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7月1日 星期六

經濟日報社論/補助學費 更應提升青年就業力

udn 論壇電子報.歷史報份http://paper.udn.com/papers.php?pname=PID0004

udn 論壇報垃圾 udn ,欠缺 

◆  聯合報社論/服貿還在口水戰,台灣的時光已一去不返
◆  聯合報黑白集/淪喪的何止官箴
◆  經濟日報社論/補助學費 更應提升青年就業力






經濟日報社論/補助學費 更應提升青年就業力


2023-07-01 00:10  經濟日報/ 經濟日報社論
補助就讀私立大專學生每年3.5萬元學雜費已成選舉熱門話題。(本報資料照片)


補助就讀私立大專學生每年3.5萬元學雜費已成選舉熱門話題。姑不論是否為撒幣政策,青年發展在經濟結構快速變遷面對愈來愈多挑戰是明顯的事實,如何讓多數青年不被遺落經濟成長之外,已經是整體社會難以迴避問題

台灣近年來知識經濟發展特色日益凸顯,產業二元化發展尤其助長了此一趨勢,也造成青年就業與薪資二元化現象。以頂尖公立大學畢業生為主的贏者圈,就業與薪資條件上遠優於一般大學畢業生,私立大學生備受夾擊情形更為明顯。私校學生普遍來自非富裕家庭,面對高昂學費,多須在課餘工讀維持生計,雖可增加社會歷練,卻也無可避免犧牲可供學習以提升競爭力時間。先天不足加上後天失調,使私校生難以有公平的起跑點,無論就經濟公平或是社會階級翻轉的理想而言,這已是如今更為凸顯的多年沉痾

問題的嚴重化還在於近來各大學調漲學費呼聲更為空前,辦學優化需求成本升高勢不可遏,這將讓私校生與其家庭處境更為艱難。大學在力求卓越之外,是否應同時具備公共化特質維持低學費肩負提供社會階級流動責任,一直都是爭論的議題。若沒有政府介入,這樣的矛盾很難靠大學自己解決。多年來,政府的介入方式主要是提供低利學貸努力維持階級流動可能性,這樣的模式的確發揮了效果,減輕非富裕家庭就學負擔。然而,在低薪環境不易改變、就業趨向二元化發展下,私校生畢業後學貸還款負擔益顯沉重,也進一步影響了後續婚育決定,衍生出更複雜的經社問題

補助私校生學費並非最完美的政策,例如部分私校生也來自富裕家庭,但基於矯正上述日漸擴大的負外部性,不失為輔助低利學貸良好政策-在大學學費可能起漲之際,努力維持大學公共化特性,避免進一步惡化階級僵固薪資差異惡化

儘管如此,單靠學費補貼政策就想扭轉私校學生弱勢地位當然是過度期待。下一個課題是私校畢業生就業力能否因此政策而提升,進一步縮小薪資差距。此一問題必須由學生端與學校端共同探討。就學生端而言,學費補貼的正效益在於使學生減少打工時間聚焦課業,但面對物價上揚及學費可能提高,每年減少約3.5萬元支出就算是杯水車薪,四年下來減輕學貸負擔,對初入社會私校畢業生還是一個比較好的起步。

學校端的問題較為複雜。以目前近乎百分百青年在學率私校為了競逐學生資源提升註冊率,已使大學招生成為買方市場。許多後段掙扎於退場邊緣私立大學,幾乎已完全喪失篩選與加值這兩項大學最基本的功能,許多學生可在完全沒有壓力的情形下取得大學文憑,其結果是不但就業力未獲提升,且徒然虛擲四年光陰學費補貼只淪為單純金錢移轉。

學費補貼政策另一值得討論之處,就是默認人人讀大學不僅是常態,也具促進階級流動重要性,否則對選擇不就讀大學的青年豈非不公平?就此,學費補貼可能助長被詬病已久學歷至上論。在學歷日益貶值許多大學的確難提供能力加值實情下,青年應該有更多元的生涯發展可能性,因此更完整政策不應只是私校學費補貼,還應提供更多元青年生涯發展支持政策避免錯誤引導青年生涯發展決定青年就業力提升非僅事關個人生涯成就,也是整體經濟能否維持成長與韌性的關鍵,更與社會能否趨向較理想的所得分配有關,補貼私校生學費只是第一步,後續還需有更多的配套政策才行。











聯合報黑白集/淪喪的何止官箴


2023-07-01 00:32  聯合報/ 聯合報黑白集
總統府前發言人Kolas Yotaka(谷辣斯.尤達卡)驚爆與隨扈不倫戀。圖/本報資料照片
波波漫畫


蔡政府官員不知怎麼了,一個接一個出事。駐泰代表莊碩漢剛因涉及性騷請辭,這幾天又傳出總統府發言人 Kolas 和隨扈不倫戀,遭對方妻子提告。洋洋灑灑一百多頁的鹹濕對話曝光,她迅速請辭

政府發言人是國家門面,蔡政府發言人卻不斷自毀。前有丁允恭把辦公室當砲房被告,後有丁怡銘牛肉麵造假事件,再有最短命政院發言人陳宗彥因接受性招待請辭。再加上 Kolas 的不倫戀,發言人失德比率之高,可以登上全球排行榜了。

在 #MeToo 事件中,外交官中鏢的比率也很高。除駐泰代表莊碩漢駐菲代表徐佩勇外,還有駐日內瓦外交官被控傳不雅照騷擾。但外交部的處理,都讓加害者安全下樁。更惡劣的還有,懲戒法院院長李伯道被控性騷,司法院則讓他提前退休退休金領好領滿。

司法院處理李伯道,沿用的正是國安局前局長陳明通從台大榮退的同一模式。犯了什麼錯不要緊,只要上頭有人罩著,就能安然抽身。唯一不同是,性騷的李伯道悄悄隱退,觸犯學倫的陳明通卻大聲喊冤,說林智堅論文案是「世紀大冤案」。當「作賊的喊抓賊」,台大只好要求教育部公開學倫審議全文,讓社會公斷

種種官場現形記,說明蔡政府淪喪的不止是官箴,還有公理與信譽,和高層的識人之明。但一心只想著權力的人,會在乎榮譽嗎?












聯合報社論/服貿還在口水戰,台灣的時光已一去不返


2023-07-01 00:35  聯合報/ 聯合報社論
藉著服貿簽署已屆十周年,民眾黨主席柯文哲(圖)的國政白皮書擬提議重啟服貿談判,國民黨總統提名參選人侯友宜亦同表支持。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民眾黨總統參選人柯文哲最近拋出「重啟服貿談判」議題,引來大綠小綠圍剿。民進黨痛斥他可惡、不負責任、走回頭路;時代力量則批柯文哲是為了搶深藍的票,才不惜扭曲太陽花運動。對此,柯文哲則辯稱,自己當年是「反黑箱、不反服貿」;他也呼籲民進黨趕快通過《兩岸協議監督條例》,不要讓它在立法院躺著。

表面上看,圍繞「重啟服貿」的討論似乎很熱烈;實質上,它只是被當成大選攻防的工具議題,並沒有任何政黨真的認真在思考服貿的利弊和可能性。首先,柯文哲並不是自己主動公開倡議「重啟服貿」,而是其草擬中的「國政白皮書」提及這點,被親綠媒體翻出來炒作,他只能被動接招。其次,柯文哲最近多次排在民調首位,民進黨當然要將原本對準侯友宜的火力移到他身上;原本貼給藍營的「賣台」標籤,也改送柯文哲。時代力量作為太陽花學運受益者只能一味附和。第三,國民黨其實樂見「服貿」重見天日,但也深知除非拿回執政權,否則此事終無可能,只能軟弱地回應。

值得玩味的是,柯文哲辯稱當年是「反黑箱,不反服貿」,說詞聽起來狡猾;但時移勢易,倒也有不少人埋單。原因很簡單:其一,當年隨著反服貿而興起的太陽花學運,近年光環剝落,不少民眾開始後悔沒給服貿機會。其二,兩岸關係自反服貿後下墜,近年更走至劍拔弩張,年輕人必須延長兵役,這種惡劣關係並非國人所願。其三,如柯文哲所說,當年反服貿是因為審查時的黑箱作業;同理,蔡政府和美國簽訂的《台美廿一世紀貿易倡議》原來也不擬送立法院審查,也是另一種「黑箱」。

經過多日論戰,服貿能否重啟,目前依然前途渺茫。然而,在「誰更黑箱」的爭論下,蔡政府近日終於同意將《台美廿一世紀貿易倡議》從原本的送立院「查照」,改為送立院「審查」。這點,倒是這場論戰的意外收穫。尤其,美方與我簽署的《美台廿一世紀貿易倡議》,在美國必須經過參眾兩院同意;而民進黨在立院有過半席次,卻連這個程序都想要省略,真的是「吃人夠夠」。若不是「重啟服貿」的話題勾起民眾心裡的痛處,蔡政府豈會在乎什麼民意,什麼「黑箱」?

諷刺的是,這個被柯文哲稱為「假新聞一條龍」的重啟服貿議題,一周來受到各黨的熱烈討論,也盤踞了媒體許多版面;但各方的爭論只是口水戰,「重啟」根本不是焦點。說來可悲,這就是台灣政治浪費人民精力的一種獨特方式:它燃燒民眾熱情和腦力,卻追求成果或目標,任由所有能量在空氣中消散而不以為意。

十年前,柯文哲和綠營共同把「服貿協議」打入地獄,宣稱要建立監督機制的《兩岸協議監督條例》也沉睡不醒;唯獨民進黨還坐享紅利的 ECFA,蔡政府仍緊抱不放。十年後,服貿或許仍有可供炒作的殘餘價值,綠白兩黨因此在那裡津津有味地舌戰不休;但台灣錯過的時光和機會,誰能夠彌補?十年前因應當時兩岸發展程度設計服貿協議,經過十年遷延,就算要再重走,也已不是當年的同一條路。可笑的是,我們的政治人物,仍然只有同一套說詞;他們陳舊心態和步調,哪裡帶得動台灣前行之路?

沒錯,服貿還在政治口水戰,但台灣十年的時光已經一去不返。台灣若連鳳梨石斑開放陸客都不能談,要談重啟服貿,唯一可能就是政黨輪替。否則,民眾就只能繼續坐視政治人物耗盡大家期待和未來



世界新聞媒體年會/因應假訊息 回歸閱聽眾素養

udn 論壇報垃圾 udn ,欠缺 

◆  補助私大學費 頭痛醫頭
◆  有錢大撒幣 沒錢維護教育品質
◆  區域發展不均 窮人仍輸起跑點
◆  世界新聞媒體年會/因應假訊息 回歸閱聽眾素養
◆  世界新聞媒體年會/別忘記媒體的社會責任
◆  勞退金砍半 能當政績?
◆  美軍售框定規格 把台灣當棋子?

◆  蔡英文總統論文讀後感(上)/我兩度赴倫敦政經學院借閱 2019-09-18 18:22
◆  蔡英文總統論文讀後感(中)/外殼燙金 內頁像傳真紙 2019-09-18 18:32
◆  蔡英文總統論文讀後感(下)/兩種編排有異 畢業35年收到 2019-09-18 18:32







世界新聞媒體年會/因應假訊息 回歸閱聽眾素養


2023-07-01 01:06  聯合報/ 林法/公(彰化市)
世界新聞媒體年會昨天一場針對「事實、謊言、仇恨及選舉」的論壇上,菲律賓新聞網站 Rappler 共同創辦人 Glenda M. Gloria 舉菲律賓總統小馬可仕操縱社群媒體、改寫家族過去貪腐事實、奪回政權為例,說明假訊息對民主政治的影響。記者潘俊宏/攝影


本屆世界新聞年會「AI崛起與假訊息」主題,讓我想到大學上市調課,老師曾以「Garbage in,Garbage out(垃圾進,垃圾出)」,提醒用不好或用不對數據的糟糕結果。如今四十年過去,「資訊開放社會」到處充斥造假消息,不禁懷疑閱聽者本身是否就有太多「垃圾」?

全球化與資訊化的世界雖「」,社群平台卻讓人變「」,以致包容、理性退場,固執、偏見當道。更可怕的是,據年會學者研究,未來 AI 自動生成內容將占九成產出,後果會使「一切淹沒在噪音中」。當然,新聞從業者「守門員」角色這時格外重要,可是我們能指望今天遭各樣意識形態和商業利益染指媒體嗎?

情況更嚴重的台灣,釜底抽薪之計還是要回歸閱聽眾自身素養的問題。但學校的「媒體識讀」課程只怕是治標唯有像法國從小學推動哲學教育,培養學生思辨與邏輯能力,方可找回人的「主體能動性」。否則,識者所稱「欠缺哲學教育可謂現代文明第八罪狀」,絕非危言聳聽,正如網路上什麼都有,就是找不到「自己」和「想法」。

後真相」時代中,反智社會已養出民粹主義這頭大怪獸,我們憑什麼期待只在乎選舉而非下一代福祉的政治人物,可以好好清除膚淺、謬誤、虛假甚至仇恨的「垃圾」?這「雞生蛋、蛋生雞」的難題,最終解答還是在於有多少人能自覺汙穢吧!












世界新聞媒體年會/別忘記媒體社會責任

2023-07-01 01:07  聯合報/ 林泉利/國中退休教師(新北市)


本屆世界新聞媒體年會討論重點包括假新聞、選舉及政治等議題,相信台灣的在野黨可說是刻骨銘心,因為蔡政府三不五時要打假新聞,偏偏所謂綠媒為了掌握「空戰」優勢,傳播相關政客編造的「假新聞」,當鋪天蓋地達到效果之後,即便對手澄清再澄清,或者司法提告也枉然。

這種事後證實是造假的新聞,往往是從中央到地方一體成形的通廚新聞造假,在台灣已很難根治,相信這些與會的媒體人可以走訪台北街頭或隨時打開報紙、電視與網路,即可以一睹究竟。

假新聞多出自特定機構社團與自媒體,前者透過一般的報社與廣播電視台傳播,後者與這些年蓬勃發展的 LINE、臉書等網路社群相關。原則上屬於公共媒體論述與報導應受公部門監督,如 NCC 就是最重要節制機關,可惜近年 NCC 失去公正立場,相信最近審議鏡電視頻道一事所引發的爭議,與會的幾位國際新聞媒體人應會把相關資訊帶回去好好研究研究。

至於 LINE、臉書等,也涉及許多人際衝突與引起法律糾紛,原因不外乎使用者不尊重他人;另則比較憂心的是「謠言滿天飛」,也可能導致部分疑似加害人瞬間淪為被集體霸凌、千夫所指未審先判的犯人,這一波 #MeToo 即有類似之例。因而,媒體秉持毋枉毋縱之心,屬於捕風捉影道聽塗說就直接丟到垃圾桶,別忘媒體的社會責任













補助私大學費 頭痛醫頭


2023-07-01 00:46  聯合報/ 呂健吉/台灣哲學諮商學會理事長(宜縣礁溪)
季青漫畫


從賴清德副總統提出補助私立大專生學費的政見後,不到十天行政院就拍板定案,並將於明年二月上路,總經費高達兩百多億元。

在這幾天的過程中,不知道行政院是否有請相關單位開會協商,此政策所涉及的層面有那些?該政策真的可以幫助到私立大專生或私立大學的招生?政策會有長期助益?還是只有短期效益?對國家財政的負擔和發展為何?為何蔡英文總統就任時不做,卻得等到賴清德要參選總統時才來做呢?

補助私立大專生學費的政策,一個很簡單的理由就是要減輕他們的經濟負擔,另一個理由則是有人認為可以降低私校退場的壓力。

但是,台灣高教問題並不只在學生是否能負擔私校學費而已,私校退場更非靠學費降低就可避免。

一年補助三萬五,四年就有十四萬,這對私校大專生來說是一筆數目,政府願意幫忙減輕負擔也算是好事,特別是念私校的學生,平均而言都比念公立的來得弱勢些,因此,補助是不無小補。

可是,台灣高教主要問題公私立大學教育資源不平均造成不對等發展。因而,怎樣提升私校大專生競爭力?他們在畢業後能否順利就業?並且可以享有跟公立頂尖大學校薪資待遇,才是真正的問題所在。

歐美國家公立大學學費通常很低,私立大學學費則是公立的好幾倍;但私立大學排名往往都比公立還前面,私立大學畢業生就業率也比公立學校畢業生來得高,而台灣正好相反。

台灣過去在無限制技術學院改大學後,一些原本的公立專科學校突然躍升為大專院校,不到幾年就把原本一些傳統有名的私校擠到後面。台灣學生選填志願永遠是公立先、私立後,一開始可能是學費因素,但這些年來早已不是學費多寡影響選填順序,而是公私立大學畢業證書在求職產生的差別

同時,在少子化因素下,造成這些居於劣勢的大學在惡性循環下一一滅頂或退場。有人認為,這次補助私校生學費會讓即將退場的私校減少一些壓力,然而,在經費只補助給學生個人、這些學校卻還是沒有人去念的情況下,其意義不大;換言之,私校退場與否跟學費補助沒有直接關聯。

台灣高教問題,一直是頭痛醫頭腳痛醫腳,整個教育政策都是跟著執政者的喜好來訂,甚者是以選票為最高考量,當初大量改大學就是討好地方所導致,如今再次以補助學費的方式來討好私校生,其結果只會徒增教育經費支出,並無法解決私校生真正的需求,更無法解決私校退場的問題。

如何提高私立大專生就業問題,加強他們的專業技能,提高私立學校的排名和能量,才是解決高教問題根本之道。當台灣有一天有某間私立大學的排名超過台清交、畢業生業界搶著要,成為人人搶著念的學校,如同哈佛跟劍橋,台灣教改才算成功。

這一年兩百多億,每人四年十四萬元學費補助,在其畢業時,一切如舊,則這些錢最終也只是打水漂而已













有錢大撒幣 沒錢維護教育品質


2023-07-01 01:03  聯合報/ 賽夏客/資深教育工作者(苗縣頭份)


民進黨執政沉睡了七年餘,無心治國,社會秩序荒腔走板,如性騷、貪汙詐欺、論文抄襲、農產品滯銷或遭禁、斷交國前仆後繼…,罄竹難書,現在要選舉,又昧著良心大撒錢,無顧財政紀律分配,讓教育品質每況愈下

筆者常到校園訪視,校園廁所門板故障、水龍頭漏水、遊戲器材拉著黃色帶子禁止學生進入;操場跑道放置三角錐,以免學生受傷…,但這些場域都是孩子非去不可之處,應該壞了即修,怎可便宜行事?其中牽涉到經費預算主政者難辭其咎;若有錢維護,誰會怠惰只貼個封條?若上位者注重教育品質,為何沒有考慮提高教學設備維修費

更令人氣憤的是,政府的錢不是用在刀口上,而是撒錢安撫人心,如農作物滯銷或災損,不思從源頭改善,而是炒短線補助治國策略窮得只剩錢,當然會嚇跑網路通透的大學生;只得使出最後法寶,把兩百多億倒在私立大學生身上,每人平白現賺三萬五千元,誰說天下沒白吃的午餐?

羊毛出在羊身上,教育是要來滋養學生成才成器養分,必定要有合理的財政分配。蔡政府為了繼續執政,就爽快切了一大塊給有/即將有選票的私大生,必然從每名學生身上釜底抽薪,時日一久就會產生貧血現象,難怪大學校長大聲疾呼:「不要讓辦學平庸化。」

政府堂而皇之大撒幣買票,效果顯而易見;雖明知不合理,但牽涉到個人利益,誰敢持反對意見?若在野黨也表示跟進,大家都沒有節制,那國家財政紀律將蕩然無存!












區域發展不均 窮人仍輸起跑點


2023-07-01 01:03  聯合報/ 王清厚/退休人士(台中市)


賴清德日前表示,經濟有成長,稅收有增加,經濟成長果實要落實於社會公平正義;要為年輕人減壓,讓年輕人沒有後顧之憂,提出縮短公私立大學學雜費的差距政策。恐將為德不卒

民進黨政府補助私校大專生學費,並無法解決台灣貧富差距影響階級流動的沉痾。不敢勇於解決縮短國人所得差距,區域不能均衡發展,貧富不均不能徹底改善;只在選舉前釋放片面利多,窮人還是輸在起跑點。

社會公平正義要落實,根本解決之道在平衡區域發展縮短城鄉貧富差距。台灣人口過度聚焦都會,政府機關、名校、大公司行號、及大醫療院所多數聚集六都;對身處偏遠或落後地區的朋友,何有社會公平正義可言?

是以,行政區域重新劃分,縮短城鄉差距,國家資源重分配,各縣市均能享受如大台北般的生活機能便利,年輕人也就不再往北漂;此為落實社會公平正義之首要,實勝過學費的補助。

城鄉區域均衡發展喊了幾十年,歷經幾次政黨輪替仍是原地踏步,各政黨均不敢勇於面對。北中南東與離島區域資源均衡分配貧富不均問題要解決,皆需政府魄力與決心。蔡總統於連任當選演說指出區域持續均衡發展貧富差距也須持續改善,七年多來兌現多少?

民進黨與其選前短視東補西貼綁票,不如高喊「均衡區域發展,縮短城鄉差距」,提出行政區域如何重劃分?國家資源如何有效分配?各區如何均衡發展?貧富差距如何縮小?則選票不請自來!













勞退金砍半 能當政績?


2023-07-01 01:12  聯合報/ 魏豫綾/桃園市產業總工會秘書長(桃園市)
勞工請領勞保老年年金後,並非月領退休金完全固定不動,由於當年訂有隨物價指數調漲機制,讓勞工退休金不致完全被通膨吃掉。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民進黨啟動總統選戰後,總統參選人賴清德開始積極經營網路媒體。六月廿九日,賴清德在官方 YouTube 頻道發布影片,講述自己因為母親勞保年資沒辦法累計,當上立委後偕同時任勞委會主委陳菊推動修法,讓勞工可以領得到退休金。

然而,在民進黨與賴清德拿來當作「政績」的「勞工退休金條例」,也就是俗稱的勞退新制,卻是把勞工法定退休金砍半,來換取資方同意修法

過去,在勞退舊制時,台灣勞工會無法領到退休金的原因,除了需在同一家事業單位累計年資達十年(六十歲)、十五年(五十五歲)甚至廿五年,才符合請領退休金要件;假使勞工轉換工作、被解雇或被迫離職,就無法累計年資;更重要的是台灣工廠公司存續年限,也常常不到勞工能請領退休金的年資。

因此,不可諱言,能夠累計年資的確是對勞工有利,但是,民進黨與賴清德總統參選人閉口不談的,是當年在修法的過程中民進黨政府選擇的作法,並不是在維持退休金計算方式的前提下讓勞工年資可以累計,而是用犧牲勞工一半以上法定退休金來換取資方提撥六%勞退,讓勞工能「確實領到」。

同時,賴清德沒說的是,當年修法的原因,還包括當時政府沒有能力處理眾多惡性關廠侵吞勞工退休惡質雇主,讓當年許多勞工被突襲關廠求助無門,只得走上街頭抗爭求生存,在政府無力遏止雇主惡性關廠,無法保障勞工領到法定退休金的時代脈絡下,才提出用打折換領得到修法,並大肆宣傳「能讓勞工領得到」,而完全忽略勞工退休金砍半」。

依據主計總處最新統計,民國一一○年(二○二一年)勞工年薪中位數為五十點六萬,又,勞保老年給付請領平均年資為廿九點四六年,若以年薪五十一萬和年資卅年試算,勞退舊制可領到一九一萬兩千五百元,勞退新制卻只能領到九十六萬三千九百元(以收益率五%估算),若選擇勞退月領,則每月只有三,三四七元。

筆者身為青年勞工,面臨著低薪高房價的問題,近年又因通膨物價高漲,日常生活更顯艱困;同時,還得面臨勞保年金老年給付修惡未來。台灣勞工退休金難以為繼的問題,必是我國將來勞工政策上的嚴重未爆彈

如今,民進黨和賴清德總統參選人,不但不提改善低薪、改革勞保或提高勞退的政策,還把過去將勞工退休金砍半的修法當成「政績」來宣傳,到底是真心照顧勞工,還是只想要選票?應該是很清楚了。













美軍售框定規格 把台灣當棋子?


2023-07-01 01:01  聯合報/ 張延廷/前空軍中將副司令、清華大學榮譽講座教授(台北市)
拜登上任後第十度批准對台軍售,此次是為補足CM34輪型裝甲車彈藥需求。CM34的鏈砲與美軍A-10攻擊機機砲使用同款彈藥,可對裝甲車造成巨大傷害(圖)。圖/美空軍檔案照


美國宣布新一波對台軍售,總額約新台幣一三八億元,這是拜登上台後第十度對台軍售,卻將重點置於一般通用規格的卅公厘口徑、明顯有意統一東北亞盟國陸地戰甲車彈藥,為美國後續部署在台的彈藥儲備建立標準。

此次軍售重點為「卅公厘機砲彈藥」及「輪式車輛備用零件」,乃基於「台灣關係法」與「六項保證」,持續提供防衛性武器,透過支持中華民國持續軍隊現代化和維持可靠的防衛戰力,表面是推動美國外交政策與國安目標,亦有助提高台海周邊安全,實則為壟斷武器口徑市場,並主導未來研發方向。我國與其想再創造自主化的彈藥規格,不如趁此要求美國技術轉移,藉以厚植自我生產能量,不要被牽著鼻子走。

現代科技和軍備技術複雜,尤其當前「反介入/區域拒止」戰略與戰術,更是帶動美國軍工科技發展的重要因素,因此,駐防印太的美軍和盟國共通口徑彈藥整合,更能讓美軍駕馭甚至控制盟國後勤補給需求。易言之,美軍企圖建構武器彈藥規格統一性,來加重盟國對美國的軍事依賴,表面上有助於美軍在戰術層次與盟國建立互信,但在戰略層次卻得完全聽命於美軍。

例如,美軍為能快速與日本自衛隊統合運用規格一致的彈藥,便積極在日本設置前線軍品彈藥庫房,除陸軍各種口徑彈藥,還包括機載和船艦用飛彈、砲彈。尤其近年在日本和南韓的各項演習,多半可察覺美軍這種全球部署新模式;而且近來美台軍事合作漸趨頻繁,就算暫時不派戰鬥部隊駐台,但可立即調撥彈藥援台,這也是美國主動出售卅公厘彈藥予我國真正考量

另者,軍事同盟的本意原是雙方平等互利,但在武器彈藥規格一致化後,這種關係便變成美國對盟國由經濟到政治的主宰地位;另一方面,也只能任由美國從旁掌控各國軍事工業發展,使各盟國成為美國在遠東的「輔助武力」,進而分擔美國印太常態駐軍任務壓力與經費負擔,使各盟國無論有無美軍駐防,都直接成為美國在印太地區另一支武裝力量美國坐收廣大政軍利益

目前世界戰略朝向多極化強權競逐格局,非傳統安全範疇中的任務增多,美國雖已改變傳統的重歐輕亞布局,但美國優越至上的觀念仍根深蒂固,仍圖掌握未來世局走向。唯目前中國大陸經濟崛起,中共軍事現代化亦逐漸影響美國的全球戰略,也連帶牽動保守勢力危機感,這些錯綜複雜的因素,直接促成美國與各盟國軍事合作轉型,美國加大力道支配盟國軍備,以群體力量為美國作嫁,繼續維持美國霸權,其武器彈藥規格的統一,就是透過依賴性強化美國主導性

我國在獲得美製標準規格戰甲車砲彈後,再來就是建立海、空通用彈藥儲備,甚至可供前來馳援的日、韓、澳部隊使用,藉此增加對中共的嚇阻;然而我國也必須要有政治相等對待,美國在這方面卻甚少著墨,難道目前只是把台灣當成一顆棋子乎?



李清志/公路旅行的魅惑

名人堂電子報http://paper.udn.com/papers.php?pname=PID0030&page=1#ph 

◆  李清志/公路旅行的魅惑
◆  陳立恆/絕美之島上的文創生態
◆  施振榮/培育高階人才 提升台灣競爭力
◆  王正方/知己知彼並不難
◆  翁曉玲/AI時代,新聞媒體的機會與挑戰(世界新聞媒體年會系列專文④)
◆  馮建三/新媒體年代 政府仍在編戰爭理由(世界新聞媒體年會系列專文③)
◆  游梓翔/AI衝擊傳播業,你是80還是20?(世界新聞媒體年會系列專文②)







李清志/公路旅行的魅惑


2023-07-01 00:03  聯合報/ 李清志(都市偵探、建築學者)
公路旅行是我非常喜愛的旅行方式,一個人開車在筆直的公路上奔馳,隨意去探尋不知名的小鎮。圖/李清志提供


最近看完日劇葛蕾絲履歷」,劇中男主角的妻子過世,留下一台紅色骨董車 HONDA S800,並且從車上導航裝置所留下的紀錄,發現妻子過世前,曾經進行過一次秘密的公路旅行,為了探尋這次的旅行,男主角去考了駕照,然後開著這輛骨董跑車,踏上解謎般的人生旅途。

一部骨董車,一個人生的困境或迷霧,通常就是一部公路電影的基本架構,電影「末路狂花」(Thelma & Louise)中的民國五十五年(1966年)福特雷鳥綠光Greenlight),是兩位受暴婦女逃離困境的工具;電影「在車上」的 Saab 900,讓主角與司機間培養信任關係,並重新去思考許多人生遭遇的問題;電影「雨人」中出現的民國三十八年(1949)年 Buick Roadmaster Convertible,古典又有個性的老爺車,也是電影中重要的吸睛焦點,而電影「幸福綠皮書」中的民國五十一年(1962年)凱迪拉克 DeVille,則成為種族問題辯論重要舞台

公路旅行是我非常喜愛的旅行方式,一個人開車在筆直的公路上奔馳,隨意去探尋不知名的小鎮,是深入瞭解一個國家最佳方式公路旅行源自於二十世紀汽車普及化,以及公路交通網絡建構完整之後,特別是以美國這個汽車國家最為明顯

美國政府在民國十九年(三◯年)代為了提振經濟,投入大量的公共建設公路系統就是其中重要的建設項目之一;日本偷襲珍珠港後,美國人害怕日本人會從加州登陸,因此希望有完善的東西交通公路網,以便戰時可以將物資儘速運送到西部,更加速公路網絡建設完成

戰後民生用品大量生產汽車普及率達到最高點,民國三十九年(五◯年)代美國政府宣稱,大部分的中產階級家庭都擁有兩台車,一台車是男主人上班使用,另一台車是女主人買菜送小孩使用;基本上,每個成年美國人,只要駕著車,開上州際公路,就可以前往美國各個地方;因此開車上州際公路,前往大學唸書,或是到大城市去找工作,幾乎就是美國人的人生重要模式

我在美國時,開著一輛二手別克世紀型 Buick Century 的大車,當年想說大概只有在美國油價汽車價格都便宜地方,才有可能開這麼大的轎車。我利用周末到近郊或鄰近城市去探險;寒暑假則計畫長途的公路旅行,探索了底特律、紐約、芝加哥等大城市,也去了北密西根半島,看到了電影「似曾相識」(Somewhere in Time)裡的旅館

公路旅行其實也有枯燥無味的時候,因為美國地大物博,常常開車許久,窗外還是一成不變玉米田風景,有時候開車很無聊,就使用定速裝置,然後就把雙腳放在車窗上開車,這樣的開車經驗實在荒謬至極。

雖然在加州、中西部都進行過公路旅行,但是心目中一直有個夢想,就是去走傳統的66號公路,這條昔日連結芝加哥到洛杉磯的公路,後來因為其他高速公路建造,使得人們不再使用這條公路,也因此沿途的商店、旅店、餐廳,以及加油站等,從此業績一落千丈,甚至關門大吉。現在66號公路成為一條懷舊的公路,讓觀光客去緬懷過去公路旅行記憶

我很想去66號公路旅行的另一個私人原因,是因為美國建築大師萊特晚年,每到冬季來臨之前,總會與朋友學生們,開著好幾部車,好像西部時代蓬車一般,浩浩蕩蕩地沿著66號公路南下,從芝加哥到亞歷桑那州去避寒,春暖花開時,才一票人循原路返回芝加哥。

每個年紀的人,都可以去進行公路旅行,不同的年紀去公路旅行,心境與理由都不盡相同;其實公路旅行更像是人生的旅程,每一趟的公路旅行都可以在旅程中,找到人生的意義。



陳立恆/絕美之島上的文創生態

名人堂電子報http://paper.udn.com/papers.php?pname=PID0030&page=1#ph 

◆  陳立恆/絕美之島上的文創生態
◆  施振榮/培育高階人才 提升台灣競爭力
◆  王正方/知己知彼並不難
◆  翁曉玲/AI時代,新聞媒體的機會與挑戰(世界新聞媒體年會系列專文④)
◆  馮建三/新媒體年代 政府仍在編戰爭理由(世界新聞媒體年會系列專文③)
◆  游梓翔/AI衝擊傳播業,你是80還是20?(世界新聞媒體年會系列專文②)







陳立恆/絕美之島上的文創生態


2023-07-01 01:16  聯合報/ 陳立恆(作者為亞太文化創意產業協會創會理事長)
新銳攝影師馮業輝。圖片出處/馮業輝


七年光陰,十萬公里。

馬來西亞籍攝影師馮業輝先生的百萬張8K縮時攝影作品,加上灣聲樂團為十六點一聲道環繞式音場再次創作台灣經典樂曲,在一一九坪的三維空間之內,濃縮呈現出橫亙三萬六千平方公里周邊離島水域山川歲月人文自然,創作者們用科技與藝術為載體,演繹出屬於台灣寶島絕美風光

從北到南、從山到海,透過科文雙融全新製作,將原本平面的影像轉化為五面投影聲光兼備全沉浸式體驗;以鮮為人知的角度,勾動著參與者們對於這塊土地的好奇、嚮往與熱愛。再加上寶島獨具的茶藝與瓷藝氛圍烘托,這就是 AMBI SPACE 所試圖整合的台灣文創一隅。

疫情之後,萬象更新,台灣沉寂已久的文化創意產業正在以一種非常謙卑的姿態,重新尋求與各方協作和合,希冀能夠回到曾經的千帆競揚。作為文創產業工作者的我們,很清楚台灣文創困在一個乏人問津角落;尤其目前處於國一一三年(二○二四)決戰之初,一切泛政治化的支配之下,任何不能有效增加選票的人事物都被各黨各派原地邊緣化。然而,文創並不能等到民國一一三年(二○二四)之後,我們其實亟需一個能夠提升台灣價值同時又能接軌世界文化形象,來加持台灣特殊微妙國際地位;是而日前在工商協進會文創產業研究委員會」上,所有出席的委員與顧問們,都聚焦在如何能扭轉台灣文創的式微困境,以及驅動市場化與產業化多元發展

與會的台灣設計研究院總顧問張光民先生提出,我們應該參考丹麥設計生態Ecosystem)的做法,將文化創意產業當作一個生態系統做出通盤規畫。吾以為,這個設想或可以成為台灣的他山之石,因為北歐諸國和我們情況雷同,都是小國寡民多創新,卻無法完全依靠本土市場來自給自足,必須向外開拓市場來讓自己為世人所知;而北歐在半個世紀前就慢慢將環保低碳生活平衡社會慈善ESG 概念融入到設計體系中,發揚光大之後成就了一套獨特的設計生態系統,並在世界範圍內創造出極高的能見度與認同感。除此之外,台藝大校長陳志誠先生也指出,台灣需要一個能夠與國際連結產銷平台國藝會董事長林曼麗女士則認為鼓勵投資創作政策鬆綁亦是文創產業走出去的必要條件

無論是產銷平台還是政策鬆綁,其實都是十多年來文創產業界所努力的目標。有幸到今年初,文化部與金管會終於決議將「企業促進文化發展」明確納入上市上櫃公司 ESG 評鑑之中,也將立法鼓勵文創產業投資適用投資抵稅。至於一個可以將設計生產與銷售無縫接軌國際平台,則是一個類似竹科園區長期行動,需要相關單位主動發起,串聯起國家、企業與民間的共同協作

台灣確實是一座絕美之島,但在大部分世人的眼中,他們看見的台灣就是科技代工以及區域危機;我們也需要一套可持續的文創生態體系,向世界輸出帶著台灣印記的價值觀與影響力。正好藉由此次將文化投入作為 ESG評鑑標準之始,在這個低生育率與高失業率滯漲時代,動員起更多的人才、資源與財力的投入;不只讓全世界看到這座絕美之島真正風采,也是在代工與危機之外,讓絕美之島上的人民為自己創造一個別開生面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