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0月2日 星期二

經濟日報社論/改變中國模式 擺脫貿易戰陰影

udn 論壇電子報.歷史報份http://paper.udn.com/papers.php?pname=PID0004

udn 論壇報

◆  聯合報社論/「做了很多事」的政府,如何失去民心?
◆  聯合報黑白集/「西廠」接棒而起
◆  經濟日報社論/改變中國模式 擺脫貿易戰陰影







經濟日報社論/改變中國模式 擺脫貿易戰陰影


2018-10-02 02:44 經濟日報  經濟日報社論


美中貿易談判陷入停頓狀態,雙方進入持久貿易戰已勢所必然。中國國務院上周發布「關於中美經貿摩擦的事實與中方立場」白皮書,特別強調中國對於貿易戰「不願打也不怕打」,且談判不能在關稅大棒威脅下進行,也不能犧牲中國大陸的發展權。大陸領導人習近平上周亦首度對美中貿易戰公開表態說:「國際上,先進技術、關鍵技術愈來愈難以獲得,單邊主義、貿易保護主義上升,逼著我們走自力更生的道路,這不是壞事。」這一席談話更預示北京對貿易戰已做最壞打算及長期準備
美國川普政府對中國發起貿易戰,可說是防堵「中國崛起」威脅美國全球地位的戰略轉向,一連串關稅措施及各種形式的貿易制裁手段,目標不僅是為降低巨額美中貿易逆差,且意圖改變美國所認定中國的「不公平貿易行為」;面對近來美中貿易逆差仍持續升高,且北京迄未做出美國所期待的妥協,美國總統川普立場愈來愈強硬,也必然會祭出更嚴厲的制裁手段,要逼迫中國讓步。
北京在美中貿易戰初期對川普及美國政府嚴重誤判,乃不爭的事實;在體認到美國遏制中國快速發展的強烈意志後,北京雖然調整心態,希望從務實角度處理雙方貿易紛爭,並大力遏止內部「不惜一戰」的民族主義情緒。
但面對川普政府關稅措施的節節進逼,北京若屈服做出大幅讓步,不僅傷害中國民族自尊心,而且對未來大陸經濟發展將投下巨大變數。是以,在大陸經濟仍高度依賴對美國出口及對先進技術進口狀況下,北京自有高度意願藉談判務實解決問題,但也不能不做談判不成、貿易戰繼續升高的最壞打算。
貿易戰規模愈大,對美、中及全球經濟的負面影響也愈大,沒有任何一方會是贏家。但從當前美中經濟條件來比較,美國經濟成長強勁,失業率創新低,物價平穩,股市在歷史高峰,美元指數仍處於低水平,因而對貿易戰的承受力高;相較下,中國經濟下行風險高,城市失業率攀升,物價壓力高,股市持續下挫及人民幣重貶,在持久貿易戰中,明顯處於劣勢。
再從美中發展程度差距來分析,美國對中國市場的依賴低,但相對上,大陸經濟成長高度依賴對美國出口以及美國企業或關聯供應商在中國的投資,若高關稅影響對美出口並造成跨國企業出走潮,必然會衝擊到大陸經濟成長及就業。
還有,大陸高端產業發展,尤其是網通、人工智慧、物聯網、精密機械、生技等,仍高度依賴輸入先進技術及關鍵零組件,在美國乃至歐盟等工業先進國家嚴管陸企投資及併購其國內企業,又嚴格限制先進技術及設備輸出情況下,誠如習近平指出,中國取得先進技術、關鍵技術愈來愈困難,這當然會影響到中國經濟現代化的進程。
中國大陸要因應持久貿易戰,首要之務當然是要先穩住經濟,8月中旬習近平提出「六穩」的指示,目的就在應對美國政府的貿易制裁措施。但不可諱言,穩住大陸經濟的關鍵,在於能否有效擴大內需及持續吸引全球外商赴陸投資,以抵銷對美出口減少及美商撤出的負面效應。這又須視北京能否貫徹執行「深化改革開放」路線,讓民間部門能夠加速成長。
從更深層的面向來看,這也是要徹底改變自民國97年(2008年)全球金融海嘯以來因北京砸巨資介入經濟,造成「國進民退」的反改革現象,也就是要改變北京曾有高度自信、自豪優於西方自由開放經濟的「國家資本主義」,即所謂的「中國模式」。唯有改變這樣的「中國模式」,減少中國當局對大陸經濟的干預及對國企大量補貼,大陸民間經濟活力才能真正茁壯,也才能從根本上擺脫美中貿易戰的陰影。







聯合報黑白集/「西廠」接棒而起


2018-10-02 00:47 聯合報  聯合報黑白集
促轉會被貼上「東廠」標語。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張天欽為「東廠事件」下台,人們若以為民進黨會就此收斂,那就太高估蔡政府了。中選會近日處理公投案件正是如此,立刻就被反對黨封為「西廠」
中選會公布國民黨「反空汙」連署書審查結果,認定其中七萬多份為「偽造」,還說「犯罪可能性高」影射「犯罪」,不論虛實如何,都將使國民黨備受道德譴責。問題是,國民黨送出的連署書平白多了近萬份,難道不會有栽贓之嫌?這就是「獨立機關」中選會,可以拒收連署書,還可以認定「犯罪」
另一「獨立機關」黨產會,則把「影射」的操作推到一個高峰黨產會官員放話,稱他們調查中的婦聯會案,以「十分鐘十萬」的價格找學者專家辯護。如何處置婦聯會,黨產會顯早有定見,但順便「潑糞」對婦聯會落井下石,也沒在手軟。
但深入探究中選會到底如何認定連署書「偽造」,難道審查人員都是筆跡鑑定專家?而就算婦聯會真的高價聘請學者專家,這不是當事人的正當防衛權利嗎,黨產會說什麼嘴?執政黨為了選舉無所不用其極,所謂的獨立機關藏汙納垢,走了一個張天欽,無數的張天欽依然橫行,甚至變本加厲
在促轉會的東廠錄音裡,張天欽的政治操作包括了透過媒體放話、綠委充當側翼,並稱「間接影射殺傷力最強」,中選會正是他點名「也會燒起來」的機關在這個政府,張天欽們不會嫌少蟑螂通常不會只有一隻,牠們都是成窩的







聯合報社論/「做了很多事」的政府,如何失去民心?


2018-10-02 00:41 聯合報  聯合報社論
蔡總統多次在造勢晚會上訴說當總統的無奈與辛苦,但做了很多事的總統,民調卻越來越低迷。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距選舉剩不到兩個月,民進黨拚選舉卻越來越有氣無力。蔡總統多次在造勢晚會上訴說當總統的無奈與辛苦,還要求台下群眾認證:「有沒有覺得我做了很多事?」做了很多事的總統,民調卻越來越低迷,蔡英文除了向動員而來的支持者訴苦取暖,似只能自我催眠地相信人民會回心轉意,敗選的命運可以扭轉。
自我感覺良好的還有台中市長林佳龍,當議員要求他為政績打分數時,林佳龍說「我都自己超越自己」,大台中山手線十年前被笑,現在中央一次核定了,「我自己作夢都會笑」。如此「政績斐然」的市長,民調卻屢被對手追平,這恐怕是自詡為「民調之父」的林佳龍難以面對的事
蔡英文當然做了很多事,是馬政府所難望其項背的例如,她成立的黨產會與促轉會,以超越憲法的作為黨同伐異,用抄家滅族的手法打壓政治對手這種大膽違憲的做法,何止超越前朝,更超越了世界各民主國家蔡政府的另一特色是,凡政策上有任何閃失,都可以歸咎於「前朝」就連高雄發生水患,都能算到廿年前的吳敦義帳上這等廉價的推諉術,正是締造「無過失政府」光環的祕訣
民進黨在施政上的莽撞和蠻幹,也是史上罕見。為了一例一休,反覆修改《勞基法》,造成勞資關係空前緊張,基層勞工、經營者和消費者皆受其害。蔡政府自以為是最大功績的年金改革,掀起世代對立又打擊軍公教尊嚴;但頭洗了一半,卻不敢碰觸勞保年金破產的問題此外,為選舉而力推減稅改革,直到財政部驚覺減過了頭,才忙踩綜所稅減免的煞車最離譜的是買空賣空的能源政策,一味推動廢核,卻提不出務實可靠的替代能源方案一方面增加火力發電,卻帶來更嚴重的空汙一方面砸下重金力推綠能,卻完全補不上電力缺口,還帶來生態環境的危機
今天,種種國家大政都陷入「挖東牆、補西牆」的混亂,既缺乏前瞻的規畫,更不見宏遠的發展。如此明顯而嚴重的施政錯誤,讓民眾對國家與個人的未來感到茫然。在這種情況下,蔡總統還要向人民「討拍」,豈不荒謬?
民進黨政府最讓人駭異的,就是這種昧於現實、自欺欺人的驕狂心態,鄙視民眾的智慧與選擇,一味地推諉卸責,卻拒絕面對自己施政無方所加諸人民的痛苦。且看,滿街店面招租和夾娃娃機店顯示了低迷的市況,蔡總統竟能一再宣稱台灣經濟是「廿年來最好」,可見政府和民心距離有多遠。不可諱言,中央執政不得民心,已成了民進黨今年選舉最大的絆腳石。在這樣的氛圍下,蔡政府還要強打「政績牌」,敲鑼打鼓下鄉輔選,其實只會帶來反效果。
民進黨上周的黨慶出奇低調,多少反映了黨內對自己的「政績」感到心虛。包括前副總統呂秀蓮都公開砲轟蔡總統用人不當,太多罔顧專業的官派,弄得國家亂七八糟。她並警告,如果再繼續囂張傲慢下去,只會「自毀前途」。這些現象,其實民眾都看在眼裡:府院濫用親信,派系新貴當道,缺乏歷練的政務官卻高居大位,如何能做出有瞻矚的決策?最可怕的是,許多從天而降的官員恃寵而驕,卻人品可議,因此國發會有「偷拍副主委」,促轉會有「東廠副主委」,北農有年薪二五○萬的「實習生總經理」,地方政府則屢見「霸王代縣長」、「髒話處長」和「酒家局長」。這樣的政府,有什麼資格向人民談政績、博同情、討選票?
民進黨選對會召集人林錫耀最近在宜蘭喊話說,「不要看民調,要學賽馬把眼睛遮起來,向前衝就對了」。此話聽起來荒謬,但「蒙眼亂衝」的景象,不正是蔡政府兩年多來施政的寫照?瞎馬暴衝,不顧人民,只會把國家帶向危境。

【重磅快評】習近平拿自力更生譜出貿易戰的主旋律

◆  【重磅快評】習近平拿自力更生譜出貿易戰的主旋律
◆  【重磅快評】看看川普 日本真是台灣的好朋友嗎?
◆  【重磅快評】大潭藻礁命運繫於人話或鬼話?
◆  【即時短評】自嘲被霸凌 謝長廷「了不起 負責」

◆  【重磅快評】民進黨為何那麼懼怕打輸「韓戰」?
◆  【即時短評】鄭文燦氣勢盛 陳學聖突圍須用對策略








【重磅快評】習近平拿自力更生譜出貿易戰的主旋律


2018-10-02 12:30 聯合報  主筆室
習近平日前喊出自力更新,成了中南海傳達的主旋律,圖為他日前北巡糧倉的情景。圖/新華社


美國總統川普是典型買空賣空的生意人,外表疾言厲色,其實是空心大老倌,為了期中選舉勝利,他必需要向選民顯示貿易政策有成效,他的辦法很簡單:先創造危機氣氛,然後搬出戲劇性解方,但其實那些解方並未改變任何事。
前面已經有美韓貿易協定的重談,現在與加拿大重談北美自由貿易區協議,更為清楚;外界看起來,好像是加拿大被逼得讓步,但是把協議攤開來看,反而是美國讓步,加拿大只是配合美國演出。
在新協議中,加拿大力爭並保留了原本的爭端解決機制,加拿大雖然開放了國內的乳品市場,但是這本來就是TPP加拿大所承諾的,新協議允許加拿大可以向美出口的汽車與零件數量,高於目前的出口數,現行對文化創作產業的豁免也獲保留。
美國最大的勝利,僅是把名稱由原來的「北美自由貿易區協議」(NAFTA),改為「美墨加協議」(USMCA)
但為了要誇大這場勝利,白宮昨天特別舉行儀式,川普稱施加關稅的壓力,成功將美國的貿易夥伴帶上談判桌,這對墨西哥、加拿大成功,對歐盟奏效,現在要與日本談判,也如出一轍。
但是中國大陸似乎還沒有屈服,川普說:「這是因為,他們敲我們竹槓的時間太久了,以致一時之間無法令他們屈服。」他也再次威脅中國,「我們可以再增加2,670億美元」。
川普的估計是:「中國希望談判,而且十分迫切,但坦白講,談判為時尚早。現在不能談判,因為他們還沒準備好。如果大家在政治上太過倉促地勉強去做,那就無法達成對我們國家和工人適當的協定。」
但是大陸也許摸不清楚美國真正的意圖,也許已經決定對抗,不願意配合川普演出;習近平9月25日前往黑龍江考察4天,走訪了農業、私有企業、國營企業強調「糧食要靠自己,實體經濟要靠自己,製造業要靠自己」,他也坦承國際上的先進關鍵技術已越來越難以獲得,「逼著我們走自力更生的道路」
自力更生」因此成為《央視》新聞聯播25分鐘特別報導的關鍵詞,過去大陸領導人號召民眾自力更生都在「大躍進」、「文革」等遭國際孤立時期,在十一黃金周開始的時候,「自力更生」說就是官方希望傳達的主旋律,希望在假期內發酵。
如果有人懷疑這個詮釋,不妨看看與習近平同為太子黨檯面人物的前中信董事長孔丹,他的發言常最準確的掌握習的想法,他最近提出現在要仿效發展「兩彈一星」時期的新型舉國體制,要集中力量辦大事。
據傳:當川普聯大演說稱,中國企圖登報紙廣告,干預美國期中選舉,正在黑龍江考察的習近平罕見爆粗口,「怒斥特朗普(川普)及其智囊為『一群混蛋』,給中國和社會主義『抹黑』」。
這則傳說或許更準確的描寫,習近平與大陸菁英們要自力更生,不願意配合演出的心境。









【重磅快評】看看川普 日本真是台灣的好朋友嗎?


2018-10-02 11:02 聯合報  主筆室
日本首相安倍晉三。美聯社
自民黨代理幹事長荻生田光一在世界台灣同鄉會中呼籲台灣應早日開放福島五縣的核食進口;圖為日本超市裡的福島農產品。聯合報系資料照




日前,有安倍的左右手之稱,也是自民黨代理幹事長荻生田光一,在世界台灣同鄉會中呼籲台灣應該早日解除福島五縣核食進口禁令,並說如果失去信賴關係,雙方要如何維繫朋友關係?安倍是當前各國領袖當中最親台的,台灣應該要把握這個機會深化台日關係
日本人講話一向曖昧不明,喜歡用模糊字眼來表達自己內心的看法,而荻生田這段話實是具有三層意涵
首先,台日兩國是朋友關係,既是朋友,台灣就不應該卡住核食進口;然而,這卻是一種不對等朋友的看法,也是一種不負責任的說法,從過去以來,日本不斷地在台日爭議海域中驅趕、逮捕我國漁民,其主要理由都是依照日本的法律公事公辦,如今台灣依照本國法令暫不解禁日本核食進口,日本卻又跳過法律層面,直接訴諸朋友的情感,換句話說,日本可以做,台灣卻不能做,可見在日本政府眼中,台日是一種不對等關係。
其次,如果台日雙方失去信賴關係,將很難維繫朋友,這是兼具警告的字眼,從日本角度來看,民進黨過去曾經允諾開放核食進口,如今執政之後,卻出爾反爾,因為國內民意反對而未實現諾言,這將會讓台日兩國失去信賴關係,由此可見,日本對於蔡政府上台後遲遲沒有解禁核食進口,已經感到相當不耐,並認為這將影響到台日關係的發展。
最後,安倍是有史以來最親台的日本領導人,台灣應該要把握這千載難逢的機會,這是日本在下哀的美敦書,趁安倍還在位時,催促台灣趕緊解禁核食進口,只是,日本一方面說安倍最親台,另一方面安倍又即將於本月訪問中國大陸,趁中日友好條約四十週年的機會,讓中日兩國關係正常化,在安倍即將琵琶別抱,又何來親台呢?
再看看美國川普上台後,陸續對台灣通過國防授權法、台灣旅行法,並召回駐美洲大使以實際行動來挺台灣,反觀,日本則口惠而實不至,至今連最基本的沖之鳥捕魚問題,日本政府都不願意讓步,反而對台灣解禁核食進口步步進逼
本月中旬即將召開台日漁權會議,如果日本真是台灣的好朋友,請先解決台日漁權爭端再說吧








【重磅快評】大潭藻礁命運繫於人話或鬼話?


2018-10-02 10:07 聯合報  主筆室
環保署環評大會明天再審查中油第三天然氣接收站案,將採閉門會議審查。圖為上次會議中油董事長戴謙(右)上陣報告的畫面 。記者杜建重/攝影


明天〈週三〉是7,600歲的大潭藻礁重生日?還是中油三接觀新大撤退?下午2時環保署環評密室會議可能會有結論;不過,以蔡政府高懸的非核家園神祖牌,及缺電危機隨時登場,恐怕愛台灣、關心珍貴藻礁的民眾不由得不捏把冷汗。
環保署發出的開會通知,載明這是上月26日環評會的續會,仍然是環委與外界溝通;沒寫明的是,溝通結束、清場後環委改開閉門會議,不意外的是環保署意圖表決、做出決議。將是上次環評流會環保署長李應元報告賴揆「我負責」的具體落實。
週三的會,會像上次環評會的詭異嗎?上次會,好久不見的李應元難得蒞會主持,他對與會者禮數作足,但會議節奏「一切按程序走」寸步不讓;登記發言的學界、在地鄉親、環保團體,他堅守3分鐘準則,3分鐘一道,李應元自主席台站起來,意思很明白。
不常主持環評會的李應元,那天的衣著讓人一愣,他老兄白襯衫沒紮進西褲裡,袖子挽起,很有點江湖味。面對登記排隊、強調以大潭囝兒發言的大老、中研院廖運範院士,很客氣,很尊重,但時間卻未寬限,3分鐘一到,換下位發言
會議的對話其實氣氛不好,外聘環委多來自學術界,提出科學、現場證據,經濟部、中油等開發方不是不做回應,就是「不可行」強硬擋回;農委會、交通部等官派委員更是依據行政院的基調,強力捍衛中油3接必須興建的立場。蠻諷刺,官派環委多數不懂海洋、海岸、港灣,甚至沒去過現場
強辯「不可行」當然是立場使然、為了烏紗帽的不得不說,儘管沒有合理論述,但多少仍歸為「人話」,接下來逢迎長官意志的胡亂發言,其實已進入「鬼話」層次;一位官派次長級委員說,「替代案台北港不可行,有遭對岸飛彈攻擊疑慮」…;另位開發方長官的委員說「觀塘建港對海洋生態更好」…,連篇鬼話,能期待環評會能理性做出決議嗎?
明天環評會後半場將清場改開閉門會,揚言負責的李應元必然見招拆招,務必兌現給賴揆的承諾改開閉門會議、被清場的環團已發函外聘委員呼籲退席,既然知道環委會要橫祡入灶意圖強攻,何必留再現場被迫背書環評會淪落至此,豈只是荒謬









【即時短評】自嘲被霸凌 謝長廷「了不起 負責」


2018-10-02 01:05 聯合報  記者劉宛琳╱即時報導
駐日代表謝長廷在臉書自嘲,或許如部分媒體酸的「駡怕了」、「霸凌受害症後」,一大早就驚醒,爬來做旅客服務,就怕又有網路留言指責服務不如強國。圖片翻攝謝長廷臉書。



燕子颱風9月初重創關西機場,駐日代表謝長廷挨批辦事不力,這次強颱潭美侵襲日本,謝長廷持續在臉書發文說明最新情況,還自嘲自己有「霸凌受害症」,怕被指責服務不如強國。謝長廷不才說中國派人到關西機場接人是「假新聞」嗎?拿假新聞來發酸文就是我國駐日最高官員的格局,真是「了不起負責」。

燕子颱風事件,謝長廷從頭到尾沒有一點道歉,事發後不僅指應該由大阪辦事處來處理,由大阪辦事處道歉,還說「大阪不歸我管」大阪辦事處處長蘇啟誠事後寫了檢討報告,疑因外界輿論以及內部懲處的壓力,最後選擇輕生
身為駐日最高代表,面對求助無門的台灣人民及網路撻伐,本來就應該要有扛起責任和接受監督,而不是只占其位卻不謀其政,把所有責任都推給「假新聞」;現在面對同樣的狀況,謝長廷不再神隱,但在連續發文提醒民眾之餘,還如此態度輕蔑的耍嘴皮,這難道就是駐日代表的肩膀?
早知如此何必當初?如果謝長廷一開始就積極面對,做好指揮監督的工作,而不是切割大阪辦事處,遺憾或許就會少一點。自嘲被霸凌這種話,謝長廷還是收回去吧!難道他忘了,自己曾在事後坦承駐日代表應該承受監督,對他抨擊或批評不能說就是霸凌。
霸凌從來就不會是只有網路的片面訊息,誰才是真正被霸凌的那個人,又是誰霸凌他,那些壓抑和委屈,都是生命不可承受之重。

聯合筆記/鬆綁七休一 交部說了算?

udn 論壇報https://paper.udn.com/udnpaper/PID0004/332084/web/

◆  大學合併、自治 改革不能拖
◆  教母語或英語…資源配置最重要
◆  拿轉型正義搞東廠 令人不齒
◆  日友人悼蘇啟誠文:發誓繼續推動台日友好
◆  日敷衍挺正名 我仍唾面自乾
◆  聯合筆記/鬆綁七休一 交部說了算?
◆  願景回響/降「車震」指數 許我路平車不摔
◆  願景回響/補釘路工法錯誤 淪為無底洞
◆  漫畫/公投連署誰偽造?
◆  想一想「大屋頂中國兩制」







聯合筆記/鬆綁七休一 交部說了算?


2018-10-02 00:49 聯合報  許俊偉
台灣汽車客運業產業工會前往交通部,出示過勞會員的照片,要求交通部重新開會。 記者鄭超文/攝影



為了是否放寬「七休一」,交通部公路總局上周邀公路及市區客運業勞資協商,會後以正式新聞稿對外發布:「經勞資雙方代表充分討論後,取得共識」,可於年節、紀念日、勞動節日、其他由中央主管機關規定應放假之日,原則上可「十休一」,例外得「十一休一」。
公總官員受訪時則說,預計本月將該案提報交通部,最快明年春節實行。
公總的「共識」說言猶在耳,未料昨天隨即遭勞方「打臉」。台灣汽車客運業產業工會在交通部前高喊「勿讓司機過勞、保障乘客安全」,指稱交通部是片面發稿對外宣布,工會除了強調安全無假期之分,生命不論貴賤,也堅持維持七休一,甚至不排除按鈴申告交通部瀆職。
究竟是有共識還是各說各話,當天與會之人心裡有數。但撇開勞資雙方是否已有共識不談,交通部恐怕也把話說得太快、太滿了。
根據勞基法新制的設計,七休一放寬有三道關卡:第一道由中央目的事業主管機關把關,第二道須送中央勞工主管機關審議並完成公告,就算連闖兩關,也非所有該行業即可逕自鬆綁七休一,最後還得經各別工會或勞資會議通過
換句話說,交通部僅是最前線的基礎把關,「最快明年春節實行」恐怕不是交通部說了算。這是刻意不尊重勞動部?還是如此「放話」要對勞動部審議施壓?上一回,交通部提報的客運業鬆綁七休一案,就是在第二關時被勞動部打回票
客運業該不該在連假期間放寬七休一,當然可以討論。但近年國道重大事故頻傳,其中不少被質疑可能與駕駛超時工作、疲勞駕駛有關,在衡量鬆綁的同時,不能不記取教訓。可以理解交通部完成連假疏運的責任與壓力,但交通部的角色豈僅是疏運使命必達,客運業最根本的人力、勞動條件等結構性問題,身為目的事業主管機關的交通部,是否也捫心自問都已有效解決?
勞動部的角色一樣關鍵。客運業該不該鬆綁七休一,當然應衡量業者需求、疏運需求和勞資雙方想法,但也正因客運業是運輸事業,涉及攸關人命的交通安全,考量放寬時應比一般行業更加高度檢視。
否則,客運業要是因連續上班引發疲勞駕駛,甚至若不慎引發重大事故,就請交通部長勞動部長出來對放寬七休一負責







大學合併、自治 改革不能拖


2018-10-02 00:49 聯合報  劉容生/清華大學榮譽教授、前台聯大系統副校長(新北市)
陽明大學近期通過合校決議,清大、交大競相爭取。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台灣高等教育面臨嚴峻挑戰:就學人口減少,大學過剩,招生不易;國際競爭劇烈,高教資源投入不足,世界排名下滑;教師薪資低落,年金改革更是嚴重打擊士氣;學費偏低,入不敷出,公私大學受制於教育部統籌管理,良劣一致,無法公平反應學校品質。高等教育面臨改革,實無其他選擇
最近陽明大學召開臨時校務會議確定將啟動合校,清華、交通大學紛紛表態爭取合併,說明國內大學過多,資源稀釋,大學行政主管已開始認識到透過整併方能生存,大學合併實為台灣高教大勢所趨。台灣高教龍頭台灣大學校長遴聘受到教育部越權干預,更說明大學自主自治有名無實,已嚴重影響台灣高教發展
筆者在擔任台灣聯合大學系統副校長時,曾受教育部之託,出訪英、法、美各國高教,研擬台灣大學系統發展規畫,尋求如何利用大學系統,達成大學資源整合,行政自治,並能兼顧系統內大學獨立運作,維持正面的競合關係及原來校名。曾有如下建議:
陽明、清華、交通大學均為國內研究型頂尖大學,目前已同屬「台聯大」系統 (第四校為中央大學)。教育部可進一步立法健全大學系統,定位大學系統為獨立教育法人,承諾長期教育經費之補助。結合學校教師及行政人員、政府代表、社會賢達及企業領袖成立系統董事會,並授以獨立人事、財會、評鑑及教務發展之權利,統籌系統內大學長期發展整體規畫、資源分配及校長遴選。這樣一方面維持系統內各大學獨立運作,同時發揮資源整合及分配之效用。教育部可藉由大學系統完成大學自主、自理及自治
國人熟悉的世界頂尖加州大學實為一個大學系統,包括十所分布各地著名的研究型加州大學,即採取類似的教育模式。法國近年來,大力改革高等教育,整合大學、研究所,成立高等教育園區,結合教育、研究、創業,以期藉由研究資源與經費的統整,提升法國大學在世界大學的排名榜,增加國際競爭力。抗戰時期,北京大學、清華大學、南開大學移駐昆明,成立西南聯合大學,由三校校長成立委員會集體領導,統籌資源之運用,有效對應抗戰時期的資源匱乏,成功教育出楊振寧、李政道傑出人才這種種制度均為系統的不同範例,均可作為台灣高教改革之參考

沈呂巡/從諮議引起「滋議」說起

名人堂電子報http://paper.udn.com/papers.php?pname=PID0030&page=1#ph

◆  沈呂巡/從諮議引起「滋議」說起
◆  范疇/台獨與台灣中性化(Neutralization)







沈呂巡/從諮議引起「滋議」說起


2018-10-02 00:49 聯合報  沈呂巡(作者為前任駐美代表)
民進黨立委管碧玲(中)的女婿林子楊擔任駐泰代表機要秘書引發爭議,她在立法院議場內與外交部長吳釗燮(左)的互動特別引人注目。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駐泰及駐日代表處的諮議,引起許多滋議。
我外交生涯前面六年多,是擔任駐美代表處諮議。在這之前,我已拿到美國賓州大學國際關係博士,並任馬里蘭大學博士後研究員約一年,同時擔任中英文版「中國國際法及國際事務年報」執行編輯。攻博士學位的後兩年,我已在費城的外交政策研究所擔任「博士前研究員」,同所主持歐洲安全研究計畫的,正是甫離任北約統帥、後來出任美國國務卿的海格
那時我也開始為聯合報寫外交專欄文章。民國七十年我以旅美學人身分應邀回國參加國建會,獲選為政治外交組召集人之一。這時國內外大學教職邀約也不無眉目,同時接到外交部聘為駐美代表處諮議之約,記得月薪僅一千五百餘美元,較三等秘書猶少,且無房租等津貼。直接進代表處擔任國會聯絡工作,傳統外交同仁自然有人不服氣,但也有好友惜我未免把自己賣得太低。
我倒沒把待遇看得那麼重要,重要的是機會。外交學術研究可另作的時地甚多,但實務經驗,除政府給予的機會外,沒有別家分號。政府當年的考慮,也是與美斷交伊始,台灣關係法剛通過,正須全力發展對美國會外交而美國國會重要助理不乏教授或智庫人士出身,與之交往自以在美學有專精、已有若干歷練的年輕學子更具條件,故有聘諮議的作法
當年面談我的是外交部次長錢復諮議一年一聘,無所謂隨首長進退,考核指導我們的都是外交界翹楚,能跟這樣的長官做事,更是千金不換的機會
當時與我類似背景、同天同條件入行,只比我資深三分鐘的另一諮議,就是現在國安會秘書長李大維。兩諮議上陣月餘即遇「八一七公報」,幾乎全天奔走國會,雖屬低階新兵,卻多無負使命。如美國雖給我們「六項保證」,但只載於白紙一張,當時亞太助卿在國會聽證時答詢也模稜,參院外交委員會主席就一項項問有無此款並是否已告知台灣,助卿只好一一承認並列入紀錄。試想主席如何有此精彩問題?
六項保證中美國最不願明說的就是台灣主權問題,終於被參院司法委員會分權小組主席祭出卅八個相關書面問題逼問出來,國務院白紙黑字首度謂美國對台灣主權問題「不採立場」(takes no position),實在難能可貴國會紀錄附件中有我所撰八一七公報的簡析一文,本是我奔波國會時的說帖,相關助理覺甚具參考價值,擬併列入,我乃情商老東家以外交政策研究所客座研究員名義,提列全文
此文非在自詡,實以存真,而作今昔對比。多年來我們外交雖屢遭磨難,但總有一批公忠體國、專業傑出之士,挺身奮戰,且培養後進。但新制諮議只能令人惋惜,他們如有心外交,則跟著現在的老闆,自己的專業及前途何在?如無心,過水又能有什麼意義或貢獻?
外交部人事單位,同一件事要放行有眾多法令可引,要拒絕亦然故而解釋新制諮議均符法令,不足為奇。倒是拍板核定的部長,豈不正是當年的「李諮議」,焉能不知此中天壤之別?猶有進者,去年立法院已修法將非經特考而亦可外派的文官名額上限增到十五%,相當於十四人,屆時以政治為考慮的外派豈不更多?
這個政府,兩年五斷交,六處被改名,國際上多碰壁,免簽乏成長、反儘給他國,外交困局難因應,卻為自己人爭取外放美缺績效頗著但願我專業同仁,秉持優良傳承,使中華民國的外交,勉以為繼

名家觀點/Fed升息 美股照漲

名家觀點/Fed升息 美股照漲


2018-10-02 19:15 經濟日報  劉鎮陸



一般說來,利率上升(即升息)會使股票價格下跌或止漲。但美國聯邦準備理事會Fed自民國105年(西元(以下同)2016年)12月14日迄今民國107年(2018年)9月26日已連續升息7次,美國股價卻一路上漲。本文就是要解釋這次不尋常的原因。
根據我的利潤式,一個國家全體公私營廠商(包括外國在該國的分公司及子公司)在某一年度在國內扣掉折舊後的淨投資(以下簡稱國內投資),加上該國同一年度的貿易順差(以下簡稱出超),再加上該國政府同一年度的財政赤字的總和,若比上一年度增加,則該國全體公私營廠商在該同一年度的盈餘(個別廠商有的賺有的虧,但賺的總和超過虧的總和)(以下簡稱盈餘)會比上一年度增加,經濟好轉或更好,股市股價也會隨著上漲。
就我所查知的資料,美國的貿易逆差(即入超)在民國105年(2016年)為5,050億美元,民國106年(2017年)為5,660億美元,民國107年(2018年)1至7月為3,379億美元(依此換算2018全年為5,793億美元)。美國聯邦政府的財政赤字在民國105年(2016年)為5,856億美元,民國106年(2017年)為6,657億美元,民國107年(2018年)預估為8,040億美元。美國每季國內投資比前一年同季的增減比率在民國105年(2016年)Q1減少0.256%,Q2減少2.046%,Q3減少1.787%,Q4增加1.356%;民國106年(2017年)Q1增加3.026%,Q2增加6.382%,Q3增加7.688%,Q4增加6.25%;民國107年(2018年)Q1增加13.267%,Q2增加12.853%至35,867億美元。
由於川普的競選承諾對美國總體經濟很有利,故自西元民國105年(2016年)11月川普當選美國總統起,美國的國內投資立刻增加(民國105年(2016年)前3季每季都比民國104年(2015年)減少,但民國105年(2016年)Q4立刻變為比民國104年(2015年)增加1.356%),依我的利潤式,民國105年(2016年)Q4這一季美國全體廠商的盈餘也應增加,故雖然同年12月14日(以下用12/14表示月/日)Fed升息1碼至0.5%~0.75%,美股三大指數不但不跌,反而開始上漲。
民國106年(2017年)美國的國內投資每季都比民國105年(2016年)增加,財政赤字也增加800億美元,貿易逆差(即入超)只增加610億美元,故依我的利潤式,美國民國106年(2017年)全體廠商的盈餘一定比民國105年(2016年)增加,故雖然Fed在民國106年(2017年)的3/15、6/14及12/13各升息1碼至1.25%~1.5%,美股仍繼續上漲。
今年民國107年(2018年)Q1和Q2美國的國內投資再各比民國106年(2017年)增加13.267%及12.853%(Q2單季達35,867億美元)預估Q3和Q4仍會比民國106年(2017年)增加。美國民國107年(2018年)的財政赤字預估為8,040億美元,比民國106年(2017年)增加1,383億美元,美國民國107年(2018年)的貿易逆差(即入超)我預測會跟民國106年(2017年)差不多,不增不減。故依我的利潤式,美國全體廠商民國107年(2018年)的盈餘一定會比民國106年(2017年)增加,故雖然Fed 民國107年(2018年)3/22、6/13及9/26各升息1碼至2%~2.25%,但美股仍繼續上漲。
我預測明年民國108年(2019年)美國國內投資仍會增加(但增加比率會比民國107年(2018年)小),財政赤字仍會增加,貿易逆差應會比民國107年(2018年)減少,故依我的利潤式,民國108年(2019年)美國全體廠商的盈餘仍會比民國107年(2018年)增加,故雖然一般預料Fed 民國108年(2019年)會再升息3次共3碼,但美股仍會繼續上漲。
但我預測後年民國109年(2020年)會有變化,因川普總統能否連任成功很難預測,投資者會保守「停看聽」,同時比較基期的金額已高,美國國內投資可能不再增加,美國全體廠商的盈餘可能持平,故美股可能停止上漲或震盪小跌,Fed可能不再升息。


劉鎮陸

畢業於台大經濟系,創辦建星貿易有限公司,從事進出口業務近50年,專門研究經濟循環及貨幣。

名家觀點/引資回台 要有國家戰略高度

名家觀點/引資回台 要有國家戰略高度


2018-10-02 02:45 經濟日報  黃士洲(作者是台北商業大學財政稅務系副教授)



台商因應美中貿易戰與國際稅務資訊交換,紛紛有意將境外資金匯回台灣投資,立委也提專法草案,但關鍵仍卡在國內追稅風險。先前賴揆宣示兼顧租稅公平、資金有效管理、經濟穩定發展、稅政簡便等四大原則,鬆動財政部反對立場,近日蘇部長表示須落實於返台資金的明確管理,避免危及洗錢防制。
美國川普民國106年(2017年)底稅改,開放美國公司將海外盈餘匯回,僅需繳納一次性15.5%的所得稅,蘋果公司率先響應,將匯回總數近3,000億美元的現金,繳稅380億美元,同時宣布大手筆投資蘋果園區、增聘萬名員工。蘋果此舉,除了一次性的稅負透明清楚之外,相信與美中貿易戰升溫、國際稅務環境丕變等脫不了關係;無獨有偶,經過川普斡旋,鴻海郭董豪擲百億美元設立威斯康辛新廠。這兩件美國成功案例讓我們知道,即便是從來不缺資金活水的美國資本市場,依然還是需要政府的政策推力,才能引動勇於投資冒險的企業家精神共襄盛舉。
美中貿易戰的情勢一波嚴峻過一波,在陸台商不免擔心池魚之殃,況大陸經商環境已非往昔,台商回流重拾MIT標章,不失未雨綢繆的避險良策。兩岸供應鏈洗盤與重組,政府產經部門雖然已經開始動員解決人地水電等諸問題,但若資金回台政策,特別是最為關鍵的「稅務確定性」與「回台管制、鼓勵措施」,遲遲不能敲定,再多的政策美意與人力投入終究徒勞無功。
首先,所謂「稅務確定性」是指回台資金符合依規定申報、納稅並納管的法定條件之後,毋庸擔心事後追稅風險。當納稅人符合現行公司法與洗錢防制所要求標準,自動揭露實質受益人與控股投資關係之後,除非稅務機關事後另證明納稅人提供虛偽不實資料,否則應推定已誠實與正確揭露資金、收益來源。
其次,有鑑於民國98年(2009年)大降遺贈稅率引發資金回台炒房負面經驗,引資回台須配套對應管制措施。個人建議除完納固定比例的稅負之外,管制措施可有多元策略性考量。例如(一)購買中央或地方五年期建設公債;(二)專案申請在五年內將資金轉入建廠、擴廠使用,限制購買工業或事業用不動產,並嚴格執行空地稅;(三)專案申請成立投資控股公司,配合「5+2創新產業」與南向政策項目,進行限定期間的轉投資;(四)購買政府成立的科技、中小企業振興基金,基金憑證須持有至少五年。此外,建設公債與基金憑證衍生的收益、利息,納管期間內,亦可考量給予稅負優惠(例如抵扣資金回台應補稅負)。
財政機關將引資回台化約為租稅特赦,或抱持洗錢防制疑慮,政策視野過於保守狹隘,毋寧盱衡今日國際經濟趨勢/變局,引資回台政策正需要更為宏觀的國家整體經濟戰略高度,才可把握此振興、翻轉台灣產業的千載良機。


黃士洲

現任台北商業大學財稅系主任,曾擔任資誠會計師事務所稅務律師、法官學院稅務講座、德國DAAD、Max Planck獎助學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