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9月25日 星期六

科技.人文聯合講座/月光的遐想

◆  科技.人文聯合講座/月光的遐想
◆  都怪BOT?促參法為社宅提解方
◆  顧好自己 長照之路才能走更久
◆  多到不能倒?恒大啟示錄
◆  振興劵網站 英文版慢半拍
◆  五倍券綁定一團亂 「數位治理」仍未完善
◆  厲害了這種官 可憐了這台灣
◆  提高生育的關鍵因素

◆  蔡英文總統論文讀後感 (上)/我兩度赴倫敦政經學院借閱 2019-09-18 18:22
◆  蔡英文總統論文讀後感 (中)/外殼燙金 內頁像傳真紙 2019-09-18 18:32
◆  蔡英文總統論文讀後感 (下)/兩種編排有異 畢業35年收到 2019-09-18 18:32








科技.人文聯合講座/月光的遐想


2021-09-25 05:59  聯合報 /   潘襎(作者為亞洲大學現代美術館館長)
潘襎



中秋節剛過,意味一年節氣走過了一半,月光給我們的無限喜悅與聯想,卻因為新冠病毒,使得一年一度重大節日在遺憾中消逝。即便如此,月光曾經是我們創造許多想像力的最佳時光

明末張心齋讀書視野與賞月相提並論。「隙中窺月、庭中望月、台上玩月。」說明年少、中年,到老年因為識見改變生命境界自然有別。碩大明亮的月光,數千年來成為人類文明的表徵,傳達某種正面或負面記憶。月球是最靠近人間的星球,亙古以來有關於月亮的聯想多如牛毛,很顯然地,月球在文明發展進程中已經不再是一個真實與虛幻議題,而是美妙的存在,引發我們不斷聯想。

科技再怎麼進步,詩人總以無限遐想眺望月亮李白千古絕唱,「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張九齡的「海上生明月,天涯若比鄰。」東坡先生的「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李後主的亡國之痛,「應是有恨,何事常向別時圓」,陶淵明的恬淡詩風,「晨興理荒穢,帶月荷鋤歸」有感傷,有豪邁,有恬淡,也有無盡愁苦。相較於東方文化月圓浪漫,西洋民間的狼人、吸血鬼選在月圓之際變身,令人戰慄不已。

詩人在月下行吟,寫下許多千古絕唱,傳統面古琴曲裡面有《山中思友人》:「老梅看盡花開謝,山中空自惜韶華。月明那良夜,遙憶故人何處也」,道盡月夜惆悵!貝多芬的月光奏鳴曲》至今依然留下那心靈深處的激情。

當然許多逆轉勝或者不謀之事,都會在月下進行。擂起戰鼓,吶喊殺伐,赤壁鏖戰,三國鼎立。本能寺之變,在未明清晨爆發,一代武將織田信長遭叛被圍,自焚而死。我們可以想見當時火焰沖天,數萬兵眾圍繞吶喊的情形。大軍團作戰往往選擇有利於己的白天,滑鐵盧之戰從下午打到晚上。

人類文明發展歷程,透過自己對於大自然的想像觀察大自然規律運轉,藉由變遷徵兆,在抽象時間裡面建構起有秩序去認識大自然的方法,同時也藉此來安頓生命,台灣農業使用的廿四節氣,因運誕生。中秋節是秋收之後家族團圓的節氣,相較於原始人群聚洞穴,我們可以想見在荒野時代大地寂寥,只有洞穴篝火幾許而已。

然而隨著文明發展,篝火變成壁爐、圍爐,族人、朋友、情人環繞談天,在清朝中葉以後有王永彬圍爐夜話》,傳家寶典、人生哲理就從漫然的冥想戶外進入室內,「淡中交耐久,靜裡壽延長」人類剛開始恐懼夜晚,深怕猛獸來襲,有了家的保護夜間的明月成為我們歌詠的對象

5G時代我們穿越了現實生活虛實介面,在虛擬化世界裡面溝通,夜間遐想逐漸消失科技裡面月球少了美妙冥想,而是高懸天際一顆星球而已














都怪BOT?促參法為社宅提解方


2021-09-25 05:51  聯合報 /   荷世平/台灣大學土木系教授(台北市)
地方里長對高雄市環保局南區綠能發電示範廠案採BOT方式有不同看法。記者徐如宜/攝影



BOT,就學理論有優點,但也存在問題,常為國人詬病,為什麼?筆者認為最主要在於:一、有許多不該或不需 BOT 案子,如政府常「為 BOT 而 BOT」、拚 BOT 績效,造成「山也 BOT、海也 BOT」公共資源分配扭曲與不公義

其次、為了使 BOT 案可自償(廠商有足夠利潤平衡事業風險),有太多案子「附屬事業」規模,遠超過公共建設本業」,造成為一個不大建設卻割了一大塊地或使用面積給廠商亂象,及廠商「輕本業、重附屬事業誘因失衡問題與投機。三、現行促參法針對無法自償且高公益性之 BOT 案沒有「政府有償付費」的彈性與機制。其實這三原因都是由於政府濫用、誤用現行促參法的缺陷,使得橘越淮而為枳」。

台北市近年在社會住宅興建與提供上,確實有相當成績,但就算預算資源最豐富的台北市,也開始感受到為短期提供大量社宅,造成資源不足與預算排擠。為了平衡各類具優先性建設對資源的需求,柯文哲市長近日在社宅提供政策上暫緩自行興建、有意採 BOT 方式引進業者參與,因此鬧出內政部對北市府政策的曲解,及議員與大眾質疑。

筆者認為,目前促參法架構社宅的確不適合採 BOT,社宅公益性會造成自償率低,造成必須提供附屬事業,或容許部分社宅以市價出售扭曲現象。然而,這不代表社宅不適合採促參或民間參與,相反地,促參是解決需快速提供社宅的良方;唯問題是現行促參法,除 BOT 外,沒有適當機制解決低自償問題。所幸,正進行促參法修法,最大重點便是建立政府有償取得公共服務機制

按目前公告修法草案第廿九條,「經評估具優先性、必要性、迫切性之公共建設,確認依本法辦理較政府自行興建、營運具效益者,得由主辦機關民間機構營運期間有償取得其公共服務之全部或一部。」這主要參考英國促參/PFI 做法,賦予現行BOT 等方式彈性,即在一定條件成立時,政府可採支付服務費用方式取得公共建設建設所提供之公共服務

在新架構,採有償促參兩必要條件一為具優先性、必要性、迫切性二為較政府自行興建、營運具比較效益。這兩條件經嚴謹定性、定量評估,且需評估政府長期財政與預算狀況,是否能負擔長期有償付費。

初步來看,社宅符合第一個要件;至於第二要件,筆者認為大眾對社宅需求極高,廠商風險及其相應資金成本增加應有限,加上民間企業管理效率較政府來得高,及考量促參所帶來避免預算嚴重排擠效益,原則上應是經得起定量評估

筆者認為即將通過修訂的促參法,應可為目前急需的社會住宅長照服務相關建設、及汙水下水道提供有潛力的解方,但成功的前提是政府要謹慎地實行,改正過去濫用與誤用的錯誤。














顧好自己 長照之路才能走更久


2021-09-25 05:51  聯合報 /   陳乃菁/神經內科醫師(高雄市)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九月是俗稱國際失智症月,受新冠疫情影響,往年大型宣導多改以小型或線上方式舉行,但主軸還是圍繞在患者身上。只是我們要記得,患者身後,還有一個(甚至多個)沒被看見的身影,他們是辛勞卻常被認為理所當然的照顧者

長年透過門診和居家醫療角度看這些照顧者他們會經過相似路程:對失智症茫然無知、四處求診摸索照顧方法、手足間因照顧起口角、與患者產生照顧方式上的爭論、隨著病程從輕到重,再到最後一程需要放手的艱難。這群照顧者所受折磨,甚至不小於患者,只是大家都忘了他們也需要被看見和疼惜

基於這理念,我們趁此時機推出以照顧者為主角的真人實事紀錄片「好好照顧家己」,並放上 YouTube 方便觀看。影片首先呈現照顧失智父親的莊姓兄弟,他們面對父親最後一程的照顧決策,讓父親在家安詳離世。

我眼中的莊先生,正如常見的中高齡男人,誰也看不出他扛下照顧重擔十二年了,不同的是在日常照顧瑣事中,努力尋找自己的定位與價值透過修讀法律,讓心思脫離照顧工作,並有所成長。他對我說:「照顧過程中,生活步調脫離常軌是常有的事,有時半夜起來換尿布或翻身,就再也睡不著了,那乾脆讀書吧!讀著讀著,日子不知不覺過去,沒想到也趁機多學了點東西。」這是多麼正向思維啊

莊家讓我佩服的另一點是:許多家庭因照顧想法差異起衝突,但莊先生和弟弟一開始就談好照顧大方向分工方式。我看著影片內兄弟輪流照顧,幫父親翻身、拍背、換衣服,是那麼的流暢,有一種長年合作自動補位的默契。這樣的革命情感,在父親離開後還是親密一家人,是多麼美好的事。

影片後續故事主角是藍媽媽,高齡的她照顧同為高齡又因中風倒下的先生亦十幾年,從她身上我看見台灣傳統女性面對考驗時不認命的精神,她年輕起就努力面對難關、想辦法解決問題,但長年承擔的照顧重擔,讓她最後還是倒下了,或許直到她因病不得不示弱時,家屬才會驚覺看似堅強的她內心也有害怕和迷惘,若能早日分攤照顧,或照顧者能早日認清要照顧好自己才能照顧患者,或許這一切都可以有更好的結果。

大家都說知難行易,讓我們趁此機會透過這支影片,來知曉照顧者的難處吧,請大家觀看並分享給身旁的照顧者們,知道要照顧自己的身心靈、不是自私也不是逃避,而是唯有把自己照顧好,才能讓照顧之路走得更長久




 
🎞️【好好照顧家己】第 1 集《熟齡照顧者莊爸爸


🎞️【好好照顧家己】第 2 集《高齡照顧者藍媽媽













多到不能倒?恒大啟示錄


2021-09-25 05:51  聯合報 /   王健安/暨南國際大學財金系副教授(投縣埔里)
(路透)



大陸有句歇後語「房事問題在金融,金融問題在房市」,近期負債達二.三六兆人民幣(目前全球負債金額最高的單一企業恒大地產集團,其債務違約風險不僅引發聚眾抗議維穩事件,甚至使本周開盤的美股(與台股)重挫,這個事件凸顯金融市場與不動產市場的互動,我國央行網站將其比擬為民國 97 年(二○○八年)雷曼兄弟破產案。

金融監理理論有個重要觀念:慎防「(資產規模)太大以致不能倒(Too Big to Fail)」的道德風險;但是在民國 97 年(○八年)後,又多了「(與其他部門共生連鎖傳染而)連結太多以致不能倒(Too Connected to Fail)」。

營運複雜的大企業若有「反正出事,政府會出手拯救,試圖冒高風險以得高報酬又何妨」的(不)道德風險,將嚴重影響總體經濟體系的穩定度學術研究多將政府拯救這類的危機公司視為僵屍企業,該說法來自民國 79 年(一九九○)日本「土地價格不滅」神話年代,因為銀行執著:土地供給有限,即使不動產現在價格下跌,總有一天價值會上升,故仍持續放款給擁有大量不動產的營建業。這種姑息寬容式放貸政策,不僅寵壞不動產業,也連累其它更有生產力產業得不到應有的融資額度)。結果是:數十年過去了,日本經濟仍是死水一灘。

我們僅是隔岸觀火這個事件嗎?它提供什麼重大預警或啟示

早在民國 85 年(一九九六年)亞洲金融風暴,當時企業(尤其建商)倒帳引發後續的一次金改。其背景為金融自由化浪潮下,政府開放民營銀行特許設立,銀行產業進入競爭激烈,由資金供給者,逐漸轉化為推銷資金去處角色,基於不動產的昂貴性,建商與購屋者兩造多需透過高度財務槓桿操作取得融資,一旦景氣變化,寬鬆放款就易產生類似恆大案的連鎖效應。讀者或許忘了當時國民黨投管會泰公黨是如何介入危機企業、(公股銀行等紓困案的諸多報導

在偏好以不動產當擔保品的東方銀行融資體系,若干鼓吹房地產投資者總愛宣傳:不動產是啞巴兒子,甚至還有電子業經營者認為電子業是「茅山道士(毛利三到四趴)」,不如土地放著就會賺錢。

恒大案讓政策制訂者需深思:如果不動產投資變成 Easy Money,會對產業發展(甚或是個人資產配置)造成什麼情況?

管理學大師彼得杜拉克在其著作「動盪時代的管理」提及:總體經濟要能成長著重的是實質生產力提升因此必須使資金與資產轉化,讓資本為生產事業所用,但是異常的房價預期上漲心理,將讓資金持續投入投資(機)性的不動產,反而壓縮其他產業成長所需的融資能量,例如民國 69 年(一九八○年)代已開發國家發生「資本形成不足現象資金無法轉換成資本變成生產的必須投入。回顧民國 79 年(一九九○年),當時日本人均所得尚不及美國,但因股價上漲後獲利成為炒地資金來源,使當時東京地價總值超過美國加州,而且日本當時全國地價總值約相當於四個美國總值。後來呢?

日本經濟泡沫化,與當下的恒大案,都指引不動產業與金融業關係監理的必要性。近期中國大陸各級政府關於房地產調控政策的頻繁調整,以及目前立法院開議,台灣民眾關心議題之一「囤房稅」等,都指向民國 97 年(二○○八年)因應金融風暴後的寬鬆貨幣政策,其導致(股房等)資產價格的快速成長,當今跨國已開始對不動產業採「收緊」政策的走向,絕不可輕忽它的可能後座力















振興劵網站 英文版慢半拍


2021-09-25 05:51  聯合報 /   蔡嘉鴻/鐵路工程師(台北市)
行政院長蘇貞昌親率內閣說明振興券方案,10月8日國慶連假前上路。記者唐秀麗/翻攝



服務機關有位具永久居留權外籍同仁,拿著手機畫面問我:「我已經登記領取振興券嗎?」接過手機一滑,回他:「這已綁定數位了。你沒有進英文版頁面嗎?」他大嘆:「唉呀,這網站第一天沒有英文,只有中文,我就一直點下去,英文是第二或三天才看到;去年第一次振興券也是一開始沒有英文版。」

我幫他撥通語音等待超久的一九八八,詢問是否還有轉領機會。客服制式表示無法變更,且對首日沒有英文版網頁,表示不在授權回答範圍。看來不識中文的老外,還得加碼賭運氣,二度接受「被數位」的振興。大政委唐鳳有注意到如此不友善接軌介面問題嗎














五倍券綁定一團亂 「數位治理」仍未完善


2021-09-25 05:51  聯合報 /   廖如龍/文化大學資工系兼任助理教授(新北市)
民眾綁定數位振興五倍券後有人喊後悔,政委唐鳳表示,目前沒有數位綁定取消或轉移的規畫。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振興五倍券日前數位綁定,由於不少促銷方案採「先搶先贏」制,首日就吸引大批民眾搶當「早鳥」,一開始就出現官網當機,加上各金融機構綁定頁面都有「流量塞車」問題,民眾抱怨「配套根本沒做好」。

去年健保排口罩,還有振興三倍券,政府急就章上路,分流、預購等都讓民眾一頭霧水;公費疫苗預約平台,也發生類似網路塞車的狀況。

五倍券的混亂,理論上是「頻寬不夠、少了分流」;但雲端運算塞車,經過多次教訓,主管機關怎會沒想到?若是規畫設計的問題,那在系統分析階段,是否疏忽考慮各方面利害關係人提出的系統請求,如搶早鳥優惠、數位綁定等?

一般在考慮外包的時候,服務級別協議SLA)作為有效協調的重要機制,可將兩造之間特定的用語、可交付成果和責任等明確化,幫助企業避免嚴重的專案管理問題。民間適用,政府單位亦然?

這又要談到數位治理議題。從公民角度考慮設計和使用者友善性,焦點顯著轉移到了互聯網2.0,如美國舊金山的投訴專線三一一,現在轉型為手機與電腦 APP,用來反映城市與生活中的問題,如樹枝修剪、街頭髒亂、交通信號問題等,讓市府盡速處理。

數位治理」,可說是應用現代 ICT 以因應傳統政府治理的缺失(如不經濟、低效率或參與不足)所發展出來的,可以借重 IT 治理的提升企業價值,以及降低 IT 風險的能力來闡述及對應。

完整的數位治理框架,包括結構」、「流程」和「關係等三個機制:結構是成立具有問責功能委員會,委員會有權責與角色的扮演,如振興五倍券的系統請求,交付系統審查委員會,當然也有其他委員會,如數位指導委員會問責功能結構的存在;流程則代表正式的 IT 決策和監控流程,如服務級別協議 SLA 及關係的機制,關係機制實施各利害關係人之間的對話和協同合作。

有些數位治理框架值得參考,如民國 99 年(二○一○年)捷克首都布拉格舉辦一系列案例研究,審查數位治理的實施和管理,選自布拉格廿二個行政區的最佳實踐案例研究,即採用隱私和安全、可用性、內容、服務、公民參與等五大類別















厲害了這種官 可憐了這台灣


2021-09-25 05:51  聯合報 /   鄭紹成/文化大學國際貿易系副教授(台北市)
行政院長蘇貞昌。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官字兩個口,顛倒是非、黑白不分,官員隨意講、任意為,帝制、民主時代都相仿。

管理大師彼得杜拉克管理開宗明義由人完事getting things through people)。行政官員當然也是管理者,管理必須事先規畫妥善、層層授權、落實執行。

疫情以來,防疫的疫苗購買和救急的紓困振興,屢遭民怨,代表政府規畫能力欠佳、無法滿足民眾需求官員面對民意監督,不是強硬以對,就是老油條聲東擊西

行政最高領導面對民意監督「實問虛答」、舌辯滔滔,政策照顧高官、特權充分施打,卻讓台灣一半民眾望疫苗如大旱望雲霓。立委質詢疫情整體成效,閣揆問東答西:這兩天都是加零啊;委員想要了解有那些部長打完第二劑,閣揆強力護航:「官員是來答詢」、「不用舉手、不用站起來」,被點名的部長早施打二劑完畢

堅持天子開倉賑災、官員光鮮施捨的戲碼一再上演,輿論批評、民怨四起,雖千萬人不退縮。去年美國、新加坡、日本、韓國都發紓困現金,台灣還是堅持「民眾花錢買禮券」的振興券政策,標榜三倍,擾民、愚民、不便民。今年故技重施,五倍券無法堅持,各部會加碼各種優惠券,數位抽獎、加碼,民眾登記紛紛當機。百業蕭條、窮困民眾搶領待用餐現金是王身居廟堂的大官跟民間的老百姓,活在平行時空

購買疫苗政策失算,被五月突發疫情亂了如意算盤;預購五百萬劑高端疫苗,如今施打不到百萬劑。民眾戴口罩、居家防疫,但疫苗不打就無法有效因應疫情。自購疫苗沒有民間疫苗來得快,這算是另類台灣防疫奇蹟?

無法解釋、乏力說明,態度就轉蠻橫顢頇,「見笑轉生氣屢見不鮮。報告重在實情、數據,立院疫情報告整頁「棒球」舉例作文;民眾非莫不打,官員說:莫德納也不是等不到,是現在還沒等到。在野追問決策會議紀錄,官員不耐:「我就承認我講錯了嘛!都不能講錯一句話?」「沒有就是沒有」、「世界上又不是只有美國」。

不顧民怨、不理民瘼的可以當官、不正面對決民意監督的可以當官、只想任期將滿只謀選舉後路的可以當官厲害了,這種官。突然想起宋太宗戒石銘》「爾俸爾祿,民脂民膏,下民易虐,上天難欺。」可憐了,這台灣!
















提高生育的關鍵因素


2021-09-24 13:12  聯合新聞網 /   徐明義醫師(亞太生育健康學會理事長/台北醫學大學兼任教授)



近日來有許多新聞的報導,提到藝人求子的辛苦歷程,經過多年的努力,依然無法成功懷孕!

這是當前社會對生育問題嚴重的迷思,認為女性只要有月經就可以懷孕,再加上透過試管嬰兒,懷孕成功是理所當然!許多如此似是而非的觀念一再傳播,造成大多數人們的錯誤觀念。

事實上,人類的生育,先天上有一個無法跨越的鴻溝,這就是女性的年齡!從人類演化來看,女性要生兒育女,對她是非常大的風險與負擔,為達到生存舆生育的平衡,就產生了女生懷孕年齡限制

早期的婦女不會碰到這樣的問題,因為那時女性在20歲最遲30歲就完成生育的任務,但是近年來,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晚婚與晚育造成女性生育時間一再延遲;這個才是我們現今社會少子化不孕治療最大的困難!

女性的卵子是生殖的關鍵,而生理上女性的卵子不會增加卵巢只是儲備卵子倉庫,而男人的睪丸是工廠,可以源源不絕的製造精子。所以女性卵子數量上跟品質上受限於時間。當女性超過35歲,卵子數量和品質急速下降,到了40歲,女性的生育能力已經差不多告一段落;這才是現代婦女不容易懷孕最大的原因

試管嬰兒技術迄今已有四十多年的歷史但是生育年齡的限制醫學界還沒有辦法突破。因此,女性的年齡就成了現今生殖的障礙,超過44歲以後的婦女,就算用試管嬰兒來幫助懷孕,活產率也能不會超過5%;換言之,超過44歲以後的女性想要生小孩,就算用最有效的試管嬰兒,100次可能有95次會失敗;這就是為什麼我們常常看到一再失敗的例子。由於生殖醫學還沒有辦法突破前述瓶頸,因此要鼓勵和強調早期卵子保存生育檢測重要與必要性

早期保存早期檢測其實是這幾年在生殖醫學最大的進展,這也是生殖醫學界一直在極力推展卵巢功能 AMH(Anti-Mullerian Hormone,抗穆勒氏管荷爾蒙檢測及卵子冷凍只有早期檢測配合凍卵保存,才能把女性生殖能力時間上的延長

總而言之,我們需要更多的女性能夠認知自身生理上極限;對有意生育的女性,應該利用生育健檢生殖保存為自己的將來養兒育女提早規劃,以免一再陷入期望落空的挫折中。


經濟日報社論/陸加入CPTPP 著眼政治影響力

udn 論壇電子報.歷史報份http://paper.udn.com/papers.php?pname=PID0004
udn 論壇報

◆  聯合報社論/蔡政府一遇高端疫苗,就犯低端錯誤
◆  聯合報黑白集/這種道歉令人反胃
◆  經濟日報社論/陸加入CPTPP 著眼政治影響力









經濟日報社論/陸加入CPTPP 著眼政治影響力


2021-09-25 01:27  經濟日報 /   社論
中國共產黨總書記習近平。路透



在多邊貿易協商方面,中國大陸向來是循序漸進的,一直等到去年「區域全面經濟夥伴協定」(RCEP)談定之後,習近平才開口表態,要「積極考慮加入」跨太平洋夥伴全面進步協定(CPTPP),之所以謹慎,是從經濟因素考慮

雖然 RCEP 無論是成員國數量,還是人口以及經濟規模都要遠大於 CPTPP,但 CPTPP 比 RCEP 是更高階的貿易協定,無論是環保規定、勞工保護、甚至約束國營企業,都有更高的要求,由於大陸的經濟發展還沒有達到西方的水準,所以內部是有遲疑的,擔心加入後,未蒙其利先受其害,反而減緩了經濟的成長。

可是後來改變了,主要是國際政治的考慮。首先是,雖然歐巴馬政府一手促成了 TPP,希望未來的跨太平洋的經濟不要讓北京制訂遊戲規則,但川普上台後,立即退出,同為民主黨的拜登政府由於考慮勞工的反彈,不考慮重回 CPTPP,這給了中國天賜良機。

其次是,CPTPP 需要一個大經濟體,形成公共財,以做為其他較小經濟體願意遵守規範的動力,美國不加入,日本又不夠大,事實上,在民國 106 年(2017年)剛成立時,就有部分國家主張邀請中國加入,現在只是順應時勢,日本等國也很清楚,CPTPP 要走得更好更遠,必須進一步擴大經濟規模,最好的候選者就是中國。

第三,中國挑在此時公布申請,就是為了反擊反中聯盟,包括美、英、澳間的安全協議,以及美日印澳四方安全對話;這些聯盟不只是軍事意義,也是要削弱中國在該地區的經濟影響力。而北京申請加入 CPTPP,還能擴大政治影響力,許多國家面對中國龐大市場的誘惑,不會願意跟隨以美國為首的聯盟。

加入 CPTPP,必須要經過11個會員國的一致同意通過,目前成員國之一新加坡歡迎中國加入,但輪任主席國日本有條件同意,認為有必要觀察中國能否遵守協定的高規格標準。以中國經濟自由化的程度,絕對不會在越南之下,越南當時是美國指定要成為會員國,中國如今能否進入 CPTPP,也要視中國與其他國家的政治關係而定,尤其中國與有宿怨的國家,必須要進行雙邊諮商,這才是考驗。

澳洲這幾年與中國關係惡化,尤其去年4月倡議對新冠病毒疫情的起源,展開獨立調查後,澳中兩國就陷入外交僵局,兩國部長級互動也中斷迄今。中國並對澳洲煤炭、龍蝦等一系列農礦產品,實施非正式進口禁令,同時對澳洲紅酒、大麥課徵反傾銷關稅,澳洲貿易部長特漢指出,除非北京撤銷對澳洲產品的報復性關稅,否則澳洲不會與中國就加入 CPTPP 展開談判。

另一個與中國大陸有舊仇的是加拿大,中國由於「孟晚舟事件」,除了羈押兩名加拿大人,指控他們為間諜,也對加拿大貿易報復,加拿大則宣布停止和中國進行自由貿易協定談判,既然 FTA 停止了,未來中國與加拿大的 CPTPP 雙邊諮商,也凶多吉少。

此外,英國在今年2月申請加入,CPTPP 已決議籌備召開第一次入會工作小組會議,以國際貿易協定來說,速度飛快。如果英國先加入,以目前英美加澳一個鼻孔出氣來看,也會變成中國加入的障礙。

不過最大的障礙還是在美國,許多國家仍然以華盛頓馬首是瞻,包括日本在內的許多 CPTPP 會員國,甚至都還期待美國能夠重返,所以條款文字完全凍結在美國退出時的狀態。

中國申請加入後,勢必會引發兩派意見,紐西蘭與智利等國從擴大 CPTPP 的角度,積極爭取大陸入會,可是另一批國家,卻擔心中國大陸經濟影響力過大,不只排除了美國未來加入的可能,還會把 CPTPP 變成中國主導的多邊協定,這就完全違反了美國當初創設的初衷,不過從政治影響面來看,這可能也正是中國要申請加入的原因。

在充滿濃濃政治味的 CPTPP,台灣除了經貿上的難關外,政治風險也不小。













聯合報黑白集/這種道歉令人反胃


2021-09-25 05:57  聯合報 /   黑白集
行政院長蘇貞昌(左)補提國籍航空機組員3+11決策過程專案補充報告,報告中蘇對因疫情造成國人亡故正式致歉。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在反對黨杯葛下,閣揆蘇貞昌昨天補提三加十一決策的報告,首度對疫情造成民眾死亡表示道歉。請注意!只是書面道歉,並非本人親自致歉。由於是被逼出來的道歉,他在報告中依然嘴硬地說,沒有證據證明三加十一是造成疫情破口的原因。

這種不情願、無愧疚式的道歉,真的令人反胃。一個稍有人性的政府,對於八百多條人命在疫情中驟然消逝,就算不是決策錯誤所致,向家屬抱哀致意也是起碼的人情義理。蘇揆卻連遺憾都說不出口,要朝野幾度協商,才逼他勉強在報告中添加一句道歉台詞。

這個曾自詡「謙卑三次」的政府,早就把「謙卑」放水流,手中仍握得緊緊的只剩掌權官威。也因此,內閣中奇怪的人坐在不相稱的位置,宣傳詞令流暢比能力強會做事重要,權力與責任不對應也沒關係,於是一個有「酷吏」之名的老政客變成威風凜凜的大當家。面對這樣的政府,民眾若是接受這聲不甘願的道歉,豈非在侮辱自己?

其實,如果蘇貞昌自覺無辜亦無愧,他大可拒絕做這次演出。他不是不懂道歉,在奧運選手赴日經濟艙事件中,他一天就彎腰道歉三次。在泰山與鴻毛之間,他選擇鴻毛。在政治倫理中,他選擇俯視百姓忽視責任

在野黨不必再苦苦相逼了,民眾不想知道蘇揆的厚顏極限。










聯合報社論/蔡政府一遇高端疫苗,就犯低端錯誤


2021-09-25 05:54  聯合報 /   社論
季青漫畫



蔡政府疫苗採購與接種跳躍爭議不斷,許多錯誤都源自對本土疫苗高端的偏袒和放水,不惜違背科學良心,甚至不顧國民健康。這些爭議,最近更因美國將實施入境旅客接種管制,以及我國強推高端與各種疫苗的「混打」,越演越烈。蔡政府用整個黨、整個內閣之力護航一支疫苗,到了令人匪夷所思的地步;但這些力氣在撞到美國入境管制的銅牆後,恐將難逃粉碎的命運。

各國的疫苗政策最終目標皆不外三點:一是確保國民健康獲得保護,二是有效防止疫情擴散,三是及早擺脫疫情重拾正常生活。但台灣的疫苗政策因過度向高端傾斜,一則未能取得足夠的國際疫苗,二則高端的有效性難以驗證,三又無法獲得國際社會和世衛組織認可,以致破漏重重。接種高端的台灣民眾,未來若無法入境美國或前往其他採取疫苗護照認證國家,他們的一片愛國熱情卻換得國際懲罰,這是誰的錯?

高端因缺乏國際認證而有通行困難,其實是蔡政府早該想到的問題,卻因政治私心作祟刻意忽略不提。不僅如此,最近指揮中心發動一波「混打」研究,要用高端來混打莫德納、BNT及AZ 等疫苗,等於是用效力堪虞的高端來稀釋或弱化其他國際認證疫苗,除可能造成不明風險,更可能造成民眾接種的有效性受到破壞。試想,如果是第一劑接種莫德納或 BNT 的民眾,第二劑打了高端,未來在疫苗護照認定上也將出現爭議,屆時衛福部長陳時中能負責嗎?

陳時中對於疫苗政策信口開河,已到了每日一變的地步。稍早,因莫德納到貨不足,醫界建議「BNT混打莫德納」,卻遭陳時中悍拒,理由是「沒有科學檢證」、「不必打這麼混」。未料,次日陳時中卻宣布,正在研究「高端混打莫德納」。陳時中不許三款國際疫苗混打,理由都是「缺乏科學根據」;但對高端混打進口疫苗,卻稱「相關試驗不見得要國外做才能做,不然台灣永遠無法走在最前面」。很顯然,衛福部想用乏人問津的高端當成第二劑混打助銷,已至不擇手段的地步。

高端最近的另一爭議,是網紅自費檢測高端疫苗抗體事件;由於驗出的抗體數值極低,引發有效性不足的議論。陳時中稱,每個人打疫苗後的抗體反應都不同;附和的專家則說,打完第一劑疫苗驗抗體「沒意義」。接著,指揮中心官員突然矛頭一歪,指向「並未開放民眾自費檢驗抗體」,定調驗抗體之舉為非法」,台北市衛生局甚至揚言開罰

問題在,高端當初獲得緊急授權的唯一依據,就是中和抗體濃度;而今民眾檢驗得知高端疫苗抗體濃度低下,無異是拆穿了政府的遮羞布,這是衛福部最不想讓民眾知道的真相。事實上,檢驗抗體並非什麼高超的醫學技術何況,民眾想了解自己身體是否產生免疫保護,政府難道也要嚴罰圍堵嗎?在被外界嘲諷「州官又放火」後,政府只好宣布開放民眾自費檢驗抗體,不會開罰。

疫苗混打抗體檢測、及國際疫苗護照認證三事,正好是對政府國產疫苗政策的三個不同檢測,第一點測出了政府對外疫苗採購數量的不足,第二點測出了政府培植本土疫苗產業之盲目,第三點測出政府對內的自滿自誇,其實走不出台灣島。這三點,政府的作為不僅違反科學,違反理性,也違反透明原則,無助台灣在國際立足。

蔡政府疫苗政策犯下許多低端錯誤,都因為護航高端而致。但民眾生命財產損失的責任,蔡政府扛得起嗎?


盛治仁/歲月不須重來 更好的還在後面

名人堂電子報http://paper.udn.com/papers.php?pname=PID0030&page=1#ph  

◆  盛治仁/歲月不須重來 更好的還在後面
◆  方祖涵/冷熱極端的防疫溫差
◆  蘇蘅/神學士如何用社群平台說故事
◆  葉銀華/健全公司治理 檢討法人董事制度
◆  楊渡/疫情下的兩個抉擇
◆  朱宗慶/結拜兄弟情
◆  嚴震生/從棒球三冠王看學界三冠王







盛治仁/歲月不須重來 更好的還在後面


2021-09-25 05:59  聯合報 /   盛治仁(作者為雲品國際董事長)



中秋節闔家團聚吃飯,看到小孩長大的樣子,忽然覺得一輩子過得好快。當時自己一個人從高雄到台北念大學入住宿舍的場景還歷歷在目,明年自己的小孩子也就到了這個年紀。自己的人生似乎咻一下就過了大半,有點感傷。心理覺得自己還年輕,但生理和年齡的老化則是需要面對的事實

想起去年達特茅斯大學教授 David Blanchflower 的一篇研究報告,從一三二國跨國比較,在考慮財富、教育、婚姻等各項控制因素後,發現人們快樂年齡曲線接近U型,在年輕和老年時最快樂,在四十七、四十八歲時最不快樂。在他的研究資料中,十八歲是第一波快樂高峰,然後快樂指數逐漸下降到約四十八歲,然後隨著年紀變老又慢慢快樂起來,甚至還高於年輕時。十八歲時,覺得自己站在世界頂端,不知道挫敗怎麼寫,未來充滿無限可能。慢慢現實世界的磨難和挑戰,把我們拉回地球表面,特別是跟別人比較,不管是學歷、事業、財富、顏值、伴侶還是幸福感,都有別人比自己更強。

一直到大約四十八歲時,開始領悟到自己的理想不可能全部實現。跟別人比較,特別是從社群網路看到的特別剪輯精采畫面,是沒有意義的,才會慢慢學習到不要執著於我們沒有的,要專注於享受我們所擁有的。隨著年紀增長,除了皺紋,還有伴隨而來人生歷練和豁達,帶給我們另一種無欲無求簡單生活意境

四十八歲時,上有老、下有小、壓力大,健康也開始走下坡,工作可能處在高原期,離退休還有一段時間,俗稱中年危機看起來在統計上確實存在。我們知道這研究的統計數據後,可以做些甚麼改變呢?首先,如果您還年輕,不要等到四十八歲才去領悟這些人生體驗。現在開始就可以學習專注在自己所擁有的事物上,而不是一味去跟別人比。

如果您已超過四十八歲,在統計上,恭喜您已進入倒吃甘蔗階段,漸漸認清生命中的優先順序,生活也將越來越有滿足感。但千萬不要忘記,統計數據只是一個平均值,絕對有很大的個體差異,任何年齡,都可能快樂或是不快樂,每個個案最大的變數還是在自己的心態。

耶魯大學專門研究快樂學的 Laurie Santos 教授指出,降低物慾、多在現實世界結交好朋友、幫助別人、經常感恩、充足睡眠、常態運動、擁有自己的時間,及享受當下等都是有助讓自己快樂的方法。

這些建議固然值得參考,但更重要的是,幸福和快樂的定義,是由自己決定,不需要活在別人的價值觀裡

不記得是誰說過,人變老,不是年齡,而是心態。能有健康心態快樂充實地過每一天,就是最棒的生活態度。

問個腦筋急轉彎問題作結,就您已經歷過的歲月來看,如果可以選擇,您會想回到哪一歲呢?其實,已歷過的歲月,不須重來,因為最好的還在後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