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周行一/如何退休理財?
◆ 陳冲/國際貨幣基金恩仇記
周行一/如何退休理財?
2025-08-05 00:00 聯合報/ 周行一(作者為行珩全人均衡系統創辦人)
由於少子化,許多現代父母漸漸沒有了養兒防老的觀念,取代的是退休理財規畫,希望自己顧好退休生活;而政府也逐漸改變民眾退休保障的財務模式,由保證退休金變成大家自己對退休金負責,例如新進公教人員已不適用於政府提供固定月退俸的模式,改成「自選」制度,由自己和政府共同提撥退休金,投資於自己選擇的投資標的,承擔自己的「選擇風險」,而政府也在研議將勞工退休金制度改成「自選」方式。
隨著退休金制度的演變,大家更需要關注退休理財規畫。首先,需要瞭解退休理財規畫的基本原則,退休的意思是已經沒有工作收入支持生活,所以需要以退休前累積的資源作為退休後生活支出的來源。台灣的退休金制度有一個三層保障的概念,第一層是國家提供的保險,稱為公保或勞保,即使一一二年新公教自選制度已開始實施,第一層的公保保障並未改變,退休人員大致可以月領兩萬左右。第二層是公教退撫與勞退,在新的公教自選制度下,公教人員自己選擇退休金投資標的,所以公教人員的保障減少了,但是因為承擔投資風險,退休時可能累積比舊制更多的退休準備。第三層是大家自己儲蓄的退休準備。
由於自選制度實施才兩年,絕大多數公教人員都有最基本的兩層保障,大家需要理解的是,自己還要準備的第三層金額是由退休以後想要有的生活水準,扣掉第一與第二層的保障決定的。所以當退休時,第三層的準備必須要放在沒有風險的定存裡,逐年領用,與基本保障一起支持退休生活。有些人認為第三層準備可以放在有風險的資產裡,例如會配息的股票型投資,這樣子做違反了退休理財規畫的基本原則,會讓自己暴露在退休生活支出不確定的狀態裡。
大家只有在這三層退休準備都穩當擁有後,才可以考慮將多餘的資產放在有投資風險的地方。有些人退休以後還想投資主要有兩個原因,第一個是覺得退休準備不夠,想藉投資增加退休支出;第二個是退休三層保障已經有了,但覺得多點錢總是好的,或者以投資為消遣。
如果覺得退休準備不夠,投資絕不是解決問題的方法,財務狀況愈來愈糟的機會遠大於好的機會,因為散戶缺乏短期投資獲利的能力,比較好的應對方法應該是經由理財規畫分析到底可以少花多少錢,如果有自住房的人可考慮採以房養老的方式增加生活支出,或者如果身體許可,可做一些兼職工作。
如果覺得退休準備已足夠,切記一定要把退休準備放在定存中,逐步領取花用。如果把多餘的資產用來投資,一定不能有槓桿,譬如說融資、融券,或者抵押自住房借錢做股票。
所謂退休理財,就是在退休前累積財富,退休後穩當地運用這些財富頤養天年,我們寧可把退休的三層保障以保守的態度做到好,也不要持有資產價值會減損,或者股息會不確定的投資標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