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5月22日 星期二

經濟日報社論/2025…中國製造關鍵戰役

udn 論壇電子報.歷史報份http://paper.udn.com/papers.php?pname=PID0004

udn 論壇報https://paper.udn.com/udnpaper/PID0004/327042/web/

.聯合報社論/民進黨的蠻橫治理和它所曲解的民主
.聯合報黑白集/司改敢從大法官改起?
.經濟日報社論/從夾娃娃機店談實體店轉型







經濟日報社論/2025…中國製造關鍵戰役


2018-05-22 01:48 經濟日報  經濟日報社論


就在美中貿易戰停火之際,媒體報導,中國大陸致力扶植本土先進科技企業,並已將目光放到下一代人才培養。全球第一本AI(人工智慧)中等教育普及教材「人工智慧基礎」,日前已在上海正式發表,包括華東師大二附中、上海交大附中等40所中學將率先採用。這一陣子,美國川普政府發起了以中國為主要對象的貿易戰,劍鋒所及,似乎又專門針對以「2025中國製造」為旗幟的中國科技產業。這個不惜以美國產業利益及全球經濟為犧牲的戰略行動,一方面是承受了中國有可能在大約十到15年後GDP超越美國的壓力,二方面是比GDP被超越更大的焦慮,即中國的科技產業後勁十足,也極有可能趕超美國,果真如此,就真有機會出現中美兩國運勢的黃金交叉。
近年來中國科技產業的表現,日新月異,範圍之廣,遍地開花,遠超過一般人甚至專家的想像,其中尤以人工智慧的創新讓人目不暇給。隨手拈來,比如,搭載華為自主研發的麒麟970人工智慧芯片的榮耀10手機,深度學習了專業攝影師的拍攝經驗,讓普通人也能拍出「攝影師水準」的照片。比如,把手機攝影鏡頭對準要翻譯的外文文字,螢幕上瞬間就會跳出對應的中文,這個由有道公司研發的智慧翻譯器不僅熟練107種語言翻譯,還採用了AV技術,可以實現「視覺翻譯」,看懂各國的路牌、商品標簽全不是難題。
人類的工業革命是從18世紀發明機器開始,機器取代手工,是生產力的第一次釋放,釋放的是體力,可視為工業革命1.0;20世紀發明了電腦,是生產力的第二次釋放,釋放的是腦力,可視為工業革命的2.0;現在21世紀開始的人工智慧(AI),是生產力的又一次巨大釋放,釋放的是源源不絕的創新力,可視為是工業革命3.0。
這個正迎面而來的人工智慧或工業革命3.0時代,無疑將改變當前及未來的全球發展趨勢。就短期而言,它有可能終結自2008年9月金融海嘯爆發以來已長達十年之久的「L」型經濟態勢,出現期盼已久的翹尾;長期而言,則有可能通過競爭力的消長而影響全球的權力版圖,就此而言,形勢似乎對中國相當有利:
一、首先,中國的龐大人工已表現出欣然接受各種新技術的迫切意願,智慧手機的普及率過去十年從個位數激增至去年的50%以上即為一例;數位或移動支付規模,2016年在美國為1,120億美元,在中國為9兆美元,是另一例。
人工智慧機器學習急需數據,數據愈多,效果愈好。中國擁有海量數據流,豐富的數據已使中國的臉部辨識技術領先全球。中國還將把人工智慧普遍應用於醫療、自動駕駛、交通管理和智慧城市建設等不同領域,其將釋放的生產力難以估計。
二、中國也在技術投資方面保持領先。美國一創投研究機構指出,去年總額為152億美元的全球人工智慧投資中,48%流入中國,美國僅占38%。
三、人才方面中國也有領先趨勢。美國政府的報告指出,早在2014年,中國在人工智慧領域研究論文的數量與質量上雙雙超過美國。如前所云,中國人工智慧的「路線圖」要求小學和中學增加計算機編程和人工智慧教育,這意味著中國兒童與青少年將比其他國家同齡人更早學習此類知識。
四、政府積極推動。中國政府從不諱言其推動人工智慧發展的願望,中國政府計劃在未來幾年內投入數千億元用於人工智慧配套建設。另外,中國也可望將人工智慧的產品與服務,藉由「一帶一路」打進新市場。
工業革命1.0釋放的是體力,發源於英國;工業革命2.0釋放的是腦力,發源於美國;工業革命3.0釋放的是創新力,會從中國開始引領全球風騷嗎?「2025中國製造」因此是關鍵之役,2025也因此是一個關鍵時刻。






聯合報黑白集/總統活在平行世界?


2018-05-22 01:12 聯合報  聯合報黑白集
蔡英文總統執政兩周年,首次以直播方式與網民面對面談執政。 圖/取自總統府網站


蔡英文總統未發表就職兩周年文告,而安排了一個「總統給問」的專訪,以為可貼近網路鄉民,卻反而引來不少砲火。透過專訪,大家才發現,蔡英文其實活在和升斗小民截然不同的平行世界。
專訪裡,蔡總統一派輕鬆,聊咖啡,聊自己收養的導盲犬,聊工作「壓力滿大」。談到政策,不是空洞地稱「改革需要時間」、「後二年加速執行」,就是把問題推回給民眾,說是「資訊不充足的問題」。彷彿政府已殫精竭慮解決問題,只是民眾「感受不到」而已。
配合「總統給問」,總統府還安排了四段單向式的政令宣導,和一整套「國民黨做不到,我們做到了」的圖卡。但綜觀其內容,不僅避重就輕,更是粉飾太平。兩年來,年輕人的相對剝奪感加重,經濟未見起色,各種以「改革」為名的政治鬥爭讓政局烏煙瘴氣,兩岸外交不知伊於胡底;這些,蔡總統都看不到?
蔡總統叨叨絮絮地說,「二○二五非核家園一定達成」;事實上,連今夏的供電都成問題,加上油電價格雙漲,這張七年後的支票可謂格外刺耳。蔡總統唯一說對的,或許是很多壞事國民黨都做不到,但民進黨做到了
蔡英文宣稱,她用民主解決歧見,用對話化解衝突。然而,民進黨完全執政只見多數暴力壓制少數,何來解決歧見?唯見民進黨的「朕即民意」,反對者則是「反改革」,何來對話?實不知,蔡總統究竟活在什麼樣的雲端世界。





聯合報社論/兩岸「軟肋」效應讓台灣內外交迫


2018-05-22 01:08 聯合報  聯合報社論
蔡英文總統執政滿兩年,許多民調皆顯示蔡總統不滿意度遠高於滿意度。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蔡英文執政兩周年》系列之四
蔡英文總統執政兩年,無力提振台灣經濟,又無法妥善處理兩岸關係,這兩點是民眾最不滿意的施政項目。進一步看,「經濟」和「兩岸」因素也有互為因果的作用:兩岸關係無法妥善處理,使得台灣經濟體質變弱,連帶影響社會安定;而國內經濟發展欠佳,則導致中國大陸的惠台政策更顯突出,民眾離心離德。
兩年來,不論蔡英文如何強調維持現狀、善意不變,兩岸關係終究是她最脆弱的軟肋。兩岸關係倒退,不僅立即對觀光、旅館、夜市及農漁契作業者的生計造成衝擊,更導致邦交國流失,導致我國國際參與活動大吃閉門羹,導致企業的兩岸經營陷入窘境,更導致兩岸人民敵意上升,中共機艦繞台成為常態。對這些問題,蔡政府卻似乎不以為意,也無意化解;更惡劣的,是不斷利用這種險峻形勢打「恐嚇牌」,以爭取「反中」選票。
蔡英文就職時曾告訴大家:新政府會妥善處理兩岸關係,維持對話溝通機制;但這項承諾,在她上任不久即宣告作廢。不僅兩岸溝通大門緊閉,協商機制停擺;馬英九時代的「外交休兵」到蔡英文手中,即變成了「外交休克」。撇開兩年喪失三個邦交國不談,衛福部長陳時中昨日跑到世衛大會門外高舉「憤怒牌」,能算「有尊嚴」的國際參與嗎?光靠美國軍售的口惠,又能保障台海什麼和平?
令人訝異的,不是蔡英文「抗中」立場如此堅定,而是她面對自己的政策造成那麼多人民受苦,造成國家處境變得更為艱難,她卻可以一笑置之,無意調整政策或戰略。更令人訝異的是,蔡總統認為川普總統和自己站在同一反中陣線,因「靠山」安穩而得意;事實上,世局在分合之中不斷變遷,包括南北韓會談、美中貿易對話的進行,各方都在調整自己的位置和策略,唯獨蔡政府的兩岸政策文風不動。這若非僵硬不知變通,就是已然技窮而坐困窮途,不是嗎?
回頭看蔡英文歷次的兩岸談話,往往說詞堂皇,卻又反覆而充滿矛盾。例如,她多次宣示「維持現狀」的決心,另一方面卻放任賴清德三番兩次表述其「台獨工作者」的志業;她不缺乏善意的表達,卻又讓檢調單位兩度輕率發動「共諜」的蒐捕;她也力求避免踩踏紅線,卻任由修課綱、砍銅像、審出版物、否定兩蔣的風波在社會上發酵,破壞國內和兩岸人民的信任與善意。操弄到這個地步,付出代價的何止是兩岸關係?
從台灣民眾的角度看,人們其實不在乎民進黨毀棄或承認「九二共識」;人們在乎的,是蔡政府能否提出有效的兩岸策略,既保持台灣的穩定發展,又讓兩岸之間有互容共存的空間,使台灣免於中共的各種擠迫。問題是,民進黨強力否棄「九二共識」,卻又提不出任何可行的替代論述或方案,甚至連柯文哲所提的「兩岸一家親」這樣變通的取巧之道都要橫加干預,要求他改口收回。民進黨政府這種無能又蠻幹的作風,不問國家利益,不管百姓死活,只顧政黨顏面和私心,如何受到人民支持?
蔡英文近日受訪稱,穩定現狀才能推動改革,前幾任總統花太多時間在外部處理,以至於很多內部改革都未做好。這種說法,完全是推託卸責之辭。陳水扁推動的「烽火外交」,當然不能再重蹈覆轍;但馬英九推促的兩岸和平,一舉葬送在蔡英文手上,她有什麼可誇耀?兩岸關係的急轉直下,已經造成台灣的內外交迫:對內是經濟的不安和打擊,還有社會認同撕裂的分歧;對外則是政府在錯誤的戰場胡亂投注,而台灣拓展國際空間的努力遭到封鎖。這些,都是錯誤的兩岸政策所導致。蔡英文執政兩年,換得一張滿江紅的成績單,她完全愧對民眾託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