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3月13日 星期三

經濟日報社論/大陸就業優先 調整宏觀政策

udn 論壇電子報.歷史報份http://paper.udn.com/papers.php?pname=PID0004

udn 論壇報https://paper.udn.com/udnpaper/PID0004/337815/web/

◆  聯合報社論/民進黨僅剩的一口氣,要用七大綱領來救?
◆  聯合報黑白集/破跑道也能一飛衝天
◆  經濟日報社論/大陸就業優先 調整宏觀政策





經濟日報社論/大陸就業優先 調整宏觀政策


2019-03-13 00:38 經濟日報  經濟日報社論

大陸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向13屆人大作政府工作報告,指出今年城鎮要新增就業1,100萬人以上,首次將「就業優先」政策置於宏觀政策層面,強化各方重視、支持就業的導向。李克強在報告中有兩個詞提得最多,其中70多次提到「穩定」或「穩定性」,「就業」也提了70次;關於如何保就業,用了500多字,列出了六條措施。
中國大陸當前經濟形勢,各方關注聚焦的,一個是宏觀,一個是微觀宏觀指的是經濟持續下行,去年全年經濟成長率6.6%,今(民國108年(2019))年設定的目標區間進一步下調至6%-6.5%。經濟成長的持續走緩,意謂著各行各業經營困難,這即是微觀面的關注點。從民國107年(2018年)底迄今,不少企業傳出裁員或停止招募新人,除了傳統製造業因經營困難、生產線外移而導致大批農民工失業外,新興的網絡企業在經過幾年火熱後也無以為繼,包括美團、摩拜、京東、新浪等,滴滴也在2月宣布裁員2,000人,占全體員工15%。就業形勢之惡劣,相當罕見。就業形勢如持續不穩,必將衝擊社會穩定,這是任何執政當局都不敢掉以輕心的。
在這樣的背景下,中國執政當局終於對宏觀政策的目標與手段進行了巨大的調整。就傳統經濟理論而言,主要宏調政策有二,即貨幣政策與財政政策通過宏調,追求的政策目標也是兩個,即經濟成長與物價穩定。過去幾年,由於國內外各種原因,中國經濟開始持續走緩,執政當局遂一直將穩增長作為首要目標,由於物價相對平穩,所以宏調政策有相對寬裕的操作空間,經濟雖然下行,但減速不大,基本上還能維持在7%至6.5%的區間。然而,儘管如此,就業形勢卻開始明顯惡化,換言之,一向相當穩定的經濟成長率與就業率呈現了背離的趨勢,這讓執政當局有所警惕,並設法謀求其他政策手段,以及將傳統的宏調政策所追求的目標,在穩定及增長之外,納入就業一項,甚至還強調「就業優先」。
就業優先的目標確定了,手段呢?靠什麼?傳統的擴張性政策如積極的財政政策與寬鬆的貨幣政策還是要用,但看來藥效不足,必須還要輔之以更有針對性的政策手段才行。
在這次李克強的報告中,有兩個新穎的政策備受各方關注:一、加快發展現代職業教育,高職院校大規模擴大招生100萬人。這無疑是極具魄力的教育改革政策。長期以來,大陸在一般教育投入資源甚多,規模擴張極速,一年大學本科畢業生已逾800萬人,偏忽職業技術領域現實是,畢業並不保證就業,這除了總體經濟需求疲弱外,也與供需不相匹配有相當關係,也就是學用脫節積極重視並加強職業技術教育體系,一方面提高了就業率,二方面也滿足了企業界對此等人才的巨大需求。二、從失業保險基金結餘中拿出1,000億元人民幣,對1,500萬人次以上的職工進行技能提升和轉崗職業培訓。計畫性對國有企業的改革,下崗職工、農民工、退役軍人等群體,提供技能提升及轉業培訓。教育與培訓,通常被視為是產業政策或就業政策的範疇,如今也因為「就業優先」納入宏調政策的主要目標,這不失為大陸執政當局的靈活反應,而中國的此一作為,正是與時俱進地看待就業問題。
最近,《未來簡史》作者,希伯來大學歷史系教授,尤瓦爾.赫拉利(Yuval Noah Harari)演說,指出「新技術帶來的一個危機,是一些人會被升級為超級人類,而其他世界上大多數的人將成為無用階級,數百萬甚至更多人將沒有經濟價值,因為他們做任何事都不如計算機、機器人或人工智能,這將會是21世紀面臨的最嚴重的社會、政治和經濟問題…」,在科技發展的速度愈來愈快,愈來愈領先於既有經濟理論與政策的形勢下,經濟學家或政府官員如拙於因應,恐亦將淪為無用階級之一員。







聯合報黑白集/破跑道也能一飛衝天


2019-03-13 00:11 聯合報  聯合報黑白集
桃園機場近來歷經華航大罷工,又發生大停電及跑道破損,風波不斷;圖為工程單位漏夜趕工修復機場跑道。 圖/翻攝畫面

桃園機場捱過華航大罷工,最近卻發生大停電及跑道破損,讓旅客進退不得。桃機雖千瘡百孔,卻是「風水寶地」,朱立倫之後,又見政治新星鄭文燦橫空出世。只要修好機場政治學,就算修不好破跑道,也能一飛衝天。
桃機公司董事長、總經理去年底下台,適逢鄭文燦連任成功,他推舉愛將副市長王明德接下董座。同時,桃勤公司由前綠委郭榮宗接任董事長,加上「只聽鄭文燦」的華航董座何煖軒,「桃園幫即掌控了國門要津。然而,斷電、跑道破洞接踵來,立即就試出了這些人的本事,王明德在出事後才說要找出「核心問題」。
鄭文燦有套機場政治學透過市轄航空城公司,結合華航及桃機辦外交兼招商,結交美台政商要角。例如,藉著華航牽成桃園與加州安大略機場航線,何煖軒作賠錢生意,讓他與加州出身的前眾院外委會主席搭上線,華航往來企業如波音、微軟及矽谷業者都進了合作備忘錄。
看鄭文燦這次訪美的高規格接待,即知航空城事業群已為他修建出登龍大道,效果非凡。王明德接掌桃機,著眼在三航廈和第三跑道,好讓開發商機早日兌現。無奈桃機總經理人事喬不定,讓他為停電及破跑道丟了臉。
林佳龍下令要大體檢桃機,不知有幾分效果。經歷華航罷工,他應該清楚,這塊肉不在交通部碗裡。他只能多燒香,祈求桃機裡外少生事端;否則一旦出事,他除了收爛攤又能如何?







聯合報社論/民進黨僅剩的一口氣,要用七大綱領來救?


2019-03-12 23:58 聯合報  聯合報社論
蔡英文總統前天召開國安會議,提出反制一國兩制台灣方案七項指導綱領,引發外界討論。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民進黨立委補選情勢告急,前閣揆賴清德打出哀兵牌,稱民進黨現在「只剩最後一口氣」,呼籲選民支持。他也同時拋出「恐嚇牌」,說如果台南選輸,中國將更大膽併吞台灣。把任期不到一年的立委補選,上綱為主權的生死存亡,不僅誇張,也太無稽。但民進黨主席卓榮泰也說出,如果補選真的韓流來襲「我就不如歸去」,皆顯示了綠營內部的危機感。
既然懷有危機感,民進黨又是如何思考因應呢?觀察民進黨的應對之策,並非深自反省並重新檢視民意,卻一如以往仍運用「反中牌」,搬出中共當它的「救兵」。賴清德的「中國併吞論」,已是老掉牙的恐嚇牌,其實也是一種「請中共當救兵」的迷魂陣。蔡總統則在召開國安會議後,提出反制中共一國兩制台灣方案的「七大綱領」,將推動《兩岸關係條例》修法,重新規範兩岸交流秩序,反制中共對台灣的滲透。蔡英文的手段,顯比賴清德更上層樓
事實上,若真要對抗中共的「一國兩制台灣方案」,我方最強有力的策略,無非是追求台灣在經濟上的更壯大、在內政上的更團結,以及國際連結上的更緊密。如此,才能避免台灣在失去內外支撐的情況下,被納入人們絕不樂見的「一國兩制」。然而,檢視蔡英文的「七大綱領」,卻全然未見這類開拓性的布局她所揭示的,絕大多數都是防堵的、自衛的、內縮式的措施,以阻止交流、限縮來往為目的這是一種失敗者的築穴方案,完全無助於抵擋中共的一國兩制統戰,綱領再多也無用
更糟的是,蔡總統提出的「七大綱領」,與其說是在反制習近平的「一國兩制台灣方案」,不如說更在存心阻擋地方政府與對岸的交流,其居心狹隘得驚人。去年底選舉後,許多縣市變天,不少新上任的藍營地方首長努力幫地方農漁產品打開大陸市場。此舉,原在修補蔡政府搞壞兩岸關係的管道破漏;誰料,師心自用的民進黨卻連這點對農漁民有利的交流都屢屢打壓,將之形容為「紅色訂單」,又聲稱其背後藏有中共的統戰陰謀。如此怠於作為又器量狹小的執政者,到底如何看待自己存在的目的?
賴清德因為敗選堅辭閣揆,說明他有知恥之心,覺得自己應為執政失利負責。這次他在台南輔選,會說出民進黨「只剩一口氣」的話,應與他當初不滿「一例一休」修法之亂而北上出任閣揆一樣,對地方民意有直接而深刻的感受。問題是,那些仍在蔡政府呼風喚雨的中央大員,能夠感同身受嗎?恐怕不然。以林佳龍為例,他在輔選時自誇「我敗選後反而聲量高、人氣旺」,似渾然不覺自己「落選反升官」的便宜,其實正是蔡政府輕蔑民意的指標他所表現的,正是民眾最憎惡的權力驕態,他卻得意洋洋。這和賴清德的反差,有如天壤。
民進黨去年選舉崩盤後,就從來沒有認真檢討過自己敗在哪裡,只是草草地進行黨政人事異動來掩埋敗績蔡英文還宣稱敗選與兩岸議題無關。這種態度,和當年扁政府以貪腐作收而導致綠營大敗一樣,民進黨也無意檢討,僅把責任推到陳水扁一人身上,對外界批評「民進黨不會執政」則不予理會,對輿論批評該黨「兩岸政策矛盾重重」更絲毫未反省。正因如此,未被消滅的惡魔,很快又捲土重來。蔡英文任命了多位敗將組閣,說明「民進黨不會執政」的痼疾愈發嚴重;而民進黨兩岸政策的破漏,如今則是倉皇失措,只想把既有的開放管道都封起來。
當民進黨在內政上只剩一口氣時,蔡總統卻端出了「七大綱領」來因應;這場景,猶如要北京來幫綠營做人工呼吸、送它一口氣一樣,諷刺至極。一個無法真誠面對人民的政黨,卻在那裡高聲嚷嚷主權,豈不可悲

【即時短評】徵召韓國瑜拚政權 為國、為黨、為個人?

◆  【重磅快評】林佳龍做對事了,但才起步
◆  【即時短評】徵召韓國瑜拚政權 為國、為黨、為個人?

◆  【即時短評】貓熊政治背後 應「看見」兩岸心聲
◆  【重磅快評】賣菜、喝酒都被打 誰還韓國瑜公道?
◆  【重磅快評】農委會不樂見高雄「發大財」、「賺大錢」
◆  【重磅快評】誰在害韓國瑜?誰又在幫韓國瑜?
◆  【重磅快評】韓國瑜確定不領表 尚非總統選舉局外人
◆  【重磅快評】瑪麗亞、昏倒、離婚…小心踩了話語紅線







【即時短評】徵召韓國瑜拚政權 為國、為黨、為個人?


2019-03-13 12:15 聯合報  記者程平╱即時報導
高雄市長韓國瑜。圖/本報資料照片


國民黨主席吳敦義針對國民黨總統提名釋出要為徵召保留「萬分之一的機會」,昨天首度證實,這「萬分之一的機會」是留給韓國瑜,強調拿下政權才是終極目標。重返執政若是國民黨的終極目標,倒不如開大門走大路,直接將韓國瑜納入初選,韓市長也接地氣一點表態會投入初選,角逐者在初選勝負。否則,吳主席這「萬分之一」,即毀了初選制度、又操弄政治鑿痕太深,玩火自焚毀了國民黨。
韓國瑜說話接地氣,善於創造議題,要不然也不會在短期之內製造「韓流」,讓高雄市民對高雄的未來充滿想像與期待,從勾勒市政願景的角度看來,韓國瑜的確是一位成功的市長。只不過韓國瑜上任還不到100天,現在就要去驗收是否兌現14項政見承諾,對韓國瑜並不公平,但換個角度來看,韓國瑜也尚難證明,他已經具備扛大位的治國能力。
韓國瑜沒有忘自己對高雄市民的承諾,多次強調目前心中想的都是把市政工作做好,民國109年(2020)不在考慮之內。但保留參選民國109年(2020)可能,民調卻一直提不起來的吳敦義,就算黨中央已經確認了總統提名機制,卻仍一再把保留徵召機會掛在嘴邊,還堅稱不是「換柱」翻版,並說是為了黨的最大利益,但從初選制度、期程這一路以來吳敦義發言引發的爭議,實在很難不讓人質疑,吳敦義是自己沒人氣選,也一定要卡住特定人。
吳敦義在高雄當了一任官派市長、一任民選市長八年後,民國87年(1998年)再度競選連任,可見得吳敦義知道,要打造一個城市絕對不是一蹴可幾;吳敦義也說,他為選總統準備了30年,代表他了解治國更要充分準備。但現在吳敦義聲稱為了國民黨的勝選,要替韓國瑜保留徵召機會,不但違背自己對政治責任的認知,更沒有參透韓國瑜「經濟100分、政治0分」的道理。
國民黨中硬要韓國瑜背棄高雄的人,到底是為國、為黨、還是為個人?








【重磅快評】林佳龍做對事了,但才起步


2019-03-13 14:12 聯合報  主筆室
普悠瑪翻車事故近五個月,交通部長林佳龍上任後要求交通部、台鐵局再啟動「事故責任調查」,台鐵局昨提交調查報告後傳出林佳龍震怒退回報告,對此林佳龍上午受訪表示,「沒有發飆或是震怒,我是心痛」,期待台鐵重新贏得社會的支持。記者王騰毅/攝影

去年十月二十一日不幸的普悠瑪事故即將滿五個月,行政院政務委員吳澤成的專案小組調查已結案,主持台鐵體質改善的張景森也很久沒聽到進度,未料林佳龍上任後不做太平官,重啟普悠瑪調查,昨天看到一成不變的調查報告後發火了,退回,限令月底前繳交調查報告
林佳龍該發火,事故迄今台鐵推給司機員尤振仲超速的嫁禍基調沒變,重啟調查部內官僚體系幾乎只是換個調查報告封面即上呈,充分暴露交通部的腐朽林佳龍要求重啟調查,正確但他更應知道普悠瑪的病灶是公營台鐵的腐朽,只有大刀闊斧民營化改變台鐵體制,老傢伙才能重生。
普悠瑪的弊病其實從採購起即不段有傳聞,甚至派到日本製造廠負責驗收的高階人員,寧願提前返台退休也不願簽章負責林佳龍追查普悠瑪採購期間的三位局長,正確尤振仲失事翻覆是,源頭的前局長怎麼能輕鬆無責
林佳龍必須了解,追究普悠瑪事故真相,是為避免重蹈覆轍,不是要扳倒誰騰個位置讓人升官;如果嫁禍司機員尤振仲就此結案,普悠瑪翻車的病灶完全沒有處置,怎麼對得起半夜起床訂票、搶票可憐的每天上萬普悠瑪乘客?
台鐵、吳澤成、張景森等大官的普悠瑪調查,台灣最權威的飛安會主委楊宏智在國會答詢時徹底拋開「官官相護」,直言普悠瑪調查不及格林佳龍聽進去,普悠瑪已列入世界級交通事故你想掩蓋也不可能,太多的國際災防研究機構會以此為素材,希望探究出原因
交通部、乃至台鐵幾個世代的官官相護,起因正是台鐵是公營事業,包袱是問題,但更大的問題是官僚文化退休的局長升任次長,你要他不袒護台鐵,不戳台鐵的病灶簡直比登天還難
很遺憾,台鐵已大到不能倒,連假、年節趕不要台鐵?因此,台鐵怎麼改善?從沒有哪位交通部長敢講話;很有理念的賀陳旦部長不講,接續的混官做部長吳宏謀當然無宏謀了;放任台鐵爛到底的現況一路下去。
林佳龍若有決心,請徹底將台鐵公司化,變身民營,盈虧自負,不管交通部、民進黨的事。如果還想染指台鐵局長肥缺沒人敢保證不會有下一次普悠瑪事故。

聯合筆記/失控的外來種

udn 論壇報https://paper.udn.com/udnpaper/PID0004/337815/web/

◆  π型人才資圖人
◆  小病人是我的老師
◆  投書:台灣還處在不人道階段 一場車禍卻見兩種野蠻
◆  李家同:為什麼台灣難與韓國競爭
◆  選一校、卡兩校 高三生變甄選夾心餅乾
◆  處理不適任教師 要快也要穩
◆  修教師法 怎能大中小不分
◆  漫畫/該練的不練
◆  聯合筆記/失控的外來種
◆  想一想「大屋頂中國兩制」







聯合筆記/失控的外來種


2019-03-12 23:53 聯合報  鄭朝陽
外來鳥種埃及聖鹮族群成長迅速,10餘年前疑從某私立動物園逃走6隻,如今學者估計族群已達2千多隻,對本土其他鷺科鳥類棲地環境生態造成壓力。圖/鳥友提供

最近媒體版面有關「外來種」的新聞不少,名氣最響亮、也最具政治性的莫過於貓熊,雖然來不來台灣都沒個譜,但從該取什麼名字、是否養得起等等,一時之間又成熱門話題。其實政府和國人更該關心的外來種,是那些滿山遍野、數量難以計數、正在造成台灣生態基因混亂,以及造成生態威脅的失控現象。
聯合報月前報導金門到處都是成群的野生藍孔雀,有時一棵樹上就站了六、七隻。你可能以為這是美麗的邂逅,但對金門而言,牠們的數量越來越多,已逐漸失控,而且牠們偷吃農作物、酷似嬰兒哭聲的啼叫噪音半夜擾人清夢,甚至對起降的飛機有危害飛安之虞,成為金門人的威脅。
這群觀賞用的藍孔雀原本只有十四隻,廿年前一場颱風把飼養處所的屋頂吹翻,孔雀從此流落郊野,官方估算近廿年來群族量增加約一百倍,至少達一千四百隻。
無獨有偶,嘉義縣東石鄉最近在一處墓地發現至少二千五百隻的埃及聖䴉,牠們群聚在墓地上孵卵,由空中鳥瞰鳥隻的數量密密麻麻,整群飛起來的景象相當驚人。重點還不是牠們現成的陣仗,而是每一巢約下二到三顆蛋,這些蛋如果都孵化成幼鳥,這群外來的埃及聖䴉數量立刻要一到三倍數地成長,讓保育界相當擔心對於生態的衝擊。
藍孔雀至少被鎖在外島金門,尚不及台灣本島,埃及聖䴉則已從北到南建立不少群聚基地,靠著牠們在台灣沒有天敵,加上食物廣泛,一年可產卵一到兩次,繁殖速度快,目前全台粗估有上萬隻。
不論藍孔雀或埃及聖䴉,都是強勢物種,牠們除了會排擠本土鳥類的棲位,本土幼龜、蛙類、雛鳥和鳥蛋、青蛙、蛇、蜥蜴等原生物種都是牠們的食物,族群量若大量增加,對本土物種將是生態浩劫,而如埃及聖䴉也到魚塭覓食,造成小魚驚嚇,養殖漁民也深受其害。
外來種造成本土生態失衡,最後倒楣的一定是土地上的住民。這些外來種都在台灣二、三十年了,連東部特有的烏頭翁都被外來種雜交成不三不四的灰頭翁,生態基因逐漸亂了套。但時至今日,我們才開始討論要用空氣槍還是網子清除牠們,甚至有人大鬧巢區,造成牠們再往外擴大繁殖,不禁教國人興嘆:這樣的失控亂象還要持續多久?







李家同:為什麼台灣難與韓國競爭


2019-03-13 00:06 聯合報  李家同/清華大學榮譽教授(新竹市)
科技部長陳良基(左一)日昨參觀台北國際工具機展,友嘉集團總裁朱志洋(右一)親自陪同講解。圖/科技部提供


如果我們比較一下先進工業國家和一般工業國家,不難發現一個現象:一般工業國家雖能生產工業產品,但是生產的設備和原料都是外國的,先進工業國家除了生產類似的工業產品外,他們也掌握了各種設備和原料
半導體製造工業為例,製造過程中需要好多昂貴而精密的儀器、各式各樣的特用化學品以及各種感測器。如果一家公司能同時掌握相當多的設備、化學品及感測器,這家公司當然會有自己非常特別的半導體生產技術,別的公司就很難和他競爭了。這種做法就是垂直整合
值得我們提高警惕的是,韓國是重視垂直整合的國家,他們要製造晶片,但也一直重視製造晶片時所需設備的發展。要能有非常精密的半導體設備,當然不是一件簡單的事。到今天為止,韓國仍然沒有足以和美、日競爭的半導體設備廠商,但是韓國半導體設備廠商,卻有自家半導體製造大廠的支持。他們推出的設備當然無法立刻被世界上的半導體製造大廠使用,但是韓國的製造大廠多半很願意試用這些國產設備,試用的結果可以使韓國設備廠商改進設計製造的設備。我們要知道,韓國是一個很有耐心的國家,他們長時間研究的結果常常是相當驚人的
如果韓國的半導體設備只供給韓國的半導體製造廠商使用,屆時韓國可以有一些非常特殊而優良的半導體製造技術,如此一來,很少國家能夠和他們競爭了,這將是一件非常嚴重的事。
韓國最近推出一種非常先進的顯示器,很少人知道韓國之所以能有這種顯示器,乃是因為他們擁有自己設計製造的生產設備。這種設備是非賣品,因此我們很難和他們競爭了
我們國家恐怕很難有垂直整合的公司,我們應該努力地使我國成為一個垂直整合型的工業國家,由政府整合所有資源,使我們有各種精密的機械零組件、高性能的晶片、高級的特用化學品和精密的感測器。我們更應該努力使我國有自己所需要的高級設備,我們不該獨尊某一種產業,而應該全面地注重所有的技術,唯有如此,我們才能擺脫對外國技術的依賴。
以最近的工具機展而言,我們就可以很清楚地看出,我國的確在工具機上有進步。工具機裡面有相當多的零組件,感測器就是其中的一項,但是這次展覽中就沒有很多的國產感測器出現。這表示在垂直整合上仍然做得不夠好
我們正面臨嚴峻的挑戰,如果工業不能更上一層樓,經濟絕無改善的希望。但是我們已經有很不錯的工業水準,只要我們懂得垂直整合的重要性,而且政府肯將資源投資在全面性的技術發展上,我們一定可以成為工業先進國家。







投書:台灣還處在不人道階段 一場車禍卻見兩種野蠻


2019-03-13 00:10 聯合報  林雲閣/生態作家(台東市)
一般老百姓對於車禍的處理,常常不知所措。記者黃宣翰/翻攝

交通事故天天發生,若非我親身遭遇,不會看到這個尋常事故,台灣社會還處在相當不人道的階段。
一、賠償的野蠻性
為什麼車禍發生時,雙方當事人要先比誰大聲,拚命指責是對方的過錯?因為,背後有一個賠償的野蠻性,誰強勢粗暴,誰就可以把賠償責任推給對方
現在每輛車都有強制險,很多人還會加保第三人責任險等,照理可以大大改變這種賠償的野蠻性,保險公司抓準一般人對法律常識缺乏,或怯於聘請律師訴訟的弱勢心理,企圖以極低的賠償金把你打發掉如你不從,歡迎提告,然後用強大的律師陣容跟你玩法律攻防
保險公司願意賠償的只有車損和醫療費用,對喪失勞動力損失與精神補償費避而不提,即使你提了,他也不會給你,除非你訴訟贏了。
以我的車禍為例,保險公司只想用二至三萬元理賠車損和醫療費用;訴訟後,經律師將喪失勞力損失和精神補償金算進來,卻是卅五萬多元求償金額,這還不包括治療一年未癒後更大的失能賠償
如執政者能藉助現有的車輛事故鑑定機構,建立具公權力的處理理賠機構,讓所有車禍事故的賠償事宜,無須走上法律訴訟,便可由此機構來估算和執行,車禍理賠問題立即迎刃而解。這一惠及所有百姓的改革舉措,是不是比喊改革口號,更能贏得民心。
二、行政官僚化的野蠻性
勞保對車禍受害人的保障做得比商業保險公司還人道;畢竟勞保是政府公益性的勞工保險,不似商業性保險公司會陰險的在合約裡暗藏許多「免賠條款」。
然而,當勞保條例遇到行政官僚化行政傲慢和不作為時勞保條例的人道主義精神卻被行政機構暗暗扭曲為不人道的行政工具
以我的失能給付為例,當我車禍的肩傷經一年治療仍未癒,經律師提醒,可以去做失能鑑定申請勞保的失能給付時勞保局竟答覆「你已請領老年給付,不得再請領失能給付。」
原因是,車禍後我因肩傷久久未癒,決定先辭去工作,治好肩傷,為應付經濟困窘,我先申領勞工退休金應急不料,勞保局地方承辦人員係以老年給付來辦理,逕將我欲申領的勞工退休金以老年給付辦理。但申請老年給付之後,就喪失了勞保資格,無法再申請勞保的各項給付。若申請的是勞工退休金則無此問題如此重要的權益事項,承辦人員卻未告知
台灣的行政體系不主動告知民眾有哪些權益,等你權益被剝奪時,才告訴你他們有種種規定;什麼時候能改為主動的為民服務,事前主動告知民眾有哪些權益,主動輔導民眾去取得法律賦予的權益,不必事後辛苦四處奔走自力救濟。
勞保福利涉及上千萬上班族和勞工的權益,執政者喊再多改革口號,都不如在這個問題上對現存的行政官僚化的野蠻性做出重大改革,確實保障民眾的勞保權益,更能贏得民心。






選一校、卡兩校 高三生變甄選夾心餅乾


2019-03-13 00:04 聯合報  林柏寬/國中教師(台南市)
大學學測成績公布後,目前正是學生選填志願,以及準備甄試備審資料的時刻。圖為示意圖。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學測成績放榜,伴隨而來的個人申請成為學生的夢魘!每人只能選填六個志願,各校甄選面試日期互相卡位,學生又無法分身東南西北奔跑,個人申請讓高三學生變成夾心餅乾了。
筆者一位成績頂尖的學生,從小立志念醫學系或牙醫系,由於各校有既定的篩選標準,選填志願的變數又充滿高度不確定性,再加上各校甄選面試日期互卡,選一校、卡兩校,選了也不一定通過第一階段篩選;六個志願中兩兩互卡面試時段,只能力求有三個志願可通過篩選。
選填志願的煎熬「暫時」塵埃落定後,還要立即接受一周四次的牙醫術科補習,學雕刻、素描,花費大筆補習費等待個人申請第一階段結果出爐。
誠如這位學生所言,緊繃心情從農曆年前的學測考試,一直持續到現在,要至甄選面試結果放榜後才能「短暫」放鬆。
個人申請第一階段結果出爐後,一旦有幸通過篩選,接下來就是備審資料上傳備審資料無法一夜產出,從選填志願後就要開始準備。由於每個學校科系發展的願景不同,數份備審資料的產出絕不是只改校名那麼簡單,再加上術科的補習課程,她直言,這樣的升學歷程絕不是教改專家所說的「擇己所愛」、「愛己所擇」那樣輕鬆愜意。
看到高三生這段艱辛的升學歷程,教改有讓孩子過得更好嗎?教改專家真的應該彎下腰來聆聽這些白老鼠學生及其家長的無奈苦水,而不是置身雲端編織理想美夢。






處理不適任教師 要快也要穩


2019-03-13 00:02 聯合報  陳添丁/國會聯絡人(竹縣竹北)
行政院通過修正教師法,加強處理不適任教師的機制。圖為2017年全國校長協會及多個家長團體發起連署,希望盡速修法,強化汰除不適任教師機制。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教育部連續數日透過部長臉書及各社群媒體,澄清教師法修法所引發之爭議,足見該法的重要性及衝擊性。實際上,依教育部規劃,教師法修法分兩階段,此階段先處理具急迫性且社會高度共識條文,不適任教師處理,惟從近日教師團體的反彈及執政黨團的表態,對教育部而言恐始料未及。
茲針對中小學不適任教師處理爭議拋磚引玉
一、爭議緣起:教評會原是由教師、學校行政及家長代表組成,其中教師多於二分之一,然此次修法理由載明,為使教師解聘更具公信力,且降低各團體意見分歧情形,爰遇到不適任教師案件處理時,教評會應增聘校外學者專家,且教師代表需少於二分之一。
二、雙方爭點:教師代表由原「多於」變成「少於」,致教師團體認為有汙名化之嫌,似乎現狀不適任教師之所以無法處理,乃因師師相護所造成;其次,比例調整恐使行政權獨大,易流於校長迫害教師的工具。
三、實證研究:以碩博士論文研究發現析論,一針對校長訪談調查發現,在處理不適任教師問題時所面對困難之一為同事抱持鄉愿態度,不願處理,且處理對象社會關係複雜,須應付來自各方的關切;另有針對教評會運作觀察,發現不適任教師處理經常流傳不實謠言,使委員難以承受人情壓力,且學校行政所提資料亦可能偏頗。
四、建議方向教評會任一代表達絕對多數,恐有過於期待或課責之風險尤其是人事問題,不適任教師動輒會有反彈或以死相逼之念頭,故適度引進外部第三方人士應為可行策略;惟為避免淪為校長御用,建議制度設計上可由主管機關以人才庫建置方式限制選用,或朝教師推薦、校長勾選方式規劃,以化解教師顧慮。
至於教師法修正連帶引起教師兼行政及寒暑假到校等論戰,既然教育部宣稱未改變現狀,為何需此刻入法明確規範,是否暗指當前未臻明確,類此爭點宜加強與第一線教師溝通,避免以訛傳訛。適逢選舉年,衷心期盼教師法修正不再鎩羽而歸,因為孩子的學習權不能等







修教師法 怎能大中小不分


2019-03-13 00:00 聯合報  陳復/宜蘭大學副教授、台北市家長協會常務理事(宜縣)
行政院日前通過教師法修正草案,明訂教師有擔任行政的義務,引起反彈。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行政院長蘇貞昌日前在院會裁定通過教師法修正草案,引起全國教師譁然全國教師總工會翌日回應指出四大不當修訂,諸如:降低教評會教師比例、大專教師未限期升等資遣、強制教師兼任行政職務、寒暑假到校日數由中央制訂等,並發動教師聯署民進黨立院黨團幹事長管碧玲則發新聞稿滅火,表示將只針對有共識部分修訂,對於有爭議的部分會擱置不處理家長團體則對全教總提出的四大爭議發表反對聲明
雖然筆者兩個孩子念國中與小學,但我並不確定自己能輕易對於中小學行政事務配置驟下斷語;然因筆者在大學教書,且做過多年行政工作,對大學運作有比較清晰認識,因此想對修法部分內容發言。
教育部制訂教師法規範全台各大學教師與中小學教師時,有沒有考慮過兩者的差異性才是爭議根源?教育部難道不知大學教師與中小學教師,在體制、規模與環境都有巨大落差?這使得相關討論會變得焦點模糊,時而講中小學則大學不適用,講大學則中小學不適用。
首先,有關大學教師升等,現在升等最容易引發爭議的,不見得是研究升等,而是教學實務升等應用技術升等當教育部授權自審,意謂各校自訂升等條件,這些條件會讓有些人不論如何都沒有機會符合(譬如要獲得什麼獎項才能升等,然而獲獎與否,卻來自於系所或校院的老師投票),但這類升等爭議常跟教育部申訴無門,當教育部授權各校自訂辦法,就已經反映其不想再細究這些事,現在卻要將大專教師未限期升等資遣放回去,會引發大學教師或相關團體的反彈,不難想見。
再者,如果一間大學的規模八千人到兩萬人,一間小學規模兩百人到八百人,當一部教師法想規範全體教師,卻直接規範到很多細節面,兩者涉及的「行政」,其概念具有同一性嗎?原先的條文指出,教師有擔任導師義務,如果按照現行辦法,沒有意願擔任導師者,會有怎樣的罰則?如果請任何一位大學老師來兼辦校內通識教育具體行政工作(不論減授課兩鐘點或四鐘點),每學期一開始,光是學生加選多元選修課,核章就會蓋到超過兩千人次,接著還要負責規劃整學期的演講與活動,請問他究竟該如何維護自身教學與研究的品質?
更值得討論的是,為何現在教育部控管各公立大學行政人事員額,不詳查各校實際需要,提供大學有維持與其規模相應的專職人事費,藉此保持行政工作品質,很多青年無法成為公務編制內行政人員,可能終其一生都是擔任諸如「契雇助教」或「專任助理這些契約制工作成為校務基金約用工作人員現在教育部卻更要進而把該省錢策略放進教師法內,宣示全體老師都有義務兼辦行政業務,請問這對大學運作是否合理呢?大家只要知道這些事情的細節,就會瞭解到底怎麼做,更能維護大學生受教權






小病人是我的老師


2019-03-13 00:13 聯合報  莊聰吉/醫師(屏縣潮州)
醫病關係已是醫師必修的一門藝術。此為急診示意圖。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記得開業初期,有一位約莫幼稚園的小患者眼皮長了個麥粒腫俗稱針眼),內布滿膿疱,我建議父母:「為了縮短病程,長痛不如短痛,現在就動個小手術,將裡面的膿引流出來,然後點抗生素藥膏,蓋上紗布,隔天就沒事。」
小病人一聽,馬上又哭又鬧,不管父母怎麼哄騙,他就是不從;最後只好將他架上手術台,硬是做完切開引膿術。
術後小病人越哭越大聲,我恐嚇他:「再鬧,醫生伯伯叫護士阿姨打一針!」才暫時平靜下來,沒想到走出診所,他掙脫父母,衝進診間罵三字經,大聲咆哮「把我弄得那麼痛!」隨即跑走,留下一臉錯愕的我,事後反省,在他小小心靈裡,我是個不講理的惡魔,而不是解除病痛的醫者。
最近參加為南區身心障礙小孩舉辦的義診,一般而言,這些都是醫院及診所不太歡迎的患者。還好當天義工多,再加上有三位醫師
就在義診結束前,來了位小女孩,我先誇她有雙水汪汪的大眼睛,像芭比娃娃可愛,這招果然奏效,她極力配合檢查。結束後她突然開口:「醫師伯伯,我能為您畫一張圖嗎?」「當然可以。」當下她就用小手畫了一位穿白袍的醫師,右手拿一隻網,附近飛舞著兩隻漂亮的蝴蝶,她解釋:「您是第一個帶著笑容且稱讚我的醫生,一定很忙,沒認真看過野外漂亮的動物,所以您可以用網子抓到可愛的蝴蝶妹妹,欣賞完後,記得放她們回去找媽媽喔!」此時在旁的母親催促她,她才依依不捨揮手,還不忘留下電話號碼,叫我記得跟她連絡。
前輩時常強調,看病是藝術,專注聆聽病人主訴,並充分溝通,可消弭不少的醫病對立聖嚴法師曾說:「救苦救難是菩薩,受苦受難才是大菩薩。」有時,小病人才是我該學習的老師呢






π型人才資圖人


2019-03-13 09:45 聯合新聞網  文/林信成(淡江資圖系教授)

這幾年很夯的「π型人才」,指的是擁有兩項專長(腳下那兩豎),且能將跨領域知識融匯貫通(頭上那一橫),屬於博學廣聞型的複合式人才。如今,各大小企業都搶著要這樣的人呢!
那麼,哪裡有在培養 「π型人才」呢?沒錯,就是資圖系,一個跨域整合的系所
資圖系隸屬「圖書資訊學」領域,教育目標便是希望透過多元的課程設計,讓學生能同時接受「圖書館」與「資訊科學」兩大領域的專業訓練,天生就是一個「π型學科」。
以前,身處行政體系內的我,經常接獲上級單位指示的一些任務,要大家思考高教新方針。例如,規劃與設計一系列人文與科技對話或整合課程,以培養學生跨域能力。起初,我沒完全想通,因此,總不免俗的到處查找,想看看國際上是否有哪些校、院、系所,有相關經驗可資借鏡。現在,我想通了,根本不用捨近求遠,我們資圖系天生就是一個跨域整合的系,人文與科技課程早已無縫融入我們系的血液裡了,是我們系的DNA而不論國內、國外,有許多案例都是強調在工程教育中,設法融入人文課程(例如:這個天下雜誌報導的案例)。通常這種情形,都需要兩個不同學院、不同領域的教師,互相溝通與磨合一段時間,才能順利推動,有時甚至出現堆動不良的狀況。所以,國外的月亮其實沒有比較圓,應該是他們來參考我們的作法才對!
我們系從大學部到研究所,一連串的課程規劃與設計,就是在培養學生成為一位兼具人文、科技整合能力的「π型人才」。因此,許多系上畢業的學生,就業領域遍及圖書館、文物館、檔案館、文史單位、資訊公司、網路公司、出版公司、文創產業 ... 等,不一而足,出路相當廣泛所以,我經常鼓勵學生務必要再唸研究所,因為,這些用人單位非常需要具碩士學歷的「π型人才」也就是說,唯有再加上碩士班的訓練,才能讓「π」字的兩隻腳,站得更深、更穩,未來就業的出路才會更好、更廣

林中斌/「債務陷阱」的真相

名人堂電子報http://paper.udn.com/papers.php?pname=PID0030&page=1#ph

◆  林中斌/「債務陷阱」的真相
◆  馬凱/誰讓台灣蹉跎二十多年?
◆  楊志良/奪回政權,然後呢?(反轉民粹篇)

◆  王健壯/蘇貞昌不要像鼓氣的青蛙
◆  盛治仁/目標與關鍵結果
◆  薛承泰/「千里江陵一日還」序曲
◆  方祖涵/過街老鼠的第二人生
◆  黃介正/強軍維和 不戰為勝
◆  劉維公/文化4.0政策時代
◆  李清志/看不見的魅力

◆  范疇/「四個算總帳」的日子何時到來?
◆  葉銀華/該如何治理泛公股企業?
◆  陳亮恭/扶老比與經濟動能的連結








林中斌/「債務陷阱」的真相


2019-03-12 23:49 聯合報  林中斌 (前華府喬治大學外交學院講座教授,曾任國防部副部長)
倫敦金融時報報導,義大利將於月底和中國大陸簽署備忘錄,加入「一帶一路」倡議。義大利國務次卿皮基(右)表示,在簽署一帶一路協議前,有必要三思而後行,他推文說:「從今天起,我不覺得應該繼續簽署。」(歐新社)

民國106年(一七年)一月,印度戰略學者Brahma Chellaney撰文說「中國一帶一路是以巨債設陷阱控制位居戰略要點的國家」。
那年十二月,斯里蘭卡欠北京貸款無法償還,把漢班托港移交中國經營九十九年。全球譁然,「債務陷阱」一炮而紅。
民國108年(一九年)一月,《南華早報》指出:東南亞民國106年(一七年)原有卅三國接受中國投資基礎建設,一年後只剩十二國其他已紛紛退出,包括馬來西亞取消兩百億美金的「東岸鐵路計畫」
北京的「一帶一路」看來各處碰壁。是嗎?且看另一面。
成功案例不提民國107年(一八年)三月四日,美國華府Center for Global Development發表報告:全球接受北京投資建設的六十八國中,廿三國可能有債務風險,其中八國最為嚴重,包括吉布提等於是,這瀕臨破產的八國廣被轉述然而,一年後的今天,八國尚未破產而其他可能成功的四十五國占三分之二卻乏人報導。例如,民國97年(○八年)破產的希臘,經中國投入九十億美元投資基建,民國103年(一四年)後GDP成長已由負轉正,中國經營的Piraeus港吞吐量從民國99年至107年(一○年至一八年)已由全球第九十三升為第卅八其他有中國投資建設經營成功的港口的國家包括以色列、荷蘭、和西班牙
美國反制乏力。民國107年(一八年)三月五日,美國國務卿提勒森前往非洲前公開警告非洲國家接受中國投資建設的風險,並強調接受美國投資的安全。不料,兩天後他便被曾經罵非洲國家是「糞坑」的川普總統免職。奈及利亞教授Pat Utomi告訴路透社說:「提勒森的警告於是毫無作用。」十月,川普撥六百億美元強化本來他要解散的援助發展中國家機構USDFC。美國反制中國嫌遲,其對發展中國家前倨後恭的態度為其長遠的成效鋪上陰影。
非洲另類心聲。民國106年(一七年)中國解放軍在吉布提設立第一個海外基地。民國107年(一八年)八月卅一日路透社訪問吉布提港口及自由貿易區的管理處主席Aboubakar Omar Hadi。為了發展貨櫃港,他找了七家西方銀行,提供二點六八億美元貸款,利息九趴,九年歸還。而中國提供六點二億美元貸款,利息二點八五趴,廿年歸還,附帶七年緩衝期。他感嘆說:「中國慷慨多了。美國在哪?歐洲在哪?我們等他們來投資。為何他們不顧非洲,卻交給中國?他們現在出局了,只能怪自己。」
民國107年(一八年)九月十七日,利比里亞前公共建設部部長W. Gyude Moore在美國電子報Quartz指出,西方長年認為非洲的基礎建設「不經濟也不必要」,其實今日非洲大量債務負擔裡,中國占很少部分,例如在Sub-Sahara地區,民國102年(一三年)占八點九趴,民國104年(一五年)占四點八趴。
北京設法補救。Moore部長還說:「強調斯里蘭卡漢班托港的惡例,忽略了過去十五年北京對八十四個借貸國調整融資構架甚至免除償還的善例,包括北京對衣索比亞三次調整,還有對委內瑞拉毫無所取。」去年九月北京在中非合作論壇上再度提供六百億美元的援助金額,一如民國104年(一五年)論壇,不同的是免利息的五十億撥款升為三百億美元。同時,北京已向馬來西亞提議「東岸鐵路計畫」成本減半,雙方目前仍在協商。
(作者為前華府喬治城大學外交學院講座教授,曾任國防部副部長)

名家觀點/保險業投入FinTech 必要的冒險

名家觀點/保險業投入FinTech 必要的冒險


2019-03-13 00:38 經濟日報  彭金隆(作者是政治大學風險管理與保險學系教授兼系主任)

民國104年(2015年)世界經濟論壇的一份報告,指出「金融科技」將影響銀行最快imminent effects)但影響保險最大greatest impact,讓國內保險業者陷入經營轉型的焦慮感。
過去十幾年來,我國保險業面對高度的市場競爭,為了持續創造經營效率與競爭優勢,業者也不斷精進經營模式,從來沒有停止對科技應用的期待與追求,例如把保險服務與投保作業行動化與網路化等,只是全球金融科技浪潮席捲而來,許多保險業無不加大力道參與,但快四年過去了,雖然市場投入大量資源,但保險市場的變化,就如民國106年(2017年)University of St.Gallen兩位學者 Alexander Braun與 Florian Schreiber所言,市場沒有出現真正完全改變保險遊戲規則的破壞商業模式。
這也呼應國內某人壽總經理指出,原本期待金融科技是一片輝煌,結果只有一道光芒,金融科技對現階段壽險業而言,只帶來研發成本尚未有成績,成為壽險業營運的壓力來源。
即使質疑聲不斷,保險業對於金融科技的投入,可能會是一場必要的冒險,因為面對不可知的未來市場競爭,不冒險可能成為最大的風險。
但仔細檢視這波「虛實兼具」的金融科技風潮,雖有許多過度膨脹的技術已顯露疲態,但確實有些關鍵特質,跟過去保險業科技化的經驗有許多不同,值得特別注意。
首先,過去保險業導入科技的過程,大都是由業者發動,以改善作業流程效率降低成本為主要目的。因為是業者發動,任何改變都須受制於監理程序,因此改變是漸進、局部與可預測性的,市場有充分時間掌握變化趨勢,即使落後的業者也有時間跟上,因此對產業的實質威脅感並不強。
反觀這一波金融科技應用風潮,發動者許多轉為技術廠商與消費者本身。由科技業者主導下的金融作業流程改造,因為過去完全不受金融監理制約,破壞性與不可預測性加大,容易產生破壞式的技術斷層門檻,可能讓傳統金融業者在調適與應變上,形成基本結構上的障礙而導致競爭優勢流失。諷刺的是,目前金融業者面對科技業者的競爭,過去金融業者抱怨「管太多」的金管會,反而成為最大的保護傘,但在消費者權益高漲的時代,這個保護傘能撐多久?
面對科技業者的挑戰,金融業還有金管會靠山支撐,若是由消費者發動的改變,則對保險業經營的威脅將大幅增加。因為強大的金管會也許管得到金融業者與涉入金融業務的科技業者,但卻無法管到廣大的消費者。如果是消費者自發性運用科技工具所作的改變,若保險業者沒有因應之策,有可能嚴重影響產業未來發展。例如Braun與 Schreiber指出消費者透過去中心化的平台,把點對點(P2P)概念運用在風險分散上,就對保險業極具破壞力。如果未來消費者彼此間,找到更便宜更有效率的風險移轉方式,身為中心點的保險業怎能不擔心。
傳統保險業在經營上使用大量人力,人不像機器設備可以在老舊時隨時汰換,現在看似不高的人力成本,隨著人口結構轉變與勞工意識發展,未來必是潛在可觀的負擔。但金融科技的發展給予保險業長期轉型的機會,如何逐步讓科技取代不效率的人力作業模式,並積極讓科技協助人力效率提升以改變長期經營結構,不論明天「金融科技」還流不流行,都是持續要做的。


彭金隆

現為政大金融科技研究中心保險科技實驗室執行長,研究專長為銀行保險、金融控股公司、保險監理法規與制度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