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8月26日 星期五

經濟/中國正以全新之姿重返國際舞台

.聯合報社論..「統戰」或「自囚」:台灣的政治迷惘
.聯合報黑白集.花錢如流水
.經濟日報社論.中國正以全新之姿重返國際舞台






經濟/中國正以全新之姿重返國際舞台


2016-08-26 01:15 經濟日報 經濟日報社論

大陸外交部發言人陸慷日前宣布,大陸國家主席習近平將出席20國集團領導人第11次峰會並主持會議。 美聯社


由中國大陸擔任主席的G20峰會即將在9月初在杭州舉行,峰會主題為「構建創新、活力、聯動、包容的世界經濟」。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將出席主持會議及發表主題演講。
媒體報導,杭州市府當局這一年來大興土木,已將市容搞得煥然一新,為了配合峰會的安全及交通順暢,小吃飯館被勸說不用瓦斯,峰會舉行期間,部分機關學校停止上班上課,並以津貼方式鼓勵市民出外旅遊。這些都是所謂中國政治的特色,中國人太好面子,可以理解,但過了頭也未必足取。倒是在迎接這個中國首次舉辦的國際大會之際,大陸當局預料會在峰會中向全球提出「中國方案」,展現中國的意志。要解讀此一作為,得從整個國際社會自進入新世紀以來大形勢的變化談起。
這個所謂的大形勢,就是全球權力結構的巨大變化:一、作為超級強權的美國,歷經兩次反恐戰爭及金融海嘯之後,元氣大傷,難以再「號令天下」;二、自1970年代以來就主導全球事務討論與發展的G7組織,也因參與國家國力的減弱而顯得益發力不從心;三、一些發展中大國尤其是中國異軍突起,經濟增長表現亮麗,綜合國力急速壯大。在這樣的背景下,2008年突然爆發金融海嘯,全球金融及經濟形勢險峻,發達國家全都束手無策,倉皇間,才意識到G7完全無力應付這樣的危機,因為G7沒有納入當時GDP已是全球第三的中國,於是立即決定將已納入中國在內的「20國財長及央行行長」會議「升格」為領袖峰會,在金融海嘯爆發後的兩個月舉行了第一次「G20峰會」。這是中國以關鍵新興大國的身分「受邀」登上國際治理舞台的開始。
八年過去了,在「後金融海嘯時代」中,儘管發達國家一而再、再而三採取量化寬鬆(QE)貨幣政策,全球經濟卻仍一直陷於長期停滯的「L型」困境之中,並且還將面對一再QE後超量流動性反撲的巨大風險;中國成長雖也放緩,但大致仍能維持在6%到7%之間,以這樣穩健的速度,遲早必將取美國而代之,成為全球GDP之首。於是,在這樣的全球經濟困局下,正好擔任輪值主席的中國,在G20杭州峰會中,會有什麼樣的思考,什麼樣的理論與對策,及什麼樣的作為,自然備受各方高度關注。
根據這樣的了解與觀察,不妨對這個所謂的 「中國方案」作一猜想與推測,其核心內容或包含兩部分:
一、對全球化進行全面深刻地反思。自上世紀二戰結束迄今70年來,全球化範圍不斷擴大,的確為全球帶來了很多利益。但不容否認,當前全球貧富問題日趨嚴重,這不但導致了益形尖銳的社會矛盾與政治危機,甚至也成了全球需求遲滯不振的主要根源。
與此同時,在美元霸權主導下的全球金融秩序不但經常失衡,導致風險,而且美國QE也正是全球貧富持續加速惡化的主要源頭。另一方面,全球化也似乎正在加劇不同信仰、不同文明之間的對立、矛盾與衝突,IS的壯大及全球恐怖主義的蔓延,對全球安全正在構成愈來愈大的威脅,凡此,在在顯示已到了必須對全球化進行全面反思的時刻了。
二、全球化有利有弊,而如今結果卻顯示弊愈來愈大,其原因自然跟一個日漸失序與失能的國際權力架構或全球治理體制有關。明顯地,這也已到了一個不容逃避、必須嚴肅面對的時刻了。此時便需要一套理論作為基礎來進行引導分析,對全球治理體制進行全面深刻檢討。
這或許就是「中國方案」的基本內容或方向。
最後,為什麼是「中國方案」而不是美國方案或新加坡方案,因為美國及發達國家都是全球化的既得利益者,對改革不會積極;而一眾小國、窮國、弱國,即使想改也有心無力;最後,就只能是屬於發展中且快速崛起、影響力日益增加的中國了。
「中國方案」,看來是事有必至,理所當然。

聯合/花錢如流水


2016-08-26 01:15 聯合報 聯合報黑白集

蔡英文總統。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新政府上台百日,未見任何治理績效,卻不斷撒錢解決問題,又連續承受突如其來的損失。從百日看四年,這種花錢如流水的施政,將何以為繼?
有人估計,蔡總統上任百日,包括華航空服員罷工、國道收費員補償、向國外租用發電機組等,即花掉百億元,等於一天賠掉一億。事實上,若算上誤射雄三飛彈一枚一億,兆豐金遭美國重罰其中十一億是全民埋單等等,總數絕對不止於此。
錢如果花得有道理,也就罷了。但如果像華航罷工的處理這樣,討好了空服員,結果地勤和機師都要比照;然後,客運和火車司機都要跟進。如此一來,無異把財政的窟窿變成無底洞。
更可議的是,經濟部編了九十億元預算,要向美、日租用天然氣發電機組,以備供電吃緊時之需。這實在荒謬到令人駭然,蔡英文不是一再保證台灣「不會缺電」、十年不漲電價嗎,那為何還需要向外租發電機?試想,台灣花了幾千億蓋的核四要被廢掉,核一一號機還可以用卻不准啟動,台中火力電廠不准全開;自己有的設備不運轉,卻要花大錢向國外「租」發電機,且九十億只夠付一年租金。請問,政府的算盤到底是怎麼打的?
說實在,這一百天,如果民進黨政府讓人們看到一點創收、開源的本事,乃至看到一點激勵人心的成長願景,各部會花點錢,民眾也心甘情願。但現在是「生雞卵無,放雞屎有」,花錢如流水的政府,誰能信服?

聯合/「統戰」或「自囚」:台灣的政治迷惘


2016-08-26 01:15 聯合報 聯合報社論

上海市長代表沙海林(左後)23日與台北市長柯文哲(右後)出席雙城論壇開幕式,一起見證台北與上海簽署包括「馬拉松交流」、「台北電影節與上海國際電影節」、「台北市文山區與上海市松山區」等三項交流合作備忘錄。 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記者蘇健忠/攝影


上海市委統戰部長沙海林到台北出席「雙城論壇」,「統戰」的頭銜成了巧妙的借喻,恍似沙海林特地來台出席「雙城論壇」,就是為與柯文哲形成所謂「統一戰線」,以對抗共同的敵人蔡英文。但這文章未免作得太大、太遠,彷彿兩岸形勢可以孤空地自世局剝離,當然會失去真貌。
中國崛起自廿一世紀即成為無法逆阻的趨勢,二○○一年的中美撞機事件,即是新世紀全球權力新圖像的一個縮影。為避免引發全球的過度疑慮,隔年接下中共領導班子的胡錦濤提出了「和平崛起」論,為未來的世界權力結構,預為理論部署。
「和平崛起」其後被刻意潤飾成「和平發展」,強調中國並不追求霸權;而這塊全球戰略標籤更進一步被用於兩岸關係上,從而凸顯兩岸關係已從過去半世紀分裂的獨特歷史情仇,被放進全球戰略脈絡之下,成為一個中南海並不十分眷念的局部事務。
這個背景,正是習近平在蔡英文當選以前迄今,不曾從「九二共識」這個前提上退守的底氣所在。他在去年「馬習會」就定下這根「定海神針」,直至蔡英文就職演說搬出中華民國憲法與兩岸人民關係條例,北京的指標尺度依然寸步不移,一再要求蔡英文完成未完成的答卷。其中原因,正是因為全球戰略格局已經產生根本性的改變所致。
亦即,習近平的對弈者,並不是蔡英文,而是歐巴馬、或是明年的川普、希拉蕊,以及安倍等的全球戰略對手。中共其實並不需要刻意籠絡柯文哲,不需要以柯作為槓桿,以求扳動蔡英文。能扳動蔡英文者,豈非只有美、日?
蔡英文作為上世紀末的李登輝「兩國論」幕後的原創者,卻在十七年後自己當上了總統,就職時宣示她將依循其內涵與本質皆為「一個中國」的中華民國憲法處理兩岸關係。且不論她的支持者中,或有相當比例是兩年前太陽花運動中的反中天然獨世代,但就大局而言,蔡政府畢竟受到這一「中國崛起」的現實潮流所框定與制約。
然而,這也正是蔡英文的困境。在全球不斷變動中的政經秩序下,台灣儼然已被世界擠至邊陲,她的親信黃志芳才會把台灣自比為「螞蟻」。蔡英文試圖以她自己編製的遠中、親美、附日的權力路線另闢蹊徑,探索出一片新的海洋,但執政百日將屆,蔡英文團隊卻猶仍深陷惶恐灘頭,大嘆零丁。
如今蔡英文的處境是:她所寄望的跨太平洋夥伴協定(TPP)已有胎死腹中之虞,連美國自己內部都群聲反對;新南向政策亦不過是海市蜃樓,於是被迫要向北京遞出橄欖枝,冀圖對岸的善意。而當外圍的通路與連結都在逐次失效與斷絕的情境之下,出口數字更看不到翻紅的契機,整個經濟已然緩緩陷入緊縮的循環。這些,皆與她受到獨派牽制,悍然推拒兩岸政治最重要支撐即「九二共識」,所造成的後果與效應。
沙海林只是上海市委的一位常委,在馬英九主政時期若來交流可能不會引起太多注意,但在蔡英文主政未及百日的此際,卻成為全台聚焦的一位重量級官員,豈不令人深感反諷?而所謂「統戰」幽靈在台飄盪的指控,又怎不讓人啞然失笑?這樣的視角,彷彿處在柏林圍牆猶未倒塌、冷戰鐵幕依然矗立的時空,那種台灣猶留在歷史隧道裡遲遲不願昂藏前行的畏縮,令人感到深沉的悲哀。
「統戰」已是舊世紀的名詞,「台獨」亦然。民進黨未曾告訴人民的是,「台獨」是以冷戰的舊思維與框架去看待世界,所炮製出來的過時主張;否則,蔡英文面對南海仲裁結果,何必依然擁抱與中國主權重疊的南海諸島?
台灣若不能看穿全球現勢,卻用「統戰」自我恫嚇,其實只是在進行「自囚」。沙海林統戰不了誰,但台灣若只在髮夾彎裡打轉,卻可以把自己活活困死。

聯合筆記/超生冠軍

.長照最大課題:不怕老人化,只怕人老化
.「數位政委」來了,請接招
.南向…放棄大戶 追求散戶
.聯合筆記/超生冠軍
.不憑調研施政 髮夾彎綿延
.治大國若烹小鮮 豈可隨意翻攪
.大船急轉彎 小螞蟻落海
.唐鳳這個年輕人不簡單
.該跳收心操了
.一個兆豐 兩把大火!







聯合筆記/超生冠軍


2016-08-26 02:42 聯合報 李春

大陸女排選手朱婷。 新華社


奧運會的餘波,在中國大陸仍漣漪圈圈,其中一圈,因中國女排新秀朱婷而起,再度引發「超生冠軍」之議。
朱婷是河南人,這兩天不同媒體都傳出,河南從省到縣,一級級地方官,都跑到朱婷家,有的送錢,有的送獎牌。看了有關報導,有人大怒,有人大笑。
網上有段故事說到,河南省長慰問朱婷父母,說:「感謝你們培養了好姑娘,為祖國贏得榮譽,為河南人民掙了光,您有什麼要求可以提出來。」朱婷父親拿出一張單子說:「能把這計劃生育罰款單報了嗎?懷朱婷的時候差一點被弄死,到處躲到處借錢,賣了耕牛交了三萬才了事。」
這不知是故事還是段子,但朱婷是真的「超生女」,她家被罰超生款也是真的。朱婷一九九四年十一月生於河南省周口市鄲城縣秋渠鄉朱大樓村,排行老三,上有兩姐,下有三妹。當地有「一孩半」計劃生育政策,第一胎是女孩可生二胎,但不準生第三胎。朱婷是老三,算是標準「超生」,要罰巨款。
一個地方政府不准出生的人,家窮差點念不成書,但本人堅持下來,又因身材高大被選進體校,苦練成功,進了運動隊,又被郎平看中進國家隊,朱婷真是幸運。而河南當局這時授予朱婷家「河南省最美家庭」榮譽稱號,是有點令人啼笑皆非。
在河南省,朱婷不是第一個「超生冠軍」,四年前的倫敦奧運會,河南平頂山人李雪英,獲女子舉重五十八公斤級金牌,當地官員也是跑到李雪英家,又送錢又送花,說李雪英為河南拿回第一塊奧運金牌,對其父母說「感謝您培養出了這麼優秀的子女」。而李雪英也是「超生女」,她家有五個女兒,她排行老二。
也是在倫敦奧運會後,有人注意到中國奧運「超生冠軍」現象,當時除李雪英,還有奧運會男子舉重六十九公斤級冠軍林清峰、奧運體操女子平衡木冠軍鄧琳琳、奧運會女子十米跳台冠軍陳若琳、奧運會男子雙人三米跳板冠軍羅玉等,被列出是「超生冠軍」。
中國的奧運「超生冠軍」,即政府不准出生的人,居然不聽話生下來了,而後成功揚名,政府反過來要熱捧,這對中國的計劃生育政策,實在是個大大的反諷。但反過來又值得研究,這些「超生兒」們,因何而成世界冠軍,是因為他們艱難生存,生命力更強嗎?


李清志/威尼斯的建築省思

.李清志/威尼斯的建築省思
.薛承泰/活得久 有錯嗎?
.林中斌/為何梵蒂岡北京商議建交?
.葉銀華/銀行為誰而治?
.蘇蘅/如何給孩子一支手機?
.朱宗慶/「拜託,用走的!」
.劉克襄/他們來自南台中







李清志/威尼斯的建築省思

2016-08-26 01:59 聯合報 李清志(實踐大學建築設計系副教授)


今年暑假,威尼斯又成建築人夢寐以求、最想去的城市,因為今年又逢兩年一次舉辦的建築雙年展,這個建築展集結了世界各地建築工作者的智慧與想像,也呈現出不同地區人們的建築思考,一直是世界各地建築工作者觀摩與學習的最佳時機。
今年的威尼斯建築雙年展與往常十分不同,因為策展人是不久前才獲得普利茲克建築獎的智利建築師Alejandro Avarena,這位建築師過去專注於社會住宅的設計與社會問題的解決,因此提出了「Reporting from the Front 前線報告」作為今年大會主題,使得今年的建築雙年展與以往十分不同,不再是世界明星建築師獨攬大局,也不再像以往充滿前衛怪異的建築設計;反倒是貼近一般民眾的生活實際,呈現出世界各地民眾實際的居住問題,以及各地方建築師面對現實問題所提出的解決方案。
這次的展覽讓人重新思考建築的本質,探討所謂的「好建築」到底是什麼?
歷史上,現代主義的建築師們,曾經以「社會工程師」(Social Engineer)自居,希望以建築設計改變人類社會,卻因為理想性過高,忽略了許多人性的需求,反而造成另外的社會問題。不過對於Alejandro Avarena而言,他的確相信優秀的建築師可以改善人類生活,「唯有人們一同參與,才能創造真正有靈魂的建築。」
建築展主要展區位於威尼斯軍火庫及綠園城堡,有趣的是,參展國家中,可以看見許多第三世界國家,無不卯足全力布展,希望藉此機會展現自己的國家實力與能見度,例如智利、阿根廷等南美國家的展出,都令人十分驚豔;但是那些歐美高度開發國家,似乎就沒有這樣的壓力,他們的展覽感覺十分簡單與輕鬆,澳洲館甚至在展館內布置一座水池讓人泡腳休息,號稱是「Pool Architecture」,雖然有些偷懶,卻因為夏日炎熱,看展辛苦,反而大受遊客的歡迎!
日本是少數高度開發國家中,每屆建築展都同樣努力以赴,認真嚴謹展出的國家,他們利用雙年展機會,有計畫地推銷日本新生代建築師進入國際舞臺。這樣的做法,可以看出日本政府與建築界是有整體戰略的,並非單打獨鬥、土法煉鋼,他們不放棄每個國際場合,去行銷自己的新生代建築師們,以至於今天我們看到全世界都有日本建築師的作品,這樣的現象並非偶然!
反觀台灣與香港,在建築雙年展中,因為政治因素,一直被排除在正式展覽之外,所以只能在外面自行舉行會外展。也似乎是因為內心一直有「為國爭光」的強大壓力,反倒無法施展太大創意,總是呈現著保守、拘謹的感覺。
縱觀今年的威尼斯建築雙年展,可以體會建築本來就是普羅大眾生活的重要議題,對於百分之九十的地球居民而言,明星建築師的瘋狂設計與前衛藝術,根本不是他們的事;如何解決每天都要面對的實際生存問題,才是他們迫切關注的焦點,因此包括居住、汙染、水源、新移民、危機、自然災害等問題,都成為這次建築展關注的議題。
在這次的展覽中,我們終於看見,建築師從高高在上的天神地位,重新回到人間,成為一般人,貼近人們迫切的需要,與人們共同面對苦難。
(作者為實踐大學建築設計系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