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5月22日 星期二

經濟日報社論/2025…中國製造關鍵戰役

udn 論壇電子報.歷史報份http://paper.udn.com/papers.php?pname=PID0004

udn 論壇報https://paper.udn.com/udnpaper/PID0004/327042/web/

.聯合報社論/民進黨的蠻橫治理和它所曲解的民主
.聯合報黑白集/司改敢從大法官改起?
.經濟日報社論/從夾娃娃機店談實體店轉型







經濟日報社論/2025…中國製造關鍵戰役


2018-05-22 01:48 經濟日報  經濟日報社論


就在美中貿易戰停火之際,媒體報導,中國大陸致力扶植本土先進科技企業,並已將目光放到下一代人才培養。全球第一本AI(人工智慧)中等教育普及教材「人工智慧基礎」,日前已在上海正式發表,包括華東師大二附中、上海交大附中等40所中學將率先採用。這一陣子,美國川普政府發起了以中國為主要對象的貿易戰,劍鋒所及,似乎又專門針對以「2025中國製造」為旗幟的中國科技產業。這個不惜以美國產業利益及全球經濟為犧牲的戰略行動,一方面是承受了中國有可能在大約十到15年後GDP超越美國的壓力,二方面是比GDP被超越更大的焦慮,即中國的科技產業後勁十足,也極有可能趕超美國,果真如此,就真有機會出現中美兩國運勢的黃金交叉。
近年來中國科技產業的表現,日新月異,範圍之廣,遍地開花,遠超過一般人甚至專家的想像,其中尤以人工智慧的創新讓人目不暇給。隨手拈來,比如,搭載華為自主研發的麒麟970人工智慧芯片的榮耀10手機,深度學習了專業攝影師的拍攝經驗,讓普通人也能拍出「攝影師水準」的照片。比如,把手機攝影鏡頭對準要翻譯的外文文字,螢幕上瞬間就會跳出對應的中文,這個由有道公司研發的智慧翻譯器不僅熟練107種語言翻譯,還採用了AV技術,可以實現「視覺翻譯」,看懂各國的路牌、商品標簽全不是難題。
人類的工業革命是從18世紀發明機器開始,機器取代手工,是生產力的第一次釋放,釋放的是體力,可視為工業革命1.0;20世紀發明了電腦,是生產力的第二次釋放,釋放的是腦力,可視為工業革命的2.0;現在21世紀開始的人工智慧(AI),是生產力的又一次巨大釋放,釋放的是源源不絕的創新力,可視為是工業革命3.0。
這個正迎面而來的人工智慧或工業革命3.0時代,無疑將改變當前及未來的全球發展趨勢。就短期而言,它有可能終結自2008年9月金融海嘯爆發以來已長達十年之久的「L」型經濟態勢,出現期盼已久的翹尾;長期而言,則有可能通過競爭力的消長而影響全球的權力版圖,就此而言,形勢似乎對中國相當有利:
一、首先,中國的龐大人工已表現出欣然接受各種新技術的迫切意願,智慧手機的普及率過去十年從個位數激增至去年的50%以上即為一例;數位或移動支付規模,2016年在美國為1,120億美元,在中國為9兆美元,是另一例。
人工智慧機器學習急需數據,數據愈多,效果愈好。中國擁有海量數據流,豐富的數據已使中國的臉部辨識技術領先全球。中國還將把人工智慧普遍應用於醫療、自動駕駛、交通管理和智慧城市建設等不同領域,其將釋放的生產力難以估計。
二、中國也在技術投資方面保持領先。美國一創投研究機構指出,去年總額為152億美元的全球人工智慧投資中,48%流入中國,美國僅占38%。
三、人才方面中國也有領先趨勢。美國政府的報告指出,早在2014年,中國在人工智慧領域研究論文的數量與質量上雙雙超過美國。如前所云,中國人工智慧的「路線圖」要求小學和中學增加計算機編程和人工智慧教育,這意味著中國兒童與青少年將比其他國家同齡人更早學習此類知識。
四、政府積極推動。中國政府從不諱言其推動人工智慧發展的願望,中國政府計劃在未來幾年內投入數千億元用於人工智慧配套建設。另外,中國也可望將人工智慧的產品與服務,藉由「一帶一路」打進新市場。
工業革命1.0釋放的是體力,發源於英國;工業革命2.0釋放的是腦力,發源於美國;工業革命3.0釋放的是創新力,會從中國開始引領全球風騷嗎?「2025中國製造」因此是關鍵之役,2025也因此是一個關鍵時刻。






聯合報黑白集/總統活在平行世界?


2018-05-22 01:12 聯合報  聯合報黑白集
蔡英文總統執政兩周年,首次以直播方式與網民面對面談執政。 圖/取自總統府網站


蔡英文總統未發表就職兩周年文告,而安排了一個「總統給問」的專訪,以為可貼近網路鄉民,卻反而引來不少砲火。透過專訪,大家才發現,蔡英文其實活在和升斗小民截然不同的平行世界。
專訪裡,蔡總統一派輕鬆,聊咖啡,聊自己收養的導盲犬,聊工作「壓力滿大」。談到政策,不是空洞地稱「改革需要時間」、「後二年加速執行」,就是把問題推回給民眾,說是「資訊不充足的問題」。彷彿政府已殫精竭慮解決問題,只是民眾「感受不到」而已。
配合「總統給問」,總統府還安排了四段單向式的政令宣導,和一整套「國民黨做不到,我們做到了」的圖卡。但綜觀其內容,不僅避重就輕,更是粉飾太平。兩年來,年輕人的相對剝奪感加重,經濟未見起色,各種以「改革」為名的政治鬥爭讓政局烏煙瘴氣,兩岸外交不知伊於胡底;這些,蔡總統都看不到?
蔡總統叨叨絮絮地說,「二○二五非核家園一定達成」;事實上,連今夏的供電都成問題,加上油電價格雙漲,這張七年後的支票可謂格外刺耳。蔡總統唯一說對的,或許是很多壞事國民黨都做不到,但民進黨做到了
蔡英文宣稱,她用民主解決歧見,用對話化解衝突。然而,民進黨完全執政只見多數暴力壓制少數,何來解決歧見?唯見民進黨的「朕即民意」,反對者則是「反改革」,何來對話?實不知,蔡總統究竟活在什麼樣的雲端世界。





聯合報社論/兩岸「軟肋」效應讓台灣內外交迫


2018-05-22 01:08 聯合報  聯合報社論
蔡英文總統執政滿兩年,許多民調皆顯示蔡總統不滿意度遠高於滿意度。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蔡英文執政兩周年》系列之四
蔡英文總統執政兩年,無力提振台灣經濟,又無法妥善處理兩岸關係,這兩點是民眾最不滿意的施政項目。進一步看,「經濟」和「兩岸」因素也有互為因果的作用:兩岸關係無法妥善處理,使得台灣經濟體質變弱,連帶影響社會安定;而國內經濟發展欠佳,則導致中國大陸的惠台政策更顯突出,民眾離心離德。
兩年來,不論蔡英文如何強調維持現狀、善意不變,兩岸關係終究是她最脆弱的軟肋。兩岸關係倒退,不僅立即對觀光、旅館、夜市及農漁契作業者的生計造成衝擊,更導致邦交國流失,導致我國國際參與活動大吃閉門羹,導致企業的兩岸經營陷入窘境,更導致兩岸人民敵意上升,中共機艦繞台成為常態。對這些問題,蔡政府卻似乎不以為意,也無意化解;更惡劣的,是不斷利用這種險峻形勢打「恐嚇牌」,以爭取「反中」選票。
蔡英文就職時曾告訴大家:新政府會妥善處理兩岸關係,維持對話溝通機制;但這項承諾,在她上任不久即宣告作廢。不僅兩岸溝通大門緊閉,協商機制停擺;馬英九時代的「外交休兵」到蔡英文手中,即變成了「外交休克」。撇開兩年喪失三個邦交國不談,衛福部長陳時中昨日跑到世衛大會門外高舉「憤怒牌」,能算「有尊嚴」的國際參與嗎?光靠美國軍售的口惠,又能保障台海什麼和平?
令人訝異的,不是蔡英文「抗中」立場如此堅定,而是她面對自己的政策造成那麼多人民受苦,造成國家處境變得更為艱難,她卻可以一笑置之,無意調整政策或戰略。更令人訝異的是,蔡總統認為川普總統和自己站在同一反中陣線,因「靠山」安穩而得意;事實上,世局在分合之中不斷變遷,包括南北韓會談、美中貿易對話的進行,各方都在調整自己的位置和策略,唯獨蔡政府的兩岸政策文風不動。這若非僵硬不知變通,就是已然技窮而坐困窮途,不是嗎?
回頭看蔡英文歷次的兩岸談話,往往說詞堂皇,卻又反覆而充滿矛盾。例如,她多次宣示「維持現狀」的決心,另一方面卻放任賴清德三番兩次表述其「台獨工作者」的志業;她不缺乏善意的表達,卻又讓檢調單位兩度輕率發動「共諜」的蒐捕;她也力求避免踩踏紅線,卻任由修課綱、砍銅像、審出版物、否定兩蔣的風波在社會上發酵,破壞國內和兩岸人民的信任與善意。操弄到這個地步,付出代價的何止是兩岸關係?
從台灣民眾的角度看,人們其實不在乎民進黨毀棄或承認「九二共識」;人們在乎的,是蔡政府能否提出有效的兩岸策略,既保持台灣的穩定發展,又讓兩岸之間有互容共存的空間,使台灣免於中共的各種擠迫。問題是,民進黨強力否棄「九二共識」,卻又提不出任何可行的替代論述或方案,甚至連柯文哲所提的「兩岸一家親」這樣變通的取巧之道都要橫加干預,要求他改口收回。民進黨政府這種無能又蠻幹的作風,不問國家利益,不管百姓死活,只顧政黨顏面和私心,如何受到人民支持?
蔡英文近日受訪稱,穩定現狀才能推動改革,前幾任總統花太多時間在外部處理,以至於很多內部改革都未做好。這種說法,完全是推託卸責之辭。陳水扁推動的「烽火外交」,當然不能再重蹈覆轍;但馬英九推促的兩岸和平,一舉葬送在蔡英文手上,她有什麼可誇耀?兩岸關係的急轉直下,已經造成台灣的內外交迫:對內是經濟的不安和打擊,還有社會認同撕裂的分歧;對外則是政府在錯誤的戰場胡亂投注,而台灣拓展國際空間的努力遭到封鎖。這些,都是錯誤的兩岸政策所導致。蔡英文執政兩年,換得一張滿江紅的成績單,她完全愧對民眾託付。

【重磅快評】低薪何來幸福感?看蔡政府如何變戲法

.【重磅快評】低薪何來幸福感?看蔡政府如何變戲法
.【重磅快評】習大改劇本 川金會成了變調的川習會
.【重磅快評】2019是豬年?賴神另有命名

.【重磅快評】中興制裁大轉彎 台灣只扮「續命丹」?
.【重磅快評】瞎話洗腦 國民黨做不到、民進黨做到了!






【重磅快評】低薪何來幸福感?看蔡政府如何變戲法


2018-05-22 16:55 聯合報  主筆室
民團抗議低薪前夕,行政院今天發布新聞稿表示台灣民眾的幸福感居亞洲之冠。 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今天兩則新聞引起關注,一是「反教育商品化聯盟」及高教工會青年行動委員會」發起「對不起!是我拉低平均薪資」活動,周四將到行政院外舉行充滿酸味的「道歉」記者會;另一則是行政院找出兩個月前的「舊聞」發布新聞稿,指依據聯合國公布「2018世界幸福報告」,台灣是亞洲幸福感最高的國家。
前者行動是衝著行政院副院長施俊吉而來,因為他說今年我國首季實質總薪達每月新台幣5萬9,852元,創歷年同期新高,還說國內低薪其中一項原因是外勞人數增加,拉低國人平均薪資,「反教育商品化聯盟」及「高教工會青年行動委員會」要藉「道歉」、「自首」來凸顯蔡政府只因選舉快到了,為搶救選票,嘴裡聲稱要「搶救低薪」,但卻下了錯誤診斷,把低薪歸咎外勞太多,當然也開錯了藥單。
巧的是,就在行動前兩天,行政院為了淡化抗議行動的正當性,竟翻出聯合國兩個月前公布的「2018世界幸福報告」,指台灣民眾的幸福感在全球156個國家中高居第26名,不僅比去年進步7名,而且超過日、韓,冠亞洲之冠
行政院做了一些功課,翻成白話文來說,就是蔡政府執政兩年,台灣民眾的幸福感有提升,也告訴「反教育商品化聯盟」及「高教工會青年行動委員會」的成員們,台灣其實已經很幸福了,你們還來抗議什麼勁?是吃飽了撐著?
但要知道,行政院抬出來的這份聯合國報告是每年3月20日是「世界幸福日」公布,今年三月間已見諸媒體,應該算是舊聞,行政院在兩個月後重炒舊聞,只是為蔡政府兩周年擦脂抹粉,順便也拿來對要開道歉記者會的「反教育商品化聯盟」成員開導一番,也算是一兼二顧、摸蛤兼洗褲,只是,這種戲法無助於解決低薪族苦悶,化解社會對立,反而積累怨氣,到時候民眾只能用選票來發洩了。   





【重磅快評】2019是豬年?賴神另有命名


2018-05-22 09:44 聯合報  主筆室
行政院長賴清德昨天把2019年訂定為「地方創生元年」。 圖/行政院提供


今年生肖狗年,明年照輪是豬年,賴神另取了名字「地方創生元年」。這一不台、不中,甚至有點像日本「創價」用詞的新名詞企圖心很大,不能說不重要,只是逆轉城市化潮流難度很高。希望不是高聲舉起、大把撒錢,之後無聲無息落幕。
賴神昨天主持行政院第一次「地方創生會報」,各部會首長、大員黑頭車雲集捧場行政院的新節目。直覺的懷疑,與會人員進會議室前知道「創生」是啥玩意?詳閱文件,確實訴求很高,要促進島內移民、都市減壓、均衡台灣、縫合城鄉差距。賴神揭示的「地方創生」文案想必出自公關、文宣幕僚。
糟糕的是,賴神的地方創生幾乎企圖扭轉全球城市化的大趨勢,有這能力嗎?城市化趨勢起自上世紀70年代,一個個新興城市不斷成長、成形;不僅涉及人口聚集的單一面向,更牽涉資源分配,及永續發展的理想被打斷;可怕的數字是,2050年預計城市化人口將佔地球人口的70﹪。
不必看地球儀,看過去10年台灣的人口移動就好。扣除6都升格、城鄉合併的變數,6都的人口常態都呈現上揚。台北市稍降,因為房價太高、居住品質劣化,發生移民他鄉現象;但新北快速成長。高雄人口稍降,呼應了藍營市長候選人韓國瑜的話「20年下來,高雄又老、又窮」。
人口快速增長的縣市,台中市是其一,傳聞生育補助等「招商」手法可能是原因。可確信,規模不大、未升格的新竹市縣人口增長迅速,桃園都迅速膨脹,皆因工作機會多,尤其接近賴神的「創生」新城市模式。
「創生」確實是賴神深自期許的施政理念。不但要城鄉均衡,還想解決台灣人口逐年降低的問題。這當然是大問題,去年台灣新生嬰兒少於20萬人,今年第一季又少了,前瞻2030年,台灣人口數會自目前2,350餘萬降到不足2,000萬。人口是士農工商發展的根基,沒人了,一切白講。
韓國瑜的話並不誇張,台灣城鄉差距愈發顯著必須做深層思考。南北差距、鄉下青壯輩離鄉求職,只剩隔代教養的老與小,這些不是賴神「創生」的公關文字可解決的。
再說,營造城鄉能吸引生產人口回鄉,可能不是一些虛浮口號能達到。鄉鎮的居住品質加總公共服務,雖應勝過城鎮,但能否營生才是關鍵。怎麼創城鄉有別的產業型態?賴揆必須務實面對,不是口號式、公關文宣可以交代。能吃飯,生存下來,再來談其他。





【重磅快評】習大改劇本 川金會成了變調的川習會


2018-05-22 11:25 聯合報  主筆室
在習金二會之後,中國對北韓經濟制裁的態度似乎開始出現鬆動,由於中國大陸是北韓最主要的貿易國家,中國的解禁將讓金正恩從中方找到抗衡美國的底氣。圖為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路透
美國副總統潘斯(左)21日警告北韓,川金會時最好別「耍」美國總統川普(右),圖為兩人出席美國中央情報局局長哈斯佩爾的就職典禮。法新社


預定6月12日舉行的「川金會」,最近卻是橫生變數,首先是北韓放話,如果是美國單方面要北韓棄核,北韓將不考慮參加「川金會」,之後美國副總統潘斯也警告北韓不要把川普耍著玩,美國也有可能退出「川金會」,一場美朝和解大戲似乎轉變成敵對陣營的相互叫罵。
只是,原本對國際棄核要求有如萬應公般有求必應的北韓,最近為何突然翻臉不認人呢?這可以從金正恩最近接連兩次訪問中國大陸可以看出蛛絲馬跡,在習金二會之後,中國對北韓經濟制裁的態度似乎開始出現鬆動,由於中國大陸是北韓最主要的貿易國家,中國的解禁將讓金正恩從中方找到抗衡美國的底氣,由此可見,北韓自始根本沒有棄核的意願與決心,「棄核」只是它玩弄大國外交,以拖待變的政治伎倆。
另外,原本對北韓棄核抱持相當高的期待,而且在立場上一再退讓的美國,為何最近態度轉趨於強硬呢?之前美國對北韓核武態度一直堅持完全地、可檢證地及不可逆地棄核三原則,最近在北韓揚言退出「川金會」的壓力下,又改口說「利比亞模式」並不適用於北韓,明知北韓不願完全棄核,卻又執意搭建美朝會談,由此可見,「棄核」只是美國緩和朝鮮半島緊張局勢的緩兵之計。
而面對「川金會」的即將生變,南韓總統文在寅急赴美國與川普會面,雙方將就朝鮮半島無核化議題進行討論,同時對近期北韓態度的轉變,尋求共同因應之道,而川普總統也指責中國大陸應該嚴加管制中朝邊境,由此可見,在南北韓高層對話中斷的情況下,南韓在北韓問題上似乎已經逐漸被弱化,而中國大陸在朝鮮半島問題上又重新取得主導權。
因此,不論下個月的「川金會」是否能夠如期舉行,中國大陸勢必將會扮演重要的角色,這讓這場「川金會」表面上是美朝兩國對話,其實正是美中朝的三方對話,而這也讓朝鮮半島無核化並非只是單純的美朝兩國相互抗衡,而逐步深化為美中大國的政治角力由此可見,這場「川金會」無疑只是一場變調的「川習會」

聯合筆記/北市長選舉 民進黨滿盤皆錯

.綠的變殭屍 藍的卻死了?
.高雄綠油油? 風水也會轉
.我們這個世代 給下一代什麼「現在」
.台大比教育部大 人民比民進黨大!
.油電雙漲 民怨高漲
.扈從美國 關鍵棋手淪棋子
.鳥犧牲多少才學會避撞? 高鐵應加裝防護網
.聯合筆記/從審判獨立到獨大
.教育不能等 請給個適任教長






聯合筆記/從審判獨立到獨大


2018-05-21 23:58 聯合報  蕭白雪
大法官會議破天荒以立委高金素梅(圖)未參與前瞻預算表決為由,剔除其聲請釋憲的資格。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台灣司法在過去半世紀,歷經幾波的司改行動,面貌早已大不同,以古鑑今,民眾對司法的信任度卻持續維持低檔,總統仰賴職業司改家提出的司改藥方,究竟是藥到病除還是加重病情?或誘發其他病症?
民間司改基金會董事長陳傳岳最近撰文談及半世紀前初任法官時,審理一件車禍過失致死案件,親身經歷高層關說案件的心理掙扎過程,「主張審判獨立的法官」,在當時似乎不是個「受肯定」的代名詞。
陳律師在文中提及,當年法官對刑案被告判緩刑,可能引起圈內人或外界揣測法官收賄;如今,法官動輒以「教化可能性」避免判死刑,或對重大刑案被告以一些難以服眾理由輕判,常被外界貼上恐龍標籤,司法公信力卻未見提升。
當年法官判決要事先送閱制度,經過一群有改革意識的法官們努力而廢除,對當今許多一、二審法官而言,當年作法宛如天方夜譚;在審判獨立大旗下,如今,法院院長連向承審法官轉達有誰關切其手上案件,都可能被扣上干涉審判的關說風波。
不過,最近有法官討論,當法官的判決被發現認事用法有問題時,誰來提醒?在審判程序就出現問題時,法院院長能不能管?該不該管?司改要不要討論如何防止審判獨大、獨裁?
原本扮演著定紛止爭角色的司法,近年來在審判獨立大旗下,從各法院的爭議判決、司法院職務法庭引發的非議,到大法官在處理釋憲聲請案時,變更過去標準與見解;從一般法官到被視為憲法守護者的大法官,非旦未發揮一槌定音的功能,反引發更多紛擾。
大法官獨立行使職權的風骨,在本屆創下再任先例前,法界早有人感到憂慮,最大擔憂當然是有人為圖仕途而屈從或揣摩上意就像曾投入司改多年、現任政務委員羅秉成曾說,法官是人、不是神,不必過度神化
在一些敏感議案上,有大法官改變原先立場等傳聞,不只折損大法官原有憲法守護者的尊崇地位;更讓有識之士深感無奈的是,本屆大法官改變立委聲請釋憲的審議標準,外界要求有個說明與解釋,至今仍不可得,司法獨立是否走向獨裁,早已引發圈內議論。
從捍衛審判獨立到避免審判獨裁,司改的鐘擺效應日漸發酵,讓司改這條漫漫長路,依舊看不見盡頭。






鳥犧牲多少才學會避撞? 高鐵應加裝防護網


2018-05-21 23:58 聯合報  林徹/醫學生(宜蘭市)
高鐵鳥擊問題嚴重。 圖/台灣高鐵公司提供


高鐵鳥擊問題再度浮上檯面;面對行駛後血跡斑斑的列車,高鐵不但未有應變措施,更發表「鳥類會想辦法避免撞擊」的言論,宛如過去國光石化案中官員脫口而出「白海豚會轉彎」的翻版。鳥擊問題,是自高鐵通車以來就有的,過了十多年,問題仍未有任何改善,顯示台灣高鐵對於生態保育的意識,一點長進都沒有
過去面對紫斑蝶遷徙,高工局積極思考對策,不僅在每年春季固定封鎖林內段的外側車道,也在紫斑蝶出現路段增加防護網,以防不必要的撞擊。今日紫斑蝶能世世代代繁衍,多少也需歸功於防護措施的持續進行。
再者,每年夏季是墾丁陸蟹產卵的季節,由於過去常有母蟹被汽機車輾過,造成一屍多命的慘況。因此,墾管處也於去年七月開始,在特定路段進行封鎖,果真降低了陸蟹遭撞擊的情形。
面對鳥類頻遭高鐵撞擊的慘況,最有效且不影響高鐵運轉的方法是加裝防護網。面對三百多公里長的路段,全程加裝有困難,但高鐵當局可利用行車記錄器影像,統計最易撞擊鳥群的路段,優先設防護網,絕對能大量降低鳥兒傷亡的慘劇,相信只要高鐵有心,這部分絕不是個困難的工程!
此外,高鐵的回覆還包含「遭撞的鳥種以麻雀居多」、「鳥類會適應著去避開」等。在台灣,麻雀從北到南可大致分為八個亞種,即便在生物分類上均屬麻雀,外觀也鮮少差異,但不同生亞種的麻雀,在環境適應、食性及生活習慣上卻都有極大差異,當其中一個亞種數量急遽減少,絕對會對該區生態造成影響,問題絕非高鐵所想的如此簡單。尤其遭撞的鳥類,絕不只麻雀一種,一旦被列為保育類的鳥群遭受到列車重擊,勢必是難以挽回的遺憾。
鳥類如其他生物,的確會因為環境改變有所適應,那是否會因為頻繁地遭受撞擊而改變群體的習性呢?我想會的。但在習性改變前,勢必會有大量的鳥兒被犧牲,這樣的適應過程,對生物來說,不但不公平,也不值得!
最後,除希望高鐵局及環保署能介入並改善台灣高鐵對鳥類撞擊的消極態度;另也期待政府或民間團體能多加推廣生態保育的意義。當我們持續忽略生態保育時,相信過不了多久,我們就會遭遇到更嚴重的生態反撲的!






扈從美國 關鍵棋手淪棋子


2018-05-21 23:58 聯合報  潘兆民/東海大學政治系暨通識中心教授(台中市)
蔡英文總統執政兩周年,首次以直播方式與網民面對面談執政。 圖/取自總統府網站



亞里斯多德認為,「在公道國家裡,政治是一項道德活動」,正因為是項道德作為,所以開創了「正義社會」。然而,執政兩年的蔡政府,卻讓人民看盡執政傲慢,又機關算盡的種種不當行為。
蔡英文總統就職兩周年接受網友提問,對兩岸議題一再宣示堅決捍衛主權,穩定台海情勢,不在壓力下屈服;並強調致力區域和平發展,強化全球連結。毫無疑問,上述皆為全民的共同意志與共識;而不在壓力下屈服,似乎是要回應中國大陸,不要小看蔡總統意志。
問題是,當蔡總統堅不承認「九二共識」的維持現狀,並不斷貫徹自我意志時,卻是兩岸關係惡化,台海形勢嚴峻,國際政治與區域經貿組織的參與空間持續斷送。何來穩定和平的台海情勢?更看不見台灣與全球連結的增升,反而是無緣加入日本主導的「跨太平洋夥伴全面進步協定」,更無法加入中國大陸主導的「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係協定」,致使台灣的世界貿易投資條件不斷下墜,知名產業無奈出走,人才、資金與技術迅速流失。
蔡總統並回應「台灣在世界或區域局勢的棋局裡,扮演一個關鍵的棋手角色」。然而,僅見的是選擇「親美抗中」,寧可扈從美方壓制中國大陸的戰略,甘當美方棋子,不僅使得台灣喪盡自我安全的主導權,更增升兩岸的互不信任,其所引燃的誤解與誤判,更使得台灣安全陷入危險的邊緣。
可悲的是,蔡總統寧可貫徹失當的總統意志,不願採取實際行動降低兩岸對抗,更導致兩岸外交的割喉戰,軍事對抗的升級,劍拔弩張的氣氛攀升。蔡總統的兩岸政策,根本進退失據,樂當任人交易的籌碼。如此,不斷陷台灣於險境的總統意志,如何帶領台灣成為關鍵的棋手?
更令人失望者,莫過於蔡政府以「無限上綱」的政治黑手介入大學自治,發函徹查赴陸學術交流的大學教師,又抹紅警告台灣各大學與大陸簽署的交流協議,再以思想箝制方式,發公文要求陸書須送審方能出版,致使大學自治與兩岸學術交流,一再遭受抹紅的解讀與政治清算。
如此不智的兩岸政策,何來蔡總統所稱的正確道路與釋出善意可言?只有抹紅算計,讓最能促進兩岸相互了解的學術交流與民間互動,抹上紅色陰影,觀光業慘澹經營,台商被迫選邊站,台灣經貿投資被邊緣化。使得兩岸過去藉由簽署各項協議,得以增進交流、促進了解、釋出善意,並讓台灣順利重新參與世界衛生大會及國際民用航空組織等國際組織,好不容易建立的兩岸和平共榮發展架構,被侵蝕殆盡。
穩定、安全與共榮的兩岸關係是台灣永續生存發展的命脈,唯有回歸「九二共識」,方能化解僵局,穩定兩岸關係,這才是政府創造公義社會的道德活動。






油電雙漲 民怨高漲


2018-05-21 23:59 聯合報  王翔正/公(屏縣九如)
太陽能板、風力發電等綠能並不穩定。 記者鄭國樑/攝影



邇來,每周日晚上儘管車子油箱還沒見底,開車至附近加油站,排隊加滿油已經是必定的行程。
在油價連漲的情況下,汽柴油已經到近年高價,每個星期多個幾十元的開銷,累積下來也是不小的數目。雖然今年政府帶頭調整薪資三%,在東扣西減之下好像還是杯水車薪。此外,自今年四月起調漲電價,油電雙漲之下,民生物價可能也要一去不回頭。
在這幾波油電連漲的政策下,卻不見當初帶頭對政府抗議的群眾,不難讓人聯想以往的抗議者是否已擠進權力核心,忘記從政初衷與人民的痛苦,位居高位就麻木不仁的希望全民共體時艱?
政府目前極力推動綠能發電,卻忽略綠能發電的不穩定性,譬如台灣有些地區經常下雨,非太陽能發電良善之地,且太陽能轉換效率不佳,甚至需要大量土地才能完全達到民生用電需求。
此外,像風力發電,台灣冬季東北季風較強,風力發電較能完整發電,唯夏季用電尖峰時台灣風力較弱,較不適合風力發電,導致急需用電卻無法發電投藥治病。而且一個陸地風力發電機座單價高達近億元,更遑論離岸風電發電基座之造價。
政府全力推動綠電,若無配套措施,可預見的是電價與物價上漲,在台灣整體薪資結構偏低的情況下,不啻又是一記對民生經濟的重拳。
建議政府務實的檢討能源政策,接受我國長期缺電的事實,不要再畫大餅告訴全民二○二五年非核家園的空泛目標。







台大比教育部大 人民比民進黨大!


2018-05-21 23:57 聯合報  張健/台大校友、台大中文系退休教授(台北市)
前副總統呂秀蓮(圖)及行政院前院長張善政發表「超越藍綠」的共同聲明,要求教育部依大學法聘任管中閔。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我曾是五十三年的台大人(三年研究生、五年講師、五年副教授、四十年教授),深知台大是一個表面鬆散、其實堅韌有力的團體
卡管拔管事件發生至今,已有五月,誠如我所預見的,它的影響已波及年底的選舉。最具體事證是教育部正式拔管之日,柯文哲衝口而出:「是那個白痴決定這個白痴政策的?」這是壓垮柯綠盟誼的最後一根稻草,台北市市長的選情因而為之丕變。接下去的外溢效果,吾人不敢妄測。許多本來偏綠的朋友也為此忿忿不平,呂秀蓮更發表聲明,說拔管是不合法的,呂氏雖下台已久,仍不失為民進黨良心。
在今天的台灣,台灣大學比教育部大,全民之力比民進黨(或任何一個政黨)大。可惜蔡英文、賴清德們忙於政務,無暇思考,至今不懂、不悟此理。
此事發展下去,只有兩種可能:一、民進黨政府省悟了,及時補發聘書給管中閔,一切恢復正常,彼此止痛療傷。二、民進黨政府繼續堅持,終於喪盡民心,拖垮了政權:二○二○和二○二四是兩個關口。我不是危言聳聽,只是試作預言而已。







我們這個世代 給下一代什麼「現在」


2018-05-21 23:51 聯合報  徐正雄/農(新北市)
台北市重慶南路的金石堂城中店因租約到期,即將於6月底熄燈。 記者侯永全/攝影


我是新北市真人圖書館的一員,上月底,有位即將出社會的大學畢業生「借閱我」,因我有在投稿,又做過多份工作,她想知道目前出版業的概況,以及一些職場經驗。
真人圖書是義工性質,只能在板橋圖書總館進行,半小時為一個基數,最多只能四十五分鐘,但我們隨便一聊就超過一小時。因為,現在的職場環境很惡劣,使我不得不使出渾身解數,把多年來的職場潛規則,告訴這位剛找到一份助理編輯職位的小女生。
小女生對未來滿懷希望,對出版業有許多熱情,然而她並沒有注意到:連重慶南路最具指標性的金石堂都將熄燈,這代表一個紙本閱讀時代的崩落,我身邊的人,幾乎都沒有人在買書,我要怎麼告訴她這個殘酷的實情,又不會打擊到她的信心?
國中會考的作文題目是:「我們這個世代」。老實說:雖然現在台灣看似繁華,我卻覺得這是最糟的世代。
政治混亂、經濟蕭條就算了,缺水、缺電、空氣骯髒,房價雖降,大家依然買不起!租金卻偷偷「漲」聲響起…天啊!五、六年級這個世代的精英,究竟給下一代什麼樣的「現在」
別怪「媽寶」!應該先怪媽、再怪寶,因為我們五、六年級這些年來種的「因」,其實是這一世代的「果」。孩子只是父母意志的延伸或具體化,看到台灣現在變成這樣,我真想跟年輕人說對不起。
不知所措的年輕人,聰明積極的會跳開框架,另尋一片天空;後知後覺的,只能慢慢累積財富和經驗,尋找小確幸;木訥無感的,隨波逐流過一天算一天;極端暴躁的,則出現反社會人格…而電視上那些知名人物貪婪霸道死不認錯的嘴臉,剛好成為極端者模仿的對象或發洩的原因。
這世代比我們那世代要聰明許多,代代之間,除了溝通,最重要的是反省與改錯。我覺得現在的人都很會講,說一套做一套。我相信,我們改變,他們也會跟著改變。所以,請手握資源的人,不要再製造仇恨與汙染,閉上嘴巴好好懺悔、做事。
讓台灣的天空少一些口沫,還給年輕人一個晴朗未來,這是很大的功德。





高雄綠油油? 風水也會轉


2018-05-21 23:49 聯合報  林法/公(彰化市)
國民黨高雄市長人選由韓國瑜勝出。 記者楊濡嘉/攝影


國民黨高雄市長人選由韓國瑜勝出,但以高雄「一片綠油油」的景象,如無意外,半年後的開票結果恐難樂觀。
但別忘了,林佳龍二○○五年被徵召投入台中選戰,結果得票不到四成,輸得難堪沒有讓他離去,而是全家搬來台中落地紮根,九年後橫掃千軍,以五成七的高票一雪前恥。更為人樂道的是鄭文燦,從九八年當上桃園縣議員算起,在這個藍營的大票倉經立委、縣長選舉屢戰屢敗,最終也是皇天不負苦心人,十七年後以三萬票險勝吳志揚。至於使「藍天變綠地」的謝長廷,九八年與高雄素無淵源的他孤軍南下,更只花了半年多,就拉下當時頗孚眾望的吳敦義,並從此拉開綠營長期執政的序幕。
所以即便形勢不比人強,風水也會輪流轉,就像「家族政治」這事便非國民黨獨有。先別提當年高雄捷運移工暴動,以及後續扯出陳哲男牽涉其間的仲介弊案,當初陳其邁若無父親加持,卅歲的他如何當上立委?○五年謝長廷轉任行政院長後,又怎能獲派代理成了台灣史上最年輕的直轄市長?何況市政諸多重大缺失,如陳年飲水問題未解,空汙日趨嚴重,人口總數更被台中趕上而退居台灣第四,都已成了「權貴二代」之外,民進黨長期執政的沉重包袱。
因此就算綠營的選情穩若磐石,以筆者在高雄住了十七年的經驗看來,也只讓人聯想到過去國民黨似乎強大實則衰殘的身影。所以十一月的選戰結果雖不樂觀,但按民進黨目前的「高雄模式」,我想綠地又變回藍天的日子將不會太遠。






綠的變殭屍 藍的卻死了?


2018-05-21 23:46 聯合報  張經緯/社會工作者(台中市)
聯合報最新台北市長選情調查發現,支持率分為丁守中三成六、柯文哲三成三及賴清德一成六。圖為國民黨台北市長參選人丁守中。 記者楊正海/攝影



聯合報最新民調,丁守中、柯文哲、賴清德支持率三人分別是卅六%、卅三%、十六%,未表態十五%。此一民調有各自不同的解讀,由於距離投票日仍有半年的時間,其中還充滿不可預知的變數,鹿死誰手,恐怕到最後才能見真章。
筆者曾參與二○一四年地方選舉輔選,坦白說,藍軍的縣市長候選人受幾個不利因素的影響,幾乎沒有作戰能力。一、縣市議員提名後,黨對自行參選者無法約束,原本期待小雞拱母雞的團結態勢,最後變成兄弟登山各自努力的局面,有些地方甚至發生母雞被小雞踩死的慘況;二、選舉已進入網路的時代,候選人與抬轎者竟茫然無知,更無法透過網路來反駁或澄清不利的謠言,當然更不會應用網路來扭轉選情了;三、當年中央的執政成績不佳,馬英九站台成為票房毒藥;四、刪減軍公教年終慰問金,致藍軍的支持者不輔選也不投票。在這幾個不利因素的影響下,二○一四大敗了。
今年的五二○是蔡總統執政兩周年,聯合報的系列社論從「民進黨完全執政,台灣全面倒退」、「中央官員地方化,治國思維黨派化」,到「總統權力大到隨心所欲,卻不知用來造福」,篇篇都反映了民眾的心聲。這些因素固然有利於藍軍的選情,但值得注意的是坊間有一句話說,「綠的變殭屍,但藍的卻死了」。所以藍的小雞更要團結起來拱母雞外,縣市長候選人也要提出有利民生經濟的政見,才能迎戰二○一八地方選舉。

馬凱/杯水車薪不足以救少子化

名人堂電子報http://paper.udn.com/papers.php?pname=PID0030&page=1#ph

.馬凱/杯水車薪不足以救少子化
.林祖嘉/美中貿易大戰,台灣進退失據

.王健壯/如果高院法官當總統
.羅智成/人工智慧與人工情感
.李清志/紙上明治村
.薛承泰/當獅子座遇見了處女座
.盛治仁/新官上任 一定要點三把火?
.方祖涵/選秀狀元與優步司機
.蘇蘅/我想讀傳播 因為想當YouTuber

.王正方/台灣見不到「深圳速度」
.嚴震生/只看見刺、卻看不見梁木的台灣
.葉銀華/公司如何還財於股民?
.洪蘭/當學生不會唱國歌…
.馬凱/血腥屠夫如何變成一代天驕?
.周行一/給台大機會成為偉大的大學

.王建壯/「拔管」這件事讓人感到恐怖
.劉維公/吳茂昆下台
.陳立恆/台灣,需要一場「新」五四運動
.盛治仁/懂得分析數據 更要善用數據
.薛承泰/顏色專業,真管用,整管用

.方祖涵/假釋犯難敲響的自由鐘







馬凱/杯水車薪不足以救少子化


2018-05-21 23:37 聯合報  馬凱(作者為經濟評論者/前經濟日報總編輯)


二十年來,台灣的生育率以自由落體的走勢直線下墜,快速來到全球倒數第三,所超越的只是兩個甚小的地區,新加坡與澳門。儘管有人聲嘶力竭,大聲疾呼要趕緊挽回頹勢;但主政者充耳不聞。直到賴清德任行政院長,將他在台南的提高生育率政策提升為全國型的「生生不息」施政主軸,才首次見到主政者認真地面對這一個國安問題
有網友並不買帳,直言台灣多山又地狹人稠,一千五百萬是個理想的人口總數,從目前的二千三百萬直線下跌,何足憂慮?事實上,這廿年間即有重量級的經濟學者也提出類似的主張,由於其分量超重,很可能也是主政者忽視少子化問題的重要原因。
一千五百萬或更少,原本不是重要的問題,看看北歐小國的領先群倫,即足為證。問題在於結構的平衡,以及經濟動態調整的過程。如果一千五百萬人中,少、青、壯、老的比例得當;則少有所長、壯有所用、老有所養,也是理想的境界。怕的是,人口成為倒三角結構,少子化使青、壯年的比率下降,而無自給能力的老人快速擴張,年輕人被壓得喘不過氣來,老者也不能得到適當的撫養與照顧。
更可怕的是動態下墜的過程:隨著生育率降低,人口的增長會從逐漸趨緩到反轉下降;即使人均所得不變,以總人口為基礎的GDP與整體購買力亦將隨之趨於停滯乃至衰退;就業與所得自會跟著減少,整個社會便會充斥一股肅殺之氣,而且只要人口不再回升,就難見生機。
國人廿年來所感受到的經濟低迷、薪資減退,多半與此相關。正因為牽涉如此廣大、後果如此嚴重,許多深受其害的歐洲國家發現,這些快速減少的幼兒,乃是國家不可或缺的公共財;不僅不應由其父母獨力承擔如此重任,更不能用金錢、時間、精力等多方面的消耗懲罰含辛茹苦為全民提供此寶貴公共財的家庭。於是紛紛設法將生養教育幼兒的重任由全民共同負擔,讓父母們可以卸脫仔肩,能愉悅地享受天倫之樂,方能樂於生兒育女,使生育率止跌回升。
我們肯定賴院長認真看待少子化問題的智慧與決心;而每月針對四歲以下幼兒發放津貼,以及對進入托嬰中心、幼兒園的補助,相信對眾多已經被壓得喘不過氣的父母而言,這有如及時雨。但就視幼兒為公共財的角度觀之,仍遠遠不足。終極目標應是從生育、襁褓、托嬰、幼兒到完成正規的國民教育乃至成年自立之間的全部額外負擔,一概由全民共同分攤。目前的每年三萬等等,僅止於零頭而已。
這樣不僅能扭轉少子化的頹勢,還有一重要意義,那就是實現人人生而平等的神聖權利。每一個幼兒,都不因其父母、家庭在經濟上、社會地位上的弱勢而損害其成長、受教、公平發展的機會。當人人能健康成長、公平發展,這個社會就會有更豐富的人才與健全的國民。當然,還有一個附帶的好處:當生育率回升,全社會的總需求與總生產、總所得也如應斯響地增長,台灣會欣欣向榮!

名家觀點/獨立董事的知其所以然

名家觀點/獨立董事的知其所以然


2018-05-22 02:00 經濟日報  陳冲(作者是東吳大學法商講座教授、新世代金融基金會董事長)
台大教授管中閔。 報系資料照


管中閔事件,沸沸揚揚百來天,唯一正面的作用應該是一夜之間全面提升了國人對於「獨立董事」的認識,但相當諷刺的是政府官員對獨立董事的了解,反而顯得模糊而退化。
曾與一位部會首長討論其新工作,當時我曾表示:「知其然不難,因為法律條文都在;但對領導者較重要的是,知其所以然,才能掌握原則,通權達變。」想知道「獨立董事」的意義及規範,不是難事,只要檢讀證券交易法及相關子法條文即可,但要通曉並活用獨立董事制度而且中規中矩,則要對資本市場運作有所認識。不過從最近新聞事件看來,有些政府官員竟連「知其然」也沒能做到。
一位具發言人身分的高官,於事件一開始的發言,顯然是不了解擔任獨董係資本市場的公開資訊,而公立大學均與上市公司透過「產學合作」訂有回饋機制,這也就罷了,因為此君在學時尚無此一法律條文,勉強可以原諒。但俟了解出任獨董係經校方同意後,竟對媒體表示,擔任獨董雖可以,但擔任審計委員與薪酬委員尚未經校方同意仍屬缺失。罔顧依最新法令,獨董兼任審計委員會及薪酬委員會成員,是依職務而當然產生的結果,學校同意擔任獨董時對此當然兼職早有預見。事後為扳回一城,這位高官又以「酸言」方式面對鏡頭表示管某人當選獨董後不等學校同意先行上任,「你們知道,早上任早拿錢嘛」、「獨董待遇很好的」,這就是明顯的「不知其然」。固然其發言的司馬昭之心是要醜化人格,但如了解公司法及市場實務,應該知道股東會選出董事後,應於15日「內」召開董事會,換言之,選完就取得董事職權,何須俟學校之同意。
或許有人認為,依「教育人員任用條例」,公立大學教師擔任獨董須取得學校同意,但這是教師與學校間的關係,無礙其董事身份之取得,也不影響董事會決議的效力。至於「早上任早拿錢」的說法,雖然不清楚特定公司的作業,但大多數公司都是在營業年度結束後,才進行董事酬勞的核撥,實在不必藉此影射,反而自曝其短。
話說回來,我國原無獨立董事制度,倒是有其他國家少有的「監察人」制度(與德國法的監察人不同),後來在上市審查階段導入「外部董事」,再逐步進化為證券交易法的立法。早期我曾反對在無配套措施下,驟然以「監察人績效不彰」為由,改採「獨立董事」,主張須先了解「績效不彰」的原因再對症下藥。2005/10至2006/7寫有三篇專文「獨立是形容詞還是動詞」「如張生當選獨立董事」以及「詠蟬」均可看出當時的見解。其後因證交法修法完成,獨董制度逐漸成形,故轉而研議如何貫徹制度的精神。行政院任內,還在院會中交代研議獨董提名及選舉方式的改良,以達到證交法第14-2條的立法宗旨
近幾年來我也陸續於2014/5~2015/1發表「安倍第四支箭」、「當雀兒喜遇到亞當斯密」以及「趙少康辭獨董?」等文,獻言如何藉獨董的提名及投票方式強化所謂「獨立性」,並增進國人對獨董的認識。由近來金管會就獨董積極發言的表現而言,應該是想真正落實獨立董事制度,而不應只是計較大學教授兼任獨董的問卷調查,也許這正是重新檢視獨董立法十年成效的機會,不但要只知其然,還要知其所以然。
如果首長乃至行政院長官對此建言感到猶疑,不妨去請教「蔡英文總統」,因為在2005/9/29立法院初審證交法時,當時有一位「蔡英文委員」曾發言反對以獨董取代監察人,聽聽她當年的話語,應該可以啟發一些改革的靈感,至少要讓管中閔的委屈有些代價!




陳冲

長期觀察台灣金融與經濟發展的陳冲,擁有業界與官場豐富的負責人資歷,評論時事旁徵博引,常有發人省思的獨到見解,尤其對於金融事件的剖析精闢,素有「金融才子」美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