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7月19日 星期一

經濟日報社論/完善銀髮金融政策 杜絕剝削

udn 論壇電子報.歷史報份http://paper.udn.com/papers.php?pname=PID0004

udn 論壇報https://paper.udn.com/udnpaper/PID0004/366712/web/ 

◆  聯合報社論/一直說疫苗夠,為何那麼多人打不到?
◆  聯合報黑白集/抱歉,我是純捐疫苗
◆  經濟日報社論/完善銀髮金融政策 杜絕剝削





經濟日報社論/完善銀髮金融政策 杜絕剝削


2021-07-19 00:03  經濟日報 /   經濟日報社論
金管會因應高齡化社會容易產生金融糾紛,針對25家金融機構專案金檢。記者戴瑞瑤/攝影


金管會最近因應高齡化社會容易產生金融糾紛而針對25家金融機構進行專案金檢。這次金檢是根據銀髮族業務量及申訴率做出挑選,採取填表及抽查資料而非實地查核的方式進行。雖然是「遠距」金檢,未來報告想必會有諸多糾正,以警惕金融機構提供銀髮金融服務要謹記良善管理人的責任。

台灣已進入老齡化社會,現今大於65歲的老年人已超過386萬,占總人口比例的16.4%。據國發會推估,十年後此比例更將接近25%,亦即每四位國人就有一位是高齡長者。政府重視老人金融權益自是不可推卸的職責,而金管會進行銀髮金融業務檢查,則可適時提醒金融機構必須注意的事項。

社會對老年人常有刻板印象,而傾向限定提供銀髮族所需的金融服務。許多人直觀認為銀髮族累積財富卻心智單純易被蒙騙,所以銀髮金融固然強調高齡理財,但交易安全則更要確保。金管會的統計也印證此觀點;今年3月底國內有97萬多位銀髮人士投資近3兆元的金融商品,占銀行財管28%的業務,而近三年與銀髮族有關的客戶投訴竟超過千件。

不過這種直觀並非銀髮金融需要關切的全貌。能夠累積財富的老人其實有一定的複雜度,其若與理專發生糾紛,則多與金融機構只顧追求業績卻缺乏有效監控有關。政府若僅是限縮銀髮金融業務或增加審核程序,反不如詳審金融機構提供相關服務的內控流程更能杜絕交易爭議。

金融業為富裕的銀髮族群安排穩定生活的現金流,以及遺產贈與的生前規劃乃是理所當然。金管會的監理則是查驗金融機構提供財管服務時,客戶設定目標與理財專員操作手段的一致性。由於金融機構可透過組織節制與人工智慧監控保護銀髮客戶權益,金管會查核重點應放在機構財管系統建置與運作的完備。

另一方面,所得分配兩極化造成銀髮族群的財富分配十分不均,許多高齡者並非金融機構高端財管的服務對象。對於現金短絀而有房產的老人,政府便推動以房舍換取生活現金的以房養老政策,可是這類交易與社會文化不盡相合而造成長期效益不彰。

其實多數銀髮族需要的不是財管也非以房養老政策,而是單純能方便生活的金融服務。金融科技造成愈來愈多服務要透過網路及行動裝置完成,高齡者不能只靠現金與門市交易,而是也要能善用金融科技。政府因此需要關注如何縮小銀髮族的金融數位落差,而監督金融機構做好老人活用金融科技的教育與輔導就很有必要。

金融機構更應採取不同角度,如不動產、年金收入或社會福利等的價值,重新架構與銀髮族的互動。例如老人仍有使用信用卡與貸款的需求,金融機構就應設計合乎銀髮族財務特性的評量方法,而非套用既有審核標準予以准駁。與老人的全新互動模式不僅能開發商機,更可避免造成對銀髮族的歧視。政府應鼓勵金融機構設計更多滿足老人生活的金融商品。

大家並不反對政府推動高齡財管與既有的以房養老政策,也肯定金管會進行銀髮族理財金檢。我們要提醒的是,銀髮族自65歲起仍有近16年的活動時日,他們需要金融服務的範疇與其他世代並無不同,差別僅是內涵隨時間會有比例的調整。金融機構若把業務重心放在財管並不能夠滿足銀髮族的需要。

今天多數銀髮族的問題是獲得一般金融服務的困難度愈來愈高。金融科技發展讓許多銀髮族成為適應生活的弱勢,而金融機構以舊有模式與高齡者互動,也讓銀髮族的金融人權受損。台灣步入老齡化社會更需要全方位的金融服務,我們期盼金管會能以寬廣的角度提出更周全的高齡化金融政策,讓銀髮族能有真正貼心的金融服務,方便退休生活。












聯合報黑白集/抱歉,我是純捐疫苗


2021-07-19 00:27  聯合報 /   聯合報黑白集
蔡英文總統(右)日前會見台積電董事長劉德音(左一)、鴻海集團創辦人郭台銘(左二)。 圖/總統府提供


郭台銘和台積電捐贈疫苗,功勞被政府一手收割;民進黨中常委梁文傑還補一腳,說若非政府找台積電幫忙,郭董根本買不到。故事仍沒了,府院還放話說郭台銘曾親自寫信給蔡總統,稱自己捐疫苗只是替台灣社會做點事,並無「參選二○二四總統」的意圖。霸氣的郭董,捐個疫苗如此低聲下氣,真是難為了。

對民進黨而言,不是什麼善舉都受到歡迎,尤其捐疫苗這種事可能凸顯政府無能。這點,倒不是針對郭台銘量身訂做,慈濟要捐疫苗照樣先吃了白眼,至於佛光山,就直接碰壁撞山。先前,藝人賈永婕募捐高氧儀器,不也慘遭綠營網軍圍剿?

郭董的情況就更麻煩。他除了被刁難、被稀釋、被矮化,事前得剖心表白無意選總統,事後還得道歉,說昔日子弟兵立委高虹安的質詢與他無關,彼此已久無聯繫云云。搞到這個地步,捐疫苗簡直比下油鍋還苦。要不是郭台銘有股不服輸的拚勁,換作是一般人,誰會想出錢出力去換來一頓苦頭?

換個角度看,能對別人的善事極力阻擋刁難,事後全都收割到自己籃子裡,還逼得對方歉聲連連的,除了民進黨政府,還有誰能如此氣焰高張?也因此,造成七百多死的決策錯誤不許問,採購預算是機密,別人做善事還要道歉。民進黨這本事,天下無敵!











聯合報社論/一直說疫苗夠,為何那麼多人打不到?


2021-07-19 00:23  聯合報 /   聯合報社論
波波漫畫


國民黨縣市欲循永齡/台積電模式自購BNT疫苗,行政院卻以「疫苗已經夠了」為由,悍然拒絕。目前國內的施打率僅達兩成,近八成的人仍未施打,打過兩劑的人寥寥可數。包括台積電創辦人張忠謀都在APEC會議上喊話,說「台灣需要更多疫苗」,直接打臉行政院。現在許多民眾「想打卻打不到」,許多人的第二劑不知下落,而偷打、混打的亂象頻傳;蔡政府說「疫苗夠了」,到底在唬誰?

截至七月中旬,國內取得的疫苗總數約九百萬劑,包括五二五萬劑的AZ和三六五萬劑莫德納,其中三分之二為外國捐贈,僅三分之一是台灣自購。這顯示,政府採購的疫苗供貨遲緩,遲到的疫苗必然形成防疫空窗。台灣僅僅兩成的接種覆蓋率,在亞洲都排在末段班,蔡政府卻志得意滿高喊「疫苗已經夠了」,這不是在拿民眾性命和國家競爭力開玩笑嗎?

從年初以來,「疫苗夠了」一語就頻頻出現在政府官員口中。二月間,陳時中即宣稱政府採購的疫苗「已經夠用」;在衛福部採購BNT破局後,不同政商管道企圖牽線協助採購,總統府的答覆也都是「疫苗夠了」。五月底首批莫德納疫苗抵台,陳時中再度強調「今年已經夠用了」;慈濟表態要購捐BNT疫苗時,政府起初也以「已經夠了」阻擋。如此做法,說穿了,不過是想保留一塊市場大餅給兩家國產疫苗,即政府五月底與高端和聯亞簽約的一千萬劑。

事實上,對照這兩個月來國內疫苗施打的狀況,即可知「疫苗夠了」的說法完全禁不起檢驗。其間,若非美、日慷慨捐贈疫苗,台灣疫苗覆蓋率迄今可能停在五、六%左右,遇到本土疫情爆發及變種病毒,勢必不堪一擊。而且,由於高齡長者接種AZ的死亡率偏高,也造成許多民眾對接種的抗拒和對疫苗品牌的成見,導致AZ疫苗必須以特殊方式強銷,才能提高接種率。簡言之,疫苗的品牌喜好、副作用、到貨量等因素在在影響民眾接種意願,從而牽動接種率的高低;政府卻只關注「總量」的因素,未免目光短淺。

在疫苗覆蓋率高的國家,無不是在疫情之初即積極部署搶購各種疫苗,甚至參與投資大疫苗廠的研發與代工,以確保本國民眾的健康。反觀台灣,眼光始終停留在低階的口罩產製及援外上,又錯誤地選擇了發展「國產疫苗」的路線,從而拒絕更務實的國際疫苗採購及疫苗代工的機會。如此一誤再誤,不僅耽誤了國家防疫網的建立,更讓全民陷入疫苗短缺的恐慌。試想,要不是永齡、台積電、慈濟等民間部門大愛相助,蔡政府還不知道要如何度過此次的疫苗荒;如今政府官員竟還大剌剌擺出「疫苗已經夠了」的驕態,豈不荒謬到可笑?

最可議的是,蔡政府的防疫布局已經處於嚴重滯後狀態,府院官員卻不思調整腳步,繼續因循去年的舊思維行事。例如,要不要接受疫苗「混打」,在各種疫苗到貨無法準確掌握的情況下,恐怕是無法迴避的路;但政府堅持不能混打,卻又提不出可行的變通之計。以莫德納為例,已有兩百六十多萬人施打,他們的下一劑在哪裡,指揮中心並無答案。政府原稱可在相隔「四周後」施打第二劑,現在改口稱須隔「八到十周」;如此驟然改變,恐怕只是預知下一批到貨必然延宕的煙幕彈吧!

在當了半年「疫苗乞丐」後,蔡政府似乎還未學到教訓,一方面悍然拒絕國內民間團體自購疫苗,一方面卻又轉頭向國際社會籲求援助。難道說,疫苗乞丐會當上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