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4月20日 星期六

年改必考題 新勞長怎突破

udn 論壇報垃圾 udn ,欠缺 

◆  年改必考題 新勞長怎突破
◆  攜手原民 展現因應氣候變遷實力
◆  工運背景準勞動部長 工運界疑慮多
◆  讓法官不再血汗 需分案減量
◆  改善審判制度 創雙贏

◆  蔡英文總統論文讀後感(上)/我兩度赴倫敦政經學院借閱 2019-09-18 18:22
◆  蔡英文總統論文讀後感(中)/外殼燙金 內頁像傳真紙 2019-09-18 18:32
◆  蔡英文總統論文讀後感(下)/兩種編排有異 畢業35年收到 2019-09-18 18:32









年改必考題 新勞長怎突破


2024-04-20 01:17  聯合報/ 江一豪/律師(新北市)
立法院會就年改復議案再度表決,最終投票結果為贊成50人、反對54人,國民黨團以席次優勢獲勝。記者黃婉婷/攝影
波波漫畫


隨著新內閣人事包括勞動部長在內陸續就位,年金改革議題也將浮上檯面。理由在於根據精算報告,勞保基金將於賴清德總統任期前後歸零,之後每年高達五、六千億且持續攀升至兆的支出,可預見其將面對的必考題是:「勞保年金要怎麼改?」除了勞保,立院日前表決軍公教年金停止所得替代率遞減案,引發執政黨與在野黨激烈交鋒,凸顯年金改革必須全盤處理,而過多的政治算計,本身就是問題。若要避免重蹈蔡英文總統第二任任期一事無成的覆轍,必須有突破性思維。

民國一○七年(二○一八年)上路的軍公教年改,曾引發反彈抗議,至今仍是相關族群難以抹滅的痛。對此在野黨提案修法停砍給付,並在立院院會復議表決通過後交付委員會審查,自應說明此案對基金的整體財務影響。但執政黨立委於第一時間扣上「反改革」、「世代剝奪」的帽子,則難以讓人信服。若說軍公教年改是執政黨為維持基金穩健運作政績,那麼何以攸關千萬勞工勞保,卻在其完全執政八年文風不動?要說是誰造成不同行業別、世代間的對立,絕對少不了執政黨的分。

民國一○九年(二○二○年)八月,時任勞動部長許銘春曾表示,將於當年年底提出勞保年金改革草案,方向包括調整年資給付率、提高勞保費率速度,拉長平均投保薪資採計期間、以及提高政府每年撥補等,期盼可以延長勞保十到廿年的財務狀況,所以一定會溯及既往,「否則對年輕人不公平。」

此政策宣示卻在不明原因下喊卡,勞動部只不斷複誦勞保是國家辦的社會保險,政府負最後支付責任,請大家放心。即使明知潛藏負債已高達十二兆,竟仍宣稱撥補也是改革,然而用當代納稅人去填補退休世代的老年給付,正是赤裸裸的世代不公

勞動年金給付實施十五年來改革呼籲不斷,卻一次次在政黨各有盤算下,除了互噴政治口水,也只是讓基金財務惡化有如失速列車,直直朝破產衝去。加上人口結構(少子女化、高齡化)變遷衝擊,現行勞保制度已註定自我崩潰,不可能以現狀維持遑論永續發展,軍公教年金亦然。由工作世代支付退休世代的社會保險模式,如今已難維持運作,應慎重思考是否應朝向統整現有各(軍、公、教、勞、農、國)社會保險,以稅收建立一個跨職業別的基礎年金制度

面對公共年金政策,必須透過全民、不同黨派與社會力量,集體面對、積極對話、尋求共識,找出得以永續的解決方案。參考瑞典於民國七十九年(一九九○年)代的年改經驗,之所以能順利轉型的關鍵之一,在於國會成立跨黨派「公共年金改革委員會」,藉由各黨派的參與,摒棄民粹式語言與主張,納入專家學者聚焦政策規畫,更重要的是,為打造可永續發展的公共年金制度,共同承擔改革責任,大家一起下水取代互相扯後腿。

賴清德於競選期間,面對勞保改革相關議題,明確表示不會考量選舉問題,對的事情有道德勇氣去進行,當選後一定會解決勞工退休金問題。這種態度確實符合其人設,加以勞保基金存量只剩四年,主客觀因素皆讓人難想像,年改議題要繼續推拖下去。

面對年改必考題,執政者如何避免先前數人頭、扣帽子所造成的對立衝突,代之以通盤檢討、專業決策的政黨合作模式,且拭目以待。












攜手原民 展現因應氣候變遷實力


2024-04-20 01:16  聯合報/ 農業部林業及自然保育署(台北市)


十九日民意論壇「森林碳匯有賴原民氣候勞動力」一文,對林業及自然保育署下稱林業保育署)業務有諸多指教,特此說明及澄清。

林業保育署轄管一六二萬公頃國有林地,其中九成亦為原住民族傳統生活或使用;林業保育署雖非原住民事務主管機關,惟國有林治理與經營,原住民族本應是最核心權益關係人。

近年林業保育署在肯認原住民族自然資源權利與生態永續的前提下,積極與原民部落和解共生,更透過法規修正、政策精進與預算編列等方向,與部落共管山林、共享惠益,期盼縫合族人與山林原有的親密關係,共創政府、部落、山林三贏。

以賽夏族為例,過去長期稱呼林業保育署改制前的林務局為habon(賽夏族語中之魔鬼)。林業保育署於民國一○七年(二○一八年)與賽夏族依其傳統儀式進行和解後,林業保育署新竹分署長期蹲點苗栗南庄陪伴部落,成立「賽夏族原住民林業暨勞動合作社」,推動系列綠色森林產業從林下養蜂開始,進而發展段木香菇、生態旅遊、森林療癒,並參與山林巡護、森林生態監測、人工林撫育、疏伐等國有森林經營,在去年通過 FSC 國際森林認證,成為永續森林經營典範。多元的綠色森林產業,也讓族人的平均月收入從當初不到四千元,至今年初已翻倍成長至一萬一千元。

除了提振部落經濟,合作社社員從當初僅七人,至今已達一五七人,其中有廿三人是原本在都市打工的返鄉青年;社員中也有多人曾經迫於生計、鋌而走險涉入盜伐的前山老鼠,但穩定的收入與感受來自山林的惠益澤被,讓他們已成為部落中最堅定守護傳領家園的「護林虎」

此外,隨著經濟改善,自信心提升,中斷五十四年部落成年禮,也在民國一一一年(二○二二年)起復辦,重振傳統文化,讓孩子們重新認識自己的土地及文化賽夏族原住民林業暨勞動合作社也在民國一一二年(二○二三年)正式成為「國際里山倡議夥伴關係IPSI)」的正式會員,躍升國際舞台

與南庄賽夏的山林共管模式,除了已吸引全國原鄉十四個族群上百團體前往實地參訪、借鏡;林業保育署其他地區分署也與當地部落共同構思發展屬於自己的里山經濟。這些龐大量體的業務推動,當然有賴於預算的配合,林業保育署民國一一二年(二○二三年)對於原住民山村與社區林業經濟等各項業務,挹注經費逾五億元,民國一一三年(二○二四年)更編列約六億元預算。

原住民族的智慧是生態永續的關鍵,無論是民國一三九年(二○五○年)淨零碳排目標,抑或是多元林業與生物多樣性政策的推動,原住民族都會是林業保育署最重要的夥伴。我們也會持續將與族人協力推動森林經營與生物多樣性保育成果及經驗和國際分享,讓世界看到台灣攜手部落,展現因應氣候變遷與調適的創意與實力。













工運背景準勞動部長 工運界疑慮多


2024-04-20 01:13  聯合報/ 林莊周/桃園市產業總工會秘書(桃園市)
勞動部準部長何佩珊昨溫情喊話,承諾勞保不會倒,會讓勞工放心。記者余承翰/攝影


賴清德總統的新任內閣成員陸續公布,在昨日第四波內閣名單中,勞動部長人選出乎意料地是由行政院副秘書長何佩珊接任,此人事任命一出,雖然有媒體報導何佩珊當年曾因關廠工人抗爭而遭判刑,具工運及農運背景等,然而,若看如今仍從事工運或仍在工會工作的人,對於何佩珊擔任勞動部長的評價,多是疑慮重重。

根本原因,就是因為何佩珊部長早年也許曾經有參與過工運抗爭,但其實早在民國八十一年(一九九二年)國會全面改選時,就進入國會擔任民進黨現任總召柯建銘的助理,後來又擔任黨內政策會的副執行長,在民國一○五年(二○一六年)民進黨全面執政後,再被調到行政院擔任副秘書長,負責民進黨在行政院和立法院之間的政策協調工作

而最讓勞工擔憂的,是何佩珊在賴清德擔任行政院長任內,積極參與和推動勞基法第二度修惡的角色。當年,蔡英文總統在選前承諾,若沒有配套使勞工權益不受損害,就不會砍七天假,因此,最後在民國一○五年(二○一六年)的勞基法修法,整體是以增加特休、提高休息日加班費率,還有明定七休一與輪班休息時間等來做為砍七天國定假日的配套

因此,當賴清德擔任行政院長後,除了功德說等失言,強勢修惡勞基法,將原本作為砍七天假配套的休息日加班做一算四制度給刪除,並開放例假日挪移和休息間隔彈性,並提高單月加班上限,才是當年引發眾怒,甚至連黨內官員、立委和諮詢學者都表態反對的主因

然而,在民國一○六年底至一七年初(二○一七年底到二○一八年)初那場勞基法修惡中,何佩珊的活躍表現頻頻躍上媒體版面,包括在立法院委員會審查時,嗆同黨立委林淑芬「夠了」,被質疑是想要以行政權壓制立法委員的民主審議與監督權限,同時也頻頻上媒體護航賴清德修惡勞基法的政策方向,甚至表示民進黨在野時期也許比較強調中間偏左,但現在是執政黨就不應落入「左派幼稚病」等發言,將避免勞工過勞,提供合理勞動條件保障的勞權主張,逕自打成左派,同時也將許多過去民進黨的政治承諾以執政務實時空環境不同為由一筆勾銷

正是何佩珊在當年那場勞基法修惡中的角色,以及賴清德在選前多次針對要因應新時代調整勞動法規的發言,讓現在台灣勞工非常擔憂,這次何佩珊被選中擔任勞動部長,是否正是要再次修惡勞基法,甚至是修惡勞保年金的徵兆














讓法官不再血汗 需分案減量


2024-04-20 01:11  聯合報/ 尤英夫/律師(台北市)
士林地方法院。記者李隆揆/攝影


士林地方法院刑事庭李法官疑因工作量過大,日前墜樓身亡。消息傳出後,法界愕然。李法官是司法官訓練所五十二期第一名結業,平常工作認真,深獲好評,竟在年紀輕輕的卅九歲去世,痛失人才,實在說不過去;中華民國法官協會也在昨天發起「白花運動」,表達思念與祝禱。

法官也是人,人不是機器,法官工作量過多,當然身心疲憊不堪,最後結果是法官們紛紛出走、轉任法官人數減少等現況。

其實法官工作量過多是幾十年來的問題,解決之道必須多方面進行,如果不怕外界批評「遲來的正義不是正義」,最簡單的辦法就是減量辦案聯合報曾在七十三年一月十一日司法節刊出本人所撰的「司法節談司法革新,文中提供幾點淺見,其中談到「司法人員收案件數應限制在『推檢每月辦案最低數目表』以內。逾此件數即不再分案(多餘之一般案件設法消化,如無法消化,亦不妨慢慢等候審理)」。

目前司法人員承辦件數常逾此五、六倍以上,斲喪司法人員身心莫此為甚。一方面無暇法學進修,他方面無法詳細推敲與充分調查,難免草率結案。辦案一草率,當事人必不甘服。於是一案剛結,他案又起,如此惡性循環永無止境。我國聲請上訴、非常上訴等案件特多,不能謂與草率辦案無關。」

貴報又在去年刊出本人的「解決恐龍法官,讓法官不再血汗」,指出法官濫用自心證,引來更多上訴案的增加

這次李法官的死訊,司法院稱院長許宗力深表遺憾與不捨,卻引爆基層法官對司法院的不滿怒火,「案子愈辦愈多,司法院卻毫無具體作為」。法官論壇上有法官點名許宗力應下台負責,法官協會也發聲明,籲一個月內提出減輕法官工作負擔的具體措施。看來司法院若不採取有力行動,無人願意當法官,法院只好關門了。

★珍惜生命,若您或身邊的人有心理困擾,可撥打
安心專線:1925|生命線協談專線:1995|張老師專線:1980











改善審判制度 創雙贏


2024-04-20 00:54  聯合報/ 張宗隆/律師(高雄市)
司法院長許宗力至士林地院對基層法官表示,請大家注意身心健康,參加戶外活動是必要的,不要整天綁在辦公室。記者林伯東/攝影


法官之辛勞不是血汗工廠可形容,司法院長要法官「不要整天綁在辦公室」,是勸慰法官回宿舍再寫書類?昨法官協會發起白花追思運動追悼法官李昭然同時,又傳高院法官在法官辦公室突然昏厥、送醫急救,顯見法官工作嚴重超載。法官在結案時間壓力下,要求裁判品質很困難,連帶影響訴訟當事人權益。在案件數量無法減少下,審判制度應立即調整,別讓法官耗費精神在無謂或濫訴案件,才是正道。

舉例而言,當事人有時利用「以刑逼民」,先告刑事,等起訴後再提附帶民事訴訟。大家都知刑事是手段,民事才是目的,很多時候不是不想和解,是雙方金額差距太大,可是因制度使然,所以刑事必定先下判決,附帶民事才會開始審理,讓刑、民事法官都要審理並作出判決。若法院可先審理附帶民事部分,確定給付或賠償金額後另一方本人或透過保險公司理賠,被害人就撤回刑事告訴,刑事庭此時就可作出不受理判決,也不會增加民事庭負擔;民事庭在審理時,就事實認定也可參考起訴資料。

又如目前刑事案件就一審上訴二審可說全無限制,甚至刑事訴訟法第三四八條修正後,當事人可僅針對刑度輕重上訴。可是量刑輕重明定為上訴理由之後,法官要考量的事項更多,要更加交代為什麼判如此刑度。雖然修法後的規範是正確的,卻會讓心存僥倖的被告想先拚看看,本來可和解的案子就先不和解;本來想自白犯罪的就先不自白看能不能拚無罪,如果一審判輕算撿到,判重就上訴,二審時再和解或自白就成為「犯後態度良好」可請求減刑。結果一審刑事庭法官費再多心力只是把自己累個半死,又壓縮了審理其他案件的時間。因而,在規範上就應要有限制,以減少就刑度不服而上訴的情況。司法院只要盡快提出修法草案,就可立即改善。

司法行政程序上,司法院也應簡化流程。司改絕大部分是在改革法官,像要求法官要準時開庭、準時結束,判決文書要清楚易懂,這絕對正確;但判決書類是法律專業文書,再怎麼白話也可能無法讓當事人全盤了解,司法院可強化法院訴訟輔導的功能,而不是要求法官判決書應該鉅細靡遺解釋說明。近年這現象已有改善,但是判決書篇幅過長仍很常見。判決書的篇幅與判決品質並無關聯,筆者聽過資深最高法院法官上課時表示,其判決書都是以手書寫,不超過幾頁事事都交代清楚,司法院該讓法官有更多時間專注案情、發現真實,而不是撰寫判決書類。

日劇「HERO」中,久利生公平檢察官(檢察官是廣義司法官)可用上幾天只為調查一案;日劇「鴉色刑事組」,入間法官在審理案件有疑問時,直接發動職權調查,自己跳下來尋找證據。但戲劇在現實中不可能發生。法官沒有充足的審理時間,會發生對事實誤解的危險,當事人必不服,然後不停上訴,造成司法資源及訴訟當事人雙輸。想解決目前困境,就要給法官充裕的時間,也可使當事人蒙利,也是民眾普遍的期望。

★珍惜生命,若您或身邊的人有心理困擾,可撥打
安心專線:1925|生命線協談專線:1995|張老師專線:1980



經濟日報社論/日企重視股東權益改革 值得借鏡

udn 論壇電子報.歷史報份http://paper.udn.com/papers.php?pname=PID0004

udn 論壇報垃圾 udn ,欠缺 

◆  經濟日報社論/日企重視股東權益改革 值得借鏡
◆  聯合報社論/缺水又缺電,王美花還在那裡打哈哈
◆  聯合報黑白集/別再來個陳時中!






經濟日報社論/日企重視股東權益改革 值得借鏡


2024-04-20 03:00  經濟日報/ 經濟日報社論
日本股市逼近歷史新高,東京證交所居功厥偉。圖為東京證交所。路透


日本企業正進行著重視股東經營管理革命。比較為國人所知的是,東京證交所從去年3月起要求上市公司重視「資本與股價」之改革下,被點名的股價淨值比PBR)小於1企業,紛紛購回公司股票,或者增加股息配發以拉抬股價。東京證交所新政明顯提高外資對於日股的評價,在外資的支持下,日經指數突破4萬點,創史上最高紀錄。

東京證交所的政策成功也傳到國內,台灣證交所董事長林修銘不久前發言,鼓勵台灣上市公司檢視自身股價淨值比。然而東京證交所的改革,不只是針對 PBR 小於1的企業,所帶來的影響也不只是企業增發股息與回購股票而已。

東京證交所正在塑造一種重視股東權益股市文化。上市企業除了法定繳交年度財報外,證交所也要求企業,要繳交提高企業價值(股價)的公開說明書,此說明書雖然沒有強制,但是因為今年初起東京證交所每半年就公開一次說明書繳交統計,在日本傳統「集體主義」的影響下,企業很難不配合。

日本企業傳統重視永續經營,不在意股價高低,但在東京證交所要求的說明書中,企業必須向投資大眾說明,如何持續性提高公司價值(股價)。東京證交所高層也在媒體中,不斷放話 PBR 小於1,亦即是公司股票總值低於清算價值,成為「上場失格」(無資格上市)狀態。雖然東京證交所沒有強制下市這些企業,但是透過媒體放話與日本「恥感文化」的運用,已經成功的施壓 PBR 小於1的企業。

東京證交所政策後,日本的資本市場也隨之做出有實際殺傷力的反應。日本三大銀行之一三菱 UFJ 旗下的資產管理公司,已經宣告民國一一六年(2027年)以後股東權益報酬率ROE)連續三年低於8%,又 PBR 小於1企業,公司董事長不得續任。包含三菱 UFJ 資產管理在內的法人投信,在日股掌握總額高達 90兆日圓資金,這些法人資金運用方針,將深深影響日股走向。

因此日企若是股價長期低迷,不僅在市場成為笑柄,甚至未來有可能在股東會時,被法人投資者以經營無能為名,替換掉董事長。過去日本的投資法人不會單純以股價為名干預企業經營,但是東京證交所已經豎立了門檻,法人正好藉此來要求更好的投資報酬率

日企為了維持股價,除了回購股票與提高配息以外,提高企業知名度培養長期持有股票穩定股東也很重要。日本股市約有3,900家企業,並非每家企業都會引起投資者的注意,且法人投資者一般對於市值小於300億日圓中小企業缺乏投資興趣,因此日本中小企業正努力透過各種股東關係IR)手法,來增加散戶投資人支持

東京證交所要求企業重視股東權益改革,其結果不只是日股大漲,也使得日企 IR 部門急求人才,爭相給股東更好的企業經營說明。相較之下,國內能想到投資人資訊說明,大概就是中大型企業針對法人法說會。依照台灣目前 IR 運作模式,散戶們相對上就成為資訊弱勢族群

然而如同研究顯示,當民國ㄧO九年(2020年)疫情爆發封城初期,美國股市出現熔斷式崩盤沒有短期投資績效壓力,勇於入場撿便宜的散戶,反而成為維持市場安定的重要力量。然而台股中散戶多是短進短出投機性操作,其根本原因之一,是散戶沒有法人般的資訊優勢(例如擁有研究部門)。

日本現在重視 IR 的風潮,散戶更方便獲得企業經營資訊,也因此有機會成為穩定市場的力量。東京證交所的改革,除了讓日股大漲,也讓 IR 服務更活潑,增加日後股市遭逢系統性風暴時的韌性。希望台灣證交所對於東京證交所的改革成功,不是只有口頭上羨慕,也能拿出一點真功夫出來。













聯合報黑白集/別再來個陳時中!


2024-04-20 00:19  聯合報/ 聯合報黑白集
台大醫學院醫學系名譽教授邱泰源接掌衛福部,宣示要讓健保永續。記者余承翰/攝影


衛福部長人選揭曉,不是賴清德的「恩師」陳志鴻,而是甫卸任的民進黨前不分區立委邱泰源。陳時中交棒時,邱泰源曾在接替名單上,卻敗在薛瑞元手下。這回他總算把薛瑞元擠掉,說明仇恨值深重的「陳時中班底」,該全員撤退了。

很少有部會像陳時中團隊如此令人反感。他卸任後,繼任者依舊顢頇高傲,像是同一醬缸泡出來的氣味,讓人退避三舍。薛瑞元去職還不夠,頤指氣使的王必勝,僚氣十足的吳秀梅,都該調整職位,衛福部才可能恢復「民本」精神

邱泰源出線時,外界出現兩種正反極端的評價。正面的一端,稱許他「善於溝通協調」,醫師公會讚說他出任部長是「眾望所歸」。反對的一端評價卻截然相反,身障聯盟指責他不體恤身障人士,醫療工會聯合會則批評他「拒絕溝通對話」。由此看來,邱泰源的「善於溝通」,是否僅限「對上」而非對下,當然讓人憂心。

不可諱言,醫界門戶之見極深科別和師承也各有天地。在陳時中的北醫牙科當道時,其他名門醫科主流即頗不以為然;加上他行事專斷,當然激起漫天民怨。邱泰源接下衛福部後,不僅要用專業贏回醫界信任,更重要的,是讓民眾看見其誠信未泯畢竟,衛福部設立的目的在為民服務;若換來換去都是陳時中者流,那還有什麼好談?














聯合報社論/缺水又缺電,王美花還在那裡打哈哈


2024-04-20 00:19  聯合報/ 聯合報社論
石門水庫水位跌破最低量尺226公尺後破220公尺,水庫岩石裸露,一陣大雨水位及蓄水量止跌回升。記者曾增勳/攝影


才四月天,全台廿一座水庫已有十四座蓄水量不足四成石門水庫僅剩廿四%水情吃緊遠超過三年前的百年大旱。電力方面,備轉容量率夜間連亮紅燈,台電甚至要用三倍的價格向工業大戶「買電」,才勉強度過停電驚魂夜。「水電雙缺」危機今年撲面而來,經濟部長王美花卻仍滿口瞎說稱供電沒問題,也否認有任何限水限電計畫,她要粉飾太平到幾時?

經濟部職司經濟及產業發展,更是主管水電能源及相關基礎設施的機關。近幾年來,外界看到的,卻是經濟部的無能及偏差,不僅產業發展的「五缺」問題愈發嚴重,經濟比重上也出現一味倚賴「台積電獨大」的畸形結構。台積電在國際間發光發熱固是好事,但國內產業結構失衡基礎設施布建落後,民生經濟遭到輕忽而房價高漲,都助長貧富不均,形成發展的腫瘤及病態。

蔡政府對此卻毫無自覺,藉著台積電的強大及國外建廠一味沾沾自喜;在政治掛帥的思維下,經濟部長更自貶為聽命執行者。正因為如此,過去台電一家公司即可順利執行的供電任務,如今變成由經濟部插手承擔。而由於執行的是錯誤能源政策,在經濟部介入主導下,更顯扭曲。供水問題也如出一轍,政府將大量用水優先提供工業使用,農民連年被迫休耕,僅領取少許補貼度日。蔡政府治下,心中似乎只有大資本家

蔡英文的能源轉型政策,帶給台灣最明顯的「轉型」成果是:從過去的白天缺電,變成現在的晚上缺電。問題很明顯,就是基載電力不足,風光電力太不可靠。發生四一五瀕於大停電的驚魂夜後,王美花竟還大言不慚,說「不是電力不足」,是地震導致四個機組跳脫。對於桃園地區連三天無預警停電八次,她則稱是「電纜線太長」、「又有雷雨」導致設備故障。王美花的本事,是把全台供電脆弱的問題,模糊化為地區性的個案問題。殊不知,所有碎片拼湊起來,都指向同一答案:政府無能

事實上,台電從民國一○七年(二○一八年)開始就推動「配電系統強韌計畫」,民國一一二年(二○二三年)又推動「配電系統五年升級計畫」,投入資金超過五千億元,但各地跳電頻率卻是有增無減。尤其,經濟部四月才大幅調漲電價,月中就發生備轉容量率僅剩二.八%的險境,王美花「絕無缺電」的保證還有誰會相信?更不堪的是,四一五當夜,台電還用了每度十二元的天價向用電大戶「買電」。試想,賣電的公司,搞到要高價買電來填補,卻抵死不承認電力不足。一個政府要有多愚頑,才能承認自己錯了?

再看全台的水情。目前石門水庫已經乾涸見底,即使做過幾波人工造雨,蓄水量僅剩廿四%。更嚴重的是,供應竹科用水的寶山及寶二水庫蓄水量分別只剩廿二%和卅二%。目前,不少竹科廠商已經出動水車向外「買水」,以備不時之需。試想,若連工業用水都如此緊張,我們還有足夠的水供農民灌溉耕種嗎?那麼,接下來是不是要繼續要求農民休耕,以便把水留給工業使用?而那些連年休耕的農地和大量被移作「種電」之用的林地埤塘,都不怕變成台灣環境生態崩壞禍源嗎?

任期僅剩一個月的王美花,可以繼續在那裡打哈哈,假裝什麼問題都不存在。但五二○即將上任的賴清德總統和新經濟部長郭智輝,能假裝他們將承接的是形勢大好的完美遺產,而不是水電供應不繼、經濟失衡、環境失控的爛攤嗎?晶圓廠拚命蓋沒關係,但政府至少得告訴人民,水和電在哪裡?



陳立恆/30年教改,迷途應知返

名人堂電子報http://paper.udn.com/papers.php?pname=PID0030&page=1#ph  

◆  陳立恆/30年教改,迷途應知返
◆  盛治仁/社會需要以事實為基礎的「傻子」
◆  方祖涵/有了大巨蛋,然後呢?
◆  周行一/不易覺察的勇氣與承諾
◆  王文華/從開門,到關門






陳立恆/30年教改,迷途應知返


2024-04-19 03:10  聯合報/ 陳立恆(作者為亞太文化創意產業協會創會理事長)


民國八十三年那場風起雲湧的四一○教改大遊行,至今恰恰正好卅年。

「落實小班小校、廣設高中大學、推動教育現代化、制定教育基本法」,四一○的四大訴求言猶在耳,而卅年一瞬,除了高中大學遍地開花,當年意欲將台灣教育從升學主義、粗廉主義與管理主義中解脫出來的四大訴求,如今看來不過是一場披著自由主義外衣的文化大革命。

縱使一直以來台灣科技與外銷產業強勁,對於台灣人才吸納與職位創造提供獨具一格的支撐力,然而,這都是經國先生引領一眾技術官僚們打下的江山舊業,當年他們是真真切切地熱愛國家,所以制定國策猶如父母之愛子,則為之計深遠。而四一○後的台灣教改因政治干擾,偏離原本為國計深遠的初心,導致今天技職教育沒落、學位貶值嚴重,且根據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OECD)「民國一一一年(二○二二年)國際學生能力評量計畫PISA)」結果,台灣學生總體排名表現優異但落差巨大,已呈現教育 M 化現象。

除了寒門難再出貴子的階級固化,教改對於社會的反作用力還在於破壞文化建設,以至於師綱不振人心不古社會共識薄弱思辨精神退化,君不見校園霸凌加劇、治安惡化嚴重、貪汙腐敗橫行,人民卻麻木無感,種種都是教改導致的遺患。再者,我們不能永遠靠著先人的餘蔭坐吃山空,遲早要為下一個卅年的國家發展,培養出能夠在 AI 時代開墾另一座枝繁葉茂新神山的青年世代。正值新內閣名單正式出線,我們期待能夠從進退失據教改歧路迷途知返,重新規畫出一套真正能夠為台灣計深遠的教育路徑。

其實,我一直不認同「減輕升學壓力」是教改的目的之一,本來「欲帶皇冠者,必承其重」,如果想要進入頂尖大學、成為菁英人才,難道不應該承受比別人更大的困難與付出?教改真正的目的不是減輕升學壓力,而是讓出身弱勢的孩子和出身優渥的孩子有著同樣的資源與機會;讓不擅應試學科的學子能夠適性發展、學有所長;讓基礎教育與通識教育夯實台灣文化建設,成為社會凝聚力、國家競爭力與文化創造力的源頭活水。

有鑑於目前少子化與用工荒現象日益嚴峻,政府與其補助那些乏人問津的私立大學,不如將精力放在落實技職證照與促進技職地位兩方面,如果技術證照能見度與含金量提高自然會產生良禽擇木而棲選項轉移。同時,不只是小班小校,主事者們更應該權衡,回到過去聯考體制簡單明瞭,加強公立學校的課業要求與資源優勢;因為一綱多本繁冗錯亂及上課簡單下課補習「快樂」教育,反而加重弱勢家庭學習負擔加深M 型極化失衡現象

此外,宏觀的教育不是教出有文憑的人,而是教出有文化的人,尤其在未來的 AI 時代,人才的拚搏點將不再只是知識理論人文情操與創造思考素養教育,才是最難被機器所取代的人類特質。所以,曾經被教改棄若敝屣文化資本,無論是四書五經還是詩詞歌賦唯有重新成為新課綱主流內容,讓孩子們在自己的一方學業技藝之外,堅守禮義廉恥做人底線,欣賞琴棋書畫的生活陶冶,我們方能期待從校園中走出來的每個少年,都能各擅勝場、不負所愛。



詹文男/每月兩千元 打造AI超級助理群

◆  詹文男/每月兩千元 打造AI超級助理群
◆  黃耀輝/特別預算浮濫 政府卡死救命錢








詹文男/每月兩千元 打造AI超級助理群


2024-04-20 00:11  聯合報/ 詹文男(作者為數位轉型學院共同創辦人暨院長、台灣大學商學研究所兼任教授)


最近好友老陳教授很感慨的說,過去找研究生助理不容易,而且還不敢交代太多工作,以免被叫「慣老闆」。現在他每個月僅花費不到兩千元台幣,就聘僱了三位任憑你差遣,而且很耐煩耐操的研究生。他們雖然不會自主做事,但交代他們畫圖、作文、翻譯各國語言、寫程式,規畫行程,哪裡吃美食,不僅都能圓滿達成任務,而且不厭其煩,盡心盡力,更不會跟老師頂嘴,也不會抗議教授剝削學生。這三位研究生分別是ChatGPT、Claude、Gemini。老陳說,他現在最關心的是他到底可以從這三位研究助理壓榨出多少他要的東西。

無獨有偶,在一場餐敘中,好友老蔡也提及,因為工作上常需要演講做簡報,老闆更是突然就會交辦一些任務,因此他除了把任務指派給 GPT,每月也是花廿美元,聘請了一位簡報高手 Gamma,給其題目,幾分鐘內馬上可以製作一份設計精美的簡報,再稍微修改調整後,就可以輕輕鬆鬆應付老闆的需求,也讓老闆對於其效率之高驚嚇不已。難怪老蔡可以每天閒來晃去,無所事事,原來是雇用到一位超級研究助理

老陳所雇用的研究助理 ChatGPT、Claude、Gemini,其實是現今最為受人關注的生成式AI系統,而老蔡所用的 Gamma,則是結合 ChatGPT 的智能簡報生成系統,透過這些強大的工具,讓老陳、老蔡兩位大老突然時間變多,生活也變得很悠閒!

這使筆者想起大約廿年前,美國矽谷才子提摩西‧費里斯Timothy Ferriss)曾經寫了一本暢銷全球的書「一周工作四小時:擺脫朝九晚五的窮忙生活」,內容描述提升工作效率的方法之一就是將工作外包

當時他的作法是在美國接案,但用極低的成本外包給印度廠商,而因印度與美國有時差,當他交付完任務上床睡覺時,印度那邊正在開始工作,他起床後,印度已傳回結果,其再調整修正,就可以將成果交付給美國客戶了,不僅節省時間,還可大幅降低成本。

從上班族的角度來看,善用 AI 工具的確能夠大幅度的提升工作效率,也讓傳統的一周五天、從九到六的工作方式可以開始有所調整,這對於追求工作與生活平衡的上班族來說無疑是一大福音。而這些 AI 工具的應用發展,也意味著個人必須不斷學習新技能,才能適應快速變化的職場環境

對於老闆和管理階層而言,不僅應思考如何有效運用 AI 來提升企業營運效能及提升客戶體驗,甚至更進一步超前部署布局轉型升級。同時,也應積極創造一個鼓勵創新和自主工作的企業文化,有效利用工具,同時保持對員工的信任與人性化管理,才有助於企業體質的整體提升!

而從產業的發展思考,如何加速 AI 在百工百業的運用,同時評估這些技術對於勞動市場、教育需求以及社會結構的可能影響及問題,讓效能極大化衝擊極小化,這需要產政學研攜手合作未雨綢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