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1月26日 星期六

經濟/大陸不會坐視川普為所欲為

.聯合報社論..美國退出TPP,台灣因應之道何在?
.聯合報黑白集.宋習幾分鐘,然後呢?
.經濟日報社論.大陸不會坐視川普為所欲為







經濟/大陸不會坐視川普為所欲為


2016-11-26 01:16 經濟日報 經濟日報社論

川普的政見主張「美國優先」,對外經濟政策以貿易保護主義為核心,在競選期間曾指責大陸為匯率操縱國,宣稱將不惜對來自大陸的商品徵收45%的懲罰性關稅,以保護國內產業,因此,各界非常好奇,川普上任之後,中美經貿關係是否發生劇變?對大陸經濟會造成多大的衝擊?
理論上,美國對從大陸進口的商品課徵高關稅,出口商除非原來享有高利潤有能力吸收,否則提高之關稅勢必轉嫁到售價,進而影響價格競爭力,最後導致大陸出口下滑。匯豐銀的研究指出,在極端的情況下,美國對大陸實施45%的懲罰性關稅,將導致大陸對美國出口下降52%,約占大陸總出口的9.3%,不只將拖累大陸經濟成長,也將不利於維持人民幣匯率穩定。
不過,一般認為,美國大幅提高大陸製品進口關稅應不會立即發生,因為提高關稅的行為,在美國須有國會授權,同時,作為WTO的締約成員,美國也應按規定優先選擇WTO解決貿易爭端的機制處理,不太可能任性地在短期內對大陸實施更緊縮的貿易政策。
其次,美國是大陸第二大貿易夥伴,大陸是美國的最大貿易夥伴,兩國經貿關係非常密切,尤其美國對大陸享有鉅額的服務貿易順差,大陸市場對美國標準普爾500指數的重要性日增;且大陸持有20%的美國國債,超過3.1兆美元的外匯儲備,是美國境外資金流入的主要來源,因此,川普政府在採取行動之前,不能不考量大陸可能採取報復手段,合則兩利,雙方若爆發貿易戰,美國也必須付出巨大的代價。
儘管川普的行動可能比他在競選時更謹慎,以免引發全面貿易戰,造成兩敗俱傷,卻不排除為兌現競選承諾,針對部分大陸製品提高關稅設置貿易壁壘,其中,機電產品占美國自大陸進口總額的49%,最有可能首當其衝,成為美國發動貿易戰的主要目標,屆時,大陸原本就疲弱不振的出口更將雪上加霜,並進一步影響大陸製造業投資勞動力就業,加大經濟下行壓力。
關於人民幣匯率,原已走貶的趨勢或將受川普政府的經濟政策影響,貶值壓力更大,理由之一是局部貿易戰可能讓大陸的貿易盈餘短少;其次,中美兩國可能出現針鋒相對的經貿談判,打擊投資人信心,阻礙資本流入,增加資本外逃;第三,美國大選結果並未改變其貨幣政策路徑,市場預期美國聯準會將於近期提高利率,加上川普主張削減企業所得稅和對匯回海外利潤的美國企業降稅,推動製造業回流美國本土的政策等因素,使得大陸的資本外流加速,從而加大人民幣波動走貶壓力。
事實上,在川普贏得大選之後,美元已出現大幅升值,加上市場預期川普政府可能推出保守的貿易政策,新興市場貨幣普遍承受拋壓,人民幣不例外,近期已出現持續貶值現象。無獨有偶的是,川普高舉「美國優先」大旗,也激勵美股在選後一路勁揚,新興市場的股市則飽受衝擊。
最後,值得一提的是,川普上任後的經濟政策對國際市場及大陸經濟究竟會造成多大影響,坦白說,現在還難以斷定,主要是因為他是個政治素人,又是個商人,在競選期間提出的政策主張是否付諸實施,存在高度的不確定性。不過,日前川普再一次公開表示,上任首日將讓美國退出「跨太平洋夥伴關係協定(TPP)」,對大陸而言,這正是提升在全球經濟治理話語權的大好機會。在今年祕魯APEC年會上,大陸藉機力推「區域全面經濟夥伴協定(RCEP)」,並促成倡議多年的「亞太自由貿易區(FTAAP)」列入領袖宣言的附件,未來FTAAP將在APEC體制外實現,與APEC進程平行推動,顯示在區域經濟整合議題上與美國競奪主導權,大陸已展開行動。

聯合/宋習幾分鐘,然後呢?


2016-11-26 01:16 聯合報  聯合報黑白集

APEC經濟領袖代表宋楚瑜與中國大陸國家主席習近平會面。APEC代表團顧問李鴻鈞說,兩人自然友善互動,習近平還眼尖發現宋楚瑜的領帶居然與兩年前同一條。 圖/美聯社


宋楚瑜和習近平在APEC初遇,代表團說「至少十分鐘」,大陸人士放話稱「不到一分鐘」,宋自己在回國記者會上則說「至少對話八小時」。
這就是宋楚瑜,凡他沾手的事,都是斯人也而有斯疾也。
北京官方若能開口,這個羅生門或許仍可得到正解。現在的情勢是,宋與蔡政府希望此事給社會留下正面印象,但問題卻在宋有無對蔡謊報戰功,及蔡是否知道全部真相。蔡的「高度肯定」宋楚瑜,是說給社會聽的,但她自己是否瞎子吃湯圓心裡有數?
北京在事前似一度欲阻擋宋楚瑜與會。後來宋能出席,已屬外交勝利。但戰役成功,尚不是戰爭勝利。即使真將此會看成宋楚瑜和習近平相隔五公尺、對話八小時,國人還是要學蘇貞昌問蔡英文:「然後呢?」
一、此事在兩岸政策上究竟想要表達什麼意義?是藉宋楚瑜來表示蔡政府向「兩岸一中/反對台獨/一中屋頂」靠攏嗎?如果不是,派任宋楚瑜的意義何在?
二、蔡與宋的兩岸事務合作關係,是免洗筷子,或自此就成貼身使用的環保筷?蔡經此次「幾分鐘」的鬧劇,能否再信任宋楚瑜?而宋既慨嘆「關鍵還是在他們(習蔡)二位」,似也知道自己的作用不大。尤其,北京和獨派各自如何看待宋楚瑜?
「十分鐘」有點自吹自擂,「一分鐘」則是一盆冷水。連宋楚瑜都說「不能狹隘地只計算幾分鐘」,兩岸必須找出可大可久的方案。

聯合/美國退出TPP,台灣因應之道何在?


2016-11-26 01:16 聯合報  聯合報社論

美國總統當選人川普公開宣稱,他上任首日,就將宣布美國退出「跨太平洋戰略經濟夥伴協議」(TPP)。 美聯社



川普公開宣稱,他上任首日,就將宣布美國退出「跨太平洋戰略經濟夥伴協議」(TPP)。對此,仍在奔走的安倍難掩失望說,一個沒有美國的TPP即失去意義。蔡英文則藉著出席亞太工商總會的機會喊話,盼亞洲國家扮演經濟整合角色。話雖說得漂亮,但蔡總統認為空氣中將傳來什麼樣的回聲?
從川普連日任命的人事看,未來四年,美國已無法免於極右派當道的命運。對世界而言,川普宣布退出TPP,更吹響了美國「新孤立主義」的號角,全球貿易秩序將受嚴重衝擊。對於高度倚賴對美出口的台灣而言,在低谷徘徊多年的經濟,恐怕更難有起色。
從協議本質看,TPP是由美國一手形塑,目的是為了抗衡中國大陸引領的RCEP。美國把原由紐西蘭、智利、新加坡、汶萊四國組成的跨國經濟協議,擴大成擁有十二個會員國的TPP,這即註定TPP是一個「戰略目標」大於「經濟夥伴關係」的組織。在歐巴馬的「亞洲再平衡」大旗下,太平洋兩岸的國家不得不選邊站;但當美國勢力消褪後,馬來西亞及越南便決定跳船選擇回到RCEP,唯獨日本還在拔劍四顧心茫茫。更尷尬的是台灣,多年來一心一意等著爭取第二輪入會,如今目標變成泡影,我們要朝哪裡前進?
日本之所以執著於TPP,除了為聯美抗中,更把它當成日美關係的黏著劑。安倍經濟學也把TPP當成經濟戰略的一環,要以貿易自由化來帶動經濟結構改革。如今TPP觸礁,不但將使安倍經濟學的威力大打折扣,美日戰略夥伴關係也勢必受到衝擊,日本將成為美國退出TPP的最大受害者。
從協議內容看,TPP原是小國間的經濟遊戲規則,強調高門檻的規範標準,不僅要一視同仁撤除關稅壁壘,還要全面開放金融、電信等服務產業;這對小國有利,卻對大國不利。亦即,美國其實是以犧牲國內市場來換取TPP的主導權;也難怪,川普認為TPP對美國將是一場災難。
長期以來,在美國的戰略部署與霸權干預下,亞洲一直無法形成自己的自由貿易區,如今美國要退出TPP,中國引領的RCEP將適時填補這個真空。中國雖然在此際表現得相當低調,聲稱將持續推動「亞洲一體化」政策,也強調東協才是RCEP真正的主導者;但美國退出TPP,中國無疑將是最大受益者。
可以預見的是,川普上台後,在美國利益優先下,將不會再犧牲自身經濟利益來維持其世界霸權的角色。同時,在經濟發展為先的原則下,美國將從軍事霸權主義轉為貿易霸權主義,這將改變全球政經權力版圖,也左右著台灣的命運。
一個沒有TPP的亞洲,對台灣將產生什麼影響?民進黨上台後,不僅將兩岸關係帶入僵局,更一味追隨日本的腳步,刻意忽視中國和東協主導的RCEP,把台灣對外經濟的籌碼全押在TPP。而今TPP的美景幻滅,台灣恐怕只能走回雙邊FTA的道路。可悲的是,民進黨不思從整體形勢重新思考台灣的發展戰略,卻轉而寄希望於「台日經濟夥伴協議」,似渾然忘了台灣對日本長期的逆差關係無能改善,卻自甘淪為經濟附庸,正是當前深陷困境的主要肇因。
事實上,美國一旦退出亞洲,美中對峙可望趨於緩和,台灣面臨選邊的壓力將會減小。這原是一個轉機,台灣可趁此檢討過去一面倒的對外政策,轉而採取以台灣為中心的「再平衡」政策。癥結在,民進黨政府在反中思維作祟下,始終缺乏面對現實的勇氣。五月以來,蔡政府面對國際情勢頻頻誤判,卻看不出它有調整的跡象;其結果,只會把自己逼到死角。
試想,一個無視亞洲最大經濟體中國存在的政府,又如何倡言亞洲共同合作呢?

聯合筆記/如果川普的美國製造成功了

.停航前 興航積極求援了嗎?
.「有限」公司 被迫了斷「有限」責任
.消滅國民黨 民進黨請三思
.想特赦扁 先搞定自己人
.聯合筆記/如果川普的美國製造成功了
.減碳第1箭 滅了「怠速」紅燈
.義修憲公投 牽動歐盟未來
.「青空」種下的文創種籽
.宋楚瑜與習近平 見面多久不是重點








聯合筆記/如果川普的美國製造成功了


2016-11-26 03:40 聯合報  黃昭勇

美國總統當選人川普與蘋果公司執行長庫克會面,直接了當提出讓iPhone回美國製造的要求。這讓台灣在內的亞洲供應鏈製造商感受到壓力,美國當地的產業分析師則從供應鏈斷鏈的角度出發,認為這件事根本不會發生。
分析傳統的生產要素,可概分為土地、勞動與資本三大類。強盛數十年的美國,不僅在美國聯準會的寬鬆貨幣(QE)下,創造出充沛的資金環境,在矽谷等創投業者帶動下,支持新創的風險資金也不虞匱乏;土地空間或許不是特別寬裕,但舊產業淘汰過後,空出來的土地與原先就還沒投入開發的區域,也足以供應廠商所需。
回歸美國製造,最難解決的是適合與充足的勞動力問題。從日本崛起,到台灣、南韓竄起,與近十多年中國崛起,製造在亞洲幾乎已是全球貿易分工的最佳模式
亞洲製造(或者更精確的說中國製造)伴隨的定價模式,讓美國消費者享受到中國生產的低價商品。中國定價(China Price)不僅將原本美國的製造能量打入谷底,也讓美國甚至全球消費市場往低價與高價的微笑曲線兩端移動。
這代表的是,消費市場已經不再單純由供應大廠主導,任何一家企業都必須要面對兩個極端消費者族群的檢視,不走價格激戰的紅海市場,就得走高度客製化的高價市場
過去,客製化就代表著需要由具備經驗的勞工組成的高彈性生產線,以及相對不容易全自動化的設計。然而,工業四.○讓全自動化與客製化成為可能。
愛迪達今年開始有自動化機器人生產的鞋子上市,第二座機器人製鞋工廠正是打算要蓋在美國的亞特蘭大;NIKE推出可以選擇鞋面、鞋底、不同尺寸的客製化服務,很快也會導入自動化生產線。
川普的美國製造,如果成功促使庫克將生產線搬回美國,可以想像的是,在美國的iPhone生產線,除了是亞洲代工廠的配合轉移,更可能會是機器人工廠的全新型態。
一旦川普美國製造迫使企業導入機器人工廠的時程加速,勞動力在生產要素中的地域限制,很可能被打破;亞洲製造的國際比較利益優勢也將隨之改變。
台灣等亞洲代工廠,與其算命式的去預測iPhone美國製會不會成真,不如趕快想想,該如何重新定位在供應鏈上的角色。尤其,是機器人工廠新時代的角色。

馬凱/APEC一次成功之出擊

.馬凱/APEC一次成功之出擊
.蘇蘅/令人不安的臉書言論監管
.黃介正/感恩節時分的華府
.葉銀華/當公司倒閉或解散時
.羅智成/真理也需要制衡—對「無限上綱」的警惕
.陳立恆/峰會搭台,何懼兩岸合作?
.王健壯/蔡英文不能搞烽火內政








馬凱/APEC一次成功之出擊


2016-11-26 01:55 聯合報  馬凱


亞太經合會(APEC)台灣代表團,在一片質疑聲浪中出發,卻帶著豐碩的果實,載譽而歸;為什麼會有此轉折,其中道理頗堪玩味。
第廿四屆APEC經濟領袖峰會,最富戲劇性,對台灣而言,意義也十分重大。
首先,美國總統大選蹦出黑馬,爭議性十足的川普當選。但由於明年一月廿日方就任,因而與其立場十分不同的總統歐巴馬,角色乃尷尬無比,眾多領袖也不十分假以辭色;關注焦點反而都落在未出席的川普身上。然而,川普在競選期間對經濟整合與自由貿易大張撻伐,美國主導的TPP固首當其衝,APEC成員興沖沖討論多時的亞太自由貿易區(FTAAP)也蒙上了陰影。
其次,英國脫歐早已令人心惶惶,擔心引發骨牌效應。而這兩者相互呼應,皆以反全球化、反自由化為其中心思想;一股反動浪潮隱然有席捲全球之勢。因而以促進亞太地區經濟合作與貿易為職志的APEC,乃有兔死狗烹的疑慮。
第三,中國大陸快速崛起;美國藉美日軍事結盟及TPP要重返亞洲的規劃,在內受川普掣肘,在外則因菲律賓杜特蒂當總統後態度大變,撲朔迷離,顯然已非吳下阿蒙,使南海布署分崩離析;美中主導下的亞太新形勢將如何發展,成為不可測的變數。台灣如何因應、如何自處,乃至如何火中取栗,在兩大夾縫中得利,成為新的考驗。
這幾大因素都在APEC領袖會議中聚焦;幾個重要元首如何在杯觥交錯之中縱橫捭闔,如何醞釀出一個亞太新秩序,如何為自己爭取最大利益,就成為此項會議的重頭戲。台灣以一個小國錯身其間,角色的拿捏、機會的掌握,就成為代表團最重要職責。尤其新政府上任後,始終不願在「九二共識」上稍有妥協,兩岸形成黑羊、白羊爭過獨木橋的僵局,經濟受到衝擊自大。APEC是目前台灣能與重要國家元首溝通互動的最大平台,國人對其重視更不在話下。
正因為如此,蔡總統任命兩度與其競爭總統的異黨主席為領袖代表,乃廣受側目;好事之徒更散布此行凶多吉少、根本無緣得見對岸領導人的悲觀訊息。
但最後大獲成功,關鍵正在宋本人。他以逾七旬年紀,不辭勞苦,遠征秘魯;不僅事前做足功課,開會期間更是晝夜不息、戮力準備資料及講稿;在會場中馬不停蹄,除正式發言,還抓住每一個機會設法與廿位代表有直接交談溝通的機會。
另一個關鍵則在於,事前在顧問建議下,選定以台灣如何藉中小企業,自貧困的農業社會,脫胎換骨躋身已開發國家的寶貴經驗為主軸;並且強調台灣的發展模式,於富國的同時,達成利民的境界,令高速成長與平均分配的兩大目標,畢其功於一役的具體經驗,願與所有成員分享,並且出人、出力協助共同成長。這一主軸貫穿七場演講與全部發言,恰與本次APEC主題完全吻合,也深獲其他成員共鳴。相信是本次會議的最佳演說。
不過,此言一出,後面就需要進一步的行動;如組成經濟服務團,仿農耕隊前例,更大規模地前往表達興趣的成員國;或者在台成立職訓、農業發展、數位、水利、防災等強項的訓練中心為各國培育人才。這不止是台灣分享、合作的具體行動,更將發揮比新南向更寬廣而恢宏的成效。
(作者為經濟評論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