校外賢達超然選擇,傑出校友影響力最大
台大選出校長次月,哈佛宣布新校長為勞倫斯.巴克,是二代東歐移民,研究傑出,曾任麻省理工學院和塔夫茲大學校長,對全美高教的未來有洞見,但仍掀起諸多討論。如找一曾任校長的長者,是否與網路世代相距甚遠?會否因保守而降低大學的多元發展與兼容並蓄?足見一流大學選後仍多方反省,惕勵未來。
另公立的柏克萊加大於二○一六年九月廿日宣布找校長,遴委十七人(加大總校長、五位加大校董與董事長、校友會長、三位教授代表、大學與研究生代表各一人、職員代表與學術參議長各一人、柏克萊基金會主席與爾灣加大藝術學院院長),最後選出七十二歲的卡羅.克萊斯特校長。面對五千七百萬美元赤字,不怕困難的她一上任,即展開五項優先工作,包括強化校內力量、拓展學生經驗、增師生多元化、投資全球重要研究議題及創建穩定大學財源新模式,今年元月啟動全校的長程策略規畫
此兩世界頂尖大學在遴選時全無政府介入或司法電詢遴委,而新校長上任後全力推動校務。於高教激烈競爭之際,教育部應尊重台大遴委會與校務會議決定而盡早發聘。台大更須有校長凝聚熱心校友,勵精圖治,展現大學使命與推動未來變革:一、面對國際人才大戰,首重最優師資,尤其具未來潛力的領域;二、宜吸納海外年輕人才,鼓勵師生出外勇於面對挑戰;三、加快體制改革,讓人才在台灣有實現貢獻全球的機會;四、強化通識教育與人文教育,唯有追求止於至善的理想,才能終結每次選校長的紛擾。台大須傳承傅斯年校長闡揚的大學人文精神與勇於變革,肩負時代艱鉅重任
外界壓力愈大,台大愈挫愈勇,開啟台灣高教變革的未來。如何無私縝密擇選台灣未來的頂尖大學校長,是關切高教人士最需深思改進處。






拔管「小咖」走了 後面影武者…


2018-05-30 00:16 聯合報  呂謦煒/台大學生、國民黨青年團前總團長(台北市)
行政院長賴清德(左)和前教長吳茂昆(中)。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不出外界所料,吳茂昆在成功「拔管」以後,就完成了階段性任務,請辭獲准,成為任期最短的教育部長。然而,以政府不尊重台大校長遴選結果的爭議來看,從潘文忠到吳茂昆,教育部長一個換一個,爭議解決了嗎?
潘文忠尚有一絲良心,不願親自「拔管」而辭職;吳茂昆為保權位火速「拔管」,卻抵不過後座力,再加上自身爭議不斷,也難逃請辭命運。一件「管案」,就折損兩位教育部長,也算是天下奇譚。然而,只要後面的影武者不除,無論換幾個教育部長,相信都不會鬆動政府「拔管」的立場。
無論是潘文忠或者吳茂昆,都只是幕後影武者的棋子。用得到他的時候,扶正上位;任務完成後,打包走人。作為教育部長,潘文忠與吳茂昆真的有他們的自主意識嗎?或者只是執行高層的意志?從台大校長遴選一案,看得就十分清楚了。
台大校內經過合法的遴選程序,選出管中閔為校長,從校長遴選委員會到校務委員會都對此一結果毫無疑義,卻在教育部的百般刁難下遭到「拔管」,現在準備進行曠日廢時的爭訟程序。國家機器玩法造法,因人設事自創標準,我們最應反對的便是這種國家機器過度介入教育、國家機器無限制擴權的恐怖行為,而這種行為的發動者,又豈會是教育部長這種「小咖」?
教育部長聽從行政院長的指示,行政院長又聽從總統的指示,總統蔡英文與行政院長賴清德難道不用為台大校長遴選案點燃的社會紛爭、國家機器介入校園造成的惡質成例、學術自由遭迫害形成的寒蟬效應負責嗎?公道自在人心,相信人民會在二○一八與二○二○年的選舉中,用選票讓當前的執政黨了解人民心中的公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