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0月13日 星期六

經濟日報社論/從諾貝爾獎趨勢 看台灣減排困境

udn 論壇電子報.歷史報份http://paper.udn.com/papers.php?pname=PID0004

udn 論壇報

◆  聯合報社論/觀塘案過了,環評公信力也毀了
◆  聯合報黑白集/賴清德一巴掌打四臉
◆  經濟日報社論/從諾貝爾獎趨勢 看台灣減排困境








經濟日報社論/從諾貝爾獎趨勢 看台灣減排困境


2018-10-13 01:35 經濟日報  經濟日報社論


民國107年(2018年)諾貝爾經濟學獎日前揭曉,諾德豪斯教授及羅默教授分享此榮耀,瑞典中央銀行贊詞說,他們兩人的主要貢獻在於分別將氣候變遷與技術進步納入長期總體經濟分析之中。經濟為何及如何成長?地球是否有足夠的自然資源供經濟持續成長?這是人類社會長期以來的重要問題,其中羅默教授的內生成長模型,探討技術進步在經濟成長的角色及市場力量與政府政策如何促進技術進步而諾德豪斯教授自民國59年(1970年)開始研究氣候變遷,整合自然科學與經濟學,探討氣候變遷對當代及未來世代福祉的影響,其研究成果對於全球氣候變遷因應政策有重要貢獻
在得獎人揭曉同一天,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PCC)公布其最新的氣候變遷評估報告「全球暖化1.5℃特別報告」,這是具有全球重要性的消息,此報告明確指出全球暖化1.5℃與否對人類文明是存亡關鍵,也就是說如果全球暖化大於1.5℃,則將進入一個惡性循環,溫升失控,大量人類和生物都無法生存,全球人口大減,因此民國104年(2015年)巴黎協議已不足恃,全體人類必須在十年內大幅削減碳排放,至民國139年(2050年)左右,淨排放量須為零,否則氣候變遷將失控
面臨此人類文明存亡問題,諾德豪斯與羅默之獲獎更具時代意義,他們及後續學者的研究對於減緩氣候變遷具有重要政策意涵,有助於提升未來世代人類福祉及降低損害首先,諾德豪斯之研究已應用於氣候變遷減緩政策設計與成本效益評估,但是氣候是全球公共財,氣候變遷問題是現代人對未來世代的外部效果,且不確定性很高,以致於各國多想坐享其成,白吃午餐,造成目前困境,因此我們必須針對氣候變遷問題之特質,採取適當的全球集體決策與執行制度,否則各國永遠是坐而言,而不起而行,眼睜睜的看著地球逐漸暖化,身受浩劫。其次,羅默的研究成果也有助於減緩氣候變遷,因為技術進步是解決自然資源稀缺問題的主要解方,但是過去這類技術進步卻造成更高資源消費量,加劇資源不足問題,此外技術進步也有成本愈來愈高及效益愈來愈低的本質,這也有待研究解決之道
回到台灣,我們已知台灣的氣候變遷風險機率與損害程度都很高,為了自身後代子孫,早應該努力於排放減量工作,但是很遺憾地,台灣的成績令人汗顏,根據國際能源總署最新統計,民國104年(2015年)台灣人均燃料燃燒二氧化碳排放量為10.65公噸,遠高於全球平均值4.4公噸及日、德、法、英等國,僅稍低於美國、澳洲及加拿大等地廣人稀、相對富裕的國家。主因在於為促進經濟成長、鼓勵出口,政府長期主導油、電、水、幣值等價格,維持偏低水準,以致於產業結構偏向高耗能,且出口大量低價貨物,造成附加價值與薪資水準偏低的惡性循環。
要突破此惡性循環,首先,應運用綠色財政改革,提高油、電、水等資源價格,同時將新增財政收入返還給國民或降低其他租稅,這不僅可改善所得分配、降低能源需求、減少污染排放,更能刺激廠商投資研發、創新綠化生產技術、生產高質高價產品,進而提升附加價值及薪資所得。同時,油電市場結構及其價格決策機制也須調整,以確保油電產業之競爭性及其訂價獨立於政府主導與管制的雙手,則不會發生如上周政府為政治算計而凍漲油價,將近十年運作良好的中油浮動油價機制輕易地廢棄。
此外,為減少碳排放,非核家園政策亦需修正,因為非核家園主張僅見到核廢料處置對後代子孫的長期影響,但完全忽略替代核能發電的主力─燃煤電廠,排放大量二氧化碳對全球更多更久遠的後代子孫及人類文明造成的巨大衝擊,前者已有數國建置核廢料安全處置設施,但是若溫升超過1.5℃的臨界點,氣候變遷進入惡性循環,人類及其文明浩劫將無藥可救。








聯合報黑白集/賴清德一巴掌打四臉


2018-10-12 23:37 聯合報  聯合報黑白集
賴清德上周五赴立院備詢時,拋出同意「有條件停建」深澳電廠,經過7天就拍板停止興建。 記者林澔一/攝影



賴清德宣布深澳電廠停建,將這項令北台灣民眾不安的計畫自動銷毀。多虧台灣的民主選舉,如果不是民進黨在北台灣的選情多處告急,賴揆不會這麼快就採取決斷。
賴清德這一巴掌下去,當即打了四張臉第一位是經濟部長沈榮津。沈部長當初言之鑿鑿,說不建深澳電廠「北部會缺電」,全台電力「備轉容量會轉負」,而他將把深澳電廠打造成「世界一流電廠」云云。而今不過事隔半年,北台灣突然不缺電了,一流電廠也不必再建;對此變化,沈榮津應覺得恍如隔世吧?
第二位遭打臉的是蘇貞昌。十二年前,蘇貞昌在行政院長任內核定深澳電廠擴建計畫,如今此案卻受到民眾強烈反對,他一路捍衛,還猛批對手侯友宜「只會反對」,又罵「反深澳公投案」違法又欺騙。現在,賴揆拆了這條引線,主要目的竟是為了搶救蘇貞昌的選情。但沒了電廠,「電火球」還點得亮嗎?
第三個遭打臉的是甫辭環保署副署長職的詹順貴今年三月詹順貴投下關鍵票助深澳案闖關,他的理由是「個人喜好不能凌駕法律」;直到觀塘案,他才領略有人能以「個人喜好凌駕法律」。他辭了職,聲譽也毀,以身相許的深澳案則屍骨無存,真是慘賠!
第四個被打的是賴清德自己。賴揆當初拍胸脯說深澳電廠用的是「乾淨的煤」,又以「會缺電」來恐嚇人民。最後,竟自己一手推翻環評及先前所有大話,真令人大開眼界。








聯合報社論/觀塘案過了,環評公信力也毀了


2018-10-12 23:33 聯合報  聯合報社論
環保署環評大會日前通過觀塘工業區中油第三天然氣接收站案,引起軒然大波。 圖/中油提供



觀塘天然氣接收站案以環評史上最難看的手法低空過關,拙劣的政治操作讓民眾不齒,也讓先天不良、後天失調的環評體制體無完膚蔡英文就職時宣示「我們只有一個台灣」,如今證明這只是虛偽的文青辭藻要如何挽救環評制度,重建公信力,恐怕是極棘手的工程
觀塘案強行闖關,環團怒批「環評已死」;民眾在總統府前手持蔡英文親書的「藻礁永存」告示抗議,更是莫大諷刺。蔡政府聲言要「改革」環評制度,其作法只是一味要縮減環評程序,並加速環評過關的時程,把環評公信力拋在腦後。經過觀塘之役,審查已成表面文章,專業被拋在腦後,程序正義也變得無關緊要。觀塘案見證環評已死,也宣告今後環評將成為開發單位的橡皮圖章,環評無法再對可能的環境傷害提供防範及保護網,只能任由政府或開發者操弄。不難預見,接下來的開發案將勢如破竹,讓政府予取予求。
環保署副署長詹順貴請辭引發波瀾,他走時懸繫的兩項制度——《空汙法》及《環評法》,其實已難再寄望。以《空汙法》為例,該法六月大修三讀迄今,民眾看不到空汙改善的契機,許多人出門必備口罩,蔡政府卻大言不慚稱空氣品質已「明顯改善」。
至於環境評估制度的修整,從觀塘案的表決則不難看出,藉「官派環委」來貫徹政府意志,這樣的制度設計並不妥當觀塘案環評共二十一席委員,其中七席官派,觀塘案最後以七比○過關,其中主席李應元的關鍵票還未出鞘,僅由一名出席外聘環委臨門一腳即已達成使命,可見官派委員的力量「無堅不摧」。
再看,有些環委的專長是國際關係、統計或法律,完全缺乏環境專業,幾形同配合政府指令而動的「暗樁」。更蹊蹺的是,這次觀塘案的廿一名環委中,即有三名外聘環委以接過中油研究案等為由申請「迴避」,這是怎麼聘的?如此一來,使得原本需要十二人出席才算有效的環評會議,變成十人出席即可運作。也因此,在眾多獨立環委缺席抗議下,這場環評卻利用門檻降低而強渡關山
環評會另一重大缺陷,是開發行為走在相關管制規定之前,列席相關部會代表一問三不知。如此一來,環委即便知悉有重大瑕疵,也難以要求補正。以核一拆廠案為例,台灣不曾拆過核電廠,相關管制規定一片空白,即便台電等相關單位拍胸脯保證,誰能確知拆廠能安全執行?
再以排隊待審的風電案為例,陸域風電多設在河川區,但因水利署沒有河川區管制規定,營建署對風機免建照、免雜項執照,幾乎愛怎麼建就怎麼建。至於扇葉啟動動輒達數百平方公尺的風機葉面,形成鳥類飛越的「死亡之牆」,而現有法規一片空白,以致開發商信口開河說「鳥會找縫飛過去」。當年國光石化環評案有「白海豚會轉彎」的笑譚,如今風電則有「鳥會找縫鑽」的神話,實如出一轍。
現行環評制度疏漏不少,但經過多年努力,如今好不容易逐漸步上軌道,並獲得基本的社會信賴。孰料,如今深澳和觀塘連續兩案,都是為了護航政府能源政策,由官派環委根據指令強力闖關,把專業環評意見摒棄於門外,也讓社會對制度的信賴毀於一旦。詹順貴在辭職聲明直言,「賴院長過度期待的發言」與「被迫過於密集加排大會」引發環委抗議杯葛,正是導致環評制度崩潰,公信力盡失的癥結
我國的環評制度,如何在開發與環境保護之間求取更大的平衡,以避免環評擋道或行政專斷,都有再考慮及修正的必要其中,主要關鍵仍在執政者的心態,一旦政府或開發部門將環評當成工具,拒絕溝通,或放棄維護公共利益;那麼,「我們只有一個台灣」的大話,將跟「藻礁永存」一樣變成「藻礁永沉」了。

【即時短評】行政中立拋腦後 國會上演助選秀

◆  【即時短評】行政中立拋腦後 國會上演助選秀

◆  【重磅快評】鄭文燦的票抵給蘇貞昌 機關算盡太聰明?
◆  【重磅快評】賣祖產換選票!諾貝爾獎點出蔡政府病灶
◆  【重磅快評】帶著敵情練兵?國軍自貶為御用馬戲團
◆  【重磅快評】帶著敵情練兵?國軍自貶為御用馬戲團
◆  【重磅快評】蔡英文國慶宣示嚴辦假消息 就從李應元吧
◆  【即時短評】籠中烏鴉不叫了 「社運入朝」失靈現形
◆  【重磅快評】詹順貴遞了投名狀 賴清德卻賣了江湖
◆  【重磅快評】李應元講的是哪門子江湖道義?
◆  【新聞幕後】在被更粗暴對待前 詹順貴辭職明志
◆  【重磅快評】觀塘環評會將會是一場鬧劇?
◆  【重磅快評】油凍漲跟政治無關 這假新聞不該查嗎?








【即時短評】行政中立拋腦後 國會上演助選秀


2018-10-13 12:04 聯合報  記者連珮宇╱即時報導
行政院長賴清德(圖)上午在立法院備詢圖/本報資料照



九合一大選即將舉行,政府高官化身最佳助選員,賴揆6月至今輔選各縣市灑下的選舉支票,已超過7,000億,最近更將戰線拉進國會,盛讚台中市長林佳龍立法院本是監督行政的殿堂,卻淪為執政黨大唱雙簧的舞台,官員與立委一搭一唱,公然上演助選大秀
賴揆輕易諾許重大政策,為選舉算計,從823水災以來討論熱度高的治水工程,到花東連年埋單、卻從不見成果的交通建設,甚至連今年最具爭議的燙手山芋「深澳電廠」,都能在區域立委連番叫屈後成為政策交換的籌碼,政策反覆轉折,更凸顯施政毫無方向。
當初賴揆為了說服民眾,提出「乾淨的煤」與「超超臨界機組」說辭,強調現在的燃煤發電與傳統發電大不同,所排放的汙染量跟天然氣相差無幾;即使外界強烈質疑,賴揆仍不改說法,3月在國會答詢時還苦口婆心呼籲藍委,未來北部會有缺電危機。
沒想到,這幾天政策180度大轉彎,賴揆繞過環評,高喊「深澳換觀塘」;昨天更火速宣布停建深澳電廠,強調大潭電廠有餘裕,可取代深澳電廠機組。以往多次無視學者、環團、民眾抗議的重大能源政策,竟能隨心所欲的在三次質詢就喊卡,其間也暴露了施政顢頇、獨裁的本質,眼中毫無程序正義。
更令人咋舌的是,賴揆竟然在國會殿堂公開稱讚同黨籍、爭取連任的林佳龍,還和環保署長李應元雙掛保證,盛讚林佳龍是第一名,將行政中立拋諸腦後,一點也不避諱,在他們心中,可能不知道「行政中立」四個字要怎麼寫。 
賴揆以龐大的行政資源神助選,選舉支票在地方造勢會場灑完,還要灑進國會,深怕選民沒看見建設要看顏色,政策也要配合選情,當政治正確取代了程序正義,千億元的選舉支票誰來埋單?

聯合筆記/非核代價 全民承擔

◆  鬆綁幼兒園教英語 起步早未必好
◆  最可怕的癌症 其實不在病房裡...
◆  從深澳到觀塘...能源政策?選舉工具!
◆  把驢殺了 不一定就會有馬
◆  聯合筆記/非核代價 全民承擔
◆  停建深澳 坐實政策草率
◆  當「監考官」上場助攻…行政中立靠邊站?
◆  以核養綠沒過 誰的劇本?
◆  漫畫/一帖良藥
◆  想一想「大屋頂中國兩制」








聯合筆記/非核代價 全民承擔


2018-10-12 23:56 聯合報  賴昭穎
行政院長賴清德(中)在立法院總質詢時宣布「停止興建深澳電廠」,經濟部長沈榮津(右)與環保署長李應元(左)一同備詢。 記者林澔一/攝影



「在決策時的價值取捨或排定優劣、輕重緩急時,總要兼顧制度的穩定性,才能建立可長可久的公信力。否則,縱使形式上程序合法,仍會讓制度崩潰,公信力蕩然無存。」
這是環保署前副署長詹順貴在環評大會審查中油第三天然氣接收站開發案(觀塘案)前,在社群網站發出的請辭聲明中的一段話,這段話出自一位當朝「前官員」之口,對於現任政府只問結果、不管程序的指控,尤其發人深省
為了促進產業發展,公平會在兩位委員請辭後,決議撤銷原本對美商高通裁罰案,達成改以投資代替的和解案同樣的,中油觀塘案也在多數民間委員缺席、詹順貴請辭後,由官派委員主導通過
政府透過形式上合法手段達到政策目標,與會者以缺席、請辭明志,是對執政者蠻橫心態最深沉抗議,原本旨在透過多元參與尋求共識的委員會、大會,成為政府橡皮圖章,對制度傷害莫此為甚
然而,回到觀塘案,政府寧願破壞制度也要通過環評,說到底,還是為了民國114年(二○二五)非核家園目標當核一、二、三如期除役、核四不運轉,根據經濟部規畫,屆時燃煤發電占比將不低於二成七、再生能源占比超過兩成,燃氣比重將超過五成。這樣的能源配比,在非核前提下,觀塘案非過不可,否則到時供電將出現一大缺口。
從扁政府推動「二次金改」前例可知,公共政策涉及龐大利益分配,一旦「限時限量」,恐讓有心人趁機謀私利相對於金改,能源議題牽涉民生,影響也更全面但為擁抱非核神主牌,當年喊卡二次金改的副閣揆蔡英文,卻選擇限時限量方式推動能源轉型
以再生能源為例,有專家示警,政府想在民國114年(二○二五年)達到太陽光電設置達廿GW目標,將面臨土地短缺、水源汙染和環境破壞等挑戰。至於離岸風機,政府祭出名列前茅的躉購電價,吸引全球主要開發商爭搶,但除了設置風機面臨的天災風險,國銀為配合政府政策,在風機融資案面臨的不對等風險,也不容忽視。
更不用說,台灣屬獨立電網與海島國家,能源依賴進口,非核後,自主能源剩供電最不穩定的綠能,加上未來超過五成發電寄託在進口天然氣,面臨不可測的國安風險。
推動非核家園過程中,民眾和企業對供電不穩得共體時艱,而非核目標能否如期如質完成,卻充滿不確定性,更不用說,日後為此付出有形和無形代價,都由全民承擔。

薛承泰/兒虐尤烈於恐攻

名人堂電子報http://paper.udn.com/papers.php?pname=PID0030&page=1#ph

◆  薛承泰/兒虐尤烈於恐攻
◆  趙春山/兩岸也有「第三選擇」的空間嗎?
◆  楊志良/選民易冷
◆  周行一/美國到底要什麼?要得到嗎?
◆  嚴震生/實至名歸的諾貝爾和平獎得主
◆  蘇起/美國會來救嗎?

◆  王健壯/監委得不到大法官的關愛眼神
◆  施振榮/財團法人法 衝擊財團法人業務推展
◆  馬凱/兩岸賽局 誰能勝出?
◆  盛治仁/別把子女成就 當自己的桂冠
◆  劉維公/一座生病的城市
◆  沈呂巡/從諮議引起「滋議」說起
◆  范疇/台獨與台灣中性化(Neutralization)








薛承泰/兒虐尤烈於恐攻


2018-10-12 23:48 聯合報  薛承泰(台灣大學教授)
聯合晚報3月推出「兒虐悲歌」系列報導,呼籲政府應該重視兒少病例複審制度,建立「兒少死亡檢視制度」。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經濟與和平研究所公布恐怖主義指數報告,民國105年(二○一六年)全球恐攻死亡總人數二萬五千六百七十三人,從民國59年(一九七○年)代以來,唯一超過三萬人發生於民國103年(二○一四年)。相對地,根據聯合國資料,民國105年(二○一六年)全球有五百六十萬名五歲以下幼童死亡,民國104年(一五年)則是超過六百萬幼童死亡。儘管幼童死亡數是恐攻死亡數的二百倍,可是國家花在對抗恐攻經費上,卻可能是千倍於預防兒虐
去年台灣沒有恐攻,兒少死亡卻高達一千三百八十七位,其中兒虐死亡廿七位,事故傷害死亡二百四十五位,這些都是可以避免的。國慶日又傳來單親媽攜兩子自殺,所幸長子有透露消息獲救。兒少死亡對於每年出生數持續下降的台灣,是雪上加霜!尤其兒虐死亡不過是冰山一角,在恐怖陰影中成長的兒童,不知有多少?
上個月發生在新竹市男童遭父親同居人褪光衣物、吊綁在陽台罰站,整個人瘦到皮包骨;還有四歲女童獨留家中,半夜醒來,跑上街找媽媽。不論是前者的「管教不當」,還是後者的「疏忽」,都只有一個事實,那就是將幼年子女推入險境,也凸顯了「親職」的問題
尤令人震撼的,去年發生兒虐案例中,施虐者有七十六點二%是父母或養父母,若加上同居人,則高達八成。換言之,施暴者通常是最親近的人,也是兒童的「照顧者」或「監護人」在動物世界中,似乎還看不到這個現象很諷刺的,兒虐的發生似乎跟著人類歷史走
在過去高生育年代,經濟條件差,父母常需面對養活一組籃球隊子女的壓力,在無暇照顧好每個子女的情況下,「愛之深,責之切」,希望子女順從,父母才有時間去打拚。儘管父母的用心,子女未必能體會到,卻能在成長過程中,看到父母如何對待其兄弟姊妹而察覺「親職」的存在。無論是半夜揹著弟妹去求診,還是和父母形成衝突,看在眼裡,點滴在心頭。
民國69年(一九八○年代)台灣進入現代化,經濟起飛、小家庭崛起,家中子女少,個個都是寶,成長中不僅物質生活較為充裕,體罰也被明令禁止在教育上強調人權與自主,家庭中父母威權不再,連學校老師的權威也式微。於今民國79年(九○)後世代也開始成為父母,這些新世代在原生家庭中體會親職的機會較少,一旦成為新手父母,常是手忙腳亂不知所措,最好有人幫忙帶小孩,不然就送托育機構,這一來,連練習親職的機會也放棄了!
當親職觀念逐漸淡薄,就算是年過卅的父母,基本上仍像小孩帶小孩。君不見,網路上流傳父母眼睛盯著手機,不知娃娃車滑向了馬路中間,或是讓幼兒獨自玩耍發生意外而沒有警覺;當親職敵不過手機的吸引力,或父母困於不穩定的婚姻、或陷於經濟困境、或染上藥酒癮,那更是一顆不定時炸彈!
值得注意的,近年來兒虐通報數來自父母,居然少於來自受虐孩童的求救,這是嚴重警訊!日前行政院已核定「強化社會安全網計畫」並強調「以家庭為中心」;若沒有具體措施,以重建親職觀念、穩定婚姻與家庭、強化父母的責任,增設再多的社福機構與社工,又如何能防範危機於家庭之內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