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2月8日 星期三

經濟/台紙公司治理問題

.聯合報社論..台紙公司治理問題
.聯合報黑白集.國民黨重回「同盟會」?
.經濟日報社論.政府作公親,勿再迴避這兩案








經濟/台紙公司治理問題


2017-02-08 01:52 經濟日報  經濟日報社論

台灣紙業公司經營階層傳出糾紛,圖為台紙新營總部廠區大門。 中央社



老牌紙廠台灣紙業公司董事長與總經理爆發對公司控制權的爭奪戰,近來如火如荼上演,激烈地浮上檯面。雙方各有一套說詞,目前尚難評斷兩者孰是孰非,但是對台紙的數萬小股東和員工來說,在公司治理上就有問題。
首先,台紙董事會、監察人功能不彰。在1月底之前,台紙有七席董事、二席監察人,最大股東戴氏家族約擁有約26%股權,分配有四席董事一席監察人,並派任總經理;次大股東簡氏家族約擁有14%股權,分配有二席董事一席監察人,並擔任董事長。另一席董事是其他股東擔任。原先要扮演監督功能的監察人,一席是董事長所控投資公司的法人代表,另外一席是總經理的媳婦、某位董事的太太。試問董事長所控投資公司的法人代表監察人,如何監督董事長?另外,媳婦在公司如何監督婆婆與丈夫?這兩席監察人的選任本身就很有問題。
會導致此一董事會、監察人功能不彰的現象,主要是我國公司法允許董事、監察人可由法人當選,再派自然人行使職務,或由法人指派代理人當選;而上述董事、監察人可被隨時改派補足原任期。由於可被隨時改派,這些法人代表董事、監察人當然會聽命於派任他的人,而非考量所有股東的權益。再者,我國公司法僅要求監察人不得兼任公司董事、經理人或其他職員,但並未限制監察人與董事、經理人的親屬關係,才會產生媳婦擔任監察人,先生擔任董事、婆婆擔任總經理,這種表面合法卻很奇異的現象。為補此一破網,在證券交易法有規定,要求監察人之間或監察人與董事之間,應至少有一席不具備配偶或二親等以內之親屬。
其次,台紙的二大股東是利用法律來爭奪控制權,而非基於保護全體股東的權益。戴、簡二個家族看上台紙土地資產的價值,三年前聯手取得台紙的控制權,但由於雙方對於新營廠區51公頃土地如何轉型,理念不同,以致紛爭不休。今年1月要召開的董事會中,最大股東家族之總經理及4位董事聯名函請將「解任董事長」暨「補選董事長」兩議案列入董事會議程,結果董事長當然不從,不召開董事會,雙方幾乎撕破臉。
總經理余美玲宣指稱董事長簡鴻文身兼兆豐證券董事長與券商公會理事長等多項職位,長期以來分身乏術,無法代表公司落實執行董事會的決議,使得董事會重大議案屢遭擱置。此時最大股東的監察人(總經理媳婦)發出股東臨時會召集通知,定於3月13日召開2017年第一次股東臨時會,討論解任董事長之董事職務。
董事長當然反擊,其所控投資公司指派的法人代表辭去監察人職務,致使僅剩唯一的監察人,因違反上述證券交易法有關親屬的規定而當然解任,不僅使得3月13日的股東臨時會無法召開,也使台紙目前已無監察人可依法行使職權,無法承認台紙公司2016年的財務報告。
上述發展使得台紙的公司治理出現空窗期,致使股價下跌,使得台紙4萬餘名股東權益面臨損害。如果問題未能及時處理,導致股票下市,對全體股東負面影響將更為巨大。
主管機關應該不能放任台紙兩大股東在進行控制權爭奪戰時,傷及所有股東、債權人、員工的權益;同時,此一紛爭已經攤在陽光下,再打下去對兩大股東的社會形象與價值都有損害。當務之急是召開股東臨時會選任合適的監察人,以利公司在3月底能提出財報,免於下市。同時,要選任監察人時,不要再有大股東所控投資公司的法人代表,亦不要有總經理、董事之親屬擔任監察人,並使監察人最基本的功能能夠發揮。另一種選擇是,台紙設置三席以上的獨立董事並成立審計委員會,受證券交易法較嚴格的規範。

聯合/國民黨重回「同盟會」?


2017-02-08 01:37 聯合報  聯合報黑白集

國民黨主席選舉暗潮洶湧,爆出人頭黨員激增的質疑,小小一張黨證或許將左右國民黨未來的命運。 聯合報資料照片


國民黨堪稱家道中落,黨主席爭霸戰卻反而格外熱絡。不但候選人個個「捨我其誰」,還傳出新進黨員人數暴增,特定地方、特定公會都見大量異常入黨,甚至連黑道也入列。對這個現象,有人戲稱,國民黨是回到了與洪門、三合會、哥老會「同盟」的時代嗎?
國民黨曾經家大業大,霸業千秋似難以撼動。民進黨成立之初僅能以「民X黨」、「X進黨」的姿態見容於報章,只不過二、三十年,風水輪流轉,變化令人不可思議,也足證台灣社會思想、風氣變遷之巨大。
唯其如此,國民黨若仍思有再起的一天,必須向前看,而不可一味沉湎於舊日榮光。國民黨向來與地方派系聯結緊密,互通有無而使彼此力量壯大。孫中山創立興中會、同盟會時期便如此;播遷來台「地基穩固」之後亦如此。馬英九當選總統兼任黨主席後,一度欲革新黨務,與派系力量切割,結果無功而返,「不沾鍋」孤芳自賞灰頭土臉。
馬英九沒把事做對,不代表他做的事不對。國民黨落得今日下場,倘還在搞人頭黨員、黑道入黨那一套,只會讓人反感。今夕何夕,國民黨若不得台灣社會民心,只靠黨內傾軋搞成山頭林立,能爭得什麼實權?爭得什麼形象?爭得什麼社會影響力?
黨主席爭霸戰其實是假議題。「我將再起」不是黨主席個人權力起落的事,而應是黨內集體使命。國民黨上下有點出息吧,別讓人看笑話了!

聯合/政府作公親,勿再迴避這兩案


2017-02-08 01:34 聯合報  聯合報社論

國民健康署昨天召開「六輕石化區對附近學童之流行病學研究」報告,環保團體到國健署門口舉布條抗議,要求國健署不能接受這樣的結論。 記者杜建重/攝影


國健署日前召開專家會議,討論雲林麥寮橋頭國小「許厝分校」學童尿液檢測及環保監測數據,會後將相關風險評估資訊提供給地方政府與民眾,由他們「自主決定」許厝分校之存廢。除了許厝案,政府下周要召開「六輕」擴建的環評大會,決定該案是否退回重做環評。這兩項會議的結果,都將顯示蔡政府能否釐清產業發展與環保之間的糾葛,不然,這個阻滯了台灣廿多年的問題仍會繼續拖下去。
許厝分校案與六輕擴建環評案,前者關係教育,後者攸關產業,本質截然不同,卻有一個基本的共通點:都和六輕相關。兩案均已拖延相當時日,到了必須攤牌的時刻;但業者與環保團體少有交集,而地方人士對政府的專業調查也產生了高度不信任,問題反覆循環,宛如死結。
六輕的三項擴建案歷經四到六年、逾五十次的審查,但上月舉行的環差案聯席會議,卻決議退回重做環境影響。至於下周召開的環評大會則將決定是否追認此一結果,代表總額約一百七十億元的台塑六輕擴建案可能回到原點。台塑對此結果甚表不滿,認為是政府刁難,產業將因此錯過投資時機;環團則認為,現行環評機制有缺陷,以致白白浪費了六年。
六輕擴建案因環評反覆而虛耗時光,許厝分校的爭議也是如此。許厝分校緊鄰六輕,地方政府因擔心影響學童健康,讓該校學童三遷其校;但研究卻顯示,遷校後學童體內的TdGA(硫代二乙酸)值卻不降反升。如今開學在即,官方迫於壓力要公布調查數據,但學童尿液TdGA偏高的肇因為何,是否與六輕相關,一連串疑問依然未解。中央急著把遷校問題丟給地方決定,但對於專業調查無法提供的答案,卻避而不談。
企業、環團與六輕周邊居民,是六輕擴建與許厝遷校案的「事主」,自然要討個真相。問題是,扮演「公親」的政府,卻拿不出具說服力、排難解紛的本事。政府資源多又擁有公權力,原應出面釐清真相,作出符合民眾利益的決定。但對此兩案,主管機關卻只看政治風向辦事,又拿不出科學數據佐證,也難怪企業、環團和民眾各方都不服。
以六輕擴建為例,台塑將擴建案切割為五案分別送環評,這是依環評法規的遊戲規則處理;但環團卻認為,六輕擴建需有整體考量,應併案處理。政府原早該修正環評機制,但多年過去,卻只見主管機關屢屢將爭議丟給環評委員、企業與環團去面對,而無法站在主管機關的高度促成產業與環保的交集。
同樣的荒謬戲碼,也出現在許厝分校案上。國衛院研究發現許厝分校學童尿液中的TdGA偏高,環團質疑這是因為六輕的氯乙烯單體汙染所致。去年中央與地方政府未確認肇因,即忙著撤離學生,美其名是「預防性措施」,其實只凸顯政府誰都不想得罪,以免砸了民進黨的「環保」的招牌。
蔡總統上任後,意識到國內環保爭議未解,對她推動經濟振興計畫不利,因而指示各部會檢討環評制度及流程。但從許厝案與六輕擴建兩大指標案件中,卻看不到政府投入資源做系統性調查,並用科學數據來決定兩案去從的作法。如此草率的態度,未來面對諸如亞洲矽谷、綠能園區等重大投資案,極可能因環保與產業之間相執不下,而再度延宕投資時機。
解決之道其實不是沒有。例如,政府若要解開許厝學童身體之謎,應以附近學校同齡學童的尿液檢測作為對照組,甚至可擴大交叉比對當地成人受影響的情況,找出學童TdGA值偏高的真正原因。對於現有的環評機制,政府也應儘速研擬修法,兼顧審查力度與效率,讓企業不再無所適從,環團也才能信任環評結果。
產業與環評不應該是兩條永無交集的平行線,政府作為「公親」,不能再低著頭當鴕鳥!

去梯言/一例一休真正造的孽是…

.去梯言/一例一休真正造的孽是…
.人頭黨員 藍綠一樣「黑」
.N種思考? 國語文政策勿「異星入境」
.減法建設 好山好水護石虎
.學測拆兩次更折磨 如何好好學?
.年改治本之道 在強化財政紀律
.確保多元節目 政府要有擔當
.拍賣歌仔戲服 文化命脈將毀
.一例一休… 唉!食衣住行愁更愁






去梯言/一例一休真正造的孽是…


2017-02-08 03:54 聯合報  公孫策

一例一休上路後,勞資雙方失去了互信點,產生信任危機。 聯合報資料照片



春節期間到台大新生南路對面,遺憾那間懷舊冰店沒營業,意外發覺整排沿街吃食店只開了一家,賓客滿座卻只有老闆一個人應接不暇。之後跟朋友聊及此一現象,朋友說「還不是因為一例一休」。我起初不懂,多了解一些以後才曉得,一例一休造的孽可大了。
相對而言,因為成本增加而漲價,從而帶動物價普遍上揚,那只是「癬疥之疾」而已。一例一休造成的是「腹心之患」,也就是雇主跟受雇者之間因之而失去了互信。
在此之前,勞動法令同樣有規定,但是在很多行業或個別企業裡,雇主跟勞工之間,雙方為了企業合理經營,存在某些默契。這些「默契」可能不符法令規定,但是彈性實施卻可以讓勞雇雙方都不受損,而企業得以順利運作。
一例一休的新規定並不是合理/不合理的問題,而是在過去那一段立法過程,使得勞、雇之間開始「斤斤計較」,每個人都在「算」,雖然不是「算計」對方,可是「我雖沒有算計你,卻擔心你算計我」,加上勞動部基本上否定所有「彈性空間」,於是前面說的那種「默契」也就失去了存在空間。這正是文前所說「吃食店春節不開門」的重要因素:省得為了加班費計算傷和氣。
孟子見梁惠王,梁惠王劈頭就問「何以利吾國」,孟子則開宗明義點醒梁惠王「上下交征利,而國危矣」。孟子當時針對的是國君與貴族「上下交征利」,今天已不是封建時代,但今天的雇主與勞工則形成了新的「上下」關係,而上下交征利同樣危及企業發展。一旦整個社會都存在「上下交征利」的氣氛,對台灣將造成多大傷害!
年金改革其實是同一道理。政府跟公教(也包括軍警)人員之間,也是勞雇關係,在年金改革上也發生「上下交征利」。但是,退休基金將要破產,是公教人員切身大事,他們比誰都關心,要求他們共體時艱其實不難,所有問題都出在決策過程中的態度,徹底摧毀了雙方的互信,於是雙方斤斤計較,變成上下交征利。
政府跟公務員失去互信的危機在於,不是只有退休與將退休的公務員不信任政府,那些仍在職甚至未來加入政府的人員,看見這一次的粗暴過程,他們又豈可能信任這個「雇主」?這是多大的危機,而一例一休造了多大的孽,實毋庸多言。

葉銀華/改革如何照顧到人民?

.葉銀華/改革如何照顧到人民?
.黃介正/美中台軍方與亞太形勢
.周行一/大學的未來?
.陳冲/由新台幣看立委的眼界與格局
.馬凱/風雨如晦 雞鳴不已
.劉維公/設計師如何對抗川普?
.盛治仁/親愛的小欣…








葉銀華/改革如何照顧到人民?


2017-02-08 03:52 聯合報  葉銀華 (交通大學財務金融研究所教授)


民進黨上台後,的確進行一些重大的改革!如果改革是在經濟大餅有擴充的情況下,大家比較不會覺得痛,而且比較會照顧到想照顧的民眾。倘若在經濟未有成長下的改革,改革的幅度就必須比較大、影響的層面也會較廣,結果是大家都覺得痛,而政府宣稱要照顧的民眾有可能會未蒙其利先受其害!
一例一休就是典型的案例!原本政策的目標是要讓勞工多休假或多領加班費,但若經濟未成長、企業獲利未增加下,由於加班費加乘幅度大幅增加,使得想多工作賺錢的勞工可能無法如願;而部分的企業可能為了抵銷用人費用的提高,未來更不願加薪或者縮減員工福利支出。另一方面,也有可能企業在成本提高下,讓其反映在物價的上漲,降低民眾所得的購買力。
再者,年金改革是今年政府重大的政策,而且其影響所有的軍、公、教、勞工,包含現任、已退休者,可說是歷年來影響幅度最大的政策。在年金改革草案中,為了讓勞保基金不致太早面臨破產危機,有關勞保費率,將從現行九.五%,每年提高○.五%,到最高十八%
在雇主、勞工、政府分擔比例七成、二成、一成下,企業雇主的增加負擔在實施的第一年、第二年可能不會痛,但是隨著「每年」提高,負擔將愈來愈重,因為提撥負擔是每年加上去的累積效果,到了累計至十八%,企業勞保費的提撥相對現在,可說是逼近翻倍。
例如:以目前薪資水準,每年勞保費率調升○.五%,資方增加九十五億,亦即第一年增加九十五億、第二年增加一九○億、第三年增加二八五億,到了第十七年增加一六一五億,之後也是以此額度提撥。有可能產生的負作用是企業不敢用新人、不願加薪,而且企業亦會將增加的成本反映在物價上。
在一例一休缺乏彈性、年金改革大幅增加負擔下,如果沒有經濟成長的支撐,不僅一般勞工沒有獲得實際利益,也不利於新進勞工;同時也因為成本拉動物價上揚,降低消費意願,進一步不利於經濟成長綜合的結果是較低薪的勞工受到負面影響最大,因為不僅無法多加班,使所得未實質提升,而且又因需過生活,受物價上漲而需增加支出的比重也較大。
上述的改革,個別來看皆有其必要性,我們也沒有反對。然而同時進行諸多改革就必須有足夠的經濟成長來支撐,降低改革的陣痛與負作用。執政黨也有體念到此重要性,為了振興經濟,政府將於今年三月提出擴大財政政策方案,加快推出四年總金額超過兩兆元的公共建設計畫,包括:一、捷運、鐵路立體化,以及輕軌等建設;二、有關供水跟水資源開發等建設與汙水下水道;三、綠能建設;四、數位科技,如智慧寬頻等建設
執政黨擴大財政政策的力道僅是第一步,但是我們希望這些支出在考量政府財政健全性下,審慎地進行評估與執行,而且必須能夠刺激民間投資、改善經商環境、提高人民生活品質,同時避免無投資效益、蚊子館的項目如此方能持續性、而非一次性的提振經濟景氣,同時也降低上述重大改革的陣痛與負作用
(作者為交通大學財務金融研究所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