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1月19日 星期二

經濟日報社論/拜習會後的美中台關係

udn 論壇電子報.歷史報份http://paper.udn.com/papers.php?pname=PID0004

udn 論壇報https://paper.udn.com/udnpaper/PID0004/398862/web/ 

◆  聯合報社論/川普用人只重忠誠與抗中,整肅風暴難逃
◆  聯合報黑白集/藍白合煞車皮又來了
◆  經濟日報社論/拜習會後的美中台關係







經濟日報社論/拜習會後的美中台關係


2024-11-19 03:00  經濟日報/ 經濟日報社論
美國總統拜登(左)與中國大陸國家主席習近平(右)16日在秘魯利馬亞太經合會場邊會面,這也是兩人最後一次以元首身分對談。美聯社


美中領導人在秘魯舉辦的亞太經合會(APEC)領袖會議見面,這是拜登任內的第八次「拜習會」,其中三次為實體見面。雖然美國總統大選民主黨慘敗,拜登即將卸任,但是此次峰會所釋放訊息仍值得關注;甚至有美國媒體形容是講給不在場的川普聽,影響未來美中台關係。

美中對抗在拜登時期並未降溫,除了既有問題分歧外,俄烏戰爭使美中關係更加緊張。因為美國強烈要求中國大陸封鎖俄羅斯,但是中國對俄羅斯的協助未曾中斷,中俄關係還更加密切,儼然形成抗美聯盟。特別是在去年包括中國、俄羅斯、巴西、南非及印度的金磚峰會下,又增加美國宿敵伊朗,以及石油輸出大國沙烏地阿拉伯及阿拉伯聯合大公國為新成員,不但與美國形成對立,更衝擊到美國在全球石油市場地位。雖然之後沙國猶豫並未正式加入,但美中兩大強權更加走向合縱連橫的對抗情勢。

在經貿層面上,中國大陸原先預期拜登任內美國對中國制裁不會擴大,但拜登上任後不但維持川普時期對大陸制裁,而且還繼續加碼。例如拜登任內美國將大陸企業或機構列入出口管制「實體清單」數目,還超過川普時期;對大陸產品課徵懲罰性關稅,範圍雖然較小,但稅率均較高,其中電動車更高達100%。

拜登政府雖然對中國制裁,並將中國視為在綜合國力上唯一可以與美國競爭的國家;在高科技領域對中國更採取嚴格且密不透風管制,確保美國技術優勢但強調是「去風險」而非「脫鉤」,美中是競爭而非敵對關係,仍嘗試推動與中國在其他非敏感領域的合作。雖然中國對美國此種雙重作法並不埋單,但至少具有緩衝的作用,美中經貿不會走向全面對抗,也不致於發生衝突。

川普做法則截然不同,川普主張對中國大陸所有產品加徵 60%關稅,全面圍堵中國電動車輸美,甚至不允許中資企業在墨西哥生產的電動車輸美;較其第一任對中國課徵的四波關稅,範圍更大,力道也更強。川普的邏輯是以高關稅壁壘促使在中國的外資企業,甚至中資企業移出中國,並在美國對其他國家課徵 20% 關稅,逼得企業加速轉移到美國。再加上川普也準備降低美國公司稅,在「棍子」與「胡蘿蔔」並行下,才能與中國全面脫鉤,落實「回流美國」,以確保美國的利益

中國也並未示弱,宣稱必會進行報復,再加上川普一貫的「單邊主義」作風,美中幾乎已無合作空間,美中經貿對抗升級升溫,有可能會走向經貿全面開戰。所以在拜習會中,雙方領導人均重申美中和睦相處,維持競爭而不衝突關係的重要性

綜合而言,拜登政府認為企業移出中國大陸,轉往美國信賴的區域,例如東亞及墨西哥生產,打造由美國主導的美系供應鏈,是可以被接受的模式,同時也再度表達美國並沒有與中國大陸對抗的立場。但川普則認為此會造成美國對其他國家貿易逆差擴大,危及美國國內產業,主張必須回到美國生產。若川普政見兌現,未來全球會走向「由美國製造」到「在美國製造」,勢必帶動全球供應鏈另一波重組

此次拜習會中國大陸重申台灣問題是美中關係不可踰越的紅線,並一貫要求美國「反對台獨、支持統一」,但美方仍維持「不支持台獨、一中原則」,並未對中國讓步。預估以川普強硬的性格,也不會對中國退讓,但台灣仍須審慎因應未來川普對兩岸關係隨性式發言的影響。

最後,拜登首次拋出美國不會利用台灣問題同中國大陸競爭的看法,似乎也是在提醒川普要善待台灣,不要亂收「保護費」,莫把台灣當棋子的弦外之音。拜登與川普的差異,牽動台灣的命運。














聯合報黑白集/藍白合煞車皮又來了


2024-11-19 00:17  聯合報/ 聯合報黑白集
國民黨立委翁曉玲提案修法憲法訴訟法,提高憲法判決門檻。民眾黨立委黃珊珊日前撰文,反對翁曉玲提案。圖/聯合報資料照片


國民黨、民眾黨的「藍白合作」,讓「雙少數」的民進黨不能再為所欲為。但民眾黨立委黃珊珊公開反對國民黨所提的《財劃法》、《憲法訴訟法》修法提案,又缺席《NCC組織法》表決,使兩黨合作蒙上陰影。最開心的,當然是民進黨。

巧合的是,去年此時,藍白簽署共推正副總統候選人協議;數日後,即在黃珊珊等「主戰派」主導下破局,為總統選戰結果一錘定音。歷史是否重演,引人遐想。

黃珊珊對於「反藍」及「友綠」,旗幟鮮明在親民黨時,從「國親聯盟」到「橘子綠了」,她一直反對國親合作而後她變身「小英女孩」,獲民進黨禮讓參選立委在「藍白合」扮演主戰派和煞車皮,黃珊珊駕輕就熟

對於反對修法、缺席投票,黃珊珊都給了不同理由。但時值綠營對藍白合作束手無策,又是柯文哲延押、民眾黨群龍無首之際,這些動作仍耐人尋味。民進黨當即見縫插針,大讚黃珊珊「有專業良知」,批力主抗綠的黃國昌「公然造反」、「急著當老大」;這不僅要分化白營,也是裂解藍白合作

民眾黨自無必要凡事皆與國民黨同一立場,政黨自主,才能避免泡沫化。但柯文哲官司纏身、深陷囹圄,背後政治操作,白營不應無感。民進黨已肆無忌憚,在野立委若還心猿意馬、裂解藍白,究竟意欲何為?













聯合報社論/川普用人只重忠誠與抗中,整肅風暴難逃


2024-11-19 00:11  聯合報/ 聯合報社論
美國總統當選人川普。(美聯社)


川普快馬加鞭籌組新政府,迅即發布長串人事名單,幾全集中在「忠誠」與「抗中」兩種類型,正蓄勢待發。川普自稱,在上屆任期常遭官僚體系與既得利益組構的「深層政府」消極抵制,不斷向外洩漏不利消息,使他施政屢受掣肘。這回他絕不容許舊事重演,因此特意指派忠誠主管來整肅深層政府,能力和品格條件便拋在腦後

以川普行事之乖張踰越,如果他找的是專業及資深人選,對方恐難以百分之百對他效忠;因此他大半指派年輕、忠誠、善溝通者,能力放在其次。目前他的新人事中,有三人備受爭議,能否過關仍未可知第一位,是將出掌國防部的福斯新聞主持人赫塞斯。他既非資深將領,也無管理企業經驗,更非熟悉軍事的國會議員;他只有國民兵經歷,憑著對川普的忠誠而雀屏中選。他也隨即被爆出性侵事件,並曾支付封口費。

川普首任第一位防長是退役上將馬蒂斯,由於川普決定自敘利亞撤軍,兩人失和而辭職。接任的艾斯柏格堅持國防部不介入政治,也讓川普不滿。川普厭倦國防部長不聽指揮,因此忠誠、聽話成了最高標準。近日國防部已傳出川普有個「清洗計畫」:其政權交接小組正草擬行政命令,要成立一個退役高階軍官組成的「戰士委員會」,有權審查中將、上將並要求撤換。這並非空穴來風,現任參謀首長聯席會議主席布朗和前主席密利所提拔的資深將領,將是首波開鍘目標。

另兩位極爭議人選,是將出任司法部長的佛州眾議員蓋茨,和將出任國家情報總監的前眾議員加巴德。蓋茨因涉嫌不當性行為及非法吸毒,正接受眾院操守委員會調查;眾院原訂近日公布報告,但蓋茨獲得任命後立刻辭掉眾議員,希望眾院結束調查。除操守有問題,蓋茨更因不滿前眾院議長麥卡錫同意眾院調查他,挾怨提案罷免麥卡錫並獲通過。任命私德不佳和器量狹小的人為司法部長,不怕天下大亂

四十三歲的加巴德原為民主黨眾議員,兩年前退黨改效共和黨。她在眾院期間從未參與情報委員會事務,而「國家情報總監」要負責監督、協調美國十八個情報機構的行動,負責整理總統每日簡報,並為行政部門提供國安決策資訊。加巴德之資歷不及格,可想而知。

川普的國安人事也可嗅到滿滿的「反中」氣味。參議員魯比歐出任國務卿、白宮國安顧問由眾議員沃茲出任、前情報總監拉特克利夫出任中情局長,在目前兩黨對中強硬的共識下,應可順利過關。魯比歐初選時曾挑戰川普,仍獲任命為國務卿,外界原盛讚川普大度。但魯比歐留下的議員遺缺,將由德州州長指派川普媳婦羅拉.川普代理,外界才恍然其中奧妙另外,在「封口費」案擔任川普律師的白朗奇,被任命為司法部副部長;退出大選轉而挺川普的小羅勃甘迺迪,果然如「交換說」被任命為衛生部長,皆可見川普的「大私無公」。

川普的另一絕招,則是成立體制外委員會,駕凌於正常部會之上除其首任貿易代表賴海哲出任「貿易沙皇」,還指派特斯拉創辦人馬斯克與企業家拉馬斯瓦米共同領導新設的超級部會「政府效率部」,說是精簡政府組織,兼可鏟除不聽話的官員。問題在,馬斯克似已自以為是聯合總統(co-president),對所有政策都指指點點;川普團隊已對他感到不耐,兩人不知還能合作多久。

由此看,川普第二任一定更恣意妄為,更加踰越民主法治,美國也將迎來一波大整肅風暴。








科技.人文聯合講座/撲朔迷離的歷史真相

udn 論壇報https://paper.udn.com/udnpaper/PID0004/398862/web/ 

◆  輾人慘劇重演 豈容坐視
◆  少數業者怠惰 拖累公車安全品質
◆  監督公車評鑑 中央須再修法加強
◆  華麗轉身 魯比歐能否落實友台主張
◆  錢凱港開港 拉美版新加坡成型?
◆  口號治國能換來和平嗎
◆  北京點名賴清德 不留轉圜
◆  科技.人文聯合講座/撲朔迷離的歷史真相
◆  支持政府之政策下金融整併的利多發酵

◆  蔡英文總統論文讀後感(上)/我兩度赴倫敦政經學院借閱 2019-09-18 18:22
◆  蔡英文總統論文讀後感(中)/外殼燙金 內頁像傳真紙 2019-09-18 18:32
◆  蔡英文總統論文讀後感(下)/兩種編排有異 畢業35年收到 2019-09-18 18:32








科技.人文聯合講座/撲朔迷離的歷史真相


2024-11-19 01:11  聯合報/ 林一平(作者為前科技部代理部長)
亞當斯(John Adams,1735-1826)。林一平/繪


美國總統大選過後,「一六一九計畫」的創始人漢娜-瓊斯(Nikole Hannah-Jones)在回應川普勝選時表示:「反黑人情緒仍然是這個國家的一股強大力量」。持不同意見的人則回應:「沒有人持反黑人立場,我們反對的是那些有問題的觀點。」漢娜-瓊斯因主導「一六一九計畫」於民國一○九年(二○二○年)贏得普立茲評論獎。川普則在民國一○九年(二○二○年)卸任前抨擊「一六一九計畫」,並宣布成立新的「一七七六委員會」,旨在美國學校中推行「愛國教育」。該委員會發布的「一七七六報告」受到了歷史學家的廣泛批評,稱其「充滿錯誤和黨派政治」。繼任總統拜登於民國一一○年(二○二一年)上任首日解散了該委員會。在民國一一四年(二○二五年),川普重返總統寶座後,將如何重塑美國的歷史教育?

「一六一九計畫」是一系列報導,聚焦於奴隸制度和美國建國的主題。這項計畫促使人們重新審視美國的獨立理想,並因其對學校課程的影響而引發爭議。批評者認為「一六一九計畫」與批判性種族理論密切相關,換言之,該計畫將美國描繪成一個種族主義國家,聲稱獨立戰爭的部分目的是為了維護奴隸制度。

「一六一九計畫」批評了美國歷史中一些傳統上受尊敬的事件和人物,如獨立戰爭中的愛國者、開國元勳,以及後來的偉人如林肯。然而,這些觀點也引發了學術界的質疑,討論其詮釋是否過於偏頗。

「一六一九計畫」的一個爭議點是其聲稱「美洲殖民者決定宣告獨立於英國的其中一個主要原因是為了保護奴隸制度」。這一主張挑戰了許多人對美國建國理念的傳統看法。而這種觀點並非學界的共識,存在不同解讀。

我在紐約的 Gilder Lehrman 美國歷史研究所網站找到一八○一年一月廿四日美國總統亞當斯回應兩位奴隸制度廢除主義者的信。亞當斯反對奴隸制度,但主張其廢除應「漸進」進行,以避免激進行動帶來的不公和侵犯人權。然而,他錯誤地估計了當時奴隸制度的情況,認為奴隸人數正在減少,而實際上它正在增長。

亞當斯是否因為不支持以激進的方式廢除奴隸制度,就被認定是在保護奴隸制度?這值得商榷。就如同一八九八年後藤新平(1857-1929)在台灣實施的鴉片專賣政策一樣。當時很多日本官員主張應該嚴禁,可是後藤新平認為應該逐漸禁止。原因在於台灣人上癮者甚多,嚴禁會造成嚴重反抗。然而鴉片專賣成為殖民政府重要財源,也是事實。因此蔣渭水認為日本人毒害台灣人賺錢。後藤新平這個政策的功過在不同立場的人會有不同的看法。

「一六一九計畫」的事件顯示出歷史真相的多樣性與未來認知的不確定性。這提醒我們,歷史是一個複雜且多面向的領域,經由不同角度的解釋而展現出多樣的面貌。這種不確定性也正是歷史的迷人之處。













輾人慘劇重演 豈容坐視


2024-11-19 01:19  聯合報/ 嚴文方/台北科技大學榮譽教授(新北市)
大有巴士謝姓駕駛追撞大都會客運,導致1名行人捲入車底傷重不治,2輛公車共14人受傷。記者李隆揆/翻攝


台灣交通擁擠,頻傳奪命車禍,上周日台北市兩輛公車追撞,又一次造成路人遭公車輾過並捲入車底身亡之悲劇。月前另有台中女大學生在人行道遭公車撞擊,家屬甚至還質問司機,為何肇事後又開動公車再次輾壓女生,以致傷重不治?新聞聳動而殘忍,各方輿論撻伐,台中市政府立即提出改善,包括要求業者重新辦理行車安全教育,並要求全面安裝行車安全輔助系統等行動。但據報導,該肇事公車已裝設先進駕駛輔助系統 ADAS,能在行人靠近盲區死角時閃燈並發出持續的尖銳警示聲,但不幸傷者最後仍遭車輛輾過。

由此可見,政府提出的改善行動,對減少奪命車禍雖有幫助,但也只能消極防止因為駕駛疏忽而造成的撞人意外,卻根本無法避免肇事車輛的車輪將人輾過,甚至常有機車騎士連人帶車一起捲入車底造成死亡悲劇。

建議在高底盤之中大型客車與貨車的四周下緣,裝設隔板或柵欄,使車輛距離地面僅有之微幅高度,不足以讓車輛在低速時輾過人的身體,更不會將人捲入車底,才是根本之道。如此除非因嚴重撞擊而造成奪命,不會再有被車輛輾過而造成的死亡車禍。目前雖有極少數公車在兩側有較低的下緣,但其距地面之高度仍無法避免人及兩輪車不被捲入大型車下,且公車前、後之下緣仍屬危險的高底盤。

兩星期前,也有車身甚高的大型貨車駕駛因為視覺死角,對於就在車前下方的情況渾然不覺,進而撞擊車前的機車騎士,人車摔倒後再因貨車的高底盤,又連人帶車一起捲入車下。此外,車身極長的大型貨車,在轉彎時因為內前輪與內後輪的轉彎半徑有明顯之內輪差,形成前後輪有更大的不同轉彎軌跡,駕駛轉彎時雖然已經減速,但只要稍有不慎就會擦撞側邊的人車,而後將倒地的人車捲入車底,最後遭車輪輾過。

上述各種慘劇常上新聞,場景相似且無不怵目驚心,尤其多為正值青年的男女騎士;每當憾事發生,駕駛若通過酒精測試,通常也就以「職業疏忽」處理,但本有無限遠景的年輕生命,卻就此戛然而止,能不痛哉?

將中大型客貨車四周的下緣裝設隔板或柵欄,對平坦馬路的都市甚至郊區,完全不會造成行車困難。若需要行駛路面顛簸的山區,也可使用能活動調整高低的隔板或柵欄。如此簡單的裝置,即可避免奪命的憾事發生,且所有工業設計的專業都能做出既實用而又美觀的產品。

人車遭客貨車輪下輾過的車禍,有如追命連環劇,不數日就演出一次;劇本內容不變,變的是不同家庭的悲號,是可忍,孰不可忍!豈能長久坐視而不設法防止?希望立法院交通委員會之立委及交通部,稟悲天憫人之情懷,盡速修法規定中大型客貨車四周的下緣一律降低,以避免死亡車禍,庶幾可無大客車與大貨車之輪下冤魂矣!














少數業者怠惰 拖累公車安全品質


2024-11-19 01:17  聯合報/ 周孝宇/都市計畫技師(台北市)


台北市日前在忠孝東路和鎮江街口發生重大公車追撞事故,並導致正在過馬路的女子不幸被公車撞擊,送醫後傷重不治。有網友分享搭乘過肇事公車女駕駛班車的經驗,表示其開車經驗不足;雖然網路上的言論難以驗證其真實性,但在應當減速的轉彎路口會有如此大的撞擊力道,顯示出台灣可能普遍長期存在某些公車的駕駛安全性不足,導致業者服務品質低落的情況。

經查一一三年第一期台北市區公車營運服務指標評鑑結果,共七家客運業者獲優等,分別為欣欣客運、首都客運、三重客運、台北客運、大南汽車、中興巴士及大都會客運,其餘五家客運業者,除本次肇事的大有巴士評列為乙等外,其餘均為甲等,此評鑑結果顯示大有巴士在此次事件之前,已有相當的徵兆顯示其未能提供優質的大眾運輸服務。

本人近年來在台北市皆搭乘大有巴士作為通勤主要交通工具,發現存在一些問題。首先,有時發車時間不穩定,會延遲十至廿分鐘,致電給客服,客服卻請我自行打電話去調度站詢問,且對於目前發車車輛的掌握能力不足;在台北公車通 APP 顯示的該公司公車發車狀況,也時常與現實不符,導致浪費許多時間等車。

其次就是司機的駕駛素質,數名駕駛時常在狹小的巷道中猛烈加速,然後到站牌或紅燈時再急速剎車,乘坐體驗不佳;而且有一名駕駛開車時,一手放在方向盤上,另一手放在旁邊的欄杆上,還在大雨中對於前方正常行駛的摩托車大聲按喇叭。

此類駕駛在道路上已經造成嚴重安全隱憂!本人曾經多次致電大有巴士反映其駕駛不適任情況,並且留下聯絡電話,但從來沒有得到改善狀況的回覆。

發展大眾運輸是當代城市面對道路壅塞、空氣汙染、社會公平等議題時的重要工具;大眾運輸必須提供比私人運具更具時間、價格和服務品質的優勢,才能吸引大眾搭乘,進而提升城市競爭力。

目前台北市許多幹道有規畫公車專用道,可比私人運具節省時間,同時乘坐價格也相當低廉,但在服務品質尤其是駕駛的安全性上,仍有許多改善空間。

台北捷運的乾淨、準點、設施完善和安靜,常常令外國遊客印象深刻,但公車運輸卻因少數業者的怠惰,而造成服務品質低落。

剛到台北市坐完捷運再去坐公車的遊客,看到安靜排隊的市民後又看到路怒症的公車駕駛,可能會以為台灣人有雙重人格吧!











監督公車評鑑 中央須再修法加強


2024-11-19 01:17  聯合報/ 鄭胤宏/中華兒童及青年協會理事長(台北市)


十一月,北市兩輛公車追撞釀成一死十五傷;九月,東海大學遭左轉未禮讓行人的巨業客運公車撞上,釀成一死一傷。公車事故頻傳,令人反思中央治理公車的機制失靈,實應通盤改善。

以五年釀成六十九件事故,三年前另撞死一名十六歲女高中生的巨業客運為例,依法竟無停業這個選項。《公路法》第四十七條及《汽車運輸業管理規則》第廿八條規定,無論汽車運輸業者如何嚴重妨害公益及交通安全,主管機關一律只能「限期改善」,改善無效才能「部分」停業,「一年後」仍未改善才能撤銷業者營業執照。交通部的「人本交通」,恐怕非以乘客為本,而是對業者的人性化管理。

進一步審視台北市及台中市的公車治理機制,其實正好是最認真辦理公車評鑑的縣市。以北市為例,開放民間推薦公車評鑑委員,一年辦理二次公車評鑑,並公布千百頁完整的評鑑報告書。對比其他縣市即有明顯差異,如新竹市近十年來皆未依法設立公車評鑑委員會、未依法訂定公車評鑑執行要點、未依法公布評鑑報告書,經筆者陳情仍多加拒絕。各縣市辦理公車評鑑差異之大,除了新竹市府本身難辭其咎,交通部亦應負督導不周之責。

如今偶發公車事故所在,尚且已是盡可能依法辦理公車評鑑的縣市。對於根本沒有依規辦理公車評鑑的縣市,豈非交通未爆彈?至於交通部怠於修法、監督,陳世凱部長既在「世界無車日」搭過捷運強調大眾運輸,至少應修法強化公車管理,監督各縣市辦理公車評鑑,檢討改善吧!













錢凱港開港 拉美版新加坡成型?


2024-11-19 01:14  聯合報/ 楊崇正/澎湖科大行銷與物流管理系退休系主任(新北市)
大陸國家主席習近平14日與秘魯總統博魯阿爾特在利馬總統府以視訊方式共同出席錢凱港開港儀式。 (取材自央視新聞)


今年 APEC 領袖峰會在秘魯首都利馬舉行。大陸國家主席習近平於出席峰會之便,與秘魯總統博魯阿爾特共同主持了中秘共建的錢凱港開港典禮。

錢凱港位於秘魯首都利馬市北方八十公里處目前是中南美洲(拉丁美洲)最大深水港。開港之際,也引發了美國方面的緊張與關切。

傳統上,美國自門羅主義提出以來,一直視拉丁美洲為其後院,不容他人染指。如今美中大國博弈棋局進行中,讓中國大陸在其後院插旗成功,又下一城,美國當然要有所表態。

美國方面的憂慮,不外乎錢凱港恐怕具有軍事用途,成為美中衝突跳板。換言之,該港除了具有戰略後勤意義,若中國大陸涉入印太地區衝突,在南東太平洋內有個中企營運的港口,將對美國構成軍事戰略上的隱憂。另外的負面評論也包括秘魯是否跌入債務陷阱,及政府當局貪汙腐化等陰影。

美國方面的疑慮可以同理,但是實屬多餘。錢凱港的興建,係在民國一一○年(二○一二年)習近平提出「一帶一路倡議」下,由中國大陸央企龍頭企業「中遠海運控股集團」參與興建,全部投資卅五億美元,第一期投資十三億美元該港口計畫每年可望帶來四十五億美元營運收入,創造八千多個工作崗位,並可降低中國秘魯航線總體物流成本二成等等效益

錢凱港已成為目前拉丁美洲最大的深水港,可靠泊一萬八千 TEU 級(廿呎貨櫃)大型主航線母船,為錢凱港成為整個中南美洲太平洋岸中小型港口的洲際轉運中心創造有利條件

中遠海運公司也同步開航了上海港/錢凱港定期貨櫃班輪航線。配合後續中南美洲太平洋岸中小型港口與錢凱港間的集貨船支航線組建,串聯西東太平洋之上海/錢凱兩大樞紐港,將有助於中國大陸及東亞各國對中南美洲的經貿投資發展。由錢凱到上海,象徵了一帶一路倡議中的「海上絲綢之路」由印太地區延伸至中南美洲,也是一條「亞拉陸海新通道」的誕生

錢凱港開港之際,來日方長,中南美洲洲際轉運中心、拉美版新加坡何時成型?值得觀察。















口號治國能換來和平嗎


2024-11-19 01:12  聯合報/ 林基興/大學教授(新北市)


日昨在青年論壇,有高中生問「如何帶領國家走向和平、不戰爭?」 賴總統反問,和平之路有「簽訂和平協議、接受九二共識、堅持台灣主權和民主陣營站在一起」三種;你們支持哪種?「涉世未深」的聽眾幾乎全投第三種。賴總統旋即收割,這正是他的「和平之路」。

總統深諳群眾運動的話術,挖三個陷阱讓缺政治經驗的年輕學子擇一跳入。為何和平的選項任他定義?話術局限群眾的思路,正反映賴總統的駕馭伎倆。

「和民主陣營站在一起」這口號很動聽,但能自保嗎?國土為台灣十七倍的烏克蘭和民主陣營站在一起,但已遍體鱗傷;武器殺傷力日強,更當盡洪荒之力維繫和平。其次,高中生真的理解「九二共識」是什麼?第三,大陸崛起,在經濟或軍事等方面日趨強盛,相形之下,台灣更趨弱小,須以智取勝,而非標榜「和誰站在一起」。

馬前總統可與大陸和平共處,而非隔空交火,維持邦交國,務實參與世界衛生大會等。為何蔡與賴總統做不到,卻只會喊「和民主陣營站在一起」這口號?結果邦交國更少。

最近世界氣象組織在「第廿九屆聯合國氣候變化綱要公約締約方大會」(COP29)宣布,地球升溫達攝氏一點五度,民國一一三年(二○二四年)有望成為有紀錄以來最熱的一年;聯合國秘書長古特雷斯也表示人類火烤地球,正在付出代價

卓揆的對策呢?死守「非核家園」。例如,被問是否比照美國微軟收購核電廠,讓台積電認養核四?他答核四廠重啟不切實際,要質詢的立委去問問新北市民願不願意;因台中市民不願意「用肺發電」,他要環境部護航過關,接著前往台中安撫鄉親保留燃煤機組:「我向大家保證,會重新檢討。」他話術高明,合其意的「不願意」就保送上壘,不合其意的「不願意」就輾壓過去。

總統與閣揆「口號治國」的結果包括買更多武器、漲電價。這是大家要的治國之路嗎?













北京點名賴清德 不留轉圜


2024-11-19 01:12  聯合報/ 徐勉生/退休大使(高雄市)


美國總統拜登十六日與大陸國家主席習近平在秘魯首都利馬會談,習近平表示台灣問題、民主人權、道路制度與發展權利,是中方四條紅線,並首度提及賴清德總統名字,呼籲美方「認清賴清德和民進黨當局的台獨本性,慎之又慎處理台灣問題」。

同一時間,賴清德在台北出席青年論壇,有學生詢問「能否能帶領國家走向和平、不戰爭?」賴清德提出簽署和平協議、接受九二共識、堅持台灣主權等三個選項,並反問學生選那一項?看到現場學生幾乎全部舉手支持「堅持台灣主權」,賴清德強調:「你們選擇的和平之路,就是我當總統所要走的道路。」

兩相對照,充分顯示出台灣問題的嚴重性。前者顯示大陸對台獨的忍耐已經到了臨界點;後者顯示經過民進黨持續的洗腦,台灣有大批的年輕族群已經喪失理性判斷的能力,台灣未來前途堪憂。

首先,習近平是否真的點名賴清德?國安局長蔡明彥表示,經比對美國白宮官方的新聞稿,並針對中共領導人習近平過去在這些國際場合的談話作判斷,不能排除是中共外交部或官媒刻意會後媒宣操作,或認知作戰操作。其實不論認知作戰操作與否,中共直接點名台灣的現任執政者,顯示北京已經不再預留轉圜餘地。

其次,賴清德與青年學生都相信「堅持台灣主權」是「和平之路」,更是匪夷所思。民進黨政府近來炒作聯合國二七五八號決議,就是不折不扣的台獨行為,目的是堅持主張台灣主權不屬於中國,直接衝撞中共的底線。習近平在與拜登的談話中,把台灣問題列為四條紅線之首,顯示北京把兩岸問題當作核心中的核心。如果中共對台獨有一絲的退讓,將直接動搖中共的執政權,因此如果台灣走向台獨,中共必將不惜動用武力。賴清德的「和平之路」,反成為「戰爭之路」。

習近平在拜登卸任前發表強硬言論,一方面表示對拜登任內暗助台獨不滿,另一方面是說給即將上任的川普聽。川普雖內定反中大將與友台人士出任白宮國安顧問及國務卿,但背後還有親中的馬斯克。尤其是川普基於商人本色,善於交易的特質不容忽視。面對中共毫無妥協餘地的反台獨立場,極可能棄賴清德而就習近平,賴清德能不謹言慎行乎?






李清志/天母萬聖節傳統

 名人堂電子報http://paper.udn.com/papers.php?pname=PID0030&page=1#ph  

◆  李清志/天母萬聖節傳統
◆  洪蘭/說服年輕人生孩子的「七寸」在哪
◆  方祖涵/當運動場又再成為政治戰場







李清志/天母萬聖節傳統


2024-11-19 00:17  聯合報/ 李清志(都市偵探、建築學者)
天母萬聖節大遊行,出現一家子扮演電影「腦筋急轉彎」裡的角色,唯妙唯肖。圖/李清志提供


每年天母萬聖節大遊行活動,可說是當地歷史悠久的傳統盛事,每到十月底的周末假日,天母人就積極認真地準備裝扮,希望在這一天可以融入在社區的活動裡。天母萬聖節活動可說是台北市最受歡迎的慶典盛事,而且整個活動是由社區自主舉辦的,社區民眾參與度非常高,已經成為當地的一項特色。

天母地區之所以會有萬聖節活動,主要是因為早期天母地區,是美軍駐台協防時期眷舍空間,整個天母地區事實上就是一座美國小鎮。小鎮有一條 Main Street,就是現在的中山北路七段斜坡,道路兩邊有美國雜貨店、修車廠等等,街道盡頭是天母圓環,有一座天主教堂,教堂高聳的鐘塔,周日早晨還會敲鐘,提醒大家去教堂做禮拜。

我因為家父在美國學校任教,從小就住在天母,左鄰右舍都是美國人,我常笑說:「我從小也是在眷村長大的!只是我住的眷村是美軍眷村。」住在天母社區每年最重要的節日,一是萬聖節;一是耶誕節。整個社區每到十月中,就開始出現南瓜、稻草人、骷髏頭等裝飾。萬聖節過後則是期待著耶誕節來臨,天母地區或有空地上出現販賣真實耶誕樹的市集,這些樹形優美的耶誕樹,多是松樹之類的樹木,飄送著松木的清香氣息,令人記憶深刻

當年住在天母地區,每一家都要準備好糖果,因為晚上會有很多外國小鬼來討糖果,我母親都會買各式各樣的糖果,然後用心地分裝在不同的小袋子裡,等待萬聖節小鬼們的光臨。我還記得小時候第一次參加萬聖節活動,媽媽幫我裝扮成小小蝙蝠俠,我帶著一個布袋子挨家挨戶去討糖果,一個晚上討到一大袋的糖果,我幾乎吃了一年才吃完,而且這些討到的糖果都是外國糖果,很多都是我從來沒見過的,也沒吃過的糖果,對一個台灣小孩而言,真的是一種奇特的經驗與記憶。

不過這個有趣的活動,在美軍撤退之後,活動熱潮就逐漸消退,加上後來美國也出現萬聖節恐怖事件,有人在糖果裡下毒或埋放針刺,讓小孩受傷的事情,因此美國地區萬聖節討糖果活動也逐漸消失是天母地區後來在商圈自主籌辦萬聖節活動之後,聯合商家在萬聖節開放店家,讓小孩可以來要糖果,竟然掀起了天母萬聖節的熱潮

每年活動開始的周六下午,天母忠誠路便擠滿變裝的男女老少,人潮從天母東路、忠誠路,一直延伸到德行東路,不僅是大街上,連小巷弄都擠滿人潮,所有人都認真裝扮,儼然是一場街頭的變裝派對。當然每年都有熱門主題,像今年出現一家子扮演電影「腦筋急轉彎」裡的角色,唯妙唯肖

城市社區要創造出屬於自己的傳統與文化並不容易,天母社區過去曾經是美軍社區,美國文化盛行,如今演化出屬於自己的萬聖節活動「天母搞什麼鬼」嘉年華,成為社區的年度盛事這樣的萬聖節社區活動,比起美國許多地方有過之而無不及,是非常有趣而難得的社區文化特色!





洪蘭/說服年輕人生孩子的「七寸」在哪

名人堂電子報http://paper.udn.com/papers.php?pname=PID0030&page=1#ph  

◆  洪蘭/說服年輕人生孩子的「七寸」在哪
◆  方祖涵/當運動場又再成為政治戰場







洪蘭/說服年輕人生孩子的「七寸」在哪


2024-11-19 01:22  聯合報/ 洪蘭(作者為台北醫學大學、中央大學講座教授)


多年前,我初出來教書時,有位前輩很好心的告訴我,下課前不要留太多時間讓學生發問,因為學生若有心整你,他會找刁鑽古怪的題目把你掛在黑板上。我運氣很好,四十年來沒有碰上,尤其台灣學生不習慣在課堂發問,我不擔心。不料前幾天真的給我碰上了。

我上的課是溝通,講到有效的溝通要從別人的觀點來說服,且要動之以利。舉的例子是鄰居的雞進入他的菜園吃菜,屢次溝通不成時,他便上街去買了二個雞蛋拿去給鄰居說:「這是你家的雞在我家下的蛋」。第二天,雞便被關起來了。所以打蛇打七寸,要從別人最在意的地方去說服。話沒說完,便有一個學生舉手問道:「老師,現在少子化,已造成國安問題,如果您要說服年輕人生孩子,您的七寸在哪裡?」

這是好問題,我反問他:「你認為現在大家最擔憂的是什麼?」他說:「失智。」好,那就要從這裡下手,讓年輕人知道生孩子對自己也有利,因為懷孕時,荷爾蒙會大量湧出,永久性的改變了大腦

有個實驗長期追蹤廿五位婦女,發現可以從大腦處理社會認知Social Cognition部位灰質減少程度來判斷她有沒有孩子。本來神經細胞的減少表示功能的下降,但是這些母親表現出來的卻是社會認知和依附功能的上升。原來能力愈精熟,大腦需要動用到資源就愈少。二年後,再掃瞄這些媽媽時,發現原先減少的灰質仍然沒有變;六年後,依然如此。所以這個改變是永久的。不過掌管記憶的海馬迴在寶寶斷奶後有恢復到正常,原來這是分泌乳汁的代價。大腦資源不夠,必須先滿足某些器官的緊急需求。所以媽媽不必擔心懷孕時記憶力衰退,它是暫時的,不是永久的。

有個研究從英國的生物銀行取出一萬九千七百八十七張四十五到八十二歲婦女的大腦圖片,發現生育過孩子的母親,其大腦皮質和皮質下細胞體積所顯示出大腦年齡比實際年齡小,而且生得愈多,效果愈強,不過超過五個孩子後效果就不顯著了。

澳洲和美國的研究者也都發現,孩子多的母親大腦神經網路的連接密,海馬迴的厚度厚,他們認為這可能跟母親必須一心多用有關。母親常必須邊煮菜,邊用腳去推搖籃,眼睛還得去注意客廳的老大、老二有沒有造反。曾有一個媽媽在公園中與我聊天時,突然轉身,伸手接住從滑梯上掉下來的孩子,真的像千手觀音。

大腦運作的原則是用進廢退,而孩子就是一個連續的刺激,使媽媽大腦必須不斷作出因應改變這使她們在認知作業上反應時間加快,記憶作業上錯誤較少。實驗更看到在貧困環境長大的母鼠,懷孕後成為媽媽時,牠們大腦皮質變得跟在豐富環境長大,還沒交配的母鼠一樣。這些改變都有助「認知儲備」,減少以後失智的風險

生養孩子除了防止失智,還在於孩子本身是個希望,使生命有意義畢竟在演化上,成功的定義是基因的繁衍與文化的傳承,就人類來說,只有孩子可以達到這個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