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6月20日 星期一

經濟/英國脫歐公投的世紀豪賭

.聯合報社論..蔡英文執政滿月的三大難題
.聯合報黑白集.兩岸第三條神經
.經濟日報社論.英國脫歐公投的世紀豪賭




經濟/英國脫歐公投的世紀豪賭


2016-06-20 01:39 經濟日報 經濟日報社論

英國將在6月23日進行脫離歐洲聯盟(EU)公投,這場公投可以說是世紀的豪賭,其結果不僅將影響英國與歐盟未來的關係,而且對未來歐洲及全球政經情勢都將產生深遠影響。迄今為止,英國脫歐派和留歐派民意支持度互有領先,英國內部情勢緊繃,全世界對公投結果更是屏息以待。
英國與歐盟的關係,一向若即若離,英國是歐盟成員,但卻未加入歐元區;留歐和脫歐的問題,一直存在英國社會,1975年6月5日英國舉行第一次公投決定是否要繼續留在歐盟前身的「歐洲經濟共同體」(EEC),結果67.2%民眾支持續留EEC。在41年之後,因為去年國會改選時首相卡麥隆的承諾,英國將再次舉行公投決定是否脫歐,但不同的是,41年前英國在經濟發展上需要歐洲,但近年歐元區債務危機和難民潮讓歐洲市場吸引力遽降,移民問題更成為英國經濟的負擔,以致愈來愈多英國人民尤其是年輕人強烈主張脫歐,這種形勢改變也讓這次脫歐公投成功的可能性大大提高。
支持留歐的卡麥隆首相為避免英國脫歐成真,在今年2月和歐盟達成協議,在英國人最為關注的移民福利及經濟主權上,爭取到更多彈性,如容許英國暫停歐盟勞工福利四年,及實施所謂「紅牌制度」,給予會員國更大權力否決或修改未來歐盟的修法。國際上包括美國總統歐巴馬、德國總理梅克爾、七大工業國領袖及國際貨幣基金等,皆聲援卡麥隆,呼籲英國人民支持續留歐盟。
但是,這些努力並未阻擋英國脫歐民意支持度的持續上升,留歐及脫歐聲勢旗鼓相當,情勢緊繃更升高內部對立,日前支持英國留歐的工黨女議員考克斯遭到激進分子殺害,造成極大震撼。最新民調結果亦難判斷23日公投的可能結果。
歐盟是英國最大貿易夥伴,假如英國脫歐公投通過,將不再享有歐洲單一市場的免關稅及自由貿易便利,未來恐須耗費很長時間和歐盟國家重談貿易協定,能爭取到何種待遇,充滿變數。IMF最新報告即警告,退出歐盟將是英國經濟短期最大的風險,在最壞情況下,英國GDP成長率將大幅下降甚至萎縮,到2019年GDP將比基準預測少5.6%,失業率則會升至6%以上;今年以來英鎊對美元匯率已下跌逾一成,未來可能再跌15%,通膨率則可能升高到4%。
就長期而言,英國與歐盟關係將陷入不確定性,不僅會影響英國未來發展,而且可能衝擊倫敦作為歐洲乃至全球金融中心的地位,讓英國現在扮演的角色日益邊緣化。儘管脫歐派強調,英國在加強移民及邊境管控的同時,仍可保留享有單一市場的優惠,但是,一旦英國選擇脫歐,歐盟為避免其他會員效法英國,不可能片面給予英國優惠待遇,所以,英國脫歐公投,無疑是對未來前途進行一場豪賭,這也是歐洲民粹主義是否進一步擴張的關鍵轉捩點。
若英國脫歐通過,對歐債危機後一手打造歐洲新秩序的德國總理梅克爾領導威信將構成嚴厲打擊;德國內部主張反移民、反難民的極右派勢力也將大受鼓舞,從而可能阻斷梅克爾在明年德國大選的連任之路,進而擴大衝擊歐盟的內部凝聚力。再者,英國脫歐亦可能對大西洋另一端的美國今年底總統選舉投入新的變數,同樣是煽動民粹主義的美國共和黨總統參選人川普將是獲益者,從而可能阻斷民主黨總統參選人希拉蕊的白宮之路,並對世界局勢帶來空前的變數。
倒是發動這場世紀豪賭的英國首相卡麥隆接受媒體專訪時表示,即使公投結果留歐派落敗,他也不會辭任首相,因為這不是對其個人信任與否的公投。卡麥隆的淡定,反映英國脫歐公投的不負責任,但後果卻由全球共同承擔,這是英國人的荒謬,卻是世人的無奈。

聯合/兩岸第三條神經


2016-06-20 01:39 聯合報 聯合報黑白集

兩岸關係轉涼,熱線電話不通,陸客出團減少,短期陸生要限縮,漁產水果銷陸不暢;這些,大家心裡雖有準備,仍不免惆悵。而這些緊縮,都比不上「第三條神經」被抽讓人忿怒。
屏東原住民兒童組成的「希望合唱團」,只因在總統就職典禮唱了一曲國歌,原本預訂赴廣東的演出就遭到取消。這些孩子在國家慶典演唱原民版國歌,表現讓人驚豔,原是榮耀一樁;未料,竟重演張惠妹禁唱事件,讓人扼腕。
歌唱交流本無需沾染政治,何況他們都只是孩子,原本寄望此行募足旅費前往歐洲參賽;在這種情況下,對岸對他們下重手,讓人感到格外不忍。
無獨有偶,台灣慈善醫療團體「路竹會」,原訂七月底前往中亞的吉爾吉斯進行義診,人員、器材、交通都已準備就緒,該國卻以「一中」原則為由拒絕批准。醫療是基本人權,路竹會為偏鄉民眾義診純粹出於博愛與慈善,兩岸關係再怎麼緊縮,也沒有必要把手伸向人權領域吧?
政治是兩岸第一條神經,蔡英文拒絕承認九二共識,熱線電話斷線,可以理解。經濟是第二條神經,中共緊縮陸客陸生,掐住農漁貿易,逐漸升高壓力,這就要看台灣社會承受能力如何。無論如何,關係人道和文化的第三條神經,卻不能當成懲罰手段任意拉扯,因為這最容易傷害兩岸人民感情和認同,一旦重創,即難以挽回。
想想這些原住民孩子和吉爾吉斯的弱勢病患吧!

聯合/蔡英文執政滿月的三大難題


2016-06-20 01:39 聯合報 聯合報社論

兼任民進黨主席的蔡英文總統。記者黃義書/攝影

五二○就任至今,蔡英文總統執政正好滿月。綜觀各方的民調,蔡英文的滿意度在五成上下,可見多數國人對其領導表示支持;然而,閣揆林全的滿意度低她近十個百分點,顯示新內閣的表現無法讓民眾滿意。
蔡英文與林全的偌大支持差距,耐人尋味。其中原因有三:第一,內閣首長狀況頻傳,或因個人言行失當,或因政策發言偏頗,均須由林全概括承受,這也暴露了閣員素質不齊。第二,相對於新閣的亂象橫生,蔡英文的元首角色詮釋更為妥貼,民眾也能區辨兩者之別,未混為一談。第三,民眾對於新政府仍然頗有期待,願意多給新總統一些時間改善;問題是,民眾對內閣首長頻頻凸槌的怒火,不知何時便會燒過府院之間的防火線,新政府不能不謹慎以對。
蔡英文上任一個月來的表現,堪稱穩健。她集中心力走訪三軍號召團結,不時接見外賓,並畫龍點睛地參與社會活動,表現元首親民的一面;對於內閣部長的暴衝,她則利用黨政平台安撫綠委,並在家中設宴與首長溝通。比較起來,她不像陳水扁那樣動輒暴走,也不像馬英九那樣直接站上火線挑起話題;這除了有助於她保持總統高度,也讓政府決策多了一些進退彈性和轉圜空間。
無論如何,經過一個月的考驗,蔡英文面對的挑戰其實也很清楚:如果她不能提升內閣部會的穩定度,如果行政決策一直處於東拉西扯、碰碰撞撞的狀態,新政府的形象勢必日漸磨損,民眾的耐性也將迅速耗光。屆時,要再推動什麼改革,恐怕就困難重重。這點,馬英九第二任期內的困頓,就是最佳的殷鑑。
歸納而言,蔡英文面對的是三大難題,每一項都需要她親手解決。第一道難題,是競選政見與施政現實的差距。蔡英文的競選政見是在野時所提出,當時或許為了反對而反對,或許因未及深思熟慮,如今到了實踐時刻,未免與現實有所扞格。一個月來出現諸多的政策「髮夾彎」,乃至閣員奉若聖旨的一些論調,問題都出在競選政見與社會現實碰撞,發生了脫軌現象或被迫轉彎。其中最明顯的例子是,廢核的承諾不可動搖,但眼看著缺電危機迫在眉睫,卻只能求諸大學節電、或重返水力發電等「古方」,果真是明智之舉嗎?解決之道,恐怕蔡英文必須適度修改選舉支票,以符合兌現之可能。
第二道難題,是新政府與執政黨的磨合。林全內閣的組成強調的是「專業」,相對而言,閣員的政治性格和政治敏感度則普遍偏弱;也因此,許多閣員的發言動輒挑動社會神經,包括一些周邊的人事任命,都讓民進黨立委破口大罵。問題在,如果過度遷就黨意,勢必形成對綠營的「偏袒」,喪失國家元首的超然,也造成國家資源分配的誤用。這點,蔡英文既然黨政雙駕,即必須妥慎拿捏溝通;否則,若留下徇私的口實,即難以再獲民眾尊重。
第三道難題,是現行兩岸政策對經濟和外交的不利。新政府要擺脫對中國大陸的經濟依賴,要建立主權尊嚴,要發展與東南亞的關係,都是正確的目標;問題是,作法上應該穩健以行,不宜驟然否定中國大陸市場的重要性,甚至否定兩岸既有的良好交流,卻以為可以火中取栗。目前民眾對新政府期待最深的,正是台灣經濟的重振;但兩岸關係轉趨緊張,首當其衝的必然是經濟,不僅服貿貨貿停議影響廠商出口競爭,包括陸客減少都會影響攤商經濟。一旦外交烽火點燃,勢必更難收拾。關鍵在,蔡英文必須在兩岸政策上設法說服獨派,或至少要有勇氣擺脫其牽制;否則,要在鋼索上打造富強的台灣,豈有可能?
台灣的政治,在藍綠二分後,已陷入一種相互牽制的漩渦。蔡英文的蜜月期餘溫猶在,但林全的蜜月期轉瞬即逝,實值得警惕。

延伸閱讀

棘手難題…資源爭奪戰 諸侯、部會怎麼喬
林內閣滿月…七大事進度追追追

聯合筆記/開會救不了政府

.新政府滿月/再彎都可以的無賴政治
.新政府滿月/彌月而無喜
.新政府滿月/盼漸入佳境
.跳脫台獨黨綱緊箍咒
.課綱…掌權後 才知誰愛黑箱
.蔡出訪在即/拉美研究 不能再缺席
.聯合筆記/開會救不了政府
.鼓勵陸客自由行 還是重回低價團?





聯合筆記/開會救不了政府


2016-06-20 01:48 聯合報 林新輝


民粹主義抬頭,人民對政治人物或政府的「賞味期」就像氣候變遷一樣「無常」。過去政壇流行「施政百日」的說法,如果百日之內,人民無感,民調只會每況愈下。現在,「賞味期」恐怕短到像日本櫻花季,花謝時,也是人民向政府丟擲石塊的開始。
新政府上台一個月,「髮夾彎」的標籤深烙在人民心中。最新民調顯示,行政院長林全的不滿意度從百分之十六增至百分之卅三,學者建議,應立即對個別閣員民調不佳者限期改善,否則就撤換,民怨才不會往上燒。
蔡總統端午連假在住所連開三場「客廳會」,林全及相關部會首長都來開會。蔡總統清楚若繼續坐視行政與立法部門各吹一把號,新政府來不及施展抱負,就被「髮夾彎」夾死。
新政府想扭轉局勢、做事的企圖心雖有了,但解決問題的方法對了嗎?類似蔡總統的「客廳會」,陳水扁、馬英九都試過,只是開會的地點或形式不同而已,但行政立法合作、行政部門溝通等問題根本未獲解決。
還是一句老話,問題不在開會,在制度。現行憲政設計就是一個容易讓國家卡住、卻沒有排解問題的機制。
政府部門想推動建設的預算、滿足民生的需求、打造公平正義的社會,必須獲得立法院的支持才能實現。執政黨若能同時在國會過半,國家運作應會順暢,然而馬政府八年「完成執政」卻是失敗。
在政治運作上,行政院長有兩個「公婆」,一個是立法院,另一個是任命他的總統。只要其中一個公婆不滿意,閣揆就有走人的風險。一個輪替頻繁的行政團隊,為了保住官位,只能炒短線、討好選民,施政方針不可能有宏遠、長期目標。
執政黨立法委員雖有為行政部門政策辯護與支持的義務,但從立委問政的內容看,民粹意識左右立委的判斷與選擇。從能源政策、國道夜間收費、美豬開放、兩岸監督條例草案、陸配身分年限到長照政策,執政黨立委都與行政部門不同調,這只會加速折損政府在人民心中的信任。
民選的總統擁有實質的權力,身兼黨主席,又對執政黨立委握有生殺大權,要叫這樣的總統退居第二線,是昧於政治現實。民眾選出國家領導人,希望找一個能做大事的總統。然而總統擁有大權,不用負政治責任,這樣的設計違反權責相符的原則。
今天國家卡住,不是靠「五人小組」、「便當會」、「客廳會」這種體制外的設計能解。憲政學者早就呼籲朝野捐棄政黨立場與算計,共同朝可「正常」運作的憲政體制方向修憲。修憲議題認真討論的時候到了。

課綱…掌權後 才知誰愛黑箱


2016-06-20 01:48 聯合報  張升星/法官(台中市)

教育部長上任立刻撤銷馬政府的「課綱微調」,但是有關「黑箱課綱」的法律爭議卻仍然持續。顯然在政治鬥爭分出勝負之後,先前標舉「公開透明」的正義宣言,如今輿論退燒無人聞問,豈不怪哉?
其實,所謂「黑箱課綱」的爭議,根本無涉課綱審議的實質內容。爭執重點在於:原告要求教育部提供「會議記錄及投票名單」,教育部則以《政府資訊公開法》第十八條「豁免公開」的規定,認為相關資訊係屬「擬稿或準備作業」,並為保障委員不受干擾,拒絕公開。教育部另稱依循行政慣例,委員名單將於課綱實施後一併公布。
《政府資訊公開法》沿襲美國《資訊自由法案(FOIA)》,FOIA規定政府資訊原則上必須公開,但也列舉九項「豁免公開」事由。若係「機關內部備忘錄或信函,依法不能取得者」即可拒絕公開。所謂「依法不能取得者」,即政府機關間、政府和公務員間、政府和外聘專家間之文件,依據民事證據開示規定享有「秘匿特權」者,不得透過FOIA迂迴取得文件。
FOIA採取「絕對豁免公開」,《政府資訊公開法》允許「公益例外公開」,兩者立法體例各有差異,並無絕對標準。
高等行政法院認定相關資訊確屬「擬稿或準備作業」,但因課綱調整攸關公益,公眾監督具有高度正當性,符合公益理由而有公開之必要。審查委員參與公眾事務,承擔輿論壓力在所難免,不得以此拒絕公開。
教育部不服判決而提起上訴,最高行政法院認為拒絕公開乃是基於「保障委員暢所欲言,無所瞻顧,坦率交換意見及思考辯論」的正當理由,並指摘原審判決並未斟酌「審議資訊是否高度敏感?審議過程是否完成?公開是否會對特定立場之公務員造成影響?公開是否損害審議品質?資訊是否因時間經過而無庸限制?審議委員個人資訊、隱私之敏感性?原告請求與重大公益目的,有無必要關聯?」因此撤銷高等行政法院判決。
民進黨執政後,教育部長毫不遲疑地撤銷「課綱微調」,但是迄今仍然拒絕公開「會議記錄與投票名單」,以致全案還在法院審理,其邏輯之混亂錯謬,顯而易見!既然教育部主張委員名單將在課綱實施後公布,那繼續打這個官司,到底所為何來?如果遲早都要公開,乾脆直接公布名單,擺脫黑箱汙名,何樂而不為?《政府資訊公開法》第十九條規定:「前條所定應限制公開或不予提供之政府資訊,因情事變更已無限制公開或拒絕提供之必要者,政府機關應受理申請提供。」顯見公開與否,本來就應參酌情事變更的因素。
馬政府時代,本案從請求提供名單的資訊公開,變成課綱程序違法的黑箱指控,這就是政治鬥爭的魔力。政黨輪替後,教育部長既已實現民進黨的執政理想,但卻堅持維護先前痛批的黑箱作業,則其正當性何在?巴菲特說:「退潮時,才能看出誰在裸泳。」同樣的道理,「掌權後,才能發現誰愛黑箱。」
撫今思昔,如果時光倒流,希望情緒障礙的孩子能妥善就醫,無恥政客和黑心名嘴去燒炭自殺。

跳脫台獨黨綱緊箍咒


2016-06-20 01:48 聯合報 柳金財/佛光大學公共事務學系助理教授(新北市)


目前民進黨內一批溫和務實派人士共同提出變更黨綱案,建議授權中央執行委員會根據總統蔡英文「維持兩岸現狀」論述,提出更具整合性新黨綱,以解決一黨綱與兩決議文間的目標設定衝突。這除了表達務實派希望採行中間路線期待外,更凸顯藉此解開九二共識的纏繞,表達善意創造民共間的政治互信基礎。
民進黨務實派冀圖繞開九二共識爭議,直接衝撞敏感的政治馬蜂窩,引發熱議。二○○○至一四年黨內多次掀開凍結或廢除公投台獨黨綱之爭議,然因顧及基本教義派堅持,始終無法變更。
事實上,一黨綱兩決議文皆屬政治選舉工具,一九九一年提出公投台獨黨綱直接導致九二年國代選舉慘敗;二千年總統選舉為爭取中間選票,於一九九九年通過台灣前途決議文;為二○○八總統大選,於○七年通過正常國家決議俄文。這顯示民進黨只有趨向中間路線,始能獲取選票極大化目標。
一九九九年通過的台灣前途決議文,是目前民進黨及其政府處理兩岸關係最高指導原則。此決議文主張,台灣已是民主獨立國家,目前依憲法國號為「中華民國」,但與中華人民共和國互不隸屬,任何有關獨立現狀的更動,都必須經由台灣全體住民以公民投票的方式決定。
二○○七年正常國家決議文標示,以推動正名制憲、申請入聯,實現台灣為正常國家為目標。此決議文比公投台獨黨綱更為激進,批判中共利用一中原則片面改變兩岸現狀;批判國民黨運用一中憲法架構阻礙政府正常運作;及利用大中國教育與文化壓制本土文化,混淆國家認同。
基本上,公投台獨黨綱及正常國家決議文,與台灣前途決議文形成矛盾對立,這也是民進黨仍被批判擁抱法理台獨之依據。公投台獨黨綱主張建立主權獨立自主的台灣共和國,台灣前途決議文則是認同中華民國,正常國家決議文則是追求台灣為正常國家目標。一個黨甚至還是目前執政黨,竟然在核心政治主張上有追求法理獨立及維持兩岸現狀兩種目標衝突。
至於台灣前途決議文雖承認中華民國,但宣稱主權與領土範圍限縮在台灣,此即中華民國等於是台灣並結合一體。然此決議文僅界定台灣與中華民國關係,但卻無說明兩岸關係性質究竟屬何種定位及特殊關係。正常國家決議文的提出,等於推翻台灣前途決議文,甚至比公投台獨黨綱更加追求法理獨立。因此只要將台灣前途決議文說明中華民國是台灣,係指管轄權而非主權即可。
民進黨既已成為中華民國政府的執政黨,且宣稱恪遵中華民國憲法處理兩岸事務,那麼整合一黨綱兩決議文有其必要性,真正成為體制內政黨。

嚴震生/你為何不要當大學教授

.嚴震生/你為何不要當大學教授
.王健壯/蔡英文留下的第一項憲政紀錄
.舒國治/把吃飯弄成吃藥的訣竅
.方祖涵/作弊的受害者
.黃介正/鐵血國防 自立自強
.林中斌/華倫:川普的剋星
.劉克襄/十七歲的能高越嶺
.薛承泰/養寵物 玩寵物




嚴震生/你為何不要當大學教授


2016-06-20 01:48 聯合報 嚴震生

台灣近年來高等教育的走向、少子化帶來的衝擊、和社會氛圍的變化,
大學教授目前像是一份工作(job),頂多不過是項職業(profession)。 圖/ingimage


大學教授在傳統認知中,有專業的知識權威,有崇高的社會地位,是政府及產業諮詢的對象,為人民與弱勢權益的守護;享有清譽,但又無需安貧,獲得尊重,還可滿足樂道。回顧個人過去三十年在太平洋兩岸教書及研究的經驗,真的有如聖經詩篇所言,上帝以恩典為年歲的冠冕,在祂的路上都滴下脂油。我多次與學生分享,認為自己是台灣最快樂的教授之一。
然而,台灣近年來高等教育的走向、少子化帶來的衝擊、和社會氛圍的變化,及親眼目睹後輩正在走的崎嶇路,讓我感受到大學教授目前像是一份工作(job),頂多不過是項職業(profession),而不再是一種委身(commitment)或志業(vocation),與理想中的呼召(calling)有相當的距離。個人認為下列幾項理由,就足夠讓年輕人對它不再充滿幻想。
第一、它是投資報酬率極差的一項行業,單單是到國外取得學位(國內大學並不信任自己研究所畢業的博士)的時間及花費,和擔任大學教職能夠獲得的薪資不成比例。更糟的是如果沒有其他的工作經驗及謀職技能,在大學職缺不斷縮減的情況下,將會因缺乏就業市場的競爭力而遭社會淘汰。
第二、以目前國內社會科學領域的就業市場來看,許多剛獲得博士學位在未找到正職之前,有可能得先擔任博士後研究一、兩年,若能留在專業領域並且有優異研究表現,可能還有機會成為助理教授。然而目前能爭取到博士後研究都不容易,我有幾位優秀的學生已轉到學術行政或是民間企業工作,不再對大學教職抱有幻想。
第三、即使有了博士後研究的經歷,如果未能有幸到學生來源無虞的國立大學任職,而是進入私立科技大學擔任助理教授,不僅要擔心工作是否有保障,還要配合學校協助招生,或負責行政工作,無法完全投入教學及研究。在時間遭到排擠、缺乏具體研究成果的情況下,很難再找到更理想的工作。
第四、即使進入國立大學擔任教職,目前各校都有六年升等條款,如果未能在期限內升任副教授,將會遭到解聘的命運。這六年可能剛好是你三、四十歲的時間,可能有年幼的孩子需要陪伴,或許有年邁的父母需要照顧,不但蠟燭兩頭燒,偏偏還要為保住教職拚命做研究,女性助理教授的挑戰更為嚴峻。
第五、好不容易升等成功後,並不能如國外一般獲得終身教職,因為台灣的大學教授每五年還得接受一次評量,若後續沒有研究表現,同樣也會面臨解職。個人就曾在校教評會參與過相關事件的討論,親眼目睹到即使你投入許多精力在教書和照顧學生上,學校要求的還是可以量化的期刊論文。
在讀博士學位期間,第一道面臨的門檻就是資格考試,接著是論文大綱的審核,再來則是論文的完成及答辯。成功取得學位後,若想要尋覓大學教職,真正的門檻才會接踵而來,一關接著一關,直到你即將退休才得到喘息。然而,你錯過孩子的童年,也因未能陪伴父母感到懊惱,你或許因為工作過度而搞壞了身體,也可能因為無法經常分擔家務而有一位受夠的配偶懶得與你說話,到頭來你將會成為一位孤獨的老人,這樣的工作或志業值得你投入嗎?
(作者為政治大學國際關係研究中心美歐所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