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7月19日 星期一

經濟日報社論/完善銀髮金融政策 杜絕剝削

udn 論壇電子報.歷史報份http://paper.udn.com/papers.php?pname=PID0004

udn 論壇報https://paper.udn.com/udnpaper/PID0004/366712/web/ 

◆  聯合報社論/一直說疫苗夠,為何那麼多人打不到?
◆  聯合報黑白集/抱歉,我是純捐疫苗
◆  經濟日報社論/完善銀髮金融政策 杜絕剝削





經濟日報社論/完善銀髮金融政策 杜絕剝削


2021-07-19 00:03  經濟日報 /   經濟日報社論
金管會因應高齡化社會容易產生金融糾紛,針對25家金融機構專案金檢。記者戴瑞瑤/攝影


金管會最近因應高齡化社會容易產生金融糾紛而針對25家金融機構進行專案金檢。這次金檢是根據銀髮族業務量及申訴率做出挑選,採取填表及抽查資料而非實地查核的方式進行。雖然是「遠距」金檢,未來報告想必會有諸多糾正,以警惕金融機構提供銀髮金融服務要謹記良善管理人的責任。

台灣已進入老齡化社會,現今大於65歲的老年人已超過386萬,占總人口比例的16.4%。據國發會推估,十年後此比例更將接近25%,亦即每四位國人就有一位是高齡長者。政府重視老人金融權益自是不可推卸的職責,而金管會進行銀髮金融業務檢查,則可適時提醒金融機構必須注意的事項。

社會對老年人常有刻板印象,而傾向限定提供銀髮族所需的金融服務。許多人直觀認為銀髮族累積財富卻心智單純易被蒙騙,所以銀髮金融固然強調高齡理財,但交易安全則更要確保。金管會的統計也印證此觀點;今年3月底國內有97萬多位銀髮人士投資近3兆元的金融商品,占銀行財管28%的業務,而近三年與銀髮族有關的客戶投訴竟超過千件。

不過這種直觀並非銀髮金融需要關切的全貌。能夠累積財富的老人其實有一定的複雜度,其若與理專發生糾紛,則多與金融機構只顧追求業績卻缺乏有效監控有關。政府若僅是限縮銀髮金融業務或增加審核程序,反不如詳審金融機構提供相關服務的內控流程更能杜絕交易爭議。

金融業為富裕的銀髮族群安排穩定生活的現金流,以及遺產贈與的生前規劃乃是理所當然。金管會的監理則是查驗金融機構提供財管服務時,客戶設定目標與理財專員操作手段的一致性。由於金融機構可透過組織節制與人工智慧監控保護銀髮客戶權益,金管會查核重點應放在機構財管系統建置與運作的完備。

另一方面,所得分配兩極化造成銀髮族群的財富分配十分不均,許多高齡者並非金融機構高端財管的服務對象。對於現金短絀而有房產的老人,政府便推動以房舍換取生活現金的以房養老政策,可是這類交易與社會文化不盡相合而造成長期效益不彰。

其實多數銀髮族需要的不是財管也非以房養老政策,而是單純能方便生活的金融服務。金融科技造成愈來愈多服務要透過網路及行動裝置完成,高齡者不能只靠現金與門市交易,而是也要能善用金融科技。政府因此需要關注如何縮小銀髮族的金融數位落差,而監督金融機構做好老人活用金融科技的教育與輔導就很有必要。

金融機構更應採取不同角度,如不動產、年金收入或社會福利等的價值,重新架構與銀髮族的互動。例如老人仍有使用信用卡與貸款的需求,金融機構就應設計合乎銀髮族財務特性的評量方法,而非套用既有審核標準予以准駁。與老人的全新互動模式不僅能開發商機,更可避免造成對銀髮族的歧視。政府應鼓勵金融機構設計更多滿足老人生活的金融商品。

大家並不反對政府推動高齡財管與既有的以房養老政策,也肯定金管會進行銀髮族理財金檢。我們要提醒的是,銀髮族自65歲起仍有近16年的活動時日,他們需要金融服務的範疇與其他世代並無不同,差別僅是內涵隨時間會有比例的調整。金融機構若把業務重心放在財管並不能夠滿足銀髮族的需要。

今天多數銀髮族的問題是獲得一般金融服務的困難度愈來愈高。金融科技發展讓許多銀髮族成為適應生活的弱勢,而金融機構以舊有模式與高齡者互動,也讓銀髮族的金融人權受損。台灣步入老齡化社會更需要全方位的金融服務,我們期盼金管會能以寬廣的角度提出更周全的高齡化金融政策,讓銀髮族能有真正貼心的金融服務,方便退休生活。












聯合報黑白集/抱歉,我是純捐疫苗


2021-07-19 00:27  聯合報 /   聯合報黑白集
蔡英文總統(右)日前會見台積電董事長劉德音(左一)、鴻海集團創辦人郭台銘(左二)。 圖/總統府提供


郭台銘和台積電捐贈疫苗,功勞被政府一手收割;民進黨中常委梁文傑還補一腳,說若非政府找台積電幫忙,郭董根本買不到。故事仍沒了,府院還放話說郭台銘曾親自寫信給蔡總統,稱自己捐疫苗只是替台灣社會做點事,並無「參選二○二四總統」的意圖。霸氣的郭董,捐個疫苗如此低聲下氣,真是難為了。

對民進黨而言,不是什麼善舉都受到歡迎,尤其捐疫苗這種事可能凸顯政府無能。這點,倒不是針對郭台銘量身訂做,慈濟要捐疫苗照樣先吃了白眼,至於佛光山,就直接碰壁撞山。先前,藝人賈永婕募捐高氧儀器,不也慘遭綠營網軍圍剿?

郭董的情況就更麻煩。他除了被刁難、被稀釋、被矮化,事前得剖心表白無意選總統,事後還得道歉,說昔日子弟兵立委高虹安的質詢與他無關,彼此已久無聯繫云云。搞到這個地步,捐疫苗簡直比下油鍋還苦。要不是郭台銘有股不服輸的拚勁,換作是一般人,誰會想出錢出力去換來一頓苦頭?

換個角度看,能對別人的善事極力阻擋刁難,事後全都收割到自己籃子裡,還逼得對方歉聲連連的,除了民進黨政府,還有誰能如此氣焰高張?也因此,造成七百多死的決策錯誤不許問,採購預算是機密,別人做善事還要道歉。民進黨這本事,天下無敵!











聯合報社論/一直說疫苗夠,為何那麼多人打不到?


2021-07-19 00:23  聯合報 /   聯合報社論
波波漫畫


國民黨縣市欲循永齡/台積電模式自購BNT疫苗,行政院卻以「疫苗已經夠了」為由,悍然拒絕。目前國內的施打率僅達兩成,近八成的人仍未施打,打過兩劑的人寥寥可數。包括台積電創辦人張忠謀都在APEC會議上喊話,說「台灣需要更多疫苗」,直接打臉行政院。現在許多民眾「想打卻打不到」,許多人的第二劑不知下落,而偷打、混打的亂象頻傳;蔡政府說「疫苗夠了」,到底在唬誰?

截至七月中旬,國內取得的疫苗總數約九百萬劑,包括五二五萬劑的AZ和三六五萬劑莫德納,其中三分之二為外國捐贈,僅三分之一是台灣自購。這顯示,政府採購的疫苗供貨遲緩,遲到的疫苗必然形成防疫空窗。台灣僅僅兩成的接種覆蓋率,在亞洲都排在末段班,蔡政府卻志得意滿高喊「疫苗已經夠了」,這不是在拿民眾性命和國家競爭力開玩笑嗎?

從年初以來,「疫苗夠了」一語就頻頻出現在政府官員口中。二月間,陳時中即宣稱政府採購的疫苗「已經夠用」;在衛福部採購BNT破局後,不同政商管道企圖牽線協助採購,總統府的答覆也都是「疫苗夠了」。五月底首批莫德納疫苗抵台,陳時中再度強調「今年已經夠用了」;慈濟表態要購捐BNT疫苗時,政府起初也以「已經夠了」阻擋。如此做法,說穿了,不過是想保留一塊市場大餅給兩家國產疫苗,即政府五月底與高端和聯亞簽約的一千萬劑。

事實上,對照這兩個月來國內疫苗施打的狀況,即可知「疫苗夠了」的說法完全禁不起檢驗。其間,若非美、日慷慨捐贈疫苗,台灣疫苗覆蓋率迄今可能停在五、六%左右,遇到本土疫情爆發及變種病毒,勢必不堪一擊。而且,由於高齡長者接種AZ的死亡率偏高,也造成許多民眾對接種的抗拒和對疫苗品牌的成見,導致AZ疫苗必須以特殊方式強銷,才能提高接種率。簡言之,疫苗的品牌喜好、副作用、到貨量等因素在在影響民眾接種意願,從而牽動接種率的高低;政府卻只關注「總量」的因素,未免目光短淺。

在疫苗覆蓋率高的國家,無不是在疫情之初即積極部署搶購各種疫苗,甚至參與投資大疫苗廠的研發與代工,以確保本國民眾的健康。反觀台灣,眼光始終停留在低階的口罩產製及援外上,又錯誤地選擇了發展「國產疫苗」的路線,從而拒絕更務實的國際疫苗採購及疫苗代工的機會。如此一誤再誤,不僅耽誤了國家防疫網的建立,更讓全民陷入疫苗短缺的恐慌。試想,要不是永齡、台積電、慈濟等民間部門大愛相助,蔡政府還不知道要如何度過此次的疫苗荒;如今政府官員竟還大剌剌擺出「疫苗已經夠了」的驕態,豈不荒謬到可笑?

最可議的是,蔡政府的防疫布局已經處於嚴重滯後狀態,府院官員卻不思調整腳步,繼續因循去年的舊思維行事。例如,要不要接受疫苗「混打」,在各種疫苗到貨無法準確掌握的情況下,恐怕是無法迴避的路;但政府堅持不能混打,卻又提不出可行的變通之計。以莫德納為例,已有兩百六十多萬人施打,他們的下一劑在哪裡,指揮中心並無答案。政府原稱可在相隔「四周後」施打第二劑,現在改口稱須隔「八到十周」;如此驟然改變,恐怕只是預知下一批到貨必然延宕的煙幕彈吧!

在當了半年「疫苗乞丐」後,蔡政府似乎還未學到教訓,一方面悍然拒絕國內民間團體自購疫苗,一方面卻又轉頭向國際社會籲求援助。難道說,疫苗乞丐會當上癮?


科技.人文聯合講座/疫情迎來了WFA時代

udn 論壇報https://paper.udn.com/udnpaper/PID0004/366712/web/ 

◆  本土疫情緩、疫苗覆蓋增 做好配套 警戒降級
◆  巴望乞糕渣 或針砭時政護人權
◆  別人無薪假 這款官員豪華度假
◆  三級警戒 周末不運動?
◆  科技.人文聯合講座/疫情迎來了WFA時代
◆  槍聲+縱火 史瓦帝尼暴動實況

◆  蔡英文總統論文讀後感 (上)/我兩度赴倫敦政經學院借閱 2019-09-18 18:22
◆  蔡英文總統論文讀後感 (中)/外殼燙金 內頁像傳真紙 2019-09-18 18:32
◆  蔡英文總統論文讀後感 (下)/兩種編排有異 畢業35年收到 2019-09-18 18:32






科技.人文聯合講座/疫情迎來了WFA時代


2021-07-19 00:03  聯合報 /   魏國彥(作者為台灣社會責任公益減害研究發展協會執行長)


紐約時報說運動場上「每個人都是輸家」。二○二○年美國足球、籃球、棒球聯盟、歐洲足球、溫布敦網球公開賽、東京奧運…各種大型運動賽事不是縮短賽程、限制入場,就是停辦。職業運動是大型產業,二○二○年光是美國足球聯盟(NFL)就損失六十億美金,連同籃球、棒球聯盟損失達一百卅億美金。很多歐洲足球俱樂部虧損超過十億歐元,球迷也悶瘋了,歐洲足球國家盃二○二○還是冒險同步於六月下旬在十二個城市開踢,球迷「報復性」入場;七月十一日冠軍戰在英國溫布利舉行,六萬七千人擠爆球場,義大利最終以十二碼三比二PK獲勝。公衛專家都等著看,兩國與新冠病毒的PK最後誰勝誰敗,失之桑榆,收之東隅嗎?

然而,世界總以陰陽剝復的方式往前走,關了一扇大門,開了無數小窗,一年多來,家庭健身器材、線上運動教練、手機遊戲、線上烹飪老師、電商物流…夥同其他形式的「在家」商業模式大行其道。說什麼工業4.0、資訊革命都落伍了,在新冠病毒的撮合下,人類進入WFA時代,Working From Anywhere。上班、學習、運動、烹飪、娛樂、交友…都在雲端進行,世界進入「遠端經濟」時代。

想像一下,如果可以在家上班,辦公室還需要那麼大嗎?可以縮減一半,成為開放型辦公室,配置公用電腦與超強雲端功能,讓員工彈性使用。

想像一下,既然不必天天去辦公室,就改成周休四日,周二、三、四進辦公室,其他日子在家,隨時保持開機狀態,有案子辦,沒案子就隨你幹什麼。當然,市面上與政府臨櫃服務最好為7-11,人員三班輪流。

工作與休閒的界線模糊了,因為你隨時隨地在工作,也隨時隨地在休閒。妳在廚房炒菜,順便辦點公事。妳穿著比基尼,在夏威夷曬太陽,順便修完學分。我在跑步機上邊跑邊想,休息時完成一件企畫案。老婆是KOL(Key Opinion Leader),正在隔壁做直播。

你隨時隨地都可能被諮詢,也必須參加會議,記得要啟用「模糊背景」與「消除背景噪音」的功能,保護隱私,別讓愛人曝光。

所有組織的聯絡中心變得更重要。會議、資料、意見交流在這聯絡中心匯聚,決策、分工與命令也從這裡下達。既然人工智慧能夠自動駕駛車輛,應該也可以打理聯絡中心。等著瞧,新的遠端諮詢—會議軟體將帶來組織管理與生產力革命。













槍聲+縱火 史瓦帝尼暴動實況


2021-07-19 00:05  聯合報 /   劉逸文/醫師
史瓦帝尼武裝鎮壓釀成多人死亡。 法新社


上周南非經歷了近年來最嚴重暴動,在電視上看到縱火打劫等驚心畫面,不禁回想起,其鄰國史瓦帝尼,上個月才剛落幕的三十年來最嚴重暴力示威,肇因於人民爭取民主與推翻皇權的訴求。

史瓦帝尼為台灣在非洲唯一邦交國,也是非洲僅存三個君主國家之一。另兩國賴索托及摩洛哥為君主立憲制度,僅剩史瓦帝尼為唯一的絕對君權國家。

六月廿五日,社群媒體開始散播全國性示威遊行的消息,警方也呼籲不要外出。隔日鄉村的路上開始出現年輕人集結,焚燒樹枝及輪胎,癱瘓交通,攔路為王,起初收取二十元過路費,旋即漲價,當地人收一百元,外國人則要繳兩百元。一旦付了錢,他們馬上移開路障,還熱心指路。

又一日,暴力示威遊行衝進第一大城曼齊尼,大規模搶劫和焚燒商店及街區,敲碎玻璃、砸毁超市。前一日我們還在此開心用餐,隔日竟成滄海桑田,這是我身為幸福的台灣人,不曾經歷過的體悟。史國這些大規模被損毁的商店,代表未來經濟蕭條,更會加劇失業率,進而使人民生活水準降低。

隔周,不知大難臨頭的我們,仍舊去市中心的醫院上班,然而辦公室外,開始出現槍聲及喊叫,讓我們如熱鍋上的螞蟻,坐立不安。我盡量遠離窗戶,以免有流彈飛入。從未聽過槍聲的我,心理壓力十分沉重。中午大使下令全員撤退,躲回家中避難。史國人民大多手無寸鐵,只能縱火表達對貧富差距的怒火。整個城市也陷入熊熊火焰,我住所外的草叢開始起火,一路往屋子燒,還好風向及時改變,房子才倖免於難。

醫院急診中,開始有槍傷患者送入,也出現死亡案例。然而事隔多日,官方報導竟宣稱,整起暴動無人死亡!醫療團杜繼誠團長,不顧自身危險,自願加班手術,移除傷者體內的子彈,此舉令人敬佩。

網路也斷訊了。現在的政府打仗先打科技戰,暴動先切網路。此舉異常有效,抗議熱度急速衰減。

這次暴亂起因於史國人民要求民選首相、開啟請願的管道等訴求。再者,自新冠肺炎以來,疫情封鎖,百業蕭條,全國年輕人近百分之五十失業、貧富差距加大,民間甚至出現推翻皇權的聲浪。國王有十五個皇后,每人都有自己的宮殿和名車。反之,在我任職的醫院中,卻有平民買不起藥物,而無法得到良好的治療。

縱觀近代非洲國家發展的歷史,如此的社會動盪,是國家發展中必經的陣痛,然而如何妥善處理民怨,考驗當權者的智慧。













三級警戒 周末不運動?


2021-07-19 00:03  聯合報 /   林火旺/台大哲學系兼任教授(台北市)
台大校園。本報資料照片


媒體報導,一對夫妻脫下口罩在車內喝水,遭員警開罰單,引來社會關注。員警似乎是依「規定」行事,但是正確解讀這項規定的精神是為了防疫,所以「原則上」兩人在車內必須戴口罩,但夫妻應該是可以接受的「例外」。疫情使我們失去不少自由,這是為了更重要的自由,但不應使我們喪失與防疫無關的自由。

三級警戒兩個多月,打籃球的朋友一定悶壞了,好不容易等到微解封,指揮中心允許一個人一個籃球框,對熱愛籃球的我,聊勝於無。周末早上帶著籃球到台大球場準備投籃,沒幾分鐘就被校警要求離開,因為學校規定周末不開放。

理論上,指揮中心沒有規定周末不能運動,台大籃球場也不應該周末關閉,除非台大能提出充分的理由。「權力」最令人擔憂的就是「腐化」,這指的不一定是政治領域;在這次疫情中,一個小小的台大校園,也可以看到「濫權」的影子。

譬如:台大要求進校園必須出示證件,有一次我太太一大早到醉月湖拍荷花照,校警過來問她是不是台大成員,她說是,校警居然告訴她不要在學校逗留。我太太的感覺是校警懷疑她是偷跑進來的,這樣的作為,當事人心情怎麼會舒服?一個人在校園裡,社交距離夠大吧?為什麼不能停留?這和防疫相關嗎?難道疫情使我們失去在校園停留的自由?

事實上防止外人進入校園,也和防疫無關。入門證件只能辨識身分,並不能辨識病毒;不允許外人進入校園,唯一的理由是讓校園單純化、減輕台大的行政負擔。

微解封後,政府規定全國公立中小學校園開放給人民運動、休閒,這表示公立學校是屬於全民,學校的主管只是管理者。順著這個邏輯,台大也是公立單位,台大校園也應該屬於人民。與防疫無關的作為無限上綱,就是一種濫權!

自由當然不可能沒限制,但自由社會最可貴是:限制自由必須慎重。疫情不應改變自由社會的本質:在疫情許可下,周末,我應有打籃球的自由。












別人無薪假 這款官員豪華度假


2021-07-19 00:05  聯合報 /   陳弈忻/文字工作者(高雄市)
行政院南部聯合服務中心執行長陳政聞已發布聲明請辭。本報資料照片


行政院南部聯合服務中心執行長陳政聞,經檢舉疑似在十三日違反防疫規定,在屏東牡丹灣villa的餐廳群聚用餐。為此陳政聞喊冤,說其只是帶著妻小和外傭到villa度假,沒有參與聚餐。不過,昨天陳政聞已經宣布請辭政院南部聯合服務中心執行長職務。

陳政聞到底有沒有聚餐,我們就等證據來說話,但是身為政府官員,在很多人放無薪假、生活無著的當口,他竟然還有閒情逸致帶妻小還有外傭(說真的,筆者很想問陳執行長為什麼可以聘請外傭)來到這麼一間要價不菲的度假村住宿,就真的令人觀感非常不佳。

想想看,現在有多少人在吃老本,甚至要喝西北風了,而我們的官員竟然還可以住進一晚要價萬元起跳的豪華度假村,這反差也太大了吧。即便不能苦民所苦,但也請官員多些同理心,誰家無子女,誰家子女不是都在家悶壞了,但是他們都只能乖乖待在家中,因為經濟不允許,而官員如此吃香喝辣,真的是諷刺到極點。

白居易的詩「一叢深色花,十戶中人賦」,富人買一叢深色牡丹花的價錢,相當於十戶中等人家一年的賦稅;沒想到一千多年前的唐代社會現象,在二十一世紀的台灣竟然還會發生,真不可思議,這款官員,真是夠了。
















巴望乞糕渣 或針砭時政護人權


2021-07-19 00:02  聯合報 /   江榮祥/律師(台北市)
司法院、全國律師聯合會建請將法官、律師納為「維持社會正常運作人員」優先接種疫苗,遭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拒絕。。本報資料照片


司法院、全國律師聯合會建請將法官、律師納為維持社會正常運作人員優先接種疫苗,遭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拒絕。有法官質疑自己的「社會貢獻」難道不如外送員?類此「誰比誰重要」應先打疫苗的爭論,正在撕裂國民!

大法官釋字第六九○號解釋闡明「防疫決定」的「正當程序」,應由專業主管機關基於醫療公衛知識,通過「嚴謹」組織程序,「衡酌」疫情嚴重性等各種情況,作成「客觀」決定,以確保正確性。

但我國現行疫苗接種策略,全由專家審議決定,未融入民主多元參與」與「公開透明精神,會議紀錄簡略,外界難以檢證決策過程及理由,不符上揭大法官闡明的程序要求,決策正當性遭質疑,難獲國民普遍信任

若僅考量「減少疫情帶來之死亡與疾病負擔」,國際公認以「年齡」序列接種對象最為公平。兼採「職業別」排序,除考量「染疫風險」外,若再考量「社會貢獻」,無論如何量化比較,始終難脫「職業歧視」!

指揮中心讓「政府防疫人員」及「維持國安及社會正常運作人員」優先接種第一劑,同時保證第一劑保護力落底前打第二劑同種疫苗,並保留彈性增列該二類人員空間。切蛋糕的人不得先拿蛋糕,是吾人對《正義論》最素樸的解讀。掌握國家權力者卻讓「家己人」與其主觀認定「維繫政權穩定人員」先拿走蛋糕!

法律人面對國家權力的不當運用,當作抉擇:是要翼贊扈從,巴望著分得丁點糕渣,抑或針砭時政,期能保障人權、實現社會正義及促進民主法治?作何抉擇,既確立法律人自詡為「法律人」的存在價值,也決定了社會大眾如何看待「法律人」!












本土疫情緩、疫苗覆蓋增 做好配套 警戒降級


2021-07-19 00:02  聯合報 /   蘇益仁/南台科技大學講座教授、前疾病管制局局長
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宣布,台灣新冠疫苗施打人口覆蓋率已達20.4%的里程碑。(本報系資料庫)


七月十七日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宣布,台灣新冠疫苗施打人口覆蓋率已達廿點四%的里程碑,且國內疫情本土案例已降至八例,正評估是否可以在七月二十六日將三級警戒降級。

在五月台灣發生社區感染而將新冠疫情提升至三級警戒,至今經歷四次延長,能夠將每日五百多本土案例在兩個月內降至八例,確實是了不起的成就。但最具關鍵的另一客觀指標是疫苗覆蓋率達到世界衛生組織(WHO)所期待的全球疫苗覆蓋率廿%的里程碑。

民國 109 年(二○二○年) WHO 制訂了新冠疫苗的公平分配架構,遵循 WHO 策略諮詢專家小組SAGE)對候選疫苗接種上的建議與指導。各國應優先將疫苗供應給三類風險最高的人群:第一線衛生及護理工作人員、六十五歲以上成人,及六十五歲以下健康狀況有問題的人。台灣在七月十二日以前已啟動這三類人口接種。WHO進一步建議民國 110 年(二○二一年)以後應繼續平均分配,直到所有國家有足夠的力量來保護其廿%的人口為止。因此,台灣至少在民國 110 年(二○二一年)七月已達到 WHO 的此一標準。

世界各國,尤其是歐美日等富有國家當然採購及接種超過了 WHO 的基本期待,而以達成六十%以上群體免疫或八十%以上因應變種病毒的未來規畫。

台灣有幸在美日各國的捐贈及民間的合力下,目前已有四千萬劑疫苗(不含國產疫苗)的備量,到年底前應可達成至少六成兩劑,甚至八成的覆蓋率,堪與國際前段班的國家相比,達成保護國人健康的目標,雖然明後年的規畫仍有待努力。

在本土疫情趨緩及疫苗覆蓋率已達廿%,且三類高風險人群已受到保護下,防疫的關鍵指標包括住院率、重症及死亡等影響醫療量能及封城考量的因素,已經可以做為三級警戒降級的重要科學依據。當然在變種病毒威脅下,邊境管制及境內防疫措施政府仍需強化,使防疫與經濟及庶民生活能取得一定的平衡,並做為人民因應未來疫情流感化的心理適應做準備。

目前指揮中心仍陷在父子騎驢的疫情降級兩難,社會各界及學者專家的意見紛雜。在各地方政府清零的壓力下,除非有可預見的風險,否則在疫情趨緩及疫苗施打持續增加,八月或可達到四十%以上,這些客觀標準下,應在各項因應配套準備充足後,七月二十六日警戒降級,逐步活絡庶民生活及經濟。今年九月學生開學是個大考驗,因 BNT 疫苗尚未能進口應急,在十二歲至十七歲間將無疫苗可用,這是全世界大部分國家的處境,政府可援引參考因應。

參考資料:國家衛生研究院論壇,疫苗之研發、採購與安全性評估政策研議,民國 110 年(二○二一年)五月出版


黃介正/中美熱線電話的必要與玄妙

名人堂電子報http://paper.udn.com/papers.php?pname=PID0030&page=1#ph  

◆  黃介正/中美熱線電話的必要與玄妙







黃介正/中美熱線電話的必要與玄妙


2021-07-19 00:15  聯合報 /   黃介正(作者為淡江大學戰略研究所副教授,戰略暨兵棋研究協會理事長)
軍事專家指出,台海若發生戰事,台灣東海岸將是主戰場。圖為基隆級飛彈驅逐艦(右)2019年參加在花蓮附近的演習。路透


北京中南海或是西山指揮所的紅色電話,忽然鈴聲響起,明明知道是美方打來的,高級值勤官,接還是不接?接通了,後來事也辦妥了,不過就是職責所在;倘若沒人知道如何處理,上頭領導既沒反應也沒指示,拿起話筒的人就慫了!

美國國安會印太事務協調總監坎貝爾,兩個月前受訪時,再度警示在台海及南海情勢日趨緊張之刻,美中之間缺乏危機通聯機制。過往的經驗顯示,中方對於設置的通訊熱線,使用意願並不高。

一九九七年美軍太平洋司令普里赫訪問中國大陸時曾表示:在九六年台海飛彈危機時,真希望當時能有直通解放軍的電話號碼,以防止兩軍在危機時的誤判。美中雙方也在一九九八年江澤民訪美時獲致共識,設置元首熱線。

一九九九年發生南斯拉夫「炸館事件」,二○○一年發生南海「軍機擦撞事件」,美國歐布萊特國務卿始終無法聯繫上大陸外交部長李肇星;而退役轉任駐北京大使的普里赫,手上有多個中共高層的電話號碼,卻沒有人願意接聽。

除了高層與軍事熱線之外,中美雙方在一九九八年簽訂《軍事海上諮商協議》(MMCA)。二○一四年在青島舉行的「西太平洋海軍論壇」通過《海上意外相遇規則》(CUES)。半年後,美國國防部長海格爾與中共國防部長常萬全簽署《空中與海上相遇規則》備忘錄。二○一五年,歐巴馬在習近平到訪白宮時,宣布雙方將建立新的聯繫機制以避免兩國軍事誤判。

過去廿三年來,中美軍機艦「危險接近」總是不斷發生,此固由於美軍持續對大陸沿岸實施「扺近偵查」,在南海大陸人工島礁周邊進行「自由航行任務」,雙方擦槍走火的意外風險確實大量增加。坎貝爾表達的憂慮,恰恰證明過去中美設立的熱線,與簽署的規則都沒有發揮效能。

中美雙方決策模式與官僚文化大相逕庭,是熱線無法發揮緊急聯繫與避免誤判功效的主因。撇開各國皆有之官僚通病,與危急時刻相同的資訊迷霧,中共各級決策官員對於授權與決行,究責與卸責,以及拿捏上層意圖的顧慮,確實要比美方多。尤其在對美事務上,往往茲事體大,如今在「定於一尊」的總書記負責、軍委主席負責制,必然更為謹慎。

我們既臨台海緊張之交會,又處兩強爭霸之要衢,無預警軍事風險的發生機率,當更高於中美之間,然兩岸之間的緊急避險通訊與機制規則,仍付之闕如。台灣之政府運作及決策機制雖已相對制度化,然官僚文化與政治顧忌,兩岸多有雷同。此外,即便兩岸兩軍皆認可熱線裝設之必要,如何降低美方對台之猜忌,亦須費心估算。

十餘年前,兩岸「軍事互信機制」或「信心建立措施」曾經是研究生論文的熱門題目,如今已乏人問津。兩岸在經常對峙接觸,卻「沒有熱線,僅憑默契」的情況下,我們誠心祈禱:不要坐待重大意外發生,才被迫坐下來談,甚至搞不好就真的打起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