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5月9日 星期二

經濟日報社論/脫離台灣觀光產業的寒冬

udn 論壇電子報.歷史報份http://paper.udn.com/papers.php?pname=PID0004

udn 論壇報https://paper.udn.com/udnpaper/PID0004/384936/web/ 

◆  聯合報社論/「綠軍更生」產業,多少不堪聞問黑幕
◆  聯合報黑白集/從木馬屠城到不反中
◆  經濟日報社論/脫離台灣觀光產業的寒冬






經濟日報社論/脫離台灣觀光產業的寒冬


2023-05-09 00:00  經濟日報/ 經濟日報社論
台灣衝刺國旅,觀光局先前頒布自由行旅客、境外團客及旅宿業薪資補貼的三項要點。圖/本報系資料照片


最近對於疫情解封之後,推動台灣觀光產業的成效引發爭議。主要焦點是疫情後來台觀光客雖有成長,但不及其他鄰國;也無法與國人出國熱潮相比,今年國人出國人數約是來台旅客的二倍,形成「出境熱入境冷」的情形。

另一爭議點則是將以往最大客源陸客排除在外。由於兩岸關係緊張,官方欠缺溝通管道,雙方各說各話,兩岸觀光開放問題至今仍無法解套。

今年初政府公布吸引國際觀光客四大主力市場日韓新南向港澳歐美,並設定達到年度600萬旅客的目標。今年第1季來台旅客人數約百萬,要達標挑戰很大。而且600萬已遠低於疫情前千萬旅客水準,很難協助長期低迷的觀光產業走出寒冬。

另外,政府提振觀光政策較其他國家慢半拍,直到今年初才到位。目前是以提供旅客及旅行社現金補助為主,主要還是在炒短線,欠缺完整規劃,而且長期補貼的財源及公平性均受到質疑;甚至還發生具有雙重國籍身分,可以同時領取政府對國民普發6,000元,以及觀光客5,000元雙重補貼的爭議。

在政府鎖定的四大客源中,日本由於日圓貶值,出國成本大增,以致人數銳減;在日圓短期難以回升下,如何設計更多客製化行程吸引日客,應是未來重點。港澳旅客成長力道已經減緩,也應有不同的促銷方案。新南向國家旅客近年來人數雖有成長,但停留天數及消費能力均不及其他市場旅客,未來應「重量也重質」,增加在台消費能力。特別是新南向國家穆斯林人口眾多,過去一直疏於經營,如何營建穆斯林友善環境以吸引更多旅客,也是值得開拓的領域。

消費能力強的歐美旅客只約占來台旅客10%,長期以來未見提升。地理因素當然是主要原因,但相較於鄰國,來台歐美旅客比例偏低,仍有提升的空間。此需要有通盤規劃,包括國際航班便利性,利用客製化行程吸引特定客源,以及觀光人才養成等配套措施。

綜合而言,目前政策對於解決觀光產業的瓶頸,例如國內觀光資源不足,費用偏高,假日壅塞問題一直無法突破,而影響旅遊品質。另外促銷推廣手段未能因地制宜,展現不同特色,也影響台灣國際觀光形象的提升。

觀光是受疫情影響最嚴重的產業,在疫情過後觀光業逐漸恢復常態下;各國除了推動國內旅遊外,爭取國際觀光客更是重中之重。以東亞國家為例,中國大陸幾乎是各國最大的國際觀光客源。為了掌握疫情後大陸五一勞動節長假機會,各國政策無不推陳出新,希望可以吸引更多大陸旅客,掌握觀光爆發潮的商機,很可惜台灣卻錯失良機。

民國一四年(2015年)來台觀光客曾突破千萬,其中約有四成是來自中國大陸。蔡政府上任後雖然嘗試拓展其他地區客源,例如提供新南向國家免簽證,並給予不少補貼,以抵銷陸客銳減缺口。但是效果不理想,還因免簽證形成國門漏洞而衍生不少問題。

為觀光業爭取商機,未來實有必要恢復陸客來台,相較於其他地區,大陸旅客除了人數最多外,無論是在停留天數及消費能力,均屬於中上水準,很難被其他市場取代。當然過去為爭取陸客曾發生低價惡性競爭,也有在所謂「一條龍」的封閉體系下,被少數業者把持的不正常現象。未來應利用再度開放陸客的機會,通盤檢討去蕪存菁,健全營運模式,才是治本之道。

主計總處最近公布今年第1季台灣經濟負成長3.02%,在全球需求短期難以回溫下,出口仍會持續下滑,今年經濟達到「保2」目標會非常困難。如果政府觀光政策仍欠缺積極做為,又跳過大陸市場,將會失去另一提振經濟的機會。













聯合報黑白集/從木馬屠城到不反中


2023-05-09 00:00  聯合報/ 聯合報黑白集
媒體報導,民進黨總統參選人賴清德的兩岸論述為了拉攏中間選民,將強化「反共不反中」論調。聯合報系資料照片/記者黃義書攝影


面對兩岸衝突危機,賴清德備戰總統大選,擬將兩岸論述聚焦「反共不反中」。若真能落實倒也是好事,但徵諸賴清德多年來發言,這個髮夾彎有多少可信度,恐是個大大問號。

賴清德過去對兩岸議題,一向是「語不驚人死不休」。說兩岸直航有「木馬屠城」之虞,是他擔任立委時所說。但當選台南市長後為爭取兩岸航點,他極力辯稱自己不反對直航,甚至提出「親中愛台」之說。搖擺之大,令人嘖嘖稱奇。

國一○八年(二○一九年),賴清德欲挑戰蔡英文爭取民進黨總統提名,「親中愛台」遭綠營質疑,他又高速迴轉,說「制定新憲時機已到」。理由之一,是這部憲法「在中國制定有大中國思想影響台灣團結和進步」。要說這不是「反中」,其誰能信?

賴清德曾自稱是「務實台獨工作者」,說法也一再游移,真的很「務實」。他對中國,究竟是「抗而不反」,還是「反而不抗」;或是「不反不抗」,抑或「既抗且反」,越說越模糊。唯一確定的是,「反共不反中」不會是終極版本,哪天再度改口,也不讓人意外。

民進黨總統提名已定於一尊,但兩岸主張是否「蔡規賴隨」,又將「」到甚麼地步,至今仍是未知數。最麻煩的,倒不是如何整合民進黨內部主張,而是賴清德如何整合他自己,才不會自我矛盾吧!













聯合報社論/「綠軍更生」產業,多少不堪聞問黑幕


2023-05-09 00:00  聯合報/ 聯合報社論
美國軍火商訪台前夕,總統府副秘書長黃重諺大談「軍工股上漲」。本報資料照片


美國軍火商訪台前夕,總統府副秘書長黃重諺大談「軍工股上漲」事件,讓人聯想起蔡政府在疫情期間最愛「防疫國家隊」的提法。蔡政府執政後,打著「進步」旗號圖利特定產業和廠商,事例不勝枚舉,其中又以綠能軍火都更生技四個產業最受矚目。這些產業四處可見「綠色企業」插旗,軍工股話題應非個案。

蔡總統上任後力推風電及光電的「綠能」發展,幾年下來,各地都傳出一些黑幕。從風場分配、電價審議到工程採購,圖利特定廠商的情事時有所聞。近來知名的台南學甲八八槍擊案,槍擊案主謀和槍手皆供稱與民進黨前中執委郭再欽光電工程糾紛有關;而前台南市經發局長陳凱凌涉貪,也與大肆推動光電的利益交換有關。

綠能換鈔票」的行徑,遠不止於此。由藍轉綠前政務委員鄭永金,其家族民國一○八年(二○一九年)成立能源公司,事隔一年,即由「國民黨黨產變綠產」的「中興電工」以廿餘倍價格收購。再如,綠委賴品妤之父親賴勁麟的「雲豹能源」,跨足風電、光電,成為綠能界的當紅炸子雞,堪稱「綠色奇蹟」。

在「抗中保台」大旗下,軍工產業也悄悄成為賺錢「金雞母」。發展國防產業自有必要,但蔡政府的動機及做法則大有商榷餘地。台灣欠缺軍工產業關鍵技術,要發展相關產業多半得靠技轉代工;這就意味著商機掌控在政府手上,主政者要讓誰賺大錢,誰就能鴻圖大展。

最近美國軍火商來台,在尋找「無人機合作對象」時,即不乏長期虧損、經營不佳的民間企業雀屏中選。幕後原因,只因該企業董事長曾在民進黨政府任官,與綠營關係密切。同一企業竟還能打敗漢翔,獲得經濟部的「無人機整合合約。這種「綠色企業綠營救」的模式,幾如「慶富案翻版

比起綠能軍工產業都市更新背後牽涉的利益更大更直接。民進黨過去訴求「居住正義」,但一落到都更,最大的獲利者卻非小民,而是土地開發商和建商,尤其是與綠營關係良好的業者。國民黨立委王鴻薇近日踢爆的「合庫資產管理顧問公司董事長蔡見興相關弊案,只是冰山一角。

都更可以讓「廢地變黃金」,如同點石成金。民進黨長期執政的高雄市,即一再被爆是「親綠企業獵地主要目標,包括親綠媒體大亨都是其中要角。由公股行庫提供金援,民進黨政府提供決策支持,讓都更商機一本萬利,也難怪綠色企業趨之若鶩。

宇昌案後,外界即知蔡總統對生技產業情有獨鍾。藉由三年前疫情之便,蔡政府全力鼓吹所謂「防疫國家隊」;但三年過去,除讓高端等少數業者賺得盆滿缽滿,生技業非但未能扎根茁壯,反而留下「政府擋疫苗」、「高端奇蹟」、「小吃店賣快篩」等荒唐笑話。更印證蔡政府炒短線走捷徑,到頭來只是特定業者受惠政策,反讓整體產業受創

蔡政府的「四大產業,都打著「進步價值」的幌子,實際卻圖利特定企業,尤其綠色企業。但一味追求速成及近利的結果,卻無助產業健康發展,反因政商掛鉤留下禍害。民進黨的「政商利益共同體」越穩固,社會正義蕩然無存,台灣下一階段的產業火車頭杳無蹤跡

蔡總統七年前當選後,曾稱「綠色是門好生意」。當時她指的是環保產業,但幾年過去,「綠色」確成了一門好生意,卻只關乎政黨顏色。諸多官商勾串黑幕,只能期待政黨輪替,才有公諸於世的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