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月6日 星期五

經濟/一例一休做好兩配套 避免三輸

.聯合報社論..蔡英文不可作繭自縛又作繭縛台灣
.聯合報黑白集.進步不是這樣子
.經濟日報社論.一例一休做好兩配套 避免三輸







經濟/一例一休做好兩配套 避免三輸


2017-01-06 02:59 經濟日報  經濟日報社論

一例一休正式上路,全國工業總會秘書長蔡練生說,企業可能會用減班或增加其他人手來因應,所以員工不一定有好處;其次,企業的人事成本一定會增加,對企業不利;最後,企業為反映成本,一定會設法漲價,轉嫁給消費者,因此物價會上升,對消費者也不利。結論是,一例一休的結果是三輸。行政院發言人徐國勇立即回應說,不可能,依據物質不滅定律,一例一休必然是員工的薪資會增加,企業的成本也會增加一些。有人成本上升,但也有人獲益,不可能造成三輸。
讀過經濟學的人都知道,的確有一些經濟理論是從物理學應用過來的,例如推估股價波動的布朗運動;但是從來就沒提到物質不滅定律也可以用到經濟學。行政院發言人的發言代表政府,竟然可以如此「自自由由」的說話,把自己當成電視名嘴,也實在令人嘆為觀止。
現在我們來看一下一例一休可能產生的影響。首先,因為休假日上班的成本是平常的2.66倍,這麼高的成本雇主是不可能負擔的,所以雇主可能找另外一個員工來代替,或是被迫減班。總之,原來員工的加班機會沒有了,因此可能賺到的比以前還少。當然,勞工賺到了休假,可是如果他想要的是加班呢?是否應該給他選擇的機會呢?
其次,企業要增加新手工作,成本一定會上升,至於增加多少則決定於勞工成本占總成本的比重。比方說,運輸業者估算他們的勞動成本大約會增加8%左右,所以企業當然會有些損失。
第三,企業成本增加以後,會設法漲價把成本轉嫁給消費者。但是,能轉嫁多少,則要看消費者的需求彈性生產者供給彈性何者較大,一般來說,雙方都會承擔一部分,因此雙方都會損失一部分,不可能完全轉嫁。依國內經濟機構估計,一例一休會導致物價上漲約0.22%。不過,也可能有些不肖業者會藉此機會跟著漲價,趁火打劫,物價有可能漲得比預期還要高。
另外,由於聘用人員不足,未來企業很可能會以減班的方式來因應,所以民眾喜歡半夜逛街的習慣可能也要改變了,未來24小時上班的服務業,可能也會改變經營型態。總之,民眾需要犧牲一些生活的便利性,這是另外一種代價與成本。
所以,如果未來配套措施沒有做好,實施一例一休的結果,就是造成勞工、企業與消費者三輸的結果。這與物質不滅定律沒有任何關係。
其實,行政院長林全說的是實話,一例一休後,物價一定是會上漲的。問題是,如果知道物價一定會上漲,為什麼在推動此一政策之前,沒有先告訴全體民眾?讓大家事前有更多訊息可以判斷是否要支持此一政策?或是說,行政院在推動此一政策之前,根本就不在意對物價可能產生的影響?
就像是林全院長說過,未來可能提高貨物稅,來增加政府稅收;但是,是否應該同時告訴民眾,貨物稅也是會轉嫁的,可能造成物價上漲。貨物稅表面上看起來是由企業承擔,但是企業一定會透過漲價的方式,轉嫁一部分給消費者。這是經濟學原理就教過的,所以政府在推行此一政策時,應該考慮可能造成物價上漲的影響。更重要的是,政府部門應該明確告訴民眾,未來必須面對物價上漲的壓力,充分地讓民眾了解,然後再去爭取民眾的支持,這才是負責任的政府應有的作為。
最後,在相關配套方面,至少有兩件事要做好,第一,各縣市的勞動檢查一定要努力執行,確保所有企業都確實遵守此一政策。第二,經濟部物價督導會報公平會應該要發揮功能,一方面要避免企業任意哄抬價格,更不允許相關產業有聯合漲價行為。

聯合/進步不是這樣子


2017-01-06 02:59 聯合報  聯合報黑白集

一例一休新制上路,雇主為規避高昂休息日加班費,各種奇怪招術紛紛出籠。 本報系資料庫


一例一休後遺症延燒,有的企業漲價,有的部門縮減服務,勞工領不到傳說中的加班費。執政黨卻大言不慚,宣稱這是「進步立法」,是邁向進步社會必須走的路。請問,把社會搞得更混亂、經濟更退縮,是進步嗎?
民進黨有一套獨特的「精神勝利法」:一意孤行時,就宣稱是在「改革」;若政策不符現實需要,就說具有「理想性」;有人不能接受,就說這些人「反改革」;有更多人不能接受時,就辯稱政策具有「進步性」,要大家慢慢跟上。無論如何,民進黨自己永遠是對的,錯的都是別人。
以一例一休看,新制上路,勞工的處境有變好嗎?蔡政府以為,只要把法律訂得越死,就越能保障勞工;把加班費率訂得越高,勞工所得就能提高。但結果卻是,死法令綁死守法企業,也困死勞工;三倍高的加班費,卻變成吃不到的肥肉,連望梅止渴的作用都沒有。這是誰進步了?
進步不該是這樣子。勞動新制把勞方和資方搞得關係好緊張,又觸動了物價上漲神經,社會大眾連帶受罪,連政府機構、醫療院所的服務統統縮水打折。對此,綠委還辯稱,立法過程中,都沒聽到這類聲音。試問,如果政府關著耳朵,怎麼聽得見聲音?
蔡英文提醒內閣要小心因應一例一休效應,不要用「冷冰冰的數字」看待。總統當然另有弦外之音,但她不必擔心內閣被溫度所欺,因為社會這波掀起的是熱騰騰的民怨。

聯合/蔡英文不可作繭自縛又作繭縛台灣


2017-01-06 02:59 聯合報  聯合報社論

蔡英文總統參加「總統府記者聯誼會暨臺灣外籍記者聯誼會歲末茶敘」,發表年終談話。 圖/總統府提供


在年終記者會中,蔡總統回答關於一中原則的提問時說,兩岸問題絕不是由一個總統、一個政黨,便可為兩千三百萬人民做決定。這種說法,很不負責任。
一、看民進黨的紀錄,自發表台獨黨綱以來,到反三通,操作正名制憲、一邊一國等等,旗幟鮮明,哪一次不是一個政黨、一個總統就為兩千三百萬人作了決定?現在,民進黨以台獨黨綱作繭自縛,難道回過頭來卻要兩千三百萬人為它解套?
二○○○年六月,就任總統一個多月的陳水扁對美國訪客說,可接受「一中各表」的九二共識;第二天,時任陸委會主委的蔡英文出面指出,兩岸從無「一中原則」的共識。這就不是一個總統或一個政黨的決定,而僅是一個陸委會主委的發言就為兩千三百萬人作了決定。此段情節,也成了蔡英文的作繭自縛,使她不敢回頭接納九二共識。
蔡英文如今不接受九二共識,豈不正是以一個總統、一個政黨就為兩千三百萬人作了決定?國人只知蔡英文反對九二共識,但迄今未見蔡英文對她為何反對九二共識給過哪怕一個字的正經理由
二、蔡英文在解釋「天然獨」時,將之視作「自然的人性」。蔡英文的一句話,使「天然獨」成為台灣新世代的政治宿命論;這種外加的偽宿命論,使新世代皆被貼上了標籤,更被剝奪了自主性。如此,蔡英文一個人的一句話,就使新世代進入「天然獨」的宿命,她何嘗問過兩千三百萬人有何意見?
以上兩例,皆顯示了蔡英文的矛盾。一、她明明是被民進黨的台獨路線所捆縛,但她迴避了作為總統及黨主席的責任,以民主為藉口,將難題推諉給兩千三百萬人。二、她一方面說,國家定位及兩岸關係應由兩千三百萬人決定,另一方面卻又為新世代貼上「天然獨」的標籤,再又放任或推行種種去中國化、去中華民國化的操作,形同編織了一個大繭來縛住全體台灣人。三、蔡英文公開宣示她不會站在第二線,但她反對九二共識時卻始終站在第一線,待要解決因否定九二共識所造成的困局時卻又退回第二線。
兩岸問題是國政的脊樑,不能任由總統在第一線及第二線之間游移。如果蔡總統不說謊,既稱兩岸問題她該站在第二線,而真要尊重民主,即應以國家定位兩岸關係為主題,至少召開一系列兩岸議題國是會議大政取於公決。連年金改革都有國是會議,兩岸問題難道不應有?但如果總統明明站在第一線,那就別把責任推給國人,因為總統並未給兩千三百萬人一個可以決定未來兩岸政策的平台。
真相是:解鈴還需繫鈴人,作繭自縛者必須自己破繭而出。蔡英文目前是被獨派所捆縛,被「蔡主委否定陳總統」的往事所捆縛,及被她自己所造就的「天然獨」及種種借殼上市的「去中華民國化」所捆縛。這個情勢不是兩千三百萬人造成的,而是一個總統、一個政黨所造成,當然必須自己去剪開這個大繭,萬萬不可反而把整個台灣都縛到這個繭裡頭去。
國安智庫主持人許信良在十二月三十日的談話,被視作替蔡英文年終談話作鋪墊。許信良說,「蔡總統不是統派,也不是獨派,她是中華民國憲法派」,「蔡總統在兩岸政策上的基本立場與國民黨並無兩樣」。但是,許信良說蔡英文不能說「九二共識」,因為那是「國民黨的政治語言」。不過,這也無妨,因為對岸已說可以另建替代的兩岸新共識,蔡總統也說,「(兩岸)要有新的思維、新的做法,共同擘劃兩岸互動的新模式」。不要九二共識既然是蔡英文一人一黨的決定,如何提出兩岸互動新模式也應是總統及執政黨的責任。難道又要推給張三李四的兩千三百萬人?
蔡英文不可再作繭自縛,尤不可作繭縛台灣。

酷經濟/專業銀行難行,應推投資銀行

.一例一休/「五無」的蔡政府 讓台灣三輸
.一例一休/官員冷冰冰 人民只好少吃少生病
.禁校護換藥/醫護業務 適度開放
.禁校護換藥/我們需善良的撒瑪利亞人法
.酷經濟/專業銀行難行,應推投資銀行
.屈辱與傲慢 併校是門好生意
.國營員工高年終 乾脆直接法定
.AlphaGo揚威…只見台灣推手 未見台灣品牌









酷經濟/專業銀行難行,應推投資銀行


2017-01-06 00:21 聯合報  林建甫

日前台灣工業銀行宣布改制為王道商業銀行(O-Bank),未來將以數位通路為主,與更多消費者接觸,開創金融服務業數位的新格局。無獨有偶,台灣另一家工業專業銀行開發工銀,也將轉型大型創投控股公司,預計今年內繳回工銀牌照。
有趣的是,仍有專家學者建議政府至少成立一家專業銀行,用以協助特定產業的推動,承擔政策任務,幫助經濟發展。為何市場的發展與專家的建議相左?
追根究柢,關鍵在專業銀行通常僅能針對特定產業、領域或項目進行融資。並由於承擔政策目標,難以將獲利最大化,造成發展受到局限。對比之下,綜合性的商業銀行業務範圍包山包海,銀行發展受到限制少。在商言商,民營專業銀行不賺錢,因此經營者當然會希望轉型成為商業銀行。
但誠如專家學者所言,產業政策的推動其實是需要專業銀行支持,如何解決?
從業務性質上看,專業銀行投資銀行相當接近,但與商業銀行大不同。商業銀行吸收存款,利用存款與放款的利差(Spread)作為主要的收入。而專業銀行不同,大多提供中長期資金,靠資本利得(Capital Gain)獲利。專業銀行提供資金與否,係依據企業發展潛力,決策上以投資為目的。因此支持國內投資銀行、創投的蓬勃發展,多元化投資、融資管道,健全金融市場發展,幫助經濟成長,才是長期的解決之道。
過去數十年投資銀行在全球倍數擴張。伴隨著產業發展、金融技術進步、全球化、新興經濟體高速成長等商機,造就了美林、高盛、摩根史坦利等大銀行。他們不僅在國際金融市場上經營傳統的投資銀行業務,而且進一步提供收購、資產管理、財務諮詢、證券清算、風險控制、資金借貸等業務。投資銀行已成為現代化金融市場的一部分。
然而,長期以來,由於台灣法規、環境與觀念的限制,國內投資銀行、創投直接融資的相關產業發展有限。而當前也正是金融科技(FinTech)發展突破的關鍵時期。朝野應支持投資銀行FinTech結合發展,一步到位,趕上國際趨勢,發達經濟,何樂而不為呢?

AlphaGo揚威…只見台灣推手 未見台灣品牌


2017-01-06 00:21 聯合報  孔令信/教(台北市)

近日橫掃圍棋界的神秘網路棋手「Master」揭開神秘面紗,是來自台灣的AlphaGo幕後推手黃士傑。新華網


近日網路圍棋平台上的快棋對局,讓中日韓台圍棋高手、大師紛紛棄子的「Master」,日昨黃士傑博士出面證實Master就是AlphaGo,揭開神秘棋客的身分,這一路殺下來也讓AlphaGo通過圖靈測試(Turing Test),證明AlphaGo已不是機器,他的智能甚至要超越高段棋士。
根據自然雜誌去年一月文章說明,AlphaGo同時採用兩個深度神經網絡,一是選擇下子的策略神經網絡(Policy Network),一是評估選點的價值神經網絡(Value Network);前者專司計算每步棋的走法,後者則負責「想像」、推算可能出現的局面,讓AlphaGo能高度模擬人腦在下圍棋時的思維邏輯。
AI人工智慧除了認知能力,再加上感知能力交叉運用時,加上儲存了超過三千萬步的棋路,能夠深度學習的AlphaGo顯然能夠在最短時間掌握到對弈棋士的棋路,在決策上能夠算出對手布局與落子的可能性。至於AlphaGo自身的布局,每步棋看似平常無奇,可是經常打破常規,愈到棋局後段精確度愈高,錯誤更少。這一路不斷向高手挑戰下來,更豐富了AlphaGo的思考與學習能力和模仿內容
Google喊出「AI first!」其他新科技大廠也紛紛投入。從AlphaGo的進展來看,未來將開發更多商機,問題是這樣的研究與開發,絕對不是一個小團隊可以完成。
二○一四年英國紀念圖靈百年冥誕時設立圖靈研究所,翌年整合劍橋、牛津、愛丁堡、華威及倫敦等五所大學菁英,投入大數據與AI等相關領域的研究與運用。換言之,這是用國家與戰略性高度來做未來產業的研究與開發。相對於現在的台灣,AlphaGo的重要設計者黃士傑出身台師大,我們卻見不到菁英團隊打造台灣的新品牌,引領趨勢,可惜啊!

林中斌/川普外交「聯俄制中」?

.林中斌/川普外交「聯俄制中」?
.黃介正/二○一七兵推年
.周行一/當學習是良心事業時
.盛治仁/批評,應該像雨水
.方祖涵/點滴累積的榮譽心
.王健壯/蔡英文的新年新衣







林中斌/川普外交「聯俄制中」?


2017-01-06 00:08 聯合報  林中斌

美國總統當選人川普。 美聯社


「中國強暴美國!」
去年五月,美國總統候選人川普如是說。他主張「課中國進口貨品四十五趴重稅」。十二月二日,當選的川普與蔡英文總統通話後,反中姿態更高,批評北京操控匯率、軍事化南海。他強調美國要擴軍。一月廿日他就職後,中國將成美國頭號敵人。
「作為國家領袖,俄國普亭比美國歐巴馬好。」
去年九月川普如此說。十二月廿六日,德國《圖片報》(Bild)報導:根據川普幕僚透露,前國務卿季辛吉以川普顧問及俄羅斯總統普亭家中貴客身分穿梭,布局「聯俄制中」,壓制中國崛起。
這些表象之下,有兩項另類趨勢:
●川普無意與中國全面對抗到底。他抗中姿態既含鬥氣成分,也是精算的談判籌碼,屬於「過場」而非目的。他可能謀取美中俄三邊的樞紐位置。
●季辛吉致力「聯俄」,但並無「制中」之意。川普「聯俄」政策將遭國內杯葛。
以上淺見根據如下:
●川普中國,愛恨情結。川普與華人企業關係深廣複雜,程度超過歷任總統。他曾經與瑞安房地產的羅康瑞新世界發展的鄭家純合夥房地產,○五年不滿而控告他們要求賠償十億美元但敗訴。此外,川普私下抱怨他在大陸投資被坑,但公開又號稱很會跟中國做生意。去年初他對保守媒體Breitbart說:「我當選後中美關係會比現在好。」
他任命的白宮國家貿易委員會主管Peter Navarro去年七月廿一日在《洛杉磯時報》寫道:「川普課中國進口重稅是談判策略。」
去年八月,美國與中國軍艦在青島港外聯合演習。九月,中俄海軍在南海聯合演習。目前,美俄海軍無演習,中國居於三國間樞鈕地位(pivotal position)。川普企圖應是取而代之,但成敗未知。
●川普美國,多重分裂。「分裂合眾國(divided United States)的總統」是當選年度人物的川普在去年十二月十九日《時代雜誌》封面上的標示。挺川普和反川普的選民嚴重對立。國會裡共和黨大老和支持石油及煤礦的議員也分裂。川普任命的許多部會首長長期反對所管轄的部會。他公開排斥中情局所說俄國駭客操弄大選。十一月八日當選後,川普至今未踏入華府一步,似擔憂他自身安全。《紐約時報》的Evan Thomas甚至預測他會仿效尼克森組成自己的小中情局幹不法勾當而下台。
●德國媒體,一廂情願。根據《讀賣新聞》去年十二月廿日對季辛吉的採訪,他仍認為美國應與中共維持友好關係,反而對美俄合作前景不樂觀。根據一月二日間接來自北京訊息,季辛吉十二月初訪北京時,已告訴習近平他將斡旋美俄兩國對烏克蘭和克里米亞的爭議。針對冷戰後美國領導的北約在俄國邊境進行最大規模的軍事部署,十月初,普亭部署帶核彈頭飛彈在波蘭與俄羅斯邊境,柏林落於射程之內。憂心的德國朝野渴望美俄和解。《圖片報》顯然根據川普幕僚透露的片面訊息擴大解釋成美國將「聯俄制中」的政策。
未來一年,兩岸關係敏感。對大環境誤判更危險。
(作者為華府喬治城大學外交學院前講座教授,曾任國防部副部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