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5月9日 星期二

經濟日報社論/脫離台灣觀光產業的寒冬

udn 論壇電子報.歷史報份http://paper.udn.com/papers.php?pname=PID0004

udn 論壇報https://paper.udn.com/udnpaper/PID0004/384936/web/ 

◆  聯合報社論/「綠軍更生」產業,多少不堪聞問黑幕
◆  聯合報黑白集/從木馬屠城到不反中
◆  經濟日報社論/脫離台灣觀光產業的寒冬






經濟日報社論/脫離台灣觀光產業的寒冬


2023-05-09 00:00  經濟日報/ 經濟日報社論
台灣衝刺國旅,觀光局先前頒布自由行旅客、境外團客及旅宿業薪資補貼的三項要點。圖/本報系資料照片


最近對於疫情解封之後,推動台灣觀光產業的成效引發爭議。主要焦點是疫情後來台觀光客雖有成長,但不及其他鄰國;也無法與國人出國熱潮相比,今年國人出國人數約是來台旅客的二倍,形成「出境熱入境冷」的情形。

另一爭議點則是將以往最大客源陸客排除在外。由於兩岸關係緊張,官方欠缺溝通管道,雙方各說各話,兩岸觀光開放問題至今仍無法解套。

今年初政府公布吸引國際觀光客四大主力市場日韓新南向港澳歐美,並設定達到年度600萬旅客的目標。今年第1季來台旅客人數約百萬,要達標挑戰很大。而且600萬已遠低於疫情前千萬旅客水準,很難協助長期低迷的觀光產業走出寒冬。

另外,政府提振觀光政策較其他國家慢半拍,直到今年初才到位。目前是以提供旅客及旅行社現金補助為主,主要還是在炒短線,欠缺完整規劃,而且長期補貼的財源及公平性均受到質疑;甚至還發生具有雙重國籍身分,可以同時領取政府對國民普發6,000元,以及觀光客5,000元雙重補貼的爭議。

在政府鎖定的四大客源中,日本由於日圓貶值,出國成本大增,以致人數銳減;在日圓短期難以回升下,如何設計更多客製化行程吸引日客,應是未來重點。港澳旅客成長力道已經減緩,也應有不同的促銷方案。新南向國家旅客近年來人數雖有成長,但停留天數及消費能力均不及其他市場旅客,未來應「重量也重質」,增加在台消費能力。特別是新南向國家穆斯林人口眾多,過去一直疏於經營,如何營建穆斯林友善環境以吸引更多旅客,也是值得開拓的領域。

消費能力強的歐美旅客只約占來台旅客10%,長期以來未見提升。地理因素當然是主要原因,但相較於鄰國,來台歐美旅客比例偏低,仍有提升的空間。此需要有通盤規劃,包括國際航班便利性,利用客製化行程吸引特定客源,以及觀光人才養成等配套措施。

綜合而言,目前政策對於解決觀光產業的瓶頸,例如國內觀光資源不足,費用偏高,假日壅塞問題一直無法突破,而影響旅遊品質。另外促銷推廣手段未能因地制宜,展現不同特色,也影響台灣國際觀光形象的提升。

觀光是受疫情影響最嚴重的產業,在疫情過後觀光業逐漸恢復常態下;各國除了推動國內旅遊外,爭取國際觀光客更是重中之重。以東亞國家為例,中國大陸幾乎是各國最大的國際觀光客源。為了掌握疫情後大陸五一勞動節長假機會,各國政策無不推陳出新,希望可以吸引更多大陸旅客,掌握觀光爆發潮的商機,很可惜台灣卻錯失良機。

民國一四年(2015年)來台觀光客曾突破千萬,其中約有四成是來自中國大陸。蔡政府上任後雖然嘗試拓展其他地區客源,例如提供新南向國家免簽證,並給予不少補貼,以抵銷陸客銳減缺口。但是效果不理想,還因免簽證形成國門漏洞而衍生不少問題。

為觀光業爭取商機,未來實有必要恢復陸客來台,相較於其他地區,大陸旅客除了人數最多外,無論是在停留天數及消費能力,均屬於中上水準,很難被其他市場取代。當然過去為爭取陸客曾發生低價惡性競爭,也有在所謂「一條龍」的封閉體系下,被少數業者把持的不正常現象。未來應利用再度開放陸客的機會,通盤檢討去蕪存菁,健全營運模式,才是治本之道。

主計總處最近公布今年第1季台灣經濟負成長3.02%,在全球需求短期難以回溫下,出口仍會持續下滑,今年經濟達到「保2」目標會非常困難。如果政府觀光政策仍欠缺積極做為,又跳過大陸市場,將會失去另一提振經濟的機會。













聯合報黑白集/從木馬屠城到不反中


2023-05-09 00:00  聯合報/ 聯合報黑白集
媒體報導,民進黨總統參選人賴清德的兩岸論述為了拉攏中間選民,將強化「反共不反中」論調。聯合報系資料照片/記者黃義書攝影


面對兩岸衝突危機,賴清德備戰總統大選,擬將兩岸論述聚焦「反共不反中」。若真能落實倒也是好事,但徵諸賴清德多年來發言,這個髮夾彎有多少可信度,恐是個大大問號。

賴清德過去對兩岸議題,一向是「語不驚人死不休」。說兩岸直航有「木馬屠城」之虞,是他擔任立委時所說。但當選台南市長後為爭取兩岸航點,他極力辯稱自己不反對直航,甚至提出「親中愛台」之說。搖擺之大,令人嘖嘖稱奇。

國一○八年(二○一九年),賴清德欲挑戰蔡英文爭取民進黨總統提名,「親中愛台」遭綠營質疑,他又高速迴轉,說「制定新憲時機已到」。理由之一,是這部憲法「在中國制定有大中國思想影響台灣團結和進步」。要說這不是「反中」,其誰能信?

賴清德曾自稱是「務實台獨工作者」,說法也一再游移,真的很「務實」。他對中國,究竟是「抗而不反」,還是「反而不抗」;或是「不反不抗」,抑或「既抗且反」,越說越模糊。唯一確定的是,「反共不反中」不會是終極版本,哪天再度改口,也不讓人意外。

民進黨總統提名已定於一尊,但兩岸主張是否「蔡規賴隨」,又將「」到甚麼地步,至今仍是未知數。最麻煩的,倒不是如何整合民進黨內部主張,而是賴清德如何整合他自己,才不會自我矛盾吧!













聯合報社論/「綠軍更生」產業,多少不堪聞問黑幕


2023-05-09 00:00  聯合報/ 聯合報社論
美國軍火商訪台前夕,總統府副秘書長黃重諺大談「軍工股上漲」。本報資料照片


美國軍火商訪台前夕,總統府副秘書長黃重諺大談「軍工股上漲」事件,讓人聯想起蔡政府在疫情期間最愛「防疫國家隊」的提法。蔡政府執政後,打著「進步」旗號圖利特定產業和廠商,事例不勝枚舉,其中又以綠能軍火都更生技四個產業最受矚目。這些產業四處可見「綠色企業」插旗,軍工股話題應非個案。

蔡總統上任後力推風電及光電的「綠能」發展,幾年下來,各地都傳出一些黑幕。從風場分配、電價審議到工程採購,圖利特定廠商的情事時有所聞。近來知名的台南學甲八八槍擊案,槍擊案主謀和槍手皆供稱與民進黨前中執委郭再欽光電工程糾紛有關;而前台南市經發局長陳凱凌涉貪,也與大肆推動光電的利益交換有關。

綠能換鈔票」的行徑,遠不止於此。由藍轉綠前政務委員鄭永金,其家族民國一○八年(二○一九年)成立能源公司,事隔一年,即由「國民黨黨產變綠產」的「中興電工」以廿餘倍價格收購。再如,綠委賴品妤之父親賴勁麟的「雲豹能源」,跨足風電、光電,成為綠能界的當紅炸子雞,堪稱「綠色奇蹟」。

在「抗中保台」大旗下,軍工產業也悄悄成為賺錢「金雞母」。發展國防產業自有必要,但蔡政府的動機及做法則大有商榷餘地。台灣欠缺軍工產業關鍵技術,要發展相關產業多半得靠技轉代工;這就意味著商機掌控在政府手上,主政者要讓誰賺大錢,誰就能鴻圖大展。

最近美國軍火商來台,在尋找「無人機合作對象」時,即不乏長期虧損、經營不佳的民間企業雀屏中選。幕後原因,只因該企業董事長曾在民進黨政府任官,與綠營關係密切。同一企業竟還能打敗漢翔,獲得經濟部的「無人機整合合約。這種「綠色企業綠營救」的模式,幾如「慶富案翻版

比起綠能軍工產業都市更新背後牽涉的利益更大更直接。民進黨過去訴求「居住正義」,但一落到都更,最大的獲利者卻非小民,而是土地開發商和建商,尤其是與綠營關係良好的業者。國民黨立委王鴻薇近日踢爆的「合庫資產管理顧問公司董事長蔡見興相關弊案,只是冰山一角。

都更可以讓「廢地變黃金」,如同點石成金。民進黨長期執政的高雄市,即一再被爆是「親綠企業獵地主要目標,包括親綠媒體大亨都是其中要角。由公股行庫提供金援,民進黨政府提供決策支持,讓都更商機一本萬利,也難怪綠色企業趨之若鶩。

宇昌案後,外界即知蔡總統對生技產業情有獨鍾。藉由三年前疫情之便,蔡政府全力鼓吹所謂「防疫國家隊」;但三年過去,除讓高端等少數業者賺得盆滿缽滿,生技業非但未能扎根茁壯,反而留下「政府擋疫苗」、「高端奇蹟」、「小吃店賣快篩」等荒唐笑話。更印證蔡政府炒短線走捷徑,到頭來只是特定業者受惠政策,反讓整體產業受創

蔡政府的「四大產業,都打著「進步價值」的幌子,實際卻圖利特定企業,尤其綠色企業。但一味追求速成及近利的結果,卻無助產業健康發展,反因政商掛鉤留下禍害。民進黨的「政商利益共同體」越穩固,社會正義蕩然無存,台灣下一階段的產業火車頭杳無蹤跡

蔡總統七年前當選後,曾稱「綠色是門好生意」。當時她指的是環保產業,但幾年過去,「綠色」確成了一門好生意,卻只關乎政黨顏色。諸多官商勾串黑幕,只能期待政黨輪替,才有公諸於世的一天。



王建煊/王老先生講故事之291:勞苦重擔卸給誰?

名人堂電子報http://paper.udn.com/papers.php?pname=PID0030&page=1#ph  

◆  王建煊/王老先生講故事之295:總要試一試
◆  王建煊/王老先生講故事之294:獨子的驕寵與悲哀
◆  王建煊/王老先生講故事之293:向下沉淪易 向上提昇難
◆  王建煊/王老先生講故事之292:我的車子怎麼變乾淨了!
◆  王建煊/王老先生講故事之291:勞苦重擔卸給誰?






王建煊/王老先生講故事之291:勞苦重擔卸給誰?


2023-05-09 14:51  聯合新聞網/ 王建煊(前監察院院長、天使居創辦人)
太太替我開車,我駕車的重擔並未減輕。 示意圖(ingimage)


有很長一段時間,太太當司機爲我開車,因為她怕我腦筋想東想西,開車容易出問題,久了以後,有人還以為我不會開車哩!

太太不是職業駕駛,對她的技術我並不怎麼信賴,每次她開車,我不免指指點點,要她小心這裡,注意那裡,搞不好就會吵架。

對駕駛的信賴
我想她生氣也是有道理的,後座駕駛backseatdiver)的確沒人喜歡。有時我試圖將眼睛閉起來,眼不見,就不會指點開車。可是眼睛閉起來,人更緊張,好像就會撞車的樣子。

太太替我開車,我駕車的重擔並未減輕。因為對太太的開車技術缺少信賴安全感減少重擔仍在

從前有專任司機開車時,情況就大不相同,因為對司機駕車技術的信賴,車行時聽聽音樂,或準備講稿,在車上可以做不少的事。

有次在車上小寐片刻,車子到家了還不知道。駕車的勞苦都卸給了司機,原因無它-信賴。當你信賴一個人時,勞苦重擔就能由那個人分擔一部分,否則重擔還在自己肩頭上。

不放心菲傭
有位太太在台北生產,講好母親會從南部北上來照顧的,但臨時因為父親生病住院而不能北上。孩子已經生下來了,十歲的大女兒說願意幫忙看顧嬰兒,可是做媽媽的怎能放心?後來請了位菲傭,菲傭生過孩子,有帶嬰兒的經驗,但是媽媽還是不放心,不知道菲傭會不會專心帶孩子?菲律賓人帶嬰兒跟我們的方法是否不同?

這樣的想法造成上班時經常掛念家中的孩子,不時打電話回家問東問西的,照顧孩子的勞苦並不能卸給十歲的女兒及菲傭,原因是對她們不夠信賴

一個多月後,父親病癒出院,母親從南部來了,女兒終於放心了,上班時不再打電話回來,晚上睡覺也很安逸。帶孩子的勞苦重擔卸給母親了。因為女兒知道母親有經驗,又愛她的孩子,因為孩子是她的外孫。

勞苦重擔交託誰
有人容易相信別人,勞苦重擔容易由別人分擔。有些人不容易信賴別人,結果事必躬親,勞苦重擔一把抓,人生總是辛苦的日子多,最後只好自嘲自己生來勞碌命。

世界上可以信賴依靠的人有多少呢?坦白說不多,真正可以依靠的,只有創造宇宙萬物上帝所以聖經上說:「要將一切憂慮卸給上帝」,又說:「凡勞苦擔重擔的人,可以到我這裡來,我就使你們得安息。」

這是為什麼虔誠的基督徒一切信賴仰仗上主,就像單純的稚子依偎在父母身邊就不會害怕!有正確信仰的人是有福的,煩心事總是比較少,容易享受快樂與滿足。

本文與台灣醒報同步刊登














王建煊/王老先生講故事之292:我的車子怎麼變乾淨了!


2023-05-10 15:19  聯合新聞網/ 王建煊(前監察院院長、天使居創辦人)
我的車子怎麼變乾淨了! 示意圖(ingimage)


很多勞動,當你喜歡做甘願動的時候,就會變得是件喜樂的事。

有次我在舊金山看到一家洗車場,同時在場的車子有十幾輛,洗車工人不下二十位,多數為墨西哥人。他們每人都洗得很開心,走路是用跑的以爭取時間。

為什麼他們會洗得這麼開心?因為他們到美國來打工是希望接濟老家的人,能找到這份工作,深覺生活有著落,已是喜出望外。加以每多洗一輛車,就會多一份獎金,所以洗得快樂。

喜歡洗車
我把洗車當運動,所以每次要洗車,我都很高興,起碼沒有怨言。有次我洗完自己的車,感覺運動量還不夠,就幫停在旁邊的車子也洗一下,一下子洗了三輛車,車主隔天發現自己的車子被人洗乾淨了,又不知是誰洗的,大為驚奇,心想怎麼天下還有這種好人?

另一次一早七點多我洗完自己的車子,發現停在旁邊的一輛車子,非常髒,車子還是熱的,顯然早上已經開過了。我就幫他洗一下,正在擦乾的時候,車主出現了,是位職業婦女,她才剛送孩子上學,現在趕著上班,一天忙到晚,當然少有時間洗車。

補足我運動量
車子誰不想乾乾淨淨的,但有時就是沒時間洗,甚至連開到洗車場去洗的時間都沒有,有人幫她洗乾淨了,心中感激之情真是溢於言表。那位太太看到我在幫她洗車,睜大著眼睛,連說:「不敢當!不敢當。」

我想那天早上,這位太太是高興的,而我也是高興的,其實並沒有做什麼,只是舉手之勞,況且主要目的,還是補足我的運動量而已。

鑽牛角尖,想不通
很多時候,我們想通了會快樂,算對了也會快樂。但是奇怪的是,很多人常常鑽牛角尖,想不通,自尋煩惱。有人精打細,但是人生算術總是不及格,每次都是要算到自己不開心為止。

這難道不是很奇怪的事嗎?其實「欲除煩惱須忘我」。不要本位主義,事事只為自己著想,有時多做點令別人高興的事,定能體會到老子說的:「既以為人己愈有既以與人已愈多」,付出一點點收穫特別多

本文與台灣醒報同步刊登













王建煊/王老先生講故事之293:向下沉淪 向上提昇


2023-05-11 13:35  聯合新聞網/ 王建煊(前監察院院長、天使居創辦人)
每年七至九月是鮭魚回游的季節。 示意圖(ingimage)


每年七至九月是鮭魚回游季節,一群一群的鮭魚,不吃不喝,以每天近三十公里的速度,逆流而上,由大海游回誕生的河流產卵,綿延後代。透過電視鏡頭,我們可以看到許多回游的鮭魚都受傷纍纍。

逆流而上很辛苦
長江三峽風光險峻壯麗,令人流連,但是由三峽逆流而上卻是千辛萬苦,上行船都是人拉縴,大船的縴夫有十數人,小船也有四、五位,只見縴夫個個彎著腰,頭低及地,大聲吆喝的拉著縴。

船行十分慢,遇到急流時,船簡直就像停在那裡不動一樣。到達終點時,縴夫個個累得動彈不得。當然由於水道整治,三峽現在已通行豪華客輪不用拉縴了。但遊歷小三峽,還是得靠縴夫幫忙,此時就看到逆流而上艱難

相反地,下行船水急,順流疾駛而過,輕鬆愉快。人隨波逐流容易逆流而上艱難困苦。學壞容易學好,都說明了:由儉入奢易由奢入儉難

臥薪嘗膽
越王勾踐為吳王夫差所敗後,夫婦一起在吳國擔任守墓及養馬的工作,幾年後被釋放回國,立志復仇。但怕自己沉溺於王宮的舒適生活,喪失鬥志,因此每晚睡在柴草之上,並懸苦膽隨時舔嚐,終能十年生聚十年教訓,打敗吳國。

漢朝有名叫孫敬的,經常閉門而讀,但疲倦時容易打瞌睡,便用一根繩子,一頭繫在樑上,一頭結在頭髮上,這樣子只要打瞌睡,頭一低,就會扯住頭髮,因疼痛而驚醒,可以繼續用功讀書。

力爭上游
戰國時主張合縱的名人蘇秦,為了防止讀書打瞌睡,特別準備了一把錐子,打瞌睡時,就在大腿上刺一下,以求清醒,可以繼續讀書。

頭懸樑錐刺股,都是用以克服人肉體軟弱,是力爭上游方法懸樑刺股的方法未必值得仿效,但其奮力向上精神絕對值得肯定的。

人常常是軟弱的,好逸惡勞人皆難免,大家喜歡順水而下的日子,卻不喜歡逆流而上奮鬥,如果能常常保持警惕心自我策勵的人,終究會成材成器

本文與台灣醒報同步刊登











王建煊/王老先生講故事之294:獨子驕寵與悲哀


2023-05-12 15:12  聯合新聞網/ 王建煊(前監察院院長、天使居創辦人)
獨子的驕寵與悲哀。 示意圖(ingimage)


朋友二十五歲的獨子驕生慣養,在美國念書,父母怕他受凍挨餓,每年不時寄給豐厚的生活費,而且是一次匯給他,為的是怕他臨時需要用錢。

寄給他的生活費雖然是別人的好幾倍,但是兒子仍然不時打電話要錢,有次父母在電話裡多說了他幾句,兒子就再也不打電話回來了,嚇得兩位老人家各處打聽都不得要領,擔心得寢食難安。

最後是兒子的同學要他打電話回來報平安,以免別人誤會他是被同學帶壞了。這個兒子為了無損同學聲譽,才勉強的打電話回來,電話裡一再抱怨,是父母讓他沒面子。這位朋友每次一談到他在美國唸書的兒子,就傷心落淚,天下父母心,說來也是怪可憐的。但是兒子為什麼會如此呢?別人的孩子為什麼不會這樣呢?

無窮的溺愛
不當管教無窮溺愛,尤其是以為有錢就可以教育出好孩子,最後都是落得流淚的命。

有位建築商人的兒子,也是獨子,追女朋友不成,將女孩殺了一百七十四刀,被捕時說:「我恨,為什麼我要的東西居然要不到。」又說:「我這輩子,從來沒有想要的東西會要不到的。」

因為家境富有,要什麼有什麼,只要開口,父母沒有不加以滿足的。更糟的是,從小到大,出了任何紕漏,都有父母替他善後,造成他予取予求不負責任性格。可是這次殺人,父母再也無法替他善後了。

獨子的父母們
國人無後為大的觀念仍甚普遍,獨子更是被視為是宗族香火命根子,於是溺愛導致造孽的例子,不勝枚舉。

獨子並非必然不爭氣,獨子成材的例子也是很多,只是獨子比別人容易有更多被溺愛的機會。這些被溺愛長大獨子適應環境能力十分脆弱的,一旦離開父母的庇護,就會像一朵小花,不是被太陽曬死,就是被風吹的無影蹤。

這些被溺愛獨子命運常是悲慘的,悲慘的原因,表面上是他們自己懦弱不爭氣,實際上卻是父母未善盡教養之責

獨子的父母們,請千萬不要以姑息為愛,以免愛之適足以害之!

本文與台灣醒報同步刊登













王建煊/王老先生講故事之295:總要試一試


2023-05-17 14:37  聯合新聞網/ 王建煊(前監察院院長、天使居創辦人)
總要試一試。 示意圖(ingimage)


「劉小姐,請幫我接個電話給蔡會計師,我想跟他請教財團法人的事。」太太在旁邊插嘴說:「不行,蔡會計師下午都不在辦公室。」

他人不在
我說:「那打給他女兒,問問蔡會計師現在在什麼地方?」太太插嘴說:「不行,他在外面,他女兒也找不到的。」後來我仍請秘書劉小姐試接蔡會計師的辦公室。

「蔡會計師在嗎?」

「 在!」

聽到蔡會計師在,大家一陣驚奇,太太不好意思的說:「奇怪 ! 今天怎麼會在的呢?」

蔡會計師也許平常真的不在辦公室,但並不代表沒有例外,樂觀的人就願意試一試,或許會在也不一定。悲觀的人則認為不必試,多此一舉。即使會計師天天都在辦公室,悲觀的人,也還是會認為不一定找得到他,心裡會想或許今天剛好不在。

樂觀 觀察事物
有個人在去機場的路上,車子拋錨,修了兩個多鐘頭,算算時間,飛機早已飛了。悲觀的人氣得半死,主張回家算了。樂觀的人,主張到機場碰碰運氣,或許飛機延飛了也不一定,結果飛機真的因故延飛,他們仍然趕上了。

甚麼叫樂觀 ? 觀察事物,總從有美好希望的一面出發。悲觀者總想到一切負面結果

凡事從美好面出發,去思考,人常常會處在快樂的氣氛中,處處充滿希望,正面能量無形加強,不但自己快樂,周遭的人也會感染其快樂。所以常與樂觀的人在一起,你也會不自覺的快樂起來。

只是一念之間
悲觀的人往往只見到事情困難不順利的可怕,常常會自己嚇自己,周遭的人,也會跟著多生憂慮,日子不好過。

樂觀與悲觀有時只是一念之間,但這一念之間,又可能與一個人的成長境遇和經驗有著密切的關係。現在基因科學發達,說不定樂觀者與悲觀者有著不同基因,天生就是如此。但是不管如何,人總還是應該朝樂觀方向邁進,只要時常提醒自己,懷抱希望,多試一下,凡事樂觀,總比悲觀

本文與台灣醒報同步刊登



科技.人文聯合講座/企業當責:以數位轉型實踐永續

udn 論壇報https://paper.udn.com/udnpaper/PID0004/384936/web/ 

◆  為什麼進口雞蛋還要補貼? 蛋的啟示:政府萬能或失能
◆  綠去中國化 反共不反中顯遮掩
◆  問鼎大位者 品格與能力應並駕齊驅
◆  破解Z世代多失業、壯世代低勞參
◆  免費的軍火最貴 「美意」藏貓膩
◆  科技.人文聯合講座/企業當責:以數位轉型實踐永續

◆  蔡英文總統論文讀後感(上)/我兩度赴倫敦政經學院借閱 2019-09-18 18:22
◆  蔡英文總統論文讀後感(中)/外殼燙金 內頁像傳真紙 2019-09-18 18:32
◆  蔡英文總統論文讀後感(下)/兩種編排有異 畢業35年收到 2019-09-18 18:32






科技.人文聯合講座/企業當責:以數位轉型實踐永續


2023-05-09 00:57  聯合報/ 方元沂(作者為中國文化大學永續創新學院院長)
立法院會通過「溫室氣體減量及管理法」修正草案,全案正式更名為「氣候變遷因應法」。圖為高雄林園工業區內一根根矗立的巨大鋼管與夕陽美景形成巨大對比。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歐盟為達成減碳目標,四月十八日通過碳交易市場要逐步取消免費的碳排放配額,並將在民國一一五年(二○二六年)引入「碳邊境調整機制」,提高對進口鐵、鋼、水泥等產品的碳關稅。而在台灣,繼年初通過「氣候變遷因應法」之後,政府宣布今年底前將正式成立碳交易平台。

在全球淨零碳排、推動 ESG(環境、社會、治理)的大趨勢下,企業如何運用數位科技落實 ESG 責任,將成為永續經營的關鍵。商業模式或產品供應鏈都要思考資源的適切使用,不論掌握各範疇的碳排放、踐行產品製成的綠色轉型,或擬定階段性目標以具體實現永續策略,將是這波企業數位永續轉型的重中之重。

因應國內外政策法規要求,上市櫃公司要撰寫「永續報告書」,中小企業因供應鏈法上游大廠契約要求,亦須配合提供相關永續數據;金融機構則要進行碳盤查及氣候風險管理,發展永續經濟活動認定指引,並促進 ESG 及氣候相關資訊整合等新作為。

因此,企業經營者格外需要強化對 ESG 的理解,掌握各主流永續準則的發展方向。例如國際財務報導準則基金會成立的「國際永續準則委員會」(ISSB),整合併入了「氣候揭露準則委員會」及「價值報導基金會」,永續會計準則委員會提出的 SASB 準則也於民國一○九年(二○二○年)底加入合作。ISSB 並於民國一一年(二○二一年)十一月宣布將制定一套適用全球資訊揭露標準,來滿足投資人需求。

ISSB 揭露標準草稿分為兩種,一是「一般性揭露」,公開資訊必須跟 ESG 的重大風險和機會相關,以利財報分析人員做出有效的決策。此外要強調非財務績效短、中、長期內,如何影響財務表現現金流量,且非財務資訊揭露邊界與發布頻率需與財報一致,企業組織更要同時考量跟價值鏈有關的風險與機會。

另一個標準是「氣候相關資訊揭露」,要求企業組織揭露面對氣候變遷的相關風險與機會。「行業披露要求」則於附件沿用 SASB 十一個行業別七十七個行業子分類內容,並逐一說明各行業的揭露指標。

企業經營者如何善用數位科技結合 ESG 及碳治理管理,來鑑別 ESG 風險、推動供應鏈永續轉型,進而提升產業韌性,將攸關企業核心的競爭力。以國外知名的 Carbon ChAIn 碳帳戶平台為例,就是運用 AI 大數據,提供公司供應鏈碳足跡「端到端」的可見性,可協助高碳產業追蹤供應鏈溫室氣體排放,進行低碳轉型,並可透過數位化供應鏈提升透明度,加強安全性,並激發供應鏈的效能及降低成本。

氣候變遷和地緣政治的衝突,及疫病造成的供應鏈斷鏈、能源危機、關廠停工…都顯示僅導入數位技術優化製程產品或軟體管理,僅是狹義數位轉型,已不足以面對環境和趨勢的巨變。必須全面進行數位永續轉型,以數位科技串聯所有利害關係人,落實低碳轉型、建構綠色供應鏈、翻轉工作型態,全面優化 ESG,才是企業永續經營的必經之路。













為什麼進口雞蛋還要補貼? 蛋的啟示:政府萬能或失能


2023-05-09 01:11  聯合報/ 徐世勳/台灣產業關聯學會名譽理事長、台大農經系前系主任兼所長(台北市)
為確保「明年不會缺蛋」,農委會使撒手鐧,專案「補貼」進口雞蛋。 路透


進口要課關稅,天經地義。WTO 為了大家共好,要求大家共同削減關稅,FTA(自由貿易協定)為了要大家更好,也要求簽署國之間零關稅,這是底線。雖說會衝擊到我國傳統產業或農業,但公平競爭的好處如能共享,且政府也寬列受進口損害救助基金補償受損的一方,這是國際貿易政府治理」之基本要義

但為什麼進口雞蛋還要「補貼」?這是什麼道理?為確保「明年不會缺蛋」,農委會使下撒手鐧,專案「補貼」進口雞蛋,今年三月已從澳洲進口五百萬顆、四月進口三千萬顆雞蛋;預計五月進口七千萬顆、六月再進口超過五千萬顆雞蛋,且專案補貼進口時間將延長至明年六月

農委會最近表示,國產蛋加上進口蛋,供應已經增加,限購令將取消。事實上,這幾個月來,為解決蛋荒,幾至不計任何成本。

經濟學的基本原理告訴我們,解決「雞蛋之亂」或更嚴重的「蛋荒」,有更省錢、更福國利民的辦法,美國就是個可參考的範例。

美國雖有「雞蛋之亂」,但卻沒有「蛋荒」,這是因為他們相信市場自我調整機制尊重市場運作美國著名農經學者傑森拉斯克曾引用俗話所說:「解決漲價的處方還是漲價」。所以在市場裡不會沒有蛋,只是蛋價相當貴,就看您的口袋夠不夠深,是否在這個節骨眼還非吃蛋不可。

這種場景是大家所認同的,不論黨派,大家尊重蛋商公會、蛋雞協會等的說明與論述,根本不需要美國農業部長出來講話,更不用說要道歉。因為美國政府謹守法規「管制」的分寸底線,不會越俎代庖,避免公親變事主。

反觀台灣,迄今廿多年來未修的《財政收支劃分法》,讓中央統包了稅課收入的絕大部分;以民國一○九年(二○二○年)為例,中央就占有全國財政總稅收八十二%

在大有為政府(或財神爺)的領導下,寶島台灣頗似英國作家喬治歐威爾名著《一九八四》裡「老大哥」經營的「動物農莊」;農委會就像變形金剛似搖身一變,成為國營大農莊的莊主,開啟「國進民退」(國營進民營退)的序幕。

農委會一開始先凍漲蛋價,不可避免地造成升級版蛋荒;再加上飼料、工資等投入成本持續上漲國內蛋雞產業早已奄奄一息,現在農委會還要大量補貼進口雞蛋蛋雞產業怎堪如此折磨?

同樣的荒謬事也曾發生在阿根廷,該國政府竟然對農產品的出口課重稅、殺雞取卵,且登上經濟學人雜誌民國一三年(二○一四年)二月封面故事,標題是「阿根廷的悲劇百年來的衰退」,該文結論經濟無知民粹造成阿根廷衰敗主因

阿里巴巴集團創辦人馬雲曾說「免費的就是最貴的」。其實,在寶島台灣補貼共和國」下,廉價的最貴

中央政府處處補貼生產補貼進口也補貼。蛋價終於降下來了,卻花了數百億冤枉錢,這都是我們大家辛苦繳交的稅款;雖有消費者廉價的「個人」小確幸,換來的卻是「共有的悲劇」。

您相信政府是萬能的?是財神爺?這座人為的「心牢」不破、《財政收支劃分法》不修,政府治理不可能會健全。













一中 就是一個中華民族


2023-05-09 01:05  聯合報/ 鄭自隆/政大傳播學院兼任教授(台北市)
蔡英文總統(前)目前的兩岸政策是「四個堅持」,學者普遍認為副總統兼民進黨主席賴清德(後)挑戰2024年大選,將「蔡規賴隨」。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最近有意逐鹿大位的人,紛紛提出兩岸政策,有杯子論、鋼索論,也有「備戰、不求戰」的主張;以「」為前提,買武器布地雷,讓台灣變成火藥庫,危矣。

兩岸大戰略一定是此次大選的決戰點,其他的公共政策相形之下將淪為次要。在台灣,很多人思考兩岸互動,其假設前提認為中國硬要統一台灣是「領土野心」,但真的是這樣嗎?台灣對整個中國領土而言,四百年前康熙就說了,台灣乃彈丸之地,得之無所加,失之無所損;大陸民間社會並不認為統一台灣就是為了擴張版圖,若北京政府以「領土擴張」作為侵台理由,也不會得到民間的支持。

中國民間社會認為統一是「民族感情」,百多年前在祖先手上割棄,現在做子孫的就應該收回,因此「一點都不能少」;這樣主張,對台灣人當然有辯論空間,但民進黨政府一直以中國的「領土野心」建構兩岸政策,不知是無知還是裝傻?以「抗中保台凝聚選票鞏固政權也就算了,如果導致戰爭,真的會成為罪人。

兩岸戰火邊緣,要和平一定得「求同存異」,而非零合;不能將政治上的「獨立」或「統一」變成唯一選項。台灣民眾對「中國」的想像有四個面向:

血緣中國:台灣人祖先當年無論是求口飯或避秦,都是渡黑水溝而來;客家人堂號、河洛人祖塋書寫原籍,就是血緣的不忘本。即使原住民,經過四百年通婚也有廣義的漢人血統,台灣與中國的血脈關係哪能說斷就斷?更何況現在多的是兩岸通婚,多少孩子有「中國媽媽」或「中國拔拔」。

歷史中國:台灣歷史只有四百年,但既然先祖來自中原,那秦皇漢武、赤壁風流、王朝更迭的精采歷史要不要繼承?捨兩千只取四百,自成井蛙夜郎,聰明乎?即使自限四百年,東寧、有清、國民黨辭廟來台,甚至日治時代,文人雅士孺慕祖國;政權分隔即使藕斷,情感仍然絲連,台灣歷史和中國割也割不斷。

文化中國:台灣語言、文字、習俗、宗教無一不和中國有關,河洛話就是源自中原古音農曆三月隨媽祖行腳、七夕拜七星娘娘,漳州人拜開漳聖王、客家人拜三山國王,這些神祇都來自閩粵原鄉。臨蘭亭集序、看富山春居圖、讀唐詩宋詞,與古人神遊,也是台灣知識分子生活的一部分;在地文化當然應該光大,但刻意抑中揚台,總覺心虛。

政治中國施琅平台紀略碑說:台灣遠在海表,昔皆吐蕃,未有所屬;至澎湖一戰,偽軍全沒,遂入版籍。扣除日治五十年,台灣與中國的主權關聯或牽扯僅三五○年;但自民國三十八年(一九四九年)政治中國已分裂為二,兩岸制度截然不同,勉強統一只會造成災難。

兩岸要「求同存異」,「求同」就是承認血緣中國、歷史中國、文化中國,這三個元素合起來就是「中華民族」;「存異」就是尊重彼此差異,絕不勉強湊合送作堆。但民進黨因選舉操作「去中國化」主張,已將歷史中國、文化中國的連繫破壞殆盡;而近日試圖彌補的「反共不反中」,也顯遮掩。

尤其談「反共」也是不對,且不說是否刺激北京,大法官會議已明表示主張共產主義屬言論自由,總統候選人何必限縮。「反共」是六十年代東西方冷戰口號,也是蔣介石牙慧,現今還有此思維,真不知今夕何夕?

求同存異」方能構築兩岸和平架構,共同主張一個中華民族就是「求同」,擱置政治紛擾、讓時間解決,就是「存異」;當供奉相同祖先,兄弟即使分家自立門戶,仍是一家人,不是嗎?












問鼎大位者 品格能力應並駕齊驅


2023-05-09 01:03  聯合報/ 林基興/大學教授(新北市)
綠營指出,小核能電廠不是不能討論,但有三個難關要解決,台灣現有的核電廠都是在威權時代下建成,新核電廠無論蓋在哪都要面對「鄰避」的問題。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近日民意論壇連登〈解決通膨與詐騙 總統選戰關鍵〉、〈請總統參選人提出能源政見〉與〈逐大位者 必修能源課〉等文,反映國人對國家領袖的期待。但是,總統參選人的要件是誠信等人格特質或經濟、能源等專業知識?

世局多變,包括科技日新月異,政治人物通常不具科技素養,政見包含科技議題,輕信幕僚妥當嗎?民國一一一年(二○二二年)三○三全台大停電,馬英九前總統當時說,早在六年前他就很坦誠地告訴當年的蔡英文準總統,民國一一四年(二○二五年)非核家園過於樂觀,會傷及台灣經濟,但蔡英文非常有自信地說「我的能源專家都是世界第一流的,不會有問題」。馬英九指出「六年下來,台灣已經大停電四次台電董事長和總經理為此請辭,但大停電政策問題,不是董事長甚或院長下台就可解決」。

非核」是蔡英文的政見,但國家遭逢碳排放與缺電困境,不能改弦易轍嗎?政黨顏面重要,還是民生福祉重要

關於領導者的特質的研究,多得不勝枚舉。唐朝名臣魏徵〈諫太宗十思疏〉提到:君人者,誠能見可欲則思知足以自戒、慮壅蔽則思虛心以納下等。領導者想權位與選票時,該以蒼生為重吧?能源政策可諮詢世界,而非本黨的能源專家吧?

能源問題相當專業,尤其核能。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柯恩指出,對於核能的支持度,依其專業能力而漸高,依序是電視記者、大報的科學記者、所有科學家、能源科學家、核能科學家;因為愈是具有專業知識,愈有能力做出合於專業的判斷。國人在選前期望政治人物了解能源或核能,可能陳義過高,不如期望他尊重專業,也對幕僚是否「世界第一流」有自知之明。

民主有其缺陷,例如希哲柏拉圖提醒,民主常受少數人操弄,如西元前三九九年,三雅典政客主導陪審團多數決處死蘇格拉底。若真的「選賢舉能」,哪需動員黨派政策買票?在另一方面,多少選民了解參選人真假虛實

政客傾向操弄民意,因此品格與能力應並駕齊驅。民國九十三年(二○○四年),成大醫學院創院院長黃崑巖提問總統候選人「教養」,可說獨具慧眼但搔到癢處。當前,執政黨為選票不惜讓台灣增加戰爭風險為非核政見硬拗不缺電又不漲電價;這不只是有無政治智慧問題,更反映人格教養)吧?













破解Z世代多失業、壯世代低勞參


2023-05-09 01:08  聯合報/ 盧信昌/台大國際企業學系副教授(台北市)


於過去四十年間,隨著台灣由工業社會轉為服務型經濟勞動參與逐年下降;相較已開發國家降減降幅大勞參比持續偏低,兩大現象都值得探究。往下相伴隨的問題則有:如何化解經濟減速之後投資去化社會轉型呢?

有趣的觀察:勞動參與的經年變化,一方面,顯示台灣從低所得轉為高所得國家,無論在高教投資非勞動所得的補充與獲取機遇,以及部分人的就業移民或廠商到海外拓展的普遍性;尤其是鄰近華人經濟圈,之於其他先進國家的勞動移轉,幾近能以「無縫接軌」方式來轉進!

因此,就台灣情況與其關鍵成因,長期觀察「Z世代多失業壯世代低勞參」,與西方國家的歷史軌跡其實不盡相同,而有台灣在教育政策積極調整地理汲近特殊性在其間。

另一方面,因應「反全球化」的時代變動,以出口做經濟帶動的幅度會減弱;兼且有在婚、生、養意願上的大減,何況世代歧見日趨擴大、政黨意識對抗也白熱化,朝野更須攜手面對台灣人口老化提前到臨

首先,教育投資和前瞻引領,是全國人心之所盼;然則現下由政策所掌控的教育預算與校園內的專業學習,已然出現權責不明公婆太多偏差性指導,因而導致急欲退場的高教經營者,無論董事會、師生跟學生家長,於校系定位自我未來追求,無不充滿焦慮感。

其次,晚近連番發生駭人聽聞的求職詐騙,輕者成為詐騙案的車手;重者,則是拐騙出國謀職,而淪為廿一世紀版的美洲豬仔,甚至傳聞中的活摘器官

再則,於數位科技網路應用的規範上,即使最夯的金融沙盒也時常因法令限制人亡政息等緣故,缺少延續性;讓廠商營運風險升高,甚至處處碰壁。

諸多關聯問題,在政策面就該做深度分工,共同探索和尋求可能的解決之道;更是追求社會和諧與轉型順遂與否,於最終考驗到來前所必須經歷的過程,非常值得各界付出心血和一起努力。否則,勢將加劇台灣在勞動力的供應短缺、在投資出路受阻之後的去化意願,終而阻礙到企業升級社會轉型積極性與全般發展

舉例而言,高教困境與其任令私校退場的資源耗損外溢傷害擴大,不如以公開透明且良善的溝通,從校方財務的改善到師生職涯的選擇,都擬出中、長程的輔導規畫。包括但不限於:國外生源的取得跟合作方式、提供流浪教師安置等,讓他們跟著專職教授合體,得以持續做教學與深度研究的口碑積累。

職是之故,建立起「青銀共好」的世代疼惜,非常有必要;務必讓知識分享經驗傳承社會信任都重作建構!而在資源相對充裕的部會內,尤其高教體系更應當以其資源實力、成員同質性,就議題與改革方案做公開徵求,並逐一擬定對策和有後續的追蹤管考,做成社會的良好示範!













免費的軍火最貴 「美意」藏貓膩


2023-05-09 00:59  聯合報/ 曾士宇/大學教授(新竹市)
據路透報導,拜登政府將以「總統撥款權」緊急授權方式,對台灣提供軍援。圖/美聯社


報載拜登政府擬引用「總統撥款權」,提供台灣五億美元軍備;閣揆陳建仁大喜過望,認為有助蔡政府「備戰才能止戰」戰略,似乎對其中的貓膩與負面作用毫無所感。

美國在國共戰爭情勢逆轉之時,發表白皮書不再支持國民政府,大大打擊民心士氣,導致戰情急轉直下。國府雖退守台灣,但岌岌可危,美國杜魯門總統甚至發表不介入台灣海峽爭端聲明落井下石;直到韓戰爆發,中共「志願軍」越過鴨綠江,直接與美軍激戰,美國才恢復對國府的軍經援助。這項援助,因台灣經濟與財政狀況改善,於民國五十四年(一九六五年)停止,台灣成為一個真正可以「獨立自主」的國家,得來不易。

台灣在全世界幾乎所有國家都只承認「一個中國」的現實中,本來安安穩穩「和平發展」數十年,現在突然被歐美媒體視為「世界最危險的地方」,主因是美國兩黨競相打「中國威脅」牌。而民進黨政府曲意配合,以大排場歡迎絡繹於途美國政客與軍火商;對美國國會通過的「學人法案」進駐我行政與立法機構、美國政客與智庫揚言在「台灣淪陷」時炸毀台積電,以免「為敵所用」之謬論不加嚴斥,似乎不只甘為馬前卒,而且置「喪權辱國」大恥於不顧。

美國在俄烏戰爭中飽嘗「代理人戰爭甜果,不費一兵一卒,靠提供各式武器以及經濟制裁,就讓俄國大耗元氣;而本身軍工產業大發其財,並得以在實戰測試先進武器效果食髓知味,又見民進黨政府高喊備戰」,自然樂意在台海見縫插針;所以在去年十二月國會通過國防授權法案」,其中授權美國從民國一一二年-一一六年(二○二三年至二○二七年)未來五年間,對台灣提供高達一百億美元的「無償軍事財政援助。此次美國提供台灣五億美元軍備,應是最先一批。

台灣對美軍購,從來就是賣方市場,不僅品項受到嚴格限制,而且屢傳售價大幅灌水依照常理,「無償」的話就更少選項,而且對「售價」也更難置喙,同時難免受人「指指點點」。

尤其政府近年推動「打水漂前瞻計畫」,漏洞百出的「防疫與疫後支出即揮霍高達約兩兆元,即使今年國防預算也超過五千八百億;拿了美國約一百五十億台幣的「軍援」,不僅自願拋棄國防自主」之大纛,而且視台灣人民辛苦建設,才得以擺脫外人援助「出頭天」的成果如敝帚,可謂得不償失,愚不可及。

據統計,自俄烏戰爭爆發以來,美國向烏克蘭提供的軍援總額雖已達三百六十億美元;且不論烏克蘭軍民死傷慘重、數以千萬人流離失所,據世界銀行估計,光是烏國重建,就已需超過四千億美元,大戰未歇,損失將更為巨大,而這筆巨額資金並沒有可靠的來源。以前年八月美國倉皇自阿富汗撤軍來看,美國不僅沒有任何補償,而且片面扣押阿富汗政府在美國半數資產以圖拖垮神學士政權可為殷鑑

台灣近年在選舉與施政上,人民普遍認為民進黨精於選舉但治國無方觀諸今年台美政軍往來,更讓人慨嘆蔡政府不僅無視國格尊嚴隨美國起舞挑動對岸敏感神經;對衝突恐導致擦槍走火、戰事弄假成真,亦毫無風險意識。台灣民眾必須協力「下架民進黨」,才能避免兵凶戰危生靈塗炭



葉銀華/投資人對股利的正確認知

名人堂電子報http://paper.udn.com/papers.php?pname=PID0030&page=1#ph 

◆  葉銀華/投資人對股利的正確認知
◆  盛治仁/創造具心理安全感的工作環境






葉銀華/投資人對股利的正確認知


2023-05-09 00:00  聯合報/ 葉銀華(作者為陽明交通大學資管與財金系教授)
上市上櫃公司股東會的季節,每家公司發放的現金股利與股利殖利率,成為股市熱門話題。 路透


在上市上櫃公司股東會的季節,每家公司發放的現金股利與股利殖利率(現金股利除以股價)成為股市熱門話題。以高現金股利為選股策略,一直被許多投資人奉為圭臬!然而要形成此投資策略前,有必要了解股利發放的意義。

今年有一些公司有著高現金股利的發放,但本質卻存在問題,投資人不能高興得太早。首先,有公司以過去累積的未分配盈餘來發放,代表去年公司獲利不足以支付今年的現金股利,如此作法只是為了支撐股利的穩定。投資人要了解的是:你只拿回公司過去賺的、但未發放的現金,而公司未來的成長則無法得知;此種現在高現金股利,並非有利於股價的長期表現。

其次,有金控公司宣布要以資本公積盈餘公積來發放現金股利,這有非常大斟酌空間。資本公積是金控老本,以其來發放現金股利,效果如同現金減資,形同股東出資額降低,不利對債權人的保障。而盈餘公積是避免金融業把全部獲利當股利發放,因而以法規或章程要求提存一部分,其作用也是對債權人的保障。

金控的債權人,包括:保戶、存款戶,幾乎可說是台灣全體人民,遠大於金控的所有股東。再加上,普遍而言,金控公司整體資金來源有超過九成來自於債權人,股東占不到一成,允許金控公司以資本公積或盈餘公積來發放現金股利,會被解讀成「損及債權人保障」的作為。

另外,長期而言政府對於未分配盈餘課稅,等於處罰公司保留獲利於公司內部,自然激勵公司增加股利的發放,上述的發展導致「稅制影響股利發放」,甚至有公司發放現金股利之後,需要資金投資或周轉又來增資或發行公司債的現象,這是值得討論的問題。

話說從頭,投資人購買公司股票所獲得的報酬,除了股票買賣價差的資本利得或損失之外,還有股利。公司從盈餘中提撥現金發放給股東,稱為現金股利股票股利又稱為無償配股,是公司以股票代替現金,作為股利支付給股東。當然公司發放股利後,現金會減少或流通在外股數會增加,股價會有除息、除權的向下調整。

其實,現金股利是發放屬於股東的錢,股票股利也只是帳上效果,發放股利必須讓投資人相信公司有高成長機會,否則也不利於股價。綜合而言,若無稅制的影響,股利政策與公司價值是無關的,只是盈餘要留在公司或發放給股東的選擇而已。因此,投資人必須對公司股利發放有正確認知!如果公司有可持續之高成長,藉由發放高的股利、創造高股利殖利率,可傳達給投資人公司正面訊息,降低資訊不對稱或表達公司不會亂花錢,則可提高公司價值。然而一旦沒有高成長,則股價終會下跌,甚至下跌幅度高於上漲幅度。

最後,希望投資人要小心本文一開始描述有問題的股利發放現象,同時呼籲金融機構董事會避免以資本公積盈餘公積來發放現金股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