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dn 論壇電子報.歷史報份:http://paper.udn.com/papers.php?pname=PID0004
udn 論壇報:垃圾 udn ,欠缺◆ 聯合報黑白集/佛曰不可說
◆ 聯合報社論/四接環評譜寫葬送環保美好歲月的哀歌
◆ 經濟日報社論/實質薪資增 分配不均卻未改善
經濟日報社論/實質薪資增 分配不均卻未改善
2025-03-01 00:10 經濟日報/ 社論
雖然去年受僱員工的平均實質薪資增加,但低薪員工比例也增加。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行政院主計總處日前公布去年各行業每月經常性薪資、總薪資的平均數及中位數,以及各行業受僱員工進入、退出工作比例的資訊。根據這些資訊可觀察各行業近來薪資變化、各行業間薪資差異,以及行業內薪資分配不均的情形。
雖然去年受僱員工的平均實質薪資增加,但低薪員工比例也增加。去年工業及服務業的受僱員工,平均每人每月實質總薪資成長率為2.55%,優於前年的-1.71%。由於去年經濟成長率預估為4.3%,故資本所得占國民所得份額仍持續增加。另一方面,職場低薪現象也持續惡化;工業及服務業的受僱員工,其薪資低於平均薪資的比例,由民國一O九年(2020年)的66.8%上升到去年的69.2%。
新冠肺炎疫情對近來各行業員工薪資造成重大影響。在民國一O八到一一三年(2019到2024年)期間,經常性薪資增幅最快的三個行業為電子零組件業的18.1%、運輸及倉儲業的12.2%,以及出版影音及資通訊業的10.7%。此三行業受惠於新冠疫情期間,消費者對資通產品及貨物運輸需求大增。反觀經常性薪資增幅最少的二個行業,分別為藝術、娛樂及休閒服務業的3.4%,以及電力及燃氣供應業的1.6%。前者是因消費者在新冠疫情期間,減少休閒活動,而後者則是因政府為對抗通膨而抑制油、電價。
去年各行業間的薪資、行業內的薪資分配、以及各行業間員工跳槽的比例,有極大差異。首先,根據人力資本理論,行業間的薪資差異,取決於人們學習專業技能的難易程度。去年三個經常性月薪不到3.6萬元的最低薪行業,包括其他服務業(含美容、美髮及按摩業)、住宿及餐飲業,以及教育業(含幼教、補習班及駕訓班)。相對其他行業,此三行業員工所需學習到的專業技能門檻較低。至於專業技能學習門檻較高,也因而經常性月薪較高的三個行業,包括月薪介於6萬至7萬元間的金融及保險業、出版影音及資通訊業,以及電力及燃氣供應業。
其次,以各行業員工經常性薪資的中位數相對平均數的數據,可探討該行業內的薪資不均現象。此比例愈低,代表薪資分配愈不平均。這是因若薪資呈常態分布,則此比例為1。然而,此比例在去年的工業及服務業部門為0.8,且在各行業皆小於1;這代表各行業除充斥低薪族群外,且出現一些極端高薪者。
薪資水準、政府管制,以及提供財貨及勞務的差異程度,為影響各行業內薪資分配的三項重要因素。雖然極低薪的一些服務業,例如,住宿餐飲業,因員工普遍低薪,故此比例達0.9。不過,極高薪的電力及燃氣供應業,則因政府高度管制,故員工薪資扁平化,因而此比例達0.95。至於在高薪的行業中,和工業部門相比,服務業部門較易凸顯個人績效,因而此比例較低。例如,出版影音及資通訊業的此比例僅0.77。
最後,以員工進入及退出工作比例的平均值,可計算員工的跳槽率。近來工業及服務業部門,員工每年的跳槽率約2%,不過行業別差異頗大。影響員工跳槽的主因有二,包括員工薪資較低,則跳槽誘因較強;以及公司規模較大,則員工較易在公司內部升遷,故跳槽誘因較低。例如,電力及燃氣供應業以及金融及保險業,兩者的員工領取高薪且公司規模龐大,故去年員工跳槽率分別只有0.78%及1.37%。反觀員工低薪且小規模公司充斥的住宿及餐飲業,其去年員工跳槽率達4.22%。
總之,和前年相比,去年國內工業及服務業員工的實質薪資雖增加,但資本所得占國民所得份額,以及低薪員工比例也都增加。另一方面,一些行業內的薪資分配高度不均,因而政府需關注是否有同工不同酬,或者有一些族群(例如女性)在職場升遷或工作分配上受到差別待遇。
聯合報黑白集/佛曰不可說
2025-03-01 02:38 聯合報/ 黑白集
民進黨立委林岱樺昨天為日前「司法干預初選說」道歉。 記者胡經周/攝影
林岱樺遭搜查時喊出「政治干預司法,司法干預初選」,在與賴清德烤肉宴後,她為該發言公開道歉。這還沒了,賴清德在中常會要求黨籍民代不得聘「三等親」為助理,新北議員林秉宥在臉書放炮,稱新規定是不當連結的「狗屁想法」,黨內無不側目。次日,他趕緊哈腰道歉。
林岱樺除助理費,還牽扯宗教政治獻金;人在矮簷下,不得不低頭。林秉宥則是不知天高地厚,賴主席的諭令再不合理,也不能赤裸裸地公開叫嚷,否則只是自討苦吃。果然,在挨轟「尻川後罵皇帝」,他只能道歉了事。
當民進黨來到「聖上英明」的時刻,真話就再也沒有「中聽」的機會。無論什麼「忠言」,都只能揀好聽的說。倒是藍委羅智強回應一針見血:「三等親不能當助理,親戚卻能當國策顧問?」暗諷賴清德聘親舅為資政。
接連兩個民代「向總統道歉」,也映照了民進黨的「黨內民主」實況。賴清德的官邸烤肉宴,不是為聽取建言,而是要對內「收心」,就政情「統一口徑」。包括最近綠營召委選舉,竟然是由總召柯總召「指定人選」,搞到派系內訌。這在示範什麼民主?
賴總統日前召集五院談總預算,提到「菩薩畏因,眾生畏果」,暗示「大罷免」就是「果」。對比之下,綠營內部教條則比較簡單,只有一句:「佛曰不可說」。
聯合報社論/四接環評譜寫葬送環保美好歲月的哀歌
2025-03-01 02:29 聯合報/ 社論
歷時七年,協和電廠更新改建(四接)案26日在爭議聲中通過環評,過程火藥味濃厚。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基隆協和電廠改建「第四天然氣接收站」(四接)案環評,儘管破壞海洋環境及危及基隆港的爭議不斷,最後卻由十七名環評委員一致同意通過。當年曾成功阻擋國光石化案的彰化環保聯盟前理事長蔡嘉陽,不禁沉痛感嘆:「為守護環境奮戰的美好歲月已一去不返!」
台灣環保運動曾歷經數十年的光輝奮戰,到如今,為何只剩一曲哀歌?說穿了,四接環評在衝突中粗暴闖關,除暴露民進黨政府能源政策錯誤的三大矛盾,也揭露台灣所謂「環保團體」已深陷這些矛盾構築的「死亡閉環」中。解不開矛盾,就只能低唱哀歌。
民進黨政府硬推四接,根本原因就是其「非核家園」能源政策徹底失靈:想取代穩定價廉的核能,但光電、風電等綠能卻趕不上需求,更爆出各種自肥及貪瀆弊案,以致燃煤發電雖爆量排碳,仍得硬著頭皮開下去。其結果,就是去年火力發電量占比已高達七十九.七%。
台灣既要維持經濟部所稱未來十年年均二.八%的成長,加上全球 AI 科技競逐需要大量用電,又要同步達成民國一三九年(二○五○)「淨零碳排」目標,實是不可能的任務。在再生能源無法提升下,賴政府又死命抗拒核能,便造成火力發電獨大的畸形能源結構矛盾。事實上,就算「四接」犧牲生態敏感的外木山海域無所謂,並如預估在民國一二一年(二○三二年)順利運作,仍無法應對屆時北東用電逾三百萬瓩的缺口。同時,更為台灣帶來深深影響國安的第二大矛盾:自陷能源危機。
最近結束大選的德國,即歷經了最值得台灣殷鑑的血淚教訓。德國曾經擁有多元豐沛的能源供應,搭配強大的工業科技,在前總理梅克爾執政時迎來高光時刻。誰料,因為民國一OO年(二○一一年)的日本福島核災,梅克爾政府驟然拍板民國一一一年(二○二二年)全面廢核,從此不幸掉入「自廢武功」的能源戰略陷阱。
其後果,首先是能源價格失控:人民飽受高電價之苦,工業用電價格也讓企業成本高升,許多大型企業外移。其次是自曝體質脆弱:德國原以為能倚靠價廉的俄羅斯天然氣取代核能,未料俄烏戰爭爆發、波海北溪天然氣管線遭惡意炸毀,只能被迫採購更昂貴的美國天然氣。反觀核能占比世界最高的法國,仗著十八座核電廠、五十六部反應爐,不僅得以享有全歐最低電價,並保有在核能產業鏈及核廢料處理科技的高度競爭力。
台灣當前處境,遠比德國險峻。我國地處孤島,沒有鄰國可供輸電力。即使經濟部規畫的三個天然氣接收站順利完成,只能使天然氣安全儲備天數從現有八天提升為十四天,這是非常脆弱的安全存量。何況,一旦台海危機升溫,這些天然氣接收站勢必成為中共軍事封鎖或打擊的首要目標。這種「將能源命脈暴露在衝突熱點」的決策,完全違背風險管理原則。
第三大矛盾,也是這次四接環評最弔詭之處:許多過去積極強勢的環保團體,近年陸續被民進黨「收編」,不斷配合政府意志行事,這回竟集體缺席。當環保團體變成政治上的「深綠」,他們的專業良知及環境倫理,也就讓位給了政治。也難怪,環運先驅蔡嘉陽慨嘆,「為守護環境奮戰的美好歲月已一去不返」。與「環團綠化」相映的,則是學者專家集體噤聲,集體放棄抵抗。
四接環評現場爆發衝突,最後卻全票一致通過,這個荒謬場景也反射出台灣公民社會的危機。當能源政策被「主流環團」簡化成非核的虛假道德,環境正義被改寫成替執政者背書的說詞,這些環團還有什麼存在的正當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