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1月18日 星期一

經濟日報社論/日本政權穩定後的財經走向

udn 論壇電子報.歷史報份http://paper.udn.com/papers.php?pname=PID0004

udn 論壇報https://paper.udn.com/udnpaper/PID0004/398831/web/ 

◆  聯合報社論/觀光逆差達七千三百億,賴政府還在擺爛
◆  聯合報黑白集/賴清德遺漏的選項
◆  經濟日報社論/日本政權穩定後的財經走向








經濟日報社論/日本政權穩定後的財經走向


2024-11-18 03:00  經濟日報/ 經濟日報社論
日本首相石破茂。(美聯社)


日本上個月眾議院大選,長期執政的自民黨因政治獻金醜聞,其與公明黨執政聯盟,沒有拿下國會半數席次,引發石破首相下台,或政黨輪替各種臆測,但這個月11日選後國會開議,石破得以續任首相,內閣官員大部分留任,日本政局暫時穩定。

大選後到新內閣成立的兩周,顯露出未來數年日本政治的基本格局。首相選舉時自民黨內部並沒有跑票,顯示雖然自民黨內對選舉結果有不滿的聲音 ,但在自民黨支持率低迷的情況下,反石破勢力沒有勇氣造反,這意味著除非石破自身發生問題,他續任到民國一一六年(2027年)9月下次自民黨總裁改選的機會很高。

作為最大在野黨立憲民主黨,在首相選舉中無法獲得第二(日本維新會)與第三(國民民主黨)在野黨的支持。這顯示雖然眾在野黨在大選中獲得過半席次,但是因為各政黨之間政策立場相差太大,無法形成執政聯盟。

日本過去經驗,執政黨國會沒過半,不僅政府總預算案無法在國會通過,也可能隨時被倒閣。為了避免再次發生短命內閣,自民黨選後就鎖定與自民黨政策立場接近、中間偏右的國民民主黨合作而國民民主黨在首相選舉 ,也暗助自民黨穩住首相之位

雖然國民民主黨沒有參與組閣,但是已經著手與「自‧公聯盟」在實務政策的合作。國民民主黨在國防、外交、核能等重大議題與自民黨並沒有太大差異,但是更重視社會福利換句話說,國民民主黨是一個沒有執政包袱,可以給選民更多撒錢承諾財政擴張政黨。石破政權則有執政包袱,無法盡情撒錢以滿足選民,但是石破也需要某種程度滿足國民民主黨的需求,來讓明年春天的政府預算案通過,並且避免倒閣發生。因此選後自民黨與國民民主黨的政調會長持續接觸,尋找雙方財經政策的平衡點

事實上不只國民民主黨,這次大選中的在野黨,皆傾向多撒錢的社福政策自‧公聯盟選舉失利,也失去眾議院預算委員會主席之位。過去預算案在委員會討論階段,如果在野黨杯葛耗時,自民黨主席可強勢裁決逕付大會表決。但現在的預算委員會由立憲民主黨掌握,自民黨無法強渡關山,總預算案若沒有讓重視社福的在野黨滿意,恐怕在委員會審查就會困難重重

石破首相說過其財經政策主要繼承前首相岸田而岸田的特色就是要加徵所得稅來強化少子化與國防政策但現在石破政權為少數執政,而其他在野黨都反對加稅並重視社福,石破如果貿然加稅,恐怕會馬上被倒閣。因此石破必須在無法加稅的限制下,來處理急迫的少子化與國防問題,同時還必須多挹注資源到社福部門,以防止在野黨合作倒閣

此外,儘管石破在競選首相時,喊出重視地方經濟的地方創生,但是依照目前的局勢,地方創生政策恐怕有名無實,政府的財政資源,應該會流向國民民主黨重視的所得稅扣除額增加等,減少庶民負擔的福利政策,以穩定國民民主黨對「自‧公聯盟」的支持

自民黨未來幾年無法加稅,恐怕會以超額發行國債的方式來因應,這樣自然對於日銀的升息之路造成壓力。舉例來說,市場原本預期日銀在今年12月升息1碼的機會大,但是考慮到財務省會在年底公布來年國債發行量,升息延到1月的市場聲音因此逐漸擴大。

此外,美國川普總統明年上任後,可能會要求日本多支付防衛預算,這對於自民黨來說,恐怕又是一個可能只能依賴國債發行的難題,到時石破政權也可能不得不施壓日銀,放棄升息到1%的目標,以避免政府的債息負擔過大。總而言之,石破政權雖然暫時穩住了,但是前途多舛。














聯合報黑白集/賴清德遺漏的選項


2024-11-18 00:36  聯合報/ 聯合報黑白集
總統賴清德(左)16日在台北出席青年論壇與學生交流互動,現場有學子向賴總統提問如何帶領國家走向和平、不戰爭,犀利問題讓現場發出陣陣驚嘆聲。中央社


賴總統和青年學生交流,有高中生問,「能否帶領國家走向和平,避免戰爭?」他提了三個選項:簽訂和平協議、接受九二共識及堅持台灣主權;結果,台下學生都選擇「堅持台灣主權」。賴清德說,你們選的和平之路,就是我要走的這條路!

學生的問題很清楚,他們要的是和平,不要戰爭;但賴總統的回答就很狡猾。他把和平協議類比為「西藏模式」,說是放棄主權;把九二共識說成接受中國的「一中原則」;把堅持台灣主權說成「兩岸互不隸屬」,台灣自決。賴清德不僅簡化問題,還胡亂套接;如此一來,學生還有什麼選擇

兩岸若要簽和平協議,必然是以主權對等的方式簽訂,絕不可能變成西藏模式,賴清德的說法根本在下毒。至於九二共識,則是以「一中各表」精神堅持主權,換取時間空間,並非接受對方的一中原則。事實上,若刻意強調兩岸互不隸屬、並進行台獨公投,才是最容易觸發兩岸戰爭的做法。賴清德卻好意思把這個選項說成「和平之路」,真的就是在騙高中生。

賴清德如果真的心繫和平,就不會用如此拙劣的話術來哄騙青年學生。他該想想,兩岸體制差異極大,但若能加強文化、觀光及經貿交流,讓更多大陸民眾認同台灣,必有助於減少兩岸戰端。這條選項,恰好是他遺漏的和平之路。















聯合報社論/觀光逆差七千三百億,賴政府還在擺爛


2024-11-18 00:33  聯合報/ 聯合報社論
去年出國旅客比來台旅客多出530萬人次、觀光逆差超過4400億元,今年預計進一步擴大。聯合報系資料照/記者季相儒攝影


繼去年出國旅客比來台旅客多出五百三十萬人次觀光逆差超過四千四百億元,今年預計進一步擴大,出國旅客與來台旅客相差將達千萬人次逆差更達七千三百億元在「國人往國外跑、外國旅客不來台灣」雙重夾擊下,除讓交通部前部長王國材年初的「一千二百萬國外旅客」豪語成為笑柄,觀光業的寒冬也看不到盡頭。

新冠疫情曾重擊國際觀光業,但去年起各國觀光業開始復甦,全球平均回到疫前八成八,歐美回到疫前九成以上,中東甚至比疫前成長二成以上。但台灣卻未能在這波「疫後觀光紅利」中受益,仍持續低迷。民國一○八年(二○一九年)國際旅客來台為一,一八六萬人次,民國一一二年(二○二三年)只剩六四八萬人次,衰退四成五以上。今年到八月底為止,雖然來台旅客已有六四一萬人次較去年同期增加三成以上,但估計全年恐仍無法超過七五○萬人次,遠低於疫前水準。

境外觀光客嚴重衰退,與台灣成為難兄難弟的是中國大陸。民國一○八年(二○一九年)約有九千八百萬國際旅客到中國大陸,去年只剩下三千五百萬人次。但兩岸最大不同,是大陸國旅十分暢旺,去年國內旅遊人數達到新高,今年國內出行遊客的經濟貢獻也將超過疫情水準而創新紀錄;至於赴陸國際旅客,今年上半年也較去年同期大增一點五倍以上,與台灣國內、國際旅遊雙雙衰退相比,仍不可同日而語。

國際旅客來台人數暴跌主因之一,是陸客急遽減少。民國一○八年(二○一九年)來台陸客仍有二七○萬人次,去年卻只剩二十二萬人次,跌幅超過九成。除了陸客,各國旅客來台人數也普遍減少,日本旅客少了一二三萬人次,南韓、香港也各減少近五十萬人次。僅陸、日、韓、港減少的觀光客人數回加,就足以讓來台國際觀光客回到一千萬人次大關

台灣旅遊業巨幅衰退,既有天災,也有人禍。國內旅遊業的暢旺,起自馬政府時期開放陸客來台觀光,此一時期國際旅客來台也突破千萬人次。蔡政府上台後,兩岸關係緊張,但因多方獎勵補助東南亞等國際旅客來台,勉強延續觀光業榮景,陸客減少的衝擊未立即浮現。但綠營一系列「陸客不來,反而變好了」的操作,也埋下隱患。疫情期間,蔡政府並未藉機重整觀光設施與措施;長期封鎖國境,雖讓國旅一度暢旺,卻掩蓋了這些決策失當與不作為的負面影響,也造成了疫情解封後,國際觀光已經恢復榮景,台灣旅遊業仍在苦苦支撐。

在日前一場座談會上,旅遊業者直指「兩岸關係緊繃,會讓國外旅客覺得不安全」,是台灣無法繼續吸引日韓觀光客主因之一;業者說,台灣被國際旅遊列為「高度小心、避免非必要旅行」的橙色燈號,當然會影響國際旅客來台意願。而造成這樣的「橙色燈號」,民進黨政府有直接間接的責任。

除了震災與風災的衝擊外,上述政治與政策因素,加上頻頻傳出如墾丁「天價旅遊」、綠營支持者「抵制花蓮旅遊」行動等,都對觀光業造成負面影響。天災與人禍的惡性循環、交互影響,使不少國人寧可出國旅遊,而不願在國內旅遊,當然也讓外國旅客對台觀光卻步

中國大陸自去年起陸續開放對歐洲十二國的單方面免簽,今年更擴及紐、澳等國,爭取國際觀光客的決心溢於言表。民進黨政府慣以「封閉、專制」形容對岸,但無論在爭取國際觀光客或擴大國旅市場,除了撒幣補助,似乎別無他法。如不思讓台灣旅遊業「轉骨」,並拋下政治意識形態拚觀光,旅遊業振興恐怕遙遙無期。







科技.人文聯合講座/走路看路 不看手機

udn 論壇報https://paper.udn.com/udnpaper/PID0004/398831/web/ 

◆  又見行人地獄 國恥怎消弭
◆  陸無人機主導戰場 台已脫節
◆  當共軍機器狼登陸巷戰 我如何應對
◆  台大入口撞牆 校園規畫最大敗筆
◆  掛號費上限取消/診所看病 窮人止步
◆  無人機結合殺蟲劑 根除虎頭蜂巢
◆  科技.人文聯合講座/走路看路 不看手機
◆  支持政府之政策下金融整併的利多發酵

◆  蔡英文總統論文讀後感(上)/我兩度赴倫敦政經學院借閱 2019-09-18 18:22
◆  蔡英文總統論文讀後感(中)/外殼燙金 內頁像傳真紙 2019-09-18 18:32
◆  蔡英文總統論文讀後感(下)/兩種編排有異 畢業35年收到 2019-09-18 18:32









科技.人文聯合講座/走路看路 不看手機


2024-11-18 01:53  聯合報/ 趙坤茂(作者為台灣大學資訊工程系教授)


「走路看路,不看手機」,雖是淺顯易懂的行為準則,但仍被大眾所輕忽,使得行人使用手機衍生的意外事件頻傳。個人認為,「走路看路,不看手機」實應列為「數位國民生活須知」的重要實踐條目。

康芮颱風來襲期間,媒體主持人阿娥姐在看劇後的返家途中,因拿出手機拍攝雨中即景時忽視路況而「側身仆街」,不僅手肘和肩部受傷,穿戴的珍珠手鍊也摔斷了。她說得好:「一心不能二用,專心走路才能避險!」

前陣子筆者到國外開會,有次出門前看到一則必須細讀的公告,當下因趕時間,所以先以手機拍下,一邊走,一邊看。孰料,光靠眼角餘光留意公寓大樓外的階梯還不夠,竟將最後兩階看成一階,當場一步踩空翻滾成倒栽蔥,所幸只是皮肉傷。一場小小意外可說是微傷彌珍,適時提醒自己專心走路,不要分心。

在網路上看到一部短片,有位婦人漫步在人行道上,因一時看手機而分心,瞬間就從人行道上的天然氣檢修門翻落坑洞。當地消防局獲報後,趕到現場將這名女子從洞裡救出來,並緊急送往醫院接受治療。

其實,像手機這樣的行動裝置讓我們不再拘泥於固定場所處理事務,理應讓大家更加自由,但為何無線通訊網路卻又如同無形的絲線,隨時隨地將大家纏繞在一起,讓我們不知不覺就陷於險境呢?我們走在路上,即使身旁的手機沒有動靜,有時難免也會產生它正在響鈴震動的錯覺,三不五時就要檢視一下,深恐錯過十萬火急的重要訊息。無論如何,行人若需使用手機,務必停看聽,先「停」下來才能「看」和「聽」。

大致而言,手機造成的分心包括視覺分心(例如收發簡訊、滑讀資訊)與聽覺分心(例如聽音樂、接電話)。行人走在路上所面對的挑戰,除了凹凸不平的坑坑窪窪與善惡難辨的奇人異士外,更危險的是與車輛交會時幾乎沒有任何保護,使得人車碰撞事故的傷害愈加嚴重。

最近,英屬哥倫比亞大學的研究團隊在《事故分析與預防》(Accident Analysis & Prevention)期刊發表的論文指出,分心的行人與車輛保持更近的距離,且移動速度會降低,也很少讓路給迎面駛來的車輛。此外,無論與車輛的橫向距離如何,他們都很少改變互動角度,這表明他們大都不了解周圍環境,從而降低行進的效率。相反地,不分心的行人會採取更安全的行動,與車輛保持更大的距離,更頻繁地讓行,並相應地調整速度。

他們進一步指出不分心的行人與車輛的交通衝突嚴重程度,比分心的行人降低了將近百分之五十,而最小距離則平均增加約百分之三十。同時,車輛駕駛對於分心的行人也表現出不同的行為,他們會在注意力不集中的行人周圍減速,顯示駕駛體察到潛在的風險。

是以行進時不分心,使用行動裝置必須停看聽,緩慢走路如此,快速開車更不在話下。下次,當我們行進時,別做低頭族,抬起頭來看看路上的風景吧!












又見行人地獄 國恥怎消弭


2024-11-18 01:54  聯合報/ 李克聰/消基會董事暨交通委員會召集人(台北市)
謝女駕駛大有巴士212路公車追撞陳男所駕大都會客運49路公車,導致林女捲入車底不治,陳男車上共15人受傷。記者李隆揆/翻攝


台灣「行人地獄」惡名已傳播全球,瑞士外交部官網對台灣交通的評價:「繁忙的交通,無法預測及頗具攻擊性的駕駛行為,即駕駛不會禮讓行人,一不小心走在行人穿越道上都會身亡。」前年經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的 CNN Travel 報導後,雖政府很重視並全力改善,但行人綠燈走在行人穿越道上被撞死的悲劇仍一再上演。

九月廿二日東海女大生在行穿線被公車撞死,昨天上午台北市忠孝東路、鎮江街口喜來登飯店前,一對夫妻於綠燈時走在行人穿越道上,駛於前方的公車停讓等行人通行,並進行「指差確認」,未料卻遭後方公車從後面猛烈追撞,導致前方公車失控往前衝撞,女性行人因閃避不及被捲入車底而死亡。

行人走在行人穿越道上卻因交通事故死亡,其實是國家之恥。據交通部「道安儀表板」的重點觀察指標最新統計,今年一至八月大型車案件致死二七三人,比去年同期增加四十六人;行人死亡二二八人,增加六人;大型車造成行人十四人死亡,增加五人;追撞事故死亡人數一七八人,增加二十八人。由這些統計數據分析行人事故死亡與大型車之關聯性,原因是大型車行經路口時,未能適當減速慢行及保持安全間距,如遇行人穿越時沒有停讓的空間與時間即容易造成事故,或遇突發狀況煞車不及容易與前方車輛追撞造成事故。

改善方法首先是交通工程設計應完全以行人為優先,且盡量有保護機制。建議全面檢討號誌化路口的保護行人時相設計,盡量增加「左右轉車行駛專用時相」、「行人早開時相」或更嚴格的「行人專用時相」設計,依據路口各方向車輛與行人交通量的相關因素,設計適當號誌時相與秒數門檻,區隔人車通行的時間,有效保障行人通過路口的安全。同時盡快改善所有路口的行人穿越道退縮、無號誌化路口及路段行人穿越道在前端增設停及慢的標誌標線,並加強夜間照明,或增設停及慢警示動態標誌等,提醒用路人更清楚辨識遵守。

至於所有的大型車營運業者,建議應通力合作改善駕駛缺工及高齡化的問題,以資源共享方式取代惡性競爭,改善目前互相調高駕駛薪資卻仍不能找到合適駕駛,進而無法落實駕駛管理的嚴重問題。建議採行人性化駕駛工時管理、減少疲勞駕駛及身心狀況不佳的安全風險;同時應制定駕駛輔助系統(ADAS)的使用標準作業程序,透過適當教育訓練促使駕駛善加運用並嚴守交通規則。

車輛行駛時應保持安全間距,行經各式路口應養成適當減速慢行的習慣,才有停讓的時間與空間,即使在號誌化路口遇綠燈,亦應先鬆油門再視情況適當減速或加速,避免突遇燈號變換時反應不及而闖紅燈,或急煞而被後車追撞的風險。行經路口依規定進行「指差確認」時,切記轉彎行車停讓的位置應有行人穿越道的完整視野,確認後啟動車輛時仍應注意可能沒看到的行人

政府應重視並輔導改善目前客運經營環境不佳的問題,盡快引進 AI 運用在駕駛輔助系統中,如能在偵測到有碰撞行人的危險時,能將目前被動式預警提醒,進階到主動減速煞停之防撞機制,將更能保護行人安全。













陸無人機主導戰場 台已脫節


2024-11-18 02:03  聯合報/ 張延廷/空軍前中將副司令、清大教授(台北市)
「九天」無人機系統在珠海航展亮相。(新華社)


無人機近年在世界各大航太展大行其道,隨之而起的相關研發和反制之道也成為顯學,這是軍事科技從自動化向人工智能化過渡的必然趨勢,當然也象徵掌握此技術的科研大國,已能夠充分運用特定區域的電磁頻譜權力,藉以導引所轄各型無人機任務遂行。從本屆珠海航展的展品內容可一窺端倪,不難看出無人機、機器狗、機器戰狼、機器戰士已是戰場主角。

中共在近幾年開展「繞台」演訓時,已時常出現「翼龍」、「彩虹」系列機隊,這些結構相對簡單的無人機,在航程和路徑設計都受到若干技術條件的制約,尤其是機載電子設備受到滯空時間和酬載重量的影響,其飛行航路通常只能依循某些固定路徑。這些航路設計係根據事先衛星定位和編寫程式演算,以免遭到電子干擾甚至電子攔截,讓這些第一代軍用無人機,成為中共空中力量「察打一體」化的實驗先驅,但功能上還不足以全面彌補「高新」系列載人電子戰飛機所涵蓋的空權範圍。

前年「雙尾蠍」出沒台海周邊空域,飛行高度於三萬五千呎以上,是與美國諾格公司研發的 MQ-4C「人魚海神」相同等級的長航時高空無人飛行載具(MALE),透露出共軍已能在沿海機場地面管制站台或海軍艦艇上遠端遙控,執行各項監控任務(ISR),甚至可在雲、雨、霧、霾等較差天氣時出航除非發生太陽黑子電磁風暴的異常活動現象,這款雙尾翼、高酬載的無人機,可更為機動、更具穿透地飛越海峽上空,而且不限於台海

若未來經過構型研改的多功能、抗多頻電子干擾無人機搭載於新型轟炸機下,將可以類似「航空母機」的型態自島鏈外緣空中投放,對美國和日本在西北太平洋的各座離島,尤其是有軍事要塞功用的島嶼形成甚大威脅。

本屆珠海航展開幕前,中共「中航公司」推出一型號稱最大起飛重量達十噸的全新構型大型無人機,搭載高效率渦扇發動機,配備「模組化異構蜂巢任務艙」,藉以投放小型無人機群。這名為「九天」無人機,採高主翼、後掠角機翼設計,翼尖有擾流小翼以提高長航程的飛行效率,另也採取一對 H 形尾翼。依其功能觀之,未來將在空中戰區擔任反制對手的「忠誠僚機」的功能,阻攔美、日等第五代戰鬥機對遙控僚機遂行空中滲透。

中共所主動公布「彩虹-7」性能,亦是暗示航空母艦無人機隊時代到來,基於先進氣動力、匿蹤外型和控制技術研製的高空無人機,升限高於四萬呎,最大滯空航程十六小時,可運用於壓縮敵方雷達的探測距離,亦可在高強度作戰環境中執行即時電子和影像偵察、情報截取任務,還能為遠距離武器打擊提供目標導引。

面對中共發展迅速且多元無人機隊,我方亟須通盤審視現用的資料鏈路效率,同時向美積極爭取新版本 Link-22 資料鏈路,以最合理的投資增加國軍聯合防禦的指管能力。

另外廣泛運用 AI 技術的無人機、機器狗、機器戰狼、機器戰士的驗證及運用,台灣仍處停滯階段,與當前戰略環境脫節甚多,目前已到迫在眉睫階段。














當共軍機器狼登陸巷戰 我如何應對


2024-11-18 01:59  聯合報/ 趙興鵬/中華戰略學會研究員(台北市)
中國大陸兵器裝備集團自主研製的「機器狼」,全球首次亮相。(取材自央視)


珠海第十五屆航空博覽會於十七日風光閉幕,根據央視官方權威資料參加四十七國,國內外廠商一,○二二家。據側邊消息透露,已收到約六百億人民幣訂單,大都來自中東地區國家。

航展目的是開展軍工產業,並透過出售以影響地緣政治,但主體展覽仍是在中國大陸獨領風騷下展示國威,嚇阻西方世界對中國大陸的盲動,例如紅旗-19、「九天」無人航空母機、無人作戰「虎鯨號」三體艦等,正是針對近十年來美國重回亞洲,企圖建構以美、印、澳、日、韓為首的印太聯盟圍困中共,所亮出的新警告底牌。

在如此多的各色琳瑯滿目武器中,台灣應有所對應準備。戰爭因武器進化而改變戰爭的型態,冷兵器時代與目前進入智能化左右戰場勝負,差異巨大,已不可同日而語。從過往人面對面的對抗廝殺,到現在精準裝備陸續在戰場上扮演勝負要角,人已是遠離目視距離,決勝於百里千里之外。

這次珠海航展賣點很多,但有一項陸地作戰的中共新列裝備「機器狼」,也引起網友重視與十足的新鮮感,從視頻公開的資料看,台灣應予重視並做好如何反制的研究。

機器狼有高度的精密裝備,紅外線夜視、熱像儀、通信系統、感應裝置、外掛武器等,能集群作戰,通常一組四隻分工合作,頭狼負責搜集敵情,其餘負責攻擊與裝備給養,包括緊急醫療器材;目前對岸已將該項裝備發展到可以防水後做登陸作戰用,並可在崎嶇道路快速跑步跳躍,及山路爬坡或躍過壕溝、漂浮過河流,直撲我方守軍。由於其用雷射鎖定,雷射光所指之處即是彈著點,機器狼背負的步槍或機槍,可謂彈無虛發;夜間透過紅外線不可見光或熱像儀,可清楚看到任何移動生物體,黑夜已不起任何掩蔽功能而被鎖定。

機器狼以車載或直升機空投方式機動部署,在敵前進行打擊或敵後滲透奇襲;其最令人擔心的是,我以打巷戰做為最後的防禦手段,極可能因此在戰術上面臨完全破功窘境,無法進行逐巷逐屋掃蕩。

人類直立二足行走,目標明顯,而機器狼本就四足爬行,匍匐前進壓低姿勢,為天生即具備,我軍不易瞄準射擊,其又根本不會累,何況於攻擊時可瞬間伏臥,如非擊中傳動電池,對機器狼並不會產生致命破壞,仍能遂行戰力。

機器狼可能在登陸戰、巷戰中帶給國軍致命的破壞力,我應未雨綢繆,不要讓國軍面對成千上萬的機器狼出現在陣地前方,打也打不死,而手足無措,等白白被機器狼攻擊犧牲時,後悔莫及。以敵為師,今後國軍亦應發展類機器狼,在海防及巷弄遭遇戰時,亦能以機器人對機器人、機器狼對機器狼方式,打好反登陸戰及巷戰。











台大入口撞牆 校園規畫最大敗筆


2024-11-18 01:56  聯合報/ 張小虹/台大外文系教授(台北市)


台灣的校園規畫,肇基於民國五十九年(一九七○年)代初期台大校園規畫委員會與校園規畫報告書的確立,然五十多年後的今天,直接打臉台灣校園規畫的最新錯誤示範,卻也正出自台大。

現在不論是以走路、騎車或開車的方式進入台大校門,迎面而來的乃是一整面紅色清水磚牆,完全破壞了原本一入校門轉折處順接椰林大道的開闊天際線,而這堵牆正是即將完工的台大人文大樓南側磚牆。該場址原本的建築乃興建於民國四十九年(一九六○年)代的「洞洞館」,其量體配置採「三合院」形式,僅在北、東、西側先後興建了三棟相互呼應的建築,即便建築體低矮內縮,那時也完全知道要「打開」鄰接椰林大道的南側,不放任何量體,以便保持一進台大校門轉折處的開闊氣象。而後確立的台大校園規畫報告書,也對椰林大道兩側建築體有嚴格的天際線高度管制與景觀控制,那即將完工的台大人文大樓,為何會在一進校門的椰林大道轉折處,放了這「第四面牆」呢?

遺憾地說,台大「撞牆」的最大關鍵原因,正來自號稱擁有全台灣最大校地,以及最先進、最齊備校園規畫的台大本身,一路棄守不把關。人文大樓興建案歷經十年的「民主審議」程序,卻無法撼動最初的那個「黑箱作業」:在沒有任何校內會議討論與記錄的狀況之下,同意捐贈單位將文學院原本規畫在兩塊不同基地上的量體,全部壓在最醒目也因而最攸關台大整體入口意象的椰林大道開口處。

此校門口「量體過大」卻無法移轉也無法卸載的問題,從來未獲有效解決(即便最後下挖兩層),讓明明一樁傑出校友捐款回饋母校的善舉,蒙上了「財團圈地」的陰影;讓台大不惜策略性地逃避環評而落人口實;讓台大校園規畫報告書形同虛設、「僅供參考」。雖然「搶救台大校門口行動聯盟」的師生與校友多年來費盡努力,將原本已通過台大校發會的九十公尺(二十三層樓高),一路壓低到目前的二十多公尺,但「第四面牆」依舊堵住了校門入口。

大學之大在於「有容乃大」,源自台北帝國大學的校門與警衛室低矮謙遜,椰林大道兩側退縮的歷史建築也完整和諧,但即將完工的人文大樓卻突兀矗立在校門入口處;北側緊逼農業陳列館歷史建物,東側迫近舊總圖歷史古蹟,西側緊貼新生南路人行道,大樓梯一走下來就可以直接搭公車,而南側則是「滿溢」到椰林大道,成為一進校門就迎面而來的「第四面牆」。

反諷的是,此設計才甫獲建築金石獎,肯定其建築本體在設計細節上的用心,但卻完全看不到其對場址所在的台大入口意象、椰林大道歷史空間肌理的嚴重破壞。此台灣校園規畫史上最新、最昂貴的錯誤,雖然順利提供了文學院許多系所對研究教學空間的迫切需求,但也同時凸顯了捐贈單位指定建築師、實體捐贈模式的諸多問題,更直接暴露校園規畫的形同虛設。

如今每進一次台大校園、每撞一次牆,我們只能期待人文大樓作為台灣整體校園規畫「負面教材」的功能,或能一再發揮,不斷啟動我們對天際線、對歷史景觀、對校園與都市界面、對大學之大乃在「有容乃大」的深刻反省。













掛號費上限取消/診所看病 窮人止步


2024-11-18 01:55  聯合報/ 阮恆晴/退休人士(高雄市)


本來到診所看病,是台灣比較感受不到貧富差距的地方,無論是富人或窮人,大家都會一起在候診室待診,支付基本的掛號費。但自從衛福部今年三月取消診所掛號費一五○元上限後,這已經逐漸產生了改變。

現今有些診所的非醫療需求裝備,例如裝潢等,越來越富麗堂皇、美輪美奐,另外也有標榜高服務規格的診所,設有不少醫師、護理師及藥師等醫療人員以外的服務人員。這些非醫療絕對必要的成本,如果導致掛號費無限制地提高,將使某些診所成為富人專區、窮人止步。

醫療,對生病的患者(尤其是急症或位於偏遠地區)是沒有選擇的,不似一般消費行為,民眾可以依據本身經濟條件決定要不要去,或者去哪裡、購買何種商品。

掛號費為醫師接受病人求診的行政管理費用,從這個角度來看,掛號費是一般民眾就醫的基本門檻。現今個人基本資料及醫療史已經都上傳到衛福部的中央系統,可以由各診所方便地取得,所以何種範圍的掛號費為適當、符合民生經濟現狀,並能夠兼顧普羅大眾的醫療需求,可能仍是政府可以評估並制定規範的。













無人機結合殺蟲劑 根除虎頭蜂巢


2024-11-18 01:55  聯合報/ 黃基森/台北市立大學地球環境暨生物資源學系兼任副教授(新北市)


十一月十三日聯合報報導,桃園義消於民宅捕虎頭蜂,遭蜂群攻擊身亡的不幸事件。無獨有偶,今年八月也有立委助理被虎頭蜂螫死,這些讓人聞之色變的蜂螫事件每年不斷重演,顯示捕捉政策與方法仍有諸多問題,或有必要改弦更張,同時優化與精進捕捉方法。

政府推動捕蜂捉蛇政策近二十年了,且每年編列上億元預算執行。經統計,消防人員在九十六至一○六年間進行捕蜂任務,導致十七件捕蜂人員遭虎頭蜂螫咬後死亡或受傷,也有多起火燒屋事件。為確保專業捕捉,於一○七年將捕捉蜂蛇業務回歸林政保育單位,但每年仍發生十餘起遭虎頭蜂螫咬案件,且平均有三人或三人以上死亡。

首先,談到現行捕捉虎頭蜂方式,都是由捕蜂人到現場直接移除蜂巢,甚而有採用火攻方法。在先進文明國家已不採用此種人身直接採摘的不安全方式,而更重視執行任務人員的人身安全,因而發展出多元有效且安全的捕蜂方式。此外,根據統計每年有一萬五千件以上通報捕蜂案件,但實則多數並非對人體有危害風險的虎頭蜂巢,而是螞蟻巢或角蜂的蜂巢,政策的美意是為民除害,但執行成果卻是濫殺無辜、破壞生態與天敵的做法。

令人遺憾的是,過去虎頭蜂螫死人的事件,政府單位發布多種錯誤的保護訊息或措施,包括「不能攜帶和使用殺蟲劑」或「鼓勵登山攜帶化學防蚊液(忌避劑)」。目前國際期刊與筆者的研究測試發現,撲滅虎頭蜂或其蜂巢的最佳可行方式就是使用殺蟲劑,因而美國環保署已核准琳瑯滿目的撲滅虎頭蜂的殺蟲劑,同時也是先進國家目前推行現場摧毀或立即撲滅的好方法,這也是確保人身安全的最佳方法。此外,目前國內並未登記有對虎頭蜂有預防效能的防蚊液(忌避劑)。國內已核准上市的化學防蚊液,是對以頭部口器叮咬的害蟲有效,例如小黑蚊、蚊子與臭蟲等,但對以腹部螫針螫咬的虎頭蜂和紅火蟻,預防螫咬效果有限,尤其是對傾巢而出的蜂群攻擊時完全無法達到預防效果。

由桃園義消遭蜂螫而身亡事件可知,虎頭蜂的危害已由山區環境轉進都會或鄉村民宅。建議主政機關應優化捕蜂方法,可以無人機科技結合撲滅虎頭蜂的殺蟲劑根除蜂巢;此外,將每年捕捉虎頭蜂地點的資料轉化為有效資訊,即將每年捕蜂發現的地點進行勘察後,在高風險地區立即設置警告或告示牌,提醒登山者並確保其人身的安全。






方祖涵/當運動場又再成為政治戰場

名人堂電子報http://paper.udn.com/papers.php?pname=PID0030&page=1#ph  

◆  方祖涵/當運動場又再成為政治戰場








方祖涵/當運動場又再成為政治戰場


2024-11-18 02:05  聯合報/ 方祖涵/運動文學作家


川普時代又要來臨,這是一億五千萬美國選民做出的選擇,卻將對八十二億世界人口造成深遠影響,身處地緣政治緊張地區的民眾,更無法忽視未來四年的可能衝擊。

川普過半數高票勝選,證明右翼民粹主義再度崛起,達到本世紀迄今的巔峰體育活動經常是民粹舞台,自然是首當其衝。像是在川普上次任期,美式足球因為球員質疑警察對少數族裔的執法公平性,引發跪膝抗議事件,結果他的回應是:「把那些狗娘養的傢伙從場上趕出去吧!」

如此言論迅速引發強烈反彈,許多球員、教練和聯盟官員對此表示不滿,甚至以集體下跪或臂挽臂方式表達抗議問題是民粹主義總是在衝突後更為茁壯,他隨後在推特上多次發文,批評球員的抗議行為不愛國,並呼籲球迷抵制美式足球,直到球員們「停止不尊重我們的國旗」。川普成功激化對立,把球員抗議行為與愛國主義掛鉤,將賽事焦點從競技轉向了政治爭論。在民國一○六年(二○一七年)球季,美式足球收視率下滑將近百分之十,主要因素就是跪膝事件

在職業籃球場上,一些球員和教練在社會正義議題的公開發言,特別是針對種族不公、警察暴力的抗議,以及支持「黑人的命也是命」運動,同樣讓川普掀起戰火。他說 NBA「過於政治化」而且「不愛國」,說湖人隊球星詹姆士智商低,結果造成收視率與觀眾結構顯著改變。NBA 流失保守派支持,卻從年輕族群得到補償,此外,有些球員甚至因為持續被川普攻擊,反而變得對中國大陸更為友善。

相反地,也有職業運動可望藉由川普執政獲利,像是高爾夫。川普政府對沙烏地阿拉伯關係密切,並且贊同其權貴在美國體育界投入資金。他過去支持沙烏地藉 LIV 高爾夫新聯盟進行運動洗白,甚至在個人場地舉辦相關比賽。在新任期裡,他很可能會進一步促進沙國主權資金在美國體育產業投資,甚至藉收購職業球隊來增強控制。

川普新任期內還將有兩項重大國際賽事,也會因他的立場而出現變數。首先是民國一一五年(二○二六)世界盃足球賽,行事備受爭議的足總主席英凡提諾是川普摯友,世界盃很可能會充滿政治色彩,讓川普借此機會提升個人聲望

此外,民國一一七年(二○二八)洛杉磯奧運,儘管不會像是民國二十五年(一九三六年)的希特勒柏林奧運仍可預期將被包裹在川普的愛國主義和美國優先議程中。最近幾屆奧運性別平權成果亦令人憂心,像是他不斷在造勢活動攻擊台灣拳擊金牌得主林郁婷,當出賽選手必須面臨東道主質疑,以及來自被煽動民眾的威脅,那就不只是選舉語言,而是實際問題。

可以預期的是,在未來四年裡,美國體育文化將趨向以愛國、反移民和傳統為主軸,賽事變得更具政治色彩,體育場將成為意識形態的戰場而莫可奈何地,沒有人能置身事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