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1月17日 星期四

經濟/「川普學」興起 預見全球政經三趨勢

.聯合報社論..中央決策失速暴衝,豈可逼人民硬吞
.聯合報黑白集.習近平妻舅舅過世 蔡英文花籃落款透露玄機
.經濟日報社論.「川普學」興起 預見全球政經三趨勢









經濟/「川普學」興起 預見全球政經三趨勢


2016-11-17 02:33 經濟日報  經濟日報社論

「川普學」都將是各國政策界、經濟界、戰略界爭相關注的顯學。 本報系資料庫


川普當選美國第45任總統是今年最大黑天鵝。既然是黑天鵝,當然在全球股、匯、金市都造成了巨大的震盪,也立即成了全球各界研究分析的對象。相信,今後很長一段期間,「川普學」都將是各國政策界、經濟界、戰略界爭相關注的顯學。
川普這個人,其言其行,給大家的印象是狂與亂,甚至相當地驚世駭俗。無奈地畢竟當上了全球最強大國家的領導人,而且執政黨又同時控制了參眾兩院,擁有全面執政的優勢,沒辦法不認真地去面對他、研究他。所幸,其看似不靠譜的言論與觀點,其實,還是可以看得出其中的脈絡與邏輯,當然,也免不了存在著不少矛盾。
先從他的性格、專業與訴求談起。性格,比較單純,喜怒形於色,直來直往,不諱言自己不繳稅,也不諱言自己好色,做為一個很會賺錢的商人,務實也是他的基因。專業,做為一名企業集團的老闆,重視管理,講究效率,追求利潤目標。至於訴求,做為競爭總統大位的候選人,是要讓「美國再度強大起來」。於是,務實、效率,及「讓美國再度強大」,就可以看做是川普作為美國新一代領導人的角色定位了。
「讓美國再度強大」的潛台辭,就是已務實地承認「美國已不再強大」的現實。那麼,如何能讓美國再度強大呢?不外從經濟與軍事這兩方面著手。川普的經濟政策有兩條基本思路:一是全面減稅,二是放慢全球化的速度。先看減稅。在經濟政策中,從來就有通過減稅來提高生產力及刺激投資的理論,當年美國前總統雷根也有實施減稅振興經濟成功的經驗,但問題是當前全球包括美國在內的企業並不缺錢,缺的是實體經濟中的需求,所以川普此一政策主張未必對症下藥;反而是減稅必將導致財政赤字增加,特別是川普要「讓美國再度強大」的另一政策主張是強化軍事,這免不了要增加軍事預算,這一減(稅)一增(國防支出)必將使已經相當沉重的債務問題雪上加霜,同時還將進一步傷害到美元的匯價及霸權地位,怎麼辦?循邏輯思路,只能換個角度,朝「外」去尋解決之道。
這有兩條思路,一是向最大的貿易對手國即中國下手,川普說他上任第一天就要宣布中國是最大匯率操縱國,逼人民幣升值,通過增加對中國出口減少自中國進口來搶回被中國搶走的就業機會。當然,這招行不行得通,或即使行得通效果又如何,都有待事實證明。
第二條思路,就是減少美國在海外的負擔與支出,這就牽動到美國的全球戰略部署了。川普最令人側目的競選政見之一,就是要美國的盟友:北約、日本、韓國等,自己出錢來負擔美國為他們提供的安全保障,否則不惜撤軍。這樣的政策主張,就經濟邏輯而言,無可厚非但就政治與戰略邏輯而言,肯定有相當爭議,如真正落實,其在全球權力結構及戰略形勢上的影響,必將相當複雜且十分深遠。
把如上的「川普政治經濟學」作個梳理及歸納,大致可以看到幾個可能的大趨勢:
一、就美國內政來看,或將在一貫的華爾街資本主義模式中加入若干社會主義的成分,以紓解正在美國社會中快速形成的階級矛盾。減稅、增加就業、擴大基礎建設等是主要手段。
二、就對外的國際戰略來看,有可能逐漸從長久以來的「全球主義」(帝國主義)退縮,再度向「孤立主義」回歸。在這樣的大形勢下,無論退出TPP或調整與盟國之間的關係,都意謂著歐巴馬任內全力推動的「重返亞太」及「亞太再平衡」將劃下句點。
三、中國與美國兩強之間,一段期間內,經貿與匯率的矛盾或將難免,但地緣戰略的緊張或有舒緩可能。長期看,中美以務實態度進行更多合作與交換並摸索出一種「新型大國關係」的機會是存在的,中國也因此可能再爭取到一個戰略機遇期。這樣的形勢一旦形成,對台灣而言,當然意謂著將面對更多的挑戰。

聯合/習近平妻舅舅過世 蔡英文花籃落款透露玄機


2016-11-17 02:33 聯合報  聯合報黑白集

彭麗媛的親舅舅李新凱(右圖)在嘉義逝世,政治人物致送的花籃,給白事政治學增添了一些教材。
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彭麗媛是習近平之妻,彭的親舅舅李新凱在嘉義逝世,觸動了藍綠政壇的一場白事政治學。
藍營的連戰、吳伯雄都送上花籃致哀,綠營的蔡英文和田弘茂也獻上花籃致悼。近日曝光度較大的宋楚瑜,更親赴靈堂三鞠躬。
曾被澎湖七一三事件掃到的李新凱,生前十分低調,此次在靈堂用的遺照是以昔時舊照放大,粒子粗得很。李的社交相當簡單,還曾公開否認是習妻的舅舅。但這樣一位「皇親國戚」在台往生,仍然驚動了藍綠天王的車馬。
蔡英文致送的花籃,給白事政治學增添了一些教材。總統府說,那次未給火燒車的陸客亡靈送輓額,是因對方沒有開口要。但這次李府有向總統府要花籃嗎?
蔡送的花籃,落款是「民主進步黨主席蔡英文/秘書長洪耀福/敬輓」。主席送奠禮,居然由秘書長「副署」,真是十分罕見。這是否意味,雖然送了花籃,卻怕深綠有閒言,所以帶上秘書長,表示這只是黨事黨辦。但這麼一來,就使得這只花籃走了味。
較好的方法,應是只落「蔡英文敬輓」五字。這五個字包括了總統和黨主席,也包括蔡英文自己。大氣,俐落,使落款者和解讀者都有極大空間。
李新凱之喪,驚動蔡英文致奠;可見,細微處蔡政府也不遺漏。但對照來看,兩岸許多重大難題卻迄今無解,似乎也無意去解。這是不是明察秋毫而不見輿薪?
在兩岸重大政策上,蔡英文大概不必洪耀福副署吧?

聯合/中央決策失速暴衝,豈可逼人民硬吞


2016-11-17 02:33 聯合報  聯合報社論

行政院急於召開日本食品輸台公聽會,反而點燃遍地烽火。 記者祁容玉/攝影


日本核災食品解禁議題延燒,除了十場公聽會變成民眾抗爭現場,十多個跨藍綠縣市也紛紛表態,要以修改自治條例的方式「自救」,擋住核災食品。儘管昨天民進黨強迫綠營四縣市長發表聲明,強調他們並未與中央不同調;但是,摀得住首長嘴巴,不意味改變得了民眾心意,蔡政府在此事恐怕無法一意孤行。
政府開放日本核災食品的決策,之所以會演成遍地烽火的景象,追根究柢,原因有三:一是事前的行政準備不足,農委會和衛福部均未提出具說服力的數據和說明;二是事後的社會溝通草率,三天十場臨時公聽會純屬應付了事,毫無誠意可言;三是決策由上而下、由外而內倉促下達,各部門因應不及,才會有「等因奉此」的潦草官僚應對;這尤其是關鍵因素。
若問:誰該為核災食品開放的草率決策負責?其答案,絕對不是外交部長李大維,當然更不會是自稱受辱而要辭官的農委會處長陳俊言;而是負責中日談判的國安高層和台日關係代表人物,當然也包括蔡總統本人。不論解禁日本核食換取「宋安會」的傳聞是否屬實,從整個決策操作的跳躍和倉促看,政府為外交在食安上作出這麼大的讓步,卻缺乏透明的程序及謙卑的溝通,人民如何吞得下去?
對於公聽會遇挫,林全內閣宣示的應變之道有二:一是增加公聽會場次,使民眾意見能充分表達;二是查辦「黑衣人」,防止民眾和公務員受到暴力威脅。這兩項作法,當然有助於政策的再說明,但就化解民眾的疑慮而言,卻未必有效。原因是,行政部門一開始提出來的解禁說明,不僅疏漏重重,還以「竹篙接菜刀」的手法,將核區及非核區食品的檢驗結果混為一談。這點,一經專家戳破,民眾的信任即難再重拾。何況,以現有政府的食品查驗人力,若要說足以勝任這樣嚴酷的挑戰,恐怕是誇大之詞,難獲信賴。
無獨有偶,以核災食品公聽會的難產,對照昨天立法院勞基法修法公聽會的火爆景象,其實有相同的脈絡可尋,殊難一舉歸咎「在野黨杯葛」或「黑衣人鬧場」。兩個截然不同的事件,分別有勞團、社運和民眾的自發參與其主要原因,就是民眾和社運團體都不相信這些公聽會是為「傾聽民意」而開,而認為政府只是為了「搪塞民意」;無論民眾說什麼,政府都心意已決,不可能再調整作法。
民眾認為政府公聽會「虛應化」、「形式化」,並非無的放矢;這從近期蔡政府的重大決策都「由上而下」拍板交付,即可見一斑。尤其,在「執政決策協調會議」召開之後,總統為求各項政策的有效推動,每周均拍板定奪爭議多時的大政;表面看似果斷,但這樣黨政巨頭的大拜拜中,許多決策所必需的討論和溝通便會被省略,從而忽略掉重要的決策方向及執行細節。在這種情況下,總統拍板得越快,行政、立法部門乃至地方機構的消化能力就越發應接不暇。試想,如果連政府跨部門間的溝通協調都不順暢,不成熟的政策,又要叫民眾如何生吞活剝下去?
藍綠縣市首長之所以膽敢聯手圍堵日本核災食品,是自恃有各地廣大民意當靠山;勞團之所以在立法院猛烈衝撞勞基法修法,則是自認遭蔡政府「背叛」,且清楚蔡總統心中對他們有塊「柔軟」的部分。進一步看,兩個議題也都有清楚印有蔡英文及民進黨未信守的許諾:主張「非核家園」的總統竟開放疑慮未廓清的核災食品,支持勞團的民進黨在作法上跟國民黨並無二致,要如何維繫人民的信任?
更必須提醒的是,當蔡總統在決策協調會上不斷拍板裁奪大政,她恐須想想行政、立法部門的執行能力及人民的消化胃納。否則,當決策不斷超速、失速,暴衝的就是整個政府,可能帶來不堪設想的後果。

聯合筆記/維基百科不是反歧視指南

.老阿嬤茶工 誰來關心?
.與其防堵Uber 不如拚三贏解套
.聯合筆記/維基百科不是反歧視指南
.秘魯APEC 中美區域競爭的續章
.科學誠信 誰該對造假負責
.蔡詩萍:兩位僑生導演 見證台灣小而美開放
.國旅卡補助/還要剝公教幾次皮?
.國旅卡補助/獨厚旅行業 另一種不公平









聯合筆記/維基百科不是反歧視指南


2016-11-17 00:02 聯合報  梁玉芳

漫畫 季青

民進黨立委邱議瑩怒斥國民黨立委「跟你們這些番仔講話沒效」,引發爭議。
記者胡經周/攝影


才因為核災食品公聽會出現黑衣人而臉色鐵青的蔡英文,在同黨立委邱議瑩脫口一句「跟番仔講話也沒效」發言後,這位「台灣首位有原住民血統的總統」,臉色要繼續難看下去了。
「轉型正義」是蔡英文施政的重頭戲,原住民的轉型正義更是追求「與國際接軌」的人權高度。八月才跟原住民道歉,在總統府設置「原住民族歷史正義與轉型正義委員會」,她以元首身分親自主持,「與各族群代表追求歷史正義」。
老實說,儘管不少原住民朋友將這場「被道歉」大典,看成托高小英道德高度的「作戲」;但我倒寧願相信蔡英文的真心,只是她身邊太缺乏成熟且設想周全的執行幕僚,以致就職大典出現「西方傳教士改變了原住民草莽的生活習慣」的赤裸文化優勢心態後,道歉儀式又再度出包。
昨天立委一句「番仔」,就讓蔡英文通篇引經據典的道歉文章,頓時成了作文比賽,「歷史正義」更像是唱高調罷了。
大半脫口而出的,都是真心的照妖鏡。如同大部分當下現形的歧視者,邱議瑩免不了要自我辯解一番。她說「去查一下維基百科」,就知道「番仔」意思是「不可理喻」,且「懂台語的人都知道」這用法。
邱立委真是愛說笑,一是維基百科說的都是對的嗎?維基百科開放群眾協作,原本就是靠眾人互相糾錯以盡量趨近事實,也就是過程中容許極大的質疑空間。盡信維基,等著出糗。
二是,「懂台語的人都知道」,但為何邱議瑩不知道「番仔」就是在漢人白浪歧視原住民的歷史脈絡下的語言暴力?廿二年前,憲法增修文將「山胞」正名為「原住民」,凸顯原住民的「原來的主人」地位時,比「山胞」更落伍、更不堪的「番仔」一詞,更是早該化成歷史灰燼的啊。
消除歧視,並不是禁止大家使用某些辭彙,極端地變成講求「政治正確」的「修辭比賽」或「語言戰爭」;因為「禁止」並不會讓歧視消失,最糟糕的景況就如同美國川普的口無遮攔,號召出極端者內心的劣根性。選後美國人倒要發起「別上安全別針」保護移民行動以自清。
說來好笑,老是說要訂「反歧視法」的立法院,常是各式歧視的現形場。「番仔」一出,反對黨由主席到立委,隨即打蛇隨棍上,抨擊四出,即使各黨立委的歧視發言也是族繁不及備載。
此次小英只能怪「豬一樣的隊友」,口無遮攔,心無族群敏感度。身為完全執政的黨主席,她也只能概括承受,在一例一休、核災食品風暴中,再次忍受「當總統的心痛」。要知道某些偏見與歧視根深柢固,常常就藏在「心裡最軟的那塊」啊。

老阿嬤茶工 誰來關心?


2016-11-17 00:02 聯合報  王志達/中華醫事科大環境與安全衛生工程系教授(台南

採茶工每天早起乘坐採茶車顛簸上山,抓緊時間疲累而習慣的閉眼休息。 圖/聯合報資料庫



報載南投發生採茶工載運車火燒車意外。其實,這已不是新聞了,只是一直沒引起有關單位重視而已。
筆者在民國一○一年曾接受勞動部勞動及職業安全衛生研究所之委託,進行採製茶人員職業安全衛生危害研究,半年內跑遍南投、嘉義、台東、苗栗與台北的茶區對採製茶從業人員進行調查訪問,對相關問題有較深入的認識。
採製茶工的交通安全,因涉及生命保障,是首要解決的問題。載運採製茶工的交通工具,需在蜿蜒崎嶇狹小的高山公路上行駛,照理來說,應選擇車況良好,安全設備通過相關檢驗的車輛才對。但在研究期間,多次親睹採製茶工班上下山交通工具,有許多都是小貨卡車改裝,內部設備簡陋,擁擠且沒有任何安全性可言,大部分僅在車頂上方設置簡易安全拉環或是於長板凳上用一條繩子繫住。這些情形,相關單位應該早就知道,只是一直未能拿出解決對策,任由事故一而再,再而三發生。
其次,許多採製茶工為阿公阿嬤,長期工作下來的職業傷害問題,卻從來沒有引起相關單位重視。根據筆者調查,採製茶工幾乎均有職業傷害問題。例如,肌肉骨骼傷害、農藥暴露之風險、呼吸與過敏危害、熱暴露危害與機具操作危害等。但是因目前國內採製茶工多屬於學歷較低之中高齡族群勞工,對職業危害發生之防範大多不了解,相關單位也沒有介入輔導。因此建議未來應對此研擬輔導改善方案,例如增加採製茶工職業安全衛生教育相關經費,並鼓勵採製茶工會積極申請辦理相關宣導會,邀請專家學者與從業勞工座談,以造福採製茶工。
再者,國內茶農基本上均屬於小農經營之型態,因採製茶業就業較不穩定,經濟保障不足,農務工作辛苦,從業人員大多為年齡偏高之臨時人力或外配、移工等外來弱勢人口,導致從業人力缺口與專業不足及傳承之問題,成為未來發展隱憂。
建議政府可思考對採茶工與製茶工兩種成立專業團隊來協助解決相關問題,例如可透過政府補助、職業專業技能訓練、建立資訊虛擬平台進行交流、溝通、組織與媒合等,訓練有意願從事採製茶業工作者具有多種園藝作業技能(耕種、養護、採收、製造),成立採收專業隊或茶(葉)業專業隊,提倡專業包工進行,例如稻穀業專業機械收割團隊。如此,透過釋放與擴大經濟誘因,方可吸引國內年輕人願意投入採製茶相關行業中。

與其防堵Uber 不如拚三贏解套


2016-11-17 00:02 聯合報  吳健生/中央大學土木工程研究所教授(桃園市)

Uber繼載客服務後,再推機車及自行車送餐服務。 記者潘俊宏/攝影


近來Uber動作頻頻,由單純的載客服務,進到食品外送,試圖多點試探,突破官方管制,進入台灣的市場。由於其帶來另類的商業模式,提供民眾一定的便利性,引發正反兩方的爭議,亦帶給交通部相當的困擾。
目前各國針對Uber的處理態度分為三種:第一種為嚴禁,例如西班牙不但禁止其營運,甚至透過法院裁決斬斷其幕後金流;第二種為開放,例如中國大陸十一月起施行「網絡預約出租汽車經營服務管理暫行辦法」,將Uber、滴滴打車等網路預約車納入管理,合法經營;第三種則為模糊應對,例如新加坡採柔性接觸方式,不明言其違法,但暗中觀察與監視,防止恣意妄為。
Uber在台灣似乎是第四種類型,禁又禁不了,合法又缺乏正當性與法令依據,陷入兩難境地。
交通部與Uber間固然存在資訊平台或運輸業之法律認定爭議,但其實還有許多關鍵問題必須解決。首先最引人詬病的就是參與UBER之車輛與駕駛未納入公權力管理,消費者缺乏保障,包括車資、人身安全及肇事保險理賠等;其次未繳納稅金及相關規費,造成不公平競爭;再來是雖可帶動另一種商機,但亦對現有運輸業者帶來衝擊,造成社會問題。
由目前紛擾的局面可看出,Uber的態度是,只道其好,規避其責;交通部則是,依法行事,防堵為先。雙方難有交集,但決勝焦點其實仍取決於民眾支持與否。
Uber最大的優勢是,純粹以市場需求為導向,故能提供民眾便捷與貼心的服務。然若凡事只顧及營利,遇事規避責任,則猶如享有另一種治外法權,斷無法為廣大民眾及政府所接受。
政府的困境則是,既要顧及法規,又要順應潮流並兼顧民意。在民眾自主意識強烈,又我行我素習慣的台灣,任何施政作為動輒得咎,其困難與壓力可想而知。
平心而論,網路世界已與人類生活密不可分,變化快速又複雜,加上物聯網的催化,產業分類與範疇已逐漸模糊,政府須及早因應找出對策,對於Uber的來襲就必須勇於面對,刻不容緩。
目前交通部的防堵,不過是在幫民眾把關,談不上長期大格局的發展政策。面對如此艱鉅挑戰,已非交通單一部門所能承受,跨部會合作研擬全方位發展策略,創造政府、民眾與產業的三贏政策,才是真正的王道。

科學誠信 誰該對造假負責


2016-11-17 00:02 聯合報  許英昌/中正大學生命科學系兼任助理教授(台北市)

台大郭明良教授的研究團隊,被國外指控論文違反學術倫理,先前發表的論文也一一被查證中,共同作者包括台大校長暨中研院院士楊泮池,震驚台灣科學界。二○○七年楊泮池所指導的論文抄襲,被《癌症》期刊退稿,台大則認為是「無心之過」而非「惡意抄襲」。到底誰應對論文造假負責呢?應如何避免呢?
科學弊案全球皆然。一九九六年科林斯博士,後來接任「人類基因解碼計劃」主持人,證實其博士研究生海拉涉嫌作弊。海氏和科氏共同發表的五篇科學文獻也被抽回。一九九六年八月,當《致癌基因》雜誌發現論文的圖中有些奇怪的地方,懷疑作者利用剪貼法企圖矇騙審稿者,查證發現的確有破綻。科氏知道後,和同事劉氏重覆海氏做過的實驗,推測海氏可能因為無法做一對照組的實驗,而捏造結果。
是什麼原因導致科學弊案再三發生?第一、教授督導不周。一般「指導」教授除每天忙於開會或寫計畫,很少有時間靜下來做實驗,基本實驗技巧一生疏,往往讓學生有做假機會,因此在檢視過程中,自然會發生漏洞。
第二、天資較佳的學生通常自恃過高,對於一些冗長複雜的實驗往往缺乏耐心,且為了急功近利而不擇手段。另一方面,天資較差的學生在巨大的壓力下,由於缺乏老師在心理及實驗上正確的幫助輔導,而易誤觸法網。
第三、傳統價值觀念改變,導致功利主義盛行,腐蝕了整個科學文化。自私自利行為層出不窮,不僅發生於研究生,教授和研究員也如此。為爭排名、奪經費,少數更不惜作弊,捏造數據以求論文篇數求升等。面對巨大的學術壓力,倫理道德觀的規範已逐漸消失。
科氏表示對有心計畫的作弊,實在很難防止。有些專家認為,研究員被繁多行政外務纏身而疏於基礎研究,是一項錯誤。有些專家則建議,重要的實驗在認定前應由其他人員再確認,以免重蹈覆轍。
科學弊案帶來的傷害,已逐漸動搖科學家在一般人心目中超然的地位。社會風氣雖然大不如前,而且研究經費短缺,競爭更加激烈,然唯有具科學誠信和操守的科學家,才能真正為世人謀福利。

蔡詩萍:兩位僑生導演 見證台灣小而美開放


2016-11-17 00:02 聯合報  蔡詩萍/資深文化人(台北市)

因為工作關係,最近我接觸了兩位年輕導演,趙德胤廖克發。兩位的影視成就都在蓄勢待發中,但都讓人驚艷不已。
趙德胤拍了劇情片再見瓦城》,刻劃一對緬甸華僑移工的愛情故事。在金馬獎獲得六項大獎入圍的殊榮。
廖克發拍了紀錄片不即不離》,藉由他對自己父親長期不在家的疏離,回溯了祖父身為馬共遭擊斃的一段歷史。
注意到我的描述裡有什麼特別地方嗎?
一位導演焦點在緬甸的華人,另位導演焦點在馬來亞的華人。
對的,因為趙德胤是來自緬甸的華僑,在台灣念書,迷上電影。而廖克發則來自馬來西亞,也在台灣迷上了電影。
他們兩位都以電影捕捉了各自成長中所看到的海外華人處境,透過他們在台灣學到的電影語言,生動的述說了緬甸與馬來亞(尚未與新加坡分離前的馬來亞聯邦)兩地,華人在異域的生與死的悲歌!
如果沒有他們,我很難想像台灣電影會觸及馬來西亞與緬甸?也因為有了他們,台灣電影光譜上,馬共的感時憂國進來台灣了,緬甸華人移工的淒美故事進來台灣了。台灣,因而成為華人社會裡,多元光譜如彩虹一般燦爛的園地
台灣之所以如彩虹般燦爛,乃因,馬共的歷史,在馬來西亞、新加坡、中國大陸,皆列為禁忌,不可能談尤其不可能拍電影!在台灣則完全沒有問題!廖克發導演親身體會了台灣的自由。
趙德胤先後以緬甸華人的苦悶,挖玉發財夢的虛幻,以及涉足毒品的悲慘命運為題,小成本卻有著豐碩電影語言的技巧,驚豔影壇。這也是台灣電影圈的特色,我們有一個電影文化人的社群與圈子,足以支撐、鼓舞任何小成本但有誠意的創作者。
這就是台灣!她雖小,但小而頑強,小而有多元且素質優異的各種文化圈子,多元交錯,這就是她生存最大本錢。
我主持的公視主題之夜節目,曾經播過一支三集的紀錄片,探討南韓文創奇蹟,有趣的是,共同投資方之一便是中國。饒有意思的是,其中談到南韓何以能大規模創造影音娛樂的文創奇蹟時,竟然有一段是南韓的獨立音樂工作者感嘆的說:他們羨慕台灣,因為台灣提供了獨立音樂人、小資金影視工作者,可以創作的土壤,而在南韓,這是奢望。
小資金、小成本不一定不能拍出好東西。這幾年,我們講文創,政府也釋出資金鼓吹、挹注文創,但許多動輒數千萬的電視劇、上億的電影,卻未必拍出叫好叫座的佳績,反而失去原先小巧、細緻、動人的特色。
如果台灣沒有過去數十年積極爭取東南亞僑生來台就學的政策,我們也很難想像會有後來蔡明亮,如今的趙德胤、廖克發等僑生導演的大放異彩。
這說明了,台灣應該走開放平台的路,台灣應有信心,我們是華人社會最自由、最開放區域,這才是我們的本錢。

薛承泰/急什麼呢?

.薛承泰/急什麼呢?
.盛治仁/競選時的手段 執政必被反噬
.王正方/轉型正義的真正實踐者
.王文華/自己先好好活過一次
.舒國治/觀李安新片「比利.林恩」有感
.嚴震生/以「禮運大同篇」紀念孔子與國父
.蘇蘅/為何美國媒體和民調大挫敗?






薛承泰/急什麼呢?


2016-11-17 01:01 聯合報  薛承泰

新政府執政半年,這段期間既無重大天災也無國際性經濟大蕭條,在聲稱準備充分且有執政經驗下,仍是荒腔走板!諸如開放日本食品進口、調升地價稅、一例一休、年金改革等,不論政策是否基於民意,光是推動的時間與步調欠缺考量,就令民眾感到錯亂,質疑政府究竟在急什麼?
先就鬧得沸沸揚揚的日本食品進口來說,政府不願清楚說明食物是來自核災區,當然也就無法以日方檢驗來說服國人;而真正根源是新政府上台後,許多作為明顯偏向日本,且一向堅決反核的態度在此時急著開放「核食」,才是民眾情緒核爆的關鍵!
不久之前的頂新案,民進黨維護食安一副捨我其誰,即便是油品檢驗合格,只要來源有問題,便是黑心油!今天怎麼說服自己呢?更荒唐的是,三天內辦十場公聽會,這是社會對話嗎?還是為了教育民眾,或滿足開放的流程?
談到社會對話,這些議題當中最需要的不是「年金改革」,而是勞工休假制度。因為年金財務有時間的迫切性,四年前民進黨即以此理由,要求國民黨三個月內拿出改革版本;可是當政府版本一出現,不僅反對黨大肆抨擊,連自家人為了選舉也不挺。
食安與年金等問題促使了國民黨的潰敗,而民進黨對年金改革似乎不急了,上台後宣稱用一年時間進行社會對話。到目前為止,年改會開了廿次會議,將來又是公聽會;其實這些都是裝飾,民眾現在最想知道達成了什麼共識?而那些共識究竟和四年前國民黨版本有多少不同?
為什麼最需要社會對話的是勞工的休假制度?乃因蔡總統承諾勞工每周兩天休假。政見只不過是一個原則,至於制度該怎麼設計,則需要勞、資、政、學等來進行「對話」。由於雇主考慮的是成本及出貨時是否有足夠的人力投入,對勞工來說,休假除了在乎天數也要有自主性,才能好好規劃休假。「一例一休」看起來是休兩天假,可是並非可自由運用的兩天,遑論七天國定假日也飛了!但這並非無解,需要時間來溝通。
至於地價稅上調,在房價連續一年下滑且後市令人擔憂下,民眾擁有的房地產價值縮水了,就算民眾知道並非新政府刻意要調漲,而是政府按規定,稅基每三年調一次,接到飆升的地價稅單,當然會發出不平之鳴!政府不是要苦民之苦嗎?在這件事上,新政府就失去了判斷能力了!
這幾個議題,問題都出在「時間點」不對!日本食品進口,有什麼理由非得現在?勞工休假若能用一年時間來進行對話,在這段時間趕快提振國家經濟,提升薪資,讓勞工看到希望,也就水到渠成!政府在發出地價稅單前,就應該意識到民情,先讓房市穩定下來再來調整。至於年金改革,也應該分階段實施,有些改革(如標準薪資計算方式與政府負擔保費比例)可早點上路,讓國家財政稍作舒緩,有些則需配合國家整體保障制度作長遠的考量,急不得。
近日政府試圖推動民法關於婚姻規定的修正,同樣也應考量時間點,當下台灣社會是否合宜?這個議題在「少數人權」與「多數公益」之間糾纏不清,加上法律、宗教與文化各層面仍有歧異,就算在亞洲跑第一,又有何意義?何不請支持該法案地方政府南北各一,先試行三年,成效不錯,再進行全國性立法也不遲啊!
(作者為台灣大學教授)