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3月1日 星期六

經濟日報社論/實質薪資增 分配不均卻未改善

udn 論壇電子報.歷史報份http://paper.udn.com/papers.php?pname=PID0004

udn 論壇報垃圾 udn ,欠缺 

◆  聯合報黑白集/佛曰不可說
◆  聯合報社論/四接環評譜寫葬送環保美好歲月的哀歌
◆  經濟日報社論/實質薪資增 分配不均卻未改善








經濟日報社論/實質薪資增 分配不均卻未改善


2025-03-01 00:10  經濟日報/ 社論
雖然去年受僱員工的平均實質薪資增加,但低薪員工比例也增加。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行政院主計總處日前公布去年各行業每月經常性薪資、總薪資的平均數及中位數,以及各行業受僱員工進入、退出工作比例的資訊。根據這些資訊可觀察各行業近來薪資變化、各行業間薪資差異,以及行業內薪資分配不均的情形。

雖然去年受僱員工的平均實質薪資增加,但低薪員工比例也增加。去年工業及服務業的受僱員工,平均每人每月實質總薪資成長率為2.55%,優於前年的-1.71%。由於去年經濟成長率預估為4.3%,故資本所得占國民所得份額仍持續增加。另一方面,職場低薪現象也持續惡化;工業及服務業的受僱員工,其薪資低於平均薪資的比例,由民國一O九年(2020年)的66.8%上升到去年的69.2%

新冠肺炎疫情對近來各行業員工薪資造成重大影響。在民國一O八到一一三年(2019到2024年)期間,經常性薪資增幅最快的三個行業為電子零組件業18.1%運輸及倉儲業12.2%,以及出版影音及資通訊業的10.7%此三行業受惠於新冠疫情期間,消費者對資通產品及貨物運輸需求大增。反觀經常性薪資增幅最少的二個行業,分別為藝術、娛樂及休閒服務業的3.4%,以及電力及燃氣供應業的1.6%。前者是因消費者在新冠疫情期間,減少休閒活動,而後者則是因政府為對抗通膨而抑制油、電價。

去年各行業間的薪資、行業內的薪資分配、以及各行業間員工跳槽的比例,有極大差異。首先,根據人力資本理論,行業間的薪資差異,取決於人們學習專業技能的難易程度。去年三個經常性月薪不到3.6萬元的最低薪行業,包括其他服務業(含美容、美髮及按摩業)、住宿及餐飲業,以及教育業(含幼教、補習班及駕訓班)。相對其他行業,此三行業員工所需學習到的專業技能門檻較低。至於專業技能學習門檻較高,也因而經常性月薪較高的三個行業,包括月薪介於6萬至7萬元間的金融及保險業、出版影音及資通訊業,以及電力及燃氣供應業。

其次,以各行業員工經常性薪資的中位數相對平均數的數據,可探討該行業內的薪資不均現象。此比例愈低,代表薪資分配愈不平均。這是因若薪資呈常態分布,則此比例為1。然而,此比例在去年的工業及服務業部門為0.8,且在各行業皆小於1;這代表各行業除充斥低薪族群外,且出現一些極端高薪者。

薪資水準、政府管制,以及提供財貨及勞務的差異程度,為影響各行業內薪資分配的三項重要因素。雖然極低薪的一些服務業,例如,住宿餐飲業,因員工普遍低薪,故此比例達0.9。不過,極高薪的電力及燃氣供應業,則因政府高度管制,故員工薪資扁平化,因而此比例達0.95。至於在高薪的行業中,和工業部門相比,服務業部門較易凸顯個人績效,因而此比例較低。例如,出版影音及資通訊業的此比例僅0.77。

最後,以員工進入及退出工作比例的平均值,可計算員工的跳槽率。近來工業及服務業部門,員工每年的跳槽率約2%,不過行業別差異頗大。影響員工跳槽的主因有二,包括員工薪資較低,則跳槽誘因較強以及公司規模較大,則員工較易在公司內部升遷,故跳槽誘因較低。例如,電力及燃氣供應業以及金融及保險業,兩者的員工領取高薪且公司規模龐大,故去年員工跳槽率分別只有0.78%1.37%。反觀員工低薪且小規模公司充斥的住宿及餐飲業,其去年員工跳槽率達4.22%

總之,和前年相比,去年國內工業及服務業員工的實質薪資雖增加,但資本所得占國民所得份額,以及低薪員工比例也都增加。另一方面,一些行業內的薪資分配高度不均,因而政府需關注是否有同工不同酬,或者有一些族群(例如女性)在職場升遷或工作分配上受到差別待遇。













聯合報黑白集/佛曰不可說


2025-03-01 02:38  聯合報/ 黑白集
民進黨立委林岱樺昨天為日前「司法干預初選說」道歉。 記者胡經周/攝影


林岱樺遭搜查時喊出「政治干預司法,司法干預初選」,在與賴清德烤肉宴後,她為該發言公開道歉。這還沒了,賴清德在中常會要求黨籍民代不得聘「三等親」為助理,新北議員林秉宥在臉書放炮,稱新規定是不當連結的「狗屁想法」,黨內無不側目。次日,他趕緊哈腰道歉。

林岱樺除助理費,還牽扯宗教政治獻金;人在矮簷下,不得不低頭。林秉宥則是不知天高地厚,賴主席的諭令再不合理,也不能赤裸裸地公開叫嚷,否則只是自討苦吃。果然,在挨轟「尻川後罵皇帝」,他只能道歉了事。

當民進黨來到「聖上英明」的時刻,真話就再也沒有「中聽」的機會。無論什麼「忠言」,都只能揀好聽的說。倒是藍委羅智強回應一針見血:「三等親不能當助理,親戚卻能當國策顧問?」暗諷賴清德聘親舅為資政。

接連兩個民代「向總統道歉」,也映照了民進黨的「黨內民主」實況。賴清德的官邸烤肉宴,不是為聽取建言,而是要對內「收心」,就政情「統一口徑」。包括最近綠營召委選舉,竟然是由總召柯總召「指定人選」,搞到派系內訌。這在示範什麼民主?

賴總統日前召集五院談總預算,提到「菩薩畏因,眾生畏果」,暗示「大罷免」就是「果」。對比之下,綠營內部教條則比較簡單,只有一句:「佛曰不可說」。













聯合報社論/四接環評譜寫葬送環保美好歲月的哀歌


2025-03-01 02:29  聯合報/ 社論
歷時七年,協和電廠更新改建(四接)案26日在爭議聲中通過環評,過程火藥味濃厚。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基隆協和電廠改建「第四天然氣接收站」(四接)案環評,儘管破壞海洋環境及危及基隆港的爭議不斷,最後卻由十七名環評委員一致同意通過。當年曾成功阻擋國光石化案的彰化環保聯盟前理事長蔡嘉陽,不禁沉痛感嘆:「為守護環境奮戰的美好歲月已一去不返!」

台灣環保運動曾歷經數十年的光輝奮戰,到如今,為何只剩一曲哀歌?說穿了,四接環評在衝突中粗暴闖關,除暴露民進黨政府能源政策錯誤的三大矛盾,也揭露台灣所謂「環保團體」已深陷這些矛盾構築的「死亡閉環」中。解不開矛盾,就只能低唱哀歌。

民進黨政府硬推四接,根本原因就是其「非核家園」能源政策徹底失靈:想取代穩定價廉的核能,但光電、風電等綠能卻趕不上需求,更爆出各種自肥及貪瀆弊案,以致燃煤發電雖爆量排碳,仍得硬著頭皮開下去。其結果,就是去年火力發電量占比已高達七十九.七%

台灣既要維持經濟部所稱未來十年年均二.八%的成長,加上全球 AI 科技競逐需要大量用電,又要同步達成民國一三九年(二○五○)「淨零碳排」目標,實是不可能的任務。在再生能源無法提升下,賴政府又死命抗拒核能,便造成火力發電獨大的畸形能源結構矛盾。事實上,就算「四接」犧牲生態敏感的外木山海域無所謂,並如預估在民國一二一年(二○三二年)順利運作,仍無法應對屆時北東用電逾三百萬瓩的缺口。同時,更為台灣帶來深深影響國安的第二大矛盾:自陷能源危機

最近結束大選的德國,即歷經了最值得台灣殷鑑的血淚教訓。德國曾經擁有多元豐沛的能源供應,搭配強大的工業科技,在前總理梅克爾執政時迎來高光時刻。誰料,因為民國一OO年(二○一一年)的日本福島核災,梅克爾政府驟然拍板民國一一一年(二○二二年)全面廢核從此不幸掉入「自廢武功」的能源戰略陷阱

其後果首先是能源價格失控:人民飽受高電價之苦,工業用電價格也讓企業成本高升,許多大型企業外移。其次是自曝體質脆弱:德國原以為能倚靠價廉的俄羅斯天然氣取代核能,未料俄烏戰爭爆發、波海北溪天然氣管線遭惡意炸毀,只能被迫採購更昂貴的美國天然氣。反觀核能占比世界最高的法國,仗著十八座核電廠、五十六部反應爐,不僅得以享有全歐最低電價,並保有在核能產業鏈及核廢料處理科技的高度競爭力

台灣當前處境,遠比德國險峻。我國地處孤島,沒有鄰國可供輸電力。即使經濟部規畫的三個天然氣接收站順利完成,只能使天然氣安全儲備天數從現有八天提升為十四天,這是非常脆弱的安全存量。何況,一旦台海危機升溫,這些天然氣接收站勢必成為中共軍事封鎖或打擊的首要目標。這種「將能源命脈暴露在衝突熱點」的決策,完全違背風險管理原則

第三大矛盾,也是這次四接環評最弔詭之處:許多過去積極強勢的環保團體,近年陸續被民進黨「收編」,不斷配合政府意志行事,這回竟集體缺席。當環保團體變成政治上的「深綠」,他們的專業良知及環境倫理,也就讓位給了政治。也難怪,環運先驅蔡嘉陽慨嘆,「為守護環境奮戰的美好歲月已一去不返」。與「環團綠化」相映的,則是學者專家集體噤聲,集體放棄抵抗。

四接環評現場爆發衝突,最後卻全票一致通過,這個荒謬場景也反射出台灣公民社會的危機。當能源政策被「主流環團」簡化成非核的虛假道德,環境正義被改寫成替執政者背書的說詞,這些環團還有什麼存在的正當性?







【專家之眼】揭露北京宣傳策略 國安官員莽撞冒進(初二)

◆  【專家之眼】揭露北京宣傳策略 國安官員莽撞冒進(初二)

◆  【專家之眼】文化補助是合法要飯?(卅)
◆  【專家之眼】衛福部小腦袋說惹議 國安部門接力排隊(廿九)
◆  【專家之眼】如何不讓自己後悔莫及?李安的逝者如斯(廿八)
◆  【專家之眼】德國國會選舉及其影響
◆  【專家之眼】行政院請看看歐盟學童奶計畫(廿七)
◆  【專家之眼】大家看過來,超徵的稅收在這裡









【專家之眼】揭露北京宣傳策略 國安官員莽撞冒進


2025-03-01 06:13  聯合報/ 張競/中華戰略學會資深研究員
中央通訊社2月27日以「國安官員:中共動員融媒體,對台散播疑川棄台論」為題,引述匿名國安官員轉述情報資料與研判結果,透過報導公開揭露北京對台宣傳策略。(央視網APP)


中央通訊社2月27日以「國安官員:中共動員融媒體,對台散播疑川棄台論」為題,引述匿名國安官員轉述情報資料與研判結果,透過報導公開揭露北京對台宣傳策略,此種作法嚴重顯現該名國安官員莽撞冒進,基於下列各點理由,後果相當令人憂慮。

首先就要指出,報導提到「國安官員表示,在25、26日舉行的對台工作會議之前,北京當局已先邀集中宣部、統戰部、公安部與國台辦等單位,就下階段對台訊息操作與方向,進行任務交代與指示。」但查遍中國大陸媒體等公開資訊來源,並未找到任何針對此項集會報導資料,顯然國安官員所表述內容,係源自秘密管道之機密情報資料。

其次依據前述報導內容,能夠「邀集中宣部、統戰部、公安部與國台辦等單位」之北京當局,顯然就是中共中央相當層級之工作小組或委員會。而且其職能權限必然能「就下階段對台訊息操作與方向,進行任務交代與指示。」透過此等表述,對岸可能會洩露此等集會資訊,被我方掌握情報各個相關單位整體架構,就已經呼之欲出具體浮現。

再者,我方情報體系針對原始獲得之情報資料,進行研析判斷所獲得結論,其中包括歸納出「對台三大主軸敘事為『疑川論』、『失敗論』與『棄台論』」;並且分別描述前述三種論述之具體敘事內容。說實在話,情報體系以如此方式對外公開情報研析結論,確實相當少見。此種將本身底牌主動掀出,的確讓人跌破眼鏡;但恐怕最後會未獲其利先蒙其弊。

此外情報攻防過程本來就是虛虛實實真假參半,而且要與宣傳敘事搭配運用相互呼應。可是當運用國家通訊社等級之中央通訊社作為訊息施放管道時,考慮報導受眾相當廣泛,再加上報導本身就具有對民眾宣導與引領思維導向目的,看來亦不太可能是故意發布虛假欺敵訊息。

因此前揭三項主軸敘事名稱與內容,不論是抄錄自原始情資,抑或是情報研析歸納命名結論,絕對都是會影響情報來源人身安全以及曝露情報研析結論不智之舉。國安官員雖然是匿名對外放話,但若要公開相關情報資料與研析結論,解密程序務必完備,配套措施亦須周延,才能避免弄巧成拙產生損傷。

同時在報導中提及:「國安官員分析,此敘事是台灣不論如何都會被放棄、台灣沒有能力保護自己等內容,其目的是希望透過國際的官宣與外媒,呈現台灣利益跟川普利益不一樣,台灣內部未跟美國站同一線上,藉以削弱台美互信與台灣跟友盟間的默契。」國安官員用辭太過粗糙,輕率將矛頭指向「國際的官宣與外媒」,恐怕亦會產生相當糟糕後遺症。

吾人須知,任何「國際的官宣與外媒」背景是瞞不住人,許多報導評論根本就不是北京所能掌控,假若與北京毫無瓜葛之他國官方宣告敘事表述或是外籍媒體報導內容,恰巧符合「棄台論」旨趣時,中央通訊社報導轉述匿名國安官員分析說法,如此流彈亂射,豈不是在開罪各方,在國際社會亂搬石頭來砸自己腳嗎?

最後報導又提到國安官員指稱:「從操作棄台論的論述,也可掌握到北京後續可能會攻擊目標,例如台灣持續推動全民防衛跟全民國防,任何跟這些議題相關的人與單位,都會是攻擊對象,而指控方式將包括『拿黑錢』等說法。」這個更讓人覺得國安官員根本就是在為特定對象說項辯駁,希望藉此助其開脫法律刑責。

其實收受他國政府單位自境外所匯入資金,民眾關注焦點根本不在資金本質是否為黑錢與否,而是在於理解「對價關係」

此與餵食動物必有所望亦有所求是相同道理。餵食牛馬馱獸草料,希望其可耕田拉貨。餵食馬戲團猿猴,希望其翻跟斗與盪鞦韆演出娛人。餵食肉豬希望其順利長肥,能夠宰殺供應市場消費。餵食貓熊希望其扮可愛,逗大家開懷大笑。

所以整個關鍵是美國政府拿銀子餵食台灣黑熊,請問是打算要這頭黑熊幹什麼?重點根本不是「拿黑錢」,更何況這些錢早就曝光囉。此份新聞稿,滿紙荒唐言,讓人一把辛酸淚,國安官員怎能如此莽撞冒進?






AI是作文輔助工具 而非替代品

udn 論壇報垃圾 udn ,欠缺 

◆  AI是作文輔助工具 而非替代品
◆  衛福部長「突襲」急診室 自欺欺人的台官僚文化
◆  官員提油救火 急診窘境何時休
◆  只要大罷免 沒人管民生
◆  感恩與和解 才是228連假的精神
◆  竄改歷史無助療癒228
◆  用腳投票!是誰綁住外送員的雙腳?
◆  保障勞工權益與併購競爭審查:雙軌權責,一個共同目標
◆  支持政府之政策下金融整併的利多發酵

◆  蔡英文總統論文讀後感(上)/我兩度赴倫敦政經學院借閱 2019-09-18 18:22
◆  蔡英文總統論文讀後感(中)/外殼燙金 內頁像傳真紙 2019-09-18 18:32
◆  蔡英文總統論文讀後感(下)/兩種編排有異 畢業35年收到 2019-09-18 18:32









AI 是作文輔助工具 而非替代品

2025-03-01 03:30  聯合報/ 黃子政/大學講師(高雄市)


聯合報社長游美月日前在聯合盃作文大賽總決賽頒獎典禮致詞,談起近期來勢洶洶的 AI 時表示,很多人會問既然有 AI,何必寫作文?認為,若人類不再思辨、沒有創意,都交由 AI 做結論、寫文章,未來恐會被 AI 取代。這番話具有振聾發聵的作用,值得進一步闡述。

隨著人工智慧(AI)技術的快速發展,許多領域都開始受其影響,甚至連寫作這項傳統的人類技能,也面臨新的挑戰。有人擔憂,AI 的強大能力可能會取代人類的創作,使寫作變得機械化。然而,若能善加利用 AI,將其視為輔助工具,同學不僅能提升作文能力,還能培養更深層的思考與創意

許多學生在寫作文時,最困難的部分就是「下筆」、不知道該如何開頭,甚至連主題都無從發想。這時候利用 AI 可以成為靈感的來源。例如,透過 AI 生成與題目相關的關鍵字、摘要或大綱,學生可以快速獲取不同的寫作方向,從中挑選適合自己的主題,並進一步延伸內容。此外, AI 能提供不同觀點,幫助學生拓展思路,避免思維局限

學習作文的一個重要方式是參考優秀範文,而 AI 可以迅速整理大量優質文章,分析其結構、用詞、句式等特點,幫助學生理解好文章的寫作方式。例如,AI 可以總結一篇高分作文的特色,如開頭如何吸引讀者、如何運用修辭手法、如何組織段落等。透過這種方式,學生能夠學習到不同寫作風格,並逐步內化,提升自己的表達能力。

在寫作過程中,錯別字、語法錯誤、句子結構不佳等問題時常發生。AI 可當即時校對工具,幫助學生檢查文章語法錯誤,提供修改建議,甚至優化句子表達方式。例如當一個句子過於冗長或語意不清時,AI 可以提供簡潔流暢的改寫方案。此外 AI 還能根據文章邏輯、結構提出建議,幫學生改善文章連貫性與可讀性。

學生在學習寫作時,往往難以準確評估自己的作文水準,而老師的批改時間有限,無法即時提供反饋。AI 可以透過大量範文數據與閱卷標準,對學生的作文進行評分,並指出優缺點。例如,AI 可以根據文章的結構完整性、論點清晰度、語言表達能力等方面,提供具體的建議,幫助學生針對問題加強練習,從而提升寫作能力。

雖然 AI 在學習作文方面有許多優勢,但同學仍需保持獨立思考與創意發想,不能完全依賴 AI 寫作。AI 的內容來自於大量數據的分析與整合,缺乏個人獨特的觀點與情感。因此,在使用 AI 輔助學習的同時,學生應該注重自主思考與發想,嘗試用自己的語言表達想法,用自己的寫作方式來發揮,文章才會具有個人風格與創意。

 AI 技術的發展為寫作學習帶來了前所未有的便利,無論是靈感發想、範文學習、即時修改,還是作文評估,都能幫助學生提升寫作能力。然而,同學應該將 AI 視為輔助工具,而非替代品,培養自身的思辨能力與創造力。唯有將 AI 與人類的智慧結合,才能在未來的學習與競爭中占據優勢,讓寫作成為一項更具個人特色與深度的能力。











衛福部長「突襲」急診室 自欺欺人的台官僚文化


2025-03-01 03:30  聯合報/ 林清汶/法律事務所顧問(台北市)


急診大塞車引爆醫療基層怒火,衛福部長邱泰源日前「突襲」五家醫院急診,卻遭踢爆「作假」,乃醫院事先早已接到訊息,為了「做戲五分鐘」,有醫院高層下令在一小時內挪走近廿床的急診病人,硬是「塞」到不同科別病房、隔離病房,製造急診待床緩解的假象。

邱泰源是醫師背景出身,對醫院生態並不陌生,急診室是黃金救援區,醫護人員莫不競兢業業全力以赴,讓與死神搏命的患者得以舒緩搶回生命,部長親赴第一現場難免有干擾之嫌;如同火災現場很少有首長親赴第一線視察,深恐干擾救災工作。

各醫院聞部長蒞臨,完美賣力配合演出,讓高層看不到急診室擁擠狀態,塑造管理有序的形象,卻與事實大異其趣,難道部長真被蒙在鼓裡不知情嗎?如同之前缺蛋時,農業部長到生鮮市場視察雞蛋貨量,家家店看似都無缺,卻是事前已巧妙布局好了,台灣這種官僚生態何時休?

早期資源匱乏,卅年前在馬祖當兵的阿兵哥,每月才能洗一次熱水澡,因此大多數阿兵哥都在休假時到當地百姓住家,以十元洗一次熱水澡痛快一翻,提供熱水澡成為部隊的重要福利。然而當有本島高階首長前去視察,就會在部隊問全體士兵:「你們有沒有天天洗熱水澡?」接著響徹雲霄、異口同聲地回答「有!」乃是部隊長官瞭解首長會關切,故預先告知士兵們,而首長亦自認已調查過了可以交差了事,殊不知這就是「上下交相欺」的典型官僚文化

邱部長如果真的要瞭解急診室現行生態,何不低調微服出行,帶口罩、帽子遮掩身分,拒絕醫院高層接待安排,直接到醫院去看看,親身感受急診室面臨的水深火熱、民眾與醫護人員生死掙扎的真相?

現階段醫院面臨的醫療資源不足與醫護人員短缺,直接攸關民眾的生命權利,政府必須要正視;否則星星之火足以燎原,當再有急診個案因沒有病床而延誤就診,就變成通案了!衛福部這種自欺欺人官僚文化可以休矣













官員提油救火 急診窘境何時休


2025-03-01 03:30  聯合報/ 游龍吟/教師(新北市)


近日因流感與諾羅病毒大爆發導致醫院急診大塞車,引爆基層護理師怒火,並燒向衛福部。對此,筆者以急診室的「常客」身分提出幾點看法。

首先,筆者過去曾陷入昏迷指數三的危機,對於醫護人員的救命之恩銘感五內;對於醫護人員近日忙翻天,還要被政治口水噴滿身,深感不捨。有次在東北角海岸附近聚會,身體突感不適而陷入昏迷,被送去礦工醫院,因為醫院設備不足,慘遭拒收;然後被救護車送去基隆長庚醫院,先注射降腦壓藥物以提高存活機會;再由救護車將筆者轉送到「醫學中心」等級的林口長庚醫院,被判定是昏迷指數三,與死神搏鬥。折磨多時,筆者終於恢復清醒,雖然逃過死劫,卻也留下後遺症,這已是不幸中之大幸。

其次,衛福部長與次長試圖遮掩急診室的窘狀,根本是「提油救火」,讓病人與家人「火冒三丈」。急診室病人與家屬心中的恐慌,衛福部無法感同身受,更遑論「視病如親」;只會提出冷冰冰的數字,告訴國人醫院有床位「只是在他處」,不知民間疾苦。

衛福部次長甚至冷言冷語嘲諷醫生「小腦袋」,讓醫生大嘆「不如歸去」;部長邱泰源想滅火,趕緊「突襲」五家醫院急診卻被踢爆「作假」,醫院事先早已接到訊息,大家一起演戲,供媒體拍照塑造假象,令人瞠目結舌。

其三,Netflix 韓劇「重症外傷中心」點出醫院主管只在意營收成效。然而現實醫療環境中,急重症科的確常賠錢,亟需政府提供資源,別讓急診室自生自滅甚至關掉部分病床。生命無價,健保應提高急重症的給付,別讓台灣的急重症病人求助無門、別讓急重症醫生孤軍奮戰!醫生的養成過程要求「冷靜」而非「冷血急診醫生會向衛福部高官反應困難,是要「求助」而不是「受辱

衛福部官員若只是要「遮掩問題」而非「解決問題」,甚至是想「解決提出問題的人」,會讓國人反感!急重症醫療困境非一日之寒,官員請用積極作為回應民意。













只要大罷免 沒人管民生


2025-03-01 03:30  聯合報/ 蔡爰/退休教師(新北市)


民進黨立院黨團總召柯建銘推動「大罷免」,要罷免卅九席國民黨區域立委,還要罷免立法院長韓國瑜。柯揚言,賴清德總統壓軸、大登場,將取得「大成功」。

全台大罷免,烽火四起。最新媒體民調顯示,國民黨立委滿意度四成一、民眾黨三成三、民進黨二成八。大眾對民進黨立院黨團的滿意度最低,和去年六月調查結果相比,滿意度下降五個百分點。對民進黨立委的表現,超過半數(五成三)民眾不滿意,居三黨最高

民眾黨八席立委,民進黨五十一席立委,後者表現不如前者,誰該被罷免?民意自有答案就算賴清德「大登場」,也無法讓民意「大轉彎」

急診擠爆,病患躺在地上插管急救;重症患者等不到病床,輾轉幾個縣市找到病床時,已回天乏術。衛生局說查無資料,成大醫院證實確有此事;人手不夠、醫護苦撐,向政府反映,卻被高官嘲諷,該醫師遂選擇離職。

台大醫院護理師缺口近二百人,很多醫院護理人手也不足。馬偕副院長許希賢坦言,每周都在蓋離職章,雪上加霜情況更慘。綠委烤肉趴,賴總統談政局,卻未提急診擠爆。

這些年來,稅收動輒超徵數千億元,國民黨提議全民普發一萬元。曹董卻稱,國民黨提議全民普發一萬元,是預先發給大家的喪葬費;紀念二二八,就要出來參加大罷免。政府曾經普發六千元,全民不也好好的?是什麼心態把「普發現金」詛咒為全民喪葬費?

曹興誠是罷免立委徐巧芯的領銜人,也是賴清德總統聘任的「全社會防衛韌性委員會顧問」,且排名第一文化總會會長是賴總統,曹興誠爆發私人領域爭議後,還成為文總新任執行委員。大罷免不是聖旨,只圖大罷免,卻罔顧人性和社會和諧。只要大罷免,什麼都可以?














感恩與和解 才是228連假的精神


2025-03-01 03:28  聯合報/ 宋磊/博士候選人(台北市)


隨著一年一度的二二八連假到來,雖然大部分的國人相當喜歡與接受放假所帶來的趣味,但在二二八當天,遺憾的是,我們看見賴清德總統說出了有違歷史事實之言論,將歷史「占為己用」以達政治目的。例如賴清德說,二二八發生原因是「獨裁者蔣介石在大陸戰局節節敗退情形之下,為了確保來台灣統治,所以犯下滔天罪行…」。事實上,當時國軍仍佔上風,哪來的節節敗退?

至於蔣中正是否獨裁者?他雖非完美之人,但也確實成功保衛台澎金馬的安全,並在任內推動國民義務教育、土地改革、地方自治等一系列利台政策。

若要以二二八事件將其全部抹煞,不但有誤導歷史之嫌,也不利台灣社會的長治久安。歷史不應淪為政治打手,二二八之反思,更不應以扭曲歷史、加劇不同黨派之對立為目的。

無論台灣目前由誰執政、執政黨的意識形態為何,均無法改變過去曾經發生在台灣這片土地的歷史紀錄,為求台灣社會團結、持續的進步發展,放下過去的歷史包袱與意識形態,積極的面對台灣未來可能遇見的風險與機會,才能讓台灣社會勇往直前的進步。

尤其,當前美中情勢的走向仍未完全明朗、美國川普政府未來對台的態度與走向仍需觀察、台美貿易是否會有重大變化仍屬未定、中國大陸的科技發展突飛猛進所帶來的兩岸劇變,一系列的內外挑戰正逐漸浮上檯面。假如執政黨仍刻意地以意識形態操作族群對立,非但無法解決台灣社會問題,反而衍生出更多的仇恨與裂痕,更不利台灣長期的發展。

因此,與其以一個悲情或仇恨的態度面對二二八連假,不如正視台灣當前的挑戰,尤其政府應優先改善兩岸關係,訂定大陸遊客來台的時間、安排更多有關於兩岸交流的活動、積極研究川普政府未來的經貿戰略、更以前瞻性的思維為台灣少子化與高齡化提出解決辦法。

而隨著台灣社會詐騙事件層出不窮、虐兒事件不斷、青少年販毒的情形不減,內政議題也需要政府與民間相關團體配合,降低上述事件發生的頻率。因此在二二八連假中,政府反思歷史之餘,也該以團結和解的心面對台灣當前的挑戰,才是一個負責任的表現。

感恩與和解才是二二八連假的精神!徹底拋下意識形態的紛爭,勇敢突破台灣即將面對的挑戰,在親美的過程不忘「和陸」,在拚經濟的當下不忘社會議題,才能在複雜多變的時代為台灣找出路。














竄改歷史無助療癒228


2025-03-01 03:28  聯合報/ 丘智賢/黃埔軍校同學後代聯誼會會長(台北市)


賴清德出席二二八紀念儀式,口口聲聲追求真相促進團結的他,卻竄改歷史,汙衊國軍、指蔣中正犯下滔天罪行,說穿了還是為了下一場選舉猛貼標籤,這樣的做法進一步遠離真相,撕裂同胞,令人不齒。

賴清德講話論及史實,錯謬百出,他將光復前後的台灣社會描述成夜不閉戶的無憂世界。事實上,光復後的台灣,滿目瘡痍,百廢待舉,日據時期台灣民眾更無言論、就學、擇業,甚至信仰自由,當時外省同胞不僅欣賞本省純善樸實的風氣,更無分省籍通力合作,恢復供電、生產,賴清德的發言卻又是貼省籍孰優孰劣標籤的老招,其心可誅。

二二八爆發半年前,時任國民政府主席蔣中正伉儷親蒞台灣視察,在日記中把台灣的命運跟自己幼年失怙的經歷連結,更向台灣民眾訴說,光復台灣是國父革命主要目標,當日共同慶祝,是他平生感到最愉快最光榮的一天。當時萬人空巷,夾道簇擁,歡呼不絕,蔣中正哪會想到不久後竟發生劇變?

二二八事變前後,蔣中正忙於國內政治與軍事問題,在萊蕪戰役、東北長春解圍之後,陝北國軍於當年三月十九日收復延安,國民政府聲勢大振,當時既非節節敗退,也沒有需要用暴力手段加害同胞,他更不識賴清德口中所謂那個世代的台灣菁英,何須置之死地?當他聽聞台灣發生變亂,深感意外,但襲擊行政機關、打殺無辜同胞、解除國軍武裝,是國法所不容,當然要恢復正常秩序;蔣中正更三令五申,嚴禁報復,這些史料早已公開,賴清德為了政治訴求,卻是充耳不聞。

有人問,為何國民政府非要派部隊來台,原因是台灣駐軍當時經先後調出,僅餘下五千多名,機關單位面臨暴民搶掠,自保都有困難,在國境內正常調派軍隊,有何過錯?另一方面,美國國務院有心人士如葛超智者,大肆造謠,威脅撤僑,同一時間,在莫斯科舉行的美英法蘇四國外長會議,干涉中國內政

二二八事件中強奪糖廠、空軍場庫槍枝的彰化青年林才壽,自述在軍事法庭上,法官告以政府的政策是寬大處理,因此可將死刑改判為一年餘徒刑並當庭釋放。試問,一樣的行為放在今日,法律如何處置?賴清德也能本此寬宏?二二八事件後,蔣中正迅速宣布改組台灣省政府組織,盡量選用本省人士,縮小公營事業範圍。歷史的真相是,蔣中正不僅事前不知二二八事件,事中寬大處理,事後也盡量彌平傷痕,賴清德口中的歷史無法經受檢驗,他口口聲聲追求真相,卻視歷史事實於無物。

二二八事件時任台灣電力公司處長,性命被威脅,卻又被本省同事相救的故行政院院長孫運璿先生曾說,在日本人的嘲笑聲中,我們不分本省、外省,才建設起了台灣,二二八事件是歷史的不幸,他希望大家看到本省、外省同胞相互扶持的一面,為此畫下完美的句點。

賴清德讀了孫院長之言,作何感想?







楊志良/誰在促進統一?

名人堂電子報http://paper.udn.com/papers.php?pname=PID0030&page=1#ph  

◆  楊志良/誰在促進統一?
◆  廖元豪/總統想當帝王,擋得住嗎?
◆  辛翠玲/川普2.0:雅爾達模式再現?
◆  楊渡/賴清德將是「台灣的澤倫斯基」?
◆  劉憶如/川普的「對等關稅」捨近求遠
◆  陳立恆/當人類創造了「類人」 然後呢?








楊志良/誰在促進統一?


2025-03-01 03:29  聯合報/ 楊志良(作者為前衛生署長)


賴總統目光如豆,所用的官員大多更缺見識,說是蛇鼠一窩恰如其分。一個草屯鎮長的補選,民進黨精英盡出輔選,陣仗不輸全國的大選,政務委員陳時中站台時,高調宣稱草屯鎮長的選舉就是全國大罷免的前哨站,藍白為了反制,只好請出韓、朱、盧多位黨的領導及立委等精英,以支持藍營的候選人。

民進黨提出大罷免,將導致台灣選完就罷,罷完再選,選完再罷,年年都在「選舉」,這就類似民國五十五年到六十五年(一九六六年到一九七六年)大陸的文化大革命,天天在政治動員,各種社會、經濟、教育建設全部停擺。反觀台灣能有今日,應該感謝的正是蔣經國在中共文化大革命的末期開始進行十大建設,開創了台灣錢淹腳目的經濟輝煌年代。

然而自從蔣經國、孫運璿、嚴家淦、李國鼎這些遠見與能力兼具的政治家凋零,接下來的領導人一代不如一代,台灣的人力及品質敗壞到動搖國本。首先是「生不如死」,民國一一三年(二○二四年)死亡二十點五四萬,出生十三點五六萬,過去多少能稍有回升的龍年,這次反而是有史以來出生人數最少的一年,以致全台人口減少了七萬依照聯合國的資料,台灣全球出生率最低的國家,未來只會更加嚴重。為何如此?因為台灣結婚率也是全世界最低的,民國一○○年(二○一一年)結婚有十六點五萬對,達到新高因係民國百年,寓意百年好合),再來每況愈下,逐年減少,民國一一三年(二○二四年)只剩十二點三萬對,離婚卻增加二點八萬對

除了不婚不生以外,更嚴重的是民國一一三年(二○二四年)有二十三萬人次嘗試自殺、自殘,民國一一二年(二○二三年)自殺死亡三,八九八人,較前一年增加一一一人。馬英九總統任內施政失誤必然多有,但至少心中有人民,在我任衛生署長期間,他多次親自電詢我上個月自殺人數,因為自殺代表對未來完全放棄,是政府施政最好的指標。賴總統心中沒有人民,必然沒有問過衛福部長自殺人數,否則施政不至於敗壞至此。

因為產業不興,薪資偏低,民國一一二年(二○二三年)有六十二萬國人赴國外就業,而以大陸為主,因此台灣最缺的就是「人」,除各縣市缺公車司機外,餐飲業、旅宿業、其他各行各業,無不缺人。就連天龍國的台北市,國中小老師竟然缺一千八百人,大學教師嚴重老化,缺乏新血。

最可怕的是常備軍人賠款離職越來越多,而口口聲聲抗中保台的綠營高官、綠委,有哪一位的子女就讀各級軍校及擔任常備軍官?不妨說出來讓全民追隨。曹興誠這個變色龍花了二千萬,加上文化部七千多萬、國發基金四千多萬等共二點三億,拍了「零日攻擊」,宣稱台灣有許多在地的老共同路人和第五縱隊。如果這是真的,應該把他們都抓起來,而且第一個要抓的就是陳水扁,因為他妖言惑眾,宣傳台獨無望

賴清德的台獨前輩陳水扁早就公開說,台灣獨立做不到!就是做不到!賴清德做不到台獨,卻嚴重分裂台灣社會。古人言做一任官,至少要造福一方,大半的縣市長,因較接地氣,多半如此,但是部會首長,多在奉迎拍馬謀私利。賴清德及綠黨對不婚、不生、不養到不活,有做任何事嗎?有任何改善嗎?有不再惡化嗎?只有從雞蛋、疫苗、快篩、光電撈到好處他及綠委才是習大大在地協力者,意圖消滅中華民國。 

★珍惜生命,若您或身邊的人有心理困擾,可撥打
安心專線:1925|生命線協談專線:1995|張老師專線:1980





黃耀輝/稅收超徵又超花 就還稅於民

◆  黃耀輝/稅收超徵又超花 就還稅於民
◆  劉大年/川普旋風席捲全球
◆  黃齊元/中美大國博弈間的一顆滾石






黃耀輝/稅收超徵又超花 就還稅於民


2025-03-01 03:32  聯合報/ 黃耀輝(作者為台北商業大學財稅系教授)


民國一一三年的全國稅收創歷史新高,超過預算的「超徵」額高達五,二八三億,也是史上最高。扣掉地方政府超徵數(含統籌稅款、共分稅等)八○二億元,中央政府超徵數為四,四八一億元。有人誤以為中央僅超徵三,七五七億元,那是因為財政部把指定用途(例如撥入長照基金、住宅基金等)的國稅(例如遺贈稅、菸酒稅、房地合一稅等)七六六億元扣除,而被誤導了。

在合理的稅制下,稅收的成長照理應當貼近經濟成長率。稅收超徵或短徵,若是好久才發生一次,當作財政部偶爾預估失準,尚且情有可原。但蔡政府任內,連經濟成長率下修時,稅收還猛然超徵,徵率更是經濟成長率數倍近四年超徵率平均已升高至十六點五%,超徵數達一點八七兆,以致八年共超徵二點一二兆,連財政部自己都感到不可思議,顯然不是統計偏誤而已,更代表稅制有不合理之處

此外,稅收的年增率比經濟成長率和物價上漲率的總和還要高,顯示人民所得遭到物價侵蝕時,政府的稅基反而墊高,稅制具有「通膨稅」的性質。而且近年來稅收年增率是經濟成長率的兩倍以上,亦即人民的所得每成長百分之一,政府的稅收就增加百分之二以上,代表政府超拿了經濟成長的果實,結果就是增加人民的租稅負擔。難怪租稅負擔率(全國稅收除以 GDP)從一○九年的十二%,連年上升到一一三年的十四點八%,創下廿六年的新高。

因此,賴政府有必要檢討並改革稅制,讓稅收年增率與經濟成長率不要相去太遠,才能對納稅人做出合理的交代。否則就應當將超拿的經濟果實,用「還稅於民」的方式和全民共享

其次,當有人提出還稅於民的訴求時,政府的第一反應就是應當優先用於還債。因此,我們就來檢視,蔡政府八年超徵的國稅超過一點五兆,究竟有沒有拿去還債?答案是只做了消極的還債而已依據公共債務法,中央政府應將當年度稅收至少百分之五至六用於債務之還本。我把一○六至一一二年蔡政府還債數除以稅收決算數,還債比率僅五點四五%而已,並沒有把超徵的稅收積極地優先用於還債

不止如此,蔡政府還編列了高達二點五五兆元的特別預算,而這些特別預算幾乎都仰賴舉債,結果是截至今年二月廿一日的中央債務約六兆多,比蔡總統一○五年五月上任時債務餘額五點四兆,增加舉債六千多億元

換言之,蔡政府八年的財運很好,中央稅收超徵一點五兆多,如果真的優先還債,應當可使債務餘額降至三點九兆,但只還了七,二三○億元的債,還用特別預算二點五五兆,把超拿的稅超花了,而使債務不減反增

既然稅制不合理,讓政府超拿經濟成長的果實;加上上述的超收就超花而使累計債務增加的前車之鑑,為免賴政府重蹈蔡政府的覆轍,再編列特別預算或追加預算,把史上最高的超徵稅收超花,「還稅於民」可能是迫不得已的選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